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NT$ 380 元優惠價
:90 折 342 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我不是哲學家,而是聖人,或者是瘋子。」
「故作姿態的神其實無比荒淫:帶著可人的面具,獻身於虔誠中,死時冠以花環,被老處女擁吻著。」
「神身上的血液如此悲傷地深藏在聲音之中。」
「我為自己感到羞恥。我是軟弱的,易被影響的……我老了。」
★《眼睛的故事》、《情色論》重量級文學家「巴塔耶」概念導讀書。
★詳實收錄巴塔耶小傳、創作關鍵字與生平年表。
★特別加收朱嘉漢編譯巴塔耶重要散文與詩作。
「身體的內部是如此深幽,與從中發出的吶喊相比,虔誠的呼喊只不過是牙牙學語。」
喬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 1897-1962),法國哲學家與文學家,被視為解構主義、後現代主義等思潮的先驅。對「二戰」後的法國思想界影響甚深,激發了傅柯、德希達、羅蘭.巴特等哲學家,傅柯稱其為「我們這世紀最重要的作家」。在「一戰」期間,巴塔耶信仰天主教,是虔誠的信徒,還曾立志成為神職人員。但他後來陷入信仰危機,遂拋棄天主教信仰,開始過起與天主教徒截然不同的生活。一九二八年以筆名洛德.奧歇(Lord Auch)推出小說《眼睛的故事》,後以《情色論》廣為人知。他的作品被認為大膽揭露人性的深層欲望,前衛的概念至今仍犀利無比,在讀者腦內植入最切膚的顫慄體驗。
小說家、文學研究者朱嘉漢爬梳巴塔耶著作與生平軼事,編譯巴塔耶經典文章與詩句,以清晰易懂的筆觸,為讀者架起一座通往巴塔耶思想的橋樑:「我期待這本書任何平易近人、方便理解的部分,能引導人們進入巴塔耶更難以理解、晦澀、令人困惑的領域。而閱讀巴塔耶最簡單、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面對他,直接感受他帶來的感官刺激、觀念範疇的瓦解,以及巨大的抒情能量。」
本書特色
★曾被《眼睛的故事》殘暴情節嚇得半死、讀完《情色論》仍不得其門而入的讀者,請直接閱讀。
★小說家朱嘉漢以故事手法介紹巴塔耶生平,同時編譯其重要散文與詩作,是華文讀者進入巴塔耶思想世界最友善的入門書。
★同時推薦精液、尿液、血液,淋漓四濺;無法以「情色」解釋的狂暴之作:「《眼睛的故事》+《聖神.死人》――《情色論》大師「喬治.巴塔耶」前衛小說集」
「故作姿態的神其實無比荒淫:帶著可人的面具,獻身於虔誠中,死時冠以花環,被老處女擁吻著。」
「神身上的血液如此悲傷地深藏在聲音之中。」
「我為自己感到羞恥。我是軟弱的,易被影響的……我老了。」
★《眼睛的故事》、《情色論》重量級文學家「巴塔耶」概念導讀書。
★詳實收錄巴塔耶小傳、創作關鍵字與生平年表。
★特別加收朱嘉漢編譯巴塔耶重要散文與詩作。
「身體的內部是如此深幽,與從中發出的吶喊相比,虔誠的呼喊只不過是牙牙學語。」
喬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 1897-1962),法國哲學家與文學家,被視為解構主義、後現代主義等思潮的先驅。對「二戰」後的法國思想界影響甚深,激發了傅柯、德希達、羅蘭.巴特等哲學家,傅柯稱其為「我們這世紀最重要的作家」。在「一戰」期間,巴塔耶信仰天主教,是虔誠的信徒,還曾立志成為神職人員。但他後來陷入信仰危機,遂拋棄天主教信仰,開始過起與天主教徒截然不同的生活。一九二八年以筆名洛德.奧歇(Lord Auch)推出小說《眼睛的故事》,後以《情色論》廣為人知。他的作品被認為大膽揭露人性的深層欲望,前衛的概念至今仍犀利無比,在讀者腦內植入最切膚的顫慄體驗。
小說家、文學研究者朱嘉漢爬梳巴塔耶著作與生平軼事,編譯巴塔耶經典文章與詩句,以清晰易懂的筆觸,為讀者架起一座通往巴塔耶思想的橋樑:「我期待這本書任何平易近人、方便理解的部分,能引導人們進入巴塔耶更難以理解、晦澀、令人困惑的領域。而閱讀巴塔耶最簡單、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面對他,直接感受他帶來的感官刺激、觀念範疇的瓦解,以及巨大的抒情能量。」
本書特色
★曾被《眼睛的故事》殘暴情節嚇得半死、讀完《情色論》仍不得其門而入的讀者,請直接閱讀。
★小說家朱嘉漢以故事手法介紹巴塔耶生平,同時編譯其重要散文與詩作,是華文讀者進入巴塔耶思想世界最友善的入門書。
★同時推薦精液、尿液、血液,淋漓四濺;無法以「情色」解釋的狂暴之作:「《眼睛的故事》+《聖神.死人》――《情色論》大師「喬治.巴塔耶」前衛小說集」
作者簡介
朱嘉漢
「我也在巴塔耶的文字碎片中,慢慢拼湊起自己。」
1983年生。曾就讀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社會學博士班。現為台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寫小說與Essays。著有長篇小說《禮物》、《裡面的裡面》。
「巴塔耶最吸引我的,還是他語焉不詳的句子、戛然而止的敘述,還有令人心碎萬分的吶喊,戰慄不已的狂喜狀態。這些理論難以解釋的、私密的、陌生的聲音,反倒是我會反覆閱讀巴塔耶的原因。換句話說,在找到清晰的方式系統性地解釋巴塔耶的思想後,我更珍惜他無法輕易被理論化約的地方。」
「我也在巴塔耶的文字碎片中,慢慢拼湊起自己。」
1983年生。曾就讀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社會學博士班。現為台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寫小說與Essays。著有長篇小說《禮物》、《裡面的裡面》。
「巴塔耶最吸引我的,還是他語焉不詳的句子、戛然而止的敘述,還有令人心碎萬分的吶喊,戰慄不已的狂喜狀態。這些理論難以解釋的、私密的、陌生的聲音,反倒是我會反覆閱讀巴塔耶的原因。換句話說,在找到清晰的方式系統性地解釋巴塔耶的思想後,我更珍惜他無法輕易被理論化約的地方。」
名人/編輯推薦
名人推薦
「拜德雅.巴塔耶文集」主編 尉光吉 專文推薦
《情色論》譯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退休教授 賴守正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博士 蔡翔任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藝術跨域所教授 楊凱麟
作家/影評人 黃以曦 專業推薦
(按姓氏筆畫數排序)
推薦序
在夜的深處閱讀◎尉光吉
如何閱讀巴塔耶,閱讀這麼一位謎樣又複雜的人物?在逗點學校「夜讀巴塔耶」的講座上,朱嘉漢給出了他的回答,那就是試著體驗巴塔耶的體驗,借助動詞「是」的強大連結力,把每一位讀者變成巴塔耶本人,大膽地說出那句話:「我是巴塔耶。」但「我」是哪一個巴塔耶?在巴塔耶文本遍布的「我」之遊戲裡,這個第一人稱的主體永遠是破碎的鏡像、錯亂的分身:「我是太陽」,「我也是黑夜」;「我是星辰」,「我也是戰爭」;「我是上帝」,「我也是死亡」;「我是聖徒」,「我也是瘋子」;「我是狄奧尼索斯」,「我也是被釘上十字架的人」⋯⋯所以,成為巴塔耶意味著扮演無數迥異的角色,而閱讀則如同受邀參加一場以他之名舉辦的假面舞會,在戲仿的狂歡中,每一個戴著面具的「我」終將迷失各自的身分並融為一體。這是巴塔耶的世界為渴望達成共同體的讀者們準備的入會儀式。為此,它恰恰要求放棄對「我」的執守,轉而尋求未知的「他」。閱讀巴塔耶難道不是在踐行韓波的箴言「我即他者」嗎?閱讀就這樣成為了最弔詭的書寫,一種把自我當成他者來想像並展開的傳記書寫。朱嘉漢的這本書不只是善意的手從思想迷宮中拋出的一條老練的引線,它更是召喚我們進入巴塔耶生命並替巴塔耶說話的迷人誘餌。這誠然是一場理論的冒險,卻也是一次精神的探祕。「我」是誰?「我」在哪裡?「我」為何窒息,為何痙攣,為何流淚,又為何狂喜?只有深入異名的「我」構成的敘述譜系,「我」背後他者的身影和位置,才能得到辨別和復原,而「我」對越界和耗費、情色和死亡的迷戀,也能找到其幽深的源頭。如此的閱讀鋪設了誘捕「我」的令人眼花繚亂的漩渦,它會用沉醉吞噬清醒,用晦暗消融明晰,它註定會是一場夜間的閱讀。而深夜不也是巴塔耶寫作的時間嗎?只有在夜裡,他才述說他的孤獨、他的絕望、他的痛苦、他的迷狂。或許,只有在同樣陰柔的夜色裡,寫作才找回了其陰性的力量。的確,巴塔耶曾熱衷於太陽,熱衷於白晝的強大光線,但在眼睛與太陽的相遇裡,巴塔耶追求的是眩暈的可能,是目盲的不可見。正如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所言,正午的太陽不也是黑夜嗎?於是,在戰火中,巴塔耶徹底從正午走向了子夜,走向了其非知的黑夜,其內在的體驗。疲倦和夢屬於黑夜,死亡屬於黑夜,情色也屬於黑夜。深夜空蕩蕩的街頭,他曾是頭頂雨傘的迷茫少年,也曾是買醉尋樂的浪蕩之徒,他行走在陰影下,只為奔赴幽暗拱門的更深之處,就如奔赴言語的沉默和生命的死地。現在,夜幕已至,是時候重走巴塔耶的茫茫黑夜漫遊,開啟一次名副其實的夜讀之旅了。
(本文作者為青年學者、譯者,「拜德雅・巴塔耶文集」主编)
「拜德雅.巴塔耶文集」主編 尉光吉 專文推薦
《情色論》譯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退休教授 賴守正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博士 蔡翔任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藝術跨域所教授 楊凱麟
作家/影評人 黃以曦 專業推薦
(按姓氏筆畫數排序)
推薦序
在夜的深處閱讀◎尉光吉
如何閱讀巴塔耶,閱讀這麼一位謎樣又複雜的人物?在逗點學校「夜讀巴塔耶」的講座上,朱嘉漢給出了他的回答,那就是試著體驗巴塔耶的體驗,借助動詞「是」的強大連結力,把每一位讀者變成巴塔耶本人,大膽地說出那句話:「我是巴塔耶。」但「我」是哪一個巴塔耶?在巴塔耶文本遍布的「我」之遊戲裡,這個第一人稱的主體永遠是破碎的鏡像、錯亂的分身:「我是太陽」,「我也是黑夜」;「我是星辰」,「我也是戰爭」;「我是上帝」,「我也是死亡」;「我是聖徒」,「我也是瘋子」;「我是狄奧尼索斯」,「我也是被釘上十字架的人」⋯⋯所以,成為巴塔耶意味著扮演無數迥異的角色,而閱讀則如同受邀參加一場以他之名舉辦的假面舞會,在戲仿的狂歡中,每一個戴著面具的「我」終將迷失各自的身分並融為一體。這是巴塔耶的世界為渴望達成共同體的讀者們準備的入會儀式。為此,它恰恰要求放棄對「我」的執守,轉而尋求未知的「他」。閱讀巴塔耶難道不是在踐行韓波的箴言「我即他者」嗎?閱讀就這樣成為了最弔詭的書寫,一種把自我當成他者來想像並展開的傳記書寫。朱嘉漢的這本書不只是善意的手從思想迷宮中拋出的一條老練的引線,它更是召喚我們進入巴塔耶生命並替巴塔耶說話的迷人誘餌。這誠然是一場理論的冒險,卻也是一次精神的探祕。「我」是誰?「我」在哪裡?「我」為何窒息,為何痙攣,為何流淚,又為何狂喜?只有深入異名的「我」構成的敘述譜系,「我」背後他者的身影和位置,才能得到辨別和復原,而「我」對越界和耗費、情色和死亡的迷戀,也能找到其幽深的源頭。如此的閱讀鋪設了誘捕「我」的令人眼花繚亂的漩渦,它會用沉醉吞噬清醒,用晦暗消融明晰,它註定會是一場夜間的閱讀。而深夜不也是巴塔耶寫作的時間嗎?只有在夜裡,他才述說他的孤獨、他的絕望、他的痛苦、他的迷狂。或許,只有在同樣陰柔的夜色裡,寫作才找回了其陰性的力量。的確,巴塔耶曾熱衷於太陽,熱衷於白晝的強大光線,但在眼睛與太陽的相遇裡,巴塔耶追求的是眩暈的可能,是目盲的不可見。正如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所言,正午的太陽不也是黑夜嗎?於是,在戰火中,巴塔耶徹底從正午走向了子夜,走向了其非知的黑夜,其內在的體驗。疲倦和夢屬於黑夜,死亡屬於黑夜,情色也屬於黑夜。深夜空蕩蕩的街頭,他曾是頭頂雨傘的迷茫少年,也曾是買醉尋樂的浪蕩之徒,他行走在陰影下,只為奔赴幽暗拱門的更深之處,就如奔赴言語的沉默和生命的死地。現在,夜幕已至,是時候重走巴塔耶的茫茫黑夜漫遊,開啟一次名副其實的夜讀之旅了。
(本文作者為青年學者、譯者,「拜德雅・巴塔耶文集」主编)
序
作者序
巴塔耶與我◎朱嘉漢
我在二十歲那年遇到巴塔耶。
當時我在天母的二手書店打工。我延畢,等待入伍徵召,對於前途沒有光明的想像,內心卻有種巨大的不甘心。像是我念茲在茲的寫作,明明嚮往著寫出世上最傑出、最動人的作品,卻連個稍微像樣的作品都沒有。我怨恨自己的渺小,也被巨大的野心折磨。
某天,工作時,我無意間收到一套「世界性文學名著大系」的套書。我作為稱職的店員嗅覺還算靈敏,除了好好收藏且沒有賤賣掉這夢幻套書外,也禁不起誘惑去翻看。從套書抽出的第一本書,就是巴塔耶的《愛華坦夫人及其他》。
還記得讀完時,我內心有難以言喻的激動。覺得這本書與我讀過的任何一本書都不一樣。想要大聲告訴全世界,這裡有個很厲害的作家。
但與此同時,我不知道如何分享起。首先,我對巴塔耶其人所知甚少。其次,我缺乏言語來轉述內心那無可比擬的激流。
作為店員,我有幸接觸到這本書,雖然,基於某種職業倫理,我也不能占有這本書。於是,讀完那一回後,我記在心裡,放回了那本書。我想總會再遇到他的。只要我繼續探索,繼續欲想著創作,我就不可能迴避巴塔耶。
後來,學了法文,到了法國留學。我選擇人類學家牟斯作為論文研究起點。不知道出自於故意或是巧合,總之這樣,我離巴塔耶就不會那麼遠。憑藉著人類學的基礎,與留法期間多少累積的歐洲哲學養分,對於巴塔耶的思想與論述方面,我能夠較有系統地理解,甚至能夠解釋了。
不過,巴塔耶最吸引我的,還是他語焉不詳的句子、戛然而止的敘述,還有令人心碎萬分的吶喊,戰慄不已的狂喜狀態。這些理論難以解釋的、私密的、陌生的聲音,反倒是我會反覆閱讀巴塔耶的原因。換句話說,在找到清晰的方式系統地解釋巴塔耶的思想後,我更珍惜他無法輕易被理論化約的地方。
很奇妙。巴塔耶寫作裡呈現的規則破壞、瘋言瘋語到失語、碎裂斷片的字句,反而是在我漫長的創作摸索期遇上瓶頸、甚至發生過閱讀的厭食症(讀什麼都不對的狀況)時,最可靠的救命繩索。
讀著巴塔耶的法文,並不感到陌生,因為巴塔耶總是在陌生中探索。甚至翻譯成中文後,譯文的陌生感,其實有時更能讓人喜歡上巴塔耶—畢竟他的作品不排拒任何晦澀,可以容納許多無法在系統裡被歸類的事物。
我也在巴塔耶的文字碎片中,慢慢拼湊起自己。我第一本長篇小說集《禮物》有收錄一篇〈阿奴斯•索雷爾〉,短短的篇幅,全是用巴塔耶含有「我」的句子拼湊而成。除了展現技巧、玩弄概念外,也是我的某種致敬,將巴塔耶放進自己的小說裡,而且試圖挑戰他,在意識的深處與他認真交手。這也是我目前為止私心最喜歡的一篇創作,這樣的作品,我是不可能再寫第二次的。
現在,即將交到你們手上的這本《夜讀巴塔耶》,源自於種種意外。關於成書中間發生的故事,我決定留待將來說明。簡單來說,在替逗點文創寫了睽違已久的《眼睛的故事》以及《聖神•死人》的推薦序後,在總編輯陳夏民的安排與鼓勵下,2018年我們連續辦了數場「夜讀巴塔耶」講座。每回講座,都準備數千字的講義,包括主題解釋,以及文本選譯。以此為架構,發展出了這本小書。
對我而言,意外地寫出一本書固然可喜,最大的收穫還是可以理所當然地密集重讀巴塔耶。也終於有機會,可以書寫「我的巴塔耶」。我發現客觀地評析巴塔耶是不可能的。因此,在這本書裡,我盡最大的可能去武斷地寫,用我最為本質的思考習性,與巴塔耶對撞。甚至某種情況下,不只是所有格(「我的」),而是最單純的系詞:我是巴塔耶。
因為這不可能的狂想,讓我在書寫時得到最大的歡愉。
我期待這本書任何平易近人、方便理解的部分,能引導人們進入巴塔耶更難以理解、晦澀、令人困惑的領域。而閱讀巴塔耶最簡單、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面對他,直接感受他帶來的感官刺激、觀念範疇的瓦解,以及巨大的抒情能量。
現在,讀者們,換你們了。接下來的,就是你們的「我」去夜讀巴塔耶,去創造屬於你們眼睛的故事。
巴塔耶與我◎朱嘉漢
我在二十歲那年遇到巴塔耶。
當時我在天母的二手書店打工。我延畢,等待入伍徵召,對於前途沒有光明的想像,內心卻有種巨大的不甘心。像是我念茲在茲的寫作,明明嚮往著寫出世上最傑出、最動人的作品,卻連個稍微像樣的作品都沒有。我怨恨自己的渺小,也被巨大的野心折磨。
某天,工作時,我無意間收到一套「世界性文學名著大系」的套書。我作為稱職的店員嗅覺還算靈敏,除了好好收藏且沒有賤賣掉這夢幻套書外,也禁不起誘惑去翻看。從套書抽出的第一本書,就是巴塔耶的《愛華坦夫人及其他》。
還記得讀完時,我內心有難以言喻的激動。覺得這本書與我讀過的任何一本書都不一樣。想要大聲告訴全世界,這裡有個很厲害的作家。
但與此同時,我不知道如何分享起。首先,我對巴塔耶其人所知甚少。其次,我缺乏言語來轉述內心那無可比擬的激流。
作為店員,我有幸接觸到這本書,雖然,基於某種職業倫理,我也不能占有這本書。於是,讀完那一回後,我記在心裡,放回了那本書。我想總會再遇到他的。只要我繼續探索,繼續欲想著創作,我就不可能迴避巴塔耶。
後來,學了法文,到了法國留學。我選擇人類學家牟斯作為論文研究起點。不知道出自於故意或是巧合,總之這樣,我離巴塔耶就不會那麼遠。憑藉著人類學的基礎,與留法期間多少累積的歐洲哲學養分,對於巴塔耶的思想與論述方面,我能夠較有系統地理解,甚至能夠解釋了。
不過,巴塔耶最吸引我的,還是他語焉不詳的句子、戛然而止的敘述,還有令人心碎萬分的吶喊,戰慄不已的狂喜狀態。這些理論難以解釋的、私密的、陌生的聲音,反倒是我會反覆閱讀巴塔耶的原因。換句話說,在找到清晰的方式系統地解釋巴塔耶的思想後,我更珍惜他無法輕易被理論化約的地方。
很奇妙。巴塔耶寫作裡呈現的規則破壞、瘋言瘋語到失語、碎裂斷片的字句,反而是在我漫長的創作摸索期遇上瓶頸、甚至發生過閱讀的厭食症(讀什麼都不對的狀況)時,最可靠的救命繩索。
讀著巴塔耶的法文,並不感到陌生,因為巴塔耶總是在陌生中探索。甚至翻譯成中文後,譯文的陌生感,其實有時更能讓人喜歡上巴塔耶—畢竟他的作品不排拒任何晦澀,可以容納許多無法在系統裡被歸類的事物。
我也在巴塔耶的文字碎片中,慢慢拼湊起自己。我第一本長篇小說集《禮物》有收錄一篇〈阿奴斯•索雷爾〉,短短的篇幅,全是用巴塔耶含有「我」的句子拼湊而成。除了展現技巧、玩弄概念外,也是我的某種致敬,將巴塔耶放進自己的小說裡,而且試圖挑戰他,在意識的深處與他認真交手。這也是我目前為止私心最喜歡的一篇創作,這樣的作品,我是不可能再寫第二次的。
現在,即將交到你們手上的這本《夜讀巴塔耶》,源自於種種意外。關於成書中間發生的故事,我決定留待將來說明。簡單來說,在替逗點文創寫了睽違已久的《眼睛的故事》以及《聖神•死人》的推薦序後,在總編輯陳夏民的安排與鼓勵下,2018年我們連續辦了數場「夜讀巴塔耶」講座。每回講座,都準備數千字的講義,包括主題解釋,以及文本選譯。以此為架構,發展出了這本小書。
對我而言,意外地寫出一本書固然可喜,最大的收穫還是可以理所當然地密集重讀巴塔耶。也終於有機會,可以書寫「我的巴塔耶」。我發現客觀地評析巴塔耶是不可能的。因此,在這本書裡,我盡最大的可能去武斷地寫,用我最為本質的思考習性,與巴塔耶對撞。甚至某種情況下,不只是所有格(「我的」),而是最單純的系詞:我是巴塔耶。
因為這不可能的狂想,讓我在書寫時得到最大的歡愉。
我期待這本書任何平易近人、方便理解的部分,能引導人們進入巴塔耶更難以理解、晦澀、令人困惑的領域。而閱讀巴塔耶最簡單、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面對他,直接感受他帶來的感官刺激、觀念範疇的瓦解,以及巨大的抒情能量。
現在,讀者們,換你們了。接下來的,就是你們的「我」去夜讀巴塔耶,去創造屬於你們眼睛的故事。
目次
序――巴塔耶與我
第一部
「我等待鐘聲響起/從那發出叫喊/我將走入黑暗」――進入巴塔耶的世界
1. 聖人或瘋子:巴塔耶小傳
2. 巴塔耶的七個關鍵字
第二部
「讓我窒息的詞語啊/放過我吧/我渴望/其他事物」――夜讀巴塔耶
3. 巴塔耶,被詛咒的名字:巴塔耶的「我」
4. 文學與惡:巴塔耶的文學論
5. 高潮與死亡:巴塔耶的情色論
6. 重返越界:從內在經驗談起
第三部
「話語一直以來都是逃離我的」――巴塔耶文選
7. W.-C.
8. 夢
9. 惡
10. 太陽肛門
11. 《文學與惡》前言
12. 《天空之藍》前言
13. 關於尼采
第四部
「我冒犯我體內的宇宙」――附錄
14. 巴塔耶年表
15. 巴塔耶作品列表
第一部
「我等待鐘聲響起/從那發出叫喊/我將走入黑暗」――進入巴塔耶的世界
1. 聖人或瘋子:巴塔耶小傳
2. 巴塔耶的七個關鍵字
第二部
「讓我窒息的詞語啊/放過我吧/我渴望/其他事物」――夜讀巴塔耶
3. 巴塔耶,被詛咒的名字:巴塔耶的「我」
4. 文學與惡:巴塔耶的文學論
5. 高潮與死亡:巴塔耶的情色論
6. 重返越界:從內在經驗談起
第三部
「話語一直以來都是逃離我的」――巴塔耶文選
7. W.-C.
8. 夢
9. 惡
10. 太陽肛門
11. 《文學與惡》前言
12. 《天空之藍》前言
13. 關於尼采
第四部
「我冒犯我體內的宇宙」――附錄
14. 巴塔耶年表
15. 巴塔耶作品列表
書摘/試閱
聖人或瘋子:巴塔耶小傳(節錄)
■上帝是盲人,我是祂眼中所創造出的形象:童年與父親(1897-1912)
「和絕大多數的男性嬰兒相反,我並不愛戀我的母親,我愛的是父親。」
談論巴塔耶的人生,最好從父親開始。
喬治・巴塔耶出生於1897年,是家中次子。在他出生的時候,父親已染上嚴重梅毒,雙眼失明。
他出生不久,舉家便搬到法國香檳區的漢斯(Reims)城。這座城市除了以酒聞名外,亦是座神聖之城。漢斯大教堂(Notre-Dame deReims)是法國多任國王接受加冕之地,也是聖女貞德在戰亂中收復土地護送查理七世接受加冕的場所。然而,他的家庭給予他是全然無信仰的教育:父親不信神,母親對信仰毫不關心。
關於巴塔耶的童年,事實上就連專業的傳記史家也沒能挖掘出太多可信的資料。巴塔耶的哥哥曾經駁斥巴塔耶聲稱母親發瘋的說法。不過大體上兄弟兩人對於童年那段時光的說法是沒有出入的。
父親的病從來沒有痊癒過,除了全盲、身體癱瘓到無法自理外,還有發瘋的問題。這是影響巴塔耶最深的部分。我們也許永遠無法得知巴塔耶童年的真相,但可以從日後他的作家生涯當中明白,這經驗深烙在他的核心之處,是無法痊癒的創傷。
巴塔耶曾以較為隱晦的方式,讓人分不清楚是想像虛構、夢境還是現實,書寫起童年的某段經歷:「我看著父親怨毒的微笑,盲眼的他將猥褻的雙手伸向我。這是我最恐怖的回憶。……這回憶給我帶來的印象,使我想起父親年輕時,想要給我粗暴地塞進某個東西,以取得快感。我在三歲左右光著身子坐在父親的膝蓋上,他充滿血的陰莖如同太陽。那是拿來玩套圈圈的。父親打我耳光,而我看見了太陽。」無論是否真有其事,那也許都是長存在童年心靈中的恐懼圖像,父親是一種恐怖的、怪異的絕對權威,儘管他是廢人。另外,這段後人整理出土的文字,也間接回答了為什麼巴塔耶的寫作經常出現「太陽」,那是象徵父親,甚至父親的陽具:力量巨大且無法直視,暗喻最大的恐懼與歡愉,以及死亡的意象。
巴塔耶比較清楚寫出關於父親的回憶,是在《眼睛的故事》裡—所有的故事走過高潮後,突然插入一段的〈巧合〉。作者突兀打斷敘述,並說起父親。他談到幫癱瘓的父親處理便溺的情景:「他瞪著一雙巨大的眼睛,在撒尿的時候幾乎徹底地茫然,並伴有一種讓人完全震驚的表情,一種狂熱和反常的表情。的確,那個他自己才能看見的世界,只會激起他模糊地輕蔑而不屑的笑聲 。」
類似的場景也寫在〈W.-C.〉當中:「他痛苦下床(在我的幫助下),穿著襯衫,頭髮梳理好,更常戴著毛帽,然後坐在一個盤子上(他留著短短亂亂的白鬍子,老鷹般的大鼻子與墓穴般的大眼,凝視著空無)。事情發生時,『雷擊般的痛苦』使他發出野獸般的嚎叫,痛苦地彎著雙腿,徒勞地夾著雙臂。」
1911年,巴塔耶這位總是吊車尾的壞學生突然輟學。沒有人知道這男孩身上發生什麼事。他成日騎腳踏車遊蕩在城郊與森林。漸漸地,愛著父親的男孩,在晃蕩中,這份情感變成「深沉的、無意識的恨意」。也是同個時候,父親的瘋狂越來越嚴重。巴塔耶的母親束手無策,請來了醫生。醫生看完後,才剛走出房間,巴塔耶的父親便在後頭大喊:「醫生,當你幹完我老婆後,就和我說一聲。」這場景,後來寫進《眼睛的故事》的〈巧合〉章節之中,像是精神分析當中的創傷,深深影響性格,也牽引他寫下這個作品。
信仰與敬愛父親的情感。那個如同太陽(暴露著性器)殘暴,令他恐懼又感到愉悅的父親。父親所教給他的信仰,是父親對世間一切的不信仰:若有上帝,那便是對一切的否定、拒絕、無法溝通的絕對力量。在小小的巴塔耶的心靈裡,沒有什麼比父親的癱軟無力還要有力量的,沒有什麼真理比父親瘋狂的舉止還要有吸引力的。
父親喊出那句瘋語,使得巴塔耶的世界崩解,預告了他未來將不斷搏鬥的命運:「我從不停留於這樣的回憶,因為對我而言,它們早就喪失了一切情感的重要性。我無法讓它們復活,只能讓之變形,變得初看上去不可辨認—因為在那樣的畸變中,它們獲得了最淫穢的意義。」
■上帝是盲人,我是祂眼中所創造出的形象:童年與父親(1897-1912)
「和絕大多數的男性嬰兒相反,我並不愛戀我的母親,我愛的是父親。」
談論巴塔耶的人生,最好從父親開始。
喬治・巴塔耶出生於1897年,是家中次子。在他出生的時候,父親已染上嚴重梅毒,雙眼失明。
他出生不久,舉家便搬到法國香檳區的漢斯(Reims)城。這座城市除了以酒聞名外,亦是座神聖之城。漢斯大教堂(Notre-Dame deReims)是法國多任國王接受加冕之地,也是聖女貞德在戰亂中收復土地護送查理七世接受加冕的場所。然而,他的家庭給予他是全然無信仰的教育:父親不信神,母親對信仰毫不關心。
關於巴塔耶的童年,事實上就連專業的傳記史家也沒能挖掘出太多可信的資料。巴塔耶的哥哥曾經駁斥巴塔耶聲稱母親發瘋的說法。不過大體上兄弟兩人對於童年那段時光的說法是沒有出入的。
父親的病從來沒有痊癒過,除了全盲、身體癱瘓到無法自理外,還有發瘋的問題。這是影響巴塔耶最深的部分。我們也許永遠無法得知巴塔耶童年的真相,但可以從日後他的作家生涯當中明白,這經驗深烙在他的核心之處,是無法痊癒的創傷。
巴塔耶曾以較為隱晦的方式,讓人分不清楚是想像虛構、夢境還是現實,書寫起童年的某段經歷:「我看著父親怨毒的微笑,盲眼的他將猥褻的雙手伸向我。這是我最恐怖的回憶。……這回憶給我帶來的印象,使我想起父親年輕時,想要給我粗暴地塞進某個東西,以取得快感。我在三歲左右光著身子坐在父親的膝蓋上,他充滿血的陰莖如同太陽。那是拿來玩套圈圈的。父親打我耳光,而我看見了太陽。」無論是否真有其事,那也許都是長存在童年心靈中的恐懼圖像,父親是一種恐怖的、怪異的絕對權威,儘管他是廢人。另外,這段後人整理出土的文字,也間接回答了為什麼巴塔耶的寫作經常出現「太陽」,那是象徵父親,甚至父親的陽具:力量巨大且無法直視,暗喻最大的恐懼與歡愉,以及死亡的意象。
巴塔耶比較清楚寫出關於父親的回憶,是在《眼睛的故事》裡—所有的故事走過高潮後,突然插入一段的〈巧合〉。作者突兀打斷敘述,並說起父親。他談到幫癱瘓的父親處理便溺的情景:「他瞪著一雙巨大的眼睛,在撒尿的時候幾乎徹底地茫然,並伴有一種讓人完全震驚的表情,一種狂熱和反常的表情。的確,那個他自己才能看見的世界,只會激起他模糊地輕蔑而不屑的笑聲 。」
類似的場景也寫在〈W.-C.〉當中:「他痛苦下床(在我的幫助下),穿著襯衫,頭髮梳理好,更常戴著毛帽,然後坐在一個盤子上(他留著短短亂亂的白鬍子,老鷹般的大鼻子與墓穴般的大眼,凝視著空無)。事情發生時,『雷擊般的痛苦』使他發出野獸般的嚎叫,痛苦地彎著雙腿,徒勞地夾著雙臂。」
1911年,巴塔耶這位總是吊車尾的壞學生突然輟學。沒有人知道這男孩身上發生什麼事。他成日騎腳踏車遊蕩在城郊與森林。漸漸地,愛著父親的男孩,在晃蕩中,這份情感變成「深沉的、無意識的恨意」。也是同個時候,父親的瘋狂越來越嚴重。巴塔耶的母親束手無策,請來了醫生。醫生看完後,才剛走出房間,巴塔耶的父親便在後頭大喊:「醫生,當你幹完我老婆後,就和我說一聲。」這場景,後來寫進《眼睛的故事》的〈巧合〉章節之中,像是精神分析當中的創傷,深深影響性格,也牽引他寫下這個作品。
信仰與敬愛父親的情感。那個如同太陽(暴露著性器)殘暴,令他恐懼又感到愉悅的父親。父親所教給他的信仰,是父親對世間一切的不信仰:若有上帝,那便是對一切的否定、拒絕、無法溝通的絕對力量。在小小的巴塔耶的心靈裡,沒有什麼比父親的癱軟無力還要有力量的,沒有什麼真理比父親瘋狂的舉止還要有吸引力的。
父親喊出那句瘋語,使得巴塔耶的世界崩解,預告了他未來將不斷搏鬥的命運:「我從不停留於這樣的回憶,因為對我而言,它們早就喪失了一切情感的重要性。我無法讓它們復活,只能讓之變形,變得初看上去不可辨認—因為在那樣的畸變中,它們獲得了最淫穢的意義。」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