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說,青少年會聽vs.如何聽,青少年願意說:八堂青春期溝通課,讓孩子敞開心胸、樂意合作、接受指引的對話技巧
商品資訊
系列名:未來趨勢學習
ISBN13:9789863619338
替代書名:How to Talk so Teens will Listen and Listen so Teens will talk
出版社:高寶國際
作者:安戴爾.法伯; 伊蓮.馬茲麗許-著; 金伯利‧安‧科埃-繪
譯者:陳莉淋
出版日:2020/11/25
裝訂/頁數:平裝/224頁
規格:23cm*17cm*1.4cm (高/寬/厚)
重量:485克
版次:1
商品簡介
紐約時報第一名暢銷書、美國亞馬遜排行榜第一名暢銷書《怎麼說,孩子會聽 vs. 如何聽,孩子願意說》青少年版教養經典!
★家有青少年必備的教養聖經★
學業、家事分工、門禁、處罰、戀愛、性、毒品……青春期會遇到的各種難關,該怎麼和孩子順利溝通?
國際知名的親子溝通專家教你掌握與孩子連上線的新語言,帶來易懂、實用的青春期生存指南!
在親子關係大師的引導下學習新語言,與青少年對話,輕鬆達成合作共識,創造良好互動關係,化解青春期的重重難題。
安戴爾‧法伯與依蓮‧馬茲麗許憑藉突破性的暢銷書籍《怎麼說,孩子會聽 vs. 如何聽,孩子願意說》,改變了父母的養育方式。
現在,他們帶來全新的青少年版教養指南,將幫助家長解決青少年和父母所面臨的棘手問題。
本書充滿直截了當的建議,提供了創新、容易實踐的建議以及久經實驗的技巧,可以為親子的長久關係打下基礎。
從門禁、性到毒品等重要議題,本書為父母提供了幫助孩子安全度過充滿風風雨雨的青春期的實用工具。透過本書,
父母將學到:
如何表達他們的惱怒或氣憤,而不會傷害彼此感情
有助於回應青少年孩子在意的事的方式
鼓勵一個青少年合作並承擔責任的技巧
處罰的替代方法,以幫助青少年面對他們不好的行為並進行改善
如何和平地解決衝突
如何趁機利用機會來討論性與毒品
青少年將學到:
同齡的其他孩子是怎麼述說他們的擔憂與挫折
與朋友和家人相處更好的具體技巧
以禮貌的方式向父母親表達自己的不贊同
【專業推薦】
Choyce / 親子作家
胡展誥 / 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 / 諮商心理師
彭菊仙 / 親子專家
劉仲彬 / 臨床心理師、作家
歐陽立中 / 丹鳳高中教師、Super教師
魏瑋志(澤爸) / 親職教育講師
作者簡介
安戴爾.法伯(Adele Faber)、伊蓮.馬茲麗許(Elaine Mazlish)
兩位都是成人與兒童溝通方面的國際知名專家,贏得了眾多父母的感謝和專業團體的熱情讚美。
她們的第一本書《Liberated Parents, Liberated Children》以「文學成就證實了人類精神的最高價值」而獲得克里斯多福獎。她們隨後的書籍《怎麼說,孩子會聽 vs. 如何聽,孩子願意說》以及紐約時報第一名暢銷書《Siblings Without Rivalry》都大賣超過三百萬本,並翻譯為二十多種語言版本。她們的書《How to Talk So Kids Can Learn—At Home and in School》被兒童雜誌列為「年度最佳家庭教育書籍」。由公共廣播電視公司所製作的兩位作者團體工作坊計劃和影片目前正被世界各地的家長與教師團體所使用以改善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怎麼說,青少年會聽 vs. 如何聽,青少年願意說》則著手應對青少年時期會出現的棘手問題。
兩位作者皆師從已故的兒童心理學家海姆.吉諾特博士(Dr. Haim Ginott),也是紐約市社會研究新校教職員和長島大學家庭生活協會的前成員。除了經常在美國、加拿大和海外演講外,她們也出現在每個主要的電視談話節目上,從歐普拉秀到早安美國。她們目前居住於紐約長島,兩位皆是擁有三個孩子的母親。
譯者介紹
陳莉淋
台北人,兼職譯者。長庚大學職能治療系學士,美國匹茲堡大學應用發展心理碩士。喜歡與兒童相處也樂於探討父母、家庭對兒童的影響。目前從事兒童發展與早期療育相關工作。
序
這本書為什麼誕生
其實需求一直在那裡,只是很長一段時間我們並沒有發現。然後類似這樣的信件開始到來:
親愛的安戴爾與伊蓮:
救命!當我的孩子們還小時,《怎麼說,孩子會聽 vs. 如何聽,孩子願意說》一書是我的聖經。但是他們現在已經十一和十四歲了,而我發現自己正面臨一組全新的問題。你們有想過撰寫一本書給家有青少年的家長嗎?
之後是一通電話:
「我們市民協會正在安排年度家庭日會議,希望你們願意提供關於如何與青少年相處的主題演講。」
我們猶豫了。畢竟我們之前從來沒有提出一個完全聚焦在青少年身上的教案。然而,這個想法引起了我們的興趣,為什麼不呢?我們可以提供一個綜述,關於有效溝通的基本原則,只是這次我們將以青少年為範例,並且透過與另一人的角色扮演來示範這些技巧。
要呈現新的教材總是一項挑戰。你永遠無法確定聽眾們能否產生共鳴。但是他們確實聽得非常投入且反應熱烈。在Q&A 時間,他們詢問我們對於每件事的看法,從門禁、組小團體到頂嘴與禁足。
演講結束後,我們被一小群父母圍繞,他們希望與我們私下討論。
「我是一位單親媽媽,我十三歲的兒子最近開始與一些學校裡最壞的孩子混在一起。他們除了吸毒外,誰知道還會做出什麼事。我不斷告訴他遠離他們,但是他不聽。我感覺自己正在打一場一定會輸的戰爭。我該怎麼跟他溝通呢?」
「我很心煩。我看見一封我十一歲女兒的電子郵件,來自一位她班上的男孩,內容是:『我想和
妳做愛。我想把我的小雞雞放到妳的妹妹裡面。』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我應該打電話給那個男生的父母嗎?我應該通知學校嗎?我應該跟她說什麼?」
「我剛發現十二歲的孩子會吸菸。我該怎麼與她對質?」
「我嚇死了。我正在清理兒子的房間,然後發現他寫了一首關於自殺的詩。他在學校表現良好;他有朋友;他似乎沒有不開心。但是可能有些事我沒發現。我應該讓他知道我看見他寫的詩嗎?」
「我女兒最近花了很多時間在網路上與一位十六歲的男孩聊天。雖然他說他十六歲,但是誰知道呢?現在他想要與她見面。我認為我應該要跟著去。妳們覺得如何呢?」
開車回家的路上,我們一直在討論:這些父母正在面臨什麼!……我們現處在一個跟以前完全不同的世界!……但是時代真的有改變這麼多嗎?難道我們和同年代朋友,在孩子經歷他們的青春期階段沒有擔心過性、毒品、同儕壓力,還有自殺嗎?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我們今日所聽到的似乎更糟、更可怕,甚至還有更多需要擔心的,而且問題開始得比較早。可能是因為青春期比以前更早開始。
幾天後,我們接到另一通電話,這次是來自一位學校校長:
「我們目前正在對國中和高中的一群學生進行一項實驗計劃。我們給參與計畫的家長每人一本《怎麼說,孩子會聽 vs. 如何聽,孩子願意說》。由於妳們的書帶給家長很大的幫助,所以不知道妳們是否願意與這些家長見面並且舉辦幾場工作坊呢?」
我們告訴校長我們會仔細想想再回覆她。
之後幾天我們各別回憶曾經最瞭解的青少年—─我們自己。我們先回想往日時光然後召喚出封鎖在記憶深處,當我們還是青少年的回憶—那些黑暗時光、值得慶幸的、還有屏息不安的時刻。慢慢地重新回到過去的情感記憶,經歷相同的焦慮。我們再次沉思是什麼讓這個生命階段如此的困難。
以前我們不是沒有被警告過。從孩子出生的那刻起,就會聽到:「 趁機享受他們還小的時候」……「小孩子,小問題;大孩子,大問題。」我們不斷被告知有一天這個甜蜜的孩子將轉變成一個乖戾的陌生人,他會批評我們的品味、挑戰我們的規則並且拒絕我們的價值觀。
因此即便我們對孩子行為改變有了一點準備,但是卻沒有人幫我們準備好面對失落的情感。
喪失了舊有的親密關係。(這個住在我家、充滿敵意的人是誰?)
喪失信心。(為什麼他這樣表現?因為我做了什麼……還是沒做什麼的緣故嗎?)
喪失被需要的滿足感。(「不,妳不用來。我的朋友會陪我一起去。」)
喪失自己是全能的保護者,可以防止孩子受到傷害的感覺。(已經過午夜了,她人在哪裡?在做什麼?為什麼還沒有回家?)
較失落感更大的是我們的恐懼。(我們該如何引導孩子度過這段困難的時期?我們自己該如何度過呢?)
早一世代的人都感覺如此,今日的父母將會有何種感受呢?處在一個比以往任何時候養育孩子都更尖銳、無禮、粗暴、物質化、充滿更多性暗示和暴力的文化,今日的父母又怎麼可能不會感到不知所措?不被逼到他們的極限呢?
因此不難明白為什麼有些家長會以強硬的態度去回應──訂定規則、處罰任何過失,然而卻沒什麼用,只能短暫的約束他們的青少年。我們也可以瞭解為什麼有些人會直接放棄;為什麼寧可兩手一攤,裝作沒看到,內心卻期望有最好的結果。然而這兩種方法—「照我說的話做」或「隨便你,做你想做的事」—都切斷了溝通的可能性。
有哪個年輕人會對嚴苛的父母敞開心胸?又有誰會向縱容的父母尋求指引?然而,我們青少年過得好不好──有時純粹安全著想──有賴父母的想法與價值觀。青少年需要能夠與一位不帶評斷去聆聽並幫助他們做負責任決定的成人,說出自己的疑惑、吐露自己的恐懼和探索可行的選擇。
除了媽媽和/或爸爸之外,有誰會每天陪在他們身邊度過如此重要的那幾年,幫助他們抵抗媒體上出現的引誘訊息?有誰會幫助他們抗拒來自同儕的壓力?有誰會幫助他們對付青少年時期結黨的問題、想被接受的渴望、怕被拒絕的恐懼、興奮與混亂?有誰會幫助他們從掙扎中推向順從並展現真正的自我?
我們知道與青少年一起生活可能就是一團糟,我們也記得在那幾年混亂的歲月,靠著學來的技巧當作浮木,讓我們航行於波濤洶湧的大海不至於沉淪。
現在是將曾經對我們有意義的技巧傳遞出去,同時學習何者才是新世代覺得有意義的對應方法了。
於是,我們回電給校長並且安排了我們與青少年父母的第一個工作坊。
目次
致謝
如何正確閱讀及使用這本書
這本書為什麼誕生
作者筆記
第一步 處理感受
第二步 我們還在不停「確認」
第三步 處罰還是不處罰
第四步 一起解決問題
第五步 與孩子們會面
第六步 關於感受、朋友和家庭
第七步 父母與青少年一起
第八步 處理性與毒品
下次的會面
其他可能會有幫助的(英文)書籍
了解更多
書摘/試閱
第二步 我們還在彼此「確認」
我很期待今晚的聚會。上一次工作坊結束後,吉姆私下告訴我,無法讓孩子照著他的想法來做事,這點讓他感到很挫折。我明白這種難受,並且告訴他,下週的工作坊我們會深入探討這個主題。
所以等大家陸續進入會場就坐,我在白板上寫下了這次工作坊的主題:
產生合作的技巧
我說:「讓我們回到最先一開始的時候,當孩子們年紀還很小,我們大部份陪同在一起的時間都花在『確認』上面。我們會確認他們有洗手、刷牙、吃蔬菜、準時上床睡覺,還有記得說請和謝謝。」
「我們也一直在確認有些事情是他們沒有去做的。確認他們不會自己衝到馬路上、爬到桌上、丟沙子、踢、吐口水或咬人。」
「我們期待當他們成長為青少年時,應該已經學到大部分的教訓。但是令我們沮喪和氣憤的是,我們發現自己現在還在做『確認』的工作。沒錯,我們的青少年不會再咬人或爬到桌上了,但是大多數青少年還是需要被提醒做功課、完成家務、吃得健康、定期洗澡、睡眠充足以及準時起床。我們也仍舊必須確保他們沒有做某些事。『不要用袖子擦嘴巴』…『不要把衣服丟在地上』…『不要佔用電話』…『不要用那種語氣和我說話!』」
「每個家庭都不同,每位父母也不一樣,每個青少年更是不同。你認為在一天內你必須『確認』你的青少年有做或沒有做的事情是哪些呢?讓我們從早晨開始。」
毫不猶豫地,大家開始大聲說出:
「我要確認他不會在鬧鐘停止後又倒頭大睡。」
「或不吃早餐。」
「或連續三天穿同一件衣服。」
「或霸佔浴室,使其他人都無法使用。」
「或者上學遲到,因為他又錯過了校車。」
「或找她姊姊的麻煩。」
「或是忘記帶她的鑰匙和午餐錢。」
我問:「那麼下午呢?你們的『確認』清單上有什麼?」
「你一進家門就要打電話讓我知道。」
「遛狗。」
「開始做功課。」
「不要吃垃圾食物。」
「當我不在家時,不可以帶異性朋友回來。」
「不要忘了練鋼琴(小提琴、薩克斯風)。」
「出門前要告訴我你要去哪裡。」
「不要欺負你的妹妹。」
我說:「現在輪到晚上了。你們要幫孩子們確認有做和沒有做的事情是什麼?」大家想了一下,然後…
「不要躲在房間裡,花些時間與家人相處。」
「不要敲桌子。」
「不要坐得歪七扭八。」
「不要整晚講電話。寫完你的功課。」
「不要整晚上網。做完你的功課。」
「就這一次,當我要你做某些事情時,請說沒問題。」
「就這一次,當我問你哪裡出錯時,請回答我。」
「洗澡時不要把所有熱水用完。」
「睡覺前不要忘了把牙套維持器戴上。」
「不要熬夜,否則你早上會沒有精神。」
蘿拉下了評論:「光聽這些就覺得心很累,難怪我每天都這麼疲憊。」
一位名叫蓋兒的女士接著說:「而且永遠不會停止。我總是在我兒子身後--催促、指責和要求他完成這件事和那件事。自從我離婚後情況又變得更糟。有時候我感覺自己像個教官。」
麥克說:「我有不同看法,我倒認為你是一個負責任的父母。你做得是父母應該要做的工作。」
蓋兒無奈的問:「那為什麼我的孩子不做他們應該要做的事情。」
蘿拉接著說:「我女兒認為她應該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媽媽麻煩。連小事都和我爭辯。當我說:『請把髒盤子拿出妳的房間』,她會回:『別再煩我了。妳總是對我有意見。』」
團體中隱約傳出贊同的聲音。
我說:「所以對於青少年,有時候連最簡單、最合理的請求都可能觸發一場簡短的爭論或一場長期的戰爭。為了更理解我們孩子的觀點,讓我們站在他們的立場來思考。讓我們看看自己在要求青少年做出我們希望的事情,常使用的典型方法,聽在耳裡會如何。現在假設我是你們的父母,當你們使用『青少年耳朵』聽我說話時,請喚起你們立即、未經評斷的內在反應。」
以下是我示範的幾種不同方式,並整理出「我的孩子們」的各種反應:
責備和指責:「你又犯了一次!你把油倒入平底鍋、開大火,然後就離開廚房。你是怎麼了?你知不知道這樣很可能會引起火災!」
「不要對我大吼。」
「我沒有離開很久。」
「我必須去上廁所。」
辱罵:「你怎麼可以把自己全新腳踏車忘了上鎖?這真的是太愚蠢了。難怪車會被偷。我不敢相信你可以這麼不負責任!」
「我很笨。」
「我不負責任。」
「我從來沒有做對任何一件事。」
威脅:「如果你認為完成該負責的家務不是很重要,那我也不認為給你零用錢很重要。」
「賤人!」
「我討厭你!」
「當我離開這個家時我會非常高興。」
命令:「我要你關掉電視,然後開始寫功課。不要拖拖拉拉,現在就去做!」
「我現在不想寫功課。」
「不要煩我。」
「等我準備好,我就會去寫功課。」
告誡和說教:「有些事我們必須談談。關於你吃飯打嗝的事。你可能覺得很好笑,但事實上這就是個壞習慣。不管喜不喜歡,人們都會用我們的習慣來判斷我們。所以如果你必須打嗝,至少用餐巾紙摀住嘴巴,而且要說:『不好意思』。」
「你說什麼?我沒在聽。」
「我想要打嗝了。」
「這太膚淺了。禮貌對你可能很重要,但對我不是。」
警告:「我警告你。如果你開始和那群人出去,你會有大麻煩。」
「你完全不瞭解我的朋友們。」
「你的朋友們又有多棒?」
「我不管你說什麼。我知道我在做什麼。」
讓人難受:「我就請你為我做一件小事,但對你而言卻太多。我不明白。我這麼努力工作就為了供給你所有需要的東西,而這就是你對我的感謝嗎?」
「好吧,我就是個不肖子。」
「我會這樣是你的錯。你把我寵壞了。」
「我還真覺得愧疚哩。」
比較:「所有電話都是打來找你姐姐,肯定有其原因。如果你更努力表現得像她一樣友善和外向,你也會很受歡迎。」
「她是個大騙子。」
「我討厭我姐姐。」
「你總是喜歡她勝過我。」
諷刺:「所以你打算練完籃球不洗澡就直接去跳舞?! 好吧,你應該聞起來超香的!女孩子會為了靠近你來排隊。」
「嘿嘿…你還以為自己非~常~有趣。」
「你聞起來也沒有多好。」
「為什麼你不直截了當的說清楚!」
預言:「你只會去責怪別人。從來沒有承擔過責任。我跟你保證,如果你再這樣下去,問題只會變得更糟,而且以後除了你自己,沒有別人可以責怪。」
「我大概就是個失敗者啦。」
「我毫無希望。」
「我注定失敗。」
蘿拉大聲說出:「夠了!我已經覺得很內疚。這些話跟我對我女兒說的好類似。只是現在當我以一個孩子的立場來聽,我討厭這些話聽起來的感覺。我聽到的每句都讓我感覺自己很糟糕。」
吉姆看上去很沮喪。
我問他:「你在想些什麼?」
「我在想妳給的示範很多聽起來都那麼熟悉,令人懊惱。就像我上週提過的,我的父親一直以來都毫不猶豫貶低我。我嘗試著用不同的態度對待我的孩子們,但是有時候就是會聽見自己說出他曾講過的話。」
凱倫說:「我知道!有時候我感覺自己像是變成了我媽,但我曾發過誓自己絕對不會變成她。」
蓋兒接著說:「現在我們知道什麼不該說,那什麼時候會討論可以說的話呢?」
我舉起我準備的插圖並回答:「現在就要談到了。但是在我發下去之前,請記住你接下來會看到的溝通技巧,沒有任何一樣是次次都會生效的。沒有一種魔法文字可以應用於各種情況中的每一位青少年。這就是熟悉多種技巧為什麼重要的原因。然而,當你翻看這些插圖時,會發現隱藏在這些範例的基本原則就是要去尊重。我們尊重的態度和尊重的語言會使青少年聽話並讓彼此合作成為有可能的事。」
【快速提醒】獲得青少年的合作
與其命令(「把那個音樂關掉!我是指現在!!」),你可以:
※描述問題:「當音樂太大聲時,我無法思考或和他人對話。」
※描述你的感覺:「它讓我的耳朵不舒服。」
※提供資訊:「經常暴露在大聲的音量中會損害一個人的聽力。」
※提供一個選擇:「你想要怎麼做--是調到最小聲還是調小聲一點並關上你的房門?」
※用一個字表達:「音量!」
※陳述你的價值觀與/或期待:「我們都需要顧慮到其他人對音樂大聲的容忍度。」
※出人意料:用雙手摀住你的耳朵,做出將音量調小的動作,雙手抱拳並鞠躬表示感謝。
※用寫的:對一群人來說,這麼大聲的音樂可能很酷,但是對只有我和你而言,真的太太太大聲了!!!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