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中國傳統譯論文獻匯編(六卷本 套裝全六卷)》“譯論”蓋有二解:一為“關於翻譯的討論”,指針對翻譯實踐或翻譯活動中存在的現象或遇到的問題,翻譯實踐者、理論家、關注翻譯活動的人士提出的看法、評價或解決問題的辦法;二為“翻譯理論”,指翻譯理論家通過歸納、演繹、推理、綜合、抽象,從自己或他人的翻譯實踐中總結出的關於翻譯的觀點或看法。總體而言,中國翻譯傳統既表現出從佛經翻譯的“質”到嚴復的“信”,再到“神似”“化境”的理論演變過程,也有每個翻譯興盛時期針對翻譯名義、歸化與異化等特定問題的集中討論。
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和理論生成方式不同,決定了中國傳統譯論不會像西方翻譯理論那樣系統化和理念化,但仍有自己的貢獻。我們考察文獻可以看出,中國傳統譯論的生成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種。
一,譯者在翻譯作品前後所附序、跋、例言、後記等。佛經翻譯時期有關翻譯的論述集中在經錄和僧傳中,其中經錄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譯序。到了近代,據我們所收錄的材料來看,僅1840-1919年間,在中國以完整書樣形式出版的翻譯作品有400餘部,其中100餘部包含序、跋,約占其中的三分之一強,有些譯作的序言還不止一篇,如李定夷譯述《紅粉劫》(上海國民書店,1914)一書就有4篇序言。同一時期出現的近900篇發表在各種刊物的譯作中,包含序、跋的有100餘篇,占譯作的六分之一強。這些序、跋篇幅和內容豐富程度雖不及前者,但其中一些在中國學術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這些序、跋都是翻譯者自己在翻譯作品中就遇到的翻譯問題做的說明或闡釋,有時這些討論夾雜在對原作及翻譯緣由的介紹中,因此相關內容篇幅都不大。本《匯編》收集此類譯作序、跋等131篇,占《匯編》總篇目的14.7%,位居第三。
第二,讀者對翻譯作品從各個角度所作的批評或評論。除翻譯作品序、跋等外,有關翻譯討論的第二大類形式是翻譯批評。本《匯編》收集翻譯批評247篇,占整個《匯編》總篇目的27.72%,位居首位。這些批評或評論大都是一些具有雙語背景的讀者(其中許多既是作家也是譯者,還包括一些學科專業人士)或作家對所關注作品的品評、感想、勘誤、商榷以及書信往來,內容不僅涉及具體翻譯方法的討論,也包括對翻譯活動的認識,既有針鋒相對的唇槍舌劍,也有發人深省的真知卓識。
第三,關於翻譯的一般討論或翻譯通論。此類討論通常都被冠以“論(談)翻譯”或“翻譯論”等類似標題,討論往往涉及多個主題。本《匯編》所收此類討論80篇,占總篇目的8.98%。
第四,關於特定翻譯話題的專論。此類專論就直譯與意譯、譯名、語體文歐化、重譯、轉譯等專門話題進行討論。以譯名為例,這一古老的話題幾乎貫穿中國傳統譯論發展之始終,其中既有討論譯名的具體方法或策略的,也有討論統一譯名的,既有人文社會科學,也有自然科學。我們收錄此類話題的篇目157篇,占《匯編》總篇目的17.62%。
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和理論生成方式不同,決定了中國傳統譯論不會像西方翻譯理論那樣系統化和理念化,但仍有自己的貢獻。我們考察文獻可以看出,中國傳統譯論的生成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種。
一,譯者在翻譯作品前後所附序、跋、例言、後記等。佛經翻譯時期有關翻譯的論述集中在經錄和僧傳中,其中經錄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譯序。到了近代,據我們所收錄的材料來看,僅1840-1919年間,在中國以完整書樣形式出版的翻譯作品有400餘部,其中100餘部包含序、跋,約占其中的三分之一強,有些譯作的序言還不止一篇,如李定夷譯述《紅粉劫》(上海國民書店,1914)一書就有4篇序言。同一時期出現的近900篇發表在各種刊物的譯作中,包含序、跋的有100餘篇,占譯作的六分之一強。這些序、跋篇幅和內容豐富程度雖不及前者,但其中一些在中國學術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這些序、跋都是翻譯者自己在翻譯作品中就遇到的翻譯問題做的說明或闡釋,有時這些討論夾雜在對原作及翻譯緣由的介紹中,因此相關內容篇幅都不大。本《匯編》收集此類譯作序、跋等131篇,占《匯編》總篇目的14.7%,位居第三。
第二,讀者對翻譯作品從各個角度所作的批評或評論。除翻譯作品序、跋等外,有關翻譯討論的第二大類形式是翻譯批評。本《匯編》收集翻譯批評247篇,占整個《匯編》總篇目的27.72%,位居首位。這些批評或評論大都是一些具有雙語背景的讀者(其中許多既是作家也是譯者,還包括一些學科專業人士)或作家對所關注作品的品評、感想、勘誤、商榷以及書信往來,內容不僅涉及具體翻譯方法的討論,也包括對翻譯活動的認識,既有針鋒相對的唇槍舌劍,也有發人深省的真知卓識。
第三,關於翻譯的一般討論或翻譯通論。此類討論通常都被冠以“論(談)翻譯”或“翻譯論”等類似標題,討論往往涉及多個主題。本《匯編》所收此類討論80篇,占總篇目的8.98%。
第四,關於特定翻譯話題的專論。此類專論就直譯與意譯、譯名、語體文歐化、重譯、轉譯等專門話題進行討論。以譯名為例,這一古老的話題幾乎貫穿中國傳統譯論發展之始終,其中既有討論譯名的具體方法或策略的,也有討論統一譯名的,既有人文社會科學,也有自然科學。我們收錄此類話題的篇目157篇,占《匯編》總篇目的17.62%。
作者簡介
朱志瑜,香港理工大學教授,現兼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教授。發表《港式中文與標準中文之比較》、《佛籍譯論選輯評注》、《中國傳統譯論:譯名研究》、《當代翻譯研究論集》等代表性著作、編著4部。在《翻譯季刊》(香港)、《中國翻譯》、《外國語》、《中國外語》等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近50篇。
張旭,福建工程學院教授,代表著(譯)作有:《越界與融通――跨文化視野中的文學跨學科研究》、《崛起的印度》、《湘籍近現代文化名人‧翻譯家卷》、《中國英詩漢譯史論》、《跨越邊界:從比較文學到翻譯研究》、《視界的融合――朱湘譯詩新探》等近10部;另有60餘篇論文在《翻譯季刊》(香港)、《廣譯》(臺灣)、《中國翻譯》、《中國比較文學》、《當代外國文學》等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
黃立波,西安外國語大學教授,出版有4部著作:Style in Translation: A corpus-bsed perspective(2015)、《基於語料庫的翻譯文體研究》(2014)、《中國傳統譯論:譯名研究》(2013)、《基於漢英/英漢平行語料庫的翻譯共性研究》(2007);代表性譯作2部:《人口原理》(2007)、《愛默生隨筆選》(2005);另有20餘篇學術論文在Asia Pacific 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中國翻譯》、《外語教學與研究》《中國外語》、《外語教學》等國內外刊物上發表。
張旭,福建工程學院教授,代表著(譯)作有:《越界與融通――跨文化視野中的文學跨學科研究》、《崛起的印度》、《湘籍近現代文化名人‧翻譯家卷》、《中國英詩漢譯史論》、《跨越邊界:從比較文學到翻譯研究》、《視界的融合――朱湘譯詩新探》等近10部;另有60餘篇論文在《翻譯季刊》(香港)、《廣譯》(臺灣)、《中國翻譯》、《中國比較文學》、《當代外國文學》等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
黃立波,西安外國語大學教授,出版有4部著作:Style in Translation: A corpus-bsed perspective(2015)、《基於語料庫的翻譯文體研究》(2014)、《中國傳統譯論:譯名研究》(2013)、《基於漢英/英漢平行語料庫的翻譯共性研究》(2007);代表性譯作2部:《人口原理》(2007)、《愛默生隨筆選》(2005);另有20餘篇學術論文在Asia Pacific 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中國翻譯》、《外語教學與研究》《中國外語》、《外語教學》等國內外刊物上發表。
名人/編輯推薦
這部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關於中國傳統譯論文獻的彙編本,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較高的學術價值。
目次
導論
凡例
致謝
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凡例
致謝
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