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NT$ 550 元優惠價
:79 折 435 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3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藝術,源自於人們對心靈之美的渴望;
宗教,誕生於人們對美好世界的希冀。
當兩者結合在一起,精緻的宗教繪畫應運而生!
一本書帶你遍覽東西方的傳統宗教藝術,
不必親臨現場,也能感受歲月淘洗過的莊嚴之美;
除了歷史源流、象徵意義之外,更能一窺背後的製作祕辛!
【現在常見的佛畫,原來一開始不存在?】
千百年來,佛教圖像的表現風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早期佛教拒絕偶像崇拜,隨著宣揚和普及佛教教義的需要,一世紀左右,釋迦牟尼的畫像在印度北部出現,並逐漸從象徵符號發展出形式完備、題材豐富的佛教美術。
大約在東漢明帝年間,佛教隨著地域間經濟的交流,由絲路傳播至新疆一帶,並逐漸東傳至朝鮮半島和日本。
在兩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佛教繪畫甚至可以說是中國重彩畫藝術表現之源頭。
【西藏的百科全書――唐卡,到底是什麼?】
唐卡(Thang-ga)是藏族文化中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
其展示形式類似於漢地的卷軸畫,多畫於布或紙上,完成後用綵緞裝裱。一般還要請喇嘛念經加持,並在背面蓋上喇嘛的金汁或硃砂手印,供奉於寺廟和民居中。對於藏傳佛教僧尼來說,唐卡不僅是闡釋藏傳佛教教義內涵的藝術形式,還是輔助宗教修持的崇高聖物。
唐卡的起源問題,迄今還沒有一致的說法。據五世達賴喇嘛記載,松贊干布在大昭寺剛剛建成時,用自己的鼻血繪製了藏地第一女護法神的畫像,這就是傳說中的第一幅唐卡。
【溼壁畫,不是藝術家想畫就隨時能畫?】
「溼壁畫」源於畫家必須在半溼的灰泥上作畫而得名,具有色彩鮮明、不易龜裂剝落的優點,更有肌理細膩、色彩層次豐富透明的特點。
溼壁畫要求畫家具有高超的繪畫基礎,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用筆果斷,而且無法透過塗改對已完成部分進行修正,所以並非所有的畫家都能勝任這一艱苦的體力工作。
大部分畫家能工於坦培拉和油畫,卻只有少數能嫻熟溼壁畫。由此可以想像,當年藝術大師們在牆上進行創作的時候,首先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泥瓦匠,或者至少要明白基本程序才能指揮身邊的學徒幫忙抹泥灰。
本書特色:
本書透過東西方的傳統宗教繪畫為引,帶領讀者熟悉宗教畫的歷史及文化背景、名家學者、表現形式、製作過程等等。內容涵蓋藝術史、繪畫技巧、人類學等各層面學問,不僅適合藝術愛好者作為休閒讀物,更適合作為藝術相關從業人員、學生的參考用書。
宗教,誕生於人們對美好世界的希冀。
當兩者結合在一起,精緻的宗教繪畫應運而生!
一本書帶你遍覽東西方的傳統宗教藝術,
不必親臨現場,也能感受歲月淘洗過的莊嚴之美;
除了歷史源流、象徵意義之外,更能一窺背後的製作祕辛!
【現在常見的佛畫,原來一開始不存在?】
千百年來,佛教圖像的表現風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早期佛教拒絕偶像崇拜,隨著宣揚和普及佛教教義的需要,一世紀左右,釋迦牟尼的畫像在印度北部出現,並逐漸從象徵符號發展出形式完備、題材豐富的佛教美術。
大約在東漢明帝年間,佛教隨著地域間經濟的交流,由絲路傳播至新疆一帶,並逐漸東傳至朝鮮半島和日本。
在兩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佛教繪畫甚至可以說是中國重彩畫藝術表現之源頭。
【西藏的百科全書――唐卡,到底是什麼?】
唐卡(Thang-ga)是藏族文化中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
其展示形式類似於漢地的卷軸畫,多畫於布或紙上,完成後用綵緞裝裱。一般還要請喇嘛念經加持,並在背面蓋上喇嘛的金汁或硃砂手印,供奉於寺廟和民居中。對於藏傳佛教僧尼來說,唐卡不僅是闡釋藏傳佛教教義內涵的藝術形式,還是輔助宗教修持的崇高聖物。
唐卡的起源問題,迄今還沒有一致的說法。據五世達賴喇嘛記載,松贊干布在大昭寺剛剛建成時,用自己的鼻血繪製了藏地第一女護法神的畫像,這就是傳說中的第一幅唐卡。
【溼壁畫,不是藝術家想畫就隨時能畫?】
「溼壁畫」源於畫家必須在半溼的灰泥上作畫而得名,具有色彩鮮明、不易龜裂剝落的優點,更有肌理細膩、色彩層次豐富透明的特點。
溼壁畫要求畫家具有高超的繪畫基礎,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用筆果斷,而且無法透過塗改對已完成部分進行修正,所以並非所有的畫家都能勝任這一艱苦的體力工作。
大部分畫家能工於坦培拉和油畫,卻只有少數能嫻熟溼壁畫。由此可以想像,當年藝術大師們在牆上進行創作的時候,首先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泥瓦匠,或者至少要明白基本程序才能指揮身邊的學徒幫忙抹泥灰。
本書特色:
本書透過東西方的傳統宗教繪畫為引,帶領讀者熟悉宗教畫的歷史及文化背景、名家學者、表現形式、製作過程等等。內容涵蓋藝術史、繪畫技巧、人類學等各層面學問,不僅適合藝術愛好者作為休閒讀物,更適合作為藝術相關從業人員、學生的參考用書。
作者簡介
吳守峰,現為藝術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曾有多幅作品參展並獲獎。
序
序
宗教往往借助形象化的語言進行傳播,這也是佛教被稱為「像教」的原因。這些圖像並非單純的觀賞對象,對於佛教僧侶,就如《觀佛三昧海經》中所說: 「佛為法王,能令人得種種善法,是故習禪之人先當念佛。念佛者,令無量劫重罪微薄,得至禪定。至心念佛,佛亦念之。如人為王所念,冤家債主不敢侵近。念佛之人,諸餘惡法不來擾亂;若念佛者,佛常在也。云何憶念?人之自信,無過於眼,當觀好像,便如真佛。」
對於世俗之人,就如 6 世紀時額我略教皇所說:「文章對識字的人能造成什麼作用,繪畫對文盲就能造成什麼作用。」所以,《唐朝名畫錄》記吳道子畫地獄變,「京都途沽漁罟之輩,見之懼罪改業者,往往有之,率皆修善」。在這裡,宗教不同,東西有異,但是在利用圖像「說明宗教真理以便想像」方面,卻有驚人的一致。建築作為人造的空間,聖域中的壁畫自然就承擔起了載體的功能,只是由於文化的差別,同是以線條為主,印度在線條中參以凹凸法,向達說:「印度畫傳入中國,其最引人注意與稱道者亦為此凹凸法一事,與明、清之際西洋畫傳入中國之情形正後先同轍。」唯西洋畫並非一般所理解的油畫,還有溼壁畫、坦培拉等等不同的創作手法。我常想,如果古代能夠讓東西方不同技法之間的藝術家同臺競技,一定能夠異彩紛呈。
「技近乎道」,中外皆然,在壁畫的繪製過程中,為了達到更好的表現效果,在料、工、形、紋等方面,各種類別的藝術工匠都在盡力做著潛心的探索,材料強烈地影響著工藝,北宋李誡的《營造法式》對壁畫的地仗製作有一段描述:「造畫壁之制,先以粗泥搭絡畢,候稍乾,再用泥橫被竹篦一重,以泥蓋平,又稍乾,釘麻華,以泥分披令均,又用泥蓋平;以上用粗泥五重,厚一分五厘。若拱眼壁,只用粗泥各一重,上施沙泥,收壓三遍。方用中泥細襯,泥上施沙泥,候水脹定,收壓十遍,令泥面光澤。凡和沙泥,每白沙二斤 ,用膠上一斤,麻搗洗淨者七兩。」
這樣一個工序,也許一個工匠並不知道為什麼是這樣,師徒相傳,壁畫也能夠繪製,但是,我相信在形成這樣一個原則之前,一定有許許多多的工匠「試錯」,為什麼是一重而不是四重?為什麼是七兩而不是一斤?這些都是經過工匠對材料摸索之後的經驗總結,只是,這種總結沒有形成理論層面的分析。我們現在常說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在我看來就是憑藉經驗總結而臻於化境的技藝展現,這樣的展現近乎「道」,但還不是「道」。提起技,我們就會想起工匠,想起工匠精神,似乎現在許多藝術形式的衰落都是因為工匠能力不足,其實「三分匠人七分主人」,沒有知「道」的主人,哪裡能奢望有「近乎道」的技藝。現代教育體系的發展,我們不再會囿於「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狹隘心理,但是,對於傳統技藝的繼承和發揚,要既能傳藝,又能授道,並非易事。本書旨在促進不同的壁畫技法之間的學習,一有利於傳承,二有利於交流,共同促進當代壁畫藝術的發展,是一件值得推廣的事情。
宗教往往借助形象化的語言進行傳播,這也是佛教被稱為「像教」的原因。這些圖像並非單純的觀賞對象,對於佛教僧侶,就如《觀佛三昧海經》中所說: 「佛為法王,能令人得種種善法,是故習禪之人先當念佛。念佛者,令無量劫重罪微薄,得至禪定。至心念佛,佛亦念之。如人為王所念,冤家債主不敢侵近。念佛之人,諸餘惡法不來擾亂;若念佛者,佛常在也。云何憶念?人之自信,無過於眼,當觀好像,便如真佛。」
對於世俗之人,就如 6 世紀時額我略教皇所說:「文章對識字的人能造成什麼作用,繪畫對文盲就能造成什麼作用。」所以,《唐朝名畫錄》記吳道子畫地獄變,「京都途沽漁罟之輩,見之懼罪改業者,往往有之,率皆修善」。在這裡,宗教不同,東西有異,但是在利用圖像「說明宗教真理以便想像」方面,卻有驚人的一致。建築作為人造的空間,聖域中的壁畫自然就承擔起了載體的功能,只是由於文化的差別,同是以線條為主,印度在線條中參以凹凸法,向達說:「印度畫傳入中國,其最引人注意與稱道者亦為此凹凸法一事,與明、清之際西洋畫傳入中國之情形正後先同轍。」唯西洋畫並非一般所理解的油畫,還有溼壁畫、坦培拉等等不同的創作手法。我常想,如果古代能夠讓東西方不同技法之間的藝術家同臺競技,一定能夠異彩紛呈。
「技近乎道」,中外皆然,在壁畫的繪製過程中,為了達到更好的表現效果,在料、工、形、紋等方面,各種類別的藝術工匠都在盡力做著潛心的探索,材料強烈地影響著工藝,北宋李誡的《營造法式》對壁畫的地仗製作有一段描述:「造畫壁之制,先以粗泥搭絡畢,候稍乾,再用泥橫被竹篦一重,以泥蓋平,又稍乾,釘麻華,以泥分披令均,又用泥蓋平;以上用粗泥五重,厚一分五厘。若拱眼壁,只用粗泥各一重,上施沙泥,收壓三遍。方用中泥細襯,泥上施沙泥,候水脹定,收壓十遍,令泥面光澤。凡和沙泥,每白沙二斤 ,用膠上一斤,麻搗洗淨者七兩。」
這樣一個工序,也許一個工匠並不知道為什麼是這樣,師徒相傳,壁畫也能夠繪製,但是,我相信在形成這樣一個原則之前,一定有許許多多的工匠「試錯」,為什麼是一重而不是四重?為什麼是七兩而不是一斤?這些都是經過工匠對材料摸索之後的經驗總結,只是,這種總結沒有形成理論層面的分析。我們現在常說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在我看來就是憑藉經驗總結而臻於化境的技藝展現,這樣的展現近乎「道」,但還不是「道」。提起技,我們就會想起工匠,想起工匠精神,似乎現在許多藝術形式的衰落都是因為工匠能力不足,其實「三分匠人七分主人」,沒有知「道」的主人,哪裡能奢望有「近乎道」的技藝。現代教育體系的發展,我們不再會囿於「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狹隘心理,但是,對於傳統技藝的繼承和發揚,要既能傳藝,又能授道,並非易事。本書旨在促進不同的壁畫技法之間的學習,一有利於傳承,二有利於交流,共同促進當代壁畫藝術的發展,是一件值得推廣的事情。
目次
序
引言
第一章 中國宗教繪畫源流
一、復原臨摹與現狀摹寫的案例分析
專欄一 摹拓有方――摹寫之我見――吳守峰
專欄二 臨摹敦煌壁畫的一點體會――馬淑紅
二、唐卡藝術的風格衍變與形式分析
專欄一 芻議藏傳繪畫技法之勉塘派唐卡繪畫技法
專欄二 唐卡製作的課程紀錄朱丹陽
專欄三 傳統工筆繪畫與唐卡繪畫的差異性比較――以繪製仿唐卡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為例
第二章 溼壁畫技法研究――審視色彩的物性之美
一、神話化的媒介
二、西方藝術史寫作中的溼壁畫技法研究
三、溼壁畫的製作過程
第三章 坦培拉技法研究――疊繪,作為間接畫法的表現手段
一、坦培拉概述
二、水性坦培拉的學習過程
專欄一 坦培拉間接畫法中的提白法――美術學院教授 張元
專欄二 喬托坦培拉作品材料與繪製方法解析――美術學院博士 夏理斌
第四章 宗教繪畫比較研究高級研修班教學文獻
一、課程方案
二、藝術考察
專欄 宗教繪畫高級研修班山西考察(節選並刪改)
結語
參考文獻
引言
第一章 中國宗教繪畫源流
一、復原臨摹與現狀摹寫的案例分析
專欄一 摹拓有方――摹寫之我見――吳守峰
專欄二 臨摹敦煌壁畫的一點體會――馬淑紅
二、唐卡藝術的風格衍變與形式分析
專欄一 芻議藏傳繪畫技法之勉塘派唐卡繪畫技法
專欄二 唐卡製作的課程紀錄朱丹陽
專欄三 傳統工筆繪畫與唐卡繪畫的差異性比較――以繪製仿唐卡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為例
第二章 溼壁畫技法研究――審視色彩的物性之美
一、神話化的媒介
二、西方藝術史寫作中的溼壁畫技法研究
三、溼壁畫的製作過程
第三章 坦培拉技法研究――疊繪,作為間接畫法的表現手段
一、坦培拉概述
二、水性坦培拉的學習過程
專欄一 坦培拉間接畫法中的提白法――美術學院教授 張元
專欄二 喬托坦培拉作品材料與繪製方法解析――美術學院博士 夏理斌
第四章 宗教繪畫比較研究高級研修班教學文獻
一、課程方案
二、藝術考察
專欄 宗教繪畫高級研修班山西考察(節選並刪改)
結語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中國設計美學史――先秦時期至隋唐五代:王權社會×南北分化×胡漢融合,從史前的審美意識到設計美學觀異域化
色彩構成:明度對比╳空間混合╳色彩調和,結合基礎知識與技巧訓練
色彩構成:明度對比╳空間混合╳色彩調和,結合基礎知識與技巧訓練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