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善良的一年:能夠改變你的人生以及周遭世界的美好決定
商品資訊
系列名:YOU CAN
ISBN13:9789860604801
替代書名:A Year of Living Kindly: Choices That Will Change Your Life and the World Around You
出版社:凱特文化創意
作者:唐娜‧卡麥蓉
譯者:薛芷穎
出版日:2021/06/03
裝訂/頁數:平裝/272頁
規格:21cm*14.8cm*1.7cm (高/寬/厚)
重量:284克
版次:1
定價
:NT$ 340 元優惠價
:90 折 306 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二○一九年獨立出版人自助類圖書金牌獎(IPPY Gold Medal Winner in Self Help)
★二○一九年新一代獨立圖書獎最佳勵志圖書(Next Generation Indie Book Awards: Winner in Motivational)
★二○一九年艾瑞克•霍夫獎決選;榮獲蒙田獎章(Eric Hoffer Award Finalist―Montaigne Medal)
★二○一九年Foreword Indies年度最佳圖書獎決選
★《柯克斯書評》二○一八年度最佳選書
★《獨立出版書商雜誌》、《中西部書評》一致推薦
★作家 阿飛、藝術家 郭彥甫、演員/作家 連俞涵、心理諮商師 許皓宜、作家/旅行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謝哲青 ――誠摯推薦(依姓氏筆畫序)
想改變人生、改變全世界嗎?選擇善良,是最好的起點。
一本聰明、富有洞察力的指南,也是送給世界的即時禮物。
亞馬遜90%讀者給予滿分五顆星評價推薦!
各大媒體書評年度最佳心理勵志圖書!
「本書以優雅美好的文字,探索生活中如何實踐善良,出版得正是時候,更是不可或缺的寶典。卡麥蓉的文筆幽默風趣,以通情達理的口吻探討這項至善美德。其建議的方法簡易可循,讓人躍躍欲試。」――普立茲新聞評論獎作家 莎拉.考夫曼(Sarah L. Kaufman),著有《凝視優雅:細說端詳優雅的美好本質、姿態與日常》(The Art of Grace: On Moving Well Through Life)
「卡麥蓉以富有感染力的溫暖、引人入勝的故事和有說服力的邏輯以及有用的實際建議,使本書充滿了閱讀樂趣。在我讀完所有可愛的小小篇章後,更理解要如何走在善良的道路上,啟發了我更加想繼續走在這條道路上,同時獲得了當我們陷入不仁慈的處境時,應該原諒自己和他人的決心。」──史丹佛大學工學院管理科學及管理工程教授暨暢銷作家 羅伯.蘇頓(Robert Sutton),著有《拒絕混蛋守則》(The No Asshole Rule: Building a Civilized Workplace and Surviving One That Isn't)、《11又1/2逆向管理》(Weird Ideas that Work)
「只要當個好人就足以拯救今日世界的文明!而這需要耐心、對真實的堅持以及對善良的熱愛。在沒閱讀本書之前,不要以為你知道該怎麼做,不論處於哪個人生階段或正經歷什麼樣的事,你都能從本書中得到相對應的啟發。」──暢銷作家約翰.奎力克(John Kralik),著有《365個謝謝你》(365 Thank Yous)
為什麼有時候當個好人這麼難?大多數人都想當個好人,善良本應是我們的天性,而當做起來很輕鬆的時候,大部分的人也都可以很善良。但是,當我們不想這麼做,或受到壓力的時候,善良就成了一件很困難的事,然而,這也正是善良最被需要的時刻,在這樣的時刻,它可以化解憤怒甚至暴力,而且可以使我們與他人的真實與虛擬互動重獲文明。
唐娜.卡麥蓉融合了故事、觀察、幽默及學者專家的研究,分享自己運用一年練習善良的體驗。她對善良做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深刻探討,善良能為人們帶來各種益處,包括健康、財富、長壽、改善的人際關係,甚至是個人及商業上的成功。她研究了善良生活意味著什麼,又是什麼阻礙了它,並為我們提出了一套可實行的練習方案,幫助我們每個人鍛鍊善良的「肌肉」,讓我們在需要的時候,可以更加自然而然地做到。
一本充滿啟發性的指引,適用於每一位希望自己越變越好的人,更展示了我們可以如何創造更美好、舒適且更為公正的世界,而這改變的祕密就在我們自身。
★二○一九年新一代獨立圖書獎最佳勵志圖書(Next Generation Indie Book Awards: Winner in Motivational)
★二○一九年艾瑞克•霍夫獎決選;榮獲蒙田獎章(Eric Hoffer Award Finalist―Montaigne Medal)
★二○一九年Foreword Indies年度最佳圖書獎決選
★《柯克斯書評》二○一八年度最佳選書
★《獨立出版書商雜誌》、《中西部書評》一致推薦
★作家 阿飛、藝術家 郭彥甫、演員/作家 連俞涵、心理諮商師 許皓宜、作家/旅行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謝哲青 ――誠摯推薦(依姓氏筆畫序)
想改變人生、改變全世界嗎?選擇善良,是最好的起點。
一本聰明、富有洞察力的指南,也是送給世界的即時禮物。
亞馬遜90%讀者給予滿分五顆星評價推薦!
各大媒體書評年度最佳心理勵志圖書!
「本書以優雅美好的文字,探索生活中如何實踐善良,出版得正是時候,更是不可或缺的寶典。卡麥蓉的文筆幽默風趣,以通情達理的口吻探討這項至善美德。其建議的方法簡易可循,讓人躍躍欲試。」――普立茲新聞評論獎作家 莎拉.考夫曼(Sarah L. Kaufman),著有《凝視優雅:細說端詳優雅的美好本質、姿態與日常》(The Art of Grace: On Moving Well Through Life)
「卡麥蓉以富有感染力的溫暖、引人入勝的故事和有說服力的邏輯以及有用的實際建議,使本書充滿了閱讀樂趣。在我讀完所有可愛的小小篇章後,更理解要如何走在善良的道路上,啟發了我更加想繼續走在這條道路上,同時獲得了當我們陷入不仁慈的處境時,應該原諒自己和他人的決心。」──史丹佛大學工學院管理科學及管理工程教授暨暢銷作家 羅伯.蘇頓(Robert Sutton),著有《拒絕混蛋守則》(The No Asshole Rule: Building a Civilized Workplace and Surviving One That Isn't)、《11又1/2逆向管理》(Weird Ideas that Work)
「只要當個好人就足以拯救今日世界的文明!而這需要耐心、對真實的堅持以及對善良的熱愛。在沒閱讀本書之前,不要以為你知道該怎麼做,不論處於哪個人生階段或正經歷什麼樣的事,你都能從本書中得到相對應的啟發。」──暢銷作家約翰.奎力克(John Kralik),著有《365個謝謝你》(365 Thank Yous)
為什麼有時候當個好人這麼難?大多數人都想當個好人,善良本應是我們的天性,而當做起來很輕鬆的時候,大部分的人也都可以很善良。但是,當我們不想這麼做,或受到壓力的時候,善良就成了一件很困難的事,然而,這也正是善良最被需要的時刻,在這樣的時刻,它可以化解憤怒甚至暴力,而且可以使我們與他人的真實與虛擬互動重獲文明。
唐娜.卡麥蓉融合了故事、觀察、幽默及學者專家的研究,分享自己運用一年練習善良的體驗。她對善良做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深刻探討,善良能為人們帶來各種益處,包括健康、財富、長壽、改善的人際關係,甚至是個人及商業上的成功。她研究了善良生活意味著什麼,又是什麼阻礙了它,並為我們提出了一套可實行的練習方案,幫助我們每個人鍛鍊善良的「肌肉」,讓我們在需要的時候,可以更加自然而然地做到。
一本充滿啟發性的指引,適用於每一位希望自己越變越好的人,更展示了我們可以如何創造更美好、舒適且更為公正的世界,而這改變的祕密就在我們自身。
作者簡介
唐娜.卡麥蓉DONNA CAMERON
多年來投身非營利組織事業及理念,身兼執行長、顧問、教練、志工等角色。見識過無數善良之舉,其中的轉變力量,令她嘖嘖稱奇。練習善良的一年,雖自認是還不錯的好人(只是偶而會露出惡女的一面),但也清楚知道,距離真正的善良,還有一步之遙。那一年,她恍然大悟,善良需要練習、耐性、理解……還要有幽默感。屢次榮獲寫作獎項的卡麥蓉,發表過數篇文章,二○一一年與克莉絲登.瑞德絲(Kristen Leathers)合撰《一座山,多種聲音:希望與療癒的故事》(One Hill, Many Voices: Stories of Hope and Healing)一書。自小於舊金山灣區(San Francisco Bay Area)成長,現與丈夫同住西雅圖郊區。
多年來投身非營利組織事業及理念,身兼執行長、顧問、教練、志工等角色。見識過無數善良之舉,其中的轉變力量,令她嘖嘖稱奇。練習善良的一年,雖自認是還不錯的好人(只是偶而會露出惡女的一面),但也清楚知道,距離真正的善良,還有一步之遙。那一年,她恍然大悟,善良需要練習、耐性、理解……還要有幽默感。屢次榮獲寫作獎項的卡麥蓉,發表過數篇文章,二○一一年與克莉絲登.瑞德絲(Kristen Leathers)合撰《一座山,多種聲音:希望與療癒的故事》(One Hill, Many Voices: Stories of Hope and Healing)一書。自小於舊金山灣區(San Francisco Bay Area)成長,現與丈夫同住西雅圖郊區。
序
前言:世界可以多點善良
這個時代,善良少得可憐。無論在高速公路、人山人海的公共空間、政治論述、社群及廣告媒體,此事實都無所遁形。日常禮儀消失無蹤,迎面而來盡是狂妄輕蔑。我們不再表達由衷感激,對一切不理不睬。曾經溫文儒雅的談話或公民辯論,早已被惡言相向、羞辱嘲弄給攻陷殆盡。比大小聲,儼然成了現代人的致勝攻略。令人感受不佳,也不該如此。
撇開「感受」不佳,你我身邊無所不在的不善良與無禮,都具有極大毀滅力,健康、人際關係、快樂、職涯成就等方面都備受威脅,而且罪證確鑿。越來越多研究報告指出,善良有益健康,能延年益壽、改善人際關係、增進事業成就,還能帶來無與倫比的快樂。在霸凌者、暴虐無道的人眼中,善良或許可笑,甚至是一種弱點,但事實洽為相反:善良是一股力量,強而有力,足以轉變人生、改變世界。
締造改變,決定權掌握在你我手中。想創造更善良的世界,從身邊開始做起即可,不必號召群眾、遊說組織,也不必付出代價,而且隨時隨地皆可。我們不必聰明過人、家財萬貫,也不必能言善道、愛好社交。唯獨一點:隨時留心留意;碰到不知所措的情況時,我們要選擇善良以對。
聽來簡單,也確實不難……付諸實踐卻不容易。生活中有大大小小的事,我們不見得總能時時留心。一旦察覺遭受侮辱或挑釁,經常會習慣性採取反射動作,或不假思索予以反擊。缺乏安全感時,當下所採取的反應,不見得總是帶有同理心(也可能缺乏邏輯)。我們難免會有疲憊不堪、失去耐性、深感恐懼的時候,也難免有雞蛋裡挑骨頭,甚至誤會他人之時。對於這些,我們只能坦然面對:我們畢竟都是凡人。
善良人士向來令我景仰,更是我效法的楷模。在我眼中,他們日常的一舉一動,都風度翩翩,讓人如沐春風、愉悅舒暢。光是待在他們身旁,便足以歡快自得。好些年來,我三番兩次立志要實踐善良,甚至視之為新年新希望。也確實有付諸實行,然而,一遇到這些情況,我便選擇放棄:困難重重、窒礙難行、忍耐到達極限、備感威脅、失去安全感,或自認不夠格。我會出言不遜、冷嘲熱諷,或乾脆掉頭就走,假裝視而不見,平白錯過機會,既沒給別人帶來一天的好心情,更別說要改善世界了。
兜了一圈,我只是在裝好人。
總算有一天,我立誓要說到做到。二○一五年,我命之為「練習善良的一年」,為了讓偷懶變得困難,每週定期更新部落格,也邀請大家來追蹤(ayearoflivingkindly.com)。那年,我每天持之以恆,督促自己做一個善良的人。每一天,對於善良和自己,都有更深一層的體悟。世上沒有所謂的善良開關,加上過去數十年來,我總是自以為是地裝好人,距離善良總有一步之遙,因此,我深知自己達成目標的機率只有一半。我告訴自己,倘若到年底,能變成更善良的人,目標便算實現。
一年步入尾聲,值得慶幸的是,我發現自己確實變成更善良的人;即使某些時候還力有未逮,但善良二字,每天放在心上,也立志堅持下去。還發現,多了善良,人生也產生了變化,或微妙深奧,或顯而易見。也領悟到,要成為善良的人,光靠一年努力是不夠的,你必須投入一輩子,鍥而不捨去實踐。所以,一年結束後,我決定把目標延長:只要是活在地球上的一天,我都要活得善良。
是故,此書不僅記錄練習善良一年來的心得,也記載持續不斷學習的新事物。我試著以看待人生的方式,來看待善良:認真之餘,又不能太自以為是。也希望自己能信誓旦旦地說,善良對我而言如魚得水,舉手投足皆是善良。可惜我不是。我確實比過去善良,比過去更快樂,也持續投入善良之舉,但仍會有煩躁易怒的思緒、失去耐性的時刻、疏於察覺的狀況。論言談舉止,固然比不上達賴喇嘛或德蕾莎修女,但周遭世界確實有顯著正向改變。無論能否成為無懈可擊的善良人士,我都會堅持下去,因為,我們的世界亟需多一點善良。我還學到一件事:要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更安全無虞、更公平正義,善良絕對是一帖良藥。
現今世界欠缺禮貌與體貼,你是否有時也感到氣餒?你是否希望,大家能夠更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凡事多往好處想?你會否期望,自己能更全心全意投入人生,與人交往時,能夠建立有建設性的正面互動?我相信,善良能創造大大不同、終能改變世界。若你也有同感,歡迎加入我的行列,開啟練習善良的一年。
本書一共有五十二節,概略歸納為四大章節,依季節區分,含括十二個主題。你可把善良當作每週冥想的主題,或在不同情境下讀完,或隨意翻到任何一節,尋找能引發共鳴的隻字片語。每一小節最後則提供若干點子,幫助你思考,日常生活中,要如何將概念付諸實行。此外,章節之間也幫助你探索,善良通常以何種形式浮現、在哪些時候出現(或哪些時候難以如願),從而設定目標。讀完此書後,該如何採取行動,方式因人而異。只要你真誠表達善意,方法沒有對錯。歡迎加入我們的善良行列。
這個時代,善良少得可憐。無論在高速公路、人山人海的公共空間、政治論述、社群及廣告媒體,此事實都無所遁形。日常禮儀消失無蹤,迎面而來盡是狂妄輕蔑。我們不再表達由衷感激,對一切不理不睬。曾經溫文儒雅的談話或公民辯論,早已被惡言相向、羞辱嘲弄給攻陷殆盡。比大小聲,儼然成了現代人的致勝攻略。令人感受不佳,也不該如此。
撇開「感受」不佳,你我身邊無所不在的不善良與無禮,都具有極大毀滅力,健康、人際關係、快樂、職涯成就等方面都備受威脅,而且罪證確鑿。越來越多研究報告指出,善良有益健康,能延年益壽、改善人際關係、增進事業成就,還能帶來無與倫比的快樂。在霸凌者、暴虐無道的人眼中,善良或許可笑,甚至是一種弱點,但事實洽為相反:善良是一股力量,強而有力,足以轉變人生、改變世界。
締造改變,決定權掌握在你我手中。想創造更善良的世界,從身邊開始做起即可,不必號召群眾、遊說組織,也不必付出代價,而且隨時隨地皆可。我們不必聰明過人、家財萬貫,也不必能言善道、愛好社交。唯獨一點:隨時留心留意;碰到不知所措的情況時,我們要選擇善良以對。
聽來簡單,也確實不難……付諸實踐卻不容易。生活中有大大小小的事,我們不見得總能時時留心。一旦察覺遭受侮辱或挑釁,經常會習慣性採取反射動作,或不假思索予以反擊。缺乏安全感時,當下所採取的反應,不見得總是帶有同理心(也可能缺乏邏輯)。我們難免會有疲憊不堪、失去耐性、深感恐懼的時候,也難免有雞蛋裡挑骨頭,甚至誤會他人之時。對於這些,我們只能坦然面對:我們畢竟都是凡人。
善良人士向來令我景仰,更是我效法的楷模。在我眼中,他們日常的一舉一動,都風度翩翩,讓人如沐春風、愉悅舒暢。光是待在他們身旁,便足以歡快自得。好些年來,我三番兩次立志要實踐善良,甚至視之為新年新希望。也確實有付諸實行,然而,一遇到這些情況,我便選擇放棄:困難重重、窒礙難行、忍耐到達極限、備感威脅、失去安全感,或自認不夠格。我會出言不遜、冷嘲熱諷,或乾脆掉頭就走,假裝視而不見,平白錯過機會,既沒給別人帶來一天的好心情,更別說要改善世界了。
兜了一圈,我只是在裝好人。
總算有一天,我立誓要說到做到。二○一五年,我命之為「練習善良的一年」,為了讓偷懶變得困難,每週定期更新部落格,也邀請大家來追蹤(ayearoflivingkindly.com)。那年,我每天持之以恆,督促自己做一個善良的人。每一天,對於善良和自己,都有更深一層的體悟。世上沒有所謂的善良開關,加上過去數十年來,我總是自以為是地裝好人,距離善良總有一步之遙,因此,我深知自己達成目標的機率只有一半。我告訴自己,倘若到年底,能變成更善良的人,目標便算實現。
一年步入尾聲,值得慶幸的是,我發現自己確實變成更善良的人;即使某些時候還力有未逮,但善良二字,每天放在心上,也立志堅持下去。還發現,多了善良,人生也產生了變化,或微妙深奧,或顯而易見。也領悟到,要成為善良的人,光靠一年努力是不夠的,你必須投入一輩子,鍥而不捨去實踐。所以,一年結束後,我決定把目標延長:只要是活在地球上的一天,我都要活得善良。
是故,此書不僅記錄練習善良一年來的心得,也記載持續不斷學習的新事物。我試著以看待人生的方式,來看待善良:認真之餘,又不能太自以為是。也希望自己能信誓旦旦地說,善良對我而言如魚得水,舉手投足皆是善良。可惜我不是。我確實比過去善良,比過去更快樂,也持續投入善良之舉,但仍會有煩躁易怒的思緒、失去耐性的時刻、疏於察覺的狀況。論言談舉止,固然比不上達賴喇嘛或德蕾莎修女,但周遭世界確實有顯著正向改變。無論能否成為無懈可擊的善良人士,我都會堅持下去,因為,我們的世界亟需多一點善良。我還學到一件事:要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更安全無虞、更公平正義,善良絕對是一帖良藥。
現今世界欠缺禮貌與體貼,你是否有時也感到氣餒?你是否希望,大家能夠更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凡事多往好處想?你會否期望,自己能更全心全意投入人生,與人交往時,能夠建立有建設性的正面互動?我相信,善良能創造大大不同、終能改變世界。若你也有同感,歡迎加入我的行列,開啟練習善良的一年。
本書一共有五十二節,概略歸納為四大章節,依季節區分,含括十二個主題。你可把善良當作每週冥想的主題,或在不同情境下讀完,或隨意翻到任何一節,尋找能引發共鳴的隻字片語。每一小節最後則提供若干點子,幫助你思考,日常生活中,要如何將概念付諸實行。此外,章節之間也幫助你探索,善良通常以何種形式浮現、在哪些時候出現(或哪些時候難以如願),從而設定目標。讀完此書後,該如何採取行動,方式因人而異。只要你真誠表達善意,方法沒有對錯。歡迎加入我們的善良行列。
目次
前言:世界可以多點善良
第一部分:探索的季節
第一章 瞭解善良的真諦
第一節:做好人不等於善良
第二節:若善良與生俱來,就不必反覆練習了
第三節:善良與邪惡有天壤之別
第四節:善良與冷眼旁觀無法共存
第二章 善良為何重要:益處與力量
第五節:日行二善:和我說聲早安吧
第六節:灰姑娘的魔法變身:善良能減輕社交焦慮症
第七節:人類自找的傳染病
第八節:職場善良
第三章 善良人生的入門策略
第九節:停頓的力量
第十節:延遲批判,就是一種善良
第十一節:善良與打分數
第十二節:「用善良逼退改變奧客」:母親給我的教訓
第十三節:慢下腳步,處處留心:發掘生活中的善良
第二部分:瞭解的季節
第一章 善良之途阻礙重重
第十四節:當恐懼阻礙了善良
第十五節:沒時間發揮善良
第十六節:我才沒這個耐性!
第十七節:其他善良阻礙
第二章 抗拒善良
第十八節:拒絕善良
第十九節:接受善良
第二十節:從善待自己做起
第二十一節:善良永不嫌小
第三章 敞開生命 擁抱善良
第二十二節:善良與知足:足夠就好了!
第二十三節:感恩為善良之友伴
第二十四節:善良與慷慨:不全是錢的問題
第二十五節:留心留意:活在當下,方能善良
第二十六節:多替別人著想:進一步,退兩步
第三部分:選擇的季節
第一章 善良的工具
第二十七節:善良生活需要勇氣
第二十八節:善良與好奇心
第二十九節:善良與脆弱
第三十節:選擇支持或反對
第二章 選擇善良
第三十一節:你想留下什麼遺產?
第三十二節:善良一視同仁:不分對象、不帶條件
第三十三節:喔,原來故事是我們自己捏造的!
第三十四節:你(究竟)在尋找什麼?
第三章 如何面對不善良
第三十五節:成年霸凌者
第三十六節:小小霸凌者:一切由此而生
第三十七節:袖手旁觀……或為善良挺身而出?
第三十八節:慎選網路言論及媒體夥伴
第三十九節:與善良共舞:跳到渾然忘我
第四部分:蛻變的季節
第一章 善良的挑戰
第四十節:當善意踩到他人地雷
第四十一節:沒心情行善時,該怎麼辦?
第四十二節:對待不喜歡的人,也要善良
第四十三節:我只是想說……誠實不見得總是善良之舉
第四十四節:有時,最善良的作法……是什麼都不做
第二章 創造更善良的世界
第四十五節:轉變或進化?百分之五法則
第四十六節:我們對孩子最大的期許
第四十七節:善待地球萬物
第四十八節:日常生活的善良實戰策略
第三章 善良度過每一天:你的善良遺產
第四十九節:零成本、不花時間的善良之舉
第五十節:選擇善良的十二種原因
第五十一節:善良的課題
第五十二節:永無止盡之舞:善良宣言
謝辭
第一部分:探索的季節
第一章 瞭解善良的真諦
第一節:做好人不等於善良
第二節:若善良與生俱來,就不必反覆練習了
第三節:善良與邪惡有天壤之別
第四節:善良與冷眼旁觀無法共存
第二章 善良為何重要:益處與力量
第五節:日行二善:和我說聲早安吧
第六節:灰姑娘的魔法變身:善良能減輕社交焦慮症
第七節:人類自找的傳染病
第八節:職場善良
第三章 善良人生的入門策略
第九節:停頓的力量
第十節:延遲批判,就是一種善良
第十一節:善良與打分數
第十二節:「用善良逼退改變奧客」:母親給我的教訓
第十三節:慢下腳步,處處留心:發掘生活中的善良
第二部分:瞭解的季節
第一章 善良之途阻礙重重
第十四節:當恐懼阻礙了善良
第十五節:沒時間發揮善良
第十六節:我才沒這個耐性!
第十七節:其他善良阻礙
第二章 抗拒善良
第十八節:拒絕善良
第十九節:接受善良
第二十節:從善待自己做起
第二十一節:善良永不嫌小
第三章 敞開生命 擁抱善良
第二十二節:善良與知足:足夠就好了!
第二十三節:感恩為善良之友伴
第二十四節:善良與慷慨:不全是錢的問題
第二十五節:留心留意:活在當下,方能善良
第二十六節:多替別人著想:進一步,退兩步
第三部分:選擇的季節
第一章 善良的工具
第二十七節:善良生活需要勇氣
第二十八節:善良與好奇心
第二十九節:善良與脆弱
第三十節:選擇支持或反對
第二章 選擇善良
第三十一節:你想留下什麼遺產?
第三十二節:善良一視同仁:不分對象、不帶條件
第三十三節:喔,原來故事是我們自己捏造的!
第三十四節:你(究竟)在尋找什麼?
第三章 如何面對不善良
第三十五節:成年霸凌者
第三十六節:小小霸凌者:一切由此而生
第三十七節:袖手旁觀……或為善良挺身而出?
第三十八節:慎選網路言論及媒體夥伴
第三十九節:與善良共舞:跳到渾然忘我
第四部分:蛻變的季節
第一章 善良的挑戰
第四十節:當善意踩到他人地雷
第四十一節:沒心情行善時,該怎麼辦?
第四十二節:對待不喜歡的人,也要善良
第四十三節:我只是想說……誠實不見得總是善良之舉
第四十四節:有時,最善良的作法……是什麼都不做
第二章 創造更善良的世界
第四十五節:轉變或進化?百分之五法則
第四十六節:我們對孩子最大的期許
第四十七節:善待地球萬物
第四十八節:日常生活的善良實戰策略
第三章 善良度過每一天:你的善良遺產
第四十九節:零成本、不花時間的善良之舉
第五十節:選擇善良的十二種原因
第五十一節:善良的課題
第五十二節:永無止盡之舞:善良宣言
謝辭
書摘/試閱
【內文試閱】
(摘錄)
第三章 善良人生的入門策略
第九節:停頓的力量
「人類的自由,取決於我們能否停頓一下,選擇如何反應,以發揮預期的影響力。」──美國存在主義心理學家羅洛.梅(Rollo May)
不久前,有朋友來做客,不經意發現我房間某面牆上的布告欄,上面釘滿各式各樣的名言佳句,看得入神。令我訝異的是,她突然哭出聲來,從包包掏出一支筆,記下著書無數、納粹大屠殺倖存者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Frankl)的這句話:
「刺激與反應之間,存在一個空間。在那空間,我們擁有一股力量,能選擇如何反應。我們的反應方式,決定了我們的成長與自由。」
「這話說得太好了,」她解釋道。「每次想喝酒時,我都該在刺激與反應之間停頓一下。要是能停下來想一想,就不會貪杯了。若不這樣,就會忍不住來一杯。」我知道朋友有參加匿名戒酒會,仍努力與酒癮奮戰。
弗蘭克的名言發人省思,仔細一想,許多地方都適用。不只是酗酒,像飲食過量、抽菸、消費成癮等,任何幾乎不需思考、自然反射的行為,都可套用這句話。成癮或習得反應,都能主宰我們的自由意志。誠如弗蘭克所言,對於這些反射動作,每拒絕屈服一次,我們都能有所成長,也一點一滴重拾寶貴的自由。
弗蘭克的金玉良言,用在善良,也恰到好處。不久前到郵局辦事,看到一名男子按喇叭,抗議某女子的汽車擋道。見她沒立刻開走,又按了一次喇叭,按第三次時,喇叭響得更久更大聲了。
不可否認,有些人確實白目,一輩子改不了。但我在想,若當時他願意停頓一下,說不定會改變反應方式。也許會聳聳肩,看一下錶,說:「反正還有時間。」或簡短按一聲喇叭,提醒對方後面有車,而不是連按三次喇叭,尖銳擾人,挑釁意味十足。
別人對我粗俗無禮、行為不當時,我確實曾出言不遜,也深感內疚。不該被他人行為影響。被他人的無禮激怒,有樣學樣,代表我同流合汙。我大可不必如此。我有選擇的權利。畢竟,反擊回去,不僅無濟於事,也無法令我心情變好。
還發現,自己會立刻回嘴(對方通常是我先生),多半因為當下疲憊倦怠、不知所措、缺乏信心,有時,我承認單純只是肚子餓。若能及時停頓一下,說不定就能避免逞口舌之快、事後懊悔不已。此一妙方,有助於維持關係和諧。適時停頓一下,自我調適,恢復到理想狀態。停頓的藝術,我們得一學再學,反覆琢磨,直到內化為本能反射動作。
母親總耳提面命,生氣時,要先停下來,數到十;這話非常有道理。這就是停頓的力量。有些話該說,有些話無須出口。脫口而出前,若能停下來思考,通常能避免口舌是非。
扶輪社果然有先見之明。作為服務性組織,國際扶輪社旨在推廣人權,範圍擴及全球。其建議社員,當下若不確定該不該開口或行動時,先思考四道問題,再決定如何反應:
‧這是真的嗎?
‧對所有關係人來說,是否公平?
‧能否增進親善與友誼?
‧能否對所有關係人帶來助益?
若有一個答案為否,最好保持緘默。扶輪社員真是聰明。政客不妨多向他們學習。
暫停不難,力量卻不可小覷。藉由適度延遲,容許自己思考一下:做某番舉動,是否真能如願達到預期結果?有些時候,按下暫停鍵,幫助我們意識到,只要保持停頓,不必開口,不必行動,才是最佳因應之道。藉由停頓,便能展現為人風度。
有些時候,不妨停下來,對自己展現風度吧──學習感謝自己。下一次,無論行善、接受善意,或只是目睹善行時,不妨駐足,留意當下體會到的種種美好感受。透過停頓,能幫助我們體悟善良有多重要,進而堅決信念,踏上實踐善良之路。
停頓的力量,好比美國第二大壩──胡佛水壩。威力無窮。停頓,能促成相互理解,忍住傷人的話,使心靈免於受創。與其當下立刻反擊回嘴,不如給自己時間,暫停一下,想想看,你期許接下來的反應引發何種效果。簡單之舉,將帶來極大轉變。短短一瞬間的停頓,可能全然改變你的反應方式;說不定你會發現,毫無反應才是上策。停頓,總是助我一臂之力,化險為夷。
停頓,並非一片空白。其藏有無與倫比的潛力與成長空間。只消那麼一剎那,我們便能選擇:要如何展現最好的自己,下一步當如何應變。
第十節:延遲批判,就是一種善良
「做人要善良。每一位與你相遇的人,都扛著沉重的包袱。」──蘇格蘭神學家伊恩.麥拉倫(Ian MacLaren)
當我不夠善良,通常不會以行動表現出來,而是藏在心裡。比起不善良的舉動,我更常有不善良的想法。以我來說,不善良的念頭,似乎總起於最枝微末節的尋常小事;針對的人,多半是人生軌道上來了又去的匆匆過客──誰又何嘗不是呢?
所以說,有什麼大不了的?思考能自我控制。看到他人行為不夠體貼時,我們在腦海妄自評價、以不雅字眼批評,此時傷害到的是誰?不是別人,正是自己:負面思考習慣會逐漸強化。說不定,對方正盡力克服難關,而我卻光憑猜測、胡亂論斷,急著與對方劃清界線。回想起來,我深感慚愧。暗自在心裡批評,殊不知,若能更有耐性、善解人意,情況也許會有改善。心裡的念頭,十分重要。
我和丈夫常逛的超市,經常人滿為患,偶爾會碰到結帳人潮很多的情況。由於走道狹窄,不只一次,轉過走道,發現有顧客站在走道間,忙著講手機,絲毫不顧自己的購物車打斜、霸占走道,不僅害我們拿不到醃漬酸黃瓜,另一頭的客人也被擋住去路。
「不好意思,」我說,但他沒聽見。我乾脆直接幫他擺好購物車,空出走道。他瞪我一眼,繼續講手機。於是,我開始妄自批判了。怎會有人這麼不替人著想?但或許,不是他不懂得替人著想,也許只是沒留神(這麼想,有稍微好一點……誰沒有過),說不定,是家裡有突發狀況,得忙著處理(否則也不必在超市講手機)。多往好處想吧。
還有一次,在我們前面結帳的女子,購物車塞得快要滿出來。她看著收銀員掃描商品、分袋裝好,好不容易結帳完畢,聽到總額,才翻出錢包,取出折價券。好吧,折價券誰不會用,只不過我們會事先拿在手上。收銀員逐一掃描折價券,唸出折扣後的金額。只見該女子又撈了撈超大容量的手提包,取出支票簿,振筆直書。我和丈夫面面相覷,翻了翻白眼。於是,我又擅自批判他人了。說真的,難道不能趁店員結帳時,就開始填寫支票嗎?這樣的話,最後只要再填入金額就好了。真不會替人著想。
我應學著放下正義魔人的一面,多往好處想。她只不過耽擱大家九十秒,我真有必要為此生悶氣?不,沒必要。見到惱人的行為,能否不放進心裡,試著看到對方好的一面?說不定,她有和收銀員目光接觸、說些好話,也許還順便幫忙沒空來超市的鄰居補貨。說不定……
說不定,這些人確實自私自利,只為自己著想,行為舉止不容寬恕。但批判他人,會顯得自己更了不起嗎?我想,大概只有假裝正義的自我滿足罷了。從中學到一件事:實踐善良,令人真正滿足。
對我來說,開車時,腦海也容易孳生不善良的念頭。看到缺乏教養的人在車陣裡狂奔穿梭,或前方休旅車上交流道後,在暢行無阻的高速公路口猛一剎車……不善良的想法立刻湧現。我開始妄下批判了。我不是愛咒罵或對駕駛爆粗口的人。對那些令人髮指的駕駛,我通常用「老兄」來稱呼男性,用「女士」來稱呼女性,譬如:「這位女士,您在趕什麼?」或「拜託,老兄,您的車有低速檔吧。」跟那些動不動就按喇叭、比粗俗手勢的開車族相比,我應該勉強算有風度,但也好不到哪去。我經常讓別人超車,而當別人也容許我超車時,我總會揮揮手,用嘴型說「謝謝你」。撇開這些,開車時的我,善良表現算是乏善可陳。
延遲批判很難,但實踐善良,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步。已故美國作家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曾分享一則故事1來說明,人們的批判有時可能大錯特錯,一旦得知他人行為背後的原因,想法將截然不同。柯維搭地鐵時,一名男子帶著小孩,小孩不斷鬧脾氣,在車廂跑來跑去,嘶吼亂叫,丟擲東西,乘客不堪其擾。最後,柯維終於忍耐不住,怒氣沖沖告誡這名男子,他的小孩打擾到其他乘客,請他務必好好管教管教。
男子滿懷歉意,解釋:「我們剛離開醫院,孩子的媽一個鐘頭前過世,我腦袋一片混亂,我想孩子們也還不知道如何面對這個事實。」
想當然,柯維知情後,想法有了一百八十度轉變,不僅立刻怒氣全消,內心滿是擔憂與同情。
有些時候,生活中不如意的事,確實其來有自:他人不夠善解人意、舉止蠻橫粗鄙,或共事的人自認高高在上,對人頤指氣使。有些時候,惱人的事情背後,或許有所苦衷,一旦釐清,便能多點體諒、少些怒氣。不知情時,我們通常擅自解讀,徒增苦惱,多多少少從中獲得一種優越感。倘若多替別人想一想,不妄下批判,又將會如何?即使解讀錯誤,當下能否選擇和平、發揮同理心,而非胡亂定罪?
假使今天過得不順心,導致言行舉止不小心有失分寸,我會盼望對方延遲批判,別以為我一向如此魯莽。寬以待人,就是一種善良。
批判他人的習慣不易戒除,但若能破除這種習慣,能為生活帶來多點快樂與平靜。每當察覺到自己批判他人行為、外表、言語,不妨捫心自問:「真有必要這樣嗎?我會比較心平氣和嗎?」繼而選擇要如何反應。
第十一節:善良與打分數
「善良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渴望,只求行善,不求回報。這是一種人生的喜悅。由衷渴望行善時,我們的所思所想、一言一行、心心念念,都與善良相互輝映。」──瑞典哲學家伊曼紐.史威登堡(Emanuel Swedenborg)
想知道如何一秒讓人際關係變得了無生趣?你可知道,生日或假期可是黃金時段?方法很簡單:每逢機會,就要打分數。每一次送禮物,或收到回禮時,都要詳細紀錄。若對方有回禮,評估哪一方送的禮物更珍貴。對於這段關係,誰付出更多時間精力,都要一一記錄下來。上次電話是誰打的?上次喝咖啡由誰付帳?洗碗機上一回由誰收拾?上次搞浪漫的是哪一方……?這場付出大對決中,誰遙遙領先,誰瞠乎其後,你必須永保警覺。如此一來,絕對足以令你焦慮不安,屢試不爽。
某次參加商務會議午宴,無意間聽到同桌人的聊天內容。一名剛認識不久的女性,聊起幾年前自己成立一套電子歸檔系統,追蹤聖誕卡的流進流出,語氣充滿自豪。
她大談特談,這套程式經過精心設計,搭配資料庫,詳載姓名、地址,還附上試算表。「聖誕卡寄送名單上的每一個人,都會記錄在資料庫裡;每收到一張卡片,我就會在試算表上記錄。對方只有單純在卡片上簽名、套用制式的祝賀內容,還是說有用心寫問候話語,都可以從資料庫看出來。假期結束後,我會檢視清單,沒寄卡片的人會被我刪除,明年就收不到我的卡片了。」
還記得當時,我赫然發現,原來自己的強迫症沒什麼。當下很慶幸自己只是那名女子的點頭之交;我可不想成為試算表上的追蹤名單。老實說,我沒有寄聖誕卡的習慣,自然沒有榮幸被她列入黑名單。與這樣的人交朋友,我不認為會是件愉快的事。
那段談話,偶而會浮現心頭,仔細想想,其中最令我不舒服的,就是打分數。
打分數有多重要,體育迷最清楚不過。運動員收入動輒數百萬美元,靠的可不是在場上漫無目的亂跑、跟同等身價的人胡鬧嬉戲。他們能領高薪,靠的正是廝殺競爭,拔得頭籌方能加薪。
拼字遊戲也是一樣,若開始講好不記分,或許就沒樂趣可言了。設立目標是好事,良性競爭能讓比賽趣味橫生。
但人際關係中不該競爭;除非人人皆贏,否則全是輸家。
善良的核心意義在於,發揮善舉,不該求回報;行善追求的,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快樂,知道自己能夠表現出最好、最高貴的一面。等確定對方有價值、達到心目中的標準時,才肯實踐善良,又怎能表現出最良善的自我?
我想,某程度上,我們多多少少都會打分數。以一對伴侶來說,某方或許負責洗碗,另一方負責洗衣服。在一段友誼中,我們總盡力做到最好,希望雙方付出是平衡的。但如有一方在大腦(用電腦更糟!)建立試算表,問題就大了。
沒人想被利用,友誼也該有來有往,但人際關係不是三言兩語可道盡的,無法武斷劃分為:「上次電話是我打的,這次該換他了,」或「上次在我們家招待,這次該輪他們了。」他人也許生活中出了狀況,難以立刻有所回報,這些我們永遠無從得知。也許有人生病、剛好手頭緊,或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我們不得而知。解讀眼前情況時,若能多替別人想一想,也是善良之舉。
一段關係若明顯不平衡,只有單方面一味付出,另一方予取予求,這段關係能否真帶來快樂或滿足,確實啟人疑竇。如覺得走不下去、毅然決然斬斷關係,都十分合理。發揮善良,不代表你要耳根子軟、容易上鉤。善良與慷慨,是一股力量,而非弱點。
打分數,真能讓人過得更開心?人際關係裡,一旦開始打分數,所有喜悅立刻煙消雲散。友誼變成責任,得隨時隨地停下來,確認誰付出較多、這次該由誰買單。
為他人付出,便已足夠。付出,不帶條件,不求回報。我們必須放下內心的磅秤,別再時時刻刻比較「我一分,她零分」。
隨著年紀漸長,我發現自己亟欲減輕負累,生命中太過擁擠的事物,不如斷捨離。腦袋中的負擔,也想慢慢減輕:放下不快的念頭,不再斤斤計較,拋開無所不在的磅秤,不去介意這次該輪到誰。神奇的是,原本埋怨憤恨、失望沮喪的情緒,也會隨之一掃而空。
與人交往若習慣評比記分,無論對方是配偶、至交、同事,甚或只是聖誕卡寄送清單上可有可無的朋友,人際互動上錙銖必較的習性,要如何改正?任何習慣要改變,都並非易事,但我發現,若能關注在自身收穫,比如和平、快樂、行善所帶來的喜悅,打分數的習慣自然而然會一步步改正,也就有更多時間,對擁有的一切表達感激。
第十二節:「用善良逼退改變奧客」:母親給我的教訓
「即使喜好難以自控,善良的力量人人皆有。」──英國文豪塞繆爾・詹森(Samuel Johnson)
如前所述,自小從母親身上學到,要做一個好人。母親與人來往,總是小心翼翼,若有人邀她積極參與活動,譬如女童軍總會、校園杯子蛋糕日、共乘汽車出遊,她總想盡辦法逃避。我們的社區很小,位在郊區,母親善盡照顧兩小的責任,除此之外,極少主動為別人付出。不過,大多時候,母親確實是好人。
說到善良,就有些差強人意了;某些情境下,我親眼目睹母親的言行舉止不夠善良,甚至到令人吃驚的地步,彷彿對方要求過多,或意圖打探隱私。她會使個眼色、回一句話,甚至掉頭就走,讓對方打退堂鼓。現在回想起來,我相信對母親來說,比起與人建立深入、有意義的關係,母親更重視與人保持距離。這樣安全得多。某程度而言,作為女兒的我,似乎承襲了小心翼翼的風格。也基於自知之明,我試著擺脫這樣戰戰兢兢的心態,努力從好人變成善良的人。
讀高中時,母親在大型醫療機構擔任接待及排班人員。她曾告訴我,碰到莽撞無禮、不耐煩的人,她會使出絕招,讓對方態度大為轉變,而方法就是「用善良逼退奧客」。對方皺起眉頭,她便露出燦爛微笑;對方話中充滿敵意,她就會表現得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此外,還會搭配其他方法,譬如倒杯水、讚美對方、交談時多多提到他們的名字等。母親說,這些人離開後,多半會再順道來櫃臺一趟,感謝她的善意,有時甚至為剛剛的失態向她道歉。
當初聽母親說起這件事時,我深感意外。描述中的母親,與我認知中的母親,簡直判若兩人。她費盡心思表現友善、熱心助人的一面,我曾否見過?我當時問,那些人既然對她如此不禮貌,卻還要做好人,不會很累嗎?
她回答:「不會,我把它當成遊戲。面對無禮的人,要是能和顏悅色,就代表我贏了。如果能發揮影響力,改變他們的行為,代表我更勝一籌。」母親挖空心思、釋出善意的做法,令我有些坐立難安;把這件事看成「遊戲」,讓我聯想到早上時,母親總愛配著咖啡玩填字、找字遊戲。不過既然最終發揮了善良,總還是有些功勞。善良偽裝久了,說不定有朝一日,也能蛻變為真心誠意的善良。
會突然想起母親這番話,是有原因的。有一次,受協會客戶委託,與幾個公司同事合辦為期四天的大型會議。大會第二天,有個團隊成員跑來找我,問我能否幫忙跟某名女子溝通一下,從報到日起,不斷給我們同事添困擾。從飯店停車場、與會費用、大會手冊內容複雜,到走去廁所的距離,抱怨個沒完沒了,總之沒一樣合她心意。如今,她想參加兩場分組座談,卻恰巧落在同一時段,只能擇一參加,於是又惹她不開心了。
朝她走去時,腦海浮現母親的絕招,不妨姑且一試吧。簡單自我介紹後,詢問有沒有能幫忙之處,她說這場大會令人失望透頂,顯然沒規劃好。想參加的兩場座談,竟被安排在同一時段。她問,怎麼會這樣?座談能不能再辦一次,這樣她兩場都能參加了?又繼續追問,如果不能再辦一次,我們能不能所有座談都錄音,如此一來,參加不了的場次,就有錄音檔能聽了?
對於她的無奈沮喪,盡力表現同理之餘,也解釋為何她的建議合情合理,大會卻難以照辦。大多時候,我只是靜靜聆聽,任她宣洩種種不滿。直到她離去、參加座談,才總算鬆了口氣,卻仍感到任務尚未達成。幫對方消解一些怒氣,還遠遠不夠。排解負面情緒之外,我更想實質上幫到忙。剛才表現的善良,總感覺有些偽裝、矯揉造作,究竟還能做些什麼?
說來也巧,她無法參加的場次,正好是我略懂又感興趣的主題。於是,我向同事確認,接下來一小時若沒有我,他們是否應付得過來。確認過後,我走向那場座談的會議室,取了兩份講義,坐下來聆聽。
座談結束後,我走出會議室,找尋那位同事與志工口中的「死老太婆」。
看她獨自坐在窗邊的椅子上,我問能否坐她身旁。她應付式地點點頭。我取出座談會講義,說道,我剛有去這場座談,有些重點覺得不錯,樂意與她分享。只見她兩眼睜大,停頓半晌,興致盎然地接過講義。我拿出筆記,分享講者一些觸動人心的觀點。她面色有些羞赧,問我願不願與她分享筆記。我看了看自己字跡潦草的筆記,眼光移向她。「如果妳看得懂我的筆記,當然歡迎。我去影印一份,午餐過後,我會放在報到櫃臺給妳。」
她道了謝,不熱切,卻真心誠意;針對那場座談,又問了我幾道問題。大功告成,我當時心想。
接下來的大會,再沒人抱怨那位「死老太婆」。她有幾次來找我聊,有次午宴還與我同桌。她坦言是頭一次參加如此盛大的會議,與會人數、場次之多,令她有些不知所措。我想起人生首次參加大會,同樣焦慮不安,很能感同身受。原來她有這般行為,是出於恐懼。瞭解後,對她的看法也隨之轉變。
不禁好奇,倘若每個人走路時,腦袋上都浮現對話框,顯示當下處境,譬如「我很害怕」、「剛跟女友分手」、「下一步該怎麼走,我毫無頭緒」、「我絕不要看起來像笨蛋」等,人與人之間會不會善良一點。下次遇到怒氣沖沖、難以相處的人時,試著想像他們的對話框寫些什麼。下次若有衝動,想用言語或行為攻擊對方時,不妨想想看,你的內心對話框寫著什麼。試著別被恐懼支配你的情緒。
(摘錄)
第三章 善良人生的入門策略
第九節:停頓的力量
「人類的自由,取決於我們能否停頓一下,選擇如何反應,以發揮預期的影響力。」──美國存在主義心理學家羅洛.梅(Rollo May)
不久前,有朋友來做客,不經意發現我房間某面牆上的布告欄,上面釘滿各式各樣的名言佳句,看得入神。令我訝異的是,她突然哭出聲來,從包包掏出一支筆,記下著書無數、納粹大屠殺倖存者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Frankl)的這句話:
「刺激與反應之間,存在一個空間。在那空間,我們擁有一股力量,能選擇如何反應。我們的反應方式,決定了我們的成長與自由。」
「這話說得太好了,」她解釋道。「每次想喝酒時,我都該在刺激與反應之間停頓一下。要是能停下來想一想,就不會貪杯了。若不這樣,就會忍不住來一杯。」我知道朋友有參加匿名戒酒會,仍努力與酒癮奮戰。
弗蘭克的名言發人省思,仔細一想,許多地方都適用。不只是酗酒,像飲食過量、抽菸、消費成癮等,任何幾乎不需思考、自然反射的行為,都可套用這句話。成癮或習得反應,都能主宰我們的自由意志。誠如弗蘭克所言,對於這些反射動作,每拒絕屈服一次,我們都能有所成長,也一點一滴重拾寶貴的自由。
弗蘭克的金玉良言,用在善良,也恰到好處。不久前到郵局辦事,看到一名男子按喇叭,抗議某女子的汽車擋道。見她沒立刻開走,又按了一次喇叭,按第三次時,喇叭響得更久更大聲了。
不可否認,有些人確實白目,一輩子改不了。但我在想,若當時他願意停頓一下,說不定會改變反應方式。也許會聳聳肩,看一下錶,說:「反正還有時間。」或簡短按一聲喇叭,提醒對方後面有車,而不是連按三次喇叭,尖銳擾人,挑釁意味十足。
別人對我粗俗無禮、行為不當時,我確實曾出言不遜,也深感內疚。不該被他人行為影響。被他人的無禮激怒,有樣學樣,代表我同流合汙。我大可不必如此。我有選擇的權利。畢竟,反擊回去,不僅無濟於事,也無法令我心情變好。
還發現,自己會立刻回嘴(對方通常是我先生),多半因為當下疲憊倦怠、不知所措、缺乏信心,有時,我承認單純只是肚子餓。若能及時停頓一下,說不定就能避免逞口舌之快、事後懊悔不已。此一妙方,有助於維持關係和諧。適時停頓一下,自我調適,恢復到理想狀態。停頓的藝術,我們得一學再學,反覆琢磨,直到內化為本能反射動作。
母親總耳提面命,生氣時,要先停下來,數到十;這話非常有道理。這就是停頓的力量。有些話該說,有些話無須出口。脫口而出前,若能停下來思考,通常能避免口舌是非。
扶輪社果然有先見之明。作為服務性組織,國際扶輪社旨在推廣人權,範圍擴及全球。其建議社員,當下若不確定該不該開口或行動時,先思考四道問題,再決定如何反應:
‧這是真的嗎?
‧對所有關係人來說,是否公平?
‧能否增進親善與友誼?
‧能否對所有關係人帶來助益?
若有一個答案為否,最好保持緘默。扶輪社員真是聰明。政客不妨多向他們學習。
暫停不難,力量卻不可小覷。藉由適度延遲,容許自己思考一下:做某番舉動,是否真能如願達到預期結果?有些時候,按下暫停鍵,幫助我們意識到,只要保持停頓,不必開口,不必行動,才是最佳因應之道。藉由停頓,便能展現為人風度。
有些時候,不妨停下來,對自己展現風度吧──學習感謝自己。下一次,無論行善、接受善意,或只是目睹善行時,不妨駐足,留意當下體會到的種種美好感受。透過停頓,能幫助我們體悟善良有多重要,進而堅決信念,踏上實踐善良之路。
停頓的力量,好比美國第二大壩──胡佛水壩。威力無窮。停頓,能促成相互理解,忍住傷人的話,使心靈免於受創。與其當下立刻反擊回嘴,不如給自己時間,暫停一下,想想看,你期許接下來的反應引發何種效果。簡單之舉,將帶來極大轉變。短短一瞬間的停頓,可能全然改變你的反應方式;說不定你會發現,毫無反應才是上策。停頓,總是助我一臂之力,化險為夷。
停頓,並非一片空白。其藏有無與倫比的潛力與成長空間。只消那麼一剎那,我們便能選擇:要如何展現最好的自己,下一步當如何應變。
第十節:延遲批判,就是一種善良
「做人要善良。每一位與你相遇的人,都扛著沉重的包袱。」──蘇格蘭神學家伊恩.麥拉倫(Ian MacLaren)
當我不夠善良,通常不會以行動表現出來,而是藏在心裡。比起不善良的舉動,我更常有不善良的想法。以我來說,不善良的念頭,似乎總起於最枝微末節的尋常小事;針對的人,多半是人生軌道上來了又去的匆匆過客──誰又何嘗不是呢?
所以說,有什麼大不了的?思考能自我控制。看到他人行為不夠體貼時,我們在腦海妄自評價、以不雅字眼批評,此時傷害到的是誰?不是別人,正是自己:負面思考習慣會逐漸強化。說不定,對方正盡力克服難關,而我卻光憑猜測、胡亂論斷,急著與對方劃清界線。回想起來,我深感慚愧。暗自在心裡批評,殊不知,若能更有耐性、善解人意,情況也許會有改善。心裡的念頭,十分重要。
我和丈夫常逛的超市,經常人滿為患,偶爾會碰到結帳人潮很多的情況。由於走道狹窄,不只一次,轉過走道,發現有顧客站在走道間,忙著講手機,絲毫不顧自己的購物車打斜、霸占走道,不僅害我們拿不到醃漬酸黃瓜,另一頭的客人也被擋住去路。
「不好意思,」我說,但他沒聽見。我乾脆直接幫他擺好購物車,空出走道。他瞪我一眼,繼續講手機。於是,我開始妄自批判了。怎會有人這麼不替人著想?但或許,不是他不懂得替人著想,也許只是沒留神(這麼想,有稍微好一點……誰沒有過),說不定,是家裡有突發狀況,得忙著處理(否則也不必在超市講手機)。多往好處想吧。
還有一次,在我們前面結帳的女子,購物車塞得快要滿出來。她看著收銀員掃描商品、分袋裝好,好不容易結帳完畢,聽到總額,才翻出錢包,取出折價券。好吧,折價券誰不會用,只不過我們會事先拿在手上。收銀員逐一掃描折價券,唸出折扣後的金額。只見該女子又撈了撈超大容量的手提包,取出支票簿,振筆直書。我和丈夫面面相覷,翻了翻白眼。於是,我又擅自批判他人了。說真的,難道不能趁店員結帳時,就開始填寫支票嗎?這樣的話,最後只要再填入金額就好了。真不會替人著想。
我應學著放下正義魔人的一面,多往好處想。她只不過耽擱大家九十秒,我真有必要為此生悶氣?不,沒必要。見到惱人的行為,能否不放進心裡,試著看到對方好的一面?說不定,她有和收銀員目光接觸、說些好話,也許還順便幫忙沒空來超市的鄰居補貨。說不定……
說不定,這些人確實自私自利,只為自己著想,行為舉止不容寬恕。但批判他人,會顯得自己更了不起嗎?我想,大概只有假裝正義的自我滿足罷了。從中學到一件事:實踐善良,令人真正滿足。
對我來說,開車時,腦海也容易孳生不善良的念頭。看到缺乏教養的人在車陣裡狂奔穿梭,或前方休旅車上交流道後,在暢行無阻的高速公路口猛一剎車……不善良的想法立刻湧現。我開始妄下批判了。我不是愛咒罵或對駕駛爆粗口的人。對那些令人髮指的駕駛,我通常用「老兄」來稱呼男性,用「女士」來稱呼女性,譬如:「這位女士,您在趕什麼?」或「拜託,老兄,您的車有低速檔吧。」跟那些動不動就按喇叭、比粗俗手勢的開車族相比,我應該勉強算有風度,但也好不到哪去。我經常讓別人超車,而當別人也容許我超車時,我總會揮揮手,用嘴型說「謝謝你」。撇開這些,開車時的我,善良表現算是乏善可陳。
延遲批判很難,但實踐善良,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步。已故美國作家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曾分享一則故事1來說明,人們的批判有時可能大錯特錯,一旦得知他人行為背後的原因,想法將截然不同。柯維搭地鐵時,一名男子帶著小孩,小孩不斷鬧脾氣,在車廂跑來跑去,嘶吼亂叫,丟擲東西,乘客不堪其擾。最後,柯維終於忍耐不住,怒氣沖沖告誡這名男子,他的小孩打擾到其他乘客,請他務必好好管教管教。
男子滿懷歉意,解釋:「我們剛離開醫院,孩子的媽一個鐘頭前過世,我腦袋一片混亂,我想孩子們也還不知道如何面對這個事實。」
想當然,柯維知情後,想法有了一百八十度轉變,不僅立刻怒氣全消,內心滿是擔憂與同情。
有些時候,生活中不如意的事,確實其來有自:他人不夠善解人意、舉止蠻橫粗鄙,或共事的人自認高高在上,對人頤指氣使。有些時候,惱人的事情背後,或許有所苦衷,一旦釐清,便能多點體諒、少些怒氣。不知情時,我們通常擅自解讀,徒增苦惱,多多少少從中獲得一種優越感。倘若多替別人想一想,不妄下批判,又將會如何?即使解讀錯誤,當下能否選擇和平、發揮同理心,而非胡亂定罪?
假使今天過得不順心,導致言行舉止不小心有失分寸,我會盼望對方延遲批判,別以為我一向如此魯莽。寬以待人,就是一種善良。
批判他人的習慣不易戒除,但若能破除這種習慣,能為生活帶來多點快樂與平靜。每當察覺到自己批判他人行為、外表、言語,不妨捫心自問:「真有必要這樣嗎?我會比較心平氣和嗎?」繼而選擇要如何反應。
第十一節:善良與打分數
「善良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渴望,只求行善,不求回報。這是一種人生的喜悅。由衷渴望行善時,我們的所思所想、一言一行、心心念念,都與善良相互輝映。」──瑞典哲學家伊曼紐.史威登堡(Emanuel Swedenborg)
想知道如何一秒讓人際關係變得了無生趣?你可知道,生日或假期可是黃金時段?方法很簡單:每逢機會,就要打分數。每一次送禮物,或收到回禮時,都要詳細紀錄。若對方有回禮,評估哪一方送的禮物更珍貴。對於這段關係,誰付出更多時間精力,都要一一記錄下來。上次電話是誰打的?上次喝咖啡由誰付帳?洗碗機上一回由誰收拾?上次搞浪漫的是哪一方……?這場付出大對決中,誰遙遙領先,誰瞠乎其後,你必須永保警覺。如此一來,絕對足以令你焦慮不安,屢試不爽。
某次參加商務會議午宴,無意間聽到同桌人的聊天內容。一名剛認識不久的女性,聊起幾年前自己成立一套電子歸檔系統,追蹤聖誕卡的流進流出,語氣充滿自豪。
她大談特談,這套程式經過精心設計,搭配資料庫,詳載姓名、地址,還附上試算表。「聖誕卡寄送名單上的每一個人,都會記錄在資料庫裡;每收到一張卡片,我就會在試算表上記錄。對方只有單純在卡片上簽名、套用制式的祝賀內容,還是說有用心寫問候話語,都可以從資料庫看出來。假期結束後,我會檢視清單,沒寄卡片的人會被我刪除,明年就收不到我的卡片了。」
還記得當時,我赫然發現,原來自己的強迫症沒什麼。當下很慶幸自己只是那名女子的點頭之交;我可不想成為試算表上的追蹤名單。老實說,我沒有寄聖誕卡的習慣,自然沒有榮幸被她列入黑名單。與這樣的人交朋友,我不認為會是件愉快的事。
那段談話,偶而會浮現心頭,仔細想想,其中最令我不舒服的,就是打分數。
打分數有多重要,體育迷最清楚不過。運動員收入動輒數百萬美元,靠的可不是在場上漫無目的亂跑、跟同等身價的人胡鬧嬉戲。他們能領高薪,靠的正是廝殺競爭,拔得頭籌方能加薪。
拼字遊戲也是一樣,若開始講好不記分,或許就沒樂趣可言了。設立目標是好事,良性競爭能讓比賽趣味橫生。
但人際關係中不該競爭;除非人人皆贏,否則全是輸家。
善良的核心意義在於,發揮善舉,不該求回報;行善追求的,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快樂,知道自己能夠表現出最好、最高貴的一面。等確定對方有價值、達到心目中的標準時,才肯實踐善良,又怎能表現出最良善的自我?
我想,某程度上,我們多多少少都會打分數。以一對伴侶來說,某方或許負責洗碗,另一方負責洗衣服。在一段友誼中,我們總盡力做到最好,希望雙方付出是平衡的。但如有一方在大腦(用電腦更糟!)建立試算表,問題就大了。
沒人想被利用,友誼也該有來有往,但人際關係不是三言兩語可道盡的,無法武斷劃分為:「上次電話是我打的,這次該換他了,」或「上次在我們家招待,這次該輪他們了。」他人也許生活中出了狀況,難以立刻有所回報,這些我們永遠無從得知。也許有人生病、剛好手頭緊,或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我們不得而知。解讀眼前情況時,若能多替別人想一想,也是善良之舉。
一段關係若明顯不平衡,只有單方面一味付出,另一方予取予求,這段關係能否真帶來快樂或滿足,確實啟人疑竇。如覺得走不下去、毅然決然斬斷關係,都十分合理。發揮善良,不代表你要耳根子軟、容易上鉤。善良與慷慨,是一股力量,而非弱點。
打分數,真能讓人過得更開心?人際關係裡,一旦開始打分數,所有喜悅立刻煙消雲散。友誼變成責任,得隨時隨地停下來,確認誰付出較多、這次該由誰買單。
為他人付出,便已足夠。付出,不帶條件,不求回報。我們必須放下內心的磅秤,別再時時刻刻比較「我一分,她零分」。
隨著年紀漸長,我發現自己亟欲減輕負累,生命中太過擁擠的事物,不如斷捨離。腦袋中的負擔,也想慢慢減輕:放下不快的念頭,不再斤斤計較,拋開無所不在的磅秤,不去介意這次該輪到誰。神奇的是,原本埋怨憤恨、失望沮喪的情緒,也會隨之一掃而空。
與人交往若習慣評比記分,無論對方是配偶、至交、同事,甚或只是聖誕卡寄送清單上可有可無的朋友,人際互動上錙銖必較的習性,要如何改正?任何習慣要改變,都並非易事,但我發現,若能關注在自身收穫,比如和平、快樂、行善所帶來的喜悅,打分數的習慣自然而然會一步步改正,也就有更多時間,對擁有的一切表達感激。
第十二節:「用善良逼退改變奧客」:母親給我的教訓
「即使喜好難以自控,善良的力量人人皆有。」──英國文豪塞繆爾・詹森(Samuel Johnson)
如前所述,自小從母親身上學到,要做一個好人。母親與人來往,總是小心翼翼,若有人邀她積極參與活動,譬如女童軍總會、校園杯子蛋糕日、共乘汽車出遊,她總想盡辦法逃避。我們的社區很小,位在郊區,母親善盡照顧兩小的責任,除此之外,極少主動為別人付出。不過,大多時候,母親確實是好人。
說到善良,就有些差強人意了;某些情境下,我親眼目睹母親的言行舉止不夠善良,甚至到令人吃驚的地步,彷彿對方要求過多,或意圖打探隱私。她會使個眼色、回一句話,甚至掉頭就走,讓對方打退堂鼓。現在回想起來,我相信對母親來說,比起與人建立深入、有意義的關係,母親更重視與人保持距離。這樣安全得多。某程度而言,作為女兒的我,似乎承襲了小心翼翼的風格。也基於自知之明,我試著擺脫這樣戰戰兢兢的心態,努力從好人變成善良的人。
讀高中時,母親在大型醫療機構擔任接待及排班人員。她曾告訴我,碰到莽撞無禮、不耐煩的人,她會使出絕招,讓對方態度大為轉變,而方法就是「用善良逼退奧客」。對方皺起眉頭,她便露出燦爛微笑;對方話中充滿敵意,她就會表現得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此外,還會搭配其他方法,譬如倒杯水、讚美對方、交談時多多提到他們的名字等。母親說,這些人離開後,多半會再順道來櫃臺一趟,感謝她的善意,有時甚至為剛剛的失態向她道歉。
當初聽母親說起這件事時,我深感意外。描述中的母親,與我認知中的母親,簡直判若兩人。她費盡心思表現友善、熱心助人的一面,我曾否見過?我當時問,那些人既然對她如此不禮貌,卻還要做好人,不會很累嗎?
她回答:「不會,我把它當成遊戲。面對無禮的人,要是能和顏悅色,就代表我贏了。如果能發揮影響力,改變他們的行為,代表我更勝一籌。」母親挖空心思、釋出善意的做法,令我有些坐立難安;把這件事看成「遊戲」,讓我聯想到早上時,母親總愛配著咖啡玩填字、找字遊戲。不過既然最終發揮了善良,總還是有些功勞。善良偽裝久了,說不定有朝一日,也能蛻變為真心誠意的善良。
會突然想起母親這番話,是有原因的。有一次,受協會客戶委託,與幾個公司同事合辦為期四天的大型會議。大會第二天,有個團隊成員跑來找我,問我能否幫忙跟某名女子溝通一下,從報到日起,不斷給我們同事添困擾。從飯店停車場、與會費用、大會手冊內容複雜,到走去廁所的距離,抱怨個沒完沒了,總之沒一樣合她心意。如今,她想參加兩場分組座談,卻恰巧落在同一時段,只能擇一參加,於是又惹她不開心了。
朝她走去時,腦海浮現母親的絕招,不妨姑且一試吧。簡單自我介紹後,詢問有沒有能幫忙之處,她說這場大會令人失望透頂,顯然沒規劃好。想參加的兩場座談,竟被安排在同一時段。她問,怎麼會這樣?座談能不能再辦一次,這樣她兩場都能參加了?又繼續追問,如果不能再辦一次,我們能不能所有座談都錄音,如此一來,參加不了的場次,就有錄音檔能聽了?
對於她的無奈沮喪,盡力表現同理之餘,也解釋為何她的建議合情合理,大會卻難以照辦。大多時候,我只是靜靜聆聽,任她宣洩種種不滿。直到她離去、參加座談,才總算鬆了口氣,卻仍感到任務尚未達成。幫對方消解一些怒氣,還遠遠不夠。排解負面情緒之外,我更想實質上幫到忙。剛才表現的善良,總感覺有些偽裝、矯揉造作,究竟還能做些什麼?
說來也巧,她無法參加的場次,正好是我略懂又感興趣的主題。於是,我向同事確認,接下來一小時若沒有我,他們是否應付得過來。確認過後,我走向那場座談的會議室,取了兩份講義,坐下來聆聽。
座談結束後,我走出會議室,找尋那位同事與志工口中的「死老太婆」。
看她獨自坐在窗邊的椅子上,我問能否坐她身旁。她應付式地點點頭。我取出座談會講義,說道,我剛有去這場座談,有些重點覺得不錯,樂意與她分享。只見她兩眼睜大,停頓半晌,興致盎然地接過講義。我拿出筆記,分享講者一些觸動人心的觀點。她面色有些羞赧,問我願不願與她分享筆記。我看了看自己字跡潦草的筆記,眼光移向她。「如果妳看得懂我的筆記,當然歡迎。我去影印一份,午餐過後,我會放在報到櫃臺給妳。」
她道了謝,不熱切,卻真心誠意;針對那場座談,又問了我幾道問題。大功告成,我當時心想。
接下來的大會,再沒人抱怨那位「死老太婆」。她有幾次來找我聊,有次午宴還與我同桌。她坦言是頭一次參加如此盛大的會議,與會人數、場次之多,令她有些不知所措。我想起人生首次參加大會,同樣焦慮不安,很能感同身受。原來她有這般行為,是出於恐懼。瞭解後,對她的看法也隨之轉變。
不禁好奇,倘若每個人走路時,腦袋上都浮現對話框,顯示當下處境,譬如「我很害怕」、「剛跟女友分手」、「下一步該怎麼走,我毫無頭緒」、「我絕不要看起來像笨蛋」等,人與人之間會不會善良一點。下次遇到怒氣沖沖、難以相處的人時,試著想像他們的對話框寫些什麼。下次若有衝動,想用言語或行為攻擊對方時,不妨想想看,你的內心對話框寫著什麼。試著別被恐懼支配你的情緒。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