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NT$ 1600 元優惠價
:90 折 1440 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43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著老師尊師重道、培英毓秀與反本開新的大心宏願,因此在老師精心挑選提供珍藏的歷史文獻,以及師友同門、受業後進踴躍撰述的來文惠稿之中,特意依照《周易‧說卦傳‧第二章》「兼三才而兩之」、「《易》六位而成章」的哲思聖訓,編輯為六大主題:壹、肅禮先賢;貳、同仁道誼;參、作毓後進;肆、汲引俊秀;伍、桃李薪傳;陸、彣彰薈萃;以及附錄二篇――書翰彙集、年表廣編。
此外,特別感謝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劉大鈞先生、林忠軍教授聯翩惠書賀「壽」共三幅中堂,學長龔鵬程教授賜贈壽慶「水擊三千,數生大衍」長聯,以及蕙心蘭質的現代詩人陳姵綾女史賦作〈儒風一樣翩然〉、才華洋溢的林子琪女棣法書,均為本集增光添彩,師友、門棣與後生的盛情厚意,美意足以延年衍慶了。附錄一之師友書翰可與〈壹、肅禮先賢〉前後對照呼應,相觀而善;附錄二之老師學行著述年表,具體而微,可以綜觀老師九十年生命歲月中的雪泥鴻爪。
本集約六十萬字,洋洋灑灑,炳炳烺烺,薈萃英華,蔚為大觀,郁郁乎文哉!老師七秩、八豑與九豑壽慶論文集,都特別敦請學長黃明理教授題名,墨韻文風,更添丰采,謹此致謝;虔誠蘄祝老師百年期頤,錫晉九如,純嘏眉壽!
此外,特別感謝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劉大鈞先生、林忠軍教授聯翩惠書賀「壽」共三幅中堂,學長龔鵬程教授賜贈壽慶「水擊三千,數生大衍」長聯,以及蕙心蘭質的現代詩人陳姵綾女史賦作〈儒風一樣翩然〉、才華洋溢的林子琪女棣法書,均為本集增光添彩,師友、門棣與後生的盛情厚意,美意足以延年衍慶了。附錄一之師友書翰可與〈壹、肅禮先賢〉前後對照呼應,相觀而善;附錄二之老師學行著述年表,具體而微,可以綜觀老師九十年生命歲月中的雪泥鴻爪。
本集約六十萬字,洋洋灑灑,炳炳烺烺,薈萃英華,蔚為大觀,郁郁乎文哉!老師七秩、八豑與九豑壽慶論文集,都特別敦請學長黃明理教授題名,墨韻文風,更添丰采,謹此致謝;虔誠蘄祝老師百年期頤,錫晉九如,純嘏眉壽!
作者簡介
賴貴三
字屯如,一字仁叔,合字屯仁,臺南一中、中山大學外文系、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所畢業,獲文學博士學位。歷任臺灣師大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並曾兼人文教育研究中心組長、中國訓詁學會秘書長。國際考古學暨歷史語言學學會常務理事、國際漢學專業副會長、臺灣師大國文學系、國際漢學研究所合聘教授,漢學所創所所長與國文系主任。其學承黃慶萱教授,專長為《周易》、中國經學、中國哲學、文字學、訓詁學、文獻學,精通隸書、善識篆刻。
字屯如,一字仁叔,合字屯仁,臺南一中、中山大學外文系、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所畢業,獲文學博士學位。歷任臺灣師大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並曾兼人文教育研究中心組長、中國訓詁學會秘書長。國際考古學暨歷史語言學學會常務理事、國際漢學專業副會長、臺灣師大國文學系、國際漢學研究所合聘教授,漢學所創所所長與國文系主任。其學承黃慶萱教授,專長為《周易》、中國經學、中國哲學、文字學、訓詁學、文獻學,精通隸書、善識篆刻。
目次
目次
魯實先老師「肅禮先賢,作毓後進」甲骨文贈聯 1
龔鵬程先生「水擊三千,數生大衍」長幅賀聯 2
陳姵綾詩、林子琪書──儒風一樣翩然 3
照片集錦──天保九如松柏茂,德薰三歎性情榮 5
編輯序記──肅禮先賢為敦品之首,作毓後進在教學之餘 1
壹 肅禮先賢
一 牟宗三老師信二封 3
二 林尹老師信 7
三 高明老師《修辭學.序》 9
四 潘重規老師信 13
五 魯實先老師書贈甲骨文聯 15
六 楊家駱老師信 17
七 李漁叔老師詩 19
八 蘇文擢先生信 21
九 黃錦鋐老師信 25
十 汪中老師信 27
貳 同仁道誼
一 多元民族與先秦諸子 莊萬壽 31
二 邁向多維跨域的研究:文法與修辭、隱喻與認知──為友香夫子天保九如嵩壽而作 姚榮松 43
三 從充體之氣到浩然義氣 陳麗桂 61
四 荀子教育思想與《周禮》之關係 林素英 85
五 黃慶萱先生學行著述中的若干人事物 許俊雅 109
參 作毓後進
一 臺灣鸞賦體製趨簡略論 歐天發 153
二 黑水城出土西夏漢文具注殘曆訂年用曆商榷補證 林金泉 183
三 「正位居體,美在其中」──我所景慕的黃慶萱老師 王基倫 223
四 慶萱師與我的學《易》歷程 黃忠天 227
五 18世紀朝鮮漂流民所見之臺灣原住民面貌 張貞海 237
六 論詩歌「吟、唱」的幾個問題 潘麗珠 249
七 臺灣先儒黃敬《易經初學義類》史事解《易》析論 賴貴三、林芷羽 267
八 複印與對話──《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與《桂勝》的地景觀看 范宜如 341
肆 汲引俊秀
一 「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從〈大有〉、〈中孚〉兩卦剖析「誠信」之道 趙中偉 363
二 「我命在我不在天」的道教養生內涵 林文欽 391
三 「《易經》現象學」與「道論詮釋學」──以王弼《周易略例》暨「存有三態論」為引子的展開 林安梧 415
四 《易》的精神傳統與詮釋視界──鄭著《周易鄭解》跋 鄭吉雄 447
五 〈比.卦辭〉「原筮」本義辨析 楊慶中 457
六 唐詩對崑崙文化的承接與轉化 林淑貞 465
伍 桃李薪傳
一 全人教育融入《禮記.學記》教學示例 謝淑熙 489
二 瓊藻薈萃,翰章鑑開──黃慶萱先生《修辭學》對語文教學的貢獻 劉凱玲 509
三 續談《易傳》中的「以……也」句 陳威瑨 541
四 從黃慶萱教授的時間觀談內丹學援《易》論時之應用──以李道純《三天易髓》為例 王詩評 567
五 詮釋與批判──理雅各英譯《易經》卦爻辭義理探析 沈信甫 587
陸 彣彰薈萃
一 黃慶萱先生文章輯存(一) 許俊雅 619
二 黃慶萱先生文章輯存(二) 林士翔 671
三 黃慶萱先生文章輯存(三) 賴貴三 701
附錄一 黃慶萱教授「見南山居」師友書翰集
一 林尹老師信函一封(1964年9月22日) 775
二 楊家駱老師信函一封(1965年3月30日) 775
三 楊家駱老師信函一封(1965年4月14日) 776
四 楊家駱老師信函一封(1965年4月30日) 776
五 楊家駱老師信函一封(1965年5月10日) 777
六 魯實先老師信函一封(1965年6月8日) 777
七 楊家駱老師信函一封(1965年6月17日) 777
八 楊家駱老師〈《史漢儒林傳疏證》序〉(1965年夏) 778
九 楊家駱老師信函一封(1965年7月5日) 779
十 楊家駱老師信函一封(1965年8月26日) 779
十一 楊家駱老師信函一封(1965年11月11日) 780
十二 楊師母信函一封(1965年12月3日) 780
十三 楊家駱老師明信片十二張 (1966年3月14日至1969年7月24日) 780
十四 孔德成老師信函一封(1966年7月8日) 783
十五 孔德成老師信函一封(1966年7月18日) 783
十六 楊家駱老師信函一封(1966年9月26日) 783
十七 林尹老師信函一封(1966年10月12日) 784
十八 謝冰瑩老師信函一封(1966年11月10日) 785
十九 楊家駱老師信函一封(1966年12月29日) 785
二十 楊家駱老師信函一封(1967年3月31日) 785
二十一 楊家駱老師信函一封(1967年11月7日) 786
二十二 楊家駱老師信函一封(1967年11月12日) 786
二十三 楊家駱老師信函一封(1968年1月1日) 786
二十四 林尹老師信函一封(1970年3月20日) 787
二十五 林尹老師信函一封(1971年8月5日) 787
二十六 高明老師信函一封(1972年11月20日) 787
二十七 李怡嚴教授信函一封(1978年2月10日) 788
二十八 李東俊理事長信函一封(1980年4月10日) 790
二十九 高明老師信函一封(1981年11月9日) 791
三十 陳新雄教授信函一封(1982年3月15日) 791
三十一 黃錦鋐老師信函一封(1982年11月8日) 792
三十二 黃錦鋐老師信函一封(1982年12月29日) 792
三十三 黃錦鋐老師信函一封(1983年1月16日) 793
三十四 高明老師賀年卡與信函各一封(1983年1月23日) 794
三十五 黃錦鋐老師信函一封(1983年4月15日) 795
三十六 黃永武教授信函一封(1983年4月27日) 795
三十七 黃錦鋐老師信函一封(1984年3月26日) 796
三十八 許世旭教授信函一封(1992年3月5日) 796
三十九 朱伯崑教授信函一封(1993年6月8日) 797
四十 何君平、沈德康信函一封(2014年11月16日) 798
附錄二 浙江平陽黃慶萱先生九豑學行著述年表
一 啟蒙志學期(一至二十九歲) 802
二 三十而立期(三十至三十九歲) 809
三 四十不惑期(四十至四十九歲) 818
四 五十知命期(五十至五十九歲) 834
五 六十耳順期(六十至六十九歲) 851
六 從心所欲期(七十至九十歲) 866
魯實先老師「肅禮先賢,作毓後進」甲骨文贈聯 1
龔鵬程先生「水擊三千,數生大衍」長幅賀聯 2
陳姵綾詩、林子琪書──儒風一樣翩然 3
照片集錦──天保九如松柏茂,德薰三歎性情榮 5
編輯序記──肅禮先賢為敦品之首,作毓後進在教學之餘 1
壹 肅禮先賢
一 牟宗三老師信二封 3
二 林尹老師信 7
三 高明老師《修辭學.序》 9
四 潘重規老師信 13
五 魯實先老師書贈甲骨文聯 15
六 楊家駱老師信 17
七 李漁叔老師詩 19
八 蘇文擢先生信 21
九 黃錦鋐老師信 25
十 汪中老師信 27
貳 同仁道誼
一 多元民族與先秦諸子 莊萬壽 31
二 邁向多維跨域的研究:文法與修辭、隱喻與認知──為友香夫子天保九如嵩壽而作 姚榮松 43
三 從充體之氣到浩然義氣 陳麗桂 61
四 荀子教育思想與《周禮》之關係 林素英 85
五 黃慶萱先生學行著述中的若干人事物 許俊雅 109
參 作毓後進
一 臺灣鸞賦體製趨簡略論 歐天發 153
二 黑水城出土西夏漢文具注殘曆訂年用曆商榷補證 林金泉 183
三 「正位居體,美在其中」──我所景慕的黃慶萱老師 王基倫 223
四 慶萱師與我的學《易》歷程 黃忠天 227
五 18世紀朝鮮漂流民所見之臺灣原住民面貌 張貞海 237
六 論詩歌「吟、唱」的幾個問題 潘麗珠 249
七 臺灣先儒黃敬《易經初學義類》史事解《易》析論 賴貴三、林芷羽 267
八 複印與對話──《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與《桂勝》的地景觀看 范宜如 341
肆 汲引俊秀
一 「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從〈大有〉、〈中孚〉兩卦剖析「誠信」之道 趙中偉 363
二 「我命在我不在天」的道教養生內涵 林文欽 391
三 「《易經》現象學」與「道論詮釋學」──以王弼《周易略例》暨「存有三態論」為引子的展開 林安梧 415
四 《易》的精神傳統與詮釋視界──鄭著《周易鄭解》跋 鄭吉雄 447
五 〈比.卦辭〉「原筮」本義辨析 楊慶中 457
六 唐詩對崑崙文化的承接與轉化 林淑貞 465
伍 桃李薪傳
一 全人教育融入《禮記.學記》教學示例 謝淑熙 489
二 瓊藻薈萃,翰章鑑開──黃慶萱先生《修辭學》對語文教學的貢獻 劉凱玲 509
三 續談《易傳》中的「以……也」句 陳威瑨 541
四 從黃慶萱教授的時間觀談內丹學援《易》論時之應用──以李道純《三天易髓》為例 王詩評 567
五 詮釋與批判──理雅各英譯《易經》卦爻辭義理探析 沈信甫 587
陸 彣彰薈萃
一 黃慶萱先生文章輯存(一) 許俊雅 619
二 黃慶萱先生文章輯存(二) 林士翔 671
三 黃慶萱先生文章輯存(三) 賴貴三 701
附錄一 黃慶萱教授「見南山居」師友書翰集
一 林尹老師信函一封(1964年9月22日) 775
二 楊家駱老師信函一封(1965年3月30日) 775
三 楊家駱老師信函一封(1965年4月14日) 776
四 楊家駱老師信函一封(1965年4月30日) 776
五 楊家駱老師信函一封(1965年5月10日) 777
六 魯實先老師信函一封(1965年6月8日) 777
七 楊家駱老師信函一封(1965年6月17日) 777
八 楊家駱老師〈《史漢儒林傳疏證》序〉(1965年夏) 778
九 楊家駱老師信函一封(1965年7月5日) 779
十 楊家駱老師信函一封(1965年8月26日) 779
十一 楊家駱老師信函一封(1965年11月11日) 780
十二 楊師母信函一封(1965年12月3日) 780
十三 楊家駱老師明信片十二張 (1966年3月14日至1969年7月24日) 780
十四 孔德成老師信函一封(1966年7月8日) 783
十五 孔德成老師信函一封(1966年7月18日) 783
十六 楊家駱老師信函一封(1966年9月26日) 783
十七 林尹老師信函一封(1966年10月12日) 784
十八 謝冰瑩老師信函一封(1966年11月10日) 785
十九 楊家駱老師信函一封(1966年12月29日) 785
二十 楊家駱老師信函一封(1967年3月31日) 785
二十一 楊家駱老師信函一封(1967年11月7日) 786
二十二 楊家駱老師信函一封(1967年11月12日) 786
二十三 楊家駱老師信函一封(1968年1月1日) 786
二十四 林尹老師信函一封(1970年3月20日) 787
二十五 林尹老師信函一封(1971年8月5日) 787
二十六 高明老師信函一封(1972年11月20日) 787
二十七 李怡嚴教授信函一封(1978年2月10日) 788
二十八 李東俊理事長信函一封(1980年4月10日) 790
二十九 高明老師信函一封(1981年11月9日) 791
三十 陳新雄教授信函一封(1982年3月15日) 791
三十一 黃錦鋐老師信函一封(1982年11月8日) 792
三十二 黃錦鋐老師信函一封(1982年12月29日) 792
三十三 黃錦鋐老師信函一封(1983年1月16日) 793
三十四 高明老師賀年卡與信函各一封(1983年1月23日) 794
三十五 黃錦鋐老師信函一封(1983年4月15日) 795
三十六 黃永武教授信函一封(1983年4月27日) 795
三十七 黃錦鋐老師信函一封(1984年3月26日) 796
三十八 許世旭教授信函一封(1992年3月5日) 796
三十九 朱伯崑教授信函一封(1993年6月8日) 797
四十 何君平、沈德康信函一封(2014年11月16日) 798
附錄二 浙江平陽黃慶萱先生九豑學行著述年表
一 啟蒙志學期(一至二十九歲) 802
二 三十而立期(三十至三十九歲) 809
三 四十不惑期(四十至四十九歲) 818
四 五十知命期(五十至五十九歲) 834
五 六十耳順期(六十至六十九歲) 851
六 從心所欲期(七十至九十歲) 866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