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從史前到清,中國女性為誰化妝,如何化妝?
《中國妝容之美》以古畫、雕塑、壁畫為入口,以詩文典籍為輔助,展示中國古代妝容細節,探討歷代女性地位與東方審美,同時以29組真實妝容復原圖,再現中國歷代女性妝容之美。
該書從夏商周的文身起筆,歷數素妝風行的周代、彩妝肇始的秦代、審美成型的兩漢、自在靈動的南北朝、盛世華麗的唐朝、回歸素樸的宋朝、少數民族風情的遼元、端莊的明、花樣的清,不僅在細節處點明歷代女性妝容的要點,也從側面呈現了中國古代的社會風貌和審美思潮的變遷。
本書不僅是一部詳盡的妝容史,更是一部獨到的中國妝容圖譜。兩位作者發起中國古代妝容復原項目,邀請造型、化妝、攝影專家和模特,共同完成了了中國歷代女性妝容復原。
本書史前至魏晉、遼元、清部分由李芽撰寫,唐、宋、明部分由陳詩宇撰寫。
作者簡介
李芽
上海戲劇學院舞臺美術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曙光學者”。公眾號“東方妝道”創辦人。曾任北京大學、臺北藝術大學訪問學者,紐約大學TISCH藝術學院高級研究學者。長期從事藝術史及服飾史的研究與教學,並致力於對中國古方妝品與妝容復原工作的研究與推廣。
代表著作有:《中國古代首飾史》(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0)、《耳畔流光:中國歷代耳飾》(中國紡織出版社,2015)、《脂粉春秋:中國歷代妝飾》(中國紡織出版社,2015)、《中國古代妝容配方》(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等。
陳詩宇
筆名揚眉劍舞,服飾史與工藝美術學者,策展人,影視劇服飾顧問與指導。
從事服飾史研究、傳統工藝美術調研出版工作多年,參與大量古代服飾造型復原項目及展覽策劃,將歷史資料還原為立體造型服飾。並於北京服裝學院攻讀服飾文化研究博士學位。擔任中央電視臺《國家寶藏》等文化節目歷史與服化道顧問、《清平樂》等影視服化指導。
目次
序
前言
第一章 濫觴
史前至商:文身與繪身
古人為何繪身、文身?
文面的傳承與演化
周:南北各異
中原:素妝風行
南楚:渲雜丹黃
周代女子的化妝術與化妝品
秦:彩妝之始
秦始皇:中國彩妝的推動者
象征地位的發式
《齊名要術》記載的古代妝粉制作方法
第二章 成型
漢:審美成型
西漢:由簡約素樸走向大氣磅礴
東漢:莊重與纖柔之美並存
魏晉南北朝 :美而自在
文獻層面的彩妝高峰時代
佛教東傳帶來的異域審美
北魏《齊民要術》:最早介紹古妝品配方的典籍
《天工開物》記載的“胡粉”制作方法
《齊民要求》記載的“紫粉”制作方法
第三章 鼎盛
初唐:從簡約保守轉向華麗綻放
從簡約的舊朝遺韻開始
步入開放的高宗朝
武周:盛妝華麗綻放
盛唐:貴妃的紅妝時代
開元初:新君即位後的簡樸收斂
初入兩京:精致“開元樣”形成
入宮冊妃:步入濃烈的紅妝時代
中唐:時世險妝束
怪異時世妝層出不窮
廣插釵梳之風的盛行
晚唐、五代:西州狂花與素雅漢裝的兩級分化
滿面花子貼縱橫與洗盡鉛華歸本真
云髻蓬松承繁飾與花釵成排繞髻插
第四章 轉型
宋:回歸素樸
北宋:淡雅的妝面與精致的頭面
南宋:素雅白妝與淚妝
遼、元:少數民族風情
面塗金黃的契丹貴婦
一字平眉的元代蒙古皇後
珠光寶氣與簡單發型
《事林廣記》記載的“畫眉集香圓”制作方法
《事林廣記》記載的“玉女桃花粉”制作方法
第五章 融合
明:端莊典雅
端莊的命婦妝扮
華麗的侍女妝扮
牌坊要大,金蓮要小
清:滿漢交融
由素顏走向西化的清宮裝扮
腳重於頭的漢妝女子
妝品發展
嗜妝極則慈禧太後
《外臺秘要》記載的“崔氏造燕脂法”
《老佛爺用藥底簿》記載的“加味香肥皂”制作方法
附錄 中國古代妝容研究的三種路徑
後記
書摘/試閱
論中國古代權勢最大的女性,不可不提武則天。自入宮到退位,武則天歷經初唐至盛唐,近七十年裡,隨著整體國力、經濟、文化風氣甚至氣候等各種因素的改變,這一段時間的宮廷裝束,不管是整體審美,還是妝面、發型、首飾、服裝,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質樸簡約發展 到華麗濃艷。作為一位最終登上帝國政壇頂端的女性,武則天對當世時尚也有強大的影響力。
從簡約的舊朝遺韻開始
武則天生於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十四歲時入宮,當了十二年才人,太宗去世後隨沒有子女的嬪妃們一起入感業寺為尼。貞觀距唐代開國不遠,女裝風格與北朝後期、隋類似,崇尚纖細的身形,妝飾相對保守、簡單,尚未形成夸張濃烈的風格。此時的宮中嬪妃,應該多妝面淺淡,略施粉黛,樸素而清秀,梳著高髻,身穿大袖襦衫,束著裙腰極高的長裙;而身份較一般的女性,則可能更多穿著窄袖衫子和間裙,發型以各種鬟髻為主。
正所謂“紅衫窄裹小擷臂”,初唐女性上衣多為交領或圓領襦衫,日常一般穿著窄袖短衫子,裙腰位置也極高,甚至束至胸上腋下,幾近領口。宮女、婢女在室外行走或勞作時,還會在腰胯部束帶,將裙擺收高以便於行事。普通發型仍有濃郁的隋風,鬢發收攏服帖,頭頂則以低矮的層疊盤繞型發髻為主,或盤繞成單髻,或帶鬟雙髻。面妝多是淺淡的白妝,眉形也或纖細或短小,唇色淡雅、唇形小巧,整體呈現收斂、含蓄的狀態。反映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接見吐蕃使臣故事的《步輦圖》中,宮人正是如此打扮。
高髻之風已經出現。宮中貴婦喜好挽發後收攏至腦後,再自下翻轉而上成髻,或即文獻所稱的“唐武德中,宮中梳半翻髻”。這種高髻出現之後,很快自上而下流行至民間。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唐太宗征調數萬民夫修建洛陽宮,直言敢諫的中牟縣丞皇甫德參上書堅決反對,還特別提到一句“俗好高髻,蓋宮中所化”,說民間風行高髻,就是因為宮裡嬪妃們所起的不良帶頭作用。太宗聽後勃然大怒,認為皇甫德參的指責完全是毀謗,耍性子說:“難道要我大唐宮中嬪妃都沒有頭發,你才滿意嗎?”(此人欲使宮人無發,乃稱其意!)後來在魏征的勸諫下,太宗平息怒火,還對皇甫德參進行了賞賜。
雖然被批評了,高髻之風卻絲毫沒有受到影響。這種發型一直延續到盛唐以後,成為唐代女性發型中地位較高的一種,初盛唐壁畫、陶俑中的仕女為首者往往都頭梳高大發髻,有如刀形,我們現在也將其稱為“刀髻”或“單刀半翻髻”。這在貞觀時期京畿一代的墓葬壁畫、陶俑中非常常見,比如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禮泉昭陵楊溫墓裡的侍女,前四位便頭梳高髻。還有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的段元哲墓、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鄭乹意夫婦墓、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的昭陵長樂公主墓、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的昭陵李思摩墓中,也可以看到類似發型。高髻可以說是唐代相當具有代表性的一種發型。
在首飾、妝面的流行上,唐代整體呈現由簡及繁,組合數量由少至多的大趨勢。初唐的妝面和首飾相當簡單。幾乎看不到太夸張繁復的妝面,多柳葉細眉,淺施薄粉,輕點朱唇,少有首飾。早期首飾以小尺寸的簡單的簪、釵為主。簡單的直簪、扁簪可供基本的固髻使用,常見的插法為一支橫簪插於發髻底座。花頭簪僅見於少數幾例宮廷貴婦,插戴數目一般也僅為一兩對,比如湖北安陸王子山貞觀時期的唐吳王妃楊氏墓中出土的兩件金簪,以花絲做出兩朵簪首,其中一支簪首為五瓣花形外框,框內用金絲掐出纏枝花卉鸚鵡紋,應是當時的少數宮廷樣式。
釵式也非常簡約,多見釵腳較短、股距略寬的小折股釵,長度僅有數寸。如西安隋大業四年(公元608年)李靜訓墓出土的三件白玉釵,一大二小,釵梁內直外弧,釵股長僅七八厘米,出土時位於墓主頭頂。由於插戴後釵首露出部分有限,有時僅在釵梁部分使用較貴重的材質,安裝在其他金屬材質制成的釵股上。初唐壁畫、陶俑裡的仕女,發型不論是盤發的高髻還是普通小髻,仔細分辨都常可在發髻基座看到微微露出一段U形釵首,通常左右對插以固定發髻,如陜西禮泉昭陵楊溫墓、段蕳璧墓的壁畫所描繪。少女所梳的雙鬟髻上也會各插一支折股釵,如湖北武漢岳家嘴隋墓陶俑插戴的樣子。
步入開放的高宗朝
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武則天再度入宮,之後被封為二品昭儀,開始一步步確立自己在宮中的地位,登上皇後之位。這時唐代女性形象的風格也開始悄然變化,崇尚的身形從纖細瘦弱轉為更加挺拔,風氣漸開放,妝面也往復雜化發展。
初唐位置極高的裙腰此時開始略往下移至胸,露乳的程度增大,但依然緊束,下擺寬闊。上衣的袖口和衣緣有時裝飾一條較寬的花錦邊。對於唐代前期這種緊束胸腰的細腰審美傾向,初唐詩文中也常有描繪,如僧人法宣《和趙王觀妓》中的“城中畫廣黛,宮裡束纖腰”和劉希夷《公子行》的“願作輕羅著細腰”。
發髻的種類和形態變得更為豐富,除了更加飽滿高大的半翻髻外,各種各樣的鬟髻也大為流行,小者如指,大者如拳,長者似角;還有的餘發不回繞成環,隨意垂下。宮廷貴婦有更加夸張的鬟髻,環徑加倍擴大,成為醒目的左右兩大鬟,也是舞女的常用表演發型。首飾大多依然在髻鬟的基部用釵固定,或在半翻髻側插簪一二。珍珠寶石項鏈、臂釧也見諸使用。此時,在唇兩側點假靨、眉心畫花鈿、面頰兩側畫月牙形斜紅的華麗妝面越發常見,成為唐代最具代表性的妝容。高宗顯慶三年(公元658年)的執失奉節墓壁畫雖然著色草率,但也一一為仕女、舞女在兩鬢太陽穴前用大紅色繪出一道斜紅,額上眉心也點以紅飾。
眉形開始往粗闊發展,愈加濃妝重彩。乾封二年(公元667年)的昭陵韋貴妃墓壁畫描繪了完整的妝面,不管是樂舞伎、侍女還是墓主韋貴妃本人,畫像大多繪出了斜紅、腮紅以及唇兩側的黑點“假靨”,額頭上還有扇面形或花草形的花飾。從圖像上看,這一時期黑色面靨是女性競相追逐的時尚,連韋貴妃本人也不例外,這在其他時代並不多見。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