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古典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中世紀之美(簡體書)
滿額折

中世紀之美(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68 元
定價
:NT$ 1008 元
優惠價
87877
庫存:1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26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是艾柯論述中世紀美學理論、審美體驗和藝術實踐的作品。中世紀之美在艾柯筆下呈現出自成一體的活力,它繼承了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傳統,在教條的思想環境中悄然演變,直到發展出成熟且具有批判性的觀念體系,對現代所繼承的傳統做出了基於中世紀視野的修正。
艾柯的論述從中世紀文本中汲取了神學、詩學、神秘主義、柏拉圖主義的思潮,他探討的藝術作品涵蓋了教堂、雕塑、珠寶、繪畫、音樂和古抄本。經過艾柯的解讀和闡釋後,中世紀的美學思想和藝術作品流溢出一種原始和獨特的美感,它的縝密性和普適性直至今天都能夠在我們身上激發出新鮮的見解。

作者簡介

翁貝托?艾柯(Umberto Eco),1932年出生於意大利亞歷山德裡亞市,享譽世界的哲學家、美學家、中世紀學家和小說家。被《劍橋意大利文學史》譽為“20世紀下半葉耀眼的意大利作家”。作品既遼闊又繁復,使讀者能夠從中享受到縱橫古今、暢遊多重世界的趣味與魅力。代表作品有《玫瑰的名字》《傅科擺》《美的歷史》《丑的歷史》《植物的記憶與藏書樂》。

名人/編輯推薦

美學史大師經典作品,顛覆刻板觀念,還中世紀以本真面貌
翁貝托?艾柯是意大利作家,也是世界首屈一指的中世紀學者和美學家。本書是他論述中世紀藝術理念和作品的專著,不僅通過翔實的文獻考證和藝術實例顛覆了“中世紀是黑暗時代”的陳舊觀念,並且詳細地引證出中世紀的審美體驗如何繼承了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傳統,又憑借自身獨特的思辨性,對後世產生了影響。

精妙美術解讀,海量藝術美圖,帶你看盡中世紀的華美
在艾柯筆下,中世紀為我們展現出一個龐大的美學體系:色彩的光之美,構圖的比例之美,神性的超越之美,以及宇宙的有機體之美。這些系統的美學思想都蘊含在本書精心遴選的160多幅高清藝術圖片中,幫助讀者更為直觀、深刻地理解中世紀藝術。中世紀的種種美麗經過艾柯的精彩闡釋和高清藝術圖片的呈現,達成了理論和實踐上的統一。

範景中、沈語冰、馬凌力薦!亞馬遜4.6高分,Goodreads千評推薦!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藝術史專家範景中,復旦特聘教授、藝術史和美學學者沈語冰,復旦大學教授馬凌均對本書贊不絕口,並撰寫了熱情洋溢的推薦語。本書英文版在美國亞馬遜收獲了4.6分的高分評價,5分好評率高達72%,在主流圖書社交媒體Goodreads上收獲了1254個評價和57篇長書評。

超大開本、高定印刷、藝術紙內文,個人收藏、禮贈他人兩相宜
本書采用180毫米×250毫米超大開本,以大畫幅和高精度展現中世紀藝術作品。內文采用125克雅韻藝術紙,含有塗布工藝,相比普通紙張具有更強的色彩表現力,相比藝術類常用銅版紙則手感更佳。本書印制委托國內享有盛譽的印刷廠——愛德印刷廠,並定制使用新近購置的日本進口小森UV油墨速幹八色印刷機(小森GL-840P),經編輯團隊實地考察,具有優秀的印刷效果,為個人收藏、禮贈他人之佳品。

導 言

這部短小的作品涉及的時段上自6世紀,下至15世紀,旨在研究貫穿中世紀拉丁文明的美學問題和美學理論的歷史發展。
“中世紀拉丁語文化”首先將我們指向經院哲學(Scholastic philosophy)及其所處的整個文化環境,但它也指向普通人的文化。我一直試圖證明,那個時代流傳的理論與現實中的感性及藝術成果有著怎樣的相關性。我闡明美學理論,是為了發現它有多麼符合,又多麼背離那個時代的現實,是為了發現中世紀美學和中世紀文化、文明的其他方面有哪些富有意義的聯系。簡言之,我試圖明確美學理論是否為美的享受和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提供了有效的答案—無論美對於中世紀人意味著什麼;並明確理論是否且怎樣刺激和指導了藝術的體驗和實踐。
我希望我的這番描述可以戰勝一個普遍的異見,即中世紀沒有美學,而只是沉迷於形而上的概念—這些概念既含糊又刻板,它們與寓言的糾纏關係更使其費解。
顯然,如果我們以美學表示一種獨特的藝術構想—比如根據克羅齊(Croce)的理論,藝術是感受的抒情直觀—那麼確實,中世紀哲學未曾產出這樣的“美學”。但這實際上是將對藝術和美的探尋—每個時代都在自行進行著這樣的探尋—化約為一種特定美學理念的產出,這從方法論上來說就是錯誤的,且莫名曲解了歷史觀點。
然而,我們必須探究的是,在每個時代,當大眾感性和文化遭遇美學問題時,這些問題都是怎樣得到解決的。如此我們的歷史探尋便具有價值,不過這份價值不是對於我們所說的“美學”而言(無論定義如何),而是對於特定文明的歷史(就其自身的感性和美學意識)而言。如果撇開意識形態上的喜好,我們還會發現本書所述的一部分理論在今日仍有一定價值。除此之外,我們也會更清楚地認識到,當代的哪些問題源於中世紀學說,而這些學說又因為遠離我們當前的興趣,時常被忽視。
中世紀美學這個領域蘊藏著豐富的寶藏,埃德加?德?布呂納的《中世紀美學研究》等巨著將許多曾在我們視線之外的材料帶入我們的視野範圍內。在本書中,我將考察中世紀人最關心,在我看來也最值得關注的一些問題。從具體主題而非具體哲學家入手似乎更為可取,因為在每一個體系內,對美學問題的論述通常分散各處,難以綜合,而且不同作者在涉及同一問題時,觀點時常沒有實質性區別。從方法論的角度來說,中世紀哲學深深植根於傳統。創新不會被夸耀,它甚至是一點一滴、悄然進行的,直至最終被吸收進包容的融合體系裡。從主題入手,我們可以追溯演變的過程,了解傳統如何逐漸讓位於具有爭議的新觀點;我們可以追蹤每一個疑難問題的解答是如何發展和成熟的,批判性的、科學的嚴謹態度又是如何形成的。
中世紀美學始於對古典時代幾乎不加批判地繼承,但這份遺產依然有著煥然一新的精神。一種關於美的形而上學和認識論逐漸形成,最終誕生了美是一種有機價值的觀點,這是其最為成熟的時期。我們將看到,這一觀念隨後沒落。傳統的形而上概念開始分崩離析,藝術概念和詩性行為變得越來越不系統連貫,聚集了諸多問題。亞裡士多德傳統不再萬能。這些為以天賦和想象力為信條的風格主義奠定了基礎。

目次

縮寫表
再版前言
導言
第一章 中世紀的審美感性
第二章 超越之美
第三章 比例之美
第四章 光之美
第五章 象征與寓言
第六章 審美感知
第七章 有機體之美
第八章 有機體之美的興與衰
第九章 藝術理論
第十章 靈感與藝術的地位
第十一章 結語
參考文獻
譯名對照表
插圖索引

書摘/試閱

第四章 光之美


聖奧古斯丁在《論靈魂之偉大》中闡述了一種基於幾何規律性的美學理論。他說,等邊三角形比非等邊三角形美麗,因為它們更“均等”(aequalitas)。正方形比等邊三角形美麗。最美的則是圓,它沒有棱角,圓周連貫的均等性不會被破壞。但在所有這些圖形之上是點—它不可分,是自身的中心、開端和結局,是圓的生成源點,是所有圖形中最美的。
這種理論傾向於將比例的概念與由上帝的絕對同一引出的形而上情感相聯系。聖奧古斯丁對於幾何圖形的討論實際上是關於靈魂的“中心地位”的討論。但是多重比例與上帝不可化約的完美聯系起來,卻為矛盾埋下了種子;這一矛盾便是量化美學和質性美學的矛盾,這是中世紀美學必須解決的問題。
在質性美學的體驗中,最明顯的表現便是中世紀人對於光和色彩的熱愛。許多有趣的文獻都證明了這一喜愛之情,而且它們揭露出與我們在前幾章中考察的美學傳統相衝突的事實。我們已經知道,中世紀理論家將美看作智性事物,一種數學式的性質,甚至當他們在談論純經驗的事物時,比如對韻律的體驗或人體的構造時,他們也有此類觀念。但是當中世紀人談論到對色彩的體驗,對寶石、材料、花卉和光等物件的體驗時,他們卻對事物的純感官特性表現出強烈的情感。他們對於比例的熱愛最初表現為理論學說,後來才逐漸進入實踐領域,形成準則。相比之下,他們對於色彩和光的熱愛是一種自發的反應,具有典型的中世紀特征,直到後來才在中世紀人形而上學的系統裡得到科學的表述。色彩之美在任何地方都被視作純粹、單純之美,是一種立刻可被感知且不可化約的美,這與比例很不相同。
中世紀對於光和色彩的喜愛,可用實時性和單純性來概括。這一時期的具象藝術表現出一種與後續時期相當不同的色彩意識。它局限於簡單的原色,有著一種與達?芬奇式暈塗法近乎相反的色彩明確性。它利用相映成趣的色彩組合產生獨特的光感,而不是使用明暗對照法,使得色彩被光左右,甚至可以延伸至圖像邊緣以外。中世紀詩歌中的色彩也總是明確且不含糊的: 草是綠色的,血是紅色的,牛奶是雪白色的。每一種色彩都有最貼切的描述物件(比如殷紅用於薔薇);盡管每一種色彩可以有許多種深淺,但不可以逐漸變淡或模糊形成立體感。中世紀的袖珍畫證實了中世紀人對基礎色以及色彩組合所帶來的活力的喜愛。我們不僅在佛蘭德斯畫家和勃艮第畫家的成熟作品中看到這一點,比如《貝裡公爵的豪華時禱書》,也在更早的作品中對此有所察覺,比如在11世紀賴興瑙島的袖珍畫中,“籠罩萬物的金色光輝點亮了畫面,丁香紫、海洋綠、沙礫黃、粉紅色和藍白色(賴興瑙島袖珍畫的典型色彩)等冷峻明亮的色彩似乎閃耀著各自的光輝”。克雷蒂安?德?特魯亞的文學文本《埃萊克和埃尼德》證明,詩人和畫家的生動視覺想象之間有著共通之處:

他遵從命令為她取來斗篷和長袍,長袍以白貂毛皮為襯,一直縫至袖口。手腕處和頸帶處是貨真價實的半馬克重的金箔,金箔之上滿是五彩斑斕的寶石,有靛藍色和綠色,有藍色和深棕色……斗篷華美精致;兩塊黑貂毛皮圍脖,流蘇中使用了超過一盎司的金子;一條繡著紅鋯石,另一條上面的紅寶石比燃燒的蠟燭更奪目。裡襯是白貂毛皮;質地是世上絕無僅有的精致。布料上繡著精美的小十字架,每一個都不同,有靛藍色、朱紅色、深藍色、白色、綠色、藍色和黃色。

當然,關於愉悅感官的色彩(suavitas coloris),這不是唯一證據。在拉丁語或地方語言的中世紀文學中尋覓一番,定會有巨大收獲。但丁曾寫到東方藍寶石的迷人色彩;圭尼澤利曾寫過谷物雪白色的表面。《羅蘭之歌》將杜蘭達爾聖劍描述為清亮锃白,它的閃耀與光輝可與太陽試比高。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除此之外,中世紀還發展出了一種藝術形式,將簡單色彩之美與光之美結合出無與倫比的效果,那便是哥特大教堂的彩色玻璃。中世紀人對於色彩的喜愛在日常生活、服飾、裝飾和武器中也是顯而易見的。赫伊津哈在記述中世紀晚期的色彩敏感性時,寫下了一段精彩的文字,說弗魯瓦薩爾狂熱地喜愛“裝飾繁復的船隊,其周身裝飾著彩色飾帶,艷麗的紋章旗幟掛在桅頂上飄揚,還有一些垂掛在水面上”。《彩色紋章》中的段落贊美了淺黃色和藍色、橙色和白色、橙色和粉紅色、粉紅色和白色、黑色和白色的並置。奧利維爾?德?拉馬歇在作品的一個段落裡如此描寫一位女士: 她穿著“紫羅蘭色的絲綢衣服,坐在藍色絲綢罩的馬車裡,三位穿著朱紅色絲綢衣服和戴著綠色絲綢頭巾的男人駕駛著馬車”。
中世紀的色彩理論是其美學的一大源頭,要全面理解這一點,就有必要了解當時的流行品位。大眾對於色彩的普遍喜愛是深入且根本的,如果我們忽略這一點,就難免會覺得“色彩鮮艷的東西是美麗的”這類說法過於幼稚膚淺。實際上正相反,在色彩領域,當時的哲學家反而被那個時代的感性所影響。聖維克多的修伊正是因此才說綠色是所有色彩中最美麗的顏色,它是春天的象征,是重生的形象。確實,這裡面有神秘主義的成分,但他並沒有否定感官愉悅的成分。奧弗涅的威廉提出相同的觀點,不過他的論證角度基於心理學: 他說綠色處於使瞳孔擴張的白色和使瞳孔收縮的黑色的正中間。
除去單色,哲學家和神秘學家也都普遍被光亮和太陽光所吸引。中世紀文學時常贊美天光和火焰的燦爛美好。哥特大教堂的一個基本結構原則規定,大教堂應讓光線穿過鏤空雕塑,投射進教堂。蘇杰在一首詩中贊美了他所主持的教堂,他寫到了這樣一種通透感:

光彩熠熠的教堂,中殿明亮,
明亮之光的結合中,誕生新的明亮,
這彌漫著天光的聖殿啊,即是明亮。

在詩歌領域,提及但丁的《神曲?天堂篇》便足矣。此作是中世紀熱愛光的完美例證: 在某些方面,它表達了中世紀的自發性—中世紀人經常以光的形象構想上帝,將光當作精神實在的原始隱喻—而在另一些方面,它被教父派經院哲學所影響。神秘主義詩作在這方面是相似的。一方面,但丁會寫:

啊,它圍繞著我,均勻澄澈,
那光輝在已有的光輝之上,
如同黎明初臨,把地平線照亮。

而另一方面,聖希爾德加德寫道:

在美麗的曠野中發光的神聖造物,我是它生動、熾烈的本質。我在水中閃耀,我在太陽、月亮、星辰中燃燒。

神以光的形象出現,這有著悠久的傳統,從閃米特異教的巴力、埃及太陽神拉、波斯神祇馬茲達(以上皆為太陽的人格化神明或者太陽善行之果)到柏拉圖主義中理念的“太陽”—善。這一形象傳承至新柏拉圖主義,尤其是普羅克洛斯(Proclus),然後通過奧古斯丁進入基督教傳統,再至經常將上帝譽為光(lumen)、火焰或光之源泉的偽丟尼修。不過對後期經院哲學產生影響的還有阿拉伯的泛神論者: 伊本?巴哲、哈伊?本?喬坎和伊本?道法伊,經院哲學從他們的學說繼承了光的閃耀本質,以及對明亮和美的狂喜。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877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