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2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4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首部從區域環境的獨特視角
開展出臺灣兩種歷史豐度――地球科學史、人文生態史
◆ 看月世界如何以極限邊地之姿,刻寫島嶼的形成與變遷 ◆
◎在臺灣就能上月球?
◎惡地如何以時間、營力、材料、地層深度訴說臺灣大地故事?
◎崎嶇不毛的月世界竟能種出遠近馳名、甘甜香脆的燕巢芭樂?
◎貧瘠環境憑藉什麼吸引野生動物來此棲身,造就生態方舟?
◎迂迴隱蔽的西南惡地為何成為宋江陣(武藝)、總舖師(廚藝)的原鄉?
★揭開惡地(Badlands)真實樣貌,顛覆你對不毛之地的想像
★見證臺灣造山運動前後結構相以及地質多樣性
★西南惡地面積約占國土3%,卻封存了臺灣四百年族群發展的縮影
★以水貫穿,寫下人、生物與環境間相互試探、適應的過程與結果
★在高度開發的臺灣西部,意外保留了一處生物多樣性方舟
★在地人以草根力量結合特有生物兵團,正在創造當代SDGs永續發展模式――地質公園
人們常聽聞的「月世界」地形,異景如夢似幻、宛若外星球,而它正式的名稱是惡地(Badlands)。惡地的特徵是地表極易受到水流侵蝕,形成密密麻麻的侵蝕溝,使植被難以附著,呈現出裸露、崎嶇、破碎的地貌景觀。臺灣惡地分布多處,其中較為顯著的有三處,一處在島嶼西南淺山帶,大致從臺南延伸到高雄;一處在東南,主要集中於臺東利吉;還有一處是人們南來北往較易看見的苗栗三義火炎山礫岩惡地,它們分別展現了島嶼不同的大地構造與地質成因。
臺灣本島面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惡地地形是西南部臺南到高雄一帶,面積廣達一千多平方公里,厚約三千到四千公尺深。這片泥岩(mudstone)惡地雖約占國土百分之三,卻驚異地創造了觀看、理解臺灣的多重視角,而且封存了臺灣四百年族群發展縮影,更意外成為淺山地帶生態方舟。
本書從地質的大尺度出發,告訴你位於西部麓山帶的這一片泥岩惡地是如何形成、如何見證臺灣六百萬年前造山運動的前後結構相,以及如何反映出臺灣環境的特性。
雖然惡地環境似乎不宜人居,然而歷史告訴我們,人類已在此活動數百年。本書爬梳了四百年來,在溝谷交錯、空間迴旋錯置的環境下,人們如何發展、選擇聚落、遷徙,並在族群勢力不斷交替間,形成短暫或持續的、穩定或變動的、時消時長的多元生活樣態。這是一段人與環境之間相互試探與適應的過程。
惡地地區極為重要的是水源。透過惡地生態多樣性、環境保育運動雙軸線,溯源水在當地自然與人為力量影響下的流動路線,以及保存方式。
草根公民科學家「喇賽班」和生物們是一股強大的在地力量,顧水、顧生態,例如刺竹、厚圓澤蟹、東方草鴞、梅花鹿、穿山甲、食蟹獴等,不斷在這裡上演驚奇劇場。雖然各式各樣的磨難,不斷挑戰著惡地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一群人和生物持續在青灰泥上前行,他們正翻轉想像,在寂惡之境,對大眾展現一種當代的SDGs永續生存模式,我們以地質公園理解它。
開展出臺灣兩種歷史豐度――地球科學史、人文生態史
◆ 看月世界如何以極限邊地之姿,刻寫島嶼的形成與變遷 ◆
◎在臺灣就能上月球?
◎惡地如何以時間、營力、材料、地層深度訴說臺灣大地故事?
◎崎嶇不毛的月世界竟能種出遠近馳名、甘甜香脆的燕巢芭樂?
◎貧瘠環境憑藉什麼吸引野生動物來此棲身,造就生態方舟?
◎迂迴隱蔽的西南惡地為何成為宋江陣(武藝)、總舖師(廚藝)的原鄉?
★揭開惡地(Badlands)真實樣貌,顛覆你對不毛之地的想像
★見證臺灣造山運動前後結構相以及地質多樣性
★西南惡地面積約占國土3%,卻封存了臺灣四百年族群發展的縮影
★以水貫穿,寫下人、生物與環境間相互試探、適應的過程與結果
★在高度開發的臺灣西部,意外保留了一處生物多樣性方舟
★在地人以草根力量結合特有生物兵團,正在創造當代SDGs永續發展模式――地質公園
人們常聽聞的「月世界」地形,異景如夢似幻、宛若外星球,而它正式的名稱是惡地(Badlands)。惡地的特徵是地表極易受到水流侵蝕,形成密密麻麻的侵蝕溝,使植被難以附著,呈現出裸露、崎嶇、破碎的地貌景觀。臺灣惡地分布多處,其中較為顯著的有三處,一處在島嶼西南淺山帶,大致從臺南延伸到高雄;一處在東南,主要集中於臺東利吉;還有一處是人們南來北往較易看見的苗栗三義火炎山礫岩惡地,它們分別展現了島嶼不同的大地構造與地質成因。
臺灣本島面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惡地地形是西南部臺南到高雄一帶,面積廣達一千多平方公里,厚約三千到四千公尺深。這片泥岩(mudstone)惡地雖約占國土百分之三,卻驚異地創造了觀看、理解臺灣的多重視角,而且封存了臺灣四百年族群發展縮影,更意外成為淺山地帶生態方舟。
本書從地質的大尺度出發,告訴你位於西部麓山帶的這一片泥岩惡地是如何形成、如何見證臺灣六百萬年前造山運動的前後結構相,以及如何反映出臺灣環境的特性。
雖然惡地環境似乎不宜人居,然而歷史告訴我們,人類已在此活動數百年。本書爬梳了四百年來,在溝谷交錯、空間迴旋錯置的環境下,人們如何發展、選擇聚落、遷徙,並在族群勢力不斷交替間,形成短暫或持續的、穩定或變動的、時消時長的多元生活樣態。這是一段人與環境之間相互試探與適應的過程。
惡地地區極為重要的是水源。透過惡地生態多樣性、環境保育運動雙軸線,溯源水在當地自然與人為力量影響下的流動路線,以及保存方式。
草根公民科學家「喇賽班」和生物們是一股強大的在地力量,顧水、顧生態,例如刺竹、厚圓澤蟹、東方草鴞、梅花鹿、穿山甲、食蟹獴等,不斷在這裡上演驚奇劇場。雖然各式各樣的磨難,不斷挑戰著惡地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一群人和生物持續在青灰泥上前行,他們正翻轉想像,在寂惡之境,對大眾展現一種當代的SDGs永續生存模式,我們以地質公園理解它。
作者簡介
作者
蘇淑娟|地理學工作者,相信知識的價值在於行動與實踐。善於走路的非洲人說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期待重要的臺灣環境議題能有一群人一起走、接力到達遠方的目標。
梁舒婷|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畢業、惡地農夫工作室永久成員。成長在高雄市田寮區,人稱「月世界」的地方。神創造萬物,也創造了像臺灣西南部泥岩惡地這樣的地方。惡地上有丘陵、有水文,有在地的人文產業還有豐富的自然生態,一切交織成為一幅風景、一個屬於我們的DNA。
吳依璇|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碩士畢業,喜歡一邊聽沒有人聲的古典樂、一邊趕稿,最常做的事就是拖稿。法蘭西斯.培根曾說過「讀書使人豐富,討論使人成熟,寫作使人精確」。而我正在努力往這三個目標前進。
劉閎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兒時踩著濁水溪畔黑泥黏土,旅居高屏近十載後,重返校園修讀地理學碩士。對於山林水土的地理環境與城鄉生態發展有深刻的好奇心。
柯伶樺|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從小就喜歡跟前跟後在村子裡趴趴走,總被大人叫野腳;現在幸運能全臺走跳做生態研究,從海岸、溪谷到山巔,窺探迷人的世界。現任野人谷長工,與各路夥伴一起守護這片土地。
邱峋文|於聖稜線上感受陽光灑落時內心的感動、於白石池目擊水鹿奔騰時心靈的震撼,是踏入山林的初衷。於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所畢業後持續於山野工作,望能盡綿薄之力守護眼前的風景。
黃惠敏|放羊的孩子。人稱小邪,從小幻想當一位充滿正義的女俠。現任高雄市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會長,參與反馬頭山事業廢棄物掩埋場自救會環境運動。
攝影
梁偉樂|攝影與生態工作者,練習將視野擴及每個日常,喜歡那些不經意的瞬間,也受人們勞動與閒聊間的容顏所吸引,不擅長言語,藉由相機來與人親近交流,成為新的生活方式。
蘇淑娟|地理學工作者,相信知識的價值在於行動與實踐。善於走路的非洲人說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期待重要的臺灣環境議題能有一群人一起走、接力到達遠方的目標。
梁舒婷|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畢業、惡地農夫工作室永久成員。成長在高雄市田寮區,人稱「月世界」的地方。神創造萬物,也創造了像臺灣西南部泥岩惡地這樣的地方。惡地上有丘陵、有水文,有在地的人文產業還有豐富的自然生態,一切交織成為一幅風景、一個屬於我們的DNA。
吳依璇|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碩士畢業,喜歡一邊聽沒有人聲的古典樂、一邊趕稿,最常做的事就是拖稿。法蘭西斯.培根曾說過「讀書使人豐富,討論使人成熟,寫作使人精確」。而我正在努力往這三個目標前進。
劉閎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兒時踩著濁水溪畔黑泥黏土,旅居高屏近十載後,重返校園修讀地理學碩士。對於山林水土的地理環境與城鄉生態發展有深刻的好奇心。
柯伶樺|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從小就喜歡跟前跟後在村子裡趴趴走,總被大人叫野腳;現在幸運能全臺走跳做生態研究,從海岸、溪谷到山巔,窺探迷人的世界。現任野人谷長工,與各路夥伴一起守護這片土地。
邱峋文|於聖稜線上感受陽光灑落時內心的感動、於白石池目擊水鹿奔騰時心靈的震撼,是踏入山林的初衷。於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所畢業後持續於山野工作,望能盡綿薄之力守護眼前的風景。
黃惠敏|放羊的孩子。人稱小邪,從小幻想當一位充滿正義的女俠。現任高雄市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會長,參與反馬頭山事業廢棄物掩埋場自救會環境運動。
攝影
梁偉樂|攝影與生態工作者,練習將視野擴及每個日常,喜歡那些不經意的瞬間,也受人們勞動與閒聊間的容顏所吸引,不擅長言語,藉由相機來與人親近交流,成為新的生活方式。
名人/編輯推薦
──熱力推薦──
❖王小棣|導演
❖林俊全|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特聘教授、臺灣地質公園學會理事長
❖林華慶|農委會林務局局長
❖林德恩|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
❖柯金源|紀錄片工作者
❖凌性傑|作家
❖孫敬閔|IUCN穿山甲專家群東亞區主席
❖張秀慈|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副教授、惡地協作USR計畫主持人
❖張清榮|高雄市政府農業局局長
❖陳玉峯|生態學教授
❖陳貞蓉|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處長
❖陳椒華|立法委員
❖黃美秀|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
❖黃淑梅|紀錄片工作者
❖楊國禎|臺灣生態學會前理事長、退休副教授
❖齊士崢|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劉烘昌|陸蟹生態研究室負責人
❖劉克襄|作家
──推薦語──
「地誌通常意味著一地的風土民情與各項地質、地形、生態、文化資產等特徵的說明。在這惡地地形區,初看是青灰色一片的不毛之地,加上許多沖蝕現象,刺竹雜亂而生,形成一般人認為的典型惡地印象;但從本書中,看到這裡有豐富的人文活動,也衍生許多惡地文化。『環境是限制,也是解藥』──本書應證了這樣的特質,為惡地做了最好的詮釋。」
――林俊全|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特聘教授、臺灣地質公園學會理事長
「臺灣前四名面臨滅村命運的極限村落中,其中左鎮、田寮即位於西南泥岩惡地的獨特環境。但在月世界貧瘠的表象下,蘊含著豐富的自然生態及歷史人文底蘊,以及先民面對惡地環境的里山智慧和生命韌性。結合學術與實務,本書由長期耕耘於地方的工作者,從多元面向共同撰寫,有著守護惡地的共同目標,透過生動的圖文為讀者打開了在地知識的大門,牽起了與土地連結的悸動。相信在這群惡地好人的引路之下,你我都有機會,成為開展惡地創生的關係人口。」
――張秀慈|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副教授、惡地協作USR計畫主持人
「十多年來因為投入地方環境開發案的研究,我協助居民田野調查、研讀資料及環評訴訟抗爭。今樂見多年關切之淺山區域受到重視,此書出版,期待能帶領大家認識泥岩惡地及其重要性,推動政府劃設保護區時可以避免不當開發,並守護這些惡地珍貴的生態環境。」
――陳椒華|立法委員
❖王小棣|導演
❖林俊全|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特聘教授、臺灣地質公園學會理事長
❖林華慶|農委會林務局局長
❖林德恩|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
❖柯金源|紀錄片工作者
❖凌性傑|作家
❖孫敬閔|IUCN穿山甲專家群東亞區主席
❖張秀慈|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副教授、惡地協作USR計畫主持人
❖張清榮|高雄市政府農業局局長
❖陳玉峯|生態學教授
❖陳貞蓉|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處長
❖陳椒華|立法委員
❖黃美秀|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
❖黃淑梅|紀錄片工作者
❖楊國禎|臺灣生態學會前理事長、退休副教授
❖齊士崢|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劉烘昌|陸蟹生態研究室負責人
❖劉克襄|作家
──推薦語──
「地誌通常意味著一地的風土民情與各項地質、地形、生態、文化資產等特徵的說明。在這惡地地形區,初看是青灰色一片的不毛之地,加上許多沖蝕現象,刺竹雜亂而生,形成一般人認為的典型惡地印象;但從本書中,看到這裡有豐富的人文活動,也衍生許多惡地文化。『環境是限制,也是解藥』──本書應證了這樣的特質,為惡地做了最好的詮釋。」
――林俊全|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特聘教授、臺灣地質公園學會理事長
「臺灣前四名面臨滅村命運的極限村落中,其中左鎮、田寮即位於西南泥岩惡地的獨特環境。但在月世界貧瘠的表象下,蘊含著豐富的自然生態及歷史人文底蘊,以及先民面對惡地環境的里山智慧和生命韌性。結合學術與實務,本書由長期耕耘於地方的工作者,從多元面向共同撰寫,有著守護惡地的共同目標,透過生動的圖文為讀者打開了在地知識的大門,牽起了與土地連結的悸動。相信在這群惡地好人的引路之下,你我都有機會,成為開展惡地創生的關係人口。」
――張秀慈|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副教授、惡地協作USR計畫主持人
「十多年來因為投入地方環境開發案的研究,我協助居民田野調查、研讀資料及環評訴訟抗爭。今樂見多年關切之淺山區域受到重視,此書出版,期待能帶領大家認識泥岩惡地及其重要性,推動政府劃設保護區時可以避免不當開發,並守護這些惡地珍貴的生態環境。」
――陳椒華|立法委員
目次
推薦序 惡地譜出臺灣不可或缺的地方誌 林俊全
Part I 導論:惡地求生
Part II 荒山惡地
1.快速造山的見證
◎西南泥岩惡地:臺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燕巢
◎臺東利吉惡地 ◎苗栗火炎山礫岩惡地
2.全球視野――孤峰在何方
◎美洲 ◎歐洲 ◎紐西蘭
3.西南惡地地景多樣性
◎月世界家族 ◎泥火山 ◎多元地貌 ◎斷層交會處
Part III文明的碰撞
1.淺山水鏡
◎走入月世界,揭開水塘真相 ◎何處是聚落
2.族群行跡
◎墾荒:遷徙路徑與生活變貌 ◎歷史治理與民風流韻
3.山水間的拚搏與治理
◎扭轉天時的水資源工程 ◎戰後:臺灣第一阿公店水庫和二仁灌溉計畫
◎治水治山的重擔 ◎刻苦年代的勞動 ◎山林管制的美麗與憂愁
Part IV活的地景與常民生活
1.土地的出產
◎拾穗――稻米、番薯、甘蔗田 ◎惡地招牌――酸甘甜的芭樂、蜜棗
2.二仁溪農業――與水共生的美好年代
3.徜徉惡地的牲畜
4.惡地傳統作物的再現
Part V刺竹林帶的生物群像――失落與再發現
1.庇蔭生靈的惡地衛兵――惡地植物
◎嚴苛的地質與氣候條件,選汰出高耐壓植物 ◎刺竹的生存策略
◎繽紛喧鬧的林下世界
2.固守家園的惡地隱士――厚圓澤蟹
◎不需歷經海洋環境的物種分化劇碼 ◎蟹榮則共榮,蟹亡則具亡
3.隱身草海的夜空霸主――東方草鴞
◎山貓、怪鳥、猴面鷹――那些常民生活記憶 ◎是否會再回來?
4.惡山惡水的隱士桃花源
Part VI狼煙與轉機
1.風雨中的尋根
◎家鄉的樣子 ◎可寧衛震撼 ◎壞事情是好事情――公民科學開始扎根
◎穿山甲媽媽以及動物們的激勵 ◎我們特別嗎? ◎拔管行動
2.翻轉惡地
◎人與環境永續共存的新可能──地質公園 ◎在地夥伴關係的傳承與年輕化
◎不斷侵蝕、不斷隆起──擁有造山性格的人、生物與土地
結語 惡地文化的極致是韌性
附錄‧地質年代簡表
誌謝
Part I 導論:惡地求生
Part II 荒山惡地
1.快速造山的見證
◎西南泥岩惡地:臺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燕巢
◎臺東利吉惡地 ◎苗栗火炎山礫岩惡地
2.全球視野――孤峰在何方
◎美洲 ◎歐洲 ◎紐西蘭
3.西南惡地地景多樣性
◎月世界家族 ◎泥火山 ◎多元地貌 ◎斷層交會處
Part III文明的碰撞
1.淺山水鏡
◎走入月世界,揭開水塘真相 ◎何處是聚落
2.族群行跡
◎墾荒:遷徙路徑與生活變貌 ◎歷史治理與民風流韻
3.山水間的拚搏與治理
◎扭轉天時的水資源工程 ◎戰後:臺灣第一阿公店水庫和二仁灌溉計畫
◎治水治山的重擔 ◎刻苦年代的勞動 ◎山林管制的美麗與憂愁
Part IV活的地景與常民生活
1.土地的出產
◎拾穗――稻米、番薯、甘蔗田 ◎惡地招牌――酸甘甜的芭樂、蜜棗
2.二仁溪農業――與水共生的美好年代
3.徜徉惡地的牲畜
4.惡地傳統作物的再現
Part V刺竹林帶的生物群像――失落與再發現
1.庇蔭生靈的惡地衛兵――惡地植物
◎嚴苛的地質與氣候條件,選汰出高耐壓植物 ◎刺竹的生存策略
◎繽紛喧鬧的林下世界
2.固守家園的惡地隱士――厚圓澤蟹
◎不需歷經海洋環境的物種分化劇碼 ◎蟹榮則共榮,蟹亡則具亡
3.隱身草海的夜空霸主――東方草鴞
◎山貓、怪鳥、猴面鷹――那些常民生活記憶 ◎是否會再回來?
4.惡山惡水的隱士桃花源
Part VI狼煙與轉機
1.風雨中的尋根
◎家鄉的樣子 ◎可寧衛震撼 ◎壞事情是好事情――公民科學開始扎根
◎穿山甲媽媽以及動物們的激勵 ◎我們特別嗎? ◎拔管行動
2.翻轉惡地
◎人與環境永續共存的新可能──地質公園 ◎在地夥伴關係的傳承與年輕化
◎不斷侵蝕、不斷隆起──擁有造山性格的人、生物與土地
結語 惡地文化的極致是韌性
附錄‧地質年代簡表
誌謝
書摘/試閱
Part I 導論:惡地求生
領著人們進入高雄內山地帶的臺二十八線,貫穿北高雄,一路通往旗山、美濃,途中會經過一片綿延起伏、尖銳陡峭的裸露丘陵,彷若巨龍盤天而去,異世界般的景象衝擊著視覺。這裡是田寮,人們稱為「月世界」的所在。鋸齒狀的尖刻山景與四周刺竹林形成某種冷冽、如夢似幻的感受。
‧什麼是惡地?惡地在何處?科學與人文的意涵與指涉
俗稱月世界的地景常被稱為惡地,惡地直接取名自英文Badland這個字,意指地表極易受到水流侵蝕,形成無數深刻的蝕溝(Gully)及細小的紋溝(Rill),崎嶇難以行走,草木難生,不利農業生產,因此,經濟活動受限,聚落規模不易擴大,故有惡地之稱。
惡地因岩層或底岩之別,可分為礫岩為主的礫岩惡地和泥岩為本的泥岩惡地,前者如苗栗三義火炎山、南投臺中間的九九峰、高雄六龜十八羅漢山等;後者有分布於臺南高雄之間由丘陵緩降到平原間的古亭坑泥岩層、臺東利吉的利吉混同層泥岩、恒春半島的墾丁混同層泥岩、屏東萬丹與新園間的鯉魚山泥火山區域等。礫岩與泥岩的惡地組成不同,然共同特徵是岩層顆粒膠結不良,易受侵蝕,地形變遷快速且顯著。有趣的是,同為泥岩惡地的臺東利吉和臺南高雄惡地有地球科學上的差異,前者主為混同層組成,而臺南高雄的泥岩惡地則主要為海相沉積岩層的青灰泥岩,地方居民或稱之為白崩坪。這些惡地分別代表臺灣地質形成的不同時期與不同作用。
位處臺南、高雄一帶的惡地面積最為遼闊,北起臺南玉井、南化、左鎮和龍崎,南至高雄內門、田寮、旗山和燕巢,南北長約三十五公里,東西寬約八公里,範圍大約一○一四平方公里。此區域以厚層泥岩古亭坑層為主。由於泥岩遇雨會變得軟黏,易被侵蝕,植被和作物生長不易;非雨季的時候,又會被曬得堅硬且龜裂,因此常見尖銳裸露的地形地貌。
放眼全球,惡地在不同的地理、歷史與技術階段的社會有著差異的利用與印象,顯示不同的文化、經濟以及社會的差異視野。過去臺灣惡地給人的一般印象為邊陲之地,生活其上的人們在險惡的環境中胼手胝足創造生機,惡地因之長出生命與生活的果實。猶如日本學者暨交通環境規劃的老兵佐佐木綱的《景觀十年 風景百年 風土千年》的論述一般,人類文明的演進已然在惡地紮下文化的根,任由惡地的風、土、水、空氣、氣溫所創造的環境,去型塑人們體會、理解景觀與風景的五感與六識,進而在以人為本的環境中創造出地方的精神與風土,體現在物質世界。
交通運輸技術有限的年代,從臺南地區沿著泥岩惡地丘陵進出高雄的內門、旗山、美濃等地,曾是主要的經濟生活互通有無之路徑,迫於物資需求而須克服的交通困境則寫下惡地求生的篇章。然而,脫離交通困境的今日,地景賞析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地景的觀看與悠遊的美學促使二○一三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舉辦「臺灣十大地景」票選,結果「月世界泥岩惡地」位居全國第六名,是旅遊推薦必訪的景區。
惡地,雖然有著歷史的惡名,今日莫不成為人類社會珍惜的地球歷史以及共同的襲產。例如美國南達科他州的惡地國家公園(Badlands National Park)不僅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更是暗空旅遊的重鎮,集觀光休閒、科學研究與教育於一地;生活其中的居民則以畜牧與自然的生活方式為榮。西班牙的拉斯梅德拉斯惡地(西班牙語:Las Médulas),因開採金礦而成為產業襲產;加拿大的德蘭赫勒惡地(Drumheller)與阿根廷的伊沙瓜拉斯托惡地(西班牙語Ischigualasto),則都因恐龍化石遺跡,成為聞名的世界自然襲產。
臺灣的地理學家石再添教授曾以一首〈我故鄉─中華臺灣〉的詩詞,頌揚臺灣土地,詩中的「月世界觀光」、「滾水噴泥坪」、「燕巢萬雨溝」、「劣地放山羊」,不但從地形學角度形容泥岩惡地的特色,也提供熟悉在地生活者一個廣泛連結自身生活與環境的機會,更提供生活者體認生活所浸潤的風土之途徑,正如佐佐木綱從景觀、風景到風土的論述一般,提供深化體認泥岩惡地的地形與環境、生活者在土地上營生的現實,以及環境的價值與多種可能。在追求差異和尋覓特色的當代,惡地也是都會生活者覺察環境以及以自然進行療癒的機會窗口。
‧不毛之境卻擁有歷史的兩種豐富
臺灣西南部這一大片極度不毛的邊寂之地,何以在荒煙蔓草、似無所用的地貌之下,特別要被指認出其重要性?因為這裡擁有歷史的兩種豐富。一個是地球科學史的豐富,是環境的,是曾經被治理者寄予厚望的興業探勘之所;一種是人文史的豐富,是人的遷流,是自十八世紀清末朱一貴事件以降,不毛之地如何轉為聚眾、練兵、惡地營生的在地傳奇,以及人如何與自然環境共生而創造的豐富。
以厚層泥岩為主的古亭坑層,見證了臺灣六百多萬年以來造山運動的前後結構相。島嶼在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之間碰撞、擠壓、抬升,從海相到陸相,過程被惡地刻鏤了下來。此外,自日治初期導入具有現代科學技術的地質調查以來,此處一直都是熱門的地質地形與鑛產探究之研究區。
一八九五年起始,因應殖民治理需要,一波波日籍學者來到臺灣,針對島內的地質鑛物展開調查。一八九七年七月,地質與礦產探查工作者石井八萬次郎出版了他與鑛務課同仁共同編製的八十萬分之一的〈臺灣島地質鑛產圖〉,是第一幅臺灣全島地質鑛產圖,有助於總督府的殖民經濟開發,也奠定臺灣島的地質調查基礎。而在諸多日籍學者的汲汲探勘下,臺南到高雄的泥岩惡地一帶,曾經是想像黑金的所在。
Part V刺竹林帶的生物群像――失落與再發現
1 庇蔭生靈的惡土衛兵――惡地植物
泥岩惡地嚴苛的環境,對植物形成強烈的選汰壓力,它們需極力發揮十八般武藝,演化出適應環境的生存策略,才能落地扎根,生存繁衍。帶刺長鞭條層層纏繞以及季節間的換葉策略,讓高大的刺竹成為適應此氣候型的優勢植物。
臺灣西南廣闊的泥岩惡地,遠濱海相沉積下來膠結鬆散的泥,在弧陸碰撞被抬升露出地表,經過長年風雨的差異侵蝕後,塑造成現今陡峭崎嶇的樣貌,層層疊疊的青灰色稜脈,荒蕪又壯麗。
2 固守家園的惡地隱士――厚圓澤蟹
蟹類一族,從海而來,為了離水上陸,經過了千百萬年的演化,逐漸蓄積各種所需的能力,才得以踏上這截然不同的世界。從海裡、溪流、湖泊、陸地到樹上,為適應各種環境而演化出的成千上萬種蟹類,為這萬千世界添增了許多色彩。
臺灣西南部地區,有著乾溼分明的氣候,夏天裡葉大蒼綠的刺竹,在少了雨水滋潤的乾季,換上了小葉子的冬裝,顯得好似僅剩莖枝在空中隨風搖擺。林下土壤逐漸乾硬,乾枯的葉子鋪滿地表,沉寂不見生機。黯淡的竹林,讓惡地裡的冬天,顯得更加蕭瑟。面對生存條件變得艱辛的乾季,許多小生命進入了不同的生活樣態,靜靜蟄伏於地下,像是宿根的魔芋和垂頭地寶蘭等植物,還有那隱居於地下洞穴的十足動物――厚圓澤蟹(Geothelphusa ancylophallus)。
‧不需歷經海洋環境的物種分化劇碼
厚圓澤蟹是臺灣西南泥岩惡地裡特有的大型澤蟹,屬於溪蟹科澤蟹屬(Geothelphusa)的一員。在螃蟹大家族中,依照生活史的差異,大致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雌蟹於海水中釋卵,卵孵化成幼蟲,隨著大洋漂流,在大海中成長發育,經過幾次蛻皮變態後,才長成螃蟹的樣子。這類螃蟹因雌蟹僅抱卵不抱幼,所以卵徑小(大多小於○‧五公釐)、卵數多,從數千、數萬甚至到數百萬都有,靠著數量龐大的卵海戰術來延續族群;而因其歷經一段蚤狀幼生的浮游期,可以擴散到較遠的地方,通常分布範圍較廣,局限小地域的特有種比例便也相對少。
另一類的雌蟹不降海繁殖,生活史不需歷經海洋環境,卵在雌蟹的腹甲發育,孵化出來的,便已是小螃蟹的樣子,一生均在淡水域或周遭的陸地上活動,這類螃蟹也稱為陸封型的淡水蟹,澤蟹便是屬於這一類。為了適應劇烈變動的環境,雌蟹會將卵抱至孵化為稚蟹,因此卵數少,通常不超過百顆、卵徑大(約二至四公釐)且富含胚胎發育所需的營養,孵化後的稚蟹還會待在雌蟹身上一段時間才獨立生活。親代的照顧,提高了每一隻小蟹的存活機率,是以精兵策略來維繫族群的繁衍。
由於澤蟹的生活不需經過海洋,圍繞著島嶼的大海便成了物種擴散最有力的阻隔,因此,物種分布多局限於各島嶼,且各物種幾乎均是各島嶼的特有種類。世界上,澤蟹屬僅分布於日本、琉球群島、釣魚臺、臺灣、綠島與蘭嶼幾個海島上,是東亞島弧上特有的類群。弧陸碰撞造就了臺灣島綿綿疊疊、起起伏伏的山脈與大大小小的獨立水系,對這群移動能力有限且不能離水太遠的小生物來說,這些山脈像一道道牆,將臺灣島隔成大大小小的地塊,地塊間的族群交流不易;多山地形形成強大的阻隔效應,限制了同物種的分布範圍,僅少數物種能分布較廣,大多數物種則是局限小區域分布。
領著人們進入高雄內山地帶的臺二十八線,貫穿北高雄,一路通往旗山、美濃,途中會經過一片綿延起伏、尖銳陡峭的裸露丘陵,彷若巨龍盤天而去,異世界般的景象衝擊著視覺。這裡是田寮,人們稱為「月世界」的所在。鋸齒狀的尖刻山景與四周刺竹林形成某種冷冽、如夢似幻的感受。
‧什麼是惡地?惡地在何處?科學與人文的意涵與指涉
俗稱月世界的地景常被稱為惡地,惡地直接取名自英文Badland這個字,意指地表極易受到水流侵蝕,形成無數深刻的蝕溝(Gully)及細小的紋溝(Rill),崎嶇難以行走,草木難生,不利農業生產,因此,經濟活動受限,聚落規模不易擴大,故有惡地之稱。
惡地因岩層或底岩之別,可分為礫岩為主的礫岩惡地和泥岩為本的泥岩惡地,前者如苗栗三義火炎山、南投臺中間的九九峰、高雄六龜十八羅漢山等;後者有分布於臺南高雄之間由丘陵緩降到平原間的古亭坑泥岩層、臺東利吉的利吉混同層泥岩、恒春半島的墾丁混同層泥岩、屏東萬丹與新園間的鯉魚山泥火山區域等。礫岩與泥岩的惡地組成不同,然共同特徵是岩層顆粒膠結不良,易受侵蝕,地形變遷快速且顯著。有趣的是,同為泥岩惡地的臺東利吉和臺南高雄惡地有地球科學上的差異,前者主為混同層組成,而臺南高雄的泥岩惡地則主要為海相沉積岩層的青灰泥岩,地方居民或稱之為白崩坪。這些惡地分別代表臺灣地質形成的不同時期與不同作用。
位處臺南、高雄一帶的惡地面積最為遼闊,北起臺南玉井、南化、左鎮和龍崎,南至高雄內門、田寮、旗山和燕巢,南北長約三十五公里,東西寬約八公里,範圍大約一○一四平方公里。此區域以厚層泥岩古亭坑層為主。由於泥岩遇雨會變得軟黏,易被侵蝕,植被和作物生長不易;非雨季的時候,又會被曬得堅硬且龜裂,因此常見尖銳裸露的地形地貌。
放眼全球,惡地在不同的地理、歷史與技術階段的社會有著差異的利用與印象,顯示不同的文化、經濟以及社會的差異視野。過去臺灣惡地給人的一般印象為邊陲之地,生活其上的人們在險惡的環境中胼手胝足創造生機,惡地因之長出生命與生活的果實。猶如日本學者暨交通環境規劃的老兵佐佐木綱的《景觀十年 風景百年 風土千年》的論述一般,人類文明的演進已然在惡地紮下文化的根,任由惡地的風、土、水、空氣、氣溫所創造的環境,去型塑人們體會、理解景觀與風景的五感與六識,進而在以人為本的環境中創造出地方的精神與風土,體現在物質世界。
交通運輸技術有限的年代,從臺南地區沿著泥岩惡地丘陵進出高雄的內門、旗山、美濃等地,曾是主要的經濟生活互通有無之路徑,迫於物資需求而須克服的交通困境則寫下惡地求生的篇章。然而,脫離交通困境的今日,地景賞析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地景的觀看與悠遊的美學促使二○一三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舉辦「臺灣十大地景」票選,結果「月世界泥岩惡地」位居全國第六名,是旅遊推薦必訪的景區。
惡地,雖然有著歷史的惡名,今日莫不成為人類社會珍惜的地球歷史以及共同的襲產。例如美國南達科他州的惡地國家公園(Badlands National Park)不僅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更是暗空旅遊的重鎮,集觀光休閒、科學研究與教育於一地;生活其中的居民則以畜牧與自然的生活方式為榮。西班牙的拉斯梅德拉斯惡地(西班牙語:Las Médulas),因開採金礦而成為產業襲產;加拿大的德蘭赫勒惡地(Drumheller)與阿根廷的伊沙瓜拉斯托惡地(西班牙語Ischigualasto),則都因恐龍化石遺跡,成為聞名的世界自然襲產。
臺灣的地理學家石再添教授曾以一首〈我故鄉─中華臺灣〉的詩詞,頌揚臺灣土地,詩中的「月世界觀光」、「滾水噴泥坪」、「燕巢萬雨溝」、「劣地放山羊」,不但從地形學角度形容泥岩惡地的特色,也提供熟悉在地生活者一個廣泛連結自身生活與環境的機會,更提供生活者體認生活所浸潤的風土之途徑,正如佐佐木綱從景觀、風景到風土的論述一般,提供深化體認泥岩惡地的地形與環境、生活者在土地上營生的現實,以及環境的價值與多種可能。在追求差異和尋覓特色的當代,惡地也是都會生活者覺察環境以及以自然進行療癒的機會窗口。
‧不毛之境卻擁有歷史的兩種豐富
臺灣西南部這一大片極度不毛的邊寂之地,何以在荒煙蔓草、似無所用的地貌之下,特別要被指認出其重要性?因為這裡擁有歷史的兩種豐富。一個是地球科學史的豐富,是環境的,是曾經被治理者寄予厚望的興業探勘之所;一種是人文史的豐富,是人的遷流,是自十八世紀清末朱一貴事件以降,不毛之地如何轉為聚眾、練兵、惡地營生的在地傳奇,以及人如何與自然環境共生而創造的豐富。
以厚層泥岩為主的古亭坑層,見證了臺灣六百多萬年以來造山運動的前後結構相。島嶼在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之間碰撞、擠壓、抬升,從海相到陸相,過程被惡地刻鏤了下來。此外,自日治初期導入具有現代科學技術的地質調查以來,此處一直都是熱門的地質地形與鑛產探究之研究區。
一八九五年起始,因應殖民治理需要,一波波日籍學者來到臺灣,針對島內的地質鑛物展開調查。一八九七年七月,地質與礦產探查工作者石井八萬次郎出版了他與鑛務課同仁共同編製的八十萬分之一的〈臺灣島地質鑛產圖〉,是第一幅臺灣全島地質鑛產圖,有助於總督府的殖民經濟開發,也奠定臺灣島的地質調查基礎。而在諸多日籍學者的汲汲探勘下,臺南到高雄的泥岩惡地一帶,曾經是想像黑金的所在。
Part V刺竹林帶的生物群像――失落與再發現
1 庇蔭生靈的惡土衛兵――惡地植物
泥岩惡地嚴苛的環境,對植物形成強烈的選汰壓力,它們需極力發揮十八般武藝,演化出適應環境的生存策略,才能落地扎根,生存繁衍。帶刺長鞭條層層纏繞以及季節間的換葉策略,讓高大的刺竹成為適應此氣候型的優勢植物。
臺灣西南廣闊的泥岩惡地,遠濱海相沉積下來膠結鬆散的泥,在弧陸碰撞被抬升露出地表,經過長年風雨的差異侵蝕後,塑造成現今陡峭崎嶇的樣貌,層層疊疊的青灰色稜脈,荒蕪又壯麗。
2 固守家園的惡地隱士――厚圓澤蟹
蟹類一族,從海而來,為了離水上陸,經過了千百萬年的演化,逐漸蓄積各種所需的能力,才得以踏上這截然不同的世界。從海裡、溪流、湖泊、陸地到樹上,為適應各種環境而演化出的成千上萬種蟹類,為這萬千世界添增了許多色彩。
臺灣西南部地區,有著乾溼分明的氣候,夏天裡葉大蒼綠的刺竹,在少了雨水滋潤的乾季,換上了小葉子的冬裝,顯得好似僅剩莖枝在空中隨風搖擺。林下土壤逐漸乾硬,乾枯的葉子鋪滿地表,沉寂不見生機。黯淡的竹林,讓惡地裡的冬天,顯得更加蕭瑟。面對生存條件變得艱辛的乾季,許多小生命進入了不同的生活樣態,靜靜蟄伏於地下,像是宿根的魔芋和垂頭地寶蘭等植物,還有那隱居於地下洞穴的十足動物――厚圓澤蟹(Geothelphusa ancylophallus)。
‧不需歷經海洋環境的物種分化劇碼
厚圓澤蟹是臺灣西南泥岩惡地裡特有的大型澤蟹,屬於溪蟹科澤蟹屬(Geothelphusa)的一員。在螃蟹大家族中,依照生活史的差異,大致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雌蟹於海水中釋卵,卵孵化成幼蟲,隨著大洋漂流,在大海中成長發育,經過幾次蛻皮變態後,才長成螃蟹的樣子。這類螃蟹因雌蟹僅抱卵不抱幼,所以卵徑小(大多小於○‧五公釐)、卵數多,從數千、數萬甚至到數百萬都有,靠著數量龐大的卵海戰術來延續族群;而因其歷經一段蚤狀幼生的浮游期,可以擴散到較遠的地方,通常分布範圍較廣,局限小地域的特有種比例便也相對少。
另一類的雌蟹不降海繁殖,生活史不需歷經海洋環境,卵在雌蟹的腹甲發育,孵化出來的,便已是小螃蟹的樣子,一生均在淡水域或周遭的陸地上活動,這類螃蟹也稱為陸封型的淡水蟹,澤蟹便是屬於這一類。為了適應劇烈變動的環境,雌蟹會將卵抱至孵化為稚蟹,因此卵數少,通常不超過百顆、卵徑大(約二至四公釐)且富含胚胎發育所需的營養,孵化後的稚蟹還會待在雌蟹身上一段時間才獨立生活。親代的照顧,提高了每一隻小蟹的存活機率,是以精兵策略來維繫族群的繁衍。
由於澤蟹的生活不需經過海洋,圍繞著島嶼的大海便成了物種擴散最有力的阻隔,因此,物種分布多局限於各島嶼,且各物種幾乎均是各島嶼的特有種類。世界上,澤蟹屬僅分布於日本、琉球群島、釣魚臺、臺灣、綠島與蘭嶼幾個海島上,是東亞島弧上特有的類群。弧陸碰撞造就了臺灣島綿綿疊疊、起起伏伏的山脈與大大小小的獨立水系,對這群移動能力有限且不能離水太遠的小生物來說,這些山脈像一道道牆,將臺灣島隔成大大小小的地塊,地塊間的族群交流不易;多山地形形成強大的阻隔效應,限制了同物種的分布範圍,僅少數物種能分布較廣,大多數物種則是局限小區域分布。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