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新年快樂!買書領券省荷包
智慧型手機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把現代病「無法集中」轉為個人智能,「輸入」與「輸出」最大化!
滿額折
智慧型手機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把現代病「無法集中」轉為個人智能,「輸入」與「輸出」最大化!
智慧型手機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把現代病「無法集中」轉為個人智能,「輸入」與「輸出」最大化!
智慧型手機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把現代病「無法集中」轉為個人智能,「輸入」與「輸出」最大化!
智慧型手機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把現代病「無法集中」轉為個人智能,「輸入」與「輸出」最大化!
智慧型手機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把現代病「無法集中」轉為個人智能,「輸入」與「輸出」最大化!
智慧型手機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把現代病「無法集中」轉為個人智能,「輸入」與「輸出」最大化!
智慧型手機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把現代病「無法集中」轉為個人智能,「輸入」與「輸出」最大化!
智慧型手機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把現代病「無法集中」轉為個人智能,「輸入」與「輸出」最大化!
智慧型手機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把現代病「無法集中」轉為個人智能,「輸入」與「輸出」最大化!
智慧型手機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把現代病「無法集中」轉為個人智能,「輸入」與「輸出」最大化!
智慧型手機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把現代病「無法集中」轉為個人智能,「輸入」與「輸出」最大化!
智慧型手機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把現代病「無法集中」轉為個人智能,「輸入」與「輸出」最大化!
智慧型手機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把現代病「無法集中」轉為個人智能,「輸入」與「輸出」最大化!
智慧型手機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把現代病「無法集中」轉為個人智能,「輸入」與「輸出」最大化!
智慧型手機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把現代病「無法集中」轉為個人智能,「輸入」與「輸出」最大化!
智慧型手機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把現代病「無法集中」轉為個人智能,「輸入」與「輸出」最大化!
智慧型手機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把現代病「無法集中」轉為個人智能,「輸入」與「輸出」最大化!
智慧型手機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把現代病「無法集中」轉為個人智能,「輸入」與「輸出」最大化!
智慧型手機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把現代病「無法集中」轉為個人智能,「輸入」與「輸出」最大化!
智慧型手機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把現代病「無法集中」轉為個人智能,「輸入」與「輸出」最大化!
智慧型手機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把現代病「無法集中」轉為個人智能,「輸入」與「輸出」最大化!
智慧型手機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把現代病「無法集中」轉為個人智能,「輸入」與「輸出」最大化!
智慧型手機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把現代病「無法集中」轉為個人智能,「輸入」與「輸出」最大化!
智慧型手機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把現代病「無法集中」轉為個人智能,「輸入」與「輸出」最大化!
智慧型手機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把現代病「無法集中」轉為個人智能,「輸入」與「輸出」最大化!
智慧型手機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把現代病「無法集中」轉為個人智能,「輸入」與「輸出」最大化!
智慧型手機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把現代病「無法集中」轉為個人智能,「輸入」與「輸出」最大化!
智慧型手機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把現代病「無法集中」轉為個人智能,「輸入」與「輸出」最大化!
智慧型手機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把現代病「無法集中」轉為個人智能,「輸入」與「輸出」最大化!
智慧型手機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把現代病「無法集中」轉為個人智能,「輸入」與「輸出」最大化!
智慧型手機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把現代病「無法集中」轉為個人智能,「輸入」與「輸出」最大化!
智慧型手機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把現代病「無法集中」轉為個人智能,「輸入」與「輸出」最大化!
智慧型手機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把現代病「無法集中」轉為個人智能,「輸入」與「輸出」最大化!

智慧型手機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把現代病「無法集中」轉為個人智能,「輸入」與「輸出」最大化!

商品資訊

定價
:NT$ 520 元
優惠價
90468
庫存:1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4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兩周賣破4萬部,日本讀者絕贊好評!!!
閱讀力、思考力、寫作力、靈感發想力――究極提升技巧!

活用「散漫力」、累積「短集中」,
無須專注力,就能最大化INPUT與OUTPUT ?!

在這個「網路令人分心」的時代裡,
每個人都得掌握的全新閱讀方式!
➤ 日本讀者敲碗求出!書籍、網路文章、社群網站、新聞報導、付費媒體的「最新閱讀技巧」都在這裡!

➤ 首度公開,在這個「手機讓人難以專注的時代」裡,人人都需要的輸入技巧――不必強迫集中,就能創造驚人結果!?

➤ 學會讓「碎片化知識」轉化為「智能」,讓自己擁有「思考力」!

➤ 想知道把「無意識」當作武器,讓「好點子源源不絕」的訣竅嗎?

➤ 閱讀本書,「真正的思考力」與「創新的發想力」一次入手!

★ 現代智能閱讀力,讓大腦高速運作、輸入輸出最大化!
透過本書,你可以獲得當代所需最新閱讀力――

【網路文章】每天瀏覽「400個網頁、1000個標題」的方法
【新聞】靠自己「深層解讀新聞報導」的3大Know-How
【資訊整理】「2種保存方式」,讓累積的知識變成自己的「智能」
【社群網站】高手才知道,Twitter密技+ Line注意要點
【書籍】難懂的書就用「筆記軟體」來閱讀,讓「知識立體化」!
【實體書店】「書店員眼光」+「書架脈絡」,讓你與好書邂逅不錯過
【輸出內容】好點子不枯竭的訣竅、寫文章的方法、作筆記的技巧
【工具】活用幫你「徹底又有效率地處理雜務」的最強APP

★ 多元化資訊,如何蒐集、篩選、精讀?
「佐佐木先生,你到底是用了什麼方法,才能蒐集到這麼多跨領域資訊呢?」

每天早晨八點,佐佐木俊尚都會將自己讀過千篇報導整理而得的各領域重點新聞,介紹大約十篇在推特(Twitter)和臉書(Facebook)上。這些報導都是他每一天利用零碎時間,從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資訊海裡撈出來的「精華」。
能夠十年來都維持如此大量的資訊吸收與優化,正歸功於他獨到的「閱讀Know-How」。
在這本書裡,他便要把自己所實踐的「資訊蒐集、篩選、精讀」最新「Know-How」,傳授給所有的讀者。

★ 手機偷走專注力,怎麼強化「輸入」與「輸出」?
「最近讀書的時候,都無法集中精神」、「一下子注意力就不集中了」、「明明沒有什麼事,但就是會想去碰手機」……怎麼辦?

每當被這麼問,佐佐木總是毫不猶豫回答:「其實根本不需要『集中力』!」
佐佐木認為,身處在這個智慧型手機的時代裡,要想丟下3C產品換取專注力,簡直是天方夜譚。同時,各種應用程式、雲端、軟體,早已足以為我們渙散的集中力代勞。你只需要反過來,利用自己的「散漫力」就好了。
在本書中,他將會公開所有「不需要集中力」的「知識輸入法」以及「智能輸出法」,幫你活用短集中,將成效最大化!

★ 強大思考力 × 創新發想力,藉由閱讀一次入手!
「如何才能像佐佐木先生一樣,生出這麼多令人驚嘆的想法和點子呢?」

雖然世界上並不存在「無論何時,都能想出好點子」的公式。不過,只要藉由閱讀的內化技巧,打造好「基礎」,任何人都能確實提高創造「嶄新想法」和「出色點子」的腦力。
本書會向讀者們說明,如何有效率閱讀大量書籍和文章,把「知識」儲存在自己腦內。並藉由妥善保存「知識能量」,來轉化為思考力與發想力。

作者歷經數十年摸索、累積,並長期實踐的閱讀力秘訣,此次,將在本書一次公開!

【本書特色】
★ 日本讀者敲碗求出,兩周賣破4萬部,絕贊好評熱販中!!!
★ 活用「散漫力」+放棄「強迫集中」=INPUT+OUTPUT最大化
★ 書籍、網路文章、社群網站、新聞報導、付費媒體的「最新閱讀技巧」,一書掌握!
★ 閱讀力&思考力&寫作力&創意力,增強與獲取訣竅,開書送給你!

【重點搶先看】
○ 就算精神不集中,一樣能大量「輸入」與「輸出」。
○ 我們之所以要去閱讀的主要目標之一,是為了「得到多元觀點」。
○ 只有對知保持謙卑,人們才有可能容得下「多元觀點」以及「不同的意見與看法」。
○ 我們無須強迫自己保持精神集中,重要的是故意反其道而行,反向利用「漫不經心」,來提高做事的效率。
○ 當一個人進入到「迴聲室效應」的狀態後,將很難再聽進別人的任何意見。
○ 「公正又中立的新聞媒體」,早就已經不存在了。
○ 報紙很適合用來當作我們認識這個世界的「入口」。
○ 如果一個人只是漫不經心地盯著社群網站上的限時動態,被動地接收「推式資訊」的話,那麼和看一整天電視,腦袋空空的狀態也沒有兩樣。
○ 網路時代最棒的事情之一,莫過於人們可以在社群網站上,讀到許多專家們所發表的文章。
○ 就算是原本風評很好的專家,也不表示我們就能一直信賴下去。
○ 「檢視文章標題」和「仔細閱讀文章內容」,應該在不同的時間來執行。
○ 自己認為真正重要,需要「永久保存」的文章,保存在「Notion」裡;不那麼重要的文章,就只封存在「Pocket」。
○ 在接下來的時代中,「給予者」會比較吃得開。
○ 如果一個人沒有努力且持續的進行輸入,那麼總有一天用來輸出的資源也會用罄。
○ 別讓「沒讀過的紙本書」繼續增加。
○ 電腦雖然有超強的記憶力,但卻缺乏組織「故事」以及體系化的思考能力。然而人腦雖然善於創造「概念」,記憶力卻遠遜於電腦。
○ 「雲端」的存在, 是為了讓我們從雜務中解放、活得更好。
○ 「飢餓感」與「飽和感」最大的差別在於,前者能成為讓人想繼續工作下去的泉源。

作者簡介

佐佐木俊尚(Sasaki Toshinao)
作家兼新聞工作者。現為日本總務省資訊通信白皮書編輯委員、FM東京廣播節目審議會委員,以及資訊NetWork法學會員。
寫作內容廣泛,涉及政治、經濟、社會和生活風格等多元領域。在日本網路論壇上,是少數享有「最強評論員」美譽的人之一。此外,他也是讓「數字遊民」(ノマドワーキング)和「策展」(Curation)等語彙,在日本社會開始廣為人知的重要推手。
從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系政治學科肄業後,於1988年進入每日新聞社。在每日新聞社工作時,長期負責刑事相關案件,並擔任過主要跑愛知縣警以及警察廳搜查一課的資深記者。他曾實際採訪過許多重大的事件和事故,例如:奧姆真理教事件、祕魯日本大使館人質危機以及發生於埃及的路克索觀光客襲擊事件等。
在經歷過腦瘤的重大手術後,佐佐木俊尚於1999年結束記者的工作,轉換跑道進入IT相關的出版社任職,取材寫作的內容也轉移到與科技相關的領域。他利用在擔任新聞記者時所培養出的取材能力,加上自己對於資通訊技術的豐富知識,在2000年代後,陸續推出不少有關網路犯罪的獨家報導。
其後,佐佐木俊尚關心的領域從科技擴展至社會問題,在持續筆耕不輟下,他所發表的文字內容深受許多讀者的認同與喜愛。2006年時因經營部落格有成,佐佐木俊尚被選為日本國內最具影響力的部落格作者之一,並得到「ALPHA BLOGGERS AWARD」(アルファブロガー・アワード)的肯定。2010年,佐佐木俊尚在仔細分析了電子書的普及,會對出版業界和社會造成什麼樣深遠的影響後,出版了《電子書的衝擊:紙本書的崩壞與重生》(電子書籍の衝撃)。此書榮獲只頒發給資通訊領域優秀著作的「大川出本賞」。
2010年前後,佐佐木俊尚開始投入個人推特以及臉書的經營,目前他在推特上的追蹤人數已達七十八萬之眾,臉書上的追蹤人數也有兩萬人之多。
從2010年代中期起,佐佐木俊尚展開以東京、長野和福井三地為據點的生活。這也讓他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前,就成為近日在日本蔚為話題的實踐「移動生活」的先行者。

名人/編輯推薦

不來恩|重灌狂人
專業審定

Neko嗚喵|說書youtuber
愛瑞克│《內在原力》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專業推薦

我把「最新閱讀技巧」整理出來,寫成書的理由

開篇我想和各位讀者說明一下,關於我為何想要寫作本書的三個強烈動機。
其一――
「佐佐木先生,你到底是用了什麼方法,才能蒐集到這麼多跨領域的資訊呢?」
這是我和許多人見面時,最常被問到的問題。
每天早晨八點,我會在推特(Twitter)和臉書(Facebook)上,介紹大約十篇左右,不同領域的新聞報導。
而且每一天,我還會利用所有能夠擠出來的零碎時間,用眼睛掃過約一千篇新聞報導的標題。想當然,這些新聞報導肯定良莠不齊,呈現「魚龍混雜」的狀態,而我所做的就是把「龍」給找出來,然後免費和大家分享。
這件事情我從二○一○年的年末開始執行,已經成為每天早上一定會做的例行公事了,而且在幾乎「無休」的情況下,堅持了十年以上。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新聞工作者,並不常在電視上亮相。雖然在知名度較高的報紙和雜誌上有連載專欄,但也不是人盡皆知的暢銷書作家,更沒有如大學教授般顯赫的頭銜。
儘管我不過是順著自己「對知識感興趣」的好奇心,去閱讀大量的資訊,並持之以恆地「在每天早上,向大家介紹我所找到的『值得一讀的報導』」而已,沒想到推特上的「跟隨者」(Followers)竟然年年增加,目前已達七十八萬之多。
知道這件事的人,通常會對這個數字感到驚訝:「七十八萬名追隨者,也太厲害了吧!」因為我確實不靠「知名度」和「媒體曝光度」來吸引人。
其實我所做的,只不過是磨練自己的「閱讀力」(読む力),然後加以活用而已。其結果卻是得到了推特上,七十八萬名用戶的關注。
我之所以能擁有這樣的「閱讀力」,和任何天生神力或特異功能,都八竿子打不著任何關係。正如本書之後會提到,我所做的不過我是找出「符合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當道時代的『新閱讀法』」,然後磨練「個人專屬技巧」,並將「Know-How」體系化後,加以實踐而已。
有意思的是,當我把「Know-How」傳授給其他人之後,得到了不少正面的反饋。例如:「沒想到竟然有這種閱讀方法啊!」、「閱讀報導的方式,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有鑑於此,我才想要把自己正在實踐的「閱讀力」最新「Know-How」整理在一本書裡,和更多的讀者們分享。這是我寫作本書最初的動機。

「不需要集中力」的「輸入」(Input)與「輸出」(Output)技巧
我想寫作本書的第二個動機,和以下這幾個問題有關――
「最近讀書的時候,都無法集中精神。」
「總是會一直盯著手機看。」
「不一會注意力就不集中了。」
「明明沒有什麼事,但就是會想去碰手機。」
我被人們問到上述這些問題的頻率實在太高了。
每當被問到這類問題時,我總是會毫不猶豫的回答:「其實根本不需要『集中力』喔!」、「就算精神不集中,一樣能大量『輸入』與『輸出』。」然後幾乎所有的提問人,都會露出不可置信的表情。

為什麼我敢說得如此斬釘截鐵呢?那是因為我自己也在親身實踐「不需要集中力的閱讀和產出」。
身處在這個智慧型手機的時代裡,人們其實需要擁有,以「集中力難以持續」為前提的「新型閱讀方式」以及「新型產出方法」。然而就我個人的觀察,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情的人不在少數。
一個人就算沒有集中力,只要他能夠妥善使用並積累「五分鐘的短期集中」,一樣能夠閱讀書籍和文章,並將吸收到的內容,轉變為自己的「智能」。
話雖如此,我絕無否定擁有「能放下智慧型手機,專心讀書」這種高超技能之人的意思。只是在當今這個時代,對絕大部分的人來說,要他們暫時放下手機,基本上已經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了。
因此我認為,接受「散漫」、「無法集中精神」是智慧型手機時代的「通病」或「現代
病」,反而有利於我們反過來對其加以利用。
事實上,只要能擁有「與注意力渙散的智慧型手機時代相符的閱讀力」,我們就能有效率地閱讀許多東西,且能完成一定的產出。
本書中,我將會公開所有「不需要集中力」的「輸入」以及「輸出」技術。

讓腦袋保持「創造力狀態」,是有訣竅的
我想執筆本書的第三個理由,源自於閱讀過拙著《CURATION策展的時代:「串聯」的資訊革命已經開始!》、《層化的世界》和《時間與科技》的讀者們,經常會問我:「要怎麼做才能像佐佐木先生那樣,生得出這麼多的點子來呢?」
除了個人著作的讀者外,在我於二○○八年開始,每週固定寫一篇,目前已連載接近七百期的付費專欄「佐佐木俊尚的未來地圖報告」(佐々木俊尚の未来地図レポ―ト),以及每天在推特的評論裡都會看到,不少人留言表示:「佐佐木先生經常在文章裡提出讓人驚嘆的想法和點子耶!」
其實在接受各路媒體的採訪時,我最常被問到的,就是類似上一段裡出現的那些問題。
我想寫作本書的第三個動機,也是企圖一口氣回答完所有這類型的問題。

當然我也必須告訴大家,很遺憾的,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無論什麼時候,都能想出好點子的公式」。
但不管任何人,其實只要為創造出「嶄新想法」和「出色點子」打造好「基礎」,就能確實提高產出的可能性。

不斷地去閱讀大量書籍和文章,將其內容有效率地轉化為自己的「智能」,這麼做可以說就是在「讓自己的腦袋超快速化」。
與此同時,能讓腦袋處在「充滿創造力的狀態下」,使我們得以靈光一閃,想到「嶄新想法」和「出色點子」的訣竅,其實是存在的。

有效率地閱讀大量書籍和文章,把「知識」儲存在自己體內。
藉由把儲存的「知識」妥善地保留在腦海裡,來提高出現「靈光一閃,想到『嶄新想法』和『出色點子』」這種狀態的機率。

正式進入本書的主題後,我會向讀者們說明,以上這兩點不但可以同時完成,而且還具有協同作用(Synergy)。
這是我不斷摸索之後所找出的訣竅,並也長期地加以實踐。
關於筆者個人的做事方法,將在本書的後半一舉公開。

我也曾經歷過,與「知」無緣的生活
在前言的最後,我想稍微談一下個人的「知的歷史」。
雖然現在不少人都會誇「佐佐木先生的閱讀方式很厲害」,但在過去,我大半輩子所過的,可以說其實是和「知」沒有什麼關聯的市井生活。

回頭審視過往的人生經歷後我發現,自己所受過的教育和「知」還真沒有關係。
雖然我曾在全國性的大報社工作超過十年以上,但在這段期間裡,自己不過是一名專跑殺人事件這類新聞的記者而已。我除了要對殺人犯進行調查,還得跑到刑警家,乞求他們施捨情報,真的是和「知」八竿子打不著關係。
時間再往前回溯,我孩提時代所處的家庭環境,同樣與「知」無緣。
母親再婚之後,養父對於我想要獲取知識這件事,不知為何一直很反對。或許是因為不希望看到拖油瓶去閱讀那些「好像很厲害」的東西吧,他經常會對我咆哮:「只知道看書,長大以後成不了幹正經事的大人。」

說來也巧,當時我剛好看到了每日新聞社開出「不問學歷」的「新卒」徵才訊息,就試著報名參加考試,並且幸運地合格了。於是,我就這樣進入了不太能拿得上檯面的「事件記者」這一行裡。
現在回頭來看,我的人生過得還真是「順其自然」啊!

我在大學時期幾乎沒有好好上課,雖然在成為新聞記者後,學習到如何進行採訪和快速寫好原稿的技巧,但這半生一路走來,始終與「知」無緣。
儘管如此,「閱讀」仍是我從孩提開始直到今天,最喜歡做的事情。我對「知」一直抱持著很強烈的渴望。
因此從結束新聞記者職涯、短暫經歷了編輯工作,直到最後選擇成為自由工作者(Freelance),我始終把「知」放在心裡很重要的位置,並要求自己要不斷地去澆灌它,使其成長茁壯,與此同時我也將其視為個人的無上喜悅。

就在我辭掉新聞記者轉為自由新聞工作者那個時期,「網際網路」的大浪席捲而來。
從那之後,知識不只存在於大學研究室裡那些既厚重又昂貴的書籍裡,大量的「知」被公布在網路上,每個人都可以觸碰到「知」的本質的時代,終於來臨了。

上述轉變讓我感到興奮無比,在轉換跑道成為自由新聞工作者的這二十多年裡,我藉由妥善運用網路,積累了許多有關如何養成個人「閱讀力」、「知識」和「觀點」的Know-How。
本書中想介紹給讀者們的技巧,都是我個人摸索出來的。
因此它們既不「正統」,也沒有任何高人為其背書。
儘管如此,我仍希望讀過本書的讀者們都能了解到,就算是一個與「知」如此無緣的人如我,依然能達到這樣的高度。
另外,對於那些和我一樣成長於沒有良好學習環境的人,我希望能藉由本書的內容來與你們共享,我們都重視的「知」。

現在正是更加重視「閱讀力」的時代
二○一一年的「東日本大震災」以及從二○二○年起開始全球大流行的新冠肺炎疫情,無不加速了人們對舊媒體的不信任,「只要有看報紙和電視新聞,應該就沒問題了」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網路上雖然有大量「優質的資訊」,但同時也充斥著許多「奇怪的資訊」,例如:陰謀論和充滿憤怒的毀謗中傷言論等。
該如何從這些資訊裡,挑出優質的部分呢?
我們要做的不只是蒐集「優質的資訊」而已,還要對這些資訊進行深刻的解讀,藉此來提升對這個「世界」的理解。但該怎麼做,才能培養出得以用不被烏雲遮蔽的眼,來觀看這個世界的能力呢?
我們所身處的現在,是一個更加重視「閱讀力」的時代。
透過閱讀,可以讓人獲得「知識」和「觀點」,但最終,我們還得將這些東西變成自己的「知肉」才行。(譯註:「知肉」為本書作者的造詞。按本書內容的脈絡,可將此詞彙理解為「知識的血肉」,亦即「能派得上用場的知識」。)
筆者寫作本書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幫助讀者們做到這件事。

這本書的內容包含了所有我也正在實踐的「閱讀力Know-How」。
我相信,只要能夠領會本書的內容,讀者們一定都能成為「知的王者」。

佐佐木俊尚

目次

前言
●我把「最新閱讀技巧」整理出來,寫成書的理由
●「不需要集中力」的「輸入」(Input)與「輸出」(Output)技巧
●讓腦袋保持「創造力狀態」,是有訣竅的
●我也曾經歷過,與「知」無緣的生活
●就算是與「知」距離如此遙遠的人,還是能有所作為
●現在正是更加重視「閱讀力」的時代

序章 基礎認識,現代知識生產的「五大前提」
大前提1 將媒體分成「四種類型」
●媒體可以分成四種
●「水平媒體」與「垂直媒體」的差異
●區分「中立」或「偏頗」的媒體
大前提2 打造「輪廓觀點全貌」的流程
●一篇報導只能讓人掌握事情的「片斷」
●擁有「不同觀點」才能看見「全貌」
大前提3「閱讀」的主要目標,是為了得到「多元觀點」
●獲得「多元觀點」是閱讀的主要目的
●沒有正確答案,只有多元觀點
●「謙虛」是人們面對「知」的態度
大前提4 最終目標是把從閱讀中獲得的「知識」和「觀點」轉化為「知肉」
●只要擁有「多樣的知識和觀點」就能獲得「多元概念」
●集合「不同概念」,就能勾勒出「世界觀」
●從「世界觀」來培養自己的「知肉」
大前提5 「沒有集中力」的現代人,要反過來利用「散漫力」
●工作中就是會想去看那些「有的沒的」
●「把手機放下」是不切實際的要求
●就算是普通人,也會有注意力極專注的時刻
●有些人就算和重要的人相處,還是盯著手機看
●這個時代的我們無法放下手機
●放棄提高集中力的想法吧!
●唯有「悠悠哉哉」才能長時間維持
●活用「無法持續的集中力」和「散漫力」

第1章 找出「陷阱」,選擇「該讀的內容」
--篩選訊息來源
●從排除「陷阱」和「雜味」開始
網路上的陷阱 看「觀點偏頗的媒體」時,要高度戒慎注意
●以三個「觀點偏頗的媒體」為例
網路陷阱對策 七個方法,教你看穿「觀點偏頗的媒體」
分辨的方法❶ 對事件的描述過於簡單,且喜歡把話說死
分辨的方法❷ 把某個人當成「壞人」,煽動對立情緒
分辨的方法❸ 注意文章裡是否出現「需要留心的關鍵字」
分辨的方法❹ 匿名證言或評論過多,新聞的來源不明
分辨的方法❺ 文章裡出現「擺明就是陰謀論」的內容
分辨的方法❻ 文章裡毫無根據地出現「被掩蓋的真相」
分辨的方法❼ 過於強調「正確」或「正確答案」
社群網站陷阱1 謠言會藉由社群網站進入我們的視野
●社群網站裡充斥著來自四面八方的資訊
●可疑訊息會經由社群網站上的人際關係,傳送到你面前
●使用者看到的訊息由「個人建立的人際網絡」來決定
社群網站陷阱2 「新的斷裂」正不斷擴大
●社群網站上每天都在進行沒完沒了的躲避球大賽
專欄:我們正身處一個「新斷裂」的時代
社群網站陷阱3 「迴聲室效應」很危險,甚至使人際關係出現裂痕
●認識「迴聲室效應」的恐怖
●生活裡到處可見「沉沒成本」的詛咒
●「從朋友那聽來的資訊」也可能充滿偏見
社群網站陷阱的對策 把社群網站分為「人際關係」和「蒐集資訊」
●區分「人際關係」和「蒐集資訊」--臉書、IG、LINE的使用方法
報紙的陷阱1 各領域新聞在報紙「版面」上雖然公平,但「內容」可就不一定了
●過去人們只要相信報紙和電視就好了
●報紙上只有「版面」是公平的
●隨著銷量大幅下降,報紙間的政治立場越發鮮明
●讀者要擁有「解讀報紙背後有些什麼」的能力
報紙的陷阱2 報紙的「社會新聞」中,充斥著許多內容膚淺的報導
●我在報社「社會部」工作時的真實感受
●歷久不衰的精神論,「跑現場比坐在桌子前更重要」
報紙陷阱的對策 報紙適合用來當作「認識不熟悉領域的入口」--報紙和網站上的資訊,只挑「好的」來讀
●報紙也有「可取」之處
●把報紙當作認識這個世界的「入口」

第2章 網路上該看「什麼」好呢?
--同時獲得優質「推式資訊」和「拉式資訊」的方法
●「推式資訊」和「拉式資訊」
●過度依賴「推式資訊」會引發的兩個棘手問題
●獲得「優質拉式資訊」的方法
網頁上的文章要「讀什麼」又該「怎麼讀」?
--使用「RSS Reader」,集中檢視新文章的標題
●直至今日我仍推薦「RSS Reader」的理由
●我仍然持續使用「RSS Reader」的理由
●「RSS Reader」的使用方法
●以二刀流來使用「Feedly」
把文章分為三個類別
●類別該如何區分?
●類別區分時要注意的三個Know-How
類別區分的Know-How❶ 選擇登錄的網頁時,活用「策展網站」
●活用「2ch News Navigator」
專欄:英語文章的閱讀方法
類別區分的Know-How❷ 配合類別改變閱讀模式
類別區分的Know-How❸ 分為「必讀」和「忙碌可不看」兩種
「付費媒體」要這樣用
●付費媒體的使用方法
●「付費媒體=高品質文章」只是種幻想,還是得「嚴選」
選購付費媒體的三個重點
挑選付費媒體的重點❶ 該媒體是否擁有「專家的知識」?
●媒體的專業性
挑選付費媒體的重點❷ 該媒體是否「具有國內媒體所沒有的視角」?
挑選付費媒體的重點❸ 該媒體是否有「深度報導和分析」?

第3章 如何善用社群網站?
――把推特當工具,透過社群網站獲得「拉式資訊」的方法
把推特當「資訊工具」使用的訣竅
●我推薦把推特當「資訊工具」的理由
●把推特當「資訊工具」使用的案例――追蹤新冠肺炎的發展
●本來還挺認真的人,成了談話性節目固定班底後,變得越來越偏激
●在推特上墮入「魔界」,成為「糟糕公眾人物」的人們
●如何區分「認真實在的專家」和「墮入魔道的專家」?
五階段「推特追蹤法」
階段❶ 檢視該文章在推特上被如何評論?
階段❷ 在評論中,有無該領域專家的意見?
專欄:閱讀政府機關網站內容時的重點
階段❸ 發表評論的人,背景為何?
階段❹ 發表評論的人所使用的語言妥當嗎?
專欄:為何半瓶水的人,喜歡用斷定的口氣說話?
階段❺ 把通過前四項檢核的專家納入追蹤名單
靠自己打造「值得信賴的專家名單」
●「信賴程度如何改變」也值得關注
●人會改變,專家們當然也不例外
●值得信賴的專家名單,只能靠自己慢慢建立
●若能在不同知識領域都有「值得信賴的名單」,你也能成為「資訊王」

第4章 資訊整理法:如何閱讀、整理與保存選中的文章?
――「Pocket」是「稍後閱讀」裡的王者
如何閱讀、整理自己所挑選的文章?
●文章該如何閱讀、整理和保存呢?
●「檢視文章標題=瞬間爆發力」「閱讀內容=持久續航力」
●有「稍後閱讀」功能的APP裡,最推「Pocket」
●今天讀到的經濟新聞,也許會在半年後,突然產生意義
●收進「Pocket」裡的文章,都是建檔資料
●需要「永久保存」的文章,同時存放在「筆記軟體」裡
要發表「什麼」以及「如何」發表文章
●每天早上八點,我在推特上轉發十篇報導的理由
●使用「Buffer」來預約貼文的排程
把所選文章發表在社群網站的目的❶ 純粹出於共享精神
把所選文章發表在社群網站的目的❷ 培養會去蒐集資訊的「精神強制力」
把所選文章發表在社群網站的目的❸ 幫自己容易找出以前讀過的文章
專欄:人類的記憶分為「語意記憶」和「情節記憶」
●會在社群網站上欺負別人的使用者們

第5章 要讀「什麼」書,又該「怎麼」讀?
――找書、挑書、具體閱讀法、閱讀名著訣竅,電子書和實體書店之活用
書本的意義和目的
●讀「書」的理由
●超過五千字的網路文章,很難讓人讀下去
●一本好書能為讀者帶來「多元視角」
●不管學習或娛樂,都收進「有意義的書」裡
挑書方法1 購買電子書的九個優點
電子書的優點❶ 買書不受空間地點的限制
電子書的優點❷ 可供試閱
電子書的優點❸ 可輕鬆掌握議題的整體輪廓
電子書的優點❹ 可以搜尋文章
電子書的優點❺ 可以複製貼上書裡的內容
電子書的優點❻ 可以使用網路連結
電子書的優點❼ 可以放大文字來閱讀
電子書的優點❽ 閱讀較厚的書籍時,不會產生心理抗拒
專欄:讓人「想要一直讀下去」的好書
電子書的優點❾ 不需要放書空間,閱讀器不見了也沒關係
●電子書難閱讀?其實只是習慣問題
挑書方法2 紙本書的購買和保存方式
●哪些書要買紙本?
●紙本書的保管方法
●絕對要守住和自己約定好的「冊數上限」
●超過「冊數上限」,就要「書籍盤點」
●別讓「沒讀過的紙本書」繼續增加
專欄:電子書的保管方法
挑書方法3 實體書店的活用方式
●實體書店的「價值」
●「容易找到好書」的書店
●店員的「眼光」,可以讓書架展現不同「氣勢」
●找出專屬的「充滿奇緣的書店」
專欄:我的「充滿奇緣的書店」
●好書店可以看到「書架的脈絡」
挑書方法4 活用介紹書本的網路文章
用網路找好書的方法❶ 出版社的網站
用網路找好書的方法❷ 讀書專門網站
用網路找好書的方法❸ 高熱度的一般網站
挑書方法5 如何挑選現在應該讀的書呢?
挑選現在該讀的書❶ 看看書和自己是否契合
挑選現在該讀的書❷ 認識自己的閱讀能力到什麼程度
挑選現在該讀的書❸ 先試讀前三十頁內容
挑選現在該讀的書❹ 發現「不適合自己」或「很難繼續讀」,就放棄吧
挑選現在該讀的書❺ 去讀「現在讀起來,讓自己開心的書」
閱讀一本書的具體方式
書籍閱讀方式❶ 閱讀重要文章時,使用便利貼或螢光標示
書籍閱讀方式❷ 越是抽象、不易讀的地方,越要認真以對
書籍閱讀方式❸ 把重要內容複製貼上,整理在筆記軟體中
專欄:密技!複製貼上Kindle內容的方法
書籍閱讀方式❹ 閱讀過程中,同步把重要內容複製到筆記軟體
書籍閱讀方式❺ 為「吸引自己的內容」留下一小段文字紀錄
書籍閱讀方式❻ 活用文獻和引用,擴展閱讀範圍
閱讀名著或艱澀書籍的訣竅
●因「契合度」和「閱讀能力」放棄閱讀名著或難懂的書,真的很可惜
●以《罪與罰》為例,介紹閱讀書籍的訣竅
閱讀名著的訣竅❶ 用書名在谷歌上搜尋,找相關文章或書評來讀
閱讀名著的訣竅❷ 在亞馬遜上閱讀與該書相關的書評
閱讀名著的訣竅❸ 購買平易近人的入門書或解說書來讀
閱讀名著的訣竅❹ NHK節目《一百分的名著》出版的解說書,請列為入門書首選
閱讀名著的訣竅❺ 找找與作品有關的漫畫或電影相關作品
●名著是學習「多元視角」的教材
實用、商業和心理勵志書籍的閱讀法
實用書的閱讀法
商業書的閱讀法――把商業書分為三種類型
心理勵志書的閱讀法――所謂「正確答案」,大多只是「後見之明」
每個人都願意相信,自己擁有無限力量
「後見之明」的內容不可盡信
專欄:心理勵志類的書,其實不過是「興奮劑」而已
書要在「什麼時候」和「哪裡」讀呢?
●適合「專注力低落時代」的讀書術
佐佐木閱讀風格❶ 加總每天的零碎時間,約有兩小時可供己用
佐佐木閱讀風格❷ 把握零碎的時間閱讀
專欄:向極簡主義者學習閱讀技巧
佐佐木閱讀風格❸ 值得學習的「極簡主義者閱讀術」

第6章 分別用「兩種保存方式」,是活用知識和資訊的關鍵
――透過「四步驟」,培養自己的「知肉」
●資訊轉化為「知肉」,關鍵在於「保存方式」
知識和資訊的「兩種保存方法」――「大腦保存」和「電腦保存」
●「大腦保存」和「電腦保存」
●「電腦保存」的缺點
●拼接「雜亂資訊」,使其成為「故事」
●「人腦」和「電腦」相互合作,以起取長補短之效
「兩種資訊保存」的具體作法――無須對檔案進行「分類」或「新增資料夾」
●只在資訊量少時,才「分類」和「新增資料夾」
●為搜尋方便,檔案要附上「標籤」或「標題」
專欄:推特也是可用的「線索」
●如何儲存《罪與罰》相關資訊?
保存在「人腦」和「電腦」中的資訊有何不同?
--以《罪與罰》和《一百分的名著》為例說明
●保存在「筆記軟體」中的內容
●從「筆記」的內容中抓出「概念」
●藉由「筆記」掌握「概念」的兩個實例
●筆記「存電腦」,概念「存大腦」
●利用掌握的「三個概念」來描繪「世界觀」
●利用「世界觀」來培養自己的「知肉」
●讓「突然想起」與「多元概念」相互連結
●和「概念」連結後,就能產生「新世界觀」和「新知肉」
●培育「知肉」的四個步驟
將不同知識連結在一起的方法――無意識裡的「小人們」
●熱心的「小人們」會在「無意識領域」中,把不同的知識連結在一起
●為了讓「無意識領域裡的小人們」工作,要先把「食物」準備好

第7章 藉由「二刀流」,讓大腦保持乾淨狀態
――用什麼工具,才能徹底提升處理日常雜事的效率,攢出時間?
●應盡可能去除腦中繁雜的噪音
藉由「二刀流」,讓大腦保持乾淨
――「資訊混雜沒關係」,但「腦內要保持乾淨」
●我工作桌上所放的東西
●為「神」準備好降臨的條件
專欄:神社是讓神能夠降臨人間的「清淨空間」
●讓腦袋保持清晰的兩種方法
讓腦袋維持清晰的方法1 徹底提高處理雜事的效率
――日程管理、工作管理、移動路線規劃、製作請款單
●把噪音般擾人的雜事,從腦中掃地出門
●日程管理靠「Google日曆」,工作管理靠「Microsoft To Do」
●「Google地圖」「Google Keep」,做出最佳路線規劃
●「Google Keep」的多元使用方法
●製作請款單時,使用「Misoka」最省事
讓腦袋維持清晰的方法2 把瀏覽器分為「資訊類」和「雜務類」來使用
●根據不同用途分開使用――把瀏覽器分為「資訊類」和「雜務類」
紙本文件和名片的保管方法
●紙本資料,請在拿到後立刻掃描
專欄:向大家推薦一款我愛用的掃描器
●名片管理也是超簡單
活用「熊掌記」撰寫筆記和原稿
●使用「熊掌記」撰寫筆記和原稿的理由
●「雲端」的存在,是為了讓我們從雜務中解放、活得更好

第8章 活用散漫力,達成「多任務處理」的秘訣
――組合工作項目,累積「短集中」
我們該如何理解「專注力」呢?
●認識「散漫力」這種「新觀點」
●只要能靈活應用「散漫力」,工作再多也不擔心
●「靈感」只會出現於沒有集中精神思考的時候
●工作分為「靈感」和「任務」
●思考大轉彎――只要「任務型工作」能順利,不集中精神也無妨
●進行「多任務處理」的好處
●盤點「自己必須做的事」
●把工作分為「重的工作」和「輕的工作」
❶蒐集資訊
❷閱讀書籍和資訊
❸製作文件資料
❹撰寫原稿
❺雜項事務
❻喘口氣
●工作先從「輕」的開始,然後往「重」的推移
找出能讓工作順利推進的「時間間隔」
●該如何設定「最適間隔」呢?
●著名的「番茄工作法」
●「麻煩」或「複雜」的方法,難以長期執行
專欄:結實的東西其實才容易壞――「脆弱」的反意詞是什麼?
●從「三分鐘」開始執行,最長不要超過「十五分鐘」
●時間間隔要配合「最重的工作」來做設定
●讓「想再多做一下」的心情殘留在心裡
●飢餓感能帶來好點子
專欄:要在對事情「厭煩」前,設定好自我提醒的警示鐘
能夠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
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❶計時器可以這麼用
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❷「提醒事項App」可以這麼用
●分開使用不同的電子設備
●分開使用電子設備和瀏覽器,能幫助自己更容易轉換心情
解決「提不起勁做事」的方法
●完全沒有幹勁時,該如何是好?
專欄:「Bootstrap」思考法
●把「不用動腦的工作」當做「Bootstrap」
――身體動了,腦袋也會開始運轉
●藉由「最少的努力」逐步掌握專注力的時間間隔

結語
●「學習」的本質是能把不同的知識「統合」在一起
●比「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更重要的事
●生活與工作整合

書摘/試閱

「閱讀」的主要目標,是為了得到「多元觀點」

◆獲得「多元觀點」是閱讀的主要目的
當一個事件發生之後,若只是讀了一篇報導就覺得「自己對這件事已經很懂了」,是相當危險的事情。
真正的「懂」,應該是要獲得有關這件事情的「多元觀點」,並能「從不同的角度來觀看這件事情」。

在這個複雜的社會中,不可能存在「只有單一觀點正確」這樣單純的事情。
就算在我們認知了「一個觀點」,覺得自己好像了解了些什麼,仍應該去學習「其他的觀點」。如此一來就能體會:「哇!事情竟然可以這麼去理解!」這樣充滿新鮮感的驚奇,增進認知上的深度。
一個人越是能夠增加他的「觀點」數量,獲得不同「新觀點」,那麼他就能夠增進自己對於「理解」這件事的廣度與深度。

◆沒有正確答案,只有多元觀點
現實社會和算數題目不同,不太可能出現所謂的「正確答案」。
我們所能做的就是要清楚認識到「不存在正確答案,但有多元觀點」這個原則。
對於正在發生的事情或事態,我們要去找出像是「竟然有這樣的觀點」或「原來還有那種思考方式」這些「多元觀點」,然後透過它們來掌握住事情的全貌。
新聞其實就像一頭「大象」。由於大象的體型過於龐大,所以渺小的人類很難理解「大象的整體」。有些人明明只用「單一視角」來判斷事情,卻喜歡把「用俯瞰的視角來理解」這種很高尚的說法掛在嘴邊,我敢說,這種人絕對做不到「俯瞰」。他們不過是以傲慢的態度,看到了大象的腳而已。
我們若只看到了位在視線下方的大象腳,可能會誤以為大象是腳上沾滿泥土且不太靈光的動物。但事實上,大象可是一種厲害的動物。另外,也有些人可能會想站在高臺上來觀察大象,但這麼做其實也只能看到牠的背而已。
若想以俯瞰的方式來觀察大象,我們還需借助「多元觀點」才行,不但要看大象的前、後腳,還要用手直接碰觸大象的皮膚――這樣才算是認識了大象的整體。
不過就算做到這樣,我們對於大象可能還是只有一個模糊的印象而已。
因此可以說,最重要的是持續保持謙虛的態度,提醒自己「我對大象的全貌仍然不是很清楚」。

◆「謙虛」是人們面對「知」的態度
在網路上時常可以看到,有些人會以「反智主義」(Anti-Intellectualism)一詞來稱呼與自己持相反意見的人。但我認為,持有這種「我頭腦比你好」的想法,其實正是在拉大與「知」之間的距離。
其實,使用「反智主義」來指稱別人「頭腦不好」或「沒有人文素養」,原本就是一件不正確的事情。
「反智主義」一詞,為美國學者理察.霍夫施塔特(Richard Hofstadter)所創,該詞的原意是指,社會精英和知識分子容易輕視大眾,所以人們應該更加關注和批判「世界上精英與權力的結合」。
因此,如果是按照原意來翻譯的話,「反知識人主義」會是比較合適的選擇,而不是用像「你們是笨蛋」這種膚淺的詞彙來呈現。

我認為當人們在面對「知」的時候,應該要保持謙虛的態度。
只有對知保持謙卑,人們才有可能容得下「多元觀點」以及「不同的意見與看法」。然後了解到,世界上原來也存在著與自己的想法不同甚至是對立的意見。
如此一來,你將不會再氣呼呼地指責別人「你是反智主義者」,而是能帶著驚奇與歡喜心情,以「原來還有這種思考方式啊」的心態來面對他們。
成為這樣「有知性的人」,不是挺好的嗎?

為了讓自己能夠成為這樣的人,我們需要實際去閱讀網路上的文章和紙本書籍,然後還要能保管和活用所蒐集到的優質知識和資訊才行。
本書中,我將會徹底把這些方法毫不藏私地與大家分享並解說。

「沒有集中力」的現代人,要反過來利用「散漫力」

◆工作中就是會想去看那些「有的沒的」
唯有先承認「現代人沒有集中力或集中力很難維持」這個前提,我們才有可能反過來活用「散漫力」,使其與知性生產結合在一起。
我們無須強迫自己保持精神集中,重要的是故意反其道而行,反向利用「漫不經心」,來提高做事的效率。
就算注意力不集中,只要我們能把「散漫的程度」掌控好,亦即活用「散漫力」,那麼還是能處理好手頭上的工作。

我經常聽到有人會抱怨,自己有「精神總是難以集中」的問題,然而「集中力」其實一點兒也不需要呢!
這也是我想藉由本書傳達的訊息。

◆「把手機放下」是不切實際的要求
不知道你是否也為「集中力」的問題所苦呢?
走進書店會發現,架上陳列著一堆有關如何「提高注意力」、「只要這麼做,就能增強集中力」的書籍,就連網路上也時常能看到類似的文章。
「只要定下明確的目標,就能維持你的幹勁」、「適度地活動筋骨」或是「攝取咖啡因」等內容還算可靠的,我甚至看過「別再碰手機了」和「不要勉強自己,休息去吧」這樣的文字。
然而在現代,就算人們放下手機,也還是能在電腦上使用社群軟體。
而且只要是待在有網路可使用的環境裡工作,那麼就算讓手機離自己遠遠的,仍然還是得面對自己總是「會去看一下和工作沒有任何關聯的東西」。
另外,雖說「不要勉強自己,休息去吧」也相當重要,但一個人若因「可以休息啦!」而鬆懈下來,有時候就只會變成一整天無所事事、遊手好閒的狀態。

◆就算是普通人,也會有注意力極專注的時刻
其實「集中力」原本就存在著極大的個人差異。
與一般人相比,頂級運動員的集中力便令人望塵莫及。
我一直很佩服要在數萬人面前,站上甲子園球場投手丘,投滿九局的日本高中棒球隊投手。而那些能夠以平均二十公里的速度,跑完四十公里的世界級馬拉松選手,則早已經超過常人的理解範圍了。
然而就算是平凡的普通人,其實也是有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刻。
回想一下,當我們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或玩遊戲時,不正是處於這樣的狀態嗎?
相信大家應該都有「玩電視遊樂器太過入迷,結果忘了時間」這種經驗吧!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一定每天都能去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或玩電視遊樂器,也沒有把成為頂級運動員設定為人生目標。但大家卻每天都會去思考,該怎麼做才能有效率地完成手頭上必須處理的工作(有時候,還得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有些人就算和重要的人相處,還是盯著手機看
然而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人們,早就已經對該如何去努力解決「集中力的問題」感到十分厭煩了。
再加上現代人無不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更造成人們的精神越發容易渙散,注意力更加不易集中。
有時當我們才坐在桌前打開Power Point,想要認真寫一份企劃書,結果沒過幾分鐘,卻發現自己竟然開始玩起了手機或看推特了。
正當意識到「這樣下去可不行」,這次換成Line來訊息了。於是我們在沒能克制住好奇心的情況下,忍不住瞄了一眼。一看之後發現,這則訊息是朋友傳過來的有趣短片連結――想當然,最後我們還是把短片給看完了,並且哈哈大笑。
更有甚者,有時我們明明是和重要的人待在一起,卻還是想看手機。
相信不少人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在與家人或戀人一起快樂地享受美食的當下,卻因受到習慣影響而會一直去看手機,結果被人給數落了一番。
各位讀者可知道,這樣的注意力渙散,會多大程度降低我們的做事效率嗎?
據說,要是把全體人類浪費在手機上的時間給加總起來,可以在一瞬間蓋好二、三座金字塔。
聽到這樣具體的比喻後,有沒有令你發出一聲嘆息啊?

◆這個時代的我們無法放下手機
然而,就算知道了上述情況,生在這個時代的我們仍無法離開手機。
原因在於,一旦重要的訊息發送到手機上,我們就習慣得立刻去處理;去到了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時,也需要使用手機上的地圖APP,來幫自己定位;當遇到不懂的事情時,我們也會立刻用智慧型手機來查找相關資訊。
可以說,手機已經成為我們的「第二個腦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夥伴了。

那麼在現實中,是否有不用離開手機,又能讓自己不會注意力渙散,還可以提高集中力的方法呢?
如果有的話,該怎麼做才能實現呢?
放棄提高集中力的想法吧!
關於這個問題,筆者在經歷過一番反覆摸索實踐之後,總算是找出唯一解決的辦法了,而且答案還相當簡單。
那就是「放棄提高集中力這個想法吧」。

其實就算一個人沒有集中力也沒關係。
因為集中力說穿了,只是一種幻想而已。

人類的心理其實一點也無法隨心所欲。
一個人越是想著「我要集中精神」,勉強自己坐在電腦前,心情就越會受到「我必須專心才行」的強迫觀念所影響。結果不但原本要做的事情做不成,甚至可能演變為「心裡頭就只想著該如何集中精神這件事」,這樣不就本末倒置了嗎?
晚上睡不著的道理也和上述例子一樣。
相信大家都有類似經驗――因為隔天必須早起,所以得早點睡覺,可是沒想到時間都已經過了午夜十二點,精神卻特別好。
心裡越是想著「我一定要早點睡」,結果越是睡不著。
有意思的是,心裡所想的若是「明天早上沒有要忙的事情,所以今晚幾點睡都沒關係」,我們通常都能立刻入眠。似乎失眠只會出現在隔天必須要早起的夜裡。
前面的例子相信每位讀者都曾經歷過,其實,這不過是我們過於把意識集中在某件事情上所造成的結果。

集中力其實也一樣。
當人們把意識聚焦在「我必須集中精神」的時候,通常就只會得到反效果。然而在面對「不強調集中精神,反而能樂在其中」的個人興趣時,因為焦點沒有放在「集中力」上,結果反而能使自己精神專注。
所以我才說「要想有意識地提高專注力」不過是一種幻想而已。
如果你有時間緊抓著這個「幻想」不放,還為此去聽了紓壓放鬆音樂或吃了地中海式飲食,那麼一定也能把精神放在其他事情上。

◆唯有「悠悠哉哉」才能長時間維持
接下來,讓我們針對「集中力能維持多久」來做進一步思考。

就算有人認為自己「完全沒有集中力」,但我相信應該也不至於「連集中精神三十秒」都做不到吧!
一個人只要沒有罹患會嚴重影響身心的疾病,至少都會有維持數分鐘左右專注的能力。

舉例來說,Youtube上的短片絕大多數的長度都只有幾分鐘而已,就是因為人們都擁有能在這段時間內看完整部影片的專注力。
另外,電視上的連續劇或談話性節目等,雖然長度約在五十分鐘左右,但我們就算只是在家裡輕鬆觀看,甚至漫不經心地一邊做事一邊收看,也能毫無困難地看完整個節目。反之,若是換成在手機或電腦前聚精會神地觀看連續劇或「NHK特集」這類的節目,有很大機率會讓視聽者感到疲勞和厭煩。
著名Youtuber的節目影片中有不少時間還挺長的,儘管如此卻還是有許多人看得樂此不疲。這背後其實都藏著創作者想讓要人不必集中精神收看,也可以享受影片帶來之樂趣的巧思。
例如當我們觀看Hikakin(ヒカキン)的節目時,會覺得好像是自己到朋友家去串門子,和他們高興地聊天。這種影片和完成度極高的大成本電影完全不同,能讓視聽者產生「真希望這種愉快的感覺能夠持續下去」的「沉浸感」。
一些Youtuber製作的「遊戲實況」節目,操作的其實也是同一個招數,這類影片能讓人產生一種,彷彿「前些日子自己到朋友家去坐坐時,大家閒著沒事,一起看他的小孩玩電視遊戲」的感覺。
從上面的內容我們可以知道,唯有「悠悠哉哉」做事才能維持較長的時間。這麼做既不需要集中力,還能得到愉悅感。
然而,「悠悠哉哉」並不適合用來面對我們眼前必須處理的工作。
因為工作不允許犯錯,除此之外我們有時還得想出些點子才行,真的是一點也不輕鬆愉快!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我們該如何是好呢?

◆活用「無法持續的集中力」和「散漫力」
答案其實很簡單。
那就是反向活用自己那「無法持續的集中力」這件事。
我知道有不少人都對「沒有集中力,總是精神渙散」的自己感到厭惡,但其實只要活用「散漫力」,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流行於日本的「阿德勒心理學」也建議,人們不應總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沒有集中力」這件事上,而是該著重於「自己有散漫力」之上。
阿德勒想表達的,其實不單只是希望人們能把自身的缺點轉化為優點,或要大家認同自己價值,這類心理層面的內容而已。
「散漫力」其實還是能實際應用於工作上的做事技巧。

就算是沒有集中力的人,或者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擁有高超「散漫力」的人,還是都具有能維持數分鐘之久的專注力。
正因如此,這樣的人更應該加以活用自己的「散漫力」。
具體作法是,最佳化這些僅能維持住數分鐘的集中力。

儘管能保持「三個小時專注力」的人確實值得佩服,但就算是只能夠維持「五分鐘專注力」的平凡人,只要能累積三十六個「五分鐘專注力」,不也是三個小時嗎?
俗諺有云「積沙成塔」,指的就是這麼一回事。
相關的做法筆者會在第八章裡詳細解說。

走筆至此,五個大前提都介紹完了,這裡讓我們來複習一下――
【大前提一】把世界上眾多的媒體加以區分。
【大前提二】活用不同類型媒體,打造「解讀新聞的流程」。
【大前提三】牢記閱讀的目的在於「獲得多元觀點」。
【大前提四】閱讀的最終目標,是把「知識」和「觀點」變成「知肉」。
【大前提五】不要勉強自己保持專注,而是要反過來活用「散漫力」。

把這五個前提都記起來後,本書將要進一步討論具體的「閱讀技巧」。
接下來首先就從要「讀什麼」和「怎麼讀」開始說明。

社群網站陷阱3:「迴聲室效應」很危險,甚至使人際關係出現裂痕

◆認識「迴聲室效應」的恐怖
「迴聲室效應」是另一種由社群網站所引發的斷裂。
「迴聲室」是一種特殊的實驗室,由於這個空間裡的聲音無法被牆壁吸收,所以會一直飄盪在該空間裡。
這就像是當持有相同信念或思考方式的一群人待在同一個空間時,會藉由互相唱和「沒錯,就是這樣」,來加深自己對單一信念的認同度。
根據研究顯示,當一個人進入到「迴聲室效應」的狀態後,將很難再聽進別人的任何意見。就算其他人願意把與其信念相左的文章或影片介紹給他們,也只會讓這群人抓緊原本自己就已深信不疑的想法而已。
究其原因在於,一個人要去否定自己原本所相信的事情並非易事。
因為這會讓自己產生一種被全盤否定的感覺,並且使截至目前所付出的心血都打了水漂――這些想法將會轉化為一種不安的心情,在腦海中揮之不去。
因此,哪怕是心中有微弱的聲音說:「有可能是自己錯了也不一定……」但由於對自我認同崩壞的恐懼,許多人還是會緊抓著「錯誤的信念」不放。

◆生活裡到處可見「沉沒成本」的詛咒
這種「不想承認其實是自己有錯」的現象,在經濟相關的用語中稱為「沉沒成本」(Sunk Cost)。
舉例來說,假設一個耗資千億的巨大水庫建設開始動工了。然而在工程進行中,人們逐漸發現該水庫對於工業用水的供應並起不到什麼實際作用,因此建設計畫面臨被迫中止的命運。
如果工程停止,已經投入的二百億元就等於白白浪費了。
於是有人表示:「停止建設也未免太可惜了吧,還是按照預定完成這個水庫比較好。」
但仔細想想,為了不浪費這已經投入的二百億元,就必須把剩餘的八百億元也投下去才行。可是在水庫能提供的效益有限的情況下,就連這八百億元的建設費用,日後恐怕也很難回收。
明明花出去的二百億元既已無法收回;在此之上繼續投入經費,只會擴大沒有意義的無謂支出。然而人的心理就是容易執著於「沉沒成本」這件事上。

「沉沒成本」對人類的束縛,可見於生活的方方面面。
明明是自己已經沒在穿的衣服、沒在用的包包,只因為覺得「當初花了好多錢買的呢,處理掉實在太浪費了」,就將其通通塞在衣櫃裡,徒占空間。
已經花出去的錢是不會再回到你手上的,所以面對不會再穿的衣服時,丟掉或在網上賣掉,是比較合適的處置方法。
當然筆者也知道,「知易行難」啊!

當某個人緊抓著有問題的信念不放,投入大量的時間來閱讀陰謀論相關的文章時,身邊的朋友往往也在和他漸行漸遠,人際關係因此出現裂痕。
如果此時要這個人拋棄陰謀論,那麼先前他為此所付出的時間似乎就白費了。於是他寧可失去友誼仍選擇堅持己見――但如此一來,他將失去更多東西。
前面這個例子,也是一種「沉沒成本」的詛咒。

◆「從朋友那聽來的資訊」也可能充滿偏見
讓自己深陷在前面提到的例子裡,是相當令人惋惜且不智的事情。
支持陰謀論的人,不論政治立場屬於左派或右派,都只會堅信「只有自己才真正了解,這個世界另外一面的真相」,而無法聽見來自「迴聲室」之外的聲音。
他們只會用「我看你是韓國人吧」或「你是不是有收政府的錢啊」之類的言語,來攻擊其他人。
雖然筆者對於不同陰謀論的支持者們會相互攻擊這件事,完全是隔岸觀火,但我希望本書的讀者們,不要參與到這種毫無意義的躲避球賽中。
我們要做的是離開躲避球賽場,用冷靜、客觀的視角,以平心靜氣的態度來吸收多元資訊。
但這裡要請大家注意,上一段我提到的資訊處理方式,不太適用於「以人際關係為基礎的社群網站」。
因為如果你在社群網站裡的朋友大多對執政黨持批判立場的話,你就容易接觸到批評政府的訊息;若是相反的狀況,「支持政府的訊息」就會自動送上門。
就算你的朋友中沒有熱衷於政治的人,也不能因此而掉以輕心。
雖然我對每個人都有自己認同的意識形態這件事沒有持否定態度,但大家應該要知道,如果交友圈中偏向某種價值觀的人過多的話,你就可能會接收到帶有偏見的「來自朋友的訊息」。
那該怎麼做才好呢?


如何閱讀、整理自己所挑選的文章?

◆文章該如何閱讀、整理和保存?
到前一章為止,筆者已經把使用「RSS」、「付費媒體」和「社群媒體」挑選出有用資訊的方法,做了詳盡的說明。
接下來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該如何閱讀、整理以及保存這些,我們所挑選出來的文章。

首先要注意的是,不論是社群網站或「RSS」,檢視文章標題時,並不需要連內文也同時閱讀。
在文章的標題和內文之間加入緩衝,是比較理想的做法。
也就是說,「檢視文章標題」和「仔細閱讀文章內容」,應該在不同的時間來執行。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理由其實很簡單,因為會用到的「腦部空間」不同。

◆「檢視文章標題=瞬間爆發力」「閱讀內容=持久續航力」
①「檢視文章標題=瞬間爆發力」
②「閱讀內容=持久續航力」

這是兩件性質完全不一樣的事情。
因為「瞬間爆發力」具有不論於何時、何地都能使用的特性,所以像是等電車來的時間、公司開會前的空檔,甚至是上廁所的幾分鐘,都是我們可以善加使用的零碎時間。

另一方面,用於閱讀文章的「持久續航力」則和「瞬間爆發力」不同。
而且不論是使用手機或是電腦來閱讀文章,我們都得專心地盯著螢幕看才行。
除此之外,也還需要充分的時間。就算是有閱讀習慣的人,閱讀一篇內容三千~五千字的長文,也要花十~十五分鐘左右的時間。
因此我認為,會用到「瞬間爆發力」的文章標題檢視,可以和閱讀文章分開,以不同的時間段來做。
那麼我們該如何分別使用「瞬間爆發力」和「持久續航力」呢?

◆有「稍後閱讀」功能的APP裡,最推「Pocket」
其實這是有訣竅的。我建議讀者們使用擁有「稍後閱讀」功能的APP。

有些APP可以歸類在「稍後閱讀」這種類型之中。
例如「Pocket」和「Instapaper」就是這類APP中,知名度最高的兩個。
另外,前面介紹過的「Feedly」裡,其實也有「稍後閱讀」的功能。
使用電腦版「Feedly」時,只要在目前所閱讀的文章畫面上,點一下「Read Later」,就能把該篇文章收錄到位於螢幕左側的「Read Later」裡。
但比起其他的APP,我最想推薦給大家的是「Pocket」。
「Pocket」的優異之處在於,它有保存已經讀過的文章,以及為文章標上標籤,以便於日後搜尋的功能。這些功能對於資訊蒐集來說,相當重要。

每天新出現的資訊,會不斷淹沒在資訊的洪流之中。
就像「News」這個單字,不正是以「New」的複數型來呈現的嗎?儘管舊的事物理所當然會不斷往後退行,但我們有時也會面臨到,需要轉過身去做回顧的時候。
這裡我想談的,和反省過往或思念故鄉等情感方面的話題無關。現實中,經常會出現有些舊聞在過了一段日子後,反而對我們有所助益的情形。

◆今天讀到的經濟新聞,也許會在半年後,突然產生意義
歷史總是不斷地重演。
這點不論是套用在帝國興衰或國際秩序的轉變等宏大敘事上成立,或者換到一個產業的壯大與衰落,以至於一間公司的成長、衰敗過程,都完全能適用。
再把視野縮小一點,當我們要去探討「某間公司在新領域發展的失敗原因」時,肯定也能找到許多「其實只要看看另一間公司去年所遭遇的相同失敗案例,就能大致了解箇中原因」的情況。
「溫故知新」這句成語讓我們知道,「人們可以從已經發生過的事情之中,發現新的啟示」。舊的資訊裡,確實有不少能對新事物提供啟發的內容。

光是大量閱讀文章或蒐集資訊,其實並非我們的目的。
我們真正的目的,應該是透過閱讀文章或蒐集資訊來累積「概念」。

什麼又是「概念」呢?正如我在序章所說的,大家可以把「概念」想成是「將『多樣資訊』結合成一個故事,或依照順序來整理,使其成為一個『世界』」的東西。
這裡大家不妨回憶一下,小學上國語課時的情景。
老師是不是經常會在大家讀完課本的文章之後,出類似「作者藉由這篇文章想說什麼?」的作業呢?說得更簡單易懂些,文章作者「想要傳達的訊息」,其實就是「概念」。
藉由閱讀文章,讀者們要做的是從字裡行間找出故事,以及從各種解釋裡,抓住「作者想要表達什麼?」然後將這些內容累積在自己體內。
當然,我這麼說並不是要大家去記住閱讀過文章裡的每一個字、每一句,因為包含我自己在內的一般人,都絕對做不到這件事。
然而如果是「我好像在哪裡看過這種觀點」如此的「概念」的話,每個人都可以在腦海中為其預留一個存放空間。
如果大家對於把概念存放在腦中沒有自信的話,使用「筆記APP」來做紀錄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我們可以在APP裡建立一個「概念名單」,然後把自己從「多樣資訊」中所得到的
「概念」,一個一個慢慢加進去(具體作法留待第六章再詳細解說)。
蒐集資訊這件事,絕不只是把資訊給找出來集中在一起而已。
而是要把資訊裡頭的意義和價值觀,儲存在自己體內。

雖然單一資訊中的意義含量不高,容易讓人感到無足輕重、可有可無,但可別忘了「積沙」還是能「成塔」的。
在經歷過好幾次類似的經驗之後,我敢向大家保證:「今天你所讀到的某篇財經媒體上的文章,在過了半年或幾年之後,有一天會突然對自己有所幫助。」
就算已經想不起文章內容裡的細節了,但「自己好像在哪裡,讀到過類似的文章」這種模糊的印象,肯定還留在每個人腦海中的某個角落裡。

◆收進「Pocket」裡的文章,都是建檔資料
這裡就舉個例子來做說明。
筆者在不久之前,對「文科的想像力」這個話題還頗感興趣的。
這件事可以回溯到,我參與了一檔自己經常亮相的電視節目所製作的,名為「哲學在未來商業中的重要性」的特別企劃。
像長久以來那樣,公司一推出新家電用品就能賣得出去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就算去做市場調查,也很難真正挖掘出消費者的潛在慾望是什麼。
在這種情況下,能像蘋果公司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開發出iPhone這種「把自身『世界觀』商品化」的能力,就成為新時代所需了。
而若想獲得這種能力,則需要具備「哲學性的思考」。

我在該節目中發表了上述評論時,回想起自己以前所讀過的文章裡,好像有一篇關於法國軍方想要借重科幻小說作家想像力的文章。
接著又順藤摸瓜地回憶起:「我好像還曾讀過,有企業雇用科幻小說作家來擔任公司顧問職的文章。」「記憶」就在這種情況下逐漸甦醒,清晰起來。

遇到這種狀況時,「Pocket」的文件封存功能(Archive),就可以顯現出它的意義了。
「Pocket」內建只要點一下文件封存功能的圖示,就能把讀過的文章保存下來的功能,不僅如此,日後還能藉由標題關鍵字的搜索,來找出過去已經收藏過的文章。

就這樣,筆者透過Pocket挖出了兩篇,自己以前讀過的文章。
一篇是在二○一九年時,於「GIGAZINE」(ギガジン)這個日本科技類媒體平臺上,刊載過的〈法國陸軍雇用SF作家,來預防未來可能遭遇的威脅〉這樣一篇文章。
另一篇同樣是二○一九年,發表在「WIRED」日文版上的〈Sci-Fi中所描繪的「未來」,如何改變我們的「現在」〉這篇文章。
第二篇文章的內容很有意思,文中提到美國有一間名叫「Sci Future」的公司,該公司和將近百位的科幻小說家簽約,讓這些作家替前來找「Sci Future」幫忙的公司,創作出屬於他們公司的原創故事。

◆需要「永久保存」的文章,同時存放在「筆記軟體」裡
在這裡,我要提醒各位讀者,「Pocket」的收藏功能,其實只能儲存該文章的 URL,因此若原來的網站刪除了原文,我們就無法閱讀該文章了。
因此我建議大家,除了「Pocket」之外,別忘了也要把重要的文章,同時保存在「Notion」、「Microsoft OneNote」、「Evernote」或「Google Keep」這類「筆記軟體」中。
做法是,先用瀏覽器開啟文章頁面,然後以複製貼上的方式,把整篇文章搬到「筆記軟體」。
多了這一道手續後,就算文章在原網頁上被刪除了,我們還是能閱讀到。
但不得不說,上述這個方法實際做起來其實很麻煩。要把每一天所檢視過的文章全部透過複製貼上來保存,是一件不切實際的事情。
因此我只會把自己認為真正重要,需要「永久保存」的文章,保存在「Notion」裡;不那麼重要的文章,就只封存在「Pocket」。
這麼做既省時又省事。

使用「Pocket」還有另一個好處。
那就是只要把網頁設計得花裡胡哨、不易閱讀的文章保存在「Pocket」上,就能利用「Pocket」內簡單乾淨的瀏覽器,只閱讀文章的文字內容。
一些文字過小的網頁內容,也推薦大家不妨使用「Pocket」來閱讀(但可惜的是,內容超過一頁的文章,從第二頁起就無法享受到這項服務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68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