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本書結合理論探討和文本考察,具體呈現烏托邦研究的流變,對於烏托邦研究當具有引介的意義。
作者簡介
張惠娟,臺灣大學外文系學士、碩士,美國麻州大學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t Amherst) 比較文學博士。現任臺大外文系教授。曾擔任《中外文學》、《中華民國筆會英文季刊》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烏托邦文學,曾發表相關
目次
導論 5
【輯一:烏托邦的文類研究】
第一章 樂園神話與烏托邦:兼論中國烏托邦文學的認定問題 29
第二章 反烏托邦文學的諧擬特質 53
第三章 後設烏托邦初探 69
【輯二:烏托邦的文本考察】
第四章 典範興替:論吉兒曼的《她之鄉》 87
第五章 後現代與女性主義之糾葛:試論當代女性烏托邦小說 109
第六章 從女性烏托邦到女性電腦叛客:兼論皮兒西 125
第七章 女性電腦叛客的性別/族群論述:策略與困頓 145
第八章 新世紀的省思:試論勒瑰恩的《轉機》 163
結語 183
論文出處 189
後記 191
人名及譯名索引 193
專有名詞索引 197
書摘/試閱
(導論摘要)
1970 年代以來,伴隨著新一波烏托邦小說的勃興,烏托邦研究開始蓬勃發展。1 烏托邦研究包羅萬象,關注的面向更是多元,舉凡社會、政治、經濟、性別、生態、文化等議題皆在其中。它更具有跨界特質,除了傳統文學作品的討論外,也關注遊戲文本、音樂、影視、動漫等,末日反烏托邦(post-apocalyptic dystopia)的討論甚至探究引發大眾興趣的殭屍論述。2
在晚近的時代氛圍裡,烏托邦的能見度與時並進。2017 年12月《波士頓評論》(Boston Review)出版特刊《全球反烏托邦》
(Global Dystopias),邀請作家和學者共襄盛舉。編者在弁言中即聲言:「〔……〕未來已然來臨。是反烏托邦式的未來。」3《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和《紐約
時報》(New York Times)不約而同的在2018 年10 月的書訊中以新一代的女性反烏托邦文學為主題,4 可謂其來有自。的確,近年來反烏托邦文學蓬勃發展,女性
作家更展現豐沛的創作能量,老中青作家如歐慈(Joyce CarolOates)、麥修(Maureen F. McHugh)、霍普金森(Nalo Hopkinson)及夏荷(Bina Shah)都有新作品。甚至愛特伍(Margaret Atwood)也於2019 年9 月18 日出版《侍女故事》(The Handmaid’sTale)的續集,名為《聖約》(The Testaments)。
當前政、經、社會中層出不窮的事件,對於烏托邦文學的能見度更有推波助瀾之功。歐威爾(George Orwell)1949 年出版的《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和愛特伍1985 年出版的《侍女故事》重獲廣大讀者青睞:《一九八四》曾登上亞馬遜網站銷售排行榜第一名,而《侍女故事》甚至為串流影音平台Hulu 製播成熱門影集。1998 年非裔女性作家巴特勒(Octavia Butler)出版的《才幹的比喻》(Parable of the Talents),裡面一段總統當選人誓言「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描述,令人不禁凜然於烏托邦文學的「先見之明」。
烏托邦文學的歷久彌新,以及烏托邦研究的引人入勝,或許即是筆者多年來持續耕耘此塊園地的原因。筆者希冀,藉由本書的出版,能呈現近幾十年來烏托邦研究的理論脈絡和關懷面向。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