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有巧克力 你想知道的立陶宛
商品資訊
系列名:旅遊文化
ISBN13:9786269582464
出版社:閱樂國際文化
作者:楊寧雅 (Janina)
出版日:2022/09/01
裝訂/頁數:平裝/372頁
規格:21cm*15cm*2.3cm (高/寬/厚)
版次:1
適性閱讀分級:618【九年級】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台灣第一本深入探索立陶宛的專書
自立陶宛贈送台灣疫苗以來,台灣民眾對於立陶宛這個國家就充滿了感謝與好奇。這個北歐三「小國」之一的國家,何以會是捐贈疫苗給台灣,又讓台灣辦事處「掛牌」的第一個歐洲國家呢? 它的底氣和勇氣從何而來?它的歷史、地理和人文又是甚麼風貌? 有甚麼好玩的,好吃的? 旅居立陶宛的新聞大獎得主楊寧雅的第一線觀察報導,帶你認識立陶宛。
自從立陶宛在台灣爆紅以來,各界對於立陶宛有許多好奇與疑問,這個國家為什麼如此勇敢、有什麼特色?
然而,相關的資訊有限,能夠看到的多是像教科書般簡略、被周邊大國欺壓的歷史敘述,或是僅限於暢銷的啤酒、巧克力,以及短期旅遊資訊。
作者在前往立陶宛前,也有一樣的困惑,深諳人們心中的疑問。因此在友人及出版社的鼓勵下,結合研究、採訪與親身經驗,深入介紹這個國家。
立陶宛曾是歐洲在中世紀最大的國家(立陶宛大公國),擁有大國的風範,保留最多中世紀後期的古式建築、城市輪廓與遺跡,以及各種有形、無形的世界文化遺產。承襲來自貴族的底氣,他們在現代也展現了各種韌性與勇氣,在森林裡以游擊戰、在街頭以肉身阻擋坦克、走私書籍以傳承語言與文化,爭取復國、獨立,不僅是前蘇聯國家脫離鐵幕的領頭羊,目前也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為周邊國家與政治犯仗義執言,甚至是設定議題的領袖。有趣的是,這個遠在8000多公里的國家,跟台灣有著許多相似之處。除了大家已知的政治際遇,還有烹調與口味類似的飲食小吃、台灣人創立的珍珠奶茶、同是被認為難學的語言、低調內斂卻友善溫暖的人民性格、敬愛自然諸神的宗教觀,與諸多社會生活體制,常常令人感到似曾相識的驚喜。可惜的是,因為立陶宛的面積與人口在歐洲算是小國,人們在此的旅程往往非常短暫,旅遊書也只能簡略帶過,錯失許多值得尋奇的美食與文化特色、深度的自然與人文風景。實際上,立陶宛一年四季都提供令人驚豔的旅遊體驗,而且這二年還有許多難得的國際盛事,像是2022年的歐洲文化之都、2023年的首都建城700周年慶典、2024年的歌舞節,都是值得造訪的豐富旅程。
看見立陶宛這個獨特國家的,不只是台灣。在近幾年,許多新興產業版圖以及國際評比中,立陶宛也佔有一席之地,並且積極引進人才與投資。從最適合外派人士的城市、最漂亮的聖誕樹、最值得旅遊的城市、聯合國的文學都市、外資直接投資潛力、金融科技、基因編輯與生物科技、精密雷射與太空產業、綠色生活……,都吸引各方矚目。這是勇敢走出海外、熱衷國際合作與交流的台灣,在認識立陶宛時,不容錯過的面向與新機會。
這是一個特別且值得認識,但我們還不熟悉、很多人好奇的國家。立陶宛跟台灣的緣份才剛開始,期許這本書成為串起兩地的橋樑,提供無論只是想要開展國際視野、了解這個國家,還是打算前往旅遊、求學、從事各種交流與合作的讀者,對立陶宛有更多認識,大幅縮短學習曲線與適應歷程,更快、更容易地開展更多收穫。
自立陶宛贈送台灣疫苗以來,台灣民眾對於立陶宛這個國家就充滿了感謝與好奇。這個北歐三「小國」之一的國家,何以會是捐贈疫苗給台灣,又讓台灣辦事處「掛牌」的第一個歐洲國家呢? 它的底氣和勇氣從何而來?它的歷史、地理和人文又是甚麼風貌? 有甚麼好玩的,好吃的? 旅居立陶宛的新聞大獎得主楊寧雅的第一線觀察報導,帶你認識立陶宛。
自從立陶宛在台灣爆紅以來,各界對於立陶宛有許多好奇與疑問,這個國家為什麼如此勇敢、有什麼特色?
然而,相關的資訊有限,能夠看到的多是像教科書般簡略、被周邊大國欺壓的歷史敘述,或是僅限於暢銷的啤酒、巧克力,以及短期旅遊資訊。
作者在前往立陶宛前,也有一樣的困惑,深諳人們心中的疑問。因此在友人及出版社的鼓勵下,結合研究、採訪與親身經驗,深入介紹這個國家。
立陶宛曾是歐洲在中世紀最大的國家(立陶宛大公國),擁有大國的風範,保留最多中世紀後期的古式建築、城市輪廓與遺跡,以及各種有形、無形的世界文化遺產。承襲來自貴族的底氣,他們在現代也展現了各種韌性與勇氣,在森林裡以游擊戰、在街頭以肉身阻擋坦克、走私書籍以傳承語言與文化,爭取復國、獨立,不僅是前蘇聯國家脫離鐵幕的領頭羊,目前也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為周邊國家與政治犯仗義執言,甚至是設定議題的領袖。有趣的是,這個遠在8000多公里的國家,跟台灣有著許多相似之處。除了大家已知的政治際遇,還有烹調與口味類似的飲食小吃、台灣人創立的珍珠奶茶、同是被認為難學的語言、低調內斂卻友善溫暖的人民性格、敬愛自然諸神的宗教觀,與諸多社會生活體制,常常令人感到似曾相識的驚喜。可惜的是,因為立陶宛的面積與人口在歐洲算是小國,人們在此的旅程往往非常短暫,旅遊書也只能簡略帶過,錯失許多值得尋奇的美食與文化特色、深度的自然與人文風景。實際上,立陶宛一年四季都提供令人驚豔的旅遊體驗,而且這二年還有許多難得的國際盛事,像是2022年的歐洲文化之都、2023年的首都建城700周年慶典、2024年的歌舞節,都是值得造訪的豐富旅程。
看見立陶宛這個獨特國家的,不只是台灣。在近幾年,許多新興產業版圖以及國際評比中,立陶宛也佔有一席之地,並且積極引進人才與投資。從最適合外派人士的城市、最漂亮的聖誕樹、最值得旅遊的城市、聯合國的文學都市、外資直接投資潛力、金融科技、基因編輯與生物科技、精密雷射與太空產業、綠色生活……,都吸引各方矚目。這是勇敢走出海外、熱衷國際合作與交流的台灣,在認識立陶宛時,不容錯過的面向與新機會。
這是一個特別且值得認識,但我們還不熟悉、很多人好奇的國家。立陶宛跟台灣的緣份才剛開始,期許這本書成為串起兩地的橋樑,提供無論只是想要開展國際視野、了解這個國家,還是打算前往旅遊、求學、從事各種交流與合作的讀者,對立陶宛有更多認識,大幅縮短學習曲線與適應歷程,更快、更容易地開展更多收穫。
作者簡介
台大財金系學士、台大新聞所碩士。曾任財經雜誌主編、Fortune前50大企業、台灣前10大集團高階主管等職務,曾獲亞洲出版協會(SOPA)新聞獎、吳舜文新聞獎、卓越新聞獎。現旅居國外,專長國際新聞、企業併購及品牌行銷溝通、永續發展、非營利組織等領域。對於旅遊與跨文化溝通有濃厚興趣。
作者得獎資訊
曾獲亞洲出版協會(SOPA)新聞獎、吳舜文新聞獎、卓越新聞獎;並協助服務企業獲得國內外知名機構所舉辦之企業社會責任、永續發展及品牌等獎項肯定。
作者得獎資訊
曾獲亞洲出版協會(SOPA)新聞獎、吳舜文新聞獎、卓越新聞獎;並協助服務企業獲得國內外知名機構所舉辦之企業社會責任、永續發展及品牌等獎項肯定。
名人/編輯推薦
【各界推薦】
本書讓我們看到立陶宛的立國精神,也讓我們想更進一步了解這個在歷史、地理、人文等各方面和台灣似曾相識,但又坐落在遙遠北方的歐洲國家。
— 林全(前行政院院長;現任台灣東洋藥品公司董事長)
這一年,立陶宛經常盤踞在台灣的新聞版面上,台灣與立陶宛有一些相同的處境,透過楊寧雅小姐流暢的文筆,生動描繪立陶宛。這本書涵蓋了多個面向,不僅包括立陶宛的悠久歷史文化、人文況味,也詳細介紹了立陶宛近代的科技與經濟發展,包括它的fintech如何在極短的時間內成為歐洲的最大群集,是一本值得深入閱讀的好書。
— 謝金河 (財信傳媒董事長)
本書作者不但生動描繪立陶宛的庶民日常,更融合了台灣的視野、多年國外生活與旅居立陶宛的在地經驗,深入探索立陶宛獨特的歷史淵源與文化底蘊、帶讀者認識豐富多元、融合古典與現代、人文與科技的立陶宛,讓讀者在閱讀常有「原來是這樣」的心領神會和層層驚喜。
—平珩 (國家文藝獎得主;前兩廳院藝術總監)
類似台灣夜市的美食、和台灣一樣內斂善良的人民、七十萬公里的自行車道、畢生難得一見的自然奇觀—冰鬆餅、世界獨一無二琥珀打造的桑拿屋、可以翱翔於古城之上的熱氣球;冬季的光影節、聖誕老人路跑、秋季的採蘑菇大賽、 夏季的藝術節、春季的聖加西彌祿節…。真想現在就立刻揹起行囊,帶著《你想知道的立陶宛》,踏上旅途。
徐智薇(旅遊達人;畫家)
序
【導讀】
自立陶宛贈送台灣疫苗以來,台灣民眾對於立陶宛這個國家就充滿了感謝與好奇。這個北歐三「小國」之一的國家,何以會是捐贈疫苗給台灣,又讓台灣辦事處「掛牌」的第一個歐洲國家呢? 它的底氣和勇氣從何而來?它的歷史、地理和人文又是甚麼風貌? 有甚麼好玩的,好吃的? 除了爆買立陶宛巧克力和啤酒之外,我們對立陶宛的了解其實非常有限。〈閱樂國際文化〉特別邀請旅居立陶宛,得到多項新聞報導大獎的楊寧雅為大家做詳盡的觀察和全面的報導,解鎖千變萬化的立陶宛。 了解立陶宛,就從 《你想知道的立陶宛》開始。
要了解立陶宛何以敢以小蝦米之姿力抗大國,請隨著作者穿越立陶宛歷史,因為立陶宛的勇敢,來自歷史。立陶宛十五世紀時曾是歐洲最大的公國,領土從波羅的海延伸到黑海,其後淪為俄羅斯附庸國;被俄國、普魯士、奧地利瓜分;一戰期間被德國佔領;一戰後獨立,二戰期間又被俄、德瓜分;1940年被蘇聯占領後,開始了立陶宛在極權統治下漫長的抗爭史,游擊戰持續十年。抗爭中,有十分之一以上的立陶宛人被流放西伯利亞,立陶宛母語、出版物被禁,縱使其後立陶宛在1990年宣布獨立,蘇聯1991年解體,俄羅斯仍不願放手,經濟制裁、能源斷供、兵臨城下、癱瘓政府運作.....手段無所不用,直到1993年俄羅斯軍隊才撤離立陶宛國境。這些遭遇,刻印在立陶宛人的DNA中,讓他們更加珍惜自由,唾棄極權政體,也勇於挺身支持受壓迫的國家。
立陶宛既勇敢,也溫柔,有多元的風貌,宜古宜今。這本書先以台灣人的視角看立陶宛,拉近兩國距離感,發現立陶宛和台灣有很多的相似性,例如地緣政治的威脅、歷史的磨難、文化價值觀、宗教包容、飲食內容、民情風俗等。立陶宛對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的傳承與維護,是人民的驕傲;不同時期的風格建築受到完善的修復與維護,讓立陶宛的城鎮有如時光的展演場,人們可以在其間上演中世紀到現代的時空穿梭劇碼,既優雅又新潮,也是許多電影、影集的場景。
如果你是好奇的旅人,立陶宛有多采多姿的觀光元素,供你打造個人專屬的體驗行程。有各種定期慶典活動,如音樂節、首都節、秋日文化節、冬日聖誕節值得參與;你也可以搭上熱氣球,自高空俯視新舊並陳的城鎮風貌;或者和立陶宛人一起參加採磨菇比賽或聖誕老人路跑活動;到各式新奇的博物館一窺庶民生活。你可能有很大的機會享受戶戶有三溫暖的民宿;或者專程拜訪獨一無二的琥珀桑拿;拿著冰淇淋地圖、馬鈴薯地圖尋找特色美味;喝著橡樹果實做的「立陶宛咖啡」;買一瓶有立陶宛國家形象,傳達對生命的熱情與喜悅精神的香氛。你也可以在鄉間平野,獨坐望雪;在立陶宛三千個湖泊中選一個,悠哉划獨木舟;在佔三分之一國土的森林裡選一條步道健行,或從全長七十萬公里的自行車道中選擇一條馳騁;累了,晚上可以端一杯立陶宛水果酒或椴樹蜂蜜汁觀星臥遊銀河。這裡有你夢想的廣衾大地,優游不盡的空間,趣味無窮的生活體驗。
立陶宛有軟實力,也有硬實力。自脫離蘇聯統治獨立之後,就振翅疾飛,三十年來除力保文化資產與核心價值,也努力跟上世界進步的科技列車;它的金融科技、生物科技、基因編輯、幹細胞研究、衛星生產、雷射產業等,在世界舞台都居翹楚。金融時報評立陶宛首都為全球25個未來城市之一,歐洲未來中型城市第二名,未來前景可期;立陶宛雖小,但不能小覷。
這是一個值得認識的國家,它的百變面貌,永遠能帶給人新的驚喜。歡迎你帶著這本書,踏上立陶宛,體驗這個既勇敢又溫柔的國家!
【自序】
意外邂逅立陶宛
期待中的白色聖誕節,在立陶宛的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不負遊人所望,一點一滴地隱隱浮現、緩緩成真。空中飛舞的雪花,在城市各處層層、輕輕地疊起。因為是年度重要假日,就如台灣的農曆春節,不是每個人都上工,來不急剷雪的街路、人行道、草坪,也被染成一片雪白平野。
二O二一年的聖誕節早晨,維爾紐斯的太陽,快九點才緩緩升起。在優雅、寧靜的雪城中,遠在亞洲的台灣,正熱烈地感受另一種立陶宛聖誕風情。
台北國際食品展中初次亮相的立陶宛館,在開放一般民眾入場後,具代表性的巧克力與精釀啤酒一下子就被搶購一空。現場熱絡的畫面,透過網路,也傳到了立陶宛各大媒體。
這已不知道是第幾次,在立陶宛看到台灣的熱情回應。
自從二O二一年六月底,立陶宛公布贈送新冠肺炎疫苗給台灣以來,立陶宛就開始在台灣爆紅。台灣人對立陶宛熱情回應,踴躍購買立陶宛商品、捐款給立陶宛的公益團體,這些故事也透過網路和各種管道傳回立陶宛。
在立陶宛捐第二批疫苗給台灣後,雙方各界更有愈來愈多感人的互動。立陶宛人在台灣收到贈禮、計程車司機搭載不收錢的故事,也躍上立陶宛的新聞。從民眾、官員、民意代表、到甚至總統都提到,如果有機會,想要拜訪立陶宛。
疫情遲遲沒有結束,跨國旅遊難行,人們對這個國家,更加好奇。為什麼他們那麼勇敢?為什麼會捐疫苗給台灣?跟台灣有什麼不同?除了巧克力和啤酒,還有什麼特別的?人們都吃些什麼?用什麼語言?文化有什麼特色?
筆者正好在這段時間客居立陶宛。不同背景的台灣朋友們常問我一些與當地有關的問題,或基於好奇、或想要規劃旅遊、或想看看有什麼樣的商機、或進行各種交流。因為過去我們對這個國家的了解不多,即使網路無國界,也不見得能找到答案。我想起了要來這個國家之前,想要預先了解當地生活,提前準備適應,也是遍尋書籍、網路、各種影音平台,但是資訊很有限。於是在職場前輩的邀約和各方友人的鼓勵之下,決定從台灣人的角度,整理出這段時間對立陶宛的認識,以及在此生活的切身感受與觀察。
相信在疫情趨緩之後,很多人會想要以親身體驗,解答對立陶宛的種種疑問。希望這本書,可以幫助想要到立陶宛看看的朋友們,進行事前的規劃與準備,縮短心理距離與適應的摸索期,在踏上這個國家時,更快融入,享受它的美好,擁有更多深度的探索與收穫。
也希望這本書,能為對立陶宛好奇的讀者開一扇新窗,閱讀一個我們原來不熟悉、但實際上富有豐富文化內涵與冒險精神、甚至與我們似曾相識的國度,拓展人生的視野,或在選擇遊學、交換學生、海外實習、商務交流時,多一個不同的選擇,甚至成就新的學習、友誼與合作。
自寫書以來,國際情勢風起雲湧。不過政經角力瞬息萬變,媒體也已多所報導,這些千變萬化,不是書籍所能即時更新,所以就不在此重複。
悅目的人群與富有文化底蘊的街景,豐富了腦中關於立陶宛的種種圖像。走在白雪皚皚的街上,每一幕都激發我想像讀者的思緒與疑問,想用二十多年媒體與溝通工作經驗的深入報導與研究精神,探索台灣友人想要知道的立陶宛。
帶著心中讀者的好奇與興奮同行,燃起了我記者魂裡的熱情,迫不急待地想要分享我所知、所感、所經歷,意外邂逅的立陶宛。在雪地裡,不但不覺得冷,心中還緩緩升起了暖意,看到更多《你想知道的立陶宛》
自立陶宛贈送台灣疫苗以來,台灣民眾對於立陶宛這個國家就充滿了感謝與好奇。這個北歐三「小國」之一的國家,何以會是捐贈疫苗給台灣,又讓台灣辦事處「掛牌」的第一個歐洲國家呢? 它的底氣和勇氣從何而來?它的歷史、地理和人文又是甚麼風貌? 有甚麼好玩的,好吃的? 除了爆買立陶宛巧克力和啤酒之外,我們對立陶宛的了解其實非常有限。〈閱樂國際文化〉特別邀請旅居立陶宛,得到多項新聞報導大獎的楊寧雅為大家做詳盡的觀察和全面的報導,解鎖千變萬化的立陶宛。 了解立陶宛,就從 《你想知道的立陶宛》開始。
要了解立陶宛何以敢以小蝦米之姿力抗大國,請隨著作者穿越立陶宛歷史,因為立陶宛的勇敢,來自歷史。立陶宛十五世紀時曾是歐洲最大的公國,領土從波羅的海延伸到黑海,其後淪為俄羅斯附庸國;被俄國、普魯士、奧地利瓜分;一戰期間被德國佔領;一戰後獨立,二戰期間又被俄、德瓜分;1940年被蘇聯占領後,開始了立陶宛在極權統治下漫長的抗爭史,游擊戰持續十年。抗爭中,有十分之一以上的立陶宛人被流放西伯利亞,立陶宛母語、出版物被禁,縱使其後立陶宛在1990年宣布獨立,蘇聯1991年解體,俄羅斯仍不願放手,經濟制裁、能源斷供、兵臨城下、癱瘓政府運作.....手段無所不用,直到1993年俄羅斯軍隊才撤離立陶宛國境。這些遭遇,刻印在立陶宛人的DNA中,讓他們更加珍惜自由,唾棄極權政體,也勇於挺身支持受壓迫的國家。
立陶宛既勇敢,也溫柔,有多元的風貌,宜古宜今。這本書先以台灣人的視角看立陶宛,拉近兩國距離感,發現立陶宛和台灣有很多的相似性,例如地緣政治的威脅、歷史的磨難、文化價值觀、宗教包容、飲食內容、民情風俗等。立陶宛對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的傳承與維護,是人民的驕傲;不同時期的風格建築受到完善的修復與維護,讓立陶宛的城鎮有如時光的展演場,人們可以在其間上演中世紀到現代的時空穿梭劇碼,既優雅又新潮,也是許多電影、影集的場景。
如果你是好奇的旅人,立陶宛有多采多姿的觀光元素,供你打造個人專屬的體驗行程。有各種定期慶典活動,如音樂節、首都節、秋日文化節、冬日聖誕節值得參與;你也可以搭上熱氣球,自高空俯視新舊並陳的城鎮風貌;或者和立陶宛人一起參加採磨菇比賽或聖誕老人路跑活動;到各式新奇的博物館一窺庶民生活。你可能有很大的機會享受戶戶有三溫暖的民宿;或者專程拜訪獨一無二的琥珀桑拿;拿著冰淇淋地圖、馬鈴薯地圖尋找特色美味;喝著橡樹果實做的「立陶宛咖啡」;買一瓶有立陶宛國家形象,傳達對生命的熱情與喜悅精神的香氛。你也可以在鄉間平野,獨坐望雪;在立陶宛三千個湖泊中選一個,悠哉划獨木舟;在佔三分之一國土的森林裡選一條步道健行,或從全長七十萬公里的自行車道中選擇一條馳騁;累了,晚上可以端一杯立陶宛水果酒或椴樹蜂蜜汁觀星臥遊銀河。這裡有你夢想的廣衾大地,優游不盡的空間,趣味無窮的生活體驗。
立陶宛有軟實力,也有硬實力。自脫離蘇聯統治獨立之後,就振翅疾飛,三十年來除力保文化資產與核心價值,也努力跟上世界進步的科技列車;它的金融科技、生物科技、基因編輯、幹細胞研究、衛星生產、雷射產業等,在世界舞台都居翹楚。金融時報評立陶宛首都為全球25個未來城市之一,歐洲未來中型城市第二名,未來前景可期;立陶宛雖小,但不能小覷。
這是一個值得認識的國家,它的百變面貌,永遠能帶給人新的驚喜。歡迎你帶著這本書,踏上立陶宛,體驗這個既勇敢又溫柔的國家!
【自序】
意外邂逅立陶宛
期待中的白色聖誕節,在立陶宛的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不負遊人所望,一點一滴地隱隱浮現、緩緩成真。空中飛舞的雪花,在城市各處層層、輕輕地疊起。因為是年度重要假日,就如台灣的農曆春節,不是每個人都上工,來不急剷雪的街路、人行道、草坪,也被染成一片雪白平野。
二O二一年的聖誕節早晨,維爾紐斯的太陽,快九點才緩緩升起。在優雅、寧靜的雪城中,遠在亞洲的台灣,正熱烈地感受另一種立陶宛聖誕風情。
台北國際食品展中初次亮相的立陶宛館,在開放一般民眾入場後,具代表性的巧克力與精釀啤酒一下子就被搶購一空。現場熱絡的畫面,透過網路,也傳到了立陶宛各大媒體。
這已不知道是第幾次,在立陶宛看到台灣的熱情回應。
自從二O二一年六月底,立陶宛公布贈送新冠肺炎疫苗給台灣以來,立陶宛就開始在台灣爆紅。台灣人對立陶宛熱情回應,踴躍購買立陶宛商品、捐款給立陶宛的公益團體,這些故事也透過網路和各種管道傳回立陶宛。
在立陶宛捐第二批疫苗給台灣後,雙方各界更有愈來愈多感人的互動。立陶宛人在台灣收到贈禮、計程車司機搭載不收錢的故事,也躍上立陶宛的新聞。從民眾、官員、民意代表、到甚至總統都提到,如果有機會,想要拜訪立陶宛。
疫情遲遲沒有結束,跨國旅遊難行,人們對這個國家,更加好奇。為什麼他們那麼勇敢?為什麼會捐疫苗給台灣?跟台灣有什麼不同?除了巧克力和啤酒,還有什麼特別的?人們都吃些什麼?用什麼語言?文化有什麼特色?
筆者正好在這段時間客居立陶宛。不同背景的台灣朋友們常問我一些與當地有關的問題,或基於好奇、或想要規劃旅遊、或想看看有什麼樣的商機、或進行各種交流。因為過去我們對這個國家的了解不多,即使網路無國界,也不見得能找到答案。我想起了要來這個國家之前,想要預先了解當地生活,提前準備適應,也是遍尋書籍、網路、各種影音平台,但是資訊很有限。於是在職場前輩的邀約和各方友人的鼓勵之下,決定從台灣人的角度,整理出這段時間對立陶宛的認識,以及在此生活的切身感受與觀察。
相信在疫情趨緩之後,很多人會想要以親身體驗,解答對立陶宛的種種疑問。希望這本書,可以幫助想要到立陶宛看看的朋友們,進行事前的規劃與準備,縮短心理距離與適應的摸索期,在踏上這個國家時,更快融入,享受它的美好,擁有更多深度的探索與收穫。
也希望這本書,能為對立陶宛好奇的讀者開一扇新窗,閱讀一個我們原來不熟悉、但實際上富有豐富文化內涵與冒險精神、甚至與我們似曾相識的國度,拓展人生的視野,或在選擇遊學、交換學生、海外實習、商務交流時,多一個不同的選擇,甚至成就新的學習、友誼與合作。
自寫書以來,國際情勢風起雲湧。不過政經角力瞬息萬變,媒體也已多所報導,這些千變萬化,不是書籍所能即時更新,所以就不在此重複。
悅目的人群與富有文化底蘊的街景,豐富了腦中關於立陶宛的種種圖像。走在白雪皚皚的街上,每一幕都激發我想像讀者的思緒與疑問,想用二十多年媒體與溝通工作經驗的深入報導與研究精神,探索台灣友人想要知道的立陶宛。
帶著心中讀者的好奇與興奮同行,燃起了我記者魂裡的熱情,迫不急待地想要分享我所知、所感、所經歷,意外邂逅的立陶宛。在雪地裡,不但不覺得冷,心中還緩緩升起了暖意,看到更多《你想知道的立陶宛》
目次
緣起
1. 似曾相似立陶宛
1-1:八千公里外的緣分
2. 立陶宛為何如此勇敢
2-1: 勇敢來自歷史
2-2: 天天耳提面命的邁向自由之路;The Road to Freedom
2-3: DNA裡的勇氣當後盾,「小國」不當沒落的貴族
2-4: 尋常生活中見勇敢
3. 乍遇前世知己
3-1: 彷彿走進台灣夜市?
3-2: 相似的歷史際遇、體制和心情
3-3: 在立陶宛看到內斂卻溫暖的「台灣精神」
3-4: 敬天愛人與慎終追遠的內在穩定力
4. 穿越古今的文藝國度
4-1: 我從中世紀的老城走來
4-2: 漫步立陶宛,俯拾皆藝術
4-3: 各國古今電影的攝影棚
4-4: 整個城市都是慶典舞台
4-5: 復刻十八世紀的熱氣球時空旅行
古今風情無縫接軌
4-6: 考納斯2022年歐洲文化之都
一百年前的小巴黎
4-7: 疫情擋不住的文藝魂
5. 不能錯過的深度旅遊
5-1: 秋冬也是旅遊日
5-2: 從意想不到的博物館認識這塊土地
5-3: 化平凡為不平凡的立陶宛之味
5-4: 大自然深度旅遊
5-5: 洗衣房裡的人生百態
5-6: 立陶宛式桑拿
6. 急起直追的新經濟、新世代
6-1: 他們為何愛上它?轉型中的立陶宛
6-2: 華麗轉身的立陶宛―新經濟與新世代
6-3: 耶娃與約拿斯的科技生活
6-4: 耶娃與約拿斯的綠生活
6-5: 不論立陶宛人的英文好不好,講英文都會通
用「疫後新常態」迎接未來
1. 似曾相似立陶宛
1-1:八千公里外的緣分
2. 立陶宛為何如此勇敢
2-1: 勇敢來自歷史
2-2: 天天耳提面命的邁向自由之路;The Road to Freedom
2-3: DNA裡的勇氣當後盾,「小國」不當沒落的貴族
2-4: 尋常生活中見勇敢
3. 乍遇前世知己
3-1: 彷彿走進台灣夜市?
3-2: 相似的歷史際遇、體制和心情
3-3: 在立陶宛看到內斂卻溫暖的「台灣精神」
3-4: 敬天愛人與慎終追遠的內在穩定力
4. 穿越古今的文藝國度
4-1: 我從中世紀的老城走來
4-2: 漫步立陶宛,俯拾皆藝術
4-3: 各國古今電影的攝影棚
4-4: 整個城市都是慶典舞台
4-5: 復刻十八世紀的熱氣球時空旅行
古今風情無縫接軌
4-6: 考納斯2022年歐洲文化之都
一百年前的小巴黎
4-7: 疫情擋不住的文藝魂
5. 不能錯過的深度旅遊
5-1: 秋冬也是旅遊日
5-2: 從意想不到的博物館認識這塊土地
5-3: 化平凡為不平凡的立陶宛之味
5-4: 大自然深度旅遊
5-5: 洗衣房裡的人生百態
5-6: 立陶宛式桑拿
6. 急起直追的新經濟、新世代
6-1: 他們為何愛上它?轉型中的立陶宛
6-2: 華麗轉身的立陶宛―新經濟與新世代
6-3: 耶娃與約拿斯的科技生活
6-4: 耶娃與約拿斯的綠生活
6-5: 不論立陶宛人的英文好不好,講英文都會通
用「疫後新常態」迎接未來
書摘/試閱
【內文試閱】
4-2 漫步立陶宛,俯拾皆藝術
搬往立陶宛前,有個機緣跟一名同樣因為工作在美國住過多年才搬到立陶宛、住在首都維爾紐斯的美國人在線上聊聊,聽聽她的經驗與觀察。她特別強調,這是一個很適合步行的小城市,尤其如果是住在市中心、老城一帶,幾乎生活所需與上班都只要半小時內就能走得到,而且沿途很舒服、很享受。
來到立陶宛,我發現,果然不只很多地方都走得到,而且常常走得忘了時間,也不覺得疲累。即使只有十分鐘、短短的路程,也有地方值得駐足細察、研究、入內探訪。有時受限於時間,一次看不完,下次再看,又有不同的發現。小城市中的大世界,眼目所及,每一趟都是新的旅程。
我的第一次「長征」,就印證了當地人的確很享受安步當車的生活型態。那天雖是初秋,但是溫度已經降到攝氏五度左右。我在半山腰的機構辦完事後,步行下山,行經市中心,走回在新城區下榻的旅館。途中不知道在哪裡,一張紙,黏在鞋底後跟上。有幾次覺得腳底怪怪的,但是回頭俯視的角度看不到任何異狀,只好繼續往前走。然後,有一位女士在旁邊叫了我幾次,指了鞋底,說了一串話,我終於發現了問題,跟她說了謝謝,拿掉那張紙。那是在最熱鬧的蓋迪米諾大道,我原以為只是跟她擦身而過。但之後,一路上,我跟這位女士一起在通往新城的大路轉彎,跨過大橋,步上河的另一岸,平行走了超過半小時,直到我在另一條路轉彎,她還繼續往前走向新城人口稠密的區域。因為她,我特別留意到,前前後後的人在這條路上,大家一起持續走了半個多小時。這些人不是遊客,也不是出門運動。他們穿著正式的衣服,可能是要去洽公、上班、或是辦完事情回家的路上;即使踩著高跟鞋、皮靴、穿著套裝、短裙,也習慣這麼「長途」跋涉。
之後,我也愛上這樣的長途跋涉,在這座小城市的許多不預期之處,看見豐富深遂的文化能量與設計感。
比起巴黎、倫敦這種歷史更悠久、更輝煌的大城市,或是鄰近拉多維亞首都里加富麗堂皇的新藝術建築,維爾紐斯的確沒有那麼多宏偉壯觀、氣勢磅礡的建築。但是每一棟,都有用心刻鑿的痕跡,還有屬於它的過往風華。從廊柱、簷下、外牆的石雕與飾紋,到陽台的欄杆,精工雕花的線條與配色,都會吸引人忍不住多看幾眼。我依著建築上的招牌與說明,上網搜尋,往往一頭栽進一段段故事,想像當時的情景。
大樓常常要整修,為了安全,得把外牆圍起來。不過,施工單位與其簡略地搭起鷹架或罩上塑膠布,我更常看到的,是跟建築外觀圖案雕飾相仿的巨型布幕,甚至還打了燈,遠遠看著,一點都沒有工地感,近看也不違和;或是在外部搭上木牆或帆布,印上未來建築的樣貌,多了一份細心的美感。
我的另一種樂趣,是從老建築的外面,一窺內部庭院洞天。很多建築都有類似城堡的概念,有個像城門甚至深闊如隧道的通道;進入中庭,外面還有重重的鐵門或上下兩層的木門。我總忍不住,順著那些敞開的大門往內看。庭院深處,有時只是停車場,有時會有別出心裁的景致;有的是漂亮的花園,有的是咖啡或餐廳,有的還有林立的特色小店,帶人進入另一方天地。
即使是建築間的巷弄,也常有驚喜。遊客不會錯過的維爾紐斯大教堂廣場對面巷內,走到柳暗花明盡處,就是開闊的總統府。常有人特別取景,拍攝周邊的小巷櫥窗和舊建築間懸吊在半空中的燈飾、陽台雕花。理髮廳的入口,左右兩片落地窗分別懸掛著一把大型金色的古式剪刀與金梳子,有如美術館的展覽。人文書店僅有的兩小扇櫥窗,以童書為展示主角,放棄海報的廣告效益。蜿蜒又高低起伏的石板路,搭配典雅的店招與小盆栽,不只吸引人的視線,還帶著人的腳步一路向前走去。
喜歡建築的人,也可以先查看維爾紐斯每年一次的「Open House Vilnius」時間,開放五十多座建築,包括有歷史的政府建築、改裝的飯店以及新大樓,讓人入內參觀,還有免費導覽。二O二二年的Open House Vilnius是在五月二十八日和二十九日舉辦,我看到了很多大樓門前有長長的隊伍。這二天,市區很多漂亮的現代或古典建築外面,都有活動標旗。有興趣的人可以直接在建築外面排隊,由義工分批帶著他們,訴說建築物內、外部的設計與故事。五十多座建築參展,一定看不完。但是參觀的人可以先下載活動專屬的app,預覽所有的「節目」,選擇喜歡的建築,還可以預排屬於自己的行程。
除了建築,還有雕塑。立陶宛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有許多雕像,而且不一定是紀念歷史上的國王、軍事英雄或當地的政治人物,還有許多是詩人、畫家、作家等文化界的人士,以及寓意深遠的動物、天使、美人魚,甚至長椅、樂器……等。
欣賞雕像,不是只有看形體、工法跟線條。維爾紐斯市政府與現代藝術博物館合作,選了二十三座公共藝術雕刻,邀請演員、歌手、政治等公眾人物,為這些雕刻錄製了語音導覽。遊客只要用手機掃描在雕像旁的QR code,就能撥通免費電話,聆聽關於作品的來源、故事、所代表的意涵,以及跟維爾紐斯的文化與建築遺產間的象徵。對雕刻藝術有興趣的遊客,也可以在現代藝術博物館或網站上找到這些「會說話的雕像」地圖,逐一探訪。這些作品的名單還在成長中,包括古典與現代的各種風格。
除了矗立在街邊的雕刻藝術,建築物也有些在上方或向外延伸的裝飾。我常在舊城對岸的新城河邊,看到一棟建築上,遠望像是女神的雕像提著一盞燈,也一直對此很好奇。透過這個雕像地圖,我才知道,這棟建築原來是維爾紐斯在一九O二年蓋的第一座電廠。這座建築外觀整修得非常乾淨新穎,但是保留了當時古典的雕飾與建築風格,現在已經改為能源與科技博物館。
在蘇聯時期,這座雕像被毀,立陶宛獨立後,堅持重建,讓它在一九九四年再度登高,俯視與守護人們。電廠是為人們而存在。唯美女神的雕像提著的燈,象徵電廠照亮了夜色,也點亮了人們的生活,更串聯了硬梆梆的電廠、能源、科技,以及人文的光芒。這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現代文明與科技的演進中,立陶宛人總不忘加上藝術、美感的元素,闡釋文化上的意寓深遠。
也像這樣,立陶宛的許多街邊作品不見得座座都有大名氣,卻有深蘊,平衡人們的精神與物質生活,處處營造了風景。
這不一定要耗費巨資,更需要的是巧思。像是街邊的花圃,都像是精心設計過的大型盆栽或插花作品,而不只是把各種顏色的花拼湊在一起。它們有構圖、設計的意涵、高低落差、配色,還要兼顧在多變的天氣與溫差下,展演不同的風貌。我最喜歡的是知名地標,哥德式建築聖安妮教堂旁的花圃,以及公車站附近的「街邊花草」。高低錯落且不同深淺的粉、紫,與綠色交錯,再往後是高挺濃郁的綠樹與藍天,就像法國吉維尼小鎮的莫內花園,把印象派畫作鋪在市區一隅,從對面看過來,雖有車水馬龍,平野的幽靜卻在瞬間蔓延。
北國的四季鮮明,他們很懂得善用與順應季節,創造流動的景物。古文《四時讀書樂》裡的景象描繪,也在這裡複製了「四時散步樂」。
在不少人行道寬敞處或是公園的空地上,有透明街邊的展示箱,可以依著商業、政策或生活的需求,放上宣傳海報,像是宣傳疫苗注射、支持烏克蘭,或是置換裡面的藝術品,有如變化多端的迷你街邊展覽。我最欣賞的一檔,是在聖誕節前為了環境永續,而發起的免費聖誕樹分享活動。透明櫥窗裡放了一顆小聖誕樹,並在玻璃上簡要說明訴求與時間地點,既吸睛又別具美感,跟一般的環境永續宣傳非常不同。
冬天的日照短,他們就在維爾紐斯規劃了光影節(light festival),時間在絢爛的聖誕節與元旦之後,在城市的許多街道與廣場,放上裝置藝術與燈光造景,照亮總是來得太早的夜空與人們在冬季暗沉的心情。
當人們走得冷了、熱了、累了、渴了的時候,走進公共建築的室內,也常常又是另一場觸動感官的文藝洗禮。商場的公共空間設計、歷史建物的雕樑畫棟都值得再三品味,甚至連市區麥當勞的內裝牆,都用了安藤忠雄清水模的概念設計,在古典建築內呈現另一種簡約現代。
如果旅程、洽公或是在此學習的時間有限,沒法多走走、多體會,就好好把握抵達維爾紐斯時,可以順道一探的機場或是火車站吧!
維爾紐斯機場的外觀與內裝,都帶著遊客反思歷史的矛盾。這是蘇聯時代的舊建築,對很多人而言,這樣的存在就是一種陳舊的象徵與沉重的負擔。立陶宛政府其實正在進行改建規劃,希望改造外表看似舊車站的幾十年建築,並擴增為更符合當代需求與美學風格,能夠代表立陶宛門戶,符合維爾紐斯現代形象的新建築。但也有人反對,認為這建築已經逐漸除去象徵蘇聯的士兵與武器雕飾;目前的大吊燈,天花板、拱廊、樑柱上精緻且大器的雕花與紋飾,講究局部細節的二樓欄杆,都是蘇維埃古典主義的歷史痕跡,加上它已被國家明列為文化遺產,應該被保留下來。
維爾紐斯火車站一帶,周邊則有許多現代藝術裝置、壁畫,還有月台邊的音樂會與鐵道旁的露天酒吧,往外多走五到十分鐘,就有多國餐廳、新舊建築群與老城比鄰。火車站區被英國的休閒文化與生活雜誌《Time Out》的二萬七千名全球人士,票選為全世界最酷的五個區域;這個「酷」的內涵,包含飲食、樂趣、文化與社區呈現,同榜的還有芝加哥、首爾、愛丁堡與哥本哈根的社區。由此可以想見,入榜並不容易,值得一探,也會受台灣文青的青睞。
不知從何時起,每次出門、進城辦事,我總會先盤算,那天有沒有空挪出半小時或一小時,多走幾步路、幾條街;而我每每這麼做時,途中就會忍不住拿出手機,捕捉路上的人文風景。更有趣的是,我常發現,我並不是唯一在路上這麼做的人。看來,漫步立陶宛,看看露天的藝術館,是很多人共同的享受與收穫。
只是要提醒讀者,抬頭或左顧右盼、沉迷在這些景物時,要留意身邊的車輛。這裡的交通法規跟歐美多數國家一樣,汽車必須禮讓行人。但是我總覺得很多車子在很接近行人時,才會快速煞車,不像美國跟加拿大的車子,當駕駛人決定要讓你時,多數會提早緩下來。所以我在過馬路前,常被迎面而來的車速嚇到,猶豫地要確認車子慢下來了,才敢往前走。我不只一次被同行的人提醒,車子會讓人,不用擔心,事實也的確如此。不過我偶爾也會遇到對我視若無睹,繼續前行的車子,也許對方以為我只是站在街邊,沒有要過馬路吧!馬路如虎口,我還是會停、看、聽。
4-2 漫步立陶宛,俯拾皆藝術
搬往立陶宛前,有個機緣跟一名同樣因為工作在美國住過多年才搬到立陶宛、住在首都維爾紐斯的美國人在線上聊聊,聽聽她的經驗與觀察。她特別強調,這是一個很適合步行的小城市,尤其如果是住在市中心、老城一帶,幾乎生活所需與上班都只要半小時內就能走得到,而且沿途很舒服、很享受。
來到立陶宛,我發現,果然不只很多地方都走得到,而且常常走得忘了時間,也不覺得疲累。即使只有十分鐘、短短的路程,也有地方值得駐足細察、研究、入內探訪。有時受限於時間,一次看不完,下次再看,又有不同的發現。小城市中的大世界,眼目所及,每一趟都是新的旅程。
我的第一次「長征」,就印證了當地人的確很享受安步當車的生活型態。那天雖是初秋,但是溫度已經降到攝氏五度左右。我在半山腰的機構辦完事後,步行下山,行經市中心,走回在新城區下榻的旅館。途中不知道在哪裡,一張紙,黏在鞋底後跟上。有幾次覺得腳底怪怪的,但是回頭俯視的角度看不到任何異狀,只好繼續往前走。然後,有一位女士在旁邊叫了我幾次,指了鞋底,說了一串話,我終於發現了問題,跟她說了謝謝,拿掉那張紙。那是在最熱鬧的蓋迪米諾大道,我原以為只是跟她擦身而過。但之後,一路上,我跟這位女士一起在通往新城的大路轉彎,跨過大橋,步上河的另一岸,平行走了超過半小時,直到我在另一條路轉彎,她還繼續往前走向新城人口稠密的區域。因為她,我特別留意到,前前後後的人在這條路上,大家一起持續走了半個多小時。這些人不是遊客,也不是出門運動。他們穿著正式的衣服,可能是要去洽公、上班、或是辦完事情回家的路上;即使踩著高跟鞋、皮靴、穿著套裝、短裙,也習慣這麼「長途」跋涉。
之後,我也愛上這樣的長途跋涉,在這座小城市的許多不預期之處,看見豐富深遂的文化能量與設計感。
比起巴黎、倫敦這種歷史更悠久、更輝煌的大城市,或是鄰近拉多維亞首都里加富麗堂皇的新藝術建築,維爾紐斯的確沒有那麼多宏偉壯觀、氣勢磅礡的建築。但是每一棟,都有用心刻鑿的痕跡,還有屬於它的過往風華。從廊柱、簷下、外牆的石雕與飾紋,到陽台的欄杆,精工雕花的線條與配色,都會吸引人忍不住多看幾眼。我依著建築上的招牌與說明,上網搜尋,往往一頭栽進一段段故事,想像當時的情景。
大樓常常要整修,為了安全,得把外牆圍起來。不過,施工單位與其簡略地搭起鷹架或罩上塑膠布,我更常看到的,是跟建築外觀圖案雕飾相仿的巨型布幕,甚至還打了燈,遠遠看著,一點都沒有工地感,近看也不違和;或是在外部搭上木牆或帆布,印上未來建築的樣貌,多了一份細心的美感。
我的另一種樂趣,是從老建築的外面,一窺內部庭院洞天。很多建築都有類似城堡的概念,有個像城門甚至深闊如隧道的通道;進入中庭,外面還有重重的鐵門或上下兩層的木門。我總忍不住,順著那些敞開的大門往內看。庭院深處,有時只是停車場,有時會有別出心裁的景致;有的是漂亮的花園,有的是咖啡或餐廳,有的還有林立的特色小店,帶人進入另一方天地。
即使是建築間的巷弄,也常有驚喜。遊客不會錯過的維爾紐斯大教堂廣場對面巷內,走到柳暗花明盡處,就是開闊的總統府。常有人特別取景,拍攝周邊的小巷櫥窗和舊建築間懸吊在半空中的燈飾、陽台雕花。理髮廳的入口,左右兩片落地窗分別懸掛著一把大型金色的古式剪刀與金梳子,有如美術館的展覽。人文書店僅有的兩小扇櫥窗,以童書為展示主角,放棄海報的廣告效益。蜿蜒又高低起伏的石板路,搭配典雅的店招與小盆栽,不只吸引人的視線,還帶著人的腳步一路向前走去。
喜歡建築的人,也可以先查看維爾紐斯每年一次的「Open House Vilnius」時間,開放五十多座建築,包括有歷史的政府建築、改裝的飯店以及新大樓,讓人入內參觀,還有免費導覽。二O二二年的Open House Vilnius是在五月二十八日和二十九日舉辦,我看到了很多大樓門前有長長的隊伍。這二天,市區很多漂亮的現代或古典建築外面,都有活動標旗。有興趣的人可以直接在建築外面排隊,由義工分批帶著他們,訴說建築物內、外部的設計與故事。五十多座建築參展,一定看不完。但是參觀的人可以先下載活動專屬的app,預覽所有的「節目」,選擇喜歡的建築,還可以預排屬於自己的行程。
除了建築,還有雕塑。立陶宛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有許多雕像,而且不一定是紀念歷史上的國王、軍事英雄或當地的政治人物,還有許多是詩人、畫家、作家等文化界的人士,以及寓意深遠的動物、天使、美人魚,甚至長椅、樂器……等。
欣賞雕像,不是只有看形體、工法跟線條。維爾紐斯市政府與現代藝術博物館合作,選了二十三座公共藝術雕刻,邀請演員、歌手、政治等公眾人物,為這些雕刻錄製了語音導覽。遊客只要用手機掃描在雕像旁的QR code,就能撥通免費電話,聆聽關於作品的來源、故事、所代表的意涵,以及跟維爾紐斯的文化與建築遺產間的象徵。對雕刻藝術有興趣的遊客,也可以在現代藝術博物館或網站上找到這些「會說話的雕像」地圖,逐一探訪。這些作品的名單還在成長中,包括古典與現代的各種風格。
除了矗立在街邊的雕刻藝術,建築物也有些在上方或向外延伸的裝飾。我常在舊城對岸的新城河邊,看到一棟建築上,遠望像是女神的雕像提著一盞燈,也一直對此很好奇。透過這個雕像地圖,我才知道,這棟建築原來是維爾紐斯在一九O二年蓋的第一座電廠。這座建築外觀整修得非常乾淨新穎,但是保留了當時古典的雕飾與建築風格,現在已經改為能源與科技博物館。
在蘇聯時期,這座雕像被毀,立陶宛獨立後,堅持重建,讓它在一九九四年再度登高,俯視與守護人們。電廠是為人們而存在。唯美女神的雕像提著的燈,象徵電廠照亮了夜色,也點亮了人們的生活,更串聯了硬梆梆的電廠、能源、科技,以及人文的光芒。這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現代文明與科技的演進中,立陶宛人總不忘加上藝術、美感的元素,闡釋文化上的意寓深遠。
也像這樣,立陶宛的許多街邊作品不見得座座都有大名氣,卻有深蘊,平衡人們的精神與物質生活,處處營造了風景。
這不一定要耗費巨資,更需要的是巧思。像是街邊的花圃,都像是精心設計過的大型盆栽或插花作品,而不只是把各種顏色的花拼湊在一起。它們有構圖、設計的意涵、高低落差、配色,還要兼顧在多變的天氣與溫差下,展演不同的風貌。我最喜歡的是知名地標,哥德式建築聖安妮教堂旁的花圃,以及公車站附近的「街邊花草」。高低錯落且不同深淺的粉、紫,與綠色交錯,再往後是高挺濃郁的綠樹與藍天,就像法國吉維尼小鎮的莫內花園,把印象派畫作鋪在市區一隅,從對面看過來,雖有車水馬龍,平野的幽靜卻在瞬間蔓延。
北國的四季鮮明,他們很懂得善用與順應季節,創造流動的景物。古文《四時讀書樂》裡的景象描繪,也在這裡複製了「四時散步樂」。
在不少人行道寬敞處或是公園的空地上,有透明街邊的展示箱,可以依著商業、政策或生活的需求,放上宣傳海報,像是宣傳疫苗注射、支持烏克蘭,或是置換裡面的藝術品,有如變化多端的迷你街邊展覽。我最欣賞的一檔,是在聖誕節前為了環境永續,而發起的免費聖誕樹分享活動。透明櫥窗裡放了一顆小聖誕樹,並在玻璃上簡要說明訴求與時間地點,既吸睛又別具美感,跟一般的環境永續宣傳非常不同。
冬天的日照短,他們就在維爾紐斯規劃了光影節(light festival),時間在絢爛的聖誕節與元旦之後,在城市的許多街道與廣場,放上裝置藝術與燈光造景,照亮總是來得太早的夜空與人們在冬季暗沉的心情。
當人們走得冷了、熱了、累了、渴了的時候,走進公共建築的室內,也常常又是另一場觸動感官的文藝洗禮。商場的公共空間設計、歷史建物的雕樑畫棟都值得再三品味,甚至連市區麥當勞的內裝牆,都用了安藤忠雄清水模的概念設計,在古典建築內呈現另一種簡約現代。
如果旅程、洽公或是在此學習的時間有限,沒法多走走、多體會,就好好把握抵達維爾紐斯時,可以順道一探的機場或是火車站吧!
維爾紐斯機場的外觀與內裝,都帶著遊客反思歷史的矛盾。這是蘇聯時代的舊建築,對很多人而言,這樣的存在就是一種陳舊的象徵與沉重的負擔。立陶宛政府其實正在進行改建規劃,希望改造外表看似舊車站的幾十年建築,並擴增為更符合當代需求與美學風格,能夠代表立陶宛門戶,符合維爾紐斯現代形象的新建築。但也有人反對,認為這建築已經逐漸除去象徵蘇聯的士兵與武器雕飾;目前的大吊燈,天花板、拱廊、樑柱上精緻且大器的雕花與紋飾,講究局部細節的二樓欄杆,都是蘇維埃古典主義的歷史痕跡,加上它已被國家明列為文化遺產,應該被保留下來。
維爾紐斯火車站一帶,周邊則有許多現代藝術裝置、壁畫,還有月台邊的音樂會與鐵道旁的露天酒吧,往外多走五到十分鐘,就有多國餐廳、新舊建築群與老城比鄰。火車站區被英國的休閒文化與生活雜誌《Time Out》的二萬七千名全球人士,票選為全世界最酷的五個區域;這個「酷」的內涵,包含飲食、樂趣、文化與社區呈現,同榜的還有芝加哥、首爾、愛丁堡與哥本哈根的社區。由此可以想見,入榜並不容易,值得一探,也會受台灣文青的青睞。
不知從何時起,每次出門、進城辦事,我總會先盤算,那天有沒有空挪出半小時或一小時,多走幾步路、幾條街;而我每每這麼做時,途中就會忍不住拿出手機,捕捉路上的人文風景。更有趣的是,我常發現,我並不是唯一在路上這麼做的人。看來,漫步立陶宛,看看露天的藝術館,是很多人共同的享受與收穫。
只是要提醒讀者,抬頭或左顧右盼、沉迷在這些景物時,要留意身邊的車輛。這裡的交通法規跟歐美多數國家一樣,汽車必須禮讓行人。但是我總覺得很多車子在很接近行人時,才會快速煞車,不像美國跟加拿大的車子,當駕駛人決定要讓你時,多數會提早緩下來。所以我在過馬路前,常被迎面而來的車速嚇到,猶豫地要確認車子慢下來了,才敢往前走。我不只一次被同行的人提醒,車子會讓人,不用擔心,事實也的確如此。不過我偶爾也會遇到對我視若無睹,繼續前行的車子,也許對方以為我只是站在街邊,沒有要過馬路吧!馬路如虎口,我還是會停、看、聽。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