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宗教環境學與臺灣大眾信仰變遷新視野第二卷
滿額折

宗教環境學與臺灣大眾信仰變遷新視野第二卷

商品資訊

定價
:NT$ 680 元
優惠價
9061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首先提出「臺灣宗教環境學」作為全書的新詮釋概念,並成功地網羅包括當代臺灣學界的(文學、歷史學、哲學、宗教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各個學科中,堪稱最精英學者群也是最多元的原創性論文在內。
本書共分二卷,全部內容已達30篇之多,已涵蓋臺灣各宗教(民間宗教、原住民宗教、一貫道、新興宗教、基督教、天主教、佛教)研究,所以能夠據實針對臺灣本土大眾宗教信仰變遷:從數百年前至今的歷時性變遷,也同時關注到國家政策的主導力量、並將諸如原住民族/漢族信仰差異、二次大戰後社會變遷帶來的新興宗教崛起、全球化導致的宗教資本化與商品化、大眾信仰與身心靈醫療的復甦等各類課題,都有機的相應納入。
此外,本書還特闢一大項,專門介紹當代臺灣各學科研究大眾信仰變遷的典範學者,讓讀者了解一個學術研究者,彼等對於相關問題的設立及其解決的來龍去脈。可知,本書堪稱是,一本歷來有關臺灣大眾信仰變遷的著作中,不但最具跨學科特色且又兼具「臺灣宗教環境學」新詮釋理念的,兩卷版研究精華匯集。

一本歷來有關臺灣大眾信仰變遷的著作中,不但最具跨學科特色且又兼具「臺灣宗教環境學」新詮釋理念的,兩卷版研究精華匯集。

作者簡介

張珣
人類學者
學經歷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人類學博士
曾任科技部人類學與族群研究學門召集人
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理事長
臺灣宗教學會理事
臺灣大學人類學學系兼任教授
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兼任教授
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學術專長
臺灣民間信仰,兩岸媽祖信仰,宗教與華人現代社會
著作
《海洋民俗與信仰:媽祖與王爺》、《媽祖信仰的追尋》、《文化媽祖:臺灣媽祖信仰研究論文集》、《疾病與文化:臺灣民間醫療人類學研究論集》等著作。與人合編有《當代臺灣宗教研究導論》、《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研究典範的追尋》、《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結構與變異》、《人類學家的我們、你們、他們》、《宗教、法律與國家:新時代的文化復振》、《宗教環境學與臺灣大眾信仰變遷新視野》(第一卷)(主編)、Religion in Taiwan and China: Locality and Transmission等專書。
學術榮譽
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人(1997-1998)
電子郵寄地址etch@gate.sinica.edu.tw

江燦騰
1946年11月3日生,桃園大溪人,現居新竹縣竹北市。
學經歷
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文學博士
曾任教於臺大與清大
臺北城市科技大學創校首位榮譽教授,現任該校通識教育中心退休兼任教授
學術專長
臺灣佛教文化史、中國近代佛教思想史、東亞近代佛教史等。
著作
《現代中國佛教史新論》(1994年)、《臺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1895–1995)》(1997年)、《臺灣當代佛教》(2000年)、《日據時期臺灣佛教文化發展史》(2001年)、《當代臺灣人間佛教思想家:以印順導師為中心的薪火相傳研究論文集》(2001年)、《臺灣近代佛教的變革與反思》(2003年)、《新視野下的臺灣近現代佛教史》(2006年)、《聖域踏尋:近代漢傳佛教史的考察》(2009年)、《臺灣佛教史》(2009年),以及《戰後臺灣漢傳佛教史──從雙源匯流到逆中心互動傳播的開展歷程》、《東亞現代批判禪學思想四百年: 從當代臺灣本土觀察視野的研究開展及其綜合性解說》(卷一) (卷二) 、《當代臺灣本土大眾文化(第一冊):雙源匯流與互動開展精選集》(合著)、《宗教環境學與臺灣大眾信仰變遷新視野》(第一卷)(主編)等。
學術榮譽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紀念獎八次得主
第一屆宗教學術金典獎得主
第二屆臺灣文獻傑出工作獎得主
2000年獲選斐陶斐榮譽學會會員
電子郵寄地址:chiang1946@gmail.com

前言與致謝
本書(共二卷,下同)是兩位主編從2001 年起,首次合作編輯《當代臺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論》一書問世以來,由於當時深受廣大讀者的熱烈歡迎或被廣為當作宗教學系的相關教材使用,連大陸都出版了此書的大陸版。基於如此的熱烈反應,所以兩位主編其後又有:
2003 年出版的《研究典範的追尋: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2006 年出版的《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結構與變異》、2014 年出版的《當代臺灣宗教研究精粹論集:詮釋建構者群像》、2019 年出版的《臺灣民眾信仰中的兩性海神:海神媽祖與海神蘇王爺的當代變革與敘事》、2021 年出版的《臺灣民眾道教三百年史:現代詮釋與新型建構》的長期多次合作。
而最新版彙編與集大成的,就是本書的編輯與出版。
因此可以說,若無之前兩位編者的長期多次合作,並藉此積累寶貴編選經驗,就不可能有此次本書如此的煌煌問世。
再者,讀者須知:本書編選的特色之一,就是從已發表的大量各類精華論文中,嚴格挑選與本書主題及其體系建構有高度相關者,才慎重納入。而之所以如此編選的考慮因素,主要基於:
以此法編輯,最可方便讀者從本書無比新穎及豐富且多元內容中,一次性地立即閱讀到當代臺灣本土宗教研究菁英學者的優異學術精華,並深刻體會到其中各類型論述的彼此互相輝映或多音交響,使其承先啟後的寶貴薪傳功效,能如其所願順利達成。
當然,本書此次得以順利編輯與煌煌出版,首先要深深感謝很多學界朋友的襄助:包括蔡錦堂、黃智慧、劉璧榛、陳文德、黃宣衛、呂理哲、丁仁傑、林本炫、王見川、梁唯真、余安邦、宋錦秀、許麗玲、林永勝、賴錫三、丁敏、張崑將、劉宇光、趙東明等人;以及他們文章原出處的出版單位,包括:東大出版社、《師大臺灣史學報》、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臺灣人類學刊》、《中研院民族所集刊》、《宗教人類學》、《漢學研究通訊》、《考古人類學刊》、南天出版社、博揚出版社、《台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學報》、《世界宗教文化》、《宜蘭文獻雜誌》、《思與言》、《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聯經出版社、《當代》等。
更重要的是,元華文創出版社的叢書主編陳添壽教授能夠慧眼識英雄,主動邀約出版本書。其後,該出版社經驗豐富的李欣芳主編與作業程序精湛的陳欣欣編輯,都對本書的精美編排與仔細校對幫助極大,因而能讓本書得以完善而又精美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在此致上無比感謝之情。

目次

目 次
前言與致謝╱張珣、江燦騰
推薦序╱康豹
本書內容簡介
本書英文簡介
編者與作者簡介
導 論╱江燦騰、張珣
一、編輯構想與書名釋義
二、何謂「宗教環境學新視野」?
三、 補充說明:有關本書詮釋理論「宗教環境學」架構的提出與主要奠基者張珣的學術概念形成略史
第四部份:新興宗教與宗教轉型研究精萃
第十四章 宗教社會學視野下的新興宗教╱丁仁傑
一、新興宗教在臺灣
二、漢人民眾宗教內在發展邏輯的演變
三、幾個代表性的當代臺灣新興教團修行方法簡介
四、當代臺灣新興宗教發展背後的深層理論意義
參考書目
第十五章 臺灣新興宗教理論建構的檢討和反省╱林本炫
一、「新興宗教」的內涵
二、「新興宗教」和「世俗化」
三、「理性選擇理論」和新興宗教
四、瞿海源的分析模型
五、鄭志明的「合緣共振」說
六、丁仁傑的「社會分化」論
七、結語
參考書目
第十六章 民間宗教調查與研究╱王見川
一、「民間信仰」的意涵
二、歷代統治者的宗教政策與方針
三、日本官方支持的宗教信仰
四、光復前臺灣民間信仰的資料與研究者
五、日治時期的宗教調查報告
六、戰後的宗教調查與研究者
七、「信仰特色」舉例
附錄
後記
參考書目
第十七章 民間信仰與社會網絡╱林本炫
一、前言
二、從兩個研究傳統談起
三、「臺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問卷資料的發現
四、深度訪問資料的進一步探索
五、結論與討論
參考書目
第十八章 一貫道歷史新研:淵源、特點及其早期史初探╱王見川
一、前言
二、「一貫道」教名的涵意及其由來
三、關於「一貫道」創立者王覺一
四、從一貫道的特點看其淵源
五、「一貫道」早期史:路中一至張天然掌道初期情形
六、結論
第十九章 西方基督教在臺灣的歷史詮釋╱梁唯真
一、前言
二、臺灣基督教內部撰述與研究
三、臺灣宗教學術脈絡中的基督教研究
四、評析與展望
參考書目
第二十章 評黃倩玉的慈濟詮釋學╱江燦騰
參考書目
第五部份:宗教身體與環境研究選萃
第二十一章 從自我關注到倫理主體的建構生成,及其餘韻:以慈惠堂母娘信仰為例╱余安邦
一、研究問題的提出與背景
二、慈惠堂的源流與瑤池金母
三、田野說明與進香儀式
四、宗教場域權力關係中的主體
五、關注自我與自我認識
六、儀式、語言及展演
七、訓身、靈動與意識轉換
八、倫理主體與生存美學的基礎探問
參考書目
第二十二章 大眾信仰中常見的藥籤、占卜與醫療行為╱宋錦秀
一、臺灣寺廟藥籤與民間醫療
二、藥籤基本類型學
三、文本權威、俗定慣習與歷史
四、藥籤療癒之力的操作機制
五、藥籤占卜醫療的道德文化基礎
六、代結語:藥籤「療癒」再探
參考書目
附錄:徵引寺廟暨主祀神明一覽表
第二十三章 北部正一派道士的補春運儀式╱許麗玲
一、前言
二、過年、流年及補春運
三、補運(保運)、安太歲及祭改
四、結論
參考書目
附錄一:流年圖
附錄二:補運疏文
第二十四章 保安村社區信仰中的除災、改運與淨化環境儀式╱丁仁傑
一、前言
二、 David K. Jordan田野民族誌中對於保安村驅邪過程的書寫
三、災難的降臨與禳除:保安村的實例
四、討論與結論
參考書目
第六部份:研究典範學者介紹
第二十五章 楊儒賓與新儒學宗教向度的多元詮釋與建構╱林永勝、賴錫三
一、楊儒賓多元詮釋學的提出背景與研究起點
二、占卜、煉丹術與儒家思想的關連性
三、冥契主義與儒家的體證經驗
四、氣論、工夫論與儒家的身體觀
五、結語:當代臺灣新儒學宗教向度的多元詮釋與建構
楊儒賓著作目錄(僅列出專書)
第二十六章 當代臺灣「佛教文學」現代詮釋的建構者群像╱丁敏
一、本文論述的概念思維和主要解說領域
二、有關敦煌學研究的詮釋建構者群像概述
三、有關詩禪交涉研究的詮釋建構者群像概述
四、有關僧傳研究的詮釋建構者群像概述
五、有關佛教經典文學研究的詮釋建構者群像概述
六、結論
參考資料
第二十七章 「社會禪」的兩個新典範:荒木見悟與江燦騰╱張崑將
一、前言
二、荒木與江氏的學術背景與共同關懷
三、兩書章節概要評析
四、兩書研究方法之特色
五、學問的世界與信仰的世界之間
第二十八章 林鎮國與佛教多元哲學研究的詮釋建構╱劉宇光、趙東明
一、基本介紹與相關問題
二、東亞佛教思想的批判研究者
三、檢討研究方法現況的反思者
四、當代臺灣佛教哲學研究發展的主要策劃者
五、結論與討論
第二十九章 作為臺灣宗教社會學研究開創者的瞿海源╱林本炫
一、臺灣宗教社會學的開創與瞿海源其人其事
二、瞿海源的主要著作及其相關內容
三、瞿海源的相關研究方法學解說
四、瞿海源的研究取向概述
五、瞿海源對臺灣社會和學界的主要貢獻概述
附錄:瞿海源的主要著作(僅列出專書)
第三十章 余德慧的宗教療癒之旅:從「人文臨床」到「憂鬱轉向」的迂迴獨行╱余安邦
一、你將以斜體開顯自身
二、人文臨床學做為思考運動的標竿
三、自西田哲學揚帆起航的宗教凝視
四、從不經心的現象學療癒心理學迂迴而行
五、從「邊界處境」考察生命時光裡「活著」的意義
六、從「靈知象徵」與「牽亡儀式」通往哀傷的抒解
七、巫現象、惦念世界與恍惚倫理學
八、余德慧的「晚期風格」,有嗎?是什麼?
九、後余德慧時代的「憂鬱轉向」,或者其它……

書摘/試閱

導 論╱江燦騰、張珣
一、編輯構想與書名釋義
本書是兩位主編長期且多次密切合作,為當代臺灣本土大眾宗教信仰學術精華彙編,所呈現給當代臺灣各階層社會大眾的最新現代詮釋與新型建構出來的,所謂宗教環境學新視野下的各宗教信仰變遷的多元交織實態風貌。
因此,它是根據全書整體六大分項專輯所匯合而成的當代臺灣宗教學術巔峰之作,足以代表我們這一代眾多第一線學術精英群的豐碩成果與璀璨之花。
然而,我們兩位編者的最大榮幸與最大喜悅,其實是能夠有此珍貴機會,來替本書眾多作者所提供的,有關本書全體六大分項專輯的眾多精彩論述,進行堪稱鮮明具效且又合乎現代學術規範的新型體系建構。
換言之,我們兩位編者的最大心願,就是能夠提出不同於歷來臺灣民間信仰各類論集或專書的學術新視野,於是我們歷經長期且艱辛的努力之後,終於提煉出來的最新學理根據,就是所謂的宗教環境學新視野的出現,並且立刻據以提出編輯本書全體內容,共有六大分項專輯的新型結構,它們是:
第一部份、國家祭祀與政權鼎革。
第二部份、國家治理與原住民族的宗教變遷。
第三部份、宗教環境學新視野下的宗教變遷。
第四部份、新興宗教與宗教轉型研究精萃。
第五部份、宗教身體與環境研究選萃。
第六部份、研究典範學者介紹。
因此,若說這是歷來首次出現的最多音交響新學術突破與嶄新貢獻,也應該不是自我過譽的學術虛詞才對?
不過,何謂「宗教環境學新視野」?應先對本書讀者略微說明。
二、何謂「宗教環境學新視野」?
(一)關於本書各文標題一律改通俗化問題
首先,本書原先設定的讀者群,就是我們本地社會的一般大眾,所以在說明上應該力求減少學院派常見的繁瑣理論賣弄與故作玄虛。
但,我們兩位編者實際上又面臨一種兩難的選擇困境,就是我們所挑選的原先論文寫法,都是發表在各學術專業期刊上。
因此納入本書後,我們最大挑戰就是,將全書的各篇標題都一律改成通俗化的簡潔標題。至於原標題與出處,則在註釋一,分別列出,以供參考。這是我們首先可以做的,而我們也的確如此做了。
(二)有關何謂「宗教環境學新視野」的說明之一
我們本土的社會大眾,縱使不是學術性的專業研究者,也可以從日常生活中所長期觀察到、甚至曾參與各類的臺灣民間信仰活動中,清楚的認識到:
所謂臺灣大眾宗教信仰,基本上就是源自是我們庶民大眾的當代集體信仰經驗,但也是承襲我們累代先民信仰智慧的歷史結晶。
這是由於透過相關臺灣史的著作論述,我們多數民眾都以能夠了解,現有臺灣大眾形形色色宗教信仰習俗,其實主要是承繼三百多年前閩粵移民入臺後,在艱困的篳路藍縷的生活環境中,所逐漸開創出一片新故鄉的大眾宗教信仰精神。
讀者須知,彼等當時是在不同的生活環境下,必須嚴酷地面臨來自黑水溝海洋滔天巨浪的危險挑戰,以及陌生陸地的無數風險考驗,其中還包括原住民族之間的衝突,漳泉客之間的族群械鬥等種種困難,都須一一加以克服才能僥倖存活下來。
等到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則又要遭逢更多的環境變遷,極端的氣候變遷,乃至高速的社會複雜變遷,凡此種種變遷因素,無一不逼迫民眾做出抉擇,風雨中勇往直前。
而我們社會大眾,所能賴者,除了現代環境科技,醫療衛生技術,國家福利政策等,是必不可少之外,在日常生活中,仍須不時藉助信仰習俗中,所祈求的:免災、免窮、免病的信仰心靈慰藉。
(三)有關何謂「宗教環境學新視野」的說明之二
可是,在相關的現代性認知上,則歷經各時期的不同關涉視角。
我們試舉數種有代表性的例子:我們可以舉日治時期的戴炎輝先生,認為民間信仰與清代村庄組織有關,而丸井圭治郎在臺灣的總督府第一次宗教調查,指出民間信仰與中國帝國有密切關係。
至於柴田廉主張主神與地緣組織有關係,在其之後的增田福太郎則依據在臺灣的總督府第二次宗教調查成果,撰寫出民間信仰有五個發展階段是與部落(村落)的發展息息相關。
上述這些研究,都指出民間信仰是社會環境發展的一環。讓我們從宗教信仰看到社會的存在,也在社會發展中看到宗教力量的共作因素。
(四)有關何謂「宗教環境學新視野」的說明之三
二次世界大戰後,臺灣學術界關於民間信仰的調查,有至今仍被稱許的中央研究院策畫,跨領域多學科合作的濁水大肚溪計畫(簡稱濁大計畫),其計畫倡導者之一的王崧興,與年輕調查者,許嘉明與施振民等人企圖以環境史的角度來說明民間信仰的發展路線與成因。
至於當時國際學界,則有兩個模型可以參考,一個是美國施堅雅(William Skinner)提出的市場理論。一個是日本岡田謙提出的祭祀圈理論。二者都認為民間信仰的組織與地緣組織有密切關係。
差別在於前者看到民間信仰的發展與空間分布與市集市場有密切關係,後者看到民間信仰組織與(彰泉客)族群分布有密切關係。
前者的原始模型是從四川盆地發展出來,在彰化平原測試之後,不太理想。後者原始模型是在臺北士林地區發展出來,經過許嘉明與施振民兩人在彰化永靖地區測試,頗具成果。
許、施兩人也分別提出他們對祭祀圈理論的修正版本。之後,此一祭祀圈理論,在1980 年代被林美容重新用在南投縣草屯土地公廟的調查,她發現土地公廟的分布與村落角頭組織的發展密切相關。
接著,林美容使用祭祀圈理論到彰化南瑤宮的調查,發現不盡吻合而提出信仰圈的補充。
此因祭祀圈的信徒居住範圍與主神所在的廟宇,是位置緊密結合的。反之信仰圈的信徒,其居住地與主神廟宇所在地,則容許脫鉤(不在同一地區)。亦即,信仰圈可以覆蓋更大範圍的地理面積。
然而,無論是祭祀圈或是信仰圈,都是重視宗教組織的地緣因素。於是在張珣首先對上述詮釋理論,詳細展開其回顧百年來的臺灣漢人宗教研究詮釋理論變革反思,並且其中一篇,是針對祭祀圈的理論局限性,做出深刻的系統反省。
(五)有關何謂「宗教環境學新視野」的說明之四
再者,戰後臺灣民間大眾信仰研究的另外一股潮流,即是來自美國人類學家的影響,這時由於當時他們無法進入已被時人稱為鐵幕的中國境內,於是轉而紛紛來臺,以臺灣漢人社會的大眾宗教信仰,作為彼等研究中國宗教的另類實驗室,所展開學術性調查的不得已替代品。但何謂實驗室呢?
此即當時彼等認為:中國宗教在其本土中國大陸中原地區或是閩粵地區發展之後,又相繼渡海來臺已三百多年。而且,臺灣歷經西班牙荷蘭的治理、明末鄭經與清朝的治理和日本五十年的殖民地統治之後,又再次迎來戰後新一波大陸各省宗教的大舉傳入。
於是,彼等認為,可以從中據以觀察臺地漢人大眾信仰習俗,是否仍然維持與原鄉相同的宗教信仰嗎?亦或已有了同質異貌的發展?
由於這是當時很多來臺西方學者所好奇的相關疑問,於是自然也水到渠成地成為彼等開始展開臺灣民間大眾信仰研究的重要課題。亦即,彼等想進一步探明:究竟是大眾宗教信仰習俗的傳承力量大?或是由於社會巨大變遷所帶來大眾宗教信仰習俗變化的環境因素影響大?
(六)有關何謂「宗教環境學新視野」的說明之五
根據以上的各階段的不同發展,我們接著以臺灣人類學宗教研究視野為中心,進一步列舉實例來說明為何有本書的「宗教環境學新視野」的提出?
A. 人類學家的宗教調查,前提上,是把宗教信仰當作社會文化組成成分的一個環節。亦即,宗教與文化其他成分都是相依相賴,舉凡經濟、政治、法律、親屬、族群、性別、教育等等都與宗教信仰環環相扣。
B. 1970-1990 來臺的英美人類學家在臺灣南北各地均有蹲點調查的民族誌報告出版。他們立下了很多足資後人學習的典範。例如葛伯納的彰化小龍村,武雅士的臺北縣三峽鎮,焦大衛的臺南保安村,桑高仁的桃園大溪,王斯福的臺北縣石碇鄉,甚至是後來的艾茉莉的臺南西港鄉,都是膾炙人口的調查。
C. 期間,日本也有一些戰後來臺調查的人類學家,例如渡邊欣雄以「術」的概念分析民間信仰,以及三尾裕子長期研究雲林馬鳴山五年王爺。這些著作的介紹或是其中幾位代表作,都分別被收入張珣與江燦騰主編的三本系列性的論文集。
D. 戰後,臺灣社會另一個最大的社會變革來自1987 年的解除戒嚴。解嚴以來,政治朝向民主自由,帶動了經濟貿易自由,民眾結社自由,與宗教自由發展。
內政部開放新宗教登記,從戰後的傳統五大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回教)到2007 年全國共有26 個合法宗教。
另外,宗教社團數百個,宗教財團法人也近百個,宗教呈現蓬勃發展。新興宗教的大量出現,曾經有一段時間擠壓到民間信仰,但是終究來看,民間信仰並未萎縮,而是信徒趨向多重認屬。
亦即,信徒同時擁有著多個宗教信仰,其中,民間信仰是最基本的一個信仰,也是民眾最多人擁有的信仰公約數。
此乃因民間信仰不排斥任何宗教,不需要任何形式的認屬。更是因為臺灣民間的大眾信仰,其實是一種社會大眾的生活哲學,或一種社會大眾的生活方式,存在於庶民大眾的生活底層。
E. 而且,自臺灣1987 年正式政治解嚴以來的大眾宗教變化,我們當代宗教學界,也已有了豐富的調查與分析。其中,例如丁仁傑研究新興宗教的趨勢,張珣研究女性信徒的地位提昇與大量參與宗教活動,林本炫研究社會網絡在個人宗教信仰變遷中的作用,王見川回顧鸞堂信仰的復甦,蔡錦堂反省國家對於宗教政策的制定,余安邦與許麗玲研究宗教經由乩示或是各種醫療儀式提供民眾在急速變動社會中,多種安定身心靈的方式。
更進一步,臺灣在人權方面的成就,也開始重視動物權,民間信仰每年在全臺各地廟宇舉行的殺豬公儀式引起社會撻伐,其存廢問題引起討論,面臨宗教價值與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
F. 事實上,解嚴之後的臺灣民間信仰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最早起於1980 年代的社區環保運動,例如鹿港杜邦建廠抗議運動,貢寮核四廠抗議運動,高雄後勁五輕煉油廠抗議運動。民間信仰成為社區民眾反抗外來汙染性的工廠建設的最大支持力量來源,民間信仰的神農大帝與媽祖是愛鄉愛土以及保護海洋的價值基礎。
2017 年,臺灣社會更出現抗議民間信仰長期大量使用不符合現代環境保護的金紙、香枝、鞭炮等等物質,嚴重汙染空氣,環保署在輿論壓力之下,促使臺灣南部地方政府雷厲風行減香政策,引起民間宮廟集結信徒前往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舉行「眾神上凱道」的示威活動。
G. 至此,我們理解到宗教信仰在現代社會的存續,牽涉到多元宇宙觀與價值觀的協調,是一個牽一髮動全身的問題。
民間信仰與現代社會價值必須有更新的結合與鑲嵌,民間信仰必須轉型,而現代社會也必須重新解讀民間信仰在臺灣面臨全球性與區域性危難時候,對社會帶來穩定與和諧的貢獻。
H. 不過,臺灣大眾信仰除了漢人的信仰之外,還有數十萬原住民族的信仰。1950 年代之後,原住民族紛紛改宗,這是西方基督教與天主教在原住民族地區的傳播成果。
數十年來,經過學界的調查與研究,亦累積有相當豐富的論著。原住民族承受日本人與漢人的政治與經濟治理之下,不只是在傳統的山田燒墾,採集農業,部落政治,親屬婚姻各方面有了巨大變遷,在信仰與宇宙觀方面也都有了深刻轉變。
基督教與天主教的神職人員取代了部落以巫師為主的宗教權威,舊日的播種祭、收割祭、豐年祭等等歲時祭儀加入了基督教與天主教的年節儀式。
臺灣16 個原住民族,某些部落接受天主教,某些部落接受基督長老教,甚至是真耶穌教派等等,其中的改宗原因與過程各有差異,而舊日的祖靈觀與西方宗教的聖靈觀的競合,在不同部落也有不同表現。
1980 年代以來,原住民族的正名運動與文化復振運動,讓許多舊日的信仰習俗,例如阿美族豐年祭或是排灣族五年祭等等傳統祭儀得以恢復,排灣族巫師的治病儀式或是卑南族巫師的境界驅邪儀式,也重新獲得重視。可以說目前原住民宗教信仰是新舊並陳,多元發展。
而在以往,臺灣本土宗教研究選集,比較少挑選原住民族宗教研究論著。然而,在討論宗教變遷,是否受到各種生態與人文環境改變的影響時?原住民族的個案,更能夠呈顯環境變遷與宗教變遷之間的因果關係。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61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