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2/26年度盤點作業,門市店休一天,網路書店將暫停出貨,12/27將恢復正常營業,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人類學的邀請:認識自我和他者(第4版)(簡體書)
滿額折

人類學的邀請:認識自我和他者(第4版)(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9 元
定價
:NT$ 414 元
優惠價
87360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人類學的邀請:認識自我和他者》是一部人類學入門經典,風行國外高校多年。中文版譯自英文第四版,在舊版基礎上做了大幅更新。
全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人類學、文化和民族志”,集中介紹基礎假設和概念,它們自現代人類學開端,就推動了人類學理論和實踐的發展。隨後重點將縮小到文化(尤其是社會文化人類學)上,探究了一些具有推動作用的故事、隱喻和分析,當代人類學家都是從這些內容中獲得他們的靈感、理論和方法論的。第二部分“民族學:一些人類問題”,探究了三個跨文化的人類問題:社會性別、婚姻/家庭/親屬關係和宗教。書中列舉了大量引人入勝的例子,來展示人類學觀點如何應用於個人、地區乃至世界層面的現實議題。
作者盧克·拉斯特致力於激發讀者跳出書本,探索書外鮮活的世界,並以多種多樣的形式投入廣闊的人類學天地。若想了解人類學這個充滿多樣性的迷人領域,本書是一部相當簡明實用的入門指南。

作者簡介

盧克·拉斯特(Luke Eric Lassiter),美國馬歇爾大學人類學教授、研究生人文項目主任,合作民族志的倡導者。他曾獲得印第安納非裔美國人歷史學獎。著有《基奧瓦歌曲的力量》《耶穌之路》《中鎮的另一面》(獲得2005 年瑪格麗特·米德獎)、《芝加哥合作民族志指南》等書,編有期刊《合作人類學》。
王媛,1984年生,河北邯鄲人。2011年獲中國人民大學人類學博士學位,現任教於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2018—2019年任英國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系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宗教人類學和基督教研究。

名人/編輯推薦

1)人類學並不高冷,也近在我們身邊,關注現實議題,讓你從習以為常中看見新意:男女為何同工不同酬?家務勞動價值為何總被貶低?只由父母養育孩子不過是近百年的新生事物?

2)人類學入門經典,風行國外高校近20年,中文版譯自全新英文第4版,美國人類學學會前主席詹姆斯·L. 皮考克等贊譽推薦。

3)作者盧克·拉斯特是美國知名人類學家、合作民族志的倡導者,曾榮獲瑪格麗特·米德獎,本書融貫其多年研究心得。

4)簡明易讀,62插圖與豐富案例相得益彰,既系統介紹人類學家應掌握的理論方法,也分享他們的真實田野工作經驗:參加匿名戒毒會,困惑地圍觀撞車大賽,聆聽馬蘭西亞女工的惡靈附身體驗……


如前舊版,新版《人類學的邀請》對全文進行了更新、修訂以及進一步闡明。例如,我簡要地對進化、語言、民族志的歷史、田野工作、人口統計、性別身份、家庭和信仰體系等內容加以延伸或說明,並且更新了參考書目。在新版中,我通過專欄補充了一些當代人類學的新例子。這些都置於“此時此地的人類學”的標題之下,並簡要介紹了個別人類學家的研究、著述或有關某一專題的進一步參考資料。每一項都包含一個網絡資源的鏈接。我期待這些簡明的專欄能激勵讀者就特定議題做進一步探索,同時為當下仍在進行的關於人類學與當代人類問題之關聯性的討論提供鏈接。鑒於這是新版中有點實驗性質的內容,我將感謝讀者對這些補充內容的反饋,也希望聽到您認為應該在未來版本中寫入“此時此地的人類學”這一欄中的例子。

沿著這一思路,我誠摯地感謝教師、學生和其他讀者的來信。在書中多處,我試圖在空間允許下采納一些修改建議,並澄清看似混淆的術語和概念。當然,我意識到,這一版在多處采用了一種非傳統的人類學討論形式,而且作為一部導論性質的讀本而言,有些章節如最後一章(宗教)一如既往地顯得有點標新立異。正如我前面提到,我無意以這本小書取代更詳盡的人類學研究。我的目的在過去與現在都是較為謙遜的:寫作這種相對短篇的書稿,目的是精選出一系列議題,激發大家跳出書本,探索書外鮮活的世界,並以多種多樣的形式投入廣闊的人類學天地。我知道許多學校的人類學入門課都參考使用過本書,我希望新版能繼續發揮這一作用。

盡管如此,我意識到許多讀者期待看到更廣闊的語境或在書中增補一些觀點。考慮到這一點,自幾年前籌備第四版時,我就開始有意地搜集人類學家和其他學者個性化的閱讀選篇,這些在各個章節都有分布。這當然將明顯地改變現有文本,在與AltaMira 出版社(現在是Rowman & Littlefield 出版社)的工作人員進一步討論後,我決定對這些閱讀材料加以擴充,並將它們整理成為一個單獨的讀本,作為本書的補充。我之前在鮑爾州立大學(Ball State University)的同事科琳·博伊德(Colleen Boyd)在一些課上采用了《人類學的邀請》作為教材,並幫我進一步完善了這一工作。我們共同編輯出版了《文化人類學探索》(Explorations in Cultural Anthropology,2011)。《人類學的邀請》一書當然可以不以《文化人類學探索》為補充讀物,事實上也可以用其他的讀本或案例研究代替(如其他教師所做的)。然而我想要強調的是,博伊德和我在《文化人類學探索》一書中精選了一些閱讀材料,這些材料要麼可作為本書的補充,要麼可提供本書之外的補充觀點。

新版的總體框架保持不變,仍然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人類學、文化和民族志”)集中介紹基礎假設和概念,它們自現代人類學開端(尤其是在美國,但又不完全局限在美國),就推動了人類學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接下來,我把重點進一步縮小到文化(尤其是社會文化人類學)上,探究了一些具有推動作用的故事、隱喻和分析,而當代人類學家都是從這些內容中獲得他們的靈感、理論和方法論的。在第二部分(“民族學:一些人類問題”)中,我探究了三個跨文化的人類問題:性別、婚姻/家庭/親屬關係,以及宗教。在第二部分的首章,我對當前人類問題所處的世界背景做了簡要論述。與第一部分相同,第二部分的每一章都會通過人類學視角來思考跨文化問題,它能提供給我們的不僅是對人類的深刻理解,還有與此相關的思考和行動模式。例如,我們如何運用人類學知識來解決人類文化和社會中存在的緊迫問題,比如性別及其與普遍人權的關係,全球人類社會中家庭作用的日益萎縮,信仰(和懷疑)會妨礙我們跨越宗教分野走向更長久融洽的人際關係到何種程度等,這些都是人類學有獨特能力去探討的問題,也是刻畫這一學科自20世紀早期以來發展軌跡的問題。

這裡我也要感謝一些人,是他們幫我完成了這本書。其中最該感謝的是我的妻子和搭檔伊麗莎白·坎貝爾(Elizabeth Campell),她總是替我做許多事,使我可以說我想說的話。感謝促成這本書的許多人,他們或是幫助我在早期的討論中搭建了第一版的框架,或是曾經直接對文本反饋過意見,他們是:蒂姆· 阿諾德(Tim Arnold)、李·D. 貝克(Lee D. Baker)、托馬斯·比奧爾西(Thomas Biolsi)、利茲·伯克-斯科維爾(Liz Burke-Scovill)、卡斯汀·“卡裡”·卡馬尼(Karstin “Kari” Carmany)、艾麗斯·卡維內斯(Alys Caviness)、塞繆爾·R. 庫克(Samuel R. Cook)、克萊德·埃利斯(Clyde Ellis)、埃米·基尼·黑爾(Amy Keeney Hale)、特裡什·哈特菲爾德和吉姆·哈特菲爾德(Trish and Jim Hatfield)、米歇爾·娜塔莎·約翰遜(Michelle Natasya Johnson)、喬納森·馬克斯(Jonathan Marks)、喬·米勒(Joe Miller)、拉裡·內斯珀(Larry Nesper)、西萊斯特·雷(Celeste Ray)、約翰·羅茲(John Rhoades)、埃麗卡·斯特普勒(Erica Stepler)、克裡斯托弗·湯普森(Christopher Thompson)、莫妮卡·烏德沃爾迪(Monica Udvardy) 和克裡斯托弗·文特(Christopher Wendt)。也同樣感謝丹尼·加沃夫斯基(Danny Gawlowski)在攝影作品上一如既往的貢獻,它們對於文本的闡釋非常有幫助。

此外,我也想借此機會表達對Rowman & Littlefield 出版社所有員工的感激之情,他們能讓寫作和出版成為一種享受。他們用最專業的方式來對待我和這本書,一直熱心地與我商討我的許多觀點(包括一開始我認為可能不會被選中的那些)。在時下的作品出版中,這種情形已經很少見了,在此我深深感謝能有機會同Rowman & Littlefield 出版社合作。


目次

第4版前言 Ⅰ
第一部分 人類學、文化和民族志 001
第1章 進化與種族批判:一個小故事 002
第2章 人類學和文化 041
第3章 民族志 085
第二部分 民族學:一些人類問題 129
第4章 歷史、變遷和適應:關於當今世界體系的根源 130
第5章 性別、權力和不平等:關於性別問題 157
第6章 工作、成功和孩子:關於婚姻、家庭和親屬關係 185
第7章 知識、信仰和懷疑:關於宗教 215
結 語 234
術語表 238
各章注釋 252
參考書目 292
索 引 310

書摘/試閱

家庭簡介:關於親屬關係


對於人類歷史上的大部分時期(以及目前世界上的許多人)來說,“家庭”在傳統意義上一直由大型親屬網絡組成,人類學家將這種網絡稱之為親屬關係。從跨文化角度來講,親屬關係則基於由婚姻[或姻親(affinity)]和生育[或血緣(consanguinity)]所創造的關係。我們會發現,這些人類現象,就像其他一切與人類有關的事物一樣,也都是由文化建構的。例如,我們可能會發現,許多社會會把孩子同父母雙方及他們的家庭的關係平等分配;其他社會則會把孩子的關係偏向母親及其家庭比父親及其家庭多一些,反之亦然。人類以令人驚異的多種方式,在婚姻和生育的基礎上建立起“家庭”。

舉個近在手邊的例子:基奧瓦人。與大多數美國人一樣,基奧瓦人也是通過兩邊的家庭來計算親屬關係,與男方和女方的親屬關係都基本上平等分配(任何一個人跟父親或母親的兄弟姐妹的關係都差不多)。但是與大多數美國人不同,許多基奧瓦人計算家庭成員的方式更具有他們自己的傳統特色。那些可能會被大多數美國人稱為“堂[表]兄弟姐妹”的人,在基奧瓦社群中則通常被稱為“兄弟”和“姐妹”。大多數美國人稱呼為“叔伯”和“阿姨”的那些親屬,基奧瓦人則會稱他們為“父親”和“母親”。母親的姐妹都被稱為“母親”,父親的兄弟都被稱為“父親”,他們的配偶也可以並且有時會被稱為“母親”或“父親”。[基奧瓦語中稱呼母親的兄弟和父親的姐妹分別有獨特的術語,然而今天這些人在英語中都被稱為“uncles”和“aunts”。伯娜丁·赫瓦納·托因伯·羅茲(Bernadine Herwona Toyebo Rhoades)對當代做法進行了簡要說明:“你稱呼母親的姐妹為‘母親’,而母親的兄弟則是你的舅舅。你稱呼父親的兄弟為‘父親’,而父親的姐妹則是你的姑姑。”]

今天的基奧瓦人可能在這一主題上擁有了一些不同的變化,特別是因為基奧瓦人計算親屬關係的方式,尤其是其古老形式,真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復雜難懂;不同的親戚有數不清的專門術語。現在的基奧瓦人在這一古老稱謂體系的基礎上,將其與主流美國家庭計算親屬的方式進行不同程度的融合(例如,使用英語中的 “aunt”“uncle”“sister”“brother”“mother”和“father”)。這裡的重點是,即使是今天,基奧瓦社區的任何一個人都可能有許多兄弟姐妹,也可能有許多父親母親。

如果我們加上更多“直系”親屬,基奧瓦人的親屬系統就會變得更有意思。在基奧瓦人中,你不只有兩對祖父母:你的祖父母的兄弟姐妹也都是你的祖父母。當然,反過來也是如此。一個老人可能會有許多孫子孫女,孫子孫女可能有一樣多的祖父母。

稍後我會簡要地解釋一下這意味著什麼。但是,讓我們先再加上一代人。(這是它真正令我感興趣的地方。)你的曾祖父母的稱呼可能就像是你的兄弟姐妹一樣。事實上,你會稱呼你的曾祖母為“大姐姐”,而她可能會稱呼你為“小弟弟”或“小妹妹”,依你的性別而定。

把這些都考慮進去,想象一下你有許多兄弟姐妹、父親母親、祖父母、“大哥哥”和“大姐姐”。反過來也是如此。即使你沒有結婚,你也可能會有許多子女(你的兄弟姐妹的子女)、孫子孫女,甚至可能還會有許多“小弟弟”和“小妹妹”。你能哪怕只是想象天天生活在這樣一個親屬系統中嗎?好吧,基奧瓦人就是這樣,即使是在今天。“基奧瓦人在如何與其他基奧瓦人建立關係上投入很大,這在俄克拉何馬州的西南部非常有名,”基奧瓦人、人類學家小格斯·帕爾默(Gus Palmer Jr.)寫道,“事實表明,基奧瓦人竟然是一個大家庭,這令大多數非印第安人捉摸不透。他們真的很難相信你有那麼多的祖父、父親和兄弟。”

值得注意的是,基奧瓦人親屬之間的稱謂不僅僅是一種標簽。它們也意味著與他者之間的特定關係和責任。作為基奧瓦世界中的一員,你那麼多父母親就跟你的親生父母一樣,對你負有責任:他們可以管教你;如果你的親生父母去世或離婚,他們還可以照顧你;他們如果有能力的話,可能會幫你完成學業,就像你的親生父母一樣。祖父母和孫子孫女的關係則有點不同:他們就是打算溺愛對方。一開始是祖父母溺愛孫子孫女,隨著孫子孫女長大成人,他們會以同樣的方式回報祖父母。孫子孫女們會帶祖父母去參加帕瓦儀式(powwow),會帶他們去看電影,甚至可能會在他們生病時照顧他們。你與許多兄弟姐妹的關係,會成為你所擁有的最重要的關係。從歷史角度來講,基奧瓦人兄弟姐妹間的聯系是所有聯系中最重要的:它通常比你和你的父母甚至是你同你的配偶之間的聯系還要重要。據說,“一個女人常常可以得到另一個丈夫,但她很難得到另一個兄弟”。即使在今天,一個妹妹仍可以向哥哥要求任何東西,而他必定會毫不遲疑地給予,反之亦然。你同你的“大姐姐”或“大哥哥”的關係,就像你同你的兄弟姐妹的關係一樣:你們互相照顧對方,無論要付出多少。在基奧瓦人的世界裡,沒有人不和他人發生聯系,因而也就沒有人無人照顧。“幾乎每個基奧瓦人都以某種方式與另一個基奧瓦人存在聯系。”帕爾默寫道。

這種特殊的計算親屬關係的方式,在世界上其他地方也能找到(例如,其他原住民群體也存在與此相似的計算親屬的方式)。但是,即使在這一系統內部,也存在驚人的多樣性。事實上,人類學家曾就不同社會之間如何劃分親屬關係做過許多區分;但是一般來說,人類學家把那種將父母雙親兩邊家庭看作有相似關聯的親屬系統(就像通常美國家庭那樣,“堂表兄弟姐妹”在每一方都用“cousin”稱呼)稱為雙邊親屬關係(bilateral kinship)。即使主流美國人和基奧瓦美國人或許以一些極為不同的方式稱呼各自的親屬,但他們的確和世界上其他許多群體普遍共有一種雙邊親屬關係。

即便如此,人類學家已經沿著這些關聯脈絡鑒別出大量不同的親屬體系,其中許多都是基於繼嗣(descent);換句話說,親屬關係的分配通過共同的祖先來追溯。一些雙邊繼嗣群體計算繼嗣關係可能沒那麼正式,會同時計算父系和母系,人類學家通常把這種情況稱為並系繼嗣(cognatic descent)。(例如基奧瓦社區就有這樣一些家庭繼嗣組織,組織成員會把各自之間的親屬關係追溯至杰出的基奧瓦領袖。)然而,其他群體則會專門從父系或母系一方更為正式地追溯繼嗣關係。這種方式與雙邊繼嗣在計算親屬關係方面極為不同,人類學家通常將這種親屬計算方法稱為單邊繼嗣(unilineal descent)。通過父親或母親一邊的家庭來計算繼嗣的方式被分別稱為父系繼嗣(patrilineal descent)或母系繼嗣(matrilineal descent)。

我們首先來看一下母系繼嗣。在實行母系繼嗣的社會中,所有成員,包括男性和女性,都通過母親一邊的家庭來追溯他們的親屬關係。作為一個母系繼嗣社會的成員,無論你的性別如何,你(當然)都是同你的母親和父親相關聯的。盡管你可能認為因為父母的婚姻,自己和父親及其親屬也存在聯系,但是你生來就被認為和母親家庭的聯系更為直接(並且是其中的一員)。你同父親家庭一邊的親屬關係截至你的父親為止。盡管你可能(依你所居住的社會而定)會因為婚姻關係而把他的親屬看作遠親,但你跟他的父母或兄弟姐妹及其子女沒有直接關係。簡而言之,他們都處在你的真正家庭之外,你的真正家庭是由你母親的親屬組成的。

在這一系統中,你和你的母親、她的父母及兄弟姐妹,以及她的女性親屬的孩子們關係緊密。在母系社會中,因為親屬關係不是按照男性親屬來傳遞的,你也就不會與母親的男性親屬的任何孩子(表兄弟姐妹)有緊密的關係。

父系繼嗣的情況和母系繼嗣正好相反。所有人,不論男性和女性,都通過父系家庭計算單方親屬。親屬關係不是通過女性親屬來追溯的,當然,這意味著你與父親的女性親屬的任何孩子(表兄弟姐妹)都沒有什麼緊密的聯系。在這兩個單邊繼嗣體系中,母系繼嗣更為少見,但是民族志學者曾描述過這兩種繼嗣體系在全世界的多種形式,從非洲到歐洲、亞洲、南太平洋及南北美洲。

單邊繼嗣可以變得非常復雜。在雙邊體系中——就像大多數美國人,包括基奧瓦人在內 ——家庭的邊界(開始和結束的地方)可能是模糊的。但在許多單邊繼嗣社會(母系或父系社會)裡,家庭在空間(當下在世的家庭成員)和時間(過去的家庭成員以及將來要成為這一家庭成員的人)上,通常會更正式地組成世系群。世系群是由一些父系或母系繼嗣家庭組成的大型繼嗣群體,通常擁有高於或超越世系內任何特定家庭的權力。這種大型家庭世系,既可以追溯到過去,也會一直延伸到未來;也就是說,每個人生來就處在一個世系之中,而不僅僅是家庭之中。例如,世系對於在部落政治結構內組織幾個村莊可能很重要。或者,世系也對父子或者母女之間的財產或土地的繼承非常重要。

世系群可以(也常常)組成更大的群體單位,即由幾個世系群組成氏族(clans)。當我們開始談論氏族時,我們不再是談論數以百計的人,我們談論的是成千上萬的人。事實上,對於那些實行氏族繼嗣規則的人來說,氏族或許一直追溯到時間的開始,並且可能會不斷延伸到未來。

在氏族系統中,人們會記住並隨時了解你來自哪個氏族以及你自出生起所屬的氏族。在這些社會中,這是你最先學到的事之一。例如,在許多美洲原住民的單邊繼嗣社會裡,人們首先會問彼此屬於哪個氏族。這樣的問題之所以重要有許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確定這個人是不是你可以結婚的物件。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60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