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
若要環境清淨,社會安寧,當自淨其心,
若要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當解脫心。
可是,我們居然不知自心。
放眼看見環境污染,即是我心污染,
社會道德淪喪,暴力不寧,即是我心淪落不寧,
此是唯識顯現,萬法唯心之理趣,
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
若要環境清淨,社會安寧,當自淨其心,
若要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當解脫心。
可是,我們居然不知自心,
我們嫌棄鏡中人愁眉苦臉,不知鏡中無愁眉苦臉,
我們迷戀鏡中美色,不知鏡中無美色,
居然不知嫌棄愁眉苦臉是嫌棄自己,
居然不知迷戀美色即是自我顛倒。
若要環境清淨,社會安寧,當自淨其心,
若要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當解脫心。
可是,我們居然不知自心。
放眼看見環境污染,即是我心污染,
社會道德淪喪,暴力不寧,即是我心淪落不寧,
此是唯識顯現,萬法唯心之理趣,
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
若要環境清淨,社會安寧,當自淨其心,
若要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當解脫心。
可是,我們居然不知自心,
我們嫌棄鏡中人愁眉苦臉,不知鏡中無愁眉苦臉,
我們迷戀鏡中美色,不知鏡中無美色,
居然不知嫌棄愁眉苦臉是嫌棄自己,
居然不知迷戀美色即是自我顛倒。
作者簡介
玄奘法師
俗稱三藏法師。玄奘法師出生於隋朝仁壽二年(602),十三歲入洛陽淨土寺出家,依兄習經。 唐太宗貞觀三年,二十六歲時,冒險出國,經八百里戈壁沙漠,過蔥嶺入印度,留學那爛陀寺五年,遊學十二年。於唐貞觀十九年返長安組織譯經場,二十年中譯經論凡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五十五卷。
俗稱三藏法師。玄奘法師出生於隋朝仁壽二年(602),十三歲入洛陽淨土寺出家,依兄習經。 唐太宗貞觀三年,二十六歲時,冒險出國,經八百里戈壁沙漠,過蔥嶺入印度,留學那爛陀寺五年,遊學十二年。於唐貞觀十九年返長安組織譯經場,二十年中譯經論凡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五十五卷。
序
心中惱恨時,臉上自也顯露惱恨不快,
心中清淨時,滿臉悠閒自在的樣子,
當鏡中顯現愁眉苦臉,即知照鏡人愁眉苦臉,
當鏡中顯現慈眉笑容,即知照鏡人慈眉笑容,
於是可知:
放眼看見環境污染,即是我心污染,
社會道德淪喪,暴力不寧,即是我心淪落不寧,
此是唯識顯現,萬法唯心之理趣,
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
若要環境清淨,社會安寧,當自淨其心,
若要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當解脫心。
可是,我們居然不知自心,
我們嫌棄鏡中人愁眉苦臉,不知鏡中無愁眉苦臉,
我們迷戀鏡中美色,不知鏡中無美色,
居然不知嫌棄愁眉苦臉是嫌棄自己,
居然不知迷戀美色即是自我顛倒。
宇宙萬法唯識所現,是心識所投射,
譬如電影機投射在銀幕上的影像,當體空,
譬如投射在夢境中的夢,當體空,
唯識所現即是說空。
是故當知,自淨其心不是向外境求,
解脫心不是滿足五欲之樂,不是練氣養心。
比丘釋從信 謹識於阿含精舍
心中清淨時,滿臉悠閒自在的樣子,
當鏡中顯現愁眉苦臉,即知照鏡人愁眉苦臉,
當鏡中顯現慈眉笑容,即知照鏡人慈眉笑容,
於是可知:
放眼看見環境污染,即是我心污染,
社會道德淪喪,暴力不寧,即是我心淪落不寧,
此是唯識顯現,萬法唯心之理趣,
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
若要環境清淨,社會安寧,當自淨其心,
若要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當解脫心。
可是,我們居然不知自心,
我們嫌棄鏡中人愁眉苦臉,不知鏡中無愁眉苦臉,
我們迷戀鏡中美色,不知鏡中無美色,
居然不知嫌棄愁眉苦臉是嫌棄自己,
居然不知迷戀美色即是自我顛倒。
宇宙萬法唯識所現,是心識所投射,
譬如電影機投射在銀幕上的影像,當體空,
譬如投射在夢境中的夢,當體空,
唯識所現即是說空。
是故當知,自淨其心不是向外境求,
解脫心不是滿足五欲之樂,不是練氣養心。
比丘釋從信 謹識於阿含精舍
目次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註解
註解
書摘/試閱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的文義不知所趣,讀誦時令人茫然,景仰的宗教情懷油然而生。
般若波羅蜜多的聲韻很順口,頗富神祕性,讀誦時令人沐浴於不可說不可思議境界,何堪多嘴翻譯般若波羅蜜多叫做什麼?般若波羅蜜多的旨趣是悟境,向來無人能表露明白,若已悟時,念念都趣入波羅蜜多,何用翻譯般若波羅蜜多叫做什麼呢?
領悟般若波羅蜜多,趣向般若波羅蜜多,是讀誦般若波羅蜜多的目的,般若波羅蜜多的中文翻譯叫做什經並不重要,所以經文中都不翻譯般若波羅蜜多一詞。但為了令我們有明確的理念,便有必要稍作說明,待我們明白了,還是使用原文般若波羅蜜多。
般若叫做智慧。波羅蜜多教做到彼岸,叫做究竟,既已到達彼岸,所以到彼岸也叫做究竟。般若波羅蜜多就叫做智慧的究竟,於雜阿含九三六經叫做決定智慧,於中阿含九八經叫做究竟智,於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就叫做智慧,見本書二十二頁,若要翻譯為中文的話,似乎以中阿含經的「究竟智」較妥貼。為什麼呢?
究竟智為什麼叫做究竟智呢?為有別於一切種種智慧,所以特別以究竟一詞來標示,就叫做究竟智。
究竟智非尋思所及,非言說所能表達,遍顯於宇宙人生萬法中,譬如虛空,任令時代變遷,山川崩壞,人類戰亂,生態動盪,虛空猶自清淨不動,虛空不妨礙有情種種顛倒活動,是故令一切有情不知不覺,究竟智也是如此,一切有情於日常生活中,剎那都不稍離此究竟智,但居然沒有任何學問家,或科學家,或教育家,或藝術家,甚至宗教家,或任何什麼聰明人發現。一切有情迷昧此究竟智,在生老病死苦中浮沉。於是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間,為自利利他,於大眾中震師子吼,說此究竟智。
究竟智不是如來所發明,只是如來所發現,雖然是如來所發現,法住法界,此究竟智不是如來一己所有,不是學佛弟子所有,更不是印度文化,而是一切宇宙萬象的共法,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因此,此法叫做佛法,不共一切外道所說法。
究竟智就是佛法,不共一切外道法。所謂不共,就是不共同,此究竟智惟佛法中有,於一切外道任何宗教中都沒有。我們一向都以為任何宗教的究竟處都一樣,這是錯誤的。假使任何宗教的究竟處都一樣,不待世尊出現於世間,世間早有人宣說此究竟智,而今如來說惟如來自覺知,便是大妄語,若意謂如來說妄語,便是謗佛,設若不是謗佛,很顯然是誤解了究竟智,所以以為佛儒相通,以為佛道相通,以為佛梵相通,以為佛基督相通。其實,不只究竟智不共而已,佛法中一切法都不共任何宗教。為什麼呢?一切佛法皆由究竟智知見而開示演說,任何一法中都有究竟智之知見,都同一味法,既然竟智不共外道,其他一切任何佛法自也不共。
因此,學佛人當知,正法律中,任何一法都不離究竟智,離究竟智便非佛法。我們一向都以為如來初轉法輪不說究竟智,以為如來最初不說甚深第一義,甚至說如來一生所敎所授諸法有優劣,這是錯誤的。為什麼呢?有情於生老病死中浮沉,便是不悟究竟智,迷昧了生命的真相。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惟有正視生命,誤入究竟智,別無二途。設若如來初轉法輪不宣說究竟智,而能令煩惱眾生究竟解脫生老病死苦的話,言下之意是說,世間不必發現究竟智也別有解脫生老病死苦之法,這是謗佛,設若不是謗佛,顯然是誤會了究竟智,嚴重的誤會一切佛法。
如來出現於世間時,印度當地已有九十六種外道,宗教思想盛極一時,若只單純為了宗教信仰,世間不必多此佛法。佛法出現於世間,不是為了爭奪一席宗教地位,是為了令一切眾生悟入究竟智。是故說,學佛無論學任何一法門,任何乘,都得正步走入究竟智,實踐八正道,不惟佛乘,如來自己要念念趣入究竟智,初學的人也一樣要隨信行,隨法行,聲聞乘中之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羅漢,乃至一切菩薩都不能例外。
所謂究竟,沒有諍論的餘地才叫做究竟。若還有人提出一絲絲異議,尚有一絲諍論處,所謂究竟就只是一廂情願,老王賣瓜自賣自誇的說詞。所謂究竟智,空,空所以無諍論處,空是究竟智的代名詞。空是何義?假使有獨立性的空,此空是有,有一個空,此空便不空。究竟智所說空義非獨立空,此空當在有中顯現,設若沒有任何有,便沒有究竟智,便沒有空。為什麼呢?假使沒有任何有,阿誰知此一空?此空毫無意義,此究竟智也毫無意義。是故當知,依有而立空,依空而說有,說究竟智是依一切種種智而說究竟智,所謂究竟智,依世間一切種種智而顯現,並無獨立存在的究竟智,是故說究竟,說空,即是說般若波羅蜜多,是本文所要探討的主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於般若波羅蜜多之下又安了一個心字,此心是何心?此心有二義。一者,一向都認為此心是中心之心,是心要之心。為什麼呢?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不是一部獨立完整的經典,它是從大般若經中摘錄精要,編輯而成的經文,所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的心要。此說可以成立。
第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確不完整,缺「如是我聞」及「聞佛所說,歡喜奉行。」二句,前句是經頭,後句是經尾,完整的經文少不了這二句,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缺少這二句。第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經文,一一可以從大般若經中找出出處,除了末尾的咒文之外。
二者,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心字是心意識的心,是人心之心。所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是說,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心,心就是般若波羅蜜多的經典。為什麼呢?經文中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受想行識就是心識,就是心,代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句中,就成為「心即是空,空即是心」句。
空是般若波羅蜜多,若把般若波羅蜜多也代入句中,便成為:「心即是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即是心」句。是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即是開門見山的句子,直截了當,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主題及其義趣標示在經題上,一目了然,也已一語道盡了不可說處。
若把心字當做心要解釋,不離題,但不周延。若把心字當心意識解釋,不必強調心要,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仍然不失它錄自大般若經的痕跡及其事實,而且能妥貼的標示經典的義趣。
其次,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雖然缺頭缺尾,經中所摘錄的經文,相當完整的涵蓋了一切佛法中所論及的心意識,不失為精簡的經典,若要依據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來論空,論唯識,論如來藏,都綽綽有餘。是故說,本文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心字當做心意識的心解。並簡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的文義不知所趣,讀誦時令人茫然,景仰的宗教情懷油然而生。
般若波羅蜜多的聲韻很順口,頗富神祕性,讀誦時令人沐浴於不可說不可思議境界,何堪多嘴翻譯般若波羅蜜多叫做什麼?般若波羅蜜多的旨趣是悟境,向來無人能表露明白,若已悟時,念念都趣入波羅蜜多,何用翻譯般若波羅蜜多叫做什麼呢?
領悟般若波羅蜜多,趣向般若波羅蜜多,是讀誦般若波羅蜜多的目的,般若波羅蜜多的中文翻譯叫做什經並不重要,所以經文中都不翻譯般若波羅蜜多一詞。但為了令我們有明確的理念,便有必要稍作說明,待我們明白了,還是使用原文般若波羅蜜多。
般若叫做智慧。波羅蜜多教做到彼岸,叫做究竟,既已到達彼岸,所以到彼岸也叫做究竟。般若波羅蜜多就叫做智慧的究竟,於雜阿含九三六經叫做決定智慧,於中阿含九八經叫做究竟智,於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就叫做智慧,見本書二十二頁,若要翻譯為中文的話,似乎以中阿含經的「究竟智」較妥貼。為什麼呢?
究竟智為什麼叫做究竟智呢?為有別於一切種種智慧,所以特別以究竟一詞來標示,就叫做究竟智。
究竟智非尋思所及,非言說所能表達,遍顯於宇宙人生萬法中,譬如虛空,任令時代變遷,山川崩壞,人類戰亂,生態動盪,虛空猶自清淨不動,虛空不妨礙有情種種顛倒活動,是故令一切有情不知不覺,究竟智也是如此,一切有情於日常生活中,剎那都不稍離此究竟智,但居然沒有任何學問家,或科學家,或教育家,或藝術家,甚至宗教家,或任何什麼聰明人發現。一切有情迷昧此究竟智,在生老病死苦中浮沉。於是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間,為自利利他,於大眾中震師子吼,說此究竟智。
究竟智不是如來所發明,只是如來所發現,雖然是如來所發現,法住法界,此究竟智不是如來一己所有,不是學佛弟子所有,更不是印度文化,而是一切宇宙萬象的共法,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因此,此法叫做佛法,不共一切外道所說法。
究竟智就是佛法,不共一切外道法。所謂不共,就是不共同,此究竟智惟佛法中有,於一切外道任何宗教中都沒有。我們一向都以為任何宗教的究竟處都一樣,這是錯誤的。假使任何宗教的究竟處都一樣,不待世尊出現於世間,世間早有人宣說此究竟智,而今如來說惟如來自覺知,便是大妄語,若意謂如來說妄語,便是謗佛,設若不是謗佛,很顯然是誤解了究竟智,所以以為佛儒相通,以為佛道相通,以為佛梵相通,以為佛基督相通。其實,不只究竟智不共而已,佛法中一切法都不共任何宗教。為什麼呢?一切佛法皆由究竟智知見而開示演說,任何一法中都有究竟智之知見,都同一味法,既然竟智不共外道,其他一切任何佛法自也不共。
因此,學佛人當知,正法律中,任何一法都不離究竟智,離究竟智便非佛法。我們一向都以為如來初轉法輪不說究竟智,以為如來最初不說甚深第一義,甚至說如來一生所敎所授諸法有優劣,這是錯誤的。為什麼呢?有情於生老病死中浮沉,便是不悟究竟智,迷昧了生命的真相。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惟有正視生命,誤入究竟智,別無二途。設若如來初轉法輪不宣說究竟智,而能令煩惱眾生究竟解脫生老病死苦的話,言下之意是說,世間不必發現究竟智也別有解脫生老病死苦之法,這是謗佛,設若不是謗佛,顯然是誤會了究竟智,嚴重的誤會一切佛法。
如來出現於世間時,印度當地已有九十六種外道,宗教思想盛極一時,若只單純為了宗教信仰,世間不必多此佛法。佛法出現於世間,不是為了爭奪一席宗教地位,是為了令一切眾生悟入究竟智。是故說,學佛無論學任何一法門,任何乘,都得正步走入究竟智,實踐八正道,不惟佛乘,如來自己要念念趣入究竟智,初學的人也一樣要隨信行,隨法行,聲聞乘中之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羅漢,乃至一切菩薩都不能例外。
所謂究竟,沒有諍論的餘地才叫做究竟。若還有人提出一絲絲異議,尚有一絲諍論處,所謂究竟就只是一廂情願,老王賣瓜自賣自誇的說詞。所謂究竟智,空,空所以無諍論處,空是究竟智的代名詞。空是何義?假使有獨立性的空,此空是有,有一個空,此空便不空。究竟智所說空義非獨立空,此空當在有中顯現,設若沒有任何有,便沒有究竟智,便沒有空。為什麼呢?假使沒有任何有,阿誰知此一空?此空毫無意義,此究竟智也毫無意義。是故當知,依有而立空,依空而說有,說究竟智是依一切種種智而說究竟智,所謂究竟智,依世間一切種種智而顯現,並無獨立存在的究竟智,是故說究竟,說空,即是說般若波羅蜜多,是本文所要探討的主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於般若波羅蜜多之下又安了一個心字,此心是何心?此心有二義。一者,一向都認為此心是中心之心,是心要之心。為什麼呢?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不是一部獨立完整的經典,它是從大般若經中摘錄精要,編輯而成的經文,所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的心要。此說可以成立。
第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確不完整,缺「如是我聞」及「聞佛所說,歡喜奉行。」二句,前句是經頭,後句是經尾,完整的經文少不了這二句,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缺少這二句。第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經文,一一可以從大般若經中找出出處,除了末尾的咒文之外。
二者,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心字是心意識的心,是人心之心。所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是說,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心,心就是般若波羅蜜多的經典。為什麼呢?經文中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受想行識就是心識,就是心,代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句中,就成為「心即是空,空即是心」句。
空是般若波羅蜜多,若把般若波羅蜜多也代入句中,便成為:「心即是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即是心」句。是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即是開門見山的句子,直截了當,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主題及其義趣標示在經題上,一目了然,也已一語道盡了不可說處。
若把心字當做心要解釋,不離題,但不周延。若把心字當心意識解釋,不必強調心要,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仍然不失它錄自大般若經的痕跡及其事實,而且能妥貼的標示經典的義趣。
其次,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雖然缺頭缺尾,經中所摘錄的經文,相當完整的涵蓋了一切佛法中所論及的心意識,不失為精簡的經典,若要依據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來論空,論唯識,論如來藏,都綽綽有餘。是故說,本文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心字當做心意識的心解。並簡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心經。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