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古典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我們的故事:濟世傳情,100位愛心志工,分享難忘的人生紀錄
滿額折
我們的故事:濟世傳情,100位愛心志工,分享難忘的人生紀錄
我們的故事:濟世傳情,100位愛心志工,分享難忘的人生紀錄
我們的故事:濟世傳情,100位愛心志工,分享難忘的人生紀錄
我們的故事:濟世傳情,100位愛心志工,分享難忘的人生紀錄
我們的故事:濟世傳情,100位愛心志工,分享難忘的人生紀錄
我們的故事:濟世傳情,100位愛心志工,分享難忘的人生紀錄
我們的故事:濟世傳情,100位愛心志工,分享難忘的人生紀錄
我們的故事:濟世傳情,100位愛心志工,分享難忘的人生紀錄
我們的故事:濟世傳情,100位愛心志工,分享難忘的人生紀錄
我們的故事:濟世傳情,100位愛心志工,分享難忘的人生紀錄
我們的故事:濟世傳情,100位愛心志工,分享難忘的人生紀錄
我們的故事:濟世傳情,100位愛心志工,分享難忘的人生紀錄
我們的故事:濟世傳情,100位愛心志工,分享難忘的人生紀錄
我們的故事:濟世傳情,100位愛心志工,分享難忘的人生紀錄
我們的故事:濟世傳情,100位愛心志工,分享難忘的人生紀錄
我們的故事:濟世傳情,100位愛心志工,分享難忘的人生紀錄
我們的故事:濟世傳情,100位愛心志工,分享難忘的人生紀錄
我們的故事:濟世傳情,100位愛心志工,分享難忘的人生紀錄
我們的故事:濟世傳情,100位愛心志工,分享難忘的人生紀錄
我們的故事:濟世傳情,100位愛心志工,分享難忘的人生紀錄
我們的故事:濟世傳情,100位愛心志工,分享難忘的人生紀錄
我們的故事:濟世傳情,100位愛心志工,分享難忘的人生紀錄
我們的故事:濟世傳情,100位愛心志工,分享難忘的人生紀錄
我們的故事:濟世傳情,100位愛心志工,分享難忘的人生紀錄
我們的故事:濟世傳情,100位愛心志工,分享難忘的人生紀錄
我們的故事:濟世傳情,100位愛心志工,分享難忘的人生紀錄
我們的故事:濟世傳情,100位愛心志工,分享難忘的人生紀錄
我們的故事:濟世傳情,100位愛心志工,分享難忘的人生紀錄
我們的故事:濟世傳情,100位愛心志工,分享難忘的人生紀錄
我們的故事:濟世傳情,100位愛心志工,分享難忘的人生紀錄
我們的故事:濟世傳情,100位愛心志工,分享難忘的人生紀錄
我們的故事:濟世傳情,100位愛心志工,分享難忘的人生紀錄
我們的故事:濟世傳情,100位愛心志工,分享難忘的人生紀錄
我們的故事:濟世傳情,100位愛心志工,分享難忘的人生紀錄
我們的故事:濟世傳情,100位愛心志工,分享難忘的人生紀錄

我們的故事:濟世傳情,100位愛心志工,分享難忘的人生紀錄

商品資訊

定價
:NT$ 580 元
優惠價
90522
庫存:1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5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他們是飽經戰亂一代父母的子女,
生長在風雨飄蕩的歲月,奮鬥一生!

這一本書,100位作者,一群樂於分享愛心志工共同留下難忘的人生回憶。
他們的善良,他們的敦厚,讓我們看見,世界大同不再是純理想,是可逐步一一實現!
大手牽小手,代代祝福!

100位作者,125篇的人生故事。有做人、做事、求學工作的應有態度;如何克服艱苦卓絕困境開創美好的人生。這一百多個精彩故事,富含見賢思齊的示範教育。惜福,共享幸福!

 

作者簡介

王興隆
主要學歷
永康國小一、二、三年級
新化國小四年級
成功國小五、六年級
金城初中
台南一中
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
政治大學企管所企業家班
美國杜蘭大學MBA

主要經歷
請參閱《淘氣阿隆》

傑出成就事蹟與特殊貢獻
帶領國喬電腦公司同仁開發純軟體國喬漢碟中文系統漢江中文文書處理系統使中文電腦從一台二十五萬降為一台三萬,讓每台PC變成中文電腦,促進台灣中文電腦普及化
召集三十位博士專家組成捷運科技顧問團協助台北捷運同仁解決木柵捷運系統危機
三度組團考察大陸科研機構與投資環境有秩序進行設廠降低製造成本提振台灣資訊電子產業全球競爭力
創辦繁榮社會企業公司不接受捐款無人領薪全志工奉獻濟弱扶傾以十的十次方號召志工行善為窮人賺錢倡導投資行善團將獲利五成幫助窮困弱勢
送給數以千計單親媽媽與學童助學金二千多萬
內含十八樣米大燕麥肉鬆醬油罐頭食品的公益福袋三萬箱給各地偏鄉弱勢
捐贈三十二家社福機構每家十萬元
明年將再多贊助五十家每家十萬元

榮獲
榮獲全國大專運動會標槍金牌
二○二一年全大運聖火環台第一棒
榮獲科技記者聯誼會票選年度最佳科技首長獎
榮獲全國傑出資訊人才獎
榮獲成功大學校友傑出成就獎
榮獲交通部頒發捷運貢獻獎
上海電子一條街六十家公司聯合董事長
創設龍門基金
頒發龍門典範人物獎座獎金
表揚為台灣貢獻卓著讓後起之秀有見賢思齊之好典範
提供學生助學金急難慰問金
贊助學生學習量子電腦新知
單親媽媽萬元祝福紅包致贈
資助志工學習身體自我保健

 

目次

出版緣起
大手牽小手,代代祝福

1 天使告解/謝旭英
2 大武山下的囝仔/林順益
3 研發歷程回顧/林德雄
4 感恩之心/林炳榮
5 永遠的痛/梁聿娟
6 方城之戰/王康玲
7 趕麻雀/曾鳳蘭
8 憶意外/蔡智雄
9 走入(樹人之路)/潘淑梅
10 人生的際遇難期!/胡大文
11 想念/秋
12 眷村生活軼事/楊蘭蒂
13 一甲子情緣/邱黃肇崇
14 頑童合唱團/李涵瑜
15 童年──絲瓜粥/李玉梅
16 危機和考驗/張瑞雄
17 懷念眷村生活與感謝師長們/梁壽芳
18 把愛傳出去「撿回珍珠計劃」/楊美娟
19 我看到最美麗天使/李秉宏
20 超人叔叔的捐血趣談/魏義旻
21 成大EMAB──孕婦上學記趣/陳麗娟
22 啟蒙與感恩/林興茂
23 開心的貿易生涯/何梓群
24 老頑余回憶小頑余/余國英
25 想念爸爸/謝馨瑩
26 新店溪畔的童年/王智和
27 Golden Break黃金開球/柯磊
28 慢飛天使/黄忠熙
29 那些懷念的童年時光/蕭人琬
30 跑步改變人生/劉宗傑
31 我在銀行工作的日子/陳明智
32 一段自我追尋的歷程/黃玉晴
33 精準與迷糊/陳品卉
34 我選擇,我驕傲!/流浪人
35 那年我們追的女孩/蔡志賢主筆
36 憶/劉茂林
37 回首來時路,也無風雨也無晴/李妍醇
38 我的職涯生活/林貴雀
39 感恩人生的貴人/王時成
40 回憶成大/吳欽智
41 熱力學第二定律/張文溫
42 我的左腳/張淑卿
43 我這一生/楊昇縊
44 你知道我十一歲就當兵了嗎?/萬思謀
45 慈幼人慈幼情/蔣志清
46 籌備海關博物館的日子/葉倫會
47 我在南特大學的日子/胡爾泰
48 台碱安順廠實習的回憶/馬振基
49 未教之教──我的一些學習經驗/劉久清
50 月是故鄉圓/林伯祿
51 樂莫樂兮新相知/黃麗珠
52 圍爐夜憶當年/黃培玟
53 記憶的碎片/秦方
54 我的國標舞之旅/陳碧秀
55 另一種童年/趙德玉
56 我的童年記趣/洪羿達
57 一篇文章豈能道盡感恩之情/黃夢華
58 愛的故事/吳佳欣
59 無意/吳佳欣
60 情書/朱建芳
61 老師的話是聖旨/朱建芳
62 草山上的小孩/黃美玲
63 在肩頭上的清風/黃美玲
64 鄉下學校/李文正
65 庒腳囝仔上大學/李文正
66 一位傘兵排長的服役憶往/潘治平(George Pan)
67 一位土木工程師在沙地阿拉伯的工作經驗回顧/潘治平(George Pan)
68 在那遙遠的地方/倪美芳
69 成大永遠是我第二個家/倪美芳
70 成大憶往/侯毅群
71 竹籬笆的回憶/侯毅群
72 書頁翻飛中的童年/林淑惠
73 天梯/林淑惠
74 憶故鄉,思雙親/廖德祿
75 鳳凰山溪頭論劍行/廖德祿
76 人窮志不窮,無欲則剛/董敏玲
77 小調皮、大轉機/董敏玲
78 長白山上/董敏玲
79 二○二一年的一次重演/劉憲洲
80 音樂緣、台南緣/劉憲洲
81 漂泊、落地、浮萍,此心安處是吾鄉/劉憲洲
82 班代,你現在好嗎?/楊穆郁
83 被觸殺的少棒夢/楊穆郁
84 意外但珍貴的冠軍/楊穆郁
85 土包子/趙雄飛
86 戰爭與和平/趙雄飛
87 我在利比亞的生活花絮/趙雄飛
88 驚濤駭浪的一天/譚秋月
89 小時候難忘的一天/陳瑞龍
90 病榻照護感言/陳薰玲
91 人生歷程點點滴滴/游保杉
92 奉母之命成婚,今幸淘趣弄孫/謝萬達
93 紀念一位親愛的家人──我的阿正哥哥/胡美華
94 生命的導師──我的父親/245號無名氏
95 到過兩個外島的預官/林本炫
96 拾穗──追憶標仔伯/郭杏元
97 夜路及借錢/洪得耀
98 我的十個兄弟姊妹的家/陳麗玉
99 五十多年前,成大的一群拙子──樂友唱片行的傳奇/黃豪
100 好好說再見/陶自強
101 也談沙烏地/張明生
102 弟弟不見了/嚮妃
103 同理心/張美蘭
104 劫後餘生/張美蘭
105 成大慈幼緣/陳耀銘
106 我的童年三塊厝/洪麗分
107 客家過年趣/洪麗分
108 六天零兩年/果依
109 初中生活點滴/羅平
110 塵封多年的創作/羅平
111 童年趣事/文華暄
112 求學/文錫懋
113 記憶的味道/張秀妃
114 搭牛車/羅全櫻
115 樂苦備/羅隆禮
116 靈魂出竅的經歷/姻緣天註定/羅隆禮
117 運動生涯回顧/羅隆禮
118 女兒紅──高粱/張天懋
119 撕榜單/張天禹
120 大腳ㄚ仲介/戴靜秋
121 紅包/張勝龍
122 嘉獎/張勝龍
123 我家的飛禽走獸/張勝龍
124 春風化雨/胡貞一
125 HBL少年籃球冠軍隊的靠山──王興隆與繁榮社會企業/林淑惠

 

書摘/試閱

想念/秋
在屏東縣的小村鎮上,一家雜貨店裡響起林某對著小女孩大聲說話的聲音:
「又不是不還你們錢,快把我要買的米跟砂糖拿給我。」小女孩也不甘示弱地怒斥著,「我們家又沒欠你,你已經積欠了好幾千塊,不要以為大聲就可以欺負我們。」
這時,女孩的媽媽出現了,手上還拿著剛剛林某要賒欠的物品。媽媽告訴林某:「你拿著吧,趕快回家給你太太做飯給孩子們吃。」
林某接過女孩媽媽手中的物品趕緊離去。
女孩的臉蛋氣得似蘋果般紅通通,嘴巴噘高高的對母親說道:「媽媽,都是妳害的!我們家也有六個孩子,我們自己也都快沒飯吃了,村裡這麼多人就是知道妳心腸軟,都是故意來這裡買東西賒帳不還的。」
女孩母親對著女孩說道:每個人都有遇到困難的時刻,我們能做的只是物質上的幫助。人一輩子不用計較太多,施出了恩惠也別總想著要別人報答你,這才是真正的捨得。
女孩的人生觀也從此刻改變。
在母親的諄諄教誨下,女孩養成了喜歡音樂及所有藝文推動跟社區志工的活動。她立志一生都要像母親一樣保持良善,盡己所能之力幫助他人。
二○一八年女孩的母親因病去世了。女孩非常想念母親,非常……

波蘭鋼琴詩人蕭邦,是女孩最喜愛的音樂家之一。他的作品,不管是在當年,還是兩百年後的今天,旋律始終觸動人心,未曾改變。
女孩最難忘的是在一次旅遊中,華沙街上,那十五張黑色的大理石長椅。大理石是特別從瑞典挑選過來的,長椅上繪有一個路線圖,那是所有長椅放置的位置,也是蕭邦曾走過的足跡。長椅上有一個銀色按鈕,一鍵按下,蕭邦的琴音就這麼傾瀉而出。
這是波蘭人想念蕭邦的方式。
蕭邦的音樂,伴隨停下腳步休息片刻的旅人,這是最單純又幸福的滋味!
蕭邦的父親是法國人,母親是波蘭人,蕭邦有一半的法國血統一半的波蘭血統。蕭邦西元一八一○年出生於波蘭華沙,從小就展現出在音樂上的天賦。蕭邦西元一八三一年到了法國巴黎,音樂上的成就達到了巔峰。
蕭邦的一生,在波蘭過了前半生,在法國過了後半段。蕭邦受肺病所苦,享年三十九歲。西元一八四九年病逝於法國巴黎,葬於拉雪茲神父公墓。但他的心臟,依他的遺願,飛越一五九一公里,回到了波蘭華沙,安置在聖十字教堂。
蕭邦去世後,仍然選擇了法國一半,波蘭一半。

女孩很難忘記,在聖十字教堂,親手撫摸蕭邦心臟安眠之處的柱子。冰冷的石頭卻有無限的暖度,
彷彿母親及蕭邦從未離開。
女孩想念,聖十字教堂,有點淡淡憂傷的空氣了。


我的左腳/張淑卿
從我開始懂得美醜,就知道我的左腳布滿了疤痕。這一生,一路走來無風無浪,想必我的左腳幫我承擔了所有的災難。
上小學以前住在台北外祖父家,外祖父務農,但不只識字,而且具漢學素養,可以用台語吟詩。穿簑衣戴斗笠,赤著腳,天未亮就去巡田水,小腿沾滿了泥巴,搖頭晃腦的吟唱著古音的詩詞,像極了隱居田野的陶淵明。
外祖父和外叔公兩個家庭分住一座三合院的兩側,正廳則供奉神明和祖先。記憶中正廳的屋頂非常高,沒有窗戶,也沒有什麼照明設備,只有兩個小小的天窗鑲嵌在屋頂的角落,廳裡永遠是陰森森的,成了大舅舅最喜歡作弄小輩的地方。外曾祖母住在正廳旁邊靠近叔公家的房間,去她屋裡必須經過正廳,我總是聽著自己緊張的心跳,快步跑過。只有大拜拜的時候,正廳才會燈火通明,天公生時,會把供桌疊兩層高,鋪上華麗的桌裙,上層供素齋,下層供三牲。媽媽說我大約三歲那年,有一次祭拜時大家遍處找不到我,原來我躲在供桌下吃祭拜剩下的湯圓,媽媽說:「還好不是拿供桌上的湯圓。」
三合院圍著一個很大的曬穀場,再延伸出去就是一望無際的稻田,在遠方稻田的邊際是火車經過的鐵軌。從小就愛睡覺的我,吃飯時打瞌睡,媽媽教我識字時,也打瞌睡,媽媽責備我,外曾祖母總是在一旁愛憐的說:「愛睏神跟著火車去了,不睏了喔!」
外曾祖母是號人物,值得專文另述。很小的時候遇到興奮的事情,衝過陰森森的正廳,到外曾祖母的房裡想跟她分享卻撲個空,心裡的惆悵和失落感至今仍很鮮明。我臨去美國前跟她辭行,她拉著我的手說:「我是不久於人世的人了,將死的人說的話有很大的力量,你要記得外曾祖母祝福你一切順利,幸福快樂!」
她用的是台語裡面特殊的四句聯,大意是如此。她去世時我在紐約,她以其一貫的妝扮──梳著一絲不苟的包頭,髮髻插著一根玉簪,一襲深色的旗袍,提著大包小包,風塵僕僕地來到我的夢中。一見面就揮著汗,氣急敗壞地說:
「你們紐約的土地公是在做什麼?也不來帶路!」其睥睨天下的太后本色如假包換!
廚房很大,在側廂房的最遠端,有兩口很大的灶,上面架兩個在我看來像澡盆一樣大的鐵鍋。廚房旁邊是豬圈和廁所浴室,另一邊隔壁是飯廳,飯廳的門和正廳對的是同一個方向,先是一片菜園,再過去就是稻田和鐵路。廚房後門的門檻是我和大我三歲的小舅舅常坐的地方,坐在那裡可以看到後院的幾棵盤根大樹和一片竹林,旁邊有一條小路,兩旁都是稻田,走出去經過一條小溪就到大馬路上。兒時媽媽們在溪邊搗衣,孩子們就在溪裡游泳戲水。
五歲前最常活動的房間就是廚房和飯廳。媽媽總是先幫我打理好,才開始準備晚飯,梳洗完畢,陪著媽媽坐在光線明亮的飯廳門旁挑菜,如果有豆子,她會准許我用針線把一顆顆的豆子串起來當成項鍊,或是把韭菜掐成一段段,但保留一半外皮,不讓它斷掉,變成一條翠玉鍊子。在夕陽餘暉中,時光溫暖靜好,那是我童年鮮明又溫馨的回憶。
媽媽做菜的時候我喜歡坐在大灶的旁邊幫忙添柴火,其實湊熱鬧是真的,看著紅色熱烈跳躍的火焰,享受著撲面而來的溫暖。後來青少年時期一直到出國前,遇到媽媽要拜天公燒紙錢,我一定要求媽媽半夜叫我起來陪她,那是兒時的滋味。日後在美國,喜歡坐在壁爐前看書或看著熊熊的火焰發呆,看著看著,時間似乎停止了流轉,兩樣場景一樣情。
我的左腳背上靠近腳趾的位置,有一條柳葉眉般的漂亮疤痕,不只形狀像葉片,上面的紋路井然有緻極具藝術感,好像刻意的紋身!據說是幫忙添柴的時候,被滾燙的撥柴鐵釺燙到,但因當時年紀太小,完全沒有記憶。
六歲時因為父親工作的關係,舉家遷至台中,但每年暑假都會回外祖父家小住。大概是八歲前後那年的夏天,如往常的回到外祖父家,正值稻子收割,曬穀場上鋪滿了需要曝曬的稻穀,每天傍晚必須把它收攏成堆蓋好,第二天早上再鋪開來繼續曝曬。遇到雷陣雨,大人們全員出動搶救稻穀。我和弟弟妹妹,還有小舅,人小幫不上忙,只要不擋路就好。好不容易等稻穀曬好了收起來,整個曬穀場就是我們小孩遊戲的地方。
據媽媽說經常不在家的爸爸不喜歡我們小孩玩得身上髒髒的,所以記憶中我玩的遊戲都很斯文,小時候從來沒爬過樹,上了大學才開始爬樹,爬的是成大的榕樹,我常揶揄自己的晚熟(late boomer),即便到現在估計也還未熟透,也許因為這樣所以我的年紀和外表老叫人費疑猜。
在那個偌大的曬穀場,我們常各自拿著一根樹枝當馬鞭,假裝騎馬,自編自導的演起歌仔戲來。後來我在成大國劇社,也是拿著綴著流蘇的馬鞭在舞台上演騎馬進京趕考的小生。在紐約則改演歌仔戲的花旦,甩的是水袖。
話說有一天傍晚,夕陽斜掛在天邊,把人在地上映出長長的影子,我和幾個小朋友在曬穀場上玩踩影子的遊戲。為了保護我的影子不被踩到,我倒退著跑,突然慘叫一聲,我的左腳踩進了曬穀場邊上一堆剛剛燒過的稻殼灰燼。接下來的過程,記憶已模糊了,想必是哭天搶地哀嚎,只記得外祖母拿個盆子要小舅舅尿在盆子裡,讓我把左腳泡在裡面,噁!但又能如何?那時也只有任由大人擺布了!就這樣,我的左腳像土窯烤的蕃薯一樣,只差沒熟透!不過也許窯悶的跟燒烤的還是不一樣,整個腳背呈現像大理石一般的紋路,但並沒有像燒傷一樣的留下紅色斑塊,也許是當初的童尿發生效果吧!佩服中國的古老偏方,有心人可以研究一下,也許可以申請專利。
住在台中的時候,爸爸還是經常不在家,但隨著年紀增長跟爸爸的互動比較多,只要早上醒來屋裡響著古典音樂,就知道爸爸昨晚回來了。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受到同學影響開始不分晝夜的看起瓊瑤的小說,爸爸嚇壞了,從此每次出遠門回來就給我帶本東方出版社的少年讀物。記得第一本是《小公主》,在當時也算是奢侈的花費,但我實在看得太快了,爸爸招架不住,他幫我把書分段用訂書機釘起來,告訴我每次只能拆一個訂書針,那當然是不可能的任務,最後的變通辦法是一本書看十遍以上!
在那時候,爸爸三不五時會在晚飯後,騎腳踏車載著比較年長的三個小孩去看電影,我和妹妹坐後座,大弟坐前面的橫槓。那是小時候最美好的時光之一。爸爸看的都是外語片,剛剛開始學國字的小學生,哪能跟得上字幕的速度?看電影的時候不是急著要上廁所,就是不停的問爸爸:「那個是好人還是壞人?」
說來爸爸真是耐心爆表,非但從未表現責怪之意,還繼續帶我們去看電影。有一天電影散場後,在回家的路上,愛睡的我居然在後座上睡著了,又是一聲慘叫,原來左腳伸進輪子裡去了!只記得流了不少血,後來腳踝上就留下兩個很大的疤,圓圓一圈圈的,就像海螺一樣。這事大概讓爸爸內疚不已,所以後來成長過程中,他一直很關心叮囑我要保護腿,不要再破相。每當我腿上被蚊子叮,他總追著說:「被蚊子咬要趕快擦藥,以免留下疤痕,變成紅豆冰。」
人說事不過三,從那次以後,我的左腳就平安快樂的陪我走過人生的每個階段,遠渡重洋,遍遊世界,直到現在帶著我又回到父母身邊。三合院、大灶和曬穀場早已渺無蹤跡。太后和陶淵明也已登天列仙,但夕陽餘暉中和母親對坐串珠鍊的互動、四人共乘單車的興奮,卻栩栩如生如在眼前、在心中,大灶溫暖的火光和灶旁笑語聲、柴火霹啪聲也從未消失過。最感恩的是,即將步入老年的自己仍擁有健朗的父母可以承歡膝下,閒來扮演老萊子,是何等的福報!
感謝我的左腳,以歷經千錘百煉後的智慧,領我回到這出生寶地,在夕陽餘暉中重享舊日的恩典。

眷村生活軼事/楊蘭蒂
從小到現在已年屆七旬,只有在眷村中生活的25年的漫長歲月,讓我印象深刻,時有點滴在心頭。父母雙親帶著我的大哥、二哥跟隨將蔣介石軍隊在民國38年從基隆下船到達台灣,三哥與我陸續在台北出生,之後父親隨軍隊調到台南的砲兵學校,舉家搬遷到台南的眷村-影劇三村。
我居住的眷村臨近台南市就在小東路的尾端。這個眷村擁有五百多戶的住戶,80%是陸軍的眷屬以及一些為國捐軀的遺眷,還有少部分的大陳義胞。眷村擁有自己的小學、天主堂、市場藍球場等公共設施,自然形成一個小型的眷村社會。還記得小學同班同學 55位只有二位是臨近農戶的子女,從來也不用推行國語,因為大家也只會講國語,甚至小時候我都不知道還有台語。所以在我小學畢業後,進入台南市就讀初中時,同學們下課後用台語交談,我幾乎一句也聽不懂,常常雞同鴨講,鬧出一堆笑話。
天主堂更是我童年常去玩耍的地方,星期日母親必定帶著我去天主教堂望彌撒,每作一次彌撒就蓋一個天主教堂的印章,集滿十個章就可以換糖果餅乾或者文具用品。每年到聖誕節的時候,更是全家出動,到教堂可以領取奶粉、包穀粉還有美國人捐贈的舊衣服,大家高興的很呢,都早早就去教堂排隊佔位子。這些小時候的活動,也讓我成為一個天主教徒,養成每年的聖誕夜去望子夜彌撒的習慣。
由於家中食指浩繁,父親微薄的軍中薪資,讓母親在持家時常常捉襟見肘,難以應付六張嘴.記憶中母親早期曾至成衣工廠作女工貼補家用,但是無法兼顧家庭,只短暫作了幾個月,改在村邊空地種些蔬菜養些雞鴨。大約在民國五十幾年時,社會變遷,又改為在家裡接些手工代工,舉凡塑膠花加工、聖誕燈串加工,成衣加工等等,響應政府的客廳即工廠,也改善了家庭的生活。
猶記得在大哥、二哥在就讀高中,三哥就讀初中,我還在讀小六時,只要每當開學時,家裡惟一的腳踏車就被送進當舖籌措哥哥們的學費,令我印象深刻記憶猶新。雖然當時生活艱辛,但是生活充滿希望,全家人一起努力打拼,生活中隨時充滿歡笑。中秋夜時全家圍聚在院子裏,一邊吃著月餅柚子,一邊談天說笑看著一輪明月高掛天際,院子裡叢叢的夜來香飄來陣陣清香,更是讓我融化在這醇香和樂的氣氛中不能自已,至今回想到此還是感動不已。到底是時光無法倒流,雙親已故去多年,兄長也各自成家,此情此景只待成追憶。

記憶的味道/張秀妃
小時候,身在五個孩子的傳統鄉下家庭,搶食物就是每天上演的戲碼,水果更是當年我們唯一所謂正食外的點心零嘴,每每水果一端出,總是搶得你死我活的,母親不得不每次都搬出「兄友弟恭」、「孔融讓梨」那套說詞,但孩子們誰都「只想吃」,哪管那麼多,最後常常逼得母親大人只好祭出雞毛撢子;但唯有一樣,我們可以盡情吃到飽,可以讓五個孩子圍著一個鼓鼓五十斤的大米袋,用力吃,大口吃,盡情吃,那就是集三千寵愛在一身的楊貴妃最愛的「荔枝」。
在阿公的祖厝老家三合院後院,阿公的阿公的阿公吧……年代已經不可考!那裡種植了一小片荔枝園,每年五月開始,總是很爭氣的,長出肥美又碩大的果實。每年送走了冬天,天氣開始回暖,我們幾個孩子,就已經迫不及待的三天兩頭問阿公,「有荔枝可以吃了沒?」小小的十隻眼睛,老是眼巴巴的希望那些樹快快結果,就在五月的某天上課放學,在廳堂,看到了那熟悉的米袋變鼓了,露出綠綠的葉子,五個孩子以跑白米的速度立馬往前衝去,大喊「荔枝」……一人都拿了一大把,直接席地而坐,連書包都忘了拿下來,迫不及待撥開荔枝的「盔甲」,將那如珍珠般的果肉整顆往嘴塞,一顆接著一顆,果汁一個勁的往外噴射,將我們胸前大腿沾滿了甜滋滋的荔枝汁,此時彷彿與世隔絕,整個人沉浸鮮美的荔枝園地中,伴隨五個孩子滿足笑聲與臉上笑容。
荔枝的產季並不長,也不好保存,一般是從五月到七月初的最好吃。沒有熟透的荔枝,外殼紅中帶青綠,有如初戀般的羞澀味道,甜中帶酸;而成熟的荔枝,穿著紅通通的戰甲,有如即將步入禮堂的新人,甜蜜到最高點,而我們就一路從季初吃到季末,幾乎天天吃,一點也吃不膩,甜美多汁的荔枝就這樣陪伴著我們從春末到夏初,讓我們的童年留下最甜的美味回憶。
長大了,荔枝園也因為祖厝改建而消失了,那五個愛吃愛搶的孩子們也在世界各地各奔前程,雖然只能偶爾聚首,但那屬於我們荔枝季節的童年時光,永遠是心中最甜蜜的那一塊。

春風化雨/胡貞一
環顧現在的城市,很難想像小時候住在稻田旁邊,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76巷與96巷正中間,是我小時候的家。牆旁邊是稻田,常常腳踩著書房窗櫺,俐落的坐到牆頭,看農夫耕田、看老牛認真地走著來回,我也等待稻禾長大,看打穀機有節奏的將稻穀析出。
媽媽可沒像我有興趣,施肥時全家窗戶緊閉,然後蚊子躲進院子裡的工具間;沿著田間稻埂,走過小橋,可以進入台大校園;稻田右邊是兵工廠,每天清晨四點廚房裡的吆喝聲,剁菜聲,迴旋在晨曦中。
有些年,少棒比賽在夜裡,兵工廠的加油聲如雷灌耳,總可以判定打出全壘打;稻田的左邊有樹林,寬闊的路;站在田埂上,藍天白雲,稻穗蕩漾漣漪;那是個物質不豐厚的年代,但是,學習與精進卻是生機盎然,從家裡向右邊走,沿著小河(瑠公圳支流),曬穀場,可以到學校(現在的 國北教大附小);向左邊走,經過師大教職員宿舍,小河,也可以到學校。
當年,北師附小的老師來自各省著名師範學校,以校為家,教學認真,女老師們穿著旗袍,校長 譚達士,一襲旗袍、和藹可親,帶領純樸校風,很難想像,音樂老師是省立交響樂團首席,美術老師則是當代畫家,油畫翹楚,國語文老師,自然科學老師,則引領基礎教育,執教壇牛耳;每天早晨到校早自習,算術與閱讀;校長重視閱讀能力的培養,小學一二年級是看圖說話,三年級開始練習閱讀,清晨早自習,奠定兒童基礎涵養。
那時街坊巷弄,孩子們玩在一起,打棒球,拿著木板,小皮球,玩得不亦樂乎;一個炎熱的傍晚,我被母親召回家,準備到衛理女中報到;人生有幾個即景,烙印著;從記憶寶庫中取出時,歷歷如繪,彷彿活在當時。
衛理的創校校長,陳紀彝校長,是當年留學英國的教育家,英文比中文好,
還記得老校長站在講台上,跟我們解釋為什麼洗澡水不熱,老人家張羅每個住校孩子的衣食住行;那時不懂,現在能夠體會,什麼是 「張羅」, 展佈開來,每個細節、每個環節,扣好、銜接。
衛理女中的右邊是故宮博物院,當年中間一片綠色植被,風景宜人,視野遼闊,空氣尤其清新;國文老師帶著我們到故宮旁邊的小溪,上 「春之林野」 , 當年國文課本中的一課;說實在,沒能記得老師授課內容,只記得大家赤腳在找螃蟹 !
衛理的自然科學課程與實驗課程是當年佼佼者,在動手做實驗之後,分析數據,總結歸納,核驗原理,紮實基礎;另外,就是英文課程,初一是外籍女老師,教學認真,英文的口說能力是這時候下過功夫;英文上課的模式,與之後北一女的英文課,不太相同,北一女的英文課本就有三個書局版本, 環球,三民,遠東;再加上純英文的文法課本(東華書局),每天都得念,還有數學,勤做勤讀。
之後,在成大工程科學領域,流體力學這學門,成績最好,原因是:流體力學有課本還有參考課本書籍,大概五本書,我喜歡念裡面的英文,一個概念或理論,五本書研讀下來,自成工法,不熟也難。
我在成大,紮實念了幾年書,教室,圖書館,宿舍;這份勤耕耘,來自北一女學姐們的榜樣;大概高二開始到自修教室,晚自修;走進去,喔!高三學姐正在用功,每天兩個便當,中午一個,晚上一個;制服洗到發白,一看就知道,姊姊穿完給妹妹;學姐們每晚唸書,唸到除夕傍晚,正月初一再到自修教室唸書;可是各項活動,無役不與。
高一站到總統府前,江學珠校長帶著總教官,教導大家打直身桿,堅忍挺立;高二,是鄭璽璸校長,特地將我這一班帶到校長室坐談,無所不談;這是個大班級,64位同學,來自高一各班數學合於標準的,將來準備進入理工領域的同學;這班的確日後在聯考中表現優異,校內樂儀隊核心;但是,學期剛開始同學們來自各班,互不熟識,升旗時間整體散漫無章,所以,校長邀集全班談話。
各點位各面向的努力,要能融合,才會具體成型,在求學階段的努力,加上工作時系統分析師的訓練,得以日後在師大科學教育研究所旁聽六年課程;雖是旁聽,作業一起,報告一起;每位教授都會給很多論文研讀,好在有成大用功的底子,工作時習得系統分析的能力,不但按時繳交作業,報告時還能幫忙年輕同學,這時候的同學,泰半是國高中教師,勻出時間繼續研究所課業。然而,這兩年暫緩學業,攜帶外孫,卻是開啟另外學習領域……
人生皆融學習,學習展開人生新頁!

弟弟不見了/嚮妃
在這個詐騙電話猖獗、騙子無所不在的年代很多社會案件大家都見怪不怪八○年代初期,還在戒嚴時代。那年小弟才七歲,國小一年級。故事發生在民風純樸的彰化縣。
那天,就讀國中三年級的我,下課回到家裡以廠為家的我們,職員和工人們都像是家人,平常嘻嘻哈哈的職員們、辦公室的小姐們氣氛一別往常,嚴肅的神情特別怪異!奇怪的是,一堆不曾見過面無表情的中年男子們,跟著父親及伯父們,神神秘秘的在另一個房間裡密談。
不知在說些什麼?做什麼?
只見父親臉色十分沉重,叫母親幫我們準備了晚餐,因為三代同堂,太多人要照顧。母親跟平常一樣安頓好公公,也就是我的爺爺,餵飽一群剛下課飢腸轆轆的兒女們,當時就爸爸及排行最小(老五)的弟弟不在餐桌上,他可是爺爺最疼愛的小孫子。
第二天,還是一如往常的, 四個孩子該上課的上課,該上班的上班,爺爺端坐在他的辦公桌,用放大鏡閱讀著報紙沒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只是,弟弟還是沒出現。還記得當年(一九九○年)彭雪芬救夫(吳東亮)而聲名大噪,還有白冰冰的女兒,白曉燕綁架案(一九九七年)而轟動一時。
弟弟在學校不見了,國小一年級的小小朋友們,在班導師的詢問下,天真的孩子們告訴老師,一個自稱是家裡的人,留著一臉鬍子的中年叔叔,來把他帶回家了。
家裡那些陌生人,原來都是刑警……辦公室的一角組成了辦案小組,分析各種可能的情況,做了各種準備,等待著綁匪的電話(準備錄音)。家裡的大人及職員們也沒閒著,都在幫忙找尋各種蛛絲馬跡,每個人都成了福爾摩斯。
怎麼辦,弟弟再不回家,爺爺肯定會起疑心……。但,綁匪就是沒打電話來……
在一九八○年初期,還沒聽過綁架吔,尤其在中部小鎮,別看小小學生的訊息,他們所描述那位叔叔的特徵,成了破案的關鍵。
因為我家的會計林小姐,突然想起了一位幫我們載運廢料的司機,就長這個樣子。警察們帶著各種情報,跟著父親及伯父們,找到了這位先生在深山中的老家,遠遠的(大家都有看過電影)他們看到弟弟像小狗一樣,小小的身子被鐵鍊綁在屋外,埋伏四週的刑警們發現只有一個老奶奶和一個小孩在家,就破門而入,把弟弟救回家了。
事後綁匪被抓,也被起訴了,因為家裡缺錢,沒有計劃就綁了我家小弟,但不知下一步怎麼威脅恐嚇,就被我的父親及刑警人員破案了。弟弟太幸運了,年紀還小的他,告知警察,老奶奶有幫他洗澡、給他東西吃,還一直叫她兒子放了他。
日後在綁匪起訴的過程中,也為他多加美言,讓他的罪行判輕一點,因為家裡本來就很苦,又有老小啊!
而小弟被綁架的事,在當時也上了地方報紙的頭條新聞。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522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