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NT$ 375 元優惠價
:79 折 296 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巨大潛能埋伏在每個孩子身上,但往往是父母親手扼殺了天才的幼苗。」――德國教育家卡爾.威特
想要強人,須先強心!
×
世界上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孩子的父母
【最愛的家,有時也會傷人】
除了上學,孩子大部分時間都是與父母一起度過。父母的教育引導對孩子今後的發展無疑具有最直接的影響。教育方式得當,可以讓孩子變得自信、勇敢、積極向上;教育方式不恰當,則會使孩子的性格產生畸形發展。一份調查顯示: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孩子心理問題和家庭有關,特別是與父母對孩子的教養和交流溝通方式不當有關。也就是說,家是會傷人的。
【小人物也要有大面子】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年齡還小,還沒有自尊心、羞恥感,這就大錯特錯了!其實,孩子在兩到三歲時,就已經有了自尊心,只不過他們的自尊表現形式不一樣而已。因此,在與孩子溝通時,我們一定要尊重孩子,多想想他們的感受,以平等的態度與他們交流。千萬不要用父母的權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責備其實是一種藝術】
卡內基說過:「用給予建議的方法,容易讓一個人改正錯誤,可以保持個人的尊嚴和自覺的重要性。」
如果胡亂對孩子訓斥一頓,不僅達不到應有的教育效果,反而會傷害孩子的自尊。一個在羞辱中長大的孩子,他的自尊是殘缺的,他的內心是自卑的,將來他如何有信心面對生活和事業?
【還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美國心理學家戴爾說過:「孩子需要一定的空間去成長,去試驗自己的能力,去學會如何對付危險的局勢。不要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的事。如果我們過多地做了,就剝奪了孩子發展自己能力的機會,也剝奪了他的自立及信心。」
因此,父母一定要還給孩子自由。有了自由,孩子就能擺脫我們狹隘的界限;有了自由,孩子也許會以我們想像不到的「神奇」的方式成長茁壯。
【別把自己的期望壓在孩子身上】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每一位父母都對孩子的前程充滿了美好的期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類拔萃。父母對孩子寄予期望,是一種信任,有利於孩子增強自信心、進取心,是進步的動力。但一味地高標準,嚴格要求,其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有時還會釀成難以挽回的悲劇。父母要尊重事實和孩子的能力,把自己虛幻的、不切實際的期望值降低,讓孩子喘口氣。
本書特色:
作者結合多年以來在家庭教育與育兒方面的豐富經驗,運用清晰易懂的筆法,詳盡解答父母的種種疑惑。不管你是準爸媽、新手家長,還是育兒有成的父母,這本書都值得一讀再讀。
想要強人,須先強心!
×
世界上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孩子的父母
【最愛的家,有時也會傷人】
除了上學,孩子大部分時間都是與父母一起度過。父母的教育引導對孩子今後的發展無疑具有最直接的影響。教育方式得當,可以讓孩子變得自信、勇敢、積極向上;教育方式不恰當,則會使孩子的性格產生畸形發展。一份調查顯示: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孩子心理問題和家庭有關,特別是與父母對孩子的教養和交流溝通方式不當有關。也就是說,家是會傷人的。
【小人物也要有大面子】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年齡還小,還沒有自尊心、羞恥感,這就大錯特錯了!其實,孩子在兩到三歲時,就已經有了自尊心,只不過他們的自尊表現形式不一樣而已。因此,在與孩子溝通時,我們一定要尊重孩子,多想想他們的感受,以平等的態度與他們交流。千萬不要用父母的權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責備其實是一種藝術】
卡內基說過:「用給予建議的方法,容易讓一個人改正錯誤,可以保持個人的尊嚴和自覺的重要性。」
如果胡亂對孩子訓斥一頓,不僅達不到應有的教育效果,反而會傷害孩子的自尊。一個在羞辱中長大的孩子,他的自尊是殘缺的,他的內心是自卑的,將來他如何有信心面對生活和事業?
【還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美國心理學家戴爾說過:「孩子需要一定的空間去成長,去試驗自己的能力,去學會如何對付危險的局勢。不要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的事。如果我們過多地做了,就剝奪了孩子發展自己能力的機會,也剝奪了他的自立及信心。」
因此,父母一定要還給孩子自由。有了自由,孩子就能擺脫我們狹隘的界限;有了自由,孩子也許會以我們想像不到的「神奇」的方式成長茁壯。
【別把自己的期望壓在孩子身上】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每一位父母都對孩子的前程充滿了美好的期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類拔萃。父母對孩子寄予期望,是一種信任,有利於孩子增強自信心、進取心,是進步的動力。但一味地高標準,嚴格要求,其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有時還會釀成難以挽回的悲劇。父母要尊重事實和孩子的能力,把自己虛幻的、不切實際的期望值降低,讓孩子喘口氣。
本書特色:
作者結合多年以來在家庭教育與育兒方面的豐富經驗,運用清晰易懂的筆法,詳盡解答父母的種種疑惑。不管你是準爸媽、新手家長,還是育兒有成的父母,這本書都值得一讀再讀。
作者簡介
高紅敏,致力於從事家教和生活類圖書的企劃和編寫。潛心研究家庭教育多年,現今與大家一起分享育兒心得,讓更多的父母做睿智的家長、聰明的家長。著有《第一次做準爸比》、《秀出正能量》、《人體情緒使用手冊》等作品。
序
前言 當心!家有時也會傷人
「強人」必須先「強心」!有健康的心理才會有健康的身體。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孩子。不要以為孩子和心理健康離得很遠,其實孩子的心理問題影響著他們的一生。
過去父母們都認為孩子不生病、體格發育好、聰明伶俐,就是健康,其實這是不全然正確的。一個健康的孩子,不僅僅是沒有身體上的缺陷和疾病,還要有健全的生理心理狀態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孩提時期是培養健康心理的黃金時代,各種生活習慣、行為模式、人生態度、思考方式都在這一時期奠定。如果此時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問題,勢必會影響和耽誤孩子的一生。
家庭,對於孩子的智力、體力的成長,道德特質的發展,個性特徵的形成,會產生全方位的影響。而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除了上學,孩子大部分時間都是與父母一起度過。父母的教育引導對孩子今後的發展無疑具有最大、最直接的影響。教育方式得當,可以讓孩子變得自信、勇敢、積極向上;教育方式不恰當,則會使孩子的性格產生畸形發展。而經過調查,當今大多數父母的教子方式都「不合格」。國外一份調查顯示: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孩子心理問題和家庭有關,特別是與父母對孩子的教養和交流溝通方式不當有關。也就是說,家是會傷人的。
德國教育名家卡爾.威特說過:「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巨大潛能埋伏在每個孩子身上,但往往是父母親手扼殺了天才的幼苗。」正所謂「愛不需要理由,但是愛需要技巧。」父母教育理念上的「一念之差」,真的可以讓孩子的命運「千差萬別」。在責罵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的是詛咒;在公平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的是正義;在接納與友誼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的是愛人……有心理學家研究了精神官能症、人格障礙、強迫症、焦慮症、憂鬱症等幾種心理疾病,發現這些心理疾病的形成與孩童早期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及教養方式有很大的關係。
一位兒童心理學家曾經說過:「世界上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孩子的父母。」凡是沒有教育好的孩子,原因多在父母身上。
為了讓天下的父母可以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品格高潔的人,一個博學上進的人,一個有勇氣、充滿活力、正直的人……我們特別編撰了本書。本書從如何學會對孩子說「不」,如何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如何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如何做個好的傾聽者,如何責備孩子,如何賞識孩子,如何還給孩子自由,如何降低自己的期望值等多個方面,以生動個案為例,結合相關心理知識,對當今大多數父母存在的教子問題的根源進行了分析;同時,提出了如何正確培養孩子健康心理的全面解決方案,以讓你的孩子「安心」長大。
「強人」必須先「強心」!有健康的心理才會有健康的身體。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孩子。不要以為孩子和心理健康離得很遠,其實孩子的心理問題影響著他們的一生。
過去父母們都認為孩子不生病、體格發育好、聰明伶俐,就是健康,其實這是不全然正確的。一個健康的孩子,不僅僅是沒有身體上的缺陷和疾病,還要有健全的生理心理狀態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孩提時期是培養健康心理的黃金時代,各種生活習慣、行為模式、人生態度、思考方式都在這一時期奠定。如果此時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問題,勢必會影響和耽誤孩子的一生。
家庭,對於孩子的智力、體力的成長,道德特質的發展,個性特徵的形成,會產生全方位的影響。而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除了上學,孩子大部分時間都是與父母一起度過。父母的教育引導對孩子今後的發展無疑具有最大、最直接的影響。教育方式得當,可以讓孩子變得自信、勇敢、積極向上;教育方式不恰當,則會使孩子的性格產生畸形發展。而經過調查,當今大多數父母的教子方式都「不合格」。國外一份調查顯示: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孩子心理問題和家庭有關,特別是與父母對孩子的教養和交流溝通方式不當有關。也就是說,家是會傷人的。
德國教育名家卡爾.威特說過:「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巨大潛能埋伏在每個孩子身上,但往往是父母親手扼殺了天才的幼苗。」正所謂「愛不需要理由,但是愛需要技巧。」父母教育理念上的「一念之差」,真的可以讓孩子的命運「千差萬別」。在責罵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的是詛咒;在公平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的是正義;在接納與友誼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的是愛人……有心理學家研究了精神官能症、人格障礙、強迫症、焦慮症、憂鬱症等幾種心理疾病,發現這些心理疾病的形成與孩童早期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及教養方式有很大的關係。
一位兒童心理學家曾經說過:「世界上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孩子的父母。」凡是沒有教育好的孩子,原因多在父母身上。
為了讓天下的父母可以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品格高潔的人,一個博學上進的人,一個有勇氣、充滿活力、正直的人……我們特別編撰了本書。本書從如何學會對孩子說「不」,如何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如何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如何做個好的傾聽者,如何責備孩子,如何賞識孩子,如何還給孩子自由,如何降低自己的期望值等多個方面,以生動個案為例,結合相關心理知識,對當今大多數父母存在的教子問題的根源進行了分析;同時,提出了如何正確培養孩子健康心理的全面解決方案,以讓你的孩子「安心」長大。
目次
前言 當心!家有時也會傷人
第1章 家有時也會傷人――孩子有問題,大人應先自省
1.孩子有問題了,大人應先自省
2.父母應「同唱一首歌」
3.不要把您的壞情緒轉嫁給孩子
4.家不是孩子滋生虛榮心的「溫床」
5.少些爭吵,多些愛――你的孩子傷不起
6.孩子不是家庭冷暴力的犧牲品
7.多點時間陪孩子是給他最好的禮物
第2章 要疼愛更要嚴厲――學會對孩子說「不」
1.溺愛本是一種軟暴力
2.滿足孩子的需求要有「規範」
3.不要因孩子小而沒了規矩
4.不做孩子的提款機
5.你的好脾氣會讓孩子更任性
6.摔倒了,讓他自己爬起來
第3章 把他的責任還給他――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1.把他的責任還給他
2.捨得讓孩子「自食其果」
3.一直受袒護的孩子是長不大的
4.孩子能做的就讓他自己做
5.教孩子做事要有始有終
6.不能承受的挫折――「甜蜜」教育下的「澀果」
第4章 小人物也要有大面子――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1.學會向孩子道歉
2.「蹲下來」和孩子平等交流
3.凡事記得和孩子商量
4.認真回答孩子的每一個「為什麼」
5.不要給孩子開「空頭支票」
6.請不要揭穿孩子的小祕密
7.暴力教育其實是「教育事故」
第5章 讓孩子把話說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傾聽者
1.讓孩子把話說完
2.做孩子忠實的聽眾
3.孩子發脾氣是有原因的
4.有時候也要允許孩子說「不」
5.原諒頂嘴的孩子
6.允許孩子偶爾插嘴
第6章 先處理情緒,後處理問題――責備是一種藝術
1.喝斥可以趕走一個天才
2.恐嚇會給孩子埋下「怕」的種子
3.諷刺的創傷是難以癒合的
4.責備孩子不可全盤否定
5.只談眼前,不翻舊帳
6.孩子愛撒謊,父母多反省
第7章 告訴孩子,你真棒――將賞識進行到底
1.數子十過,不如讚子一長
2.捕捉孩子的亮點
3.替孩子貼上正面標籤
4.表揚孩子要及時
5.表揚孩子不要過了頭
6.珍惜孩子的好奇心
第8章 該鬆手時就鬆手――還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1.愛不是限制自由――被愛也有自主權
2.給孩子一個宣洩的空間
3.盡量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4.不壓抑孩子的冒險精神
5.給孩子一片「破壞」的天空
6.孩子最需要的是玩伴而不是玩具
7.尊重孩子的興趣與愛好
第9章 高期待的父母是「妖魔」――降低期望值,讓孩子喘口氣
1.降低期望值,讓孩子喘口氣
2.高壓政策往往很難有效果
3.孩子的未來不等於家長的理想
4.莫讓分數成為孩子的「緊箍咒」
5.聽話的孩子心理問題多
6.寬容會打開愛的大門
第1章 家有時也會傷人――孩子有問題,大人應先自省
1.孩子有問題了,大人應先自省
2.父母應「同唱一首歌」
3.不要把您的壞情緒轉嫁給孩子
4.家不是孩子滋生虛榮心的「溫床」
5.少些爭吵,多些愛――你的孩子傷不起
6.孩子不是家庭冷暴力的犧牲品
7.多點時間陪孩子是給他最好的禮物
第2章 要疼愛更要嚴厲――學會對孩子說「不」
1.溺愛本是一種軟暴力
2.滿足孩子的需求要有「規範」
3.不要因孩子小而沒了規矩
4.不做孩子的提款機
5.你的好脾氣會讓孩子更任性
6.摔倒了,讓他自己爬起來
第3章 把他的責任還給他――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1.把他的責任還給他
2.捨得讓孩子「自食其果」
3.一直受袒護的孩子是長不大的
4.孩子能做的就讓他自己做
5.教孩子做事要有始有終
6.不能承受的挫折――「甜蜜」教育下的「澀果」
第4章 小人物也要有大面子――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1.學會向孩子道歉
2.「蹲下來」和孩子平等交流
3.凡事記得和孩子商量
4.認真回答孩子的每一個「為什麼」
5.不要給孩子開「空頭支票」
6.請不要揭穿孩子的小祕密
7.暴力教育其實是「教育事故」
第5章 讓孩子把話說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傾聽者
1.讓孩子把話說完
2.做孩子忠實的聽眾
3.孩子發脾氣是有原因的
4.有時候也要允許孩子說「不」
5.原諒頂嘴的孩子
6.允許孩子偶爾插嘴
第6章 先處理情緒,後處理問題――責備是一種藝術
1.喝斥可以趕走一個天才
2.恐嚇會給孩子埋下「怕」的種子
3.諷刺的創傷是難以癒合的
4.責備孩子不可全盤否定
5.只談眼前,不翻舊帳
6.孩子愛撒謊,父母多反省
第7章 告訴孩子,你真棒――將賞識進行到底
1.數子十過,不如讚子一長
2.捕捉孩子的亮點
3.替孩子貼上正面標籤
4.表揚孩子要及時
5.表揚孩子不要過了頭
6.珍惜孩子的好奇心
第8章 該鬆手時就鬆手――還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1.愛不是限制自由――被愛也有自主權
2.給孩子一個宣洩的空間
3.盡量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4.不壓抑孩子的冒險精神
5.給孩子一片「破壞」的天空
6.孩子最需要的是玩伴而不是玩具
7.尊重孩子的興趣與愛好
第9章 高期待的父母是「妖魔」――降低期望值,讓孩子喘口氣
1.降低期望值,讓孩子喘口氣
2.高壓政策往往很難有效果
3.孩子的未來不等於家長的理想
4.莫讓分數成為孩子的「緊箍咒」
5.聽話的孩子心理問題多
6.寬容會打開愛的大門
書摘/試閱
第1章 家有時也會傷人――孩子有問題,大人應先自省
「世界上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孩子的父母。」凡是沒有教育好的孩子,原因多在父母身上,或者是缺乏教育孩子的責任感,或者是沒有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因此說,孩子有問題,父母首先有一定的責任。如果身為家長的您真心地希望您的孩子能夠身心健康地成長,那麼,就請您從現在開始,摒棄那些錯誤的教育方法,讓您的孩子健康地成長。
1.孩子有問題了,大人應先自省
一盞心燈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是孩子無形的榜樣。如果父母做人做事總是南轅北轍,勢必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和品性形成產生不良影響。
◎教子現場
某一天早上,媽媽送丁丁去上學,在樓下碰到了剛吃完早餐回來的鄰居張爺爺。丁丁不僅沒有跟張爺爺打招呼,甚至連看都沒看一眼。張爺爺招呼他,丁丁也只是勉強應了一聲,表現得非常沒有禮貌。
等張爺爺走了後,媽媽嚴厲地對丁丁說:「丁丁,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對人一定要有禮貌,你怎麼就是記不住呢!」
丁丁鼓著腮幫子頂嘴道:「媽媽,那妳為什麼不對爺爺、奶奶有禮貌呢?」媽媽聽了丁丁的話,頓時語塞結舌。
「病」由家生
身為孩子第一任老師的父母,如果我們希望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就應該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用自己的言行來感染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會看在眼裡、記在心中。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是孩子無形的榜樣。如果父母做人做事總是南轅北轍,勢必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和品性形成產生不良影響。
生活中有些父母常常埋怨自己的孩子懶散、任性、沒有耐心、不求上進、不尊敬長輩、不體貼父母、不懂人情世故……可是,父母卻從來不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我們在大街上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形:有的父母當著孩子的面,在大庭廣眾之下與他人大打出手;有的父母則當著孩子的面,隨地吐痰;還有父母當著孩子的面,把本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拿回家……
孩子和父母朝夕相處,日夜為伴,對父母的依賴性、模仿性最強。他們認為父母的一切言談舉止都是最標準、最美好的,對父母的一切言行都有強烈的模仿欲望。比如說,父母的走路說話、待人接物、歡樂與痛苦等,孩子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努力去模仿,無論好壞都照單全收。
當父母把髒東西放入垃圾桶裡,孩子也會這樣做;當父母隨處亂丟垃圾,孩子也會亂丟雜物……一個自私的父母很難教育出一個無私的孩子,心胸狹隘的父母也很難培養出一個寬宏大度的子女。
東東是一個剛滿十二歲的小男孩,讀小學六年級。東東的父母對孩子教育很嚴格:放學以後不許玩;作業做不完不許玩電子遊戲、不許看電視。如果東東不聽話,輕則責罵,重則痛打。但遺憾的是,這種嚴厲的教育方式卻沒辦法使東東成為一個好孩子。
原來,東東的父母整天沉迷於打麻將,不重視對孩子的身教。他們以為只要對小孩子嚴厲一些,罵幾句、打幾頓就會聽話,但結果卻恰恰相反。
一個週末,東東的父母打完麻將後回到家裡,卻發現兒子正和幾個朋友玩撲克牌。真可說是玩得不亦樂乎。東東的父親見狀,頓時氣不過,動手就要打。東東一邊大哭,一邊喊:「我作業都做完了。為什麼你能玩麻將,我就不能玩撲克牌?」
聽到兒子的這句話,父親揚起的巴掌最後沒有落下來。
古語道:「其身正,有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說過:「欲教子先正其身。」父母的言談舉止,猶如一本沒有文字的教科書。在孩子面前,父母從思想品德到生活小節,沒有一件是小事。父母做不到的事情,而要求孩子做到,孩子即使照做了,也是敷衍的,心裡是不服氣的;如果父母做到了,不用言語,孩子自然會照著做。
指點迷津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Vasilii Aleksandrovich Sukhomlinskii)說過:「父母自身的行為對孩子有著重大影響。不要以為只有你們跟孩子談話和教導孩子、吩咐孩子的時候,才是在教育孩子。在你們生活的每一瞬間,甚至當你們不在家的時候,都是在教育孩子。你們怎樣穿衣,怎樣跟別人說話,怎樣表示快樂和不開心,怎樣對待朋友和仇敵,怎樣笑,怎樣讀報……所有這一切,對孩子都有很大的教育意義。」
因此,父母對子女的示範效應展現在日常生活中。無論何時何地,父母應言行一致,表裡如一,絕不能做那種說一套、做一套,在外一套、在家一套,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偽君子。如果要求孩子好好讀書,做一名好學生,父母首先要在工作職務上兢兢業業,有所成就;如果要求孩子在思想品德上和同學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父母自己首先要與鄰里和睦相處,友好往來,不在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上斤斤計較……只有這樣,才能在孩子面前樹立威信,才能讓孩子對父母的管教心服口服。
蘇聯還有一位著名教育家馬可連科(Anton Semyonovich Makarenko)也曾經講過:「一個家長對自己的要求,一個家長對自己家庭的尊重,一個家長對自己每一行為舉止的注重,就是對子女最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父母的言行是孩子無聲的老師,對孩子有著強大的潛移默化作用。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時時、處處、事事嚴格要求自己,為孩子樹立人生的好榜樣。
2.父母應「同唱一首歌」
一盞心燈
教育孩子,父母一定要有共識,只有父母「同唱一首歌」,孩子才能從中得到益處,有利於他們建立健康的人格。
◎教子現場
馬柯沒有考上大學,高中畢業後一直待業在家。有一天吃晚飯時,又因為一點小事與爸爸發生了爭吵,爸爸舉起手中的筷子要打他。這時的馬柯突然從椅子上跳起來,一把奪過爸爸手中的筷子,並把爸爸按倒在地上一頓暴打。
看到這一幕,全家人都嚇傻了。從這以後,馬柯稍不如意就對爸爸大打出手,這時的爸爸一點脾氣都沒有了。
大家可能都想問,孩子怎麼會變成這樣呢?原來馬柯的爸爸從小就以「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原則來教育孩子,他認為孩子從小就要嚴格要求。但是,馬柯爸爸嚴格也是出了名的了。馬柯讀小學時,有一次因為撒謊、蹺課,被爸爸打得遍體鱗傷。馬柯媽媽則反對爸爸的嚴格,她是過於偏愛孩子、溺愛孩子。有時爸爸打了孩子,她就會在一邊攔著、護著,心疼得不得了,還哄著孩子說:「別哭,我們長大了再揍他。」
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馬柯有點失去了自我,慢慢地變得鬱悶了,脾氣也暴躁了,總想找人發脾氣。
在大學考試落榜後,馬柯終於爆發了。此時的馬柯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沮喪、自卑、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於是就出現了前面打罵爸爸的極端行為。
「病」由家生
長期以來,父母對孩子教育態度不一致,一直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現象。例如,孩子做錯了事,爸爸想和他講道理,媽媽卻不耐煩地動手就打;或是母親想和孩子講道理,父親卻實行棍棒教育。
志志今年八歲,爸爸是做生意的,家庭條件很好,所以志志的生活水準也就比一般的同學要高。志志想要買什麼東西,只要不是過於昂貴,向爸爸媽媽撒撒嬌,願望也就滿足了。
不過志志的媽媽是一個很節省的人,她怕孩子養成亂花錢的習慣,因此不想再給孩子零用錢了。志志爸爸卻認為,應該每天給志志一些零用錢,怕萬一出現什麼情況沒錢用。所以,志志的爸爸就偷偷地給孩子錢。
結果,志志花錢越來越沒有節制,最後竟演變成從家裡偷錢的事件。直到發生了這種事,志志的爸爸媽媽才認識到教育不一致的嚴重性。
父母教育孩子的態度不一致,主要表現在對孩子的培養目標不一致、對孩子「愛」的投入方式不一致、對孩子的情感表達方式不同等方面。父母對孩子教育態度的不一致,孩子容易形成兩面人格;容易形成對父母的不理解到怨恨的心理;由於長期處在「不知聽誰的好」的矛盾心態中,會使孩子導致遇事時無所適從,優柔寡斷;長期的矛盾教育還會導致孩子對誰都不信任,容易養成「看破紅塵」的頹廢心理,缺乏責任感。
因此說,不論是父母還是孩子的所有長輩,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一定要保持一致性,集「嚴」、「愛」於一身,教子有方、愛子有度。不管是嚴格也好,慈愛也罷,都應該保持統一,且合理有規範。該嚴格的時候一起嚴格,該慈愛的時候一起慈愛。需要嚴格的時候真正地嚴得起來,需要慈愛的時候能真正有慈。如此配合默契才能取得孩子的信任和尊重,也才能給孩子最有利的成長環境。
指點迷津
要想在教育孩子問題的保持態度一致,父母須就以下問題達成一致:
一是整個家庭的短期、長遠規畫。孩子的成長和教育脫離不了整個家庭發展的大環境。制訂這個規畫,可使家庭的生活目標更明確。
二是近三年內對孩子的規畫。有了近距離的方向,才不會出現「多頭」教育。
三是希望孩子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主要在性格和特質方面,這是父母處理有關孩子問題的前提和目標。
四是提前做好溝通。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如果一方觀念和方式與另一方發生衝突,不要當著孩子的面意見不合。即使有一方處理不妥當,也要等孩子不在場時,雙方交換意見,統一教育方法,再由對方自己去糾正處理。讓孩子看到父母當面爭吵,孩子會有這樣一個概念:大人們都沒有搞清楚這個問題。
教育孩子,父母一定要有共識,如果不能「雙劍合壁」,孩子儘管能夠適應,但成長多會有阻力。只有父母「同唱一首歌」,孩子才能從中得到益處,獲得健康成長。
3.不要把您的壞情緒轉嫁給孩子
一盞心燈
父母性格溫和,孩子性情自然也就平和;父母性格暴躁,孩子遇事也難免心浮氣躁。
◎教子現場
在一次親子交流會上,有一位母親這樣傾訴:
「我的孩子自制力太差,嘴上雖然答應得好好的,但總是做不到。每天做作業,我都要發好多次火,他才能勉強完成。我真的不知道為他操了多少心。現在我跟孩子在家裡就像仇人一樣。我真的不知道要怎麼辦才好?想到孩子的爸爸每天那麼辛辛苦苦工作,而我連個孩子都教育不好,我現在真的是又著急、又難過。這樣下去,孩子長大了該怎麼辦?」
這位母親在傾訴中充滿了焦慮、憂傷、失望和無可奈何。
「病」由家生
面對這樣一個母親,我們首先要解決的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她本身的情緒問題。壞情緒是可以傳染的,如果孩子每天面對的是愛嘮叨,經常發火、焦慮、緊張的父母,其情緒也肯定是很糟的。父母也是孩子情緒的榜樣。
美國某兒童醫療中心曾對一些美國家庭進行過調查,他們發現,如果父母患有焦慮症,那麼他們的孩子患有焦慮症的風險是正常家庭孩子的七倍。患有焦慮症的父母,一般是透過以下行為舉止將焦慮症「傳染」給孩子:過度責備、對孩子過度保護、在孩子面前經常流露出驚慌和害怕的表情等。
孩子在父母的壞情緒面前,很容易產生內心衝突。他們不得不依賴父母的照顧,以滿足自己的某些需求,但他們又不喜歡父母的壞情緒及其一些行為方式。內心的矛盾使他們變得心情煩躁、鬱鬱寡歡、精神分散,嚴重的會出現緊張、焦慮或強迫症。長此以往,他們會將這種困擾壓迫到無意識中,有意無意地採取一些如強迫動作、說謊、蹺課等反抗行為,喪失自尊和自信。
父母是孩子心中的偶像,對孩子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力。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有直接的示範作用。父母性格溫和,孩子的性情自然也就平和;父母性格暴躁,孩子遇事也難免心浮氣躁。
如果一個母親遇到問題和不快,在家摔東西、暴怒、哭泣……這些不理智的行為,很容易會被孩子模仿。如果一位父親,因工作壓力大,情緒低落,經常在家發脾氣,他的孩子一定會產生焦慮、壓抑的心情,並逐漸學習到父親的行為方式。在遇到類似的壓力後,會以相同的方式表現出來。
因此,控制情緒是做父母們需要學習的重要一課。受益的將不只是我們自己,還有我們的孩子。
指點迷津
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行為,尤其是情緒,是孩子心理健康發育的直接影響因素。父母的行為是孩子的標竿,是孩子心理發育的影響指標。做父母的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和挫折,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也要特別注意情緒控制,謹防孩子因父母的壞情緒而影響到正常的心理發育。
為了不把壞情緒傳給孩子,父母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不要把孩子當成傾訴的對象,以免給孩子太多負擔。遇到不開心的事,不必對孩子說得太詳細,只需要對孩子說:「爸爸在工作上碰到了一點麻煩!」或者是:「媽媽今天心情不好!」就夠了。
二是要承認自己的心情不好,並要告訴孩子這是爸爸媽媽自己的問題,與他無關,請他不要擔心。可以對他說:「大人也有大人的問題,我們必須自己去解決。所以,你不用擔心。」或者告訴孩子:「這不是你的錯。我心情不好,你很不高興,是不是?」還要告訴他:「雖然我們現在不是很愉快,但仍然很愛你。」
三是孩子要是很努力地想安慰我們,他過來抱著我們,給我們吃塊他的餅乾,或逗我們笑,可別忘了說:「我覺得好多了!」或者是:「但願我心情好點,可以陪你玩!」
總之,當父母的心情不好時,一定要警惕自己的壞情緒影響到孩子,避免在孩子面前過分焦慮、緊張,以及對孩子過度保護、動輒打罵,將自己的壞情緒「傳染」給孩子,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世界上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孩子的父母。」凡是沒有教育好的孩子,原因多在父母身上,或者是缺乏教育孩子的責任感,或者是沒有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因此說,孩子有問題,父母首先有一定的責任。如果身為家長的您真心地希望您的孩子能夠身心健康地成長,那麼,就請您從現在開始,摒棄那些錯誤的教育方法,讓您的孩子健康地成長。
1.孩子有問題了,大人應先自省
一盞心燈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是孩子無形的榜樣。如果父母做人做事總是南轅北轍,勢必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和品性形成產生不良影響。
◎教子現場
某一天早上,媽媽送丁丁去上學,在樓下碰到了剛吃完早餐回來的鄰居張爺爺。丁丁不僅沒有跟張爺爺打招呼,甚至連看都沒看一眼。張爺爺招呼他,丁丁也只是勉強應了一聲,表現得非常沒有禮貌。
等張爺爺走了後,媽媽嚴厲地對丁丁說:「丁丁,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對人一定要有禮貌,你怎麼就是記不住呢!」
丁丁鼓著腮幫子頂嘴道:「媽媽,那妳為什麼不對爺爺、奶奶有禮貌呢?」媽媽聽了丁丁的話,頓時語塞結舌。
「病」由家生
身為孩子第一任老師的父母,如果我們希望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就應該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用自己的言行來感染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會看在眼裡、記在心中。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是孩子無形的榜樣。如果父母做人做事總是南轅北轍,勢必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和品性形成產生不良影響。
生活中有些父母常常埋怨自己的孩子懶散、任性、沒有耐心、不求上進、不尊敬長輩、不體貼父母、不懂人情世故……可是,父母卻從來不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我們在大街上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形:有的父母當著孩子的面,在大庭廣眾之下與他人大打出手;有的父母則當著孩子的面,隨地吐痰;還有父母當著孩子的面,把本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拿回家……
孩子和父母朝夕相處,日夜為伴,對父母的依賴性、模仿性最強。他們認為父母的一切言談舉止都是最標準、最美好的,對父母的一切言行都有強烈的模仿欲望。比如說,父母的走路說話、待人接物、歡樂與痛苦等,孩子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努力去模仿,無論好壞都照單全收。
當父母把髒東西放入垃圾桶裡,孩子也會這樣做;當父母隨處亂丟垃圾,孩子也會亂丟雜物……一個自私的父母很難教育出一個無私的孩子,心胸狹隘的父母也很難培養出一個寬宏大度的子女。
東東是一個剛滿十二歲的小男孩,讀小學六年級。東東的父母對孩子教育很嚴格:放學以後不許玩;作業做不完不許玩電子遊戲、不許看電視。如果東東不聽話,輕則責罵,重則痛打。但遺憾的是,這種嚴厲的教育方式卻沒辦法使東東成為一個好孩子。
原來,東東的父母整天沉迷於打麻將,不重視對孩子的身教。他們以為只要對小孩子嚴厲一些,罵幾句、打幾頓就會聽話,但結果卻恰恰相反。
一個週末,東東的父母打完麻將後回到家裡,卻發現兒子正和幾個朋友玩撲克牌。真可說是玩得不亦樂乎。東東的父親見狀,頓時氣不過,動手就要打。東東一邊大哭,一邊喊:「我作業都做完了。為什麼你能玩麻將,我就不能玩撲克牌?」
聽到兒子的這句話,父親揚起的巴掌最後沒有落下來。
古語道:「其身正,有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說過:「欲教子先正其身。」父母的言談舉止,猶如一本沒有文字的教科書。在孩子面前,父母從思想品德到生活小節,沒有一件是小事。父母做不到的事情,而要求孩子做到,孩子即使照做了,也是敷衍的,心裡是不服氣的;如果父母做到了,不用言語,孩子自然會照著做。
指點迷津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Vasilii Aleksandrovich Sukhomlinskii)說過:「父母自身的行為對孩子有著重大影響。不要以為只有你們跟孩子談話和教導孩子、吩咐孩子的時候,才是在教育孩子。在你們生活的每一瞬間,甚至當你們不在家的時候,都是在教育孩子。你們怎樣穿衣,怎樣跟別人說話,怎樣表示快樂和不開心,怎樣對待朋友和仇敵,怎樣笑,怎樣讀報……所有這一切,對孩子都有很大的教育意義。」
因此,父母對子女的示範效應展現在日常生活中。無論何時何地,父母應言行一致,表裡如一,絕不能做那種說一套、做一套,在外一套、在家一套,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偽君子。如果要求孩子好好讀書,做一名好學生,父母首先要在工作職務上兢兢業業,有所成就;如果要求孩子在思想品德上和同學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父母自己首先要與鄰里和睦相處,友好往來,不在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上斤斤計較……只有這樣,才能在孩子面前樹立威信,才能讓孩子對父母的管教心服口服。
蘇聯還有一位著名教育家馬可連科(Anton Semyonovich Makarenko)也曾經講過:「一個家長對自己的要求,一個家長對自己家庭的尊重,一個家長對自己每一行為舉止的注重,就是對子女最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父母的言行是孩子無聲的老師,對孩子有著強大的潛移默化作用。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時時、處處、事事嚴格要求自己,為孩子樹立人生的好榜樣。
2.父母應「同唱一首歌」
一盞心燈
教育孩子,父母一定要有共識,只有父母「同唱一首歌」,孩子才能從中得到益處,有利於他們建立健康的人格。
◎教子現場
馬柯沒有考上大學,高中畢業後一直待業在家。有一天吃晚飯時,又因為一點小事與爸爸發生了爭吵,爸爸舉起手中的筷子要打他。這時的馬柯突然從椅子上跳起來,一把奪過爸爸手中的筷子,並把爸爸按倒在地上一頓暴打。
看到這一幕,全家人都嚇傻了。從這以後,馬柯稍不如意就對爸爸大打出手,這時的爸爸一點脾氣都沒有了。
大家可能都想問,孩子怎麼會變成這樣呢?原來馬柯的爸爸從小就以「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原則來教育孩子,他認為孩子從小就要嚴格要求。但是,馬柯爸爸嚴格也是出了名的了。馬柯讀小學時,有一次因為撒謊、蹺課,被爸爸打得遍體鱗傷。馬柯媽媽則反對爸爸的嚴格,她是過於偏愛孩子、溺愛孩子。有時爸爸打了孩子,她就會在一邊攔著、護著,心疼得不得了,還哄著孩子說:「別哭,我們長大了再揍他。」
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馬柯有點失去了自我,慢慢地變得鬱悶了,脾氣也暴躁了,總想找人發脾氣。
在大學考試落榜後,馬柯終於爆發了。此時的馬柯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沮喪、自卑、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於是就出現了前面打罵爸爸的極端行為。
「病」由家生
長期以來,父母對孩子教育態度不一致,一直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現象。例如,孩子做錯了事,爸爸想和他講道理,媽媽卻不耐煩地動手就打;或是母親想和孩子講道理,父親卻實行棍棒教育。
志志今年八歲,爸爸是做生意的,家庭條件很好,所以志志的生活水準也就比一般的同學要高。志志想要買什麼東西,只要不是過於昂貴,向爸爸媽媽撒撒嬌,願望也就滿足了。
不過志志的媽媽是一個很節省的人,她怕孩子養成亂花錢的習慣,因此不想再給孩子零用錢了。志志爸爸卻認為,應該每天給志志一些零用錢,怕萬一出現什麼情況沒錢用。所以,志志的爸爸就偷偷地給孩子錢。
結果,志志花錢越來越沒有節制,最後竟演變成從家裡偷錢的事件。直到發生了這種事,志志的爸爸媽媽才認識到教育不一致的嚴重性。
父母教育孩子的態度不一致,主要表現在對孩子的培養目標不一致、對孩子「愛」的投入方式不一致、對孩子的情感表達方式不同等方面。父母對孩子教育態度的不一致,孩子容易形成兩面人格;容易形成對父母的不理解到怨恨的心理;由於長期處在「不知聽誰的好」的矛盾心態中,會使孩子導致遇事時無所適從,優柔寡斷;長期的矛盾教育還會導致孩子對誰都不信任,容易養成「看破紅塵」的頹廢心理,缺乏責任感。
因此說,不論是父母還是孩子的所有長輩,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一定要保持一致性,集「嚴」、「愛」於一身,教子有方、愛子有度。不管是嚴格也好,慈愛也罷,都應該保持統一,且合理有規範。該嚴格的時候一起嚴格,該慈愛的時候一起慈愛。需要嚴格的時候真正地嚴得起來,需要慈愛的時候能真正有慈。如此配合默契才能取得孩子的信任和尊重,也才能給孩子最有利的成長環境。
指點迷津
要想在教育孩子問題的保持態度一致,父母須就以下問題達成一致:
一是整個家庭的短期、長遠規畫。孩子的成長和教育脫離不了整個家庭發展的大環境。制訂這個規畫,可使家庭的生活目標更明確。
二是近三年內對孩子的規畫。有了近距離的方向,才不會出現「多頭」教育。
三是希望孩子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主要在性格和特質方面,這是父母處理有關孩子問題的前提和目標。
四是提前做好溝通。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如果一方觀念和方式與另一方發生衝突,不要當著孩子的面意見不合。即使有一方處理不妥當,也要等孩子不在場時,雙方交換意見,統一教育方法,再由對方自己去糾正處理。讓孩子看到父母當面爭吵,孩子會有這樣一個概念:大人們都沒有搞清楚這個問題。
教育孩子,父母一定要有共識,如果不能「雙劍合壁」,孩子儘管能夠適應,但成長多會有阻力。只有父母「同唱一首歌」,孩子才能從中得到益處,獲得健康成長。
3.不要把您的壞情緒轉嫁給孩子
一盞心燈
父母性格溫和,孩子性情自然也就平和;父母性格暴躁,孩子遇事也難免心浮氣躁。
◎教子現場
在一次親子交流會上,有一位母親這樣傾訴:
「我的孩子自制力太差,嘴上雖然答應得好好的,但總是做不到。每天做作業,我都要發好多次火,他才能勉強完成。我真的不知道為他操了多少心。現在我跟孩子在家裡就像仇人一樣。我真的不知道要怎麼辦才好?想到孩子的爸爸每天那麼辛辛苦苦工作,而我連個孩子都教育不好,我現在真的是又著急、又難過。這樣下去,孩子長大了該怎麼辦?」
這位母親在傾訴中充滿了焦慮、憂傷、失望和無可奈何。
「病」由家生
面對這樣一個母親,我們首先要解決的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她本身的情緒問題。壞情緒是可以傳染的,如果孩子每天面對的是愛嘮叨,經常發火、焦慮、緊張的父母,其情緒也肯定是很糟的。父母也是孩子情緒的榜樣。
美國某兒童醫療中心曾對一些美國家庭進行過調查,他們發現,如果父母患有焦慮症,那麼他們的孩子患有焦慮症的風險是正常家庭孩子的七倍。患有焦慮症的父母,一般是透過以下行為舉止將焦慮症「傳染」給孩子:過度責備、對孩子過度保護、在孩子面前經常流露出驚慌和害怕的表情等。
孩子在父母的壞情緒面前,很容易產生內心衝突。他們不得不依賴父母的照顧,以滿足自己的某些需求,但他們又不喜歡父母的壞情緒及其一些行為方式。內心的矛盾使他們變得心情煩躁、鬱鬱寡歡、精神分散,嚴重的會出現緊張、焦慮或強迫症。長此以往,他們會將這種困擾壓迫到無意識中,有意無意地採取一些如強迫動作、說謊、蹺課等反抗行為,喪失自尊和自信。
父母是孩子心中的偶像,對孩子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力。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有直接的示範作用。父母性格溫和,孩子的性情自然也就平和;父母性格暴躁,孩子遇事也難免心浮氣躁。
如果一個母親遇到問題和不快,在家摔東西、暴怒、哭泣……這些不理智的行為,很容易會被孩子模仿。如果一位父親,因工作壓力大,情緒低落,經常在家發脾氣,他的孩子一定會產生焦慮、壓抑的心情,並逐漸學習到父親的行為方式。在遇到類似的壓力後,會以相同的方式表現出來。
因此,控制情緒是做父母們需要學習的重要一課。受益的將不只是我們自己,還有我們的孩子。
指點迷津
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行為,尤其是情緒,是孩子心理健康發育的直接影響因素。父母的行為是孩子的標竿,是孩子心理發育的影響指標。做父母的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和挫折,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也要特別注意情緒控制,謹防孩子因父母的壞情緒而影響到正常的心理發育。
為了不把壞情緒傳給孩子,父母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不要把孩子當成傾訴的對象,以免給孩子太多負擔。遇到不開心的事,不必對孩子說得太詳細,只需要對孩子說:「爸爸在工作上碰到了一點麻煩!」或者是:「媽媽今天心情不好!」就夠了。
二是要承認自己的心情不好,並要告訴孩子這是爸爸媽媽自己的問題,與他無關,請他不要擔心。可以對他說:「大人也有大人的問題,我們必須自己去解決。所以,你不用擔心。」或者告訴孩子:「這不是你的錯。我心情不好,你很不高興,是不是?」還要告訴他:「雖然我們現在不是很愉快,但仍然很愛你。」
三是孩子要是很努力地想安慰我們,他過來抱著我們,給我們吃塊他的餅乾,或逗我們笑,可別忘了說:「我覺得好多了!」或者是:「但願我心情好點,可以陪你玩!」
總之,當父母的心情不好時,一定要警惕自己的壞情緒影響到孩子,避免在孩子面前過分焦慮、緊張,以及對孩子過度保護、動輒打罵,將自己的壞情緒「傳染」給孩子,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