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解密古代天珠(簡體書)
滿額折

解密古代天珠(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68 元
定價
:NT$ 1008 元
優惠價
8787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26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以我國館藏的22顆天珠為主要研究物件,綜合運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多種理論方法對它們進行了深入研究:礦物學、寶石學、顯微埋藏學、物理學、化學等自然科學理論不僅為合理推導天珠的蝕花工藝奠定了堅實基礎,還為我們進一步厘清了天珠在風化演變過程中發生的系統性變化規律,進而科學客觀地解析了天珠的受沁現象及發生機理;而歷史學、考古學、宗教學、哲學、藝術史學、人類學、神話學等社會科學知識則為探討天珠蘊含的文化寓意、文化傳播等問題提供了新思路。概言之,本書旨在科學地闡釋那些人們關切的與天珠有關的諸多疑問,而這些問題是用傳統的考古方法不能認識或難以解釋的。

本書從上萬張天珠、瑪瑙珠的文物資料中精選出558張高清圖片以饗讀者,這些珠飾考古發掘自我國不同地區的遺址,年代為西周至唐代。書中精美的文物細節圖和釋讀文字不但使我們得以圖文並茂地鑒賞這一時期玉髓質文物上的老化特征及時代工痕,更讓我們領略到悠久歲月賦予這些珍貴珠飾的滄桑之美。


作者簡介

戴君彥,上世紀末,在英國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藝術學院學習期間逐步培養出對藝術的敏感性及視覺素養,進而對於古代藝術品產生了較為深刻和廣泛的分析、理解能力。學習過程中,開始關注亞歐大陸的古代珠飾文化並對其產生了濃厚興趣。2015年,受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工作隊的邀約加入課題組開始對出土的玉髓類珠飾及拜火教早期階段的文化進行深入研究。2018年初至今,先後對我國江西省、西藏自治區、湖南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河南省考古發掘出土的玉髓類珠飾及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的天珠進行了科學檢測和系統研究。


巫新華,1963年生,歷史學博士,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中心主任,現任新疆考古隊隊長,組織翻譯外文新疆考古基本資料近2000萬字。主要研究方向為內陸亞洲考古,在美國《科學院院刊》、德國《歐亞考古學刊》、中國《考古學報》等期刊發表多篇論文,出版專著及譯著有《天山女神:康家石門子巖刻畫文化探新》《吐魯番唐代交通路線的考察與研究》《駝鈴悠悠:中國古代絲綢之路》《西域考古圖記》《亞洲腹地考古圖記》等,主編“西域遊歷叢書”“絲綢之路文化叢書•歷史篇”“文明的中介”“絲綢之路流散國寶”等系列叢書。


名人/編輯推薦

什麼是天珠?它來自哪裡?它是怎樣制作出來的?它蘊含著怎樣的文化寓意?

本書以我國古遺址出土及國家博物館陳展的22顆天珠為主要研究物件,精選五百多張天珠、瑪瑙珠的微距和顯微鏡圖片,圖文並茂地詮釋古珠的老化特征及時代工痕,科學闡明玉髓質珠飾的受沁現象及發生機理,揭示它們在風化演變過程中發生的系統性變化規律,以全新的視角客觀地解答了上述問題。


前 言


眾所周知, 珠子在古代的社會、宗教、經濟方面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被藏族人民稱為“Gzi”“Dzi”和“Zigs”的蝕花瑪瑙珠是他們自古至今最為尊崇迷戀的珠寶。由於瑪瑙特指條帶紋路清晰的玉髓,而制作“Gzi”珠所選用的礦料有的具有條帶結構,有的卻是純凈的玉髓,因此“蝕花瑪瑙珠”亦可稱為“蝕花玉髓珠”。“天珠”即“Gzi”“Dzi”珠的漢譯名詞,而“Gzi”“Dzi”又被漢語音譯為“瑟”或“思”,藏族人民認為它是具有超自然功能的護身符,因此神秘而珍貴。

時至今日,每當人們提及“天珠”,都會將它與藏族民間許多膾炙人口的美好傳說聯系起來,其中廣為流傳的是:天珠是一種特殊的昆蟲(藏語vbu),曾經有人在山巔遇見這種昆蟲,並用帽子逮住了它,當他挪開帽子時,昆蟲即刻石化為天珠。一說有具特殊善業的人在山嶺中捕獲了這種特殊昆蟲,它們與人的“濁氣”相觸後石化成了天珠。因此,藏族人民認為天珠是由昆蟲演變而來,人們有時還會發現這類珠子的“巢穴”。奧地利藏學家勒內.德.內貝斯基.沃科維茨(René de Nebesky-Wojkowitz)將天珠稱為“貓眼石”,他在《西藏的神靈和鬼怪》一書中記載了流傳於西部藏區的一個傳說,其中講述貓眼石最初起源於日土鎮附近的一座山上,它們如溪流般沿著山坡傾瀉而下,某天有一個婦女向山上扔了“魔眼”,貓眼石的流淌戛然而止,但如今依然可在那裡看到黑白條紋相間的貓眼石。還有一種傳說講貓眼石是格薩爾王戰勝“大食”(波斯)的戰利品,他凱旋時掠奪了大食國王寶庫裡的寶石,其中包括為數眾多的貓眼石,這種寶石由此被傳布到西藏各地……眾多美麗傳說為神秘的天珠披上了五彩霓裳,使之在人們的心目中更加旖旎珍貴。

天珠於20 世紀上半葉進入西方學者的視野,以意大利著名藏學家吉塞佩.杜齊(Giuseppe Tucci)為代表的研究者在西藏進行考古和社會調查時關注到了天珠。杜齊在《西藏考古》一書中將這種昂貴的珠子稱為“Zigs”,並認為它們來自西藏的古墓葬和田野,是古代西藏與周邊地區貿易的結果。學者洛伊斯.杜賓(Lois Sherr Dubin)認為天珠於公元7 世紀就已經存在了,並更進一步提出這種黑白紋飾的蝕花瑪瑙珠很早就與宗教信仰一起從伊朗傳到了西藏。毋庸置疑,天珠是蝕花玉髓珠的一種。英國學者貝拉西斯(A.F.Belllasis)早在1857年就關注到蝕花玉髓珠,還在巴基斯坦信德省的薩溫城做了實地考察並對在玉髓珠上蝕繪白色花紋的方法和所用原料進行了研究。麥凱(E.Mackey)也於1930年在這裡開展了實地調查和研究工作,在實驗中通過改變操作方法和原料等手段成功地將白色紋飾蝕繪於玉髓珠上○7 。霍魯斯.貝克(Horace C.Beck)在麥凱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在實驗室中可操作的新方法,這種20 世紀上半葉的制作方法是:將一顆珠子用之前提到的堿蝕法把整個珠子表面處理成白色,然後用不同金屬的硝酸鹽溶液在白化後的表面繪制圖案,之後再對珠子進行二次加熱。他在文中詳述了各類金屬硝酸鹽蝕染的效果,但實驗的最終結果未能令貝克滿意。此外,貝克還首次運用了分型與分期法對蝕花類的玉髓珠進行了研究。在Etched Carnelian Beads 一文中,貝克將其所認為的用型一工藝制作的蝕花玉髓珠按圖案特征劃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但他客觀清醒地認識到:“新的考古證據有可能證明這是不正確的,而且很多圖案類型是大量重合的。”而對於西方學者所認知的用型二工藝制作的天珠,貝克則坦言:“由於我暫時還沒有發現這種工藝的制作流程,因此不能確知這種珠子到底是如何被制作的……” 勒內.德.內貝斯基·沃科維茨認為天珠是西藏人使用的一種價值較高的護身符,它們來自田野和古墓葬○9 。此外,關注到天珠或對其進行過探討的還有法國的羅爾夫.阿爾費裡德.史泰安(Rolf Alfred Stein)、美國的大衛.艾賓豪斯(David Ebbinghouse)和麥克爾.溫斯騰(Michael Winsten)等,其中艾賓豪斯和溫斯騰於1988 年聯名發表了文章《藏族的瑟珠》。夏鼐先生是我國研究蝕花玉髓珠的先驅,童恩正、湯惠生、呂紅亮、趙德云等教授也曾分別在其著述中論及天珠。我們在梳理了上述學者們的研究結果後發現:他們基本上都承襲了霍魯斯.貝克的研究方法,運用分型、分期法將所掌握的文物資料從社會學、考古學、工藝美術等方面進行討論,從而得出該類文物是區域間物質、文化交流的物證。但是,有關天珠制作工藝的探究則幾乎一直停留在貝克的“不能確知這種珠子到底是如何被制作的”這一結論上。換言之,天珠的制作方法始終如迷霧般縈繞在人們心頭,再加上西方研究者20 世紀在實驗室裡的仿制實驗結果,世人對天珠的認知更加撲朔迷離……長久以來,人們除了對制作天珠的工藝技術充滿好奇,還提出了其他相關問題:作為來自遠古時期的文物,天珠必須具備怎樣的物質特征?它來自何方?人們為什麼將天珠的珠體蝕花為黑、白兩色?那些美麗的乳白色幾何圖案又蘊含著怎樣深遂的文化寓意?

我國近半世紀以來的考古發掘成果為研究天珠提供了豐富可靠的文物資料。歷史學、考古學、宗教學、哲學、藝術史學、人類學、神話學等社會科學的快速發展為探討天珠蘊含的文化寓意、文化傳承及傳播等問題提供了新思路,而礦物學、寶石學、物理學、化學、顯微埋藏學(Microscopic Taphonomy)等自然科學領域的豐碩成果也促使我們以全新的視角和理論方法來研究前文提及的相關問題。本書即以我國西藏地區和“絲綢之路”路網中其他地區考古發掘出土的20 餘顆天珠為研究物件,利用光學顯微鏡、單反相機微距拍攝等觀測手段對它們進行細部的微觀觀察和探究,進而厘清天珠在風化演變過程中發生的系統性變化規律,並對相應的受沁現象及發生機理進行客觀科學的解析和詮釋。這種“微痕考古”(Microscratch Archaeology)的方法使傳統的考古研究工作向微觀、具體的思維領域縱深發展。筆者在運用相關自然科學的理論方法合理地推導出天珠蝕花工藝的基礎上,進一步結合專業學者對高古玉器次生變化的研究成果,圖文並茂地深入解析上述考古發掘出土天珠的具體受沁現象和發生機理。本書旨在告訴人們:我們所觀察到的每一顆出土天珠的現有狀態都是其埋藏入土後產生的各種受沁現象疊加於它在古代成珠時的狀態之上的綜合結果,而每一顆天珠在成珠時的狀態及其漸次產生的受沁現象均與它們的玉髓珠體的物理化學性質密切相關。也就是說,這些出土天珠在久遠的埋藏過程中受埋藏環境和珠體礦料自身局部質量的影響產生了豐富多樣的次生變化,它們疊加於在古代就已蝕過花的玉髓珠體上,最終在每一顆天珠上形成了紛繁復雜、斑駁陸離的現有狀態。

美觀悅目又寓意深邃的天珠攜帶著大量的遠古信息向我們走來,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當時社會的工藝技術、科技發展、文化交流、宗教信仰以及社會經濟等諸多方面的問題。由於西藏乃至整個人類社會數千年來的文明隨著歲月的流逝不斷變遷,並因各個不同時期的宗教和社會背景而千姿百態,因此我們不得不承認:天珠蘊含的文化信息也存在著相應的變化,但它始終具有自己的明顯特點和充分的統一性,從而促使人們對它進行全面考量。因此,對天珠作出全面深入的研究是一個龐雜的系統工程,現在還難以想象我們能沿著時代的線索去追述每一顆天珠在其社會背景中所承載的具體文化內涵,而只能通過這些出土天珠帶給我們的具象信息,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嘗試解讀其所蘊含的抽象的文化寓意,再從時間和地域間文化傳播的角度理解天珠提示給我們的文化概貌。但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可以站在前輩們的肩膀上,借助他們的豐碩成果,如實地把這些出土天珠的珠體上所蘊藏的“秘密”記錄下來並將觀察到的細節展示給讀者,然後逐一科學地闡釋其成因。

正是我國的考古學家們和其他相關科學領域的研究者們在經過不懈努力後取得的卓越成就,使我們對天珠的觀察研究和科學闡釋成為可能,也為我們從科學的視角客觀地認知天珠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和理論基礎。在此,筆者謹向他們表達誠摯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目次

前 言

第一章 藏族的瑰寶——天珠

第二章 天珠的制作工藝


一、制作天珠珠體的礦料——白玉髓

二、天珠的制作工藝


第三章 玉髓質珠飾的次生變化及沁像總結


一、玉髓質文物發生次生變化的機理

二、玉髓質珠飾的沁像總結


第四章 天珠的受沁現象


一、西藏自治區考古發掘出土的天珠

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考古發掘出土的天珠

三、青海省考古發掘出土的天珠

四、河南省考古發掘出土的天珠

五、湖南省考古發掘出土的天珠

六、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的天珠


第五章 天珠的文化寓意


一、天珠的社會文化背景

二、拜火教及其對我國西藏地區文化的影響

三、天珠的拜火教文化意涵


後 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87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