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新年快樂!買書領券省荷包
桃花扇(三版)
滿額折
桃花扇(三版)
桃花扇(三版)
桃花扇(三版)
桃花扇(三版)
桃花扇(三版)
桃花扇(三版)
桃花扇(三版)
桃花扇(三版)
桃花扇(三版)
桃花扇(三版)
桃花扇(三版)
桃花扇(三版)
桃花扇(三版)
桃花扇(三版)
桃花扇(三版)
桃花扇(三版)
桃花扇(三版)
桃花扇(三版)
桃花扇(三版)
桃花扇(三版)
桃花扇(三版)
桃花扇(三版)
桃花扇(三版)

桃花扇(三版)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60 元
優惠價
79205
促銷優惠
2025國際書展
庫存 > 10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6 點
【套書優惠】
8521174

電子書同步在下列平台販售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桃花扇》借復社文人侯方域與秦淮名妓李香君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反映了朱明王朝——特別是南明王朝覆滅的經過及其教訓。全劇結構嚴密,情節前後呼應,思想內涵及藝術表現皆臻上乘,具有至深的感人力量。作者孔尚任歷時十餘年,嘔心瀝血、三易書稿始完成此一不朽劇作,與洪昇所撰寫之《長生殿》齊名,而有「南洪北孔》之稱,被譽為中國戲曲史上之雙子星座。本書據暖紅室刻本整理、校注,並附有簡要注釋,至為精審。

作者簡介

孔尚任

清朝人。著述甚豐,在戲曲方面,曾與顧彩合作寫有《小忽雷》傳奇,此後,孔氏又獨自創作出不朽傑作《桃花扇》。
 

 引 言 陳美林

歷時「十餘年」,「三易稿而書成」(桃花扇本末)之桃花扇,實為孔尚任「一句一字,抉心嘔成」(桃花扇小引)創作出來的。此書之主旨何在?孔尚任在先聲齣中借老贊禮之口表明,無非是「借離合之情,寓興亡之感」。具體說來,即借復社文人侯方域與秦淮名妓李香君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以反映明王朝特別是南明王朝的覆滅過程。在桃花扇小引中,孔尚任又稱:
桃花扇一劇,皆南朝新事,父老猶有存者。場上歌舞,局外指點,知三百年之基業,隳於何人?敗於何事?消於何年?歇於何地?不獨令觀者感慨涕零,亦可懲創人心,為末世之一救矣。
從劇本的情節安排來考察,可以印證孔氏此言。桃花扇全劇四十四齣,正劇四十齣,其中正面敘寫侯、李愛情的篇幅約占十五齣,即聽稗、傳歌、訪翠、眠香、卻籨、鬧榭、辭院、拒媒、守樓、寄扇、罵筵、逢舟、題畫、棲真、入道,但這十五齣與其餘二十五齣相互滲透、緊密串聯,也就是將侯、李愛情故事與南明王朝覆滅過程交織在一起,正如孔氏在桃花扇小識中所說:
桃花扇何奇乎?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於權奸者也;權奸者,魏閹之餘孽也;餘孽者,進聲色,羅貨利,結黨復仇,隳三百年之帝基者也。帝基不存,權奸安在?惟美人之血痕,扇面之桃花,嘖嘖在口,歷歷在目,此則事之不奇而奇,不必傳而可傳者也。
從其自述,也可看出孔氏借侯、李愛情故事敘寫「帝基不存」的意圖。
孔尚任此一創作意圖不僅如上述在情節安排上表現出來,而且在情節發展中也充分顯示出來。在孔氏筆下,侯、李故事始於崇禎十六年(一六四三),活動於明朝南都金陵(今江蘇南京)。此際,距朱明之亡,不足一年,清軍連連入侵,義兵紛紛揭竿,崇禎朱由檢自縊煤山。雖然外禍內亂頻仍,但南都金陵依然一片歌舞昇平,請看桃花扇中之描繪:
孫楚樓邊,莫愁湖上,又添幾樹垂楊。偏是江山勝處,酒賣斜陽,勾引遊人醉賞,學金粉南朝模樣。暗思想,鶯顛燕狂,那些關甚興亡!(聽稗)
深畫眉,不把紅樓閉。長板橋頭垂楊細,絲絲牽惹遊人騎。將箏絃緊繫,把笙囊巧製。(傳歌)
新詞細寫烏絲闌,都是金淘沙揀。簪花美女心情慢,又逗出烟慵雲懶。……這燕子啣春未殘,怕的楊花白,人鬢斑。(偵戲)
秦淮烟月無新舊,脂香粉膩滿東流,夜夜春情散不收。(眠香)
滿城士紳,醉生夢死,聽歌拍曲,尋花問柳,沉浸在聲色犬馬之中,又有誰人關心天下興亡、百姓苦難?作者通過左良玉自述予以譴責:
你看中原豺虎亂如麻,都窺伺龍樓鳳闕帝王家。有何人勤王報主,肯把義旗拏。那督師無老將,選士皆嬌娃。卻教俺自撐達,卻教俺自撐達。正騰騰殺氣,這軍糧又早缺乏。(撫兵)
兵缺糧,民遭殃,在投轅齣中,一士兵唱道:「殺賊拾賊囊,救民佔民房。當差領官倉,一兵喫三糧。」另一士兵立即加以糾正,說目前情況已有變化,應該這樣唱:「賊凶少棄囊,民逃賸空房。官窮不開倉,千兵無一糧。」而中原大地也確實是一幅「雞犬寂寥,人烟慘淡,市井蕭條」的景象。面對如此局面,中樞大臣爭於內,邊防武將鬨於外。朝中大臣為擁立誰為人主,結黨營私,相互爭鬥。鳳陽督撫馬士英與閹黨餘孽阮大鋮勾結江北四鎮武將,擁立昏庸之福王朱由崧。但由崧即位後,並未勵精圖治,相反,為「無有聲色自奉」感到愁悶,阮大鋮極力迎合,投其所好,「恨不能腮描粉墨,也情願懷抱琵琶。但博得歌筵前垂一顧,舞裀邊受寸賞,御酒龍茶,三生僥倖,萬世榮華。這便是為臣經濟,報主功閥。」並盡心盡意地揀選歌兒舞女,以供奉這個自稱「無愁天子」的昏君(選優)。至於擁立有功之臣,則「論功敘賞」,鳳陽督撫馬士英,功居第一,升任內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四鎮武將黃得功、高傑、劉澤清、劉良佐皆進封侯爵,一時之間個個「趾高氣揚」,連阮大鋮也隨著馬士英混入閣中幫忙(設朝)。但朝廷內外並未從此平息爭端,文武大臣也未能同寅協恭、一體謀國。閹黨餘孽阮大鋮依附權奸馬士英終於復官,重新掌權後,隨即對復社文人「公報私讐」,「日日羅織正人」,「傳緹騎重興獄囚」,「奉命今將逆黨搜,須得你蔓引株求」(逮社)。堅持抗擊清兵的史可法,雖與馬士英一同入閣,但被排擠在中樞之外,「又令督師江北,這分明有外之之意」。至於江北四鎮奪地盤、爭地位,互相不服氣,「一箇眼睜睜同室操戈盾,一箇怒沖沖平地起波濤。沒見陣上逞威風,早已窩裏相爭鬧,笑中興封了一夥小兒曹」(爭位)。在清兵壓境之下,他們又聽從馬士英、阮大鋮調遣,「移鎮上江,堵截左(良玉)兵,丟下黃河一帶,千里空營」(誓師)。在內鬨不已形勢下,「誰知河北人馬,乘虛渡淮,目下圍住揚州。史可法連夜告急,人心皇皇,都無守志」。揚州城破以後,在清兵壓境形勢下,「馬士英、阮大鋮,躲的有影無蹤」,弘光皇帝終於明白「中興寶位,也坐不穩了」,於是「千計萬計,走為上計」,逃出南京(逃難)。軍兵則「望風便生降」,以致「萬姓奔逃」(劫寶),南明終於覆滅。桃花扇一劇正是如此形象地描繪出一幅「昏君亂相」的生動圖景,深刻地揭示了南明王朝覆滅之原因。傳說康熙帝玄燁讀此劇至設朝、選優等齣時,不禁皺眉頓足,嘆道:「弘光,弘光,雖欲不亡,其可得乎?」(螾廬曲談)此亦可證明此劇確實能起到「不獨令觀者感慨涕零,亦可懲創人心」之功用。
孔尚任借桃花扇一劇所抒發之「興亡」之感是通過侯方域與李香君之「離合」之情表現出來的。
侯方域身為復社四公子之一,是當時與閹黨魏忠賢餘孽進行鬥爭的士人領袖。在孔尚任筆下,他的是非觀念還是分明的,態度也是明朗的。當陳貞慧、吳應箕二人邀他去聽柳敬亭說書時,他不禁勃然大怒道:
那柳麻子新做了閹兒阮鬍子的門客,這樣人說書,不聽也罷了。
當吳應箕說明柳敬亭見了「留都防亂揭帖」以後,知道阮大鋮是「崔魏逆黨,不待曲終,拂衣散盡」。柳也已離開阮鬍子。侯方域知道錯怪了柳敬亭,態度立刻大變,肅然起敬地表示:「阿呀!竟不知此輩中也有豪傑,該去物色的!」(聽稗)當他聞知左良玉欲率兵就食南京,「人心驚慌」時(撫兵),他也能答允兵部尚書熊明遇之請,代父修書,勸阻左良玉不要東下南京,而在原地駐紮,其書云:
老夫愚不揣,勸將軍自忖裁,旌旗且慢來。兵出無名道路猜。高帝留都陵樹在,誰敢輕將馬足躧。乏糧柴,善安排,一片忠心窮莫改。(修札)
當馬士英勸說史可法擁立福王時,他則指出福王有「三大罪」(謀害太子,欲行自立;偷劫內府財寶,竟不捨一文助餉;父死不葬,且納民妻女),千萬不可立。史可法被他說服,乃從其議,未允馬士英之請(阻奸)。雖然最後他們並未能阻止福王即位,但在這場爭議中,也表現出侯方域清醒之識見和鮮明之立場。此後又為史可法設謀以調和四鎮武將的矛盾,並隨高傑移防河南。高傑一介武夫,不聽從他的勸告,以致被許定國所害(賺將),他也因此而無「面目再見史公」,便買舟東下,「且到南京」去「看看香君」(逢舟)。豈知在南京蔡益所書店被新升兵部侍郎、閹黨餘孽、復社對頭阮大鋮所逮,因此入獄(逮社)。不久,清兵直逼南京,城中大亂,他方始從獄中逃出,前往棲霞山,從此「跳入蓬壺似夢中」(棲真)。
侯方域畢竟是出身於仕宦之家的士子,入清以後雖未出仕,但曾參加過順治辛卯八年(一六五一)鄉試,且為榜首。在他身上也難免沒有舊時文人的雙重性格。在「鶯顛燕狂,那些關甚興亡」(聽稗)局面下,他也曾寄情山水、尋花問柳,「金粉未消亡,聞得六朝香,滿天涯烟草斷人腸。怕催花信緊,風風雨雨,誤了春光」(訪翠)。並且,為留戀「春光」幾乎連性命也不顧,當阮大鋮以他曾與左良玉「有舊」並有書信往來、「將為內應」的罪名,欲加害於他時,有人勸他遠走高飛,以避其禍,他卻感到「燕爾新婚,如何捨得」,倒是李香君「正色」告誡他:「官人素以豪傑自命,為何學兒女子態?」(辭院)在李香君勸告下,他方始出走。從這些表現來看,侯方域與出自下層的李香君、柳敬亭、蘇崑生相比較,性格要軟弱得多。
李香君雖是秦淮名妓,但素為復社文士所敬重,當時東南士人領袖如張溥(天如)、夏允彝(彝仲)等人之所以對她「都有題贈」(傳歌),乃是因她極其崇尚氣節。當侯方域在阮大鋮以貨利相結納、不無動搖時,她卻義正辭嚴地責問:
官人是何說話?阮大鋮趨附權奸,廉恥喪盡,婦人女子,無不唾罵。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處於何等也?
官人之意,不過因他助我妝籨,便要徇私廢公。那知道這幾件釵釧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裏。
並且立即「拔簪脫衣」,表示「脫裙衫,窮不妨;布荊人,名自香」(卻籨)。她的作為,立刻促使侯方域自責,並且更加敬重她,「平康巷,他能將名節講」,「偏是咱學校朝堂,混賢奸不問青黃」。
正因為李香君堅決反對閹黨餘孽,因此阮大鋮得勢後,便挑唆馬士英加害於她,一再說:「這都是侯朝宗教壞的,前番辱的晚生也不淺。」「田漕臺(仰)是老師相的鄉親,被他羞辱,所關不小。」「這還便益了他。想起前番,就處死這奴才,難洩我恨。」(媚座)馬士英聽從阮大鋮之言,便強迫香君出嫁給田仰做妾。李香君誓死不從,撞頭出血,不肯下樓。在這種情況下,李貞麗只得以身替代,香君方免此難(守樓)。但不久,又被強行拉出去為馬士英侑酒,她乃趁機痛斥這班權奸:
堂堂列公,半邊南朝,望你崢嶸。出身希貴寵,創業選聲容,後庭花又添幾種。把俺胡撮弄,對寒風雪海冰山,苦陪觴詠。
同時,她又面對權奸公然讚美復社文士:
東林伯仲,俺青樓皆知敬重。乾兒義子從新用,絕不了魏家種。
並且表示抵死不懼磨難,「冰肌雪腸原自同,鐵心石腹何愁凍。」(罵筵)充分表現了極其高尚的氣節。但從此被困大內,直到清兵逼近南京時,才逃出宮中。在師父蘇崑生攜扶之下,前往棲霞山尋找侯方域(逃難)。雖然,在追薦祭壇上,終於與日夜思念的侯方域邂逅,但張道士卻對他們予以當頭棒喝:
你們絮絮叨叨,說的俱是那裏話?當此地覆天翻,還戀情根慾種,豈不可笑!
阿呸!兩箇癡蟲。你看國在那裏,家在那裏,君在那裏,父在那裏?偏是這點花月情根,割他不斷麼?
這番話語如醍醐灌頂,說得侯、李二人「如夢忽醒」,雙雙入道,「你看他兩分襟,不把臨去秋波掉」,終於在家國興亡中結束個人情戀,所謂「白骨青灰長艾蕭,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因重做興亡夢,兒女濃情何處消」(入道)。他們的情戀始終與南明王朝的興亡糾纏在一起,或者說通過他們相戀相愛、分離重見、又復分開的過程,反映出南明王朝的最終衰亡。
桃花扇中侯、李愛情題材是與南明王朝興亡密切相關聯的。以侯方域為代表的復社文人與以阮大鋮為代表的閹黨餘孽之間的鬥爭,其實是明季萬曆、天啟以來統治階級內部派系矛盾的繼續,而在朱由檢自縊煤山、清兵入關之後,這一矛盾則集中地表現在擁立朱明王朝哪一個皇子皇孫為小朝廷的主子問題上。當時可擁立者有福王朱由崧和潞王朱常淓。以皇室宗牒而言,福王親、潞王疏;但福王驕奢淫逸,頗有物議,而潞王仁厚精明,人望所歸。閹黨餘孽阮大鋮推出馬士英並勾結四鎮武將擁立福王,復社文人所支持的史可法、左良玉等人雖然竭力反對,也無濟於事。侯方域曾向史可法進言,說福王除有「三大罪」之外,還有「五不可立」的緣故(阻奸)。而從福王即位後的種種表現來看,侯方域所言並無虛誣之處。他上臺未及一年,即為缺少聲色之樂而煩悶不已,且看他自供:
寡人登極御宇,將近一年,幸虧四鎮阻當,流賊不能南下。雖有叛臣倡議欲立潞藩,昨已捕拏下獄。目今外侮不來,內患不生,正在采選淑女,冊立正宮。這也都算小事,只是朕獨享帝王之尊,無多聲色之奉,端居高拱,好不悶也。
正因他有聲色之癖,阮大鋮輩方得有進身之階,表示「臣敢不鞠躬盡瘁,以報主知」(選優)。
阮大鋮又是何許人?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原也是「詞章才子,科第名家」,「正做著光祿吟詩」,其人極其擅長填詞製曲,頗有「白雪聲名」,但卻「身家念重,勢利情多」,因此不惜投入客氏、魏閹懷抱,成為閹黨門人,當年也是「權飛烈焰」,顯赫一時,豈知「勢敗寒灰」之時,不免被「人人唾罵,處處擊攻」。他雖然一時也曾「愧悔交加」,但又不肯洗面革心,而是到處鑽營,意圖東山再起。為此,他教了一批歌兒舞女,「有當事朝紳,肯來納交的,不惜物力,加倍趨迎」,「若是天道好還,死灰有復燃之日」,他便「索性要倒行逆施」,狠予報復了(偵戲)。當他為馬士英擁立福王四處活動得逞之後,馬士英官拜內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入閣辦事,權傾一時,他便再三請求馬士英「莫忘辛勤老陪堂」,甚至不惜「權當班役」,混進內閣幫助馬士英處理公事(設朝)。此後又改籍冒充馬士英同鄉以求討得歡心(媚座)。由於他積極營求、一心諛附,終於獲得一官半職。當他重新得勢後,果然迫害李香君、緝拿侯方域,「報復夙怨」(逮社),無所不用其極。當馬士英向他討教如何審問「那些東林、復社」,他則十分乾脆地答覆:「這班人天生是我們冤對,豈可容情。切莫剪草留芽,但搜來盡殺。」(拜壇)。更其可恨的是,他不但極擅於屠內,而且更處心積慮地準備降外,他建議馬士英抽調鎮守江北的兵馬去堵截「清君側」的左良玉,馬士英還曾想到「儻若北兵渡河,叫誰迎敵?」他卻無恥地表示「北兵一到,還要迎敵麼?」並更進一步向馬士英建議或「跑」或「降」,馬士英在他慫慂下果然表示「甯可叩北兵之馬,不可試南賊之刀」(拜壇),抽兵東去,以致「黃河一帶,千里空營」,繼而「北兵殺過江來,皇帝夜間偷走」(逃難),南明小朝廷傾覆,真是奸邪誤國!
南明王朝也並非全無忠貞之士,只是在君主昏庸、權臣操持的局面下,無法施展忠君報國的熱忱,獨木難支業已傾斜的大廈。孔尚任在桃花扇一劇中所塑造的史可法形象,即為此類人物。他的處境極其困難,在馬士英、阮大鋮擁立福王得逞之後,「鳳陽督撫馬士英,倡議迎立,功居第一,即陞補內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入閣辦事」,而原任兵部尚書史可法,雖也升補大學士,仍兼本銜,但卻令他「督師江北」(設朝),實際上是奪去兵部大權,而由「入閣辦事」的馬士英接掌。侯方域也看出此舉「分明有外之之意」,但「史公卻全不介意,反以操兵勦賊為喜,如此忠肝義膽,人所難能也」(爭位),不過,他「督師」也難有功,因為四鎮武將不和,「早已窩裏相爭鬧」,儘管史可法「憂國事,不顧殘軀」;但也深感「將難調,北賊易討」,除了「已拚一死,更無他法」(爭位)。「那黃、劉三鎮,皆聽馬、阮指使」,自己「本標食糧之人,不足三千」,而且這些兵將「降字兒橫胸,守字兒難成」,「人心俱瓦崩」,獨力實難「支撐」這「闌珊殘局」(誓師)。果然,在「力盡糧絕,外援不至」的困境下,揚州失守,他原也準備自盡,但「想起明朝三百年社稷」,還靠他「一身撐持」,乃「縋下南城,直奔儀真」,渡江南下,在南京城外,聞知「皇帝老子逃去兩三日了」,「滿城大亂」。他不禁放聲大哭,痛感「累死英雄,到此日,看江山換主,無可留戀」,便投江而死。至此,「長江一線,吳頭楚尾路三千,盡歸別姓」(沉江)。
總之,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形象地總結了南明小朝廷內部派系之爭,未能團結禦侮,以致朱明王朝終於徹底崩潰。雖然,崇禎十七年(一六四四)起義軍攻破北京,清軍在吳三桂勾引下大舉入關,朱由檢自縊煤山,黃河以北大部淪陷,但弘光朱由崧在南京繼位,如能緩和內部派系之爭,以淮揚之繁富,江浙之殷盛,東南之魚鹽,西南之土產,以及江北高、黃、劉、劉四鎮,鄭芝龍、左良玉、袁繼咸、何騰蛟等所部不下百萬之眾,君臣上下,和衷共濟,割江而守,任賢用能,遠佞斥邪,徐圖恢復中原之計,未始不能重振國威,收復失地。然而,朱由崧即位後,一味享樂,任憑奸邪排斥異己,大興黨禍,捕捉忠貞之士,置壓境之清兵於不顧,乃不期年而亡。夏完淳在續幸存錄中總結南明覆滅之原因,有云:「朝堂與外鎮不和,朝堂與朝堂不和,外鎮與外鎮不和,朋黨勢成,門戶大起,虜寇之事,置之蔑聞。」孔尚任之見解顯然與此相似,拜壇齣眉批云:「私君、私臣、私恩、私仇,南明無一非私,焉得不亡!」孔尚任所揭擿的南明覆滅的原因,無疑是十分深刻的。
桃花扇雖被譽為信史,作者也以此自許,在桃花扇凡例中說:「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確考時地,全無假借。」但又說:「至於兒女鍾情,賓客解嘲,雖稍有點染,亦非烏有子虛之比。」在孤吟齣中又借老贊禮之口說道:「司馬遷作史筆,東方朔上場人。只怕世事含黏八九件,人情遮蓋兩三分。」均表明傳奇桃花扇對於「世事」、「人情」等等也有所「點染」、「含黏」和「遮蓋」,因此,我們不可處處以歷史實事來比照,歷史劇畢竟不是歷史。例如史可法也曾參與迎立福王,但桃花扇中卻未曾敘及,此是作者不欲以此減輕馬士英、阮大鋮的罪孽。又如左良玉原本是病歿九江,但桃花扇中卻是被其子氣死,並讓他斥責其子說:「做出此事,陷我為反叛之臣」云云,這又表明作者認為左良玉其罪固大,但並非誠心反叛,等等。可見桃花扇一劇,不過借助一段史實,寫出作者對南明王朝傾覆原因的見解而已。但一些細節、科諢,卻又有所本,近人吳梅在顧曲麈談中羅舉頗多,不贅引。其實,孔尚任總結南明覆亡之原因,也具有一定局限,將南明王朝之所以傾覆,全歸罪於派系之一方馬士英、阮大鋮等,而對另一方侯方域、吳應箕、陳貞慧等卻全無批評;似亦欠公允。東林、復社文人自居「清流」,意氣用事,在政局危急狀況下,不能團結而禦外,而絕人太甚,以致彼此形成水火,令人遺憾。此外,這些文士出身世家,頗染紈袴習氣,實際也並無力挽救將傾之大廈,卻有心流連於風花雪月,也不足稱道。
桃花扇結構嚴密,正如吳梅所云「通體布局,無懈可擊」(戲曲概論卷下)。孔尚任亦自詡:「每齣脈絡聯貫,不可更移,不可減少。」(桃花扇凡例)以此對照劇作,也確實如此,前後情節,無不彼此呼應。而作者自許道:「全本四十齣,其上本首試一齣,末閏一齣,下本首加一齣,末續一齣,又全本四十齣之始終條理也。有始有卒,氣足神完,且脫去離合悲歡之熟徑,謂之戲文,不亦可乎?」(桃花扇凡例)對這一創制,評價不一,梁啟超加以首肯,說「桃花扇卷首之先聲一齣,卷末之餘韻一齣,皆云亭創格,前此所未有,亦後人所不能學也。一部極哀豔極忙亂之書,而以極太平起,以極閒靜極空曠結,真有華嚴鏡影之觀,非有道之士,不能做此結構」(曲海揚波卷一所引)。而梁廷柟則持不同態度,認為增加的幾齣,「是為蛇足,總屬閒文」(曲話卷三)。考察全本,這四齣戲也不能完全視做「閒文」,除閒話外,其餘三齣先聲、孤吟、餘韻,均以老贊禮為主角,由其串聯前後情節,作者亦借其口抒發難於通過劇中人物所表達的哀愁、沉痛之情,這幾齣戲自有其功用。
桃花扇的關目安排也極機巧,作者在桃花扇凡例首條中即點明:「劇名桃花扇,則桃花扇譬則珠也,作桃花扇之筆譬則龍也。穿雲入霧,或正或側,而龍睛龍爪,總不離乎珠,觀者當用巨眼。」此言非虛。整部傳奇的複雜情節全賴這柄桃花扇串聯,由「贈扇」到「濺扇」,再到「畫扇」、「寄扇」,直至最後「扯扇」,貫穿侯、李定情以至最終情分的整個過程,同時也織進民族矛盾、階級矛盾以及統治階級內部派系之爭,而李香君的性格也在這一過程中得以展現和發展。這柄桃花扇確為情節之「珠」,而孔尚任之巨筆也的確是「龍」,自始至終,「總不離乎珠」。至於一些細節的安排,亦處處體現出作者的深意,甚至正、反兩類人物的姓名首次出現,孔尚任也是精心安排的,例如復社領袖人物陳定生、吳次尾的姓名,由同是復社翹楚的侯方域口中提及(聽稗),而馬士英、阮大鋮的名字則是由鴇妓李貞麗口中說及(傳歌),分別予以褒貶。又如正反兩類人物的首次出場,也是耐人尋思的。吳應箕與復社諸人,是在「楹鼓逢逢將曙天」之際,在「杏壇」之前「瞻聖賢」而出場的;阮大鋮則是「淨洗含羞面」,挨身「混入几筵邊」,混進文廟來「觀盛典」而被吳應箕等人發現,責斥他「唐突先師,玷辱斯文」,而將其打將出去的(鬨丁)。凡此,也當用「巨眼」細心觀之。
桃花扇的詞曲說白,雖極典雅而有欠當行,但作者於此還是著意經營的。在桃花扇凡例中,首先區分詞曲與說白之不同:
詞曲皆非浪填,凡胸中情不可說,眼前景不能見者,則借詞曲以詠之。又一事再述,前已有說白者,此則以詞曲代之。若應作說白者,但入詞曲,聽者不解,而前後間斷矣。其已有說白者,又奚必重入詞曲哉。
孔尚任也確實如此創作桃花扇,凡敘述情節、交代事實,用說白;凡抒情、繪景,則用詞曲。如沉江齣中,揚州城破、史可法「直奔」儀真、南京,南京城內「皇帝老子」逃走,「滿城大亂」情景,全由史可法自述及與老贊禮對話中表述出來,而錦纏道、普天樂二支詞曲則用以抒發史可法於此困境、前後失據、決心一死的沉痛心情。
孔尚任在桃花扇凡例中還分別對詞曲與說白的寫作提出不同要求。於詞曲「全以詞意明亮為主」,反對「艱澀扭挪」;於說白,則須「詳備」,且「抑揚鏗鏘,語句整練」。檢閱全書,作者確善於此,以詞曲而言,哭主、沉江分別敘述北朝、南朝的滅亡,感人心脾;以說白而言,閒話一齣全用說白,其餘各齣說白也較前此傳奇為夥,這就大大增強舞臺演出的效果。此外,桃花扇中亦有借用他人詞曲處,但孔尚任能使其與己作融合無間。此不一一摘指。
總之,由於此劇的思想內涵及藝術表現皆臻上乘,因而具有至深的感人力量,桃花扇本末記載當時在京華寄園演出時,於「笙歌靡麗之中,或有掩袂獨坐者,則故臣遺老也;燈炧酒闌,唏噓而散」。雖然,此劇面世時,朱明王朝覆滅已半個多世紀,儘管清政權替代明王朝是不可避免的歷史事實,儘管明王朝的遺老遺少必須在清政權統治下生活,但這種矛盾狀態必然促使人們懷舊心情的滋生,同時也確實難以找出擺脫這一困境的途徑,孔尚任在這種矛盾狀態下,選擇了讓侯、李二人「棲真」、「入道」的結局。這正是他的高明之處。更使得當時的觀眾的懷舊情結更加濃烈。而孔尚任友人顧天石將其改編為南桃花扇時,卻「令生旦當場團圞」,孔尚任顯然是不滿的,表示「予敢不避席乎」(桃花扇本末),顧天石之識見顯然不及孔尚任,南桃花扇之不為廣大讀者所知,正可見其作之失敗,也更反襯出孔作之不朽。

目次

引言
《桃花扇》考證
《桃花扇》插圖
回目
正文
 卷上
 試一齣 先聲
 第一齣 聽稗
 第二齣 傳歌
 第三齣 鬨丁
 第四齣 偵戲
 第五齣 訪翠
 第六齣 眠香
 第七齣 卻籨
 第八齣 鬧榭
 第九齣 撫兵
 第十齣 修札
 第十一齣 投轅
 第十二齣 辭院
 第十三齣 哭主
 第十四齣 阻奸
 第十五齣 迎駕
 第十六齣 設朝
 第十七齣 拒媒
 第十八齣 爭位
 第十九齣 和戰
 第二十齣 移防
 閏二十齣 閒話
卷下
 加二十一齣 孤吟
 第二十二齣 媚座
 第二十三齣 寄扇
 第二十四齣 罵筵
 第二十五齣 選優
 第二十六齣 賺將
 第二十七齣 逢舟
 第二十八齣 題畫
 第二十九齣 逮社
 第三十齣 歸山
 第三十一齣 草檄
 第三十二齣 拜壇
 第三十三齣 會獄
 第三十四齣 截磯
 第三十五齣 誓師
 第三十六齣 逃難
 第三十七齣 劫寶
 第三十八齣 沉江
 第三十九齣 棲真
 第四十齣 入道
 續四十齣 餘韻
附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05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