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修行人為什麼會入岐途?
為什麼會理不明而不自知?
該如何捨岐路而入正途?
《瑜伽師地論》可說是唐代玄奘大師翻譯的經典中最為殊勝的一部,其邏輯清晰,條理分明,被公認為學佛修持首要必讀的典籍。
在本書中,南懷瑾先生挑選《瑜伽師地論》中聲聞地修定的部分加以說明,以人我的實際經驗配合義理講解,希望對真正修定的行者有所幫助,並避免修持路上誤入岐途。
為什麼會理不明而不自知?
該如何捨岐路而入正途?
《瑜伽師地論》可說是唐代玄奘大師翻譯的經典中最為殊勝的一部,其邏輯清晰,條理分明,被公認為學佛修持首要必讀的典籍。
在本書中,南懷瑾先生挑選《瑜伽師地論》中聲聞地修定的部分加以說明,以人我的實際經驗配合義理講解,希望對真正修定的行者有所幫助,並避免修持路上誤入岐途。
作者簡介
南懷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
樂清南宅殿后村人。幼承庭訓,少習諸子百家。抗日戰爭中投筆從戎,躍馬西南,籌邊屯墾。返蜀後,執教於中央軍校軍官教育隊。旋即潛心佛典,遁跡峨嵋大坪寺,閱藏三年。後講學於雲南大學、四川大學等校。赴台灣後,曾於文化大學、輔仁大學、政治大學等校任教。1984年後旅居美國、香港;2004年起寓居中國,至2012年於江蘇吳江太湖大學堂辭世。
在港、台及居美時期,曾創辦東西方文化精華協會總會、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美國維吉尼亞州東西方文化學院、加拿大多倫多中國文化書院、香港國際文教基金會。並關心家鄉建設,1990年泰順、文成水災,捐資救患,並在溫州成立南氏醫藥科技基金會、農業科技基金會等。又將樂清故居重建,移交地方政府做為老幼文康中心,且為廈門南普陀寺修建禪堂,倡建金溫鐵路。
南懷瑾先生生平致力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素有禪學大師、國學大師種種稱譽,至晚年仍講學著作不輟,可謂為文化事、為生民事,摩頂放踵,鞠躬盡瘁矣。
樂清南宅殿后村人。幼承庭訓,少習諸子百家。抗日戰爭中投筆從戎,躍馬西南,籌邊屯墾。返蜀後,執教於中央軍校軍官教育隊。旋即潛心佛典,遁跡峨嵋大坪寺,閱藏三年。後講學於雲南大學、四川大學等校。赴台灣後,曾於文化大學、輔仁大學、政治大學等校任教。1984年後旅居美國、香港;2004年起寓居中國,至2012年於江蘇吳江太湖大學堂辭世。
在港、台及居美時期,曾創辦東西方文化精華協會總會、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美國維吉尼亞州東西方文化學院、加拿大多倫多中國文化書院、香港國際文教基金會。並關心家鄉建設,1990年泰順、文成水災,捐資救患,並在溫州成立南氏醫藥科技基金會、農業科技基金會等。又將樂清故居重建,移交地方政府做為老幼文康中心,且為廈門南普陀寺修建禪堂,倡建金溫鐵路。
南懷瑾先生生平致力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素有禪學大師、國學大師種種稱譽,至晚年仍講學著作不輟,可謂為文化事、為生民事,摩頂放踵,鞠躬盡瘁矣。
序
出版說明
唐代的玄奘大師,對中華文化的貢獻盡人皆知。在他西行留學取經的過程中,最令世人震驚的,是他以超越的、不可思議的意志力,克服了種種的艱難困苦。
尤為奇特者,在玄奘大師攜回的諸多經典中,這本《瑜伽師地論》最為殊勝,因為那是印度一百多歲的戒賢大師,專為東土大唐的玄奘大師傳授的佛法精髓。
《瑜伽師地論》共分十七地,內容是從五趣雜居地,到天人之際,到聲聞地、緣覺地,直到十位菩薩地的五乘道。包括了從開始學佛修行,直到成佛的全部過程和方法。這也是公認為學佛修持首要必讀的典籍,不了解的話,則修法如瞎子摸象,難獲佛法的全貌。
唐貞觀二十二年(西元六四八年),《瑜伽師地論》翻譯完成。那是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古文時代,玄奘大師的翻譯,又是由古印度文直譯的方式,文氣與中華文化的傳統習俗,頗有距離,故而令人有艱澀難懂之嘆。
一千多年來,講解這本論著的亦不乏人,但多以解釋文字為主,因為能夠真正講解《瑜伽師地論》的,必須具備下列的幾個條件:一、通曉佛法的真實義理;二、修法有證量,有果位;三、具備古文的學養基礎;四、具備上師教化的能力。
從玄奘大師時代到現在,學佛證果者有之,精通佛法義理者有之,古文練達者有之,具備上師教化能力者亦有之;但是集全部條件於一身者,據一般所知,迄未出現,也未聽說。
一九八○年,台灣有一群學佛的幸運兒,有機緣聆聽南師懷瑾先生講解《瑜伽師地論》的課程。由於南師曾得禪宗大師袁煥仙先生的印證,並受貢噶呼圖克圖印證為密教各宗派的上師,所以肩負了傳法的重任。多年來,期待高明行者出台講授未果,後於十方書院的機緣,才開設這門課程。
此次的課程重點,是挑選聲聞地修定的部分,希望對真正修定的行者,有所幫助。所注重的,是聲聞乘出家眾的修證方面。為此之故,南師常以人我的實際經歷來加以說明,並配合義理講解。
在講課中最啟發學人之處,是警惕出家眾自我認識,以避免修持路上誤入歧途。修行人為什麼會入歧途?
曾有人說,認岔道為正道,就是入魔境,原因是不自知之故。但是為什麼不自知呢?原因是理不明之故。所以先要明理,才能認清歧路,捨歧路才可進入正途。《瑜伽師地論》的邏輯清晰,條理分明,列舉各種歧途岔路,指引行者,甚為可貴。
本書古印度文原來的敘述方式,是先說明內容,再逐項解釋,讀者不免會誤以為是重複;有時兩句中,只有一字之差,很容易被忽略,所以特別提醒讀者注意。又此次講課用書,係採用真善美出版社的版本。
這本書的原始講課錄音,先是張振熔為學習故,於每晚工餘後,辛勞努力,轉記成文字。宏忍師及編者等,逕相傳閱,深感其重要性,不出版太可惜,故而隨即開始整理工作,時在二○一一年三月。
特別要說明的是,在南師審定這本書稿時,有增添,有刪減,也有修正。
因為講話常有口誤,又多重複且不太嚴謹。再者,耳識與眼識接受資訊的效果是非常不同的,所以把講演轉變為文字時,必須加以整理。更重要的是,必須經過原講人核訂認可,才不致有誤。
放眼網路,多年來,太多未經許可而將南師所講整理成文者,而且又廣為流通。其用心雖善,但對原講人毫無尊重,對文字內容亦不負責,實可悲可嘆之至。
編者在整理的過程中,幸得宏忍師協助,查對經典、參考資料等,且細心校對。另多次修改的草稿皆由彭敬打字,最後再經南師逐字逐句審定修正才得出版。又書中小標題為編者所加,書名則為南師所定。
劉雨虹 記
二○一二年二月廟港
唐代的玄奘大師,對中華文化的貢獻盡人皆知。在他西行留學取經的過程中,最令世人震驚的,是他以超越的、不可思議的意志力,克服了種種的艱難困苦。
尤為奇特者,在玄奘大師攜回的諸多經典中,這本《瑜伽師地論》最為殊勝,因為那是印度一百多歲的戒賢大師,專為東土大唐的玄奘大師傳授的佛法精髓。
《瑜伽師地論》共分十七地,內容是從五趣雜居地,到天人之際,到聲聞地、緣覺地,直到十位菩薩地的五乘道。包括了從開始學佛修行,直到成佛的全部過程和方法。這也是公認為學佛修持首要必讀的典籍,不了解的話,則修法如瞎子摸象,難獲佛法的全貌。
唐貞觀二十二年(西元六四八年),《瑜伽師地論》翻譯完成。那是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古文時代,玄奘大師的翻譯,又是由古印度文直譯的方式,文氣與中華文化的傳統習俗,頗有距離,故而令人有艱澀難懂之嘆。
一千多年來,講解這本論著的亦不乏人,但多以解釋文字為主,因為能夠真正講解《瑜伽師地論》的,必須具備下列的幾個條件:一、通曉佛法的真實義理;二、修法有證量,有果位;三、具備古文的學養基礎;四、具備上師教化的能力。
從玄奘大師時代到現在,學佛證果者有之,精通佛法義理者有之,古文練達者有之,具備上師教化能力者亦有之;但是集全部條件於一身者,據一般所知,迄未出現,也未聽說。
一九八○年,台灣有一群學佛的幸運兒,有機緣聆聽南師懷瑾先生講解《瑜伽師地論》的課程。由於南師曾得禪宗大師袁煥仙先生的印證,並受貢噶呼圖克圖印證為密教各宗派的上師,所以肩負了傳法的重任。多年來,期待高明行者出台講授未果,後於十方書院的機緣,才開設這門課程。
此次的課程重點,是挑選聲聞地修定的部分,希望對真正修定的行者,有所幫助。所注重的,是聲聞乘出家眾的修證方面。為此之故,南師常以人我的實際經歷來加以說明,並配合義理講解。
在講課中最啟發學人之處,是警惕出家眾自我認識,以避免修持路上誤入歧途。修行人為什麼會入歧途?
曾有人說,認岔道為正道,就是入魔境,原因是不自知之故。但是為什麼不自知呢?原因是理不明之故。所以先要明理,才能認清歧路,捨歧路才可進入正途。《瑜伽師地論》的邏輯清晰,條理分明,列舉各種歧途岔路,指引行者,甚為可貴。
本書古印度文原來的敘述方式,是先說明內容,再逐項解釋,讀者不免會誤以為是重複;有時兩句中,只有一字之差,很容易被忽略,所以特別提醒讀者注意。又此次講課用書,係採用真善美出版社的版本。
這本書的原始講課錄音,先是張振熔為學習故,於每晚工餘後,辛勞努力,轉記成文字。宏忍師及編者等,逕相傳閱,深感其重要性,不出版太可惜,故而隨即開始整理工作,時在二○一一年三月。
特別要說明的是,在南師審定這本書稿時,有增添,有刪減,也有修正。
因為講話常有口誤,又多重複且不太嚴謹。再者,耳識與眼識接受資訊的效果是非常不同的,所以把講演轉變為文字時,必須加以整理。更重要的是,必須經過原講人核訂認可,才不致有誤。
放眼網路,多年來,太多未經許可而將南師所講整理成文者,而且又廣為流通。其用心雖善,但對原講人毫無尊重,對文字內容亦不負責,實可悲可嘆之至。
編者在整理的過程中,幸得宏忍師協助,查對經典、參考資料等,且細心校對。另多次修改的草稿皆由彭敬打字,最後再經南師逐字逐句審定修正才得出版。又書中小標題為編者所加,書名則為南師所定。
劉雨虹 記
二○一二年二月廟港
目次
出版說明
第十一講
等持等至 名句文身
住定出定的行狀相
為什麼出定
修行地方五條件
修定要有威儀
身心都捨 才能修行
念念純善流注
第十二講
九種心住
拴住你的心 令心內住等住
真正的無記業 可怕的無記果
安住近住 更要調順
寂靜再寂靜
什麼是失念
專注 等持 任運
六種力達到心住
四個方法修九住心的定
四種方法修觀
什麼是正思擇
第十三講
修觀的三綱要
三綱中的六件事
義、事、相、品、時、理
善知識說法 聽者語義覺
再說白骨觀 不淨觀
如何修慈悲喜捨
什麼是緣起 什麼是性空
第十四講
異熟果與果報相同嗎
十二因緣與三世因果
你為什麼那樣愚癡
界 合相 界差別
如何修數息觀
掌握呼吸之間的息
第十五講
修定 修慧 修加行
個性不同 修法不同
修行為何不可拖延
止相止時 觀相觀時
如何舉 何時捨
頭腦清醒的老年
清除障礙的加行
貪心重應修不淨觀
第十六講
不淨觀的竅門 白骨燒化吹散
四大的轉化
先修風大觀
修氣 修神通
修風修呼吸 躲過了死亡
修定引發的身體反應
氣充滿 心喜樂 作意成功
得色界定後的身心變化
需要入世修的四種人
修行人為何生入異類中
第十七講
四大分散的過程
死亡時的特殊現象
中陰身的時光
再投胎為人
人為什麼要修道
要離開欲 先了解欲
欲的各種現象
修初禪的有尋有伺境界
第十八講
世間定的重要
靜慮與定的不同之處
七日七夜為什麼
無尋無伺入二禪
三禪以上的捨和樂
禪定與三災八難
什麼是真正的虛空
有心定與無心定 無想定與滅盡定
得神通了
第十九講
修神通的開頭兩步
空界想 身心符順
得了神足通
宿命通的境界
天耳通和天眼通的修法
修成了他心通
得道人的神通 外道的神通
什麼人會生天界
初步了解意地
第二十講
三界六道的苦與樂
修禪定的苦與樂
轉苦為樂
聖人境界之樂
段食 思食 識食
三界男女之欲與生育
神通的變化 修道的變化
結語
第十一講
等持等至 名句文身
住定出定的行狀相
為什麼出定
修行地方五條件
修定要有威儀
身心都捨 才能修行
念念純善流注
第十二講
九種心住
拴住你的心 令心內住等住
真正的無記業 可怕的無記果
安住近住 更要調順
寂靜再寂靜
什麼是失念
專注 等持 任運
六種力達到心住
四個方法修九住心的定
四種方法修觀
什麼是正思擇
第十三講
修觀的三綱要
三綱中的六件事
義、事、相、品、時、理
善知識說法 聽者語義覺
再說白骨觀 不淨觀
如何修慈悲喜捨
什麼是緣起 什麼是性空
第十四講
異熟果與果報相同嗎
十二因緣與三世因果
你為什麼那樣愚癡
界 合相 界差別
如何修數息觀
掌握呼吸之間的息
第十五講
修定 修慧 修加行
個性不同 修法不同
修行為何不可拖延
止相止時 觀相觀時
如何舉 何時捨
頭腦清醒的老年
清除障礙的加行
貪心重應修不淨觀
第十六講
不淨觀的竅門 白骨燒化吹散
四大的轉化
先修風大觀
修氣 修神通
修風修呼吸 躲過了死亡
修定引發的身體反應
氣充滿 心喜樂 作意成功
得色界定後的身心變化
需要入世修的四種人
修行人為何生入異類中
第十七講
四大分散的過程
死亡時的特殊現象
中陰身的時光
再投胎為人
人為什麼要修道
要離開欲 先了解欲
欲的各種現象
修初禪的有尋有伺境界
第十八講
世間定的重要
靜慮與定的不同之處
七日七夜為什麼
無尋無伺入二禪
三禪以上的捨和樂
禪定與三災八難
什麼是真正的虛空
有心定與無心定 無想定與滅盡定
得神通了
第十九講
修神通的開頭兩步
空界想 身心符順
得了神足通
宿命通的境界
天耳通和天眼通的修法
修成了他心通
得道人的神通 外道的神通
什麼人會生天界
初步了解意地
第二十講
三界六道的苦與樂
修禪定的苦與樂
轉苦為樂
聖人境界之樂
段食 思食 識食
三界男女之欲與生育
神通的變化 修道的變化
結語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