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弗洛伊德的《分析中的建構》(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國際精神分析協會《當代弗洛伊德:轉折點與重要議題》系列
ISBN13:9787122388582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作者:(巴西)塞爾吉奧‧萊克維茲; (法)蒂里‧博卡諾夫斯基; (法)喬治斯‧佩幾
譯者:房超
出版日:2023/04/01
裝訂/頁數:平裝/164頁
規格:24cm*17cm (高/寬)
版次:一版
商品簡介
《國際精神分析協會<當代弗洛伊德:轉折點與重要議題>系列:論弗洛伊德的<分析中的建構>》開篇首先呈現弗洛伊德的經典論文《分析中的建構》,然後由國際杰出的精神分析學者和理論家圍繞該論文進行主題討論。每位討論者首先概述弗洛伊德論文的重要貢獻和深遠影響,澄清其中不明確的概念,然後討論者會以他們自己的教學經驗或思考方式整理出弗洛伊德論文中的重要思想與當代議題之間的發展脈絡。
《國際精神分析協會<當代弗洛伊德:轉折點與重要議題>系列:論弗洛伊德的<分析中的建構>》試圖帶領精神分析學科的學習者深入思考這些議題,希望他們閱讀《國際精神分析協會<當代弗洛伊德:轉折點與重要議題>系列:論弗洛伊德的<分析中的建構>》如同與國際杰出的精神分析師們進行深入的對話。
作者簡介
蒂裡·博卡諾夫斯基是巴黎精神分析學會的培訓和督導分析師,也是國際精神分析協會的成員;曾任巴黎精神分析研究所執行委員會秘書;現任巴黎精神分析學會科學委員會主席。
喬治斯·佩幾是巴黎精神分析學會的培訓和督導分析師。 他是法蘭西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許多精神分析專著的作者,並與西爾維·福雷·普拉吉爾(Sylvie Faure-Pragier)一起撰寫了《精神分析心理學》(2007年);他是PUF的編輯,並且是法國及法語國家心理學會(CPLF)的現任科學秘書。
序
在2021年開年之際,這套“國際精神分析協會《當代弗洛伊德:轉折點與重要議題》系列第二輯”的中文譯本即將出版,這實在是一個極好的新年禮物。
在說這套書的內容之前,我想先分享一點我個人學習精神分析理論過程中那種既困難又享受、既畏懼又被吸引的復雜和矛盾的體會。
第一點是與同行們共有的感覺:精神分析的文獻和文章晦澀難懂,就如《論弗洛伊德的<分析中的建構>》的譯者房超博士所感慨的那樣:
在最初翻譯《論弗洛伊德的<分析中的建構>》時,有種“題材過於宏大”的感覺,後現代的核心詞匯“建構”又如何與“精神分析”聯系在一起呢?整個翻譯的過程,有種“上天入地”的感覺,關於哲學、歷史和宗教,關於各種精神分析的專有名詞,有些云山霧罩……
但也恰恰是透過精神分析內容的深奧,才能感受到其知識領域之寬廣、思想之深刻、眼光之卓越,雖難懂卻又讓人欲罷不能。這就要求我們在閱讀和學習的過程中需要懷有敬畏之心,甚至需要動用自己的全部心智和開放的心態。最終,或收獲類似房超博士的體驗:“但最後,當將所有的一切和分析的歷程,和被分析者以及分析者的內在體驗聯系在一起的時候,一切都又變得那麼真實、清晰和有連接感。”
我想說的第二點,是精神分析文獻雖然晦澀難懂,但也可以讓人“回味無窮”。正如《論弗洛伊德的<哀傷與憂鬱>》的譯者蔣文暉醫生所言:
弗洛伊德的《哀傷與憂鬱》是如此著名,如此經典,幾乎沒有一個學習精神分析的人不曾讀過這篇文章。就像一百個人讀《哈姆雷特》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一樣,我相信一百個人讀《哀傷與憂鬱》也會有一百種感悟、體會和理解。而就算是同一個人,每次讀的時候又常常會有新的理解。所以在我翻譯這本書的時候,既有很大的壓力,但也充滿了動力,就好像要去進行一場探險一樣,因為不知道這次會發生什麼……
這也引出了我想說的第三點,當我們不僅是閱讀,而且要去翻譯精神分析文獻時,那就好比是專業上的一次攀巖過程,或是一場探險,在這個過程中,譯者經歷的是腦力、心智、專業知識儲備和語言表述能力的多重挑戰。正如譯者武江醫生在翻譯《論弗洛伊德的<論潛意識>》後的感言:
……拿到這本《論弗洛伊德的<論潛意識>》著作的翻譯任務後,我的心情難免激動而忐忑。盡管經過多年的精神分析理論學習,對於弗洛伊德的《論潛意識》的基本內容已有大概了解,但隨著我開始重新認真閱讀這篇寫於100年前的原文,我的心情卻逐漸變得緊張而復雜。這篇文章既結合了客觀的臨床實踐和觀察,又充滿主觀上的天馬行空的想象,行文風格既結構清晰和緊扣主題,又隨性舒展和旁征博引。一方面我為弗洛伊德的大膽假設而拍案叫絕,另一方面又感到裡面有些內容頗為晦澀難懂,需要從上下語境中反復推敲其真正含義。有時候,即使反復推敲,我還是經常碰到無法理解之處,甚至糾纏在某個晦澀的句子和字詞的細節之中難以自拔,這使翻譯陷入困境,進程變慢……後來我開始試著用精神分析的態度去翻譯這部作品,即抱著均勻懸浮注意力,先無欲無憶地反復閱讀這部作品,讓自己不去特別關注某個看不懂的句子和詞語,而只是全然投入到閱讀過程中(傾聽過程),在逐漸能了解作品的主旨和中心思想後,那些具體語句和其之間的邏輯關係就變得逐漸清晰。
目次
喬治·卡內斯特裡(Jorge Canestri)
007第一部分《分析中的建構》(1937d)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019第二部分對《分析中的建構》的討論
021弗洛伊德對“建構”的基本假設
米凱爾·桑登(Mikael Sundén)
027建構:精神分析工作的重要範式
雅克·普雷斯(Jacques Press)
039當代精神分析中的重構
哈羅德·P.布盧姆(Harold P. Blum)
050建構與歷史化
埃布爾·法恩斯坦(Abel Fainstein)
063創造性建構
米歇爾·伯特蘭(Michèle Bertrand)
075建構的過去與現在
霍華德·B.萊文(Howard B. Levine)
088事實與經驗:弗洛伊德《分析中的建構》
大衛·貝爾(David Bell)
110精神分析中的時間難題
伊萊亞斯·馬利特·達羅查·巴羅斯(Elias Mallet da Rocha Barros)
伊麗莎白·利馬·達羅查·巴羅斯(Elizabeth Lima da Rocha Barros)
128關於解構
斯特凡諾·博洛尼尼(Stefano Bolognini)
149參考文獻
161專業名詞英中文對照表
書摘/試閱
1937年文本中描述的主觀經驗是另一種情況。這些非典型癥狀(在任何案例中,都是非神經癥性癥狀)是幻覺、精神錯亂以及身份認同困難。
文本中提到的“歷史真相”是指從未真正體驗為屬於自己的主觀體驗。這怎麼可能呢?有時,一種體驗實在令人無法忍受,以至於主體無法將其整合為正在發生的事情(Bertrand,2004)。他從自我中退出(Winnicott,1975);心理現實的整個部分被分裂,並被排除在自我之外(Ferenczi,1933)。結果,這種體驗無法被經歷。
然而它確實發生了,非神經癥性癥狀——幻覺、精神錯亂以及身份認同困難——轉彎抹角地提供了“歷史真相的碎片”,它不是由事件本身建構的,而是通過被分裂的事件的變形或扭曲建構的。
還有其他跡象存在:與事件本身無關,而與外圍細節有關的非常清晰生動的印象的出現。生動的印象——是一種感性的烙印,而不是一種感知或表征——是主觀體驗真實性的指標。分析中很久以前的感覺印象的恢復發生在深度退行中。心理現實不僅由幻想,而且還由圖像、內部和外部知覺以及源於身體感覺的情感組成。
《分析中的建構》以及《摩西和一神論》中的“歷史真相”也涉及原始災難留下的痕跡。
它指的是原始的創傷,以及深不可測的痛苦和絕望(Winnicott)。我們面臨著這個悖論:為了生存,自我隔離了自己的一部分心理生活。心理圍繞被排斥的部分進行了重組,以保護自己免受被隔離的部分重新融入自我。費倫齊(Ferenczi,1931)描述了在(心理的,有時是身體的)劇痛狀態與喚醒狀態之間交替的病人,在這種狀態的重構中,他們了解一切,但什麼也感覺不到,或者感覺到的非常少。
引用的文童提到了最初的創傷,這些創傷發生在生命的最初幾年。但原始創傷可能會在稍後發生,包括酷刑或種族滅絕。
人們必須熟悉非神經癥性移情的特點:激情和退縮交替出現、強迫性重復、分裂,通過投射逃避責任。
分裂是這種結構的一個核心要素。被分裂部分的內容無法進行任何形式的心理表征,因為主體無法意識到自己的矛盾。
在神經癥的情況下,這種無覺察與壓抑、避免毀滅和“寧願不知道”聯系在一起。解釋——在適當的時刻——可以幫助消除這種無覺察;但在分裂的情況下,這是不可能的。分裂的悖論是,自我的一部分同時在自我之外。主體無法了解自身的矛盾:即使經過明智的解釋,也無法將它們表達給主體。矛盾僅對其他人可見。而且,如果主體沒有意識到自己是他人不適或驚訝的一部分(或原因),那麼正如紀堯姆(Guillaumin,1998:100)所說的那樣,主體的自我依然是無動於衷和無法被觸動的。另一方面,如果他人的不適或驚訝確實在主體的自我中被指出,則可能引發失調;即使不是一種精確的表征,那麼至少也意識到分裂之前的情緒,表現為認同的痛苦,這既可能是輕微的(一種不可思議的陌生感),也可能是嚴重的(去個性化和混亂)。
因此,其風險在於,精神分析師會采取一種符合病人分裂的反移情態度,通過僅與那個分裂的部分進行互動的方式,成為分裂的同謀。
分裂與行動化密不可分,正如紀堯姆再次指出的那樣(Guillaumin,1998:105),分裂的規則是互動性。在這裡,我們處理的不是釋放出來的瞬時行為,例如我們對神經癥性結構的發現,而是處理“特定的關係性行為,通過指向外在環境的強迫性行為,帶來反移情的行為後果”。然後,分析師要麼被迫成為分裂的同謀以避免被分裂,要麼被認為無法思考,並且對這種情況的本質感到氣憤。
這就是為什麼分析師必須對自己的反移情進行工作,創造性的建構就是這種努力的結果。
……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