商品簡介
走訪中國保存八百年的傳統村落─貴州黃崗侗族村寨
打破貴州「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兩銀」貧困印象!
中原大學景觀學系彭文惠主任、張景堯建築師、陳永興建築師、西南林業大學風景園林系劉娟娟老師、宋鈺紅老師,帶領兩校學生們於黃崗侗族村寨長達十日的地景與建築紀實。
策劃 中原大學景觀學系
企劃編輯 張景堯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共同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張煦華 中原大學景觀學系副教授
郭瓊瑩 文化大學景觀學系教授暨系主任
劉可強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作者簡介
作者
彭文惠 中原大學景觀學系系主任,台灣。
張景堯 張景堯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台灣。
陳永興 水牛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台灣。
宋鈺紅 西南林業大學風景園林系系主任,雲南。
劉娟娟 西南林業大學 風景園林系副教授,雲南。
編者簡介
張建築師1983年畢業於中原大學建築系,並於1986年進入美賓州大學建築系,於1987年取得建築碩士。出國留學前,對台灣的傳統建築與聚落就有著濃厚的興趣,經常獨自利用寒暑假隻身到各地走讀,對民居、住屋文化、社區規畫、住宅設計等課題有著濃厚的興趣。在賓大時期,也曾贏得了在紐約哈林區社會住宅的學生競圖。
張建築師在1992年取得美國紐約州註冊建築師,並於1995年取得台灣開業建築師資格。
在美國工作時期,張建築師累積了許多商業綜合開發和住宅社區規畫的經驗,並與許多國際團隊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共同合作過許多設計與規劃項目。在土耳其和埃及的社區規畫項目,更有直接臨近古羅馬水道和金字塔古蹟的難忘工作體驗。
在2000年回台後,張建築師先後任教於逢甲大學、朝楊科大、成功大學、中原大學、東海大學等校。
事務所在住宅設計方面的努力得到了台灣建築獎和台灣住宅建築獎等的鼓勵與肯定,更於2013年獲頒象徵台灣建築師最高榮譽的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獎。事務所的作品和張建築師所撰寫有關建築與環境的文章與論述也常發表於專業的建築與設計雜誌。
序
從都市走入山居村落,大家在世外桃源般的黃崗侗寨住上十天,真是享受啊!每天漫步在村子的戶外大客廳,悠游上下於梯田水圳之間,駐足觀看村民的日常,隨手畫下眼前的感動......調研過程雖緊湊且幾乎天天下雨,大家仍樂在其中且都能隨機應變融入在地生活節奏。
侗寨稻魚鴨農耕方式很有智慧,村民樂天知足友善好客, 在丘陵山豁間我們深深地被這已孕育了八百年的生活文化所吸引!
能有這樣難得的學習之旅,要再次感謝劉娟娟老師的熱情安排,宋鈺紅老師的加入,楊祖華先生詳盡熱忱的導覽,張景堯建築師和陳永興建築師及劉湘怡設計師等三位好友都能暫時離開職場全心投入調研,並要感謝黃崗村裡的書記、村長、歌師......等的故事分享,以及月也堂民宿向克標夫婦在地經營的生活經驗談,還有常常陪我們蜿蜒行車的師傅。
-中原大學景觀學系系主任 彭文惠
目次
前言
推薦序
編者序
調研行程
調研紀實
侗寨概述
聚落發展
聚落架構
生活地景
可食地景
稻魚鴨系統概述
建築:鼓樓
建築:其他
構築
喊天節
編後語
書摘/試閱
調研紀實
調研進入第二週後,學生分為四組,分別由彭文惠老師、劉娟娟老師、宋鈺紅老師及陳永興老師帶領,針對生活地景、可食地景、人文地景以及鼓樓等空間環境專題進行微觀記錄與測繪。
調研期間師生的手稿紀綠是最為?實與珍貴的,這是用手來「看」的訊息傳達與紀錄,也是做為本書出版圖文的基礎。能夠聚在一起討論與描繪的時間通常是在晚餐之後,時間並不充裕。同學們的圖稿以分組工作為主,本章節也如實將其呈現出來,做為閱讀本書重要的參考。
侗寨概述
黔東南
侗族居住的地方為山嶺中的小盆地或河?區,多山多雨,先民們因而發展出精妙的有機生態農耕方式,而這種生活方式也成了侗族文化所賴以維繫的支撐。此次調研,對這個部分進行了較有系統的觀察與探訪。
姓氏
侗族以父系血緣為中軸而形成宗姓,侗族人原本有名無姓,明、清的「改土歸流」政策施行後,才有了漢字的單姓。侗寨成為生活和生產的基本單位,大多是一寨一個單一姓氏。黃崗侗寨絕大多數姓吳。這是少數民族漢化的一環。某些侗族還曾有內姓和外姓。內姓是為了方便寨內不同房族可以互相通婚。
神話信仰
侗族是一個多神信仰的民族,先民認為人類與自然萬物同源,從植物到動物,從水中到陸地,人與自然都存在著血親關係。侗族認為天地是孕育萬物的「母體」,山川河流樹木花草等是由「母體」直接生育出來,是天地間的「主體」,而人獸鳥蟲魚等是由「母體」滋養再生的,是天地間的「客體」,侗族也因而對環境有著極大的尊敬。
祭薩文化
「薩歲」,是侗族傳說中的古代女英雄,被族人奉為女神,又稱做「薩麻」或「聖母」。村寨中皆建有薩堂或薩壇,每年進行隆重的祭祀和膜拜。村中有不好的事、疾病、收成不好、火災等必須要祭壇或由鬼師請示神明,消災解厄。
侗族大歌
侗族沒有文字,千年來以歌唱代替文字的書寫,在歌曲歌詞中傳遞了先民的智慧,宣導了行為禮教和表現了文化審美等功能。每一個房族都有歌師負責教唱,是侗族從小便會接觸到的音樂課,而這不是一般的音樂課,這是侗族文化的精隨。
款約
侗款相當於「盟誓」和「條約」的意思,也就是聚落的律法和行為準則。它不是由上而下頒訂的法律,而是大家有共識的約定。每個村寨因個別的特殊性而會有不同的侗款。例如我們這次參訪的占里侗寨就特別著重人口成長的管制,侗款中就有「一株樹上一窩雀,多了一窩就挨餓。告知子孫聽我說,不要違反我款約。」和「崽多了無田種,娶不了媳婦。女多了無銀兩,嫁不出姑娘。」這樣的古歌。因為無文字,這樣的侗款也是以款歌的方式承傳下來的。
糯稻文化
侗族人居住在山林裡,要能安住下來,必須發展農耕文化。為了適應崎嶇多山的地形發展出了梯田和其精妙的水利灌溉系統。然而日照不足並無法種植一般的水稻,糯稻文化便因而成了侗族農業文化重要的成就。
衣飾
侗族服飾崇尚黑色和藍色,凸顯侗族凝重沉穩,厚重樸實的民族性格。衣服布料遵循村手工製作,色澤天然,樸直典雅。村長說一個男丁一生中會有三件不能隨意丟失的衣服,一件是母親做的,一件是岳母做的,一件是太太做的。
聚落發展
林與田
野生雜交林帶採藥、打獵、砍柴等活動。人工栽培林帶杉樹、松樹、桐樹、樟樹等。村民又稱為龍林或護寨林其中有神林或墳頭林。1958年生產大躍進,1983年聯產責任制,導致大面積林地被毀,林地荒廢。現在護寨林被規劃為風景林,其面積有所擴大。
水塘流失
據說在很久以前,黃崗村有大面積的水塘,但隨著外界力量的介入,大部分的水塘開始消失。例如在1958年以糧為綱運動就有一部分水塘被改造為稻田。
禾晾與危房
位於生活區和生產區之間的緩衝地帶,一般是在魚塘附近或者坡地上並排埋幾根杉樹幹,高6米上, 在這些木桿上分別按不同水平鑿十多排孔,各穿有橫木桿而成。剛收割下來的糯稻比較潮濕,不能立即入倉,必須及時掛到禾晾上晾曬。
聚落架構
位於狹長山谷中的黃崗侗寨約略呈一個十字形或是魚骨形的交通架構,中脊為貫穿聚落的南北向聯外道路,與中脊垂直相交的為一系列東西向通往兩側山林的村路。其中北側較寬的村路與中央道路形成一個交會停留點,在此有一大片的荷塘,成為聚落的中心點與到達處。
聚落
聚落空間架構基本上以鼓樓為中心,建築緊密地靠在一起,先是住房與牲畜棚,再依著村路/水系向山林展開。第二層建築為儲存穀糧的禾倉,配置上雖較為鬆散,但仍是簇擁在一起,以免佔用太多的可耕作面積。從空中看,並無法分辨住家與禾倉的區別,整個聚落均為覆瓦斜屋頂的木造建築,其型態與自然山林和諧共存,有著桃花源記化外之境般地令人留連。
水系與水塘
黃崗侗寨最值得探討的是村民在山林中實踐了「水鄉澤國」的地景改造工程,而這個工程以通達天地萬物之道而為之,謹慎且細膩地逐步完成一個舒適的人居環境。侗族人在天地中的定位是謙遜的,但同時又積極地面對艱難的環境條件,打造了天人共好的永續生活環境。
鄰里空間
黃崗的戶外開放空間與村民的交通動線是緊密地疊和在一起的。村落有著非常明確的圖底虛實關係(figure-ground)。建築物之外的空間就是村民的開放空間,民宅沒有私人院子,沒有圍籬,一牆之隔就是室內外的分別,私人與公共之間沒有過渡的空間。即使民宅的門是常開的,村民在進入別人家屋時也會在門口打聲招呼再進入。室內空間是暗的(以現代的標準來說是採光不足),與室外成強烈的對比,明暗之間也就是公共與私密的分野。
公共建築
鼓樓-
做為侗族人政治、軍事、法律、歷史、文化和娛樂休閒文化的中心,鼓樓是凝聚村民向心力的重要公共空間。
亭子-
午後,街角或路邊的亭子則成了村民的大客廳,人們在此談天說地,順或編織手藝,或在亭子邊的大鍋烹煮牛皮和其他食物,形成一個個好不熱鬧的景象。
戲台-
黃崗侗寨只有一個戲台,坐落在村落南邊的喊天廣場旁。戲台建築架高於水塘之上,望向廣場,但與廣場中軸線偏移,並不正對廣場。
薩壇-
薩壇是村民的信仰中心和聖地,主要為儀式用地,並沒有集會的功能。黃崗有三個薩壇。薩壇在重要祭典時才開啟祭祀,其餘時間並不特別去整理(或許忌諱不隨意接近),往往蔓生雜草,祭祀時才清理整潔。
學校-
黃崗的唯一一所小學在村子的西北側一個平坦的台地上,設有活動廣場,沒有操場。廣場西側與北側有校舍圍繞,朝東南可以俯瞰聚落,視野很好。學校為政府國民教育的基地,其尺度過大,與侗寨傳統尺度並不協調,村民並未將其納入平日活動的場所。
會堂-
另外一個集會空間位於聚落中央,從村辦公室旁進去的廣場和廣場北邊的「黃崗大會堂」。大會堂是一個室內多用途空間,可以用來做為開會、表演、餐宴等用途。
生活地景
黃崗最珍貴,也是最精華的生活空間不是在個別房屋的私領域裡, 而是在屋宇之間的鄰里空間當中。這些外部空間仍然有著不同層次的公共性,從最窄的巷弄到公共性高的亭子、蓄水池和鼓樓周邊, 串接起來的是一個有機的生活場域。村民的大部分時間也都是在屋外度過的。
這些精彩的空間實在是太多了,我們只能選擇三處做較深入的觀察。我們將這些空間以及其上的活動以「生活地景」來稱呼,因為侗族人將自然地景給「活」了出來。這三處空間有許多共同特色,但也有著因不同的地景條件的差異性。
可食地景
可食地景概述
中國的稻魚鴨共生農作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朝。2011年6月, 侗鄉稻魚鴨覆合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試點。
黃崗侗寨是一個可以完全自給自足的村落,即使在和外界沒有聯繫的古代,侗寨本生就是一個生生不息的有機體。在當今攝影師鏡頭下的美麗風景,在黃崗村民的眼中,沒有任何東西是純粹為了美感而存在。黃崗的地景是可食的,不管是給人或是給動物吃。動植物都是生態循環的一環,可貴的是,先民的智慧將從大地取得的資源養活了人畜之後,又以最自然的方式回到大地,完全不汙染,不製造廢棄物。
林與田、禾晾與禾倉、水塘
仔細觀察黃崗侗寨山谷中的梯田與森林的關係,會發現田地的開墾大多在向陽面(南與西面),因為稻米的種植需要大量陽光,糯稻是侗族的主食,其品種相對於其他平原地帶的稻米,有耐陰性,因此山谷中仍可生長得很好。森林的範圍在海拔較高處,建造與修復村寨建築的木材,多由此採集。此外在較接近村寨的區域,除了水田及樹林外,也可看見不易開墾為水田的陡峭地區,也有一些旱田、雜糧、藥草、玉米或蔬菜
的栽植,形成多樣化的可食地景。
稻魚鴨系統概述
稻魚鴨的系統得從散落在魚塘上的生態廁所談起。在農村社會,工作的區域範圍廣大。田野間沒有公共廁所,侗族祖先們卻因而想出了一個完全不汙染環境的生態農業系統。簡要概述如下:
1.井泉出水口在最上端,除了供村人農作時取水,也同時補上下方系列魚塘所蒸發或流失的水量。
2.在所謂的母魚塘上設置茅坑(生態廁所),讓人的排泄物直接進入池塘,魚糞滋養了池塘內的細菌、昆蟲、水藻和其他水生植物等,母魚再覓食這些食物,產下魚苗。母魚不准食用。
3.魚苗被收起孵育成小魚後,放到稻田裡成長。
4.鴨子的加入。鴨子是侗族人的至寶。從幼鴨開始就每天被挑上梯田放養,下工後再挑回村,這樣鴨子在水田裡遊走時會同時覓食田間的蟲子,幫稻子除去蟲害,同時遊水的擾動,可以翻鬆土壤。
5.這個同時,早先放在田裡的小魚也慢慢長大,除了和鴨子爭相覓食外,偶而也會成為鴨子的大餐,因而村民在稻田裡會搭起「魚窩」,好讓魚兒可以躲避一下鴨子和野外覓食的鳥類。
6.鴨子從放在籠裡挑上山的幼鴨長成可以被趕著上下山的成鴨時,田裡的糯稻也快要可收割了。
7.農忙時期,侗族人從田裡收成的除了有糯稻還有肥美的魚,當然還有同樣肥美的鴨。
8.在不是農忙的期間,人們在放養鴨子時也同時除去田埂邊的草,挑回村內餵養牲畜,不用除草劑除草,也不用飼料餵食動物。
9.疊水的池塘規劃,讓水流經過天然的過濾和沉澱,加上飼草如浮萍、水浮蓮、菱角、莎草、水芹菜等的種植,不僅能淨化水體,也能提供家禽家畜做為飼料。水塘底部的淤泥是各種微生物滋生的場所,每年都會將淤泥撈出,做為田裡的肥料。
建築:鼓樓
鼓樓概說
鼓樓是村寨最雄偉、最華麗、往往也是最耗費經濟和精力最多的建築。一般而言,一棟鼓樓下就會聚居一個房族或宗族。鼓樓的前身叫做「卡房」,或是「堂卡」或「堂瓦」。「堂」是場所之意,「卡」或「瓦」是眾人的意思。「堂卡」或「堂瓦」就是眾人說話或議事的地方。我們在占里和述洞村就看到村民仍在類似「卡房」的建築裡聊天,其中述洞卡房裡的圓弧形板凳繞著房間中央的火塘,是家具和功能結合最完美的例子。四片圓弧板凳組合成一個完美的圓,每個板凳都從原木製作而成,不是拼接集成的,想到原來木料尺寸的巨大,實在令人驚嘆。
鼓樓筆記
村寨無論大小,都要建造鼓樓,如果一個侗寨沒有鼓樓,會給外人有窮困不濟,人心不齊的印象,會讓人瞧不起,因而全寨人都會把興建鼓樓作為共同的榮耀。也因此,鼓樓的建築藝術成為侗寨的一個重要標誌。
建築:其他
除了鼓樓之外,其他的建築物各有其重要性,在型態上屬於「背景建築」,是編織整個聚落紋理的重要元素,沒有這些建築強烈的同質性表現,就不會有黃崗侗寨這麼迷人的村落風貌。同樣的杉木材,同樣的穿斗式屋架與斜度,同樣的吊腳樓層層出挑,同樣的灰瓦,同樣的細部鑿工,但卻沒有完全複刻和重複的建築,各依其不同的座落和條件而有所變化。在整體的調和中有著靈活的變化正是傳統聚落令人百看不厭的層次之美。從神秘低調的薩壇到充滿永續智慧的生態廁所,這些襯托出鼓樓成為地標的背景建築,更是值得我們細細地品讀。
構築
本次調研和一年前造訪黃崗侗寨都見到了一些正在施工的房屋。2018年看到的是民宅的施工, 這次則看到的是更多民宿旅店的建築工地。有趣的是一年前看到的是傳統村民合力造屋的景象,一年後看到的是外包工程的施工現場。合力造屋壯美而接地氣,現場聽到的是掌墨師的吆喝聲與村民各司不同位置的齊聲應和,是一場生動的儀式。外包工程系統化而有條裡,沒有人聲, 只有機具的吵雜聲,不是村民的活動事件,而是圍著工地圍籬, 非工程人員不得進入的私人事務。僅僅一年,黃崗就有了這樣耐人尋味的變化與發展,感觸良深。
喊天節
每個侗寨都有自己獨特的節日,這樣的安排,使得村寨之間得以依節日互相走訪,增進彼此的感情。喊天節就是黃崗侗寨獨有的節日。每年農曆6月15日是黃崗侗寨的喊天節。這一天也是我們調研行程的最後一天,讓我們有機會一睹喊天節的盛況。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