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歐美都在用的學習力訓練,新加坡、紐西蘭列為學校必修科目】
學習不僅靠努力,還要靠方法,掌握一套直擊大腦的學習法,才能讓努力發揮出10倍甚至100倍的作用。
【學習不僅靠努力,還要靠方法】
你是否
◆花太多時間學習,成效卻令人失望?
◆吸收新資訊總是頭昏腦脹,不知從何著手?
◆腦袋清楚卻不知道怎麼表達?
◆好像有失憶症,老是記了又忘?
◆筆記亂糟糟,總是抓不到重點?
【上課、工作與生活,說不通、想不透、記不住的,本書通通有解】
․清晰的步驟、詳細的圖解、活潑的實作案例,教學者的必備攻略
․文科、理科都適用,學生達到最佳學習效果
․演講綱要、會議規劃,整理龐雜概念、化繁為簡
․產品開發、活動企劃、目標設定,組織問題分析與解決
․初學者也能快速上手、不論大人小孩都適用
․時間分配的管理技巧
․投資理財的應用規劃
以腦神經科學為基礎,建構知識、發散思維、幫助學習者思考、提高學習能力的可視化工具
觀察力、專注力、想像力、思考力、歸納力、閱讀力、
數學力、寫作力、邏輯力、分析力、記憶力、理解力……
【善用思維導圖,縱覽全局,刺激大腦展開自由聯想】
․將複雜的概念進行細緻拆解
․用不同的角度,開啟高維視角
․將重點邏輯化、簡單化、圖表化
․增進理解力,掌握應對未知的基礎邏輯
․不只教你學,也教你如何表達跟思考
★本書原書名 《思維導圖》
學習不僅靠努力,還要靠方法,掌握一套直擊大腦的學習法,才能讓努力發揮出10倍甚至100倍的作用。
【學習不僅靠努力,還要靠方法】
你是否
◆花太多時間學習,成效卻令人失望?
◆吸收新資訊總是頭昏腦脹,不知從何著手?
◆腦袋清楚卻不知道怎麼表達?
◆好像有失憶症,老是記了又忘?
◆筆記亂糟糟,總是抓不到重點?
【上課、工作與生活,說不通、想不透、記不住的,本書通通有解】
․清晰的步驟、詳細的圖解、活潑的實作案例,教學者的必備攻略
․文科、理科都適用,學生達到最佳學習效果
․演講綱要、會議規劃,整理龐雜概念、化繁為簡
․產品開發、活動企劃、目標設定,組織問題分析與解決
․初學者也能快速上手、不論大人小孩都適用
․時間分配的管理技巧
․投資理財的應用規劃
以腦神經科學為基礎,建構知識、發散思維、幫助學習者思考、提高學習能力的可視化工具
觀察力、專注力、想像力、思考力、歸納力、閱讀力、
數學力、寫作力、邏輯力、分析力、記憶力、理解力……
【善用思維導圖,縱覽全局,刺激大腦展開自由聯想】
․將複雜的概念進行細緻拆解
․用不同的角度,開啟高維視角
․將重點邏輯化、簡單化、圖表化
․增進理解力,掌握應對未知的基礎邏輯
․不只教你學,也教你如何表達跟思考
★本書原書名 《思維導圖》
作者簡介
楊瑜君
電腦科學碩士、教育專家,「東西兒童教育」創始人,一位致力於將美國思維模型,與東方傳統文化融合在家庭教育領域的華人媽媽。透過原創教育類系列文章和「逃逃說英語」系列節目,持續分享關於英語學習、家庭教育、美國學校教育相關的理念、思考和總結,受到眾多家長的歡迎和喜愛。
萬玲
Thinking Mind培訓師,曾任世界500強美商企業經理。
電腦科學碩士、教育專家,「東西兒童教育」創始人,一位致力於將美國思維模型,與東方傳統文化融合在家庭教育領域的華人媽媽。透過原創教育類系列文章和「逃逃說英語」系列節目,持續分享關於英語學習、家庭教育、美國學校教育相關的理念、思考和總結,受到眾多家長的歡迎和喜愛。
萬玲
Thinking Mind培訓師,曾任世界500強美商企業經理。
序
【導讀】
「知識就是力量」這句鏗鏘有力的話,是四百多年前英國哲學家培根提出的。意思是人們掌握的知識越多,對客觀世界的了解就越深刻,改造世界的能力就越強,取得成功的機會也就越多。
但那是一個知識不容易「複製」的時代。經濟水準落後,知識獲取困難且傳播不便。上學讀書的機會不是人人都能擁有,書籍也不容易獲得。大多數的知識以私有形式,保存於少數人的手中。
當時的知識是高貴的、稀有的、嚴肅的。
三百多年後,當書籍走入尋常百姓家,開始漸漸普及時,大家對知識的理解就發生了變化。愛因斯坦剛移民到美國時,已是家喻戶曉,所以一舉一動常常有記者貼身採訪。據說有一次某位記者問他,音速是多少?愛因斯坦搖搖頭表示不知道。記者很詫異,「怎麼會不曉得呢?你不是一流的科學家嗎?」愛因斯坦說:「這些可以在書上查到的東西,我沒有記在腦子裡。」
查閱書本總歸是一件費時費力的麻煩事,如果說愛因斯坦這句話,在當時還略顯輕狂,那放到今天來看,就一點兒也不為過了。
你有沒有發現,身邊那些學習能力強,後來發展也不錯的同學,幾乎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特別善於思考。成績好不是因為死讀書,而是學得很「活」。如果考試題目不難,大家的成績也就不會有太大的差別。但只要有一兩道具鑑別度的附加題,或者是競賽級的考試,差距馬上表現出來。
同一個班的孩子,每天上同樣的課,做同樣的作業,為什麼考試成績有高下之分、知識掌握程度有強弱之別呢?
原因是人們雖然接收到的知識是相同的,但怎麼篩選、如何加工,每個人吸收後做什麼事,產生的價值是不一樣的。就像同樣的食材,不同的廚師能做出不同品質的菜餚一樣,能否讓知識衍生出更優質的後續發展,將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
不少人平時只習慣於做「一次性思考」,這其實不算真正的思考,只是接收了老師教授的知識,然後把它一次又一次地套用到作業、測驗題目中,並沒有停下來對學過的東西,進行完整的歸納和分類。這在題型沒有變化、難度沒有加大的考試中,是行得通的。
但只要遇到那些無法立即明白的難題、任務、現象,需要發揮思考能力去尋找,甚至創造答案的情況時,長期缺乏思維訓練的孩子就會很吃虧。而那些善於思考的人,他們在平時的學習中,不僅僅滿足於吸收老師傳授的知識,完成交代的作業,還在聽課和練習的過程裡,養成不斷動腦筋,提出新的問題,積極尋找答案的習慣。
知識在他們的思考中已經開始發酵,經過一連串的碰撞和膨脹,成為自身的一部分,所以無論考試如何變換題型、方法,他們也能輕鬆以對。
「知識就是力量」這句鏗鏘有力的話,是四百多年前英國哲學家培根提出的。意思是人們掌握的知識越多,對客觀世界的了解就越深刻,改造世界的能力就越強,取得成功的機會也就越多。
但那是一個知識不容易「複製」的時代。經濟水準落後,知識獲取困難且傳播不便。上學讀書的機會不是人人都能擁有,書籍也不容易獲得。大多數的知識以私有形式,保存於少數人的手中。
當時的知識是高貴的、稀有的、嚴肅的。
三百多年後,當書籍走入尋常百姓家,開始漸漸普及時,大家對知識的理解就發生了變化。愛因斯坦剛移民到美國時,已是家喻戶曉,所以一舉一動常常有記者貼身採訪。據說有一次某位記者問他,音速是多少?愛因斯坦搖搖頭表示不知道。記者很詫異,「怎麼會不曉得呢?你不是一流的科學家嗎?」愛因斯坦說:「這些可以在書上查到的東西,我沒有記在腦子裡。」
查閱書本總歸是一件費時費力的麻煩事,如果說愛因斯坦這句話,在當時還略顯輕狂,那放到今天來看,就一點兒也不為過了。
你有沒有發現,身邊那些學習能力強,後來發展也不錯的同學,幾乎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特別善於思考。成績好不是因為死讀書,而是學得很「活」。如果考試題目不難,大家的成績也就不會有太大的差別。但只要有一兩道具鑑別度的附加題,或者是競賽級的考試,差距馬上表現出來。
同一個班的孩子,每天上同樣的課,做同樣的作業,為什麼考試成績有高下之分、知識掌握程度有強弱之別呢?
原因是人們雖然接收到的知識是相同的,但怎麼篩選、如何加工,每個人吸收後做什麼事,產生的價值是不一樣的。就像同樣的食材,不同的廚師能做出不同品質的菜餚一樣,能否讓知識衍生出更優質的後續發展,將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
不少人平時只習慣於做「一次性思考」,這其實不算真正的思考,只是接收了老師教授的知識,然後把它一次又一次地套用到作業、測驗題目中,並沒有停下來對學過的東西,進行完整的歸納和分類。這在題型沒有變化、難度沒有加大的考試中,是行得通的。
但只要遇到那些無法立即明白的難題、任務、現象,需要發揮思考能力去尋找,甚至創造答案的情況時,長期缺乏思維訓練的孩子就會很吃虧。而那些善於思考的人,他們在平時的學習中,不僅僅滿足於吸收老師傳授的知識,完成交代的作業,還在聽課和練習的過程裡,養成不斷動腦筋,提出新的問題,積極尋找答案的習慣。
知識在他們的思考中已經開始發酵,經過一連串的碰撞和膨脹,成為自身的一部分,所以無論考試如何變換題型、方法,他們也能輕鬆以對。
書摘/試閱
【內文試閱】
【知識在大腦中不同的儲存方式】
思考能力強的人,善於對知識進行分類整理、分析聯想,並和腦海裡的舊知識,產生關聯和類比,自然加深了記憶力和理解度。和我們在一個收納整齊的家裡,找東西會很順利類似,當需要把這些檔案「調」出來,例如考試或者解決問題時,同樣也得心應手。
現在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不是缺乏知識,而是多到滿出來。《知識大遷移》中提到,過去的知識總量比較少,人和知識之間是一種占有關係,占有越多能力越強。但是時代變了,知識總量已經達到任何一個人,用任何一種方式,都無法完全占有的程度,哪怕只是一個冷門的小眾市場。
舉一個很有趣的例子:過去水很少,而自己這個桶頗大,往空桶裡舀水,當然是裝得越多越好;但現在的水多得像大海,即使裝了滿滿一桶,也起不了什麼作用,所以必須要學會游泳,直接往水裡跳。
學習方式必須改變,比起積累細節的知識點,我們更需要寬廣、多維的知識脈絡,還有快狠準獲取有效資訊的能力,而不是被動地把接收到的一切,都設法倒進自己的桶裡,被它們牽著鼻子走。
良好的思考能力,能讓學生迅速判斷出哪一種資訊是有用的,什麼是重點,何處是關鍵,哪些需要牢記,哪些簡單了解,等到要用的時候,在網路搜尋一下就可以了。就像愛因斯坦覺得他並不需要記住音速是多少一樣。
以色列天才歷史學家尤瓦爾‧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在2017年年初出版了《未來簡史:從智人到神人》一書,此書長期雄據《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中,書裡談道:「當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科學技術發展到日益成熟,人類將面臨從進化到智人以來最大的一次改變,絕大部分人將淪為『無價值的群體』,只有少部分人能進化成特質發生改變的 『神人』。」
這種說法聽起來有點危言聳聽,或者在情感上很難被認同。但下面這點應該是沒有太多質疑的,那就是關於人工智能的新聞會越來越多,人們在一個又一個,曾經只有人類能夠勝任的領域,會接二連三地失手,在和人工智能的較量中敗下陣來。
在學習知識,以及根據固定知識進行例行工作這方面,人類很難和人工智能相抗衡。要避免成為「無價值的群體」,必須具備強大的思考能力。現有的知識適用於解釋過去和當下,而思考能力能讓我們更完善應對不確定的未來。去探索未知,發明創新,做那些從無到有、從0到1的事情,是我們在面對強大的人工智能時,還能保有的一點勝算。
不同時代對人才的定義,影響著我們教育的培養方向。古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現代需要大量的工程人才,所以「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接下來這一代,資訊爆炸,人工智能蓬勃發展,學會思考,才能不被時代淘汰。
那要如何才能學會思考呢?這麼抽象的東西能教、能學嗎?
思維的傳授並不輕鬆,和語文、數學那些劃分清晰、有明確知識點的學科不一樣,思維最大的難度,在於它的定義不夠明確,也很難被感知,且不容易具體融入日常教學中。所以長久以來,整個教育界都在尋求一種合適的方法,讓老師在教學中,不僅能展現給學生問題解決的方式,還要呈現正確的思考過程,以利他們理解;同時也方便學生把自己的思考能力表達出來,使老師能觀察並且幫助他們成長。
我們每天會接觸很多新知識,也會冒出很多新想法,這些東西都需要整理和記憶。學習思維技巧,可以幫助「看得見,摸得著」自己的所思所想,從而掌握思考方法和技巧,學會如何有意識地思考,讓人在學習新知識、面對新事物時:
●從不愛動腦筋到習慣動腦筋
●從死記硬背到舉一反三
●從學套路到學思路
●從「學會」到「會學」
因為這套方式在歐美學校裡經常使用,學生也在不知不覺中,把這種思維習慣帶到日常學習裡;對他們來說,這種做法很普遍,就像我們以前做幾何題畫輔助線一樣,是很自然的一種方法。
【知識在大腦中不同的儲存方式】
思考能力強的人,善於對知識進行分類整理、分析聯想,並和腦海裡的舊知識,產生關聯和類比,自然加深了記憶力和理解度。和我們在一個收納整齊的家裡,找東西會很順利類似,當需要把這些檔案「調」出來,例如考試或者解決問題時,同樣也得心應手。
現在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不是缺乏知識,而是多到滿出來。《知識大遷移》中提到,過去的知識總量比較少,人和知識之間是一種占有關係,占有越多能力越強。但是時代變了,知識總量已經達到任何一個人,用任何一種方式,都無法完全占有的程度,哪怕只是一個冷門的小眾市場。
舉一個很有趣的例子:過去水很少,而自己這個桶頗大,往空桶裡舀水,當然是裝得越多越好;但現在的水多得像大海,即使裝了滿滿一桶,也起不了什麼作用,所以必須要學會游泳,直接往水裡跳。
學習方式必須改變,比起積累細節的知識點,我們更需要寬廣、多維的知識脈絡,還有快狠準獲取有效資訊的能力,而不是被動地把接收到的一切,都設法倒進自己的桶裡,被它們牽著鼻子走。
良好的思考能力,能讓學生迅速判斷出哪一種資訊是有用的,什麼是重點,何處是關鍵,哪些需要牢記,哪些簡單了解,等到要用的時候,在網路搜尋一下就可以了。就像愛因斯坦覺得他並不需要記住音速是多少一樣。
以色列天才歷史學家尤瓦爾‧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在2017年年初出版了《未來簡史:從智人到神人》一書,此書長期雄據《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中,書裡談道:「當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科學技術發展到日益成熟,人類將面臨從進化到智人以來最大的一次改變,絕大部分人將淪為『無價值的群體』,只有少部分人能進化成特質發生改變的 『神人』。」
這種說法聽起來有點危言聳聽,或者在情感上很難被認同。但下面這點應該是沒有太多質疑的,那就是關於人工智能的新聞會越來越多,人們在一個又一個,曾經只有人類能夠勝任的領域,會接二連三地失手,在和人工智能的較量中敗下陣來。
在學習知識,以及根據固定知識進行例行工作這方面,人類很難和人工智能相抗衡。要避免成為「無價值的群體」,必須具備強大的思考能力。現有的知識適用於解釋過去和當下,而思考能力能讓我們更完善應對不確定的未來。去探索未知,發明創新,做那些從無到有、從0到1的事情,是我們在面對強大的人工智能時,還能保有的一點勝算。
不同時代對人才的定義,影響著我們教育的培養方向。古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現代需要大量的工程人才,所以「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接下來這一代,資訊爆炸,人工智能蓬勃發展,學會思考,才能不被時代淘汰。
那要如何才能學會思考呢?這麼抽象的東西能教、能學嗎?
思維的傳授並不輕鬆,和語文、數學那些劃分清晰、有明確知識點的學科不一樣,思維最大的難度,在於它的定義不夠明確,也很難被感知,且不容易具體融入日常教學中。所以長久以來,整個教育界都在尋求一種合適的方法,讓老師在教學中,不僅能展現給學生問題解決的方式,還要呈現正確的思考過程,以利他們理解;同時也方便學生把自己的思考能力表達出來,使老師能觀察並且幫助他們成長。
我們每天會接觸很多新知識,也會冒出很多新想法,這些東西都需要整理和記憶。學習思維技巧,可以幫助「看得見,摸得著」自己的所思所想,從而掌握思考方法和技巧,學會如何有意識地思考,讓人在學習新知識、面對新事物時:
●從不愛動腦筋到習慣動腦筋
●從死記硬背到舉一反三
●從學套路到學思路
●從「學會」到「會學」
因為這套方式在歐美學校裡經常使用,學生也在不知不覺中,把這種思維習慣帶到日常學習裡;對他們來說,這種做法很普遍,就像我們以前做幾何題畫輔助線一樣,是很自然的一種方法。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