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傷寒論(簡體書)
滿額折

傷寒論(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50 元
定價
:NT$ 300 元
優惠價
87261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是現存最早的中醫臨床經典著作,它所確立的六經辨證論治體系,開拓了中醫臨證醫學的新紀元,成為後世中醫診治疾病的準繩。全書以理、法、方、藥相結合的方式闡述了多種外感病和許多雜病的辨證論治,涉及中醫方劑學、藥劑學、護理學等多方面的內容,對中醫的發展和臨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其中的方劑被後世稱為“經方“,張仲景也被稱為““醫聖”。


作者簡介

撰者——張仲景: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郡(今河南鄧州) 人。生卒年不可確考,約生活在150至219年之間,似較華佗稍晚。據 《襄陽府志》載,張機撰成《傷寒雜病論》,華佗讀後,喜曰:“此真活人書也。” 《傷寒雜病論》後世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張仲景後世被稱為“醫聖”。

譯注者——李心機:山東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中醫文獻研究所原所長,著名傷寒學家李克紹先生的開山研究生弟子。長期在中醫院校講授《傷寒論》,並從事臨床工作五十余年,具有扎實的文獻功底、深厚的學術積澱和豐富的臨床經驗,曾出版學術專著《傷寒論疑難解讀》《傷寒論通釋》《傷寒論圖表解》等。


名人/編輯推薦

1中醫學習者的必讀書。

《傷寒論》是中醫四大經典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後世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目前也是中醫院校的必修課程,中醫學習者的必讀書。

2中醫眾方之祖。

《傷寒論》雖然只有一百多個方劑,但是因為選藥精當、組方嚴謹、療效可靠,稱為中醫方劑學的奠基之作,被稱為經典之方,開創了後世以“經方”為主的中醫方劑學體系。

3確立中醫臨床個體化治療的法則。

《傷寒論》創立了以六經辨證,八綱辨證為主的“辨證論治”體系,開創了以汗、吐、下、和、溫、清、消、補為主的治療八法和針藥並施、藥食並用的多種療法綜合運用的先河。

4 確立了綿密、規範的診療康復程序。

《傷寒論》不僅重視辨證論治,隨證加減,尤其重視中藥的炮制、煎煮規範及中藥服用方法和服藥後的護理、康復程序的規範。確立對病人進行治療、調養和康復為一體的綜合管理模式。


前言

中醫學作為一種具有獨特理論、確鑿療效的醫學體系,是融預防、治療、康復為一體的整體醫學,是中國傳統文化孕育和發展於中華大地的文化瑰寶。幾千年來,中醫學對疾病防治、人口繁衍和中國社會的發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2020 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在神州大地防治新冠肺炎的實踐中,中醫藥發揮出獨特的優勢。而應對新冠肺炎的辨治思路與治療方劑,則是淵源於《傷寒論》及後世在其理論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溫病學。

《傷寒論》,東漢張機著。張機,字仲景。東漢南陽郡(今河南鄧州) 人。生卒年不可確考,約生活在150 至219 年之間,似較華佗稍晚。據《襄陽府志》載,張機撰成《傷寒雜病論》,華佗讀後,喜曰:“此真活人書也。”北宋林億等校勘《傷寒論》時,在《序》中有云:“張仲景,《漢書》無傳,見《名醫錄》云,南陽人,名機,仲景乃其字也。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始受術於同郡張伯祖,時人言,識用精微過其師。所著論,其言精而奧,其法簡而詳,非淺聞寡見者所能及。”林億《序》中所言仲景事跡,引自《名醫錄》,此書系唐代甘伯宗所著。《名醫錄》,又名《名醫傳》《歷代名醫錄》,已佚。據錢超塵先生考證,《名醫錄》始著錄於《新唐書·藝文志·醫術類》,清錢侗輯佚北宋《崇文總目》有載。近代學界關於張仲景生卒年代、裡籍以及官至長沙太守等事跡,多引自《名醫錄》,雖不乏考據,但孤證難立,依據不足,意見歧出,均非定論。

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自序中說:“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從張仲景的自序中能夠看出,在其生活時代所經歷的疫病大流行的殘酷事實;從“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中,可以感受到仲景懷有悲天憫人的拯恤之心和仁愛濟世的憂患意識;從“勤求古訓,博采眾方”中,可以看出仲景的勤奮、謙遜與智能。

張仲景在其宗族“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的哀恐凄涼氛圍下,勤求、繼承“《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之古訓,感懷“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終順舊”之庸疏世風,立志拯疾救世,廣泛深入學習、總結前人的醫學成就,結合自己“宿尚方術”的醫療實踐經驗,撰著《傷寒雜病論》十六卷。

《傷寒雜病論》問世之後,由於戰亂頻仍,社會動蕩,民眾難以安居, 導致是書在張仲景生前並未得到廣泛流傳。張仲景卒後不久,《傷寒雜病論》遂流於結構散亂,內容亦有不同程度的佚失,所以其原貌今已不可見。《傷寒雜病論》散失之後,經魏晉人王叔和搜集整理,錄其證候、脈診、方藥,編次條文、方藥、篇章等,稱為《張仲景方》或《張仲景藥方》, 此在隋、唐時的書目著錄中可見。

經過王叔和搜集整理的《張仲景方》也未能得到廣泛流傳,只是在民間輾轉傳抄。歷經兩晉、南北朝、隋唐數百年,到了唐代孫思邈時,其撰著《千金要方》只是耳聞《張仲景方》其書,而未見其全貌。孫思邈曾感嘆“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因此只能把他所見到的“片斷”收入自己的著作中,這就是在今本《千金要方》卷九中所收錄的四十九條,也是後世“宋本”所載的三陰三陽條文。孫思邈到晚年,遇偶然機會目睹張仲景《傷寒論》“全貌”,遂收入其《千金翼方》卷九、卷十中。

孫思邈所見到的《傷寒論》傳本,其原貌是“條證”與“方藥”分列為前後兩部分,他根據自己定下的“方證同條,比類相附”的原則進行了調整。在《傷寒論》流傳史與研究史上,是孫思邈首先把方藥附列在相應的條證之後,同時又把同類的條、證、方、藥匯集在一起。

北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朝廷在編修院內設置校正醫書機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高保衡、孫奇、林億等以高繼衝本為底本校正《傷寒論》。據錢超塵先生《北宋校正醫書局校定〈傷寒論〉情況簡考》考證:“荊南國末主高繼衝(942—973),於北宋開寶(968—976)中進獻並經編錄的《傷寒論》被校正醫書局選為底本。據今所掌握的歷史資料考知,此本傳自隋本,隋本上承南朝阮孝緒《七錄》之‘張仲景《辨傷寒》十卷’,阮孝緒《辨傷寒》十卷本上承陳延之《小品方》之張仲景《辨傷寒》九卷本,阮本與陳本皆來自同一祖本—《張仲景方》十五卷。《小品方》據東晉初李充《晉元帝四部書目》而成,則高繼衝本可追蹤至王叔和編次之《張仲景方》十五卷,其來源堪稱悠久矣。此書歷代藏於書府,至北宋治平元年選為底本,在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林億等校定的《傷寒論》,後世人稱之為“宋本”《傷寒論》。此“宋本”意為宋代校定本,不是後世宋版書概念。宋本《傷寒論》的刊行,結束了此前《張仲景方》在民間若隱若顯、輾轉離析的傳抄,結束了傳本多歧、山頭各立的局面,也結束了孫思邈感嘆的“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的歷史,使《傷寒論》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廣泛流傳,從而形成了《傷寒論》流傳史上的第一次研究熱潮。

由於金人、蒙古人南侵,北宋、南宋相繼滅亡,朝野文籍多遭毀熸, 林億等校定的原刻宋本《傷寒論》,至南宋時已流傳不廣,至明代萬歷年間已很少見,而至今則已不可見。由於宋代林億等校正鏤板的原刻宋本《傷寒論》可能是天壤間無存了,所以今人只能通過明萬歷年間趙開美翻刻宋板的本子來間接地了解林億等校正的“宋本”。

今人所說的宋本《傷寒論》,實際上是明代趙開美以他偶然發現的宋板《傷寒論》為底本,於萬歷二十七年(1599)翻刻的覆刻本。惜趙開美翻刻的覆刻本,到清初時也已很少見,近世以來已絕少於世,以至於近代醫家極少有目睹過真正趙刻宋本者。值得欣喜的是近十多年來,《傷寒論》版本研究有了新發現。據錢超塵先生、真柳誠先生(日)等學者考證,目前世存趙刻宋本還有五部, 即中國中醫科學院藏本、沈陽中國醫科大學藏本、上海圖書館藏本、上海中醫藥大學藏本、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本。趙開美後來曾對《仲景全書》中的宋本《傷寒論》幾處誤字進行修刻而重印,因此趙刻宋本《傷寒論》有第一版和修訂版兩種,真柳誠先生稱之為A版和B版。

......

本書以中國中醫科學院館藏趙開美刻《仲景全書》中翻刻宋本《傷寒論》本為底本,參校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趙開美刻《仲景全書》中翻刻宋本《傷寒論》本,並借鑒、吸收劉渡舟主編《傷寒論校注》重刊本、邱浩重校《傷寒論》等先賢時彥的成果。根據對原典條文文意的理解,重新句讀。原文改用簡化字,方後“右× 味”,“右”字,按本書橫排形式應理解為“上”,為保持原貌,不予改動。

本書按趙刻宋本《傷寒論》原順序進行注譯。由於原文言簡意賅, 文思跳躍,無字處寓意深刻,在表達形式上不乏倒裝句、借賓定主、下文分承上文以及“夾注”等修辭和句式,因此,對原文直譯往往難以準確完整表達其醫理蘊意,故本書採用直譯與意譯相結合的方式。

趙刻宋本《傷寒論》原文無序號,為順應讀者檢索習慣,三陰三陽六病諸篇398 條之條文序號仍順承舊例,悉依1955 年重慶人民出版社出版,重慶市中醫學會“新輯宋版《傷寒論》”之序號,並以“[ ]”標記於條文末行之尾。

本書六病諸篇前之《辨脈法第一》《平脈法第二》《傷寒例第三》《辨痓濕暍脈證第四》,以及六病諸篇後之“諸可”與“諸不可”八篇,依趙刻宋本的自然段落,各自單獨編列序號。個別地方略有調整。

在明代趙開美翻刻宋本《傷寒論》中,自卷二《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第五》至卷十《辨發汗吐下後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中,除了卷第八中的《辨不可吐第十八》《辨可吐第十九》兩篇之外,每篇的篇目與正文之間有若干條文,這些條文在底本中比正文低一格,這些文字的存在成為“宋本”的版本特徵之一,有學者稱其為“子目”或“小目”。本書此類條文後( )內的編號,與同篇正文條文後[ ] 內的編號相對應。

這些所謂的“子目”條文,由於是從正文刪減而形成的,所以句讀發生了很大變化,某些條文語意跳躍性更大,邏輯顯得有些紊亂,在內容表達上與正文的原文有不同程度的出入,或出現不同程度的抵牾。如《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第六》篇第46 條原文:“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 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十六。用前第五方。”此條內容經過刪減變為:“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 八九日不解,表證在,發汗已,發煩,必衄,麻黃湯主之。第十六。用前第五方。下有太陽病,並二陽並病四證。”再如《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八》篇第214 條原文:“陽明病,讝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裡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六。用前第二方。”此條內容經過刪減變為:“陽明病,讝語,潮熱,脈滑疾者,小承氣湯主之。第六。用前第二方。”

這些對原文進行刪減所形成的所謂“子目”條文,如果“硬譯”,難免在醫理上與原文產生歧義。同時,因為已有正文的全文翻譯,比照之下,翻譯這些條文會有冗贅感,所以本書對這些條文不再注譯。

為保持趙開美翻刻宋本的特徵,本書保留了極少量的古今字、通假字,如:“藏象”用“藏”,不用“臟”;畜血,用“畜”,不用“蓄”;旋覆花,用“覆”,不用“復”;病差,用“差”,不用“瘥”。又如《辨脈法第一》第2 條中“大便反鞕”,用“鞕”,不用“硬”;《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第五》第12 條桂枝湯方後注中“如水流漓”之“漓”與《辨可發汗病脈證並治第十六》第2 條“如水流離”之“離”並存,等等。

為順應讀者閱讀習慣,在本書中,營衛,用“營”,不用“榮”;黃柏,用“柏”,不用“檗”;茵陳,用“陳”,不用“蔯”;用“臟腑”,不用“藏府”等等,不一一列舉。

在趙開美翻刻宋本《傷寒論》的若干條文中,夾有大量“ 小字注文”,這些小字注文大多是宋代林億等校勘時所出,大體可分為四類。

一是注音。既有反切法注音,又有同音字注音。其中多數反切所形成的讀音,與現代規範讀音不同。如《傷寒例第三》第6 條中的“讝之廉切,又女監切,下同”,《辨脈法第一》第32 條中的“聲嗢乙骨切”等。在同音字注音中,有許多與現代規範讀音不同。如《辨脈法第一》第28 條中的“?音噎,下同”,《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第六》第86 條中的“直視不能眴音喚,又胡絹切,下同。一作瞬,不得眠”。

二是注義。如《平脈法第二》第23 條中的:“寸口衛氣盛,名曰高高者,暴狂而肥。營氣盛,名曰章章者,暴澤而光。高章相搏,名曰綱綱者,身筋急,脈強直故也。衛氣弱,名曰惵惵者,心中氣動迫怯。營氣弱,名曰卑卑者, 心中常自羞愧。惵卑相搏,名曰損損者,五臟六腑俱乏氣虛惙故也。衛氣和, 名曰緩緩者,四肢不能自收。營氣和,名曰遲遲者,身體俱重,但欲眠也。緩遲相搏,名曰沉沉者,腰中直,腹內急痛,但欲臥,不欲行。”又如《平脈法第二》第10 條中的“菽者,小豆也”。這些夾注中對正文“字義”的注解,有的不正確,有的已經融入了注釋與譯文中。

三是注明不同傳本的差異。如《辨脈法第一》第3 條中的“浮一作微”,《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第六》第89 條中的“蛔一作逆”,第94 條中的“陰脈微一作尺脈實”。

四是按語。在趙刻宋本《傷寒論》六病諸篇中,第14 條、第23 條、第25 條、第27 條、第40 條、第104 條、第154 條、第158 條、第176 條等九條中,有冠以“臣億等謹按”字句的大段小字按語,這是林億等宋臣在校勘過程中,對底本與校本所存在問題進行的說明,主要是針對校勘中發現的疑點進行訓解,對底本與校本的重要差異進行考證,這些按語有一定的啟發與學術意義,因此本書對這九條大段小字按語進行了注釋與翻譯。有鑒於上述“子目”條文的具體情況,對所謂“子目”中的條文進行翻譯已無實際意義,且會干擾對原文的理解;同時正文中的“小字注文” 所涉及的讀音、字義或已無實際意義,或已融入注釋與譯文中;而本書底本是選用趙刻宋本,傳本的異同不屬於本書的研究物件。經與本書責任編輯宋鳳娣編審認真討論,決定對這兩部分內容不再翻譯。

《傷寒論》篇幅不算大,但在漢代“大白話”中,夾雜古奧文辭,且一字多義,一辭多義,寓意深長,需要悟解,對其注釋翻譯必須合乎醫理、義理、事理,才能表達出文本原旨。承中華書局宋鳳娣編審邀約譯注,惶恐至極,雖竭誠盡心,亦難達盡善盡美,蠡酌之處,敬請方家教正。

李心機 時年八十

2022 年3 月4 日於歷下感佩居


目次

前言


傷寒卒病論集

卷第一

辨脈法第一

平脈法第二

卷第二

傷寒例第三

辨痓濕暍脈證第四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第五

卷第三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第六

卷第四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第七

卷第五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八

辨少陽病脈證並治第九

卷第六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第十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第十一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第十二

厥利嘔噦附

卷第七

辨霍亂病脈證並治第十三

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辨不可發汗病脈證並治第十五

辨可發汗病脈證並治第十六

卷第八

辨發汗後病脈證並治第十七

辨不可吐第十八

辨可吐第十九

卷第九

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

辨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一

卷第十

辨發汗吐下後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


後序

《傷寒論》方劑索引


書摘/試閱

問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問而知之,下工脈而知之,願聞其說。

師曰:病家人請云,病人苦發熱①,身體疼,病人自臥。師到診其脈,沉而遲者②,知其差也③。何以知之? 若表有病者,脈當浮大,今脈反沉遲,故知愈也。假令病人云腹內卒痛,病人自坐,師到脈之,浮而大者④,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裡有病者,脈當沉而細,今脈浮大,故知愈也。[3]

【注釋】

①苦發熱:發熱很嚴重。苦,很。表示程度。

②沉而遲:此指脈由浮已變化為不浮,不浮曰“沉”。脈由數變化為不數,不數曰“遲”。此是對比而言。表達的是過程與動態。

③差:同“瘥”。病愈。

④浮而大:此指脈由沉而變化為“不沉”,不沉曰“浮”。脈由小細變化為“不細”,不細曰“大”。此是對比而言。表達的也是過程與動態。

【譯文】

問道:醫術高超的醫生望病人的氣色就知道病情,醫術一般的醫生詢問病人或其家人才能知道病情,醫術初淺的醫生需要通過按脈才能知道病情。學生希望老師講講其中的道理。

老師道:病家人請醫生去看病時說,病人發熱很嚴重,身體疼,但能夠安然躺臥。醫生到了病家診脈時,病人的寸口脈不浮不數,由此知道病人將要痊癒。怎麼知道的呢?如果表有病,脈象應當浮大,現今脈象反不浮不數,所以知道將痊癒了。假如病人說突然腹內疼痛,病人能夠端坐,醫生到了他家診脈時,他的寸口脈不沉不細,即知道他的病將要痊癒。怎麼知道的呢?如果臟腑有病,脈象應當沉而細,現今脈象不沉不細,所以知道病證將愈。[3]

師曰:病家人來請云,病人發熱,煩極①。明日師到,病人向壁臥,此熱已去也。設令脈不和,處言已愈②。設令向壁臥,聞師到,不驚起而盻視③,若三言三止,脈之咽唾者, 此詐病也④。設令脈自和,處言此病大重⑤,當須服吐下藥, 針灸數十百處乃愈。[4]

【注釋】

①煩極:此指心煩而至身軀手足躁動不安的狀態。

②處言:斷言。處,斷定,決斷。

③盻(xì)視:怒視的樣子。盻,《說文解字·目部》:“恨視也。”按, 錢超塵認為“盻”是“眄(miǎn)”字之誤。《說文解字·目部》: “眄,目偏合也。一曰斜視也。”

④詐病:假裝生病。詐,欺騙,假裝。

⑤處言:此處引申為聲稱。

【譯文】

老師說:病家人請醫生去看病時說:病人發熱,非常煩躁。第二日醫生來到病人家時,病人向墻壁躺臥,此是熱勢已退。即使病人脈象仍不平和,也可以斷言,此病已愈。如果病人面向墻壁躺臥,病人聽說醫生來了,鎮靜地面向墻壁,眼神中流露出怒氣,說話吞吞吐吐,按脈時,口中不停地吞咽唾沫,這是病人在裝病。假如病人脈象平和,醫生可以聲稱: 此病很嚴重,需要內服吐下藥物,需要針刺艾灸很多的穴位,才能把病治好。[4]

師持脈,病人欠者①,無病也②。脈之呻者,病也。言遲者,風也③。搖頭言者,裡痛也④。行遲者,表強也⑤。坐而伏者,短氣也。坐而下一腳者,腰痛也⑥。裡實護腹,如懷卵物者,心痛也⑦。[5]

【注釋】

①欠:哈欠。

②病:此是痛苦的意思。

③風:此指中風。《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曰:“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涎。”

④裡痛:臟腑病。裡,泛指內裡、臟腑。痛,病。

⑤表強(jiàng):體表僵滯。表,泛指外表、肌腠肢節。強,僵。

⑥“坐而伏者”以下幾句:東漢時的坐姿是曲膝,雙膝與足背著地, 臀部坐於雙足的後跟,兩手置於膝前。這相當於後世的跪姿,屬於正規莊重的坐姿。另外還有隨意的坐姿,即臀部坐地,聳起雙膝,足底著地或者臀部坐地,雙足前伸,此種坐姿稱為箕踞。本證病人屬箕踞坐姿。“坐而伏者”就是這種箕踞而身軀前傾靠在雙膝上的樣子,此是喘息、憋氣、呼吸短促的形象。“坐而下一腳者, 腰痛也”中“下”與“高”相對,表達位置低下。腳,此處是指小腿。這是箕踞坐姿,一腿聳膝,另外一腿直伸膝脛的形象,這是因為腰痛不適而呈現的強迫體位。

⑦心:因為“護腹,如懷卵物”,所以此指胃脘。

【譯文】

醫生按脈,病人打哈欠,這是病人沒有疼痛不適的感覺。按脈時,病人呻吟,這是疼痛的表現。病人語言遲澀不流利,此屬中風。病人說話時搖頭,這是裡證。病人行動遲緩,此屬肢節僵滯。病人坐而趴伏,這是喘息短氣。病人坐著而伸直一條腿,這是腰痛。病人護腹,雙手像捧著雞蛋那樣小心翼翼若即若離地輕撫腹部,此是胃脘疼痛的跡象。[5]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6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