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22(三)本公司尾牙聚餐,門市營業至17:00,網路書店將暫停出貨,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動盪時代的管理
滿額折

動盪時代的管理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00 元
優惠價
90360
庫存:1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進入21 世紀後,「動盪時代」確實是個最貼切的名詞,我們先歷經了科技的快速發展和網路泡沫、全球經貿也在二戰及冷戰結束後持續整合,近期更迎來了「英國脫歐」及「美中貿易戰」等反全球化浪潮,而2020 年的COVID-19 疫情,更對傳統的企業經營構成了嚴重的破壞。此時,本書所提到的管理思惟,無論是對財務基本面及生產力的檢視、對科技創新及人口結構變革進行管理,還是面對國際政經分合的應對,都是當前全球政府和企業最迫切的問題與解決之道。

本書著重於行動、策略、機會。重點放在經理人(或稱管理者)可以做、應該做、必須做的事情上。對於未來的時代,也就是經理人必須有所作為和發揮效能的時代,唯一可確定的是,那將是動盪的時代。管理階層在動盪時代的首要任務,是確保其機構有能力存活,而且組織架構健全穩固,能夠禁得起衝擊,能夠因應突變,善加利用各個新機會。

本書沒有魔法咒語、沒有特效藥。其實本書要問的是必須做到什麼,主導詞是「必須」。高階主管不比其他凡人更能主導宇宙,但是高階主管必須對自己所管理的組織的存活、績效能力、成果負責。儘管我們無法預知未來,但是可以舉出已經發生、對將來會有重大且可預期影響的重要發展。動盪時代的任何管理嘗試,都必須從最可預期的發展(即人口變化)著手。

動盪時代的管理意指要勇於面對新現實,而且要從這個問題切入:當前世界的真實面貌究竟是什麼樣子?不能抱著幾年前還說得通的推斷和假設。

本書探討把快速的變革化為良機所需的策略;把變革的威脅化為高生產力、可獲利行動的良機,需要什麼樣的策略;以及把變革的威脅化為對社會、經濟、個人有貢獻的良機,需要什麼樣的策略。

本書討論的是新現實,但關切的重點在於行動而非理解,在於決策而非分析。這不是一本「哲學」書,也不問「我們要走向何方?」本書的目的是務實的,是為任何管理領域(不分公私部門)的決策者而寫的。這不是介紹基礎知識的「入門」書,而是想要告訴居上位者應該如何行事的書。

作者簡介

彼得‧杜拉克
彼得‧杜拉克生長於一個文化環境優越的家庭,薰陶於猶太–基督教信仰傳統。1937 年移居美國,2002 年6 月20 日榮獲美國「總統自由勳章」。

杜拉克一生好學、敏思、善察、能析;筆耕不輟,以逾40 部著作享譽世界;治學精進、不拘框條,觸類旁通、不落窠臼。他早年學金融,1931 年獲法蘭克福大學法學博士。經濟學上,他尊敬凱因斯(John M. Keynes 1883-1946),但跟隨熊彼德(Joseph A. Schumpeter 1883-1950)。政治學上,他主張多元化和去中心化,對極權主義持嚴肅的批判態度。他對存在主義哲學與生存神學,特別是齊克果(S. Kierkegaard 1813-1855)的思想研究,造詣頗深。

杜拉克自稱為「旁觀者」,始終持守立場清醒、思維冷靜、人格獨立、思想自由以及責任意識。做為「社會生態學家」,他具有明心慧眼、洞察力強,為世人的社會與組織守望的美德、正直與良知,勇於在批判中追求創新。他創立了「現代管理學」,主張管理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走「知信行」合一之路,因此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和「管理大師中的大師」。

杜拉克在世近一個世紀。他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見證從科學技術變革到思想理念革新的過程;目睹從工業時代進入智識(知識)時代、資訊時代的變化;親歷從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後現代知識型社會的變遷;對所有經歷的變化以及21 世紀的人類發展,他都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見。今天,我們能夠深切感知到他的貢獻永不止於20 世紀,對未來世界的發展與變化,杜拉克的思想必定會產生更加積極且深遠的影響。

名人/編輯推薦

【導讀】
迎向21 世紀─新「動盪時代」
孫明德先生

身為研究工作者,彼得.杜拉克一直是管理科學領域的泰山北斗,能為本書讀者導讀,將最新的全球經濟趨勢與本書觀點結合,不只是我個人的榮幸與挑戰,也更證明了這本書的觀點與價值非凡。

進入21 世紀後,「動盪時代」確實是個最貼切的名詞,我們先歷經了科技的快速發展和網路泡沫、全球經貿也在二戰及冷戰結束後持續整合,近期更迎來了「英國脫歐」及「美中貿易戰」等反全球化浪潮,而2020 年的COVID-19 疫情,更對傳統的企業經營構成了嚴重的破壞。此時,本書作者所提到的管理思惟,無論是對財務基本面及生產力的檢視、對科技創新及人口結構變革進行管理,還是面對國際政經分合的應對,都是當前全球政府和企業最迫切的問題與解決之道。

首先,面對經營環境的巨變,企業第一要務是檢視自身的存活能力,也就是本書作者提到的財力及生產力,在網路泡沫及金融海嘯中我們看到,很多有良好創意或百年歷史的企業不支倒閉,部分是由於槓桿使用過度,抵禦風險能力脆弱,或是好的想法無法轉換為生產力,只能尋求資本市場提供的「本夢比」來維持營運,這兩者都無法維持長久。

其次,在杜拉克著書時代難以想像的網路普及,伴隨著雲端服務、AI、5G 等相應衍生的科技,對21 世紀的管理者構成了新的挑戰與機會。前者如電商對傳統零售業及金融科技對傳統金融服務的競爭,後者則可在疫情期間看到,許多企業透過新的科技工具進行「數位轉型」,以滿足工作者及消費者的居家需求。

此外,面對國際經貿分工帶來的勞動市場變化,作者一方面稱揚新興經濟體如台、港、星等亞洲四小龍,透過外銷及貿易順差來提供更多機會,另一方面,也提醒先進經濟體如歐、美、
日等國,過於保護個別產業的就業,他建議這些國家在退休年齡上限及福利制度進行改革,以免限制了勞動市場活力與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面對全球經貿在20 世紀的整合,作者觀察到了國境界限被經濟分工及貨幣主權所取代。以往的企業管理者只需要在公司內部設置「國際企業部」就可以處理的問題,現在則必須全公司都國際化才能應對。事實上,在臺灣商學院的教學也可以看出同樣的變化趨勢,早期大專院校只有「國際貿易」有較多的英語及貿易課程,現在則是所有科系都強調要國際化,也可看出新時代的國際化必須全員融入,而不是管理功能分支或特定專業。

最後,如果要對這本書作一點補充的話,由於作者著書正處於全球大整合的階段,當時隨著冷戰結束,中、俄、東歐等新興經濟體融入全球分工體系,WTO 成立更為國際經貿提供了新的制度依循。但進入21 世紀,隨著美中貿易摩擦加劇,歐盟內部對目前的合作型態也有不同意見,產生了許多作者當時無法看到的變化,但這可以解讀為一場不同的動盪環境,相信讀者同樣能從作者的思惟和卓見中,找尋到適合於今日的管理妙方。
(本文作者為臺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

目次

總序 功能正常的社會和博雅管理 邵明路
總序 向一位跨世紀的大師致敬 許士軍
導讀 迎向21 世紀──新「動盪時代」 孫明德
前言
第1 章 管理基本面
依通貨膨脹率而調整/管理流動性與財務實力/管理生產力
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維持營運成本vs. 獲利假象
第2 章 管理未來
集中資源以求成果/擺脫過去/管理成長/管理創新和變革/
明日的經營策略/經理人的計分卡
第3 章 管理巨變:新人口結構與新人口動態
新的現實面/生產分工:跨國整合/新消費市場/管理策略的涵義
從「一種勞動力」到「多種勞動力」/強制退休年齡的終結/「雙頭怪獸」/
開發中國家的就業需要/需為汰除冗員預做規畫
第4 章 在動盪環境中進行管理
世界經濟邁向整合/世界貨幣跨越國界/經濟主權終結/全球政體四分五裂/
世界經濟的「準已開發國家」/世界經濟中的經營策略/受雇者社會/
責任隨知識而來/工會能生存嗎?/工商企業也是政治組織/
政治環境下的管理
結論 管理工作的挑戰

書摘/試閱

【內文試閱】
第1章
管理基本面
在動盪時代,企業的管理要能同時禁得起突然的衝擊並利用突來的機會。這意味著在動盪時代必須管理好基本面。在可預期的年代,例如自馬歇爾計畫(Marshall Plan)到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立的25 年中,基本面往往被視為理所當然。但是,除非始終對基本面進行謹慎、一貫、認真的管理,否則基本面就會惡化。其實對今日絕大多數的組織(無論是企業、非企業、公共服務機構)來說,最大的危險也許不是民眾對企業的敵意、環保的限制、層出不窮的監督管制、能源,甚至不是通貨膨脹;最大的危險可能是基本面隱而未顯的惡化。經過長時期的較為太平的日子之後,在眾人視為理所當然、枯燥乏味的例行之事領域,必然潛藏著危險,這類危險源於意外的、隱藏的弱點。
基本面不會改變。但是管理基本面的細節,會隨著內外環境的變化而發生巨大變化。所以動盪時期的管理,必須從討論不一樣的新需求入手,這些需求會影響現有事業的生存和成敗的基本面,包括:
─ 流動性
─ 生產力
─ 未來成本
只管理現有事業還不夠,但這件事必須擺在第一位。
依通貨膨脹率而調整
要想做好管理,必須先知道自己在管理什麼。但是,今日的高階主管,無論是在企業或非營利的公共服務機構,都不知道各種實情。他們以為的真相,大多是假象和半真半假。其企業的真面目因通貨膨脹而被隱匿、扭曲、變形。今日主管可以掌握的報告、資訊、數字,是其前輩的好幾倍;於是他們變得依賴這些數字,如果數字說謊,他們就會身陷危險。然而,通膨時期的數字會騙人。金錢大致仍被當作價值的標準,其本身也有價值,可是這在通膨時期只是錯覺。在能夠管理基本面之前,任何企業的各種數據:銷售額、財務狀況、資產與負債、盈餘等,都必須隨通膨率加以調整。
過去十年來,在西方國家和日本有接二連三的公司,連年宣布「獲利創新高」。其實這些國家極少有企業能夠賺錢(說不定一家也沒有)。按理說,企業在通膨時期不可能獲利,因為通貨膨脹是政府對財富的系統性破壞。民眾雖然不懂,仍然感覺得到。這說明了,為什麼股市對企業宣布「獲利創新高」一事充滿疑慮,大多數民眾對那樣的宣示也感到很不滿。但「獲利創新
高」的假象,也導致企業的錯誤行動、決策、分析,造成重大的管理失當。
大多數高階主管對此都心知肚明,但至今極少人去糾正通膨造成的錯誤資訊,連試也沒試。我們知道該怎麼做,而且也不是很困難。我們需要根據通膨率,去調整銷售額、價格、存貨、應收帳款、固定資產及折舊、盈餘等,雖不必百分之百精準,但要調整到在合理的可能範圍內。若沒有先做到這一點,即使是最有見識的主管,也不免淪為通膨製造的假象的犧牲者。主管或許知道,他拿到的數字充滿誤導性,但只要那些數字擺在眼前,他就會據以採取行動,而不是根據自己的真知灼見行事。那是愚蠢、錯誤、不負責任的行為。
第二種可怕的騙局是相信,由於公司仍有資金成本較低時取得的錢可用(像是在通膨發生之前,以通膨前利率發行的長期公司債),所以帳面顯示的「盈餘」是真正的盈餘。這些錢遲早必須替換(通常是早而不是遲);屆時盈餘必須足以支付再融資時的資金成本。依通膨率做調整時,企業的資金也必須像其他任何固定資產一樣進行調整,而利率永遠等於通膨率,這是個公理。
「存貨盈餘」(inventory profits,或稱盤存盈餘)從來不是真正的盈餘。如果通膨持續,就必須以明日更高的價格更換存貨。如果通膨停止,存貨盈餘立刻會變成存貨損失。無論以上哪種情況,表面上的「存貨盈餘」更適於做為意外情況的緊急儲備金。
大部分國家的主管及絕大多數的公司,不依通膨率進行調整的原因之一,在於相信通膨是「短暫現象」。但是在經歷了15 年未停歇的通膨後,這種想法很難說是合乎理性的。另一個原因是,除了極少數的例外(其中巴西是最重要的例外),各國政府都抗拒通膨的真相。尤其在20 世紀累進式所得稅制下,政府是通貨膨脹的主要受益者,因此政府完全不想透露事實真相。
有些國家(特別是美國),其稅制給企業主管很有力的自欺欺人誘因。美國的稅制十分有利於和財報盈餘連動的「股票選擇權」和「分紅」,使得申報膨脹的盈餘非常符合主管的私利。可是在這種股票選擇權或分紅聞所未聞的國家(如日本),企業主管同樣極力反對根據通膨率調整財報數字,主要原因無疑是虛榮心作祟:主管喜歡「獲利創新高」的功勞加身,即使明明知道那些數字只是假象;這根本是不誠實的行為。
我們常聽到一種論調(尤其是來自會計師),即數字不應調整,因為沒有已知的準確調整方法;但這很像在說,由於醫生對重症病人的確切療法沒有共識,於是宣布病人完全沒病,他發高燒只是幻覺。總之,每個會計師都知道,會計師計算到最後一分一毫的數字,大多都是在相當大的可能範圍內估算,譬如資產負債表上的固定資產數字,正負誤差是20%。
不依通貨膨脹率進行調整是怠惰、不負責任的。動盪時代的管理,必須從經過通膨調整的企業的數字做起,雖然粗略但大致符合實際的可能範圍。不這樣做的企業主管,只是在自欺欺人。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60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