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你的人生故事最後一章,可以不用是插管、吃藥、盯著天花板
我一直有個夢想,想讓你們過上喜歡的生活,慢性病還可以控制的很好。——胡廷岳
第一人生是健康,享受時光
第二人生是開始吃藥,提心吊膽
第三人生是調整生活,減少吃藥
家人罹癌那年,作者發願環島公益演講,想把健康建議推廣給普羅大眾,沒想到卻處處碰壁:「演講時若脫口而出『多運動』三個字,就只會得到全場奶奶們禮貌性的微笑。畢竟,有誰到了這把年紀膝蓋還能堪用呢?」這才明白,現在的健康建議帶了隔閡。穿上白袍、上台衛教說來簡單,但如果此建議剛剛好跟個人的生活樂趣或工作排斥,即使是醫護人員,也是做不到。
原來,這就是生病的真正原因。
藉由與人相遇的故事,演繹醫病對話的全過程,見證健康行為改變的發生。本書最末提供「做得到」的不費力健康五大步驟:
閒聊找矛盾
打探意願方向
找出並刪除不喜歡的方法
實作小步驟與回診追蹤
肯定炫耀
是的,人生真的可以選擇,你的人生故事最後一章,也可以不用是插管、吃藥、盯著天花板。減藥最好。
--
王蜜穜|領投肯數位賦能顧問集團公關合夥人
郭憲鴻(小冬瓜)|YT頻道「單程旅行社」
──專文推薦
王明旭|台北醫學大學跨領域學院學習中心主任
李若綺|弘道老人基金會執行長
孫智辰|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副教授
康涵慈、林紹偉|Social AED負責人、發起人
陳適卿|台灣神經復健醫學會理事長
陳義文|北醫大創創中心 創業輔導員
曹嘉玲|台中二中教師
蔡文培|台灣青年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
──暖心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
教育為培育未來人才而準備,我對廷岳的第一印象是「願意發現他人問題、願意為人思考付出」。
我們第一次相遇,是在北醫舉辦的未來高齡設計思考工作坊。那時候初次接觸的廷岳隨著課程引導,竟短時間就能結合家中坐輪椅奶奶的實際需求、發想了很有實踐價值的「輪椅組合桌」點子。凸顯其細心觀察與想法實踐的個人能力,在大學課堂之中,已足以讓授課老師印象深刻。讓我想邀請他,要不要將工作坊上的點子成真,因此開啟了我們的緣分。就像寫這書推薦當下感觸一樣,我真心希望他的創意點子盡快實現。
身為老師,深覺得廷岳是個聰明又善良很難得的學生,作為人才更值得推薦。身為將來也會老化的一份子,我覺得社會欠缺了能夠實際發現並解決問題的善良頭腦與雙手,所以我推薦廷岳。身為讀者,我相信透過這本好書,廷岳一定能帶給我們令人期待的新未來,因此我非常推薦這本書。
──王明旭(台北醫學大學跨領域學院學習中心主任)
因為邀稿,我透過文字第一次認識了廷岳,在週末的夜晚我一口氣看完一則又一則有人情味的故事,真心覺得高齡社會需要更多更多個有人情味的廷岳。
在故事中,無論是不願意配合用藥、想放棄健康的長輩們,廷岳透過聊天與他們建立關係,了解他們的生活作息、生命經驗或者最乎的事,再陪著他們一起想出解決的方法,讓他們願意開始試試新方法;也很佩服廷岳正在推動的藥袋衣服計劃,用更友善的圖文及勾選方式,讓用藥達到目的。
我想在廷岳的眼中看見的是一個人,而不是一個需要吃藥的人。
謝謝廷岳的初心,帶我們看見其實我們離健康的距離很近。
──李若綺(弘道老人基金會執行長)
本書抒寫風格充滿生活寫實,就從作者家庭開啟了「為什麼爸媽都要故意生病」的議題,如此貼近你我的生活,充滿了讓人一窺究竟的魔力。作者帶著讀者一起反思:大家都有著健康的期待卻難接受醫療人員的建議?什麼方式才能讓病患接受正確的用藥知識?作者分享透過「人情味」建立醫病關係、藉由「聊生活」來建議減藥的方法,進而擁有健康的第三人生。這是一本值得閱讀的書籍,何不給自己一個學習健康的機會,閱讀它,您將更輕鬆地擁有健康生活。
──孫智辰(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副教授)
廷岳一直都是一位很棒的夥伴,從加入 Social AED 到後來展開屬於自己的環島演講旅程,在自己相信的事情上面不遺餘力!在廷岳分享的故事當中,我們最喜歡的就是他深知醫療與健康知識,如果順順的念過就只是冰冷的文字。但如果多花一些時間了解我們的對象,理解他們的行為,並給予充滿溫暖「人情味」的建議,也許真正改變就會發生。如果身邊也有親友,在「維持健康」或者是「變得健康」這件事情上遇到瓶頸,不妨看看這本書,從廷岳分享的故事中想必會有所啟發,相信你也能夠為身邊的親密他人,打造他也想要主動實踐的「健康生活法」!
──康涵慈、林紹偉(Social AED負責人、發起人)
廷岳在念書時期就是一位聰明又善良的孩子,尤其特別有執行力。從走上街頭訪問街友、設計輪椅輔具送給自己奶奶,到今天的環島演講,都很像他會做的事。近年來,醫院中風復健的年齡層逐漸下降,為了「減藥、預防臥床」,除了改變生活習慣真的別無他法。從醫這些日子,我一直認為:「醫學若是為生命增添歲月,復健就該是為歲月增添生命」。那麼讀者們跟著廷岳一起達成預防醫療,就是為自己同時增添歲月與生命吧。「預防勝於治療」我們已經說了好幾十年,我很開心,廷岳成功將這句話落地。《吃藥之後,然後呢?》真心推薦你與家人閱讀這本書。
──陳適卿醫師(台灣神經復健醫學會理事長)
身邊有很多朋友,不一定是年紀大的,對健康都有許多似是而非的保健觀念。這些觀念不僅根深蒂固,媒體報章雜誌也不斷報導,加強了錯誤的資訊堅信。
《吃藥之後,然後呢?》書中的例子,也是許多人家中同樣的故事情節,因此,會讓人看了之後有種「原來是這樣,之後我可以怎麼做」的感覺,故事中人物的經驗能更貼近讀者生活,淺顯易懂的傳達正確觀念。
與減藥藥師的相識,是在他畢業後創業的過程碰到了瓶頸過來諮詢。大部分人會詢問怎麼把產品銷售出去,而他的問題則是「如何能幫助到更多的人,他感覺時間不夠用」。本書,正是他為了幫助更多人而做的努力。
──陳義文(北醫大創創中心 創業輔導員)
那日廷岳來信問,可否寫一推薦,心喜那個多年前曾說要寫劇本的大男孩出書了,是所謂「斜槓人生」了。
書中一篇篇故事像是萬花筒,帶我們看見社會一角裡的人們對自身慢性病無能為力的世情圖。故事的起點和當年寫下〈一碗湯麵〉的「頁頁」一樣(廷岳高一時的一篇作文,文中自稱「頁頁」),都是源自於「愛」。這個「愛」從十六歲到三十歲,已從對阿嬤、爸爸、媽媽,擴及社會上每一個人,此一開展除了身為藥師的天職外,更是廷岳本有的柔軟的心。依著這樣的同「情」(感受)、同「理」(懂得),廷岳以穿透現象,直探本質──人心──的「人情味」作為他的解方。書中「改變健康行為這件事情,與其放諸四海皆準,不如個別化,為之量身打造」,即是人情味的精神,也是對每一個不同個體的尊重。
廷岳提出「三個末日」,直指台灣年輕人因長輩生病臥床而可能面臨的三困境,這個預言其實已示現在你我周遭。家中獨子辭掉新竹年薪百萬的工作,返鄉照顧臥病在床的老父;或疫情之故,移工短缺,聘不到外籍看護照顧生病母親;抑或夾在上有長下有小的青壯世代,兄弟姊妹每週輪番上陣看顧病父病母,家家疲乏不堪。
想避免以上困境,釜底抽薪,唯有人人好好養護自身健康一途。已身陷慢性病者,若想延緩病情惡化或擺脫慢性病的糾纏,那麼您不能不看廷岳的「人情味處方箋」!重視身體健康,珍視生命的您更不能不攀住並踏上廷岳提供的這把「梯子」!
──曹嘉玲(台中二中教師)
關係越深刻,才能更有影響力。跟自己重視的人溝通,到底要怎麼做,才能「說服」他們意識到健康?
健康出問題,不只是身心匱乏,更會把家庭的經濟拖跨。
心理、居家環境及飲食等選擇,還有減少用藥知識,是廷岳一直在傳遞「預防醫療」。倒是建立更強的韌性,讓重要他人的關係,轉化成更大的助力,是我們都需要面對的課題。
這本書,彙整了廷岳在台灣多個社區推廣,服務過不同身分、不同族群的經驗。相信廷岳的觀點,就像一面鏡子,能在我們不同生命歷程中,給我們審視自己的機會,陪伴大家往前,提早擁有更健康的未來。
──蔡文培(台灣青年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
作者簡介
胡廷岳
多元健康促進界的實踐家,能感染社區民眾主動促進自我健康。擁有藥師、長照藥師、腎病心血管病糖尿病衛教師、銀髮運動指導員等多張跨領域指導學分和證照。想讓「台灣人過上喜歡的生活,慢性病還可以控制的很好」。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畢業、台師大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現為講師、作家、線上諮詢藥師、健康生活型態一對一客製化教練。
減藥藥師胡廷岳擅長分享高齡趨勢、系統化健康促進方案、慢性病藥與生活用藥減藥建議。喜歡與民眾聊天,引發動機,短時間讓健康行為「自願被執行」。平常致力於重組一般民眾的生活型態,擅長控制生活習慣病之危險因子,協助聽眾與讀者尋找行動利益、去除行動障礙、並增加自我照顧的自信心。期盼幫助人們提高生活品質與健康質量,阻止慢性病惡化成臥床,同時也讓藥吃的越來越少。若想了解「台灣臥床主因的5步驟預防訣竅+10份低門檻實例」,更多資訊請上:「減藥藥師胡廷岳」的部落格。
序
前言
為什麼能獲得健康的人,總是只有少數那幾個人?
「老媽別總是坐著看電視,起來走走啦。」
「好了好了,我已經很累了你不知道嗎?」
「要抽菸就去陽台抽好不好?要得癌症你自己得就好。」
「吵什麼?你現在是在吵什麼?」
像這樣類似的對話,也不停的在你家發生嗎?還是不想再繼續吵架的你,早已在心中放下了「提醒爸媽健康一點」的念頭?嗯,我們家也是這樣。就算我是藥師、就算我把藥物治療學背誦得滾瓜爛熟、把癌症數據印出來貼滿整間客廳,「爸媽寧願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健康惡化」這件事情,也是一樣的存在著。
好奇怪,就好像他們是「故意讓自己生病」。
明知道這些習慣對身體不好,但爸媽卻持續維持這些壞習慣?洋芋片沒了就補、菸抽完就換下一根?天啊,整件事情不但非常弔詭又不合邏輯。難道他們完全都不相信抽菸會得癌症嗎?難道樓上鄰居糖尿病造成截肢的血淋淋例子,外公為了治療口腔癌而挖去半張臉的例子,他們真的從不在意嗎?還是爸媽明明知情,但他們已經都不想再活下去了、想要故意早點離開這世界?
不,都不是。爸媽這麼努力工作養家,總不會特別故意離開家吧?
但爸媽日常的作為,卻始終與「健康的期待」背道而馳。
家人們「故意讓自己生病」的這問題背後,一定有個我們看不到的盲點存在。一堵你、我、幫爸媽開處方箋的醫師都看不到的高牆,確實阻擋在你我面前,阻止我們往前踏出更為健康的一步。我們甚至還以為爸媽不乖乖聽話,都是故意讓自己生病、不好好照顧自己根本都是在找碴(一開始的那兩段對話,就是我和我爸媽的吵架內容)。
直到我開始環島公益演講、將自己歸零、閉上嘴,用心挖掘我的爸媽與一般大眾「故意生病」背後的矛盾,我才明白,「健康建議無法讓人健康」,這事絕對是必然的。尤其我們平常在網路上、在醫學教科書上看到的這一切健康建議,根本都「設計得讓人無法完成」。從被發明出來的那一刻起,就欠缺了最基本的那項元素—「人情味」。
例如:「你就是要避開過敏原!」這款建議,在一位剛好對麵粉過敏的製麵廠老闆面前,聽起來就是格外刺耳。「請你戒掉飲料!喝水最好!」的建議,若直接告訴一位討厭白開水味道的糖尿病病人,那他甚至連聽都不想聽。而演講時若脫口而出「多運動」三個字,就只會得到全場奶奶們禮貌性的微笑。
畢竟,有誰到了這把年紀膝蓋還能堪用呢?
說得直白一點,那些照本宣科的健康建議,其實連醫護人員自己都辦不到。例如:藥師營養師也很喜歡喝飲料吃炸雞、大夜班護理師得天天熬夜、眼科醫師看診需要常常用電腦用手機。「少吃垃圾食物、早點睡、少用3C產品」,要你穿上白袍、上台衛教說來簡單,但如果此建議就剛剛好跟個人的生活樂趣或工作排斥,那還真是強人所難。你想想,要人家大夜班護理師不准熬夜,那是要人家怎麼上班?
套一句愛喝飲料的營養師朋友說的:「我們喝飲料,都是為了推己及人,苦民所苦啊!」保證讓你笑到彎腰。
「努力健康」的原先用意,本是要讓生命變得更加快樂,在此時此刻卻變得反其道而行。只能照著制式模板執行的「努力健康」,已經變得與「忍耐」等號。而這就是讓我們,以及我們的爸媽無法成功照顧自己、持續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最終,導致了慢性病惡化成臥床中風洗腎、本人久病萬念俱灰、家人被迫辭職照顧、長照補助僧多粥少、政府財政更加捉襟見肘。
如果健康變得只有一種選擇,那麼沒有選擇權利的人們,就絕對不會成為健康的人。有82%的家人都是這樣子度過的,而我和你也已經抽好了號碼牌,排隊等著成為「故意生病」的下一批人。
這本書,就是記錄了我放棄教科書上的死板觀念,轉個彎,帶領著我的爸媽、島上的小小人物們更加健康、甚至逐漸減少吃藥的小小故事。每當我練習改變舊有的醫療建議、嘗試將所有建議都添加一點人味,我竟然可以確保我的爸媽、每一位使用者都自願的健康起來。
哦?聽起來這問題很難克服?我們又曾幾何時,能成功撼動整個體制呢?
不,方法還出乎你意料的簡單。
例如,我嘗試邀請每一位想喝飲料、不喜歡白開水味的糖尿病病人,改喝病人自製的果乾茶、陳皮茶,間接移除罐裝飲料裡的含糖量,因而成功控制好血糖、減去了血糖藥。
再來是把「糖尿病不能吃的食物清單」換成「糖尿病可以吃的美食食譜」、「公司附近的減醣午餐地圖」送給媽媽當作飲食參考。在不改變生活習慣的前提之下,我貼心找到了控制媽媽血糖兼顧好吃的減醣飲食法,讓媽媽不會覺得飲食上有太多限制。
我接下來還發誓,要把「多運動」這個令人噁心的名詞丟棄,把它包裝成「勞苦工作者下班後的止痛復健」,讓爸媽工作後也能「為了止痛動一動」。沒錯,美其名是減少止痛藥的用量,然後爸媽就忘了自己正在運動了。
從那天開始,我將所有「健康遇到困難」的病人留下,說要幫助他們減少吃藥、詢問他們背後更關心什麼議題、告訴他們如何處理生活與健康建議之間的矛盾。我會在傾聽之後,給予符合使用者需求的建議、行動、懶人包,大大降低了達成健康的門檻,讓新習慣的成效,直接彰顯在使用者下一次的健檢報告上。
然後看著報告好轉的醫師,當然就主動幫他們減藥了。
沒有人情味的建議,是一則無法轉台的廣播節目,它負責把三十年前的俗套講稿朗讀出來,也不管聽眾是不是「根本沒在聽」,只要有念完,它的工作也就結束了。沒有人情味的建議,也是一部萬年不改的老舊法律,不但跟不上科技時代的生活腳步,還會隨時將法條逐一拿出來懲罰人民。既然都拚了命地健康,為什麼還不能夠好好地變得幸福?我們都忘了最基本的事情:健康建議,必須符合一般人的生活習慣。
但平易近人的建議可不一樣!竟能誘發大眾心甘情願的照顧自己,讓生活型態每天二十四小時都浸泡在健康快樂的氛圍裡面。例如:原本不愛控制血糖的林爸爸自己跑去買了一台血糖機驗血糖;原先對於控制腎衰竭已經放棄的周大哥,還把健檢報告從垃圾桶裡撿回家。這一切,都是切切實實在我眼前發生過的奇蹟變化。不論是我的爸媽,還是我身邊的病人,都對於運用「人情味版本的健康建議」感到滿心期待,你我不用再像過去那樣,需要緊盯著被照顧者有沒有完成當天的健康進度。我們不用再為了健康吵架。最後,所有人都能合理的減去服用多年的慢性病處方箋,達成實質上的「真健康」。
我是帶領人們減藥的藥師,胡廷岳。我一直有個夢想,想讓民眾能過上喜歡的生活,慢性病還可以控制得很好。在親自照顧生病的爸媽之後,我才領悟到過去學的醫療知識全都該改一改。若不加入一點人性元素,單純分配給民間的衛教手冊根本就沒有人要看。
為了讓治病的建議,能夠將心比心。我發願環島演講、蒐集民眾心裡最關心的議題,考取了跨領域的糖尿病、腎病、心血管疾病衛教師執照,修取了跨領域的營養、運動、中藥、失能指導學分,也同時攻讀台師大健康促進的碩士學位。像這樣不停地練習賦予能力的技術,都是為了要讓「人情味治病」的夢想,變得更加可行。
謝謝緣分,讓你有機會翻開這本書。我相信,邀請家人永續健康下去的這件偉大小事,你一定也能輕鬆做到。
對我們的家人來說,要不要照顧自己、要不要回診健檢、未來身體健不健康,其實都不重要。你必須先聽他們訴苦、讓他們敞開心胸,他們才會相信你的建議有用。這就是我與你都能成功辦到的力量—人情味治病。
但過去的我,並不是這樣做的。而且我做得很爛。
這就是一切故事的起點。
Chapter 1 為什麼爸媽都要故意生病
故意生病的爸與媽
「健康的人可以有很多夢想,但不健康的人只會有一個夢想。」
我是藥師,但我卻無法預防我的爸媽生病。
時間回到我剛考上醫學大學的那一年,那時候還年輕,血氣方剛的那種年輕,總覺得自己能念醫學大學很強很偉大、很值得走路抬頭挺胸。「畢竟多難考啊?全台有多少人想擠進這個名額,終於被我拿到手了!」你可以想像一位十八歲的高中剛畢業小屁孩手拿著錄取成績、三步併作兩步的跳著走回家,模仿著自己穿著藥師袍的樣子:「每一種藥的作用與副作用我都倒背如流!每一種疾病都能被我藥到病除!啊哈!」
這還不夠。
當我大一上學期一念完《預防癌症》的相關單元,我就帶著初生之犢的勇氣回家提醒爸爸:「欸老爸,你知道吃檳榔喝酒又抽菸的人,得癌症機率是別人的一百二十三倍嗎?你趕快戒!」「欸老爸,你知道抽一包菸就會減少四小時的壽命嗎?你趕快戒!」「欸老爸,你知道就算戒菸之後,原本吸菸的風險還是會累積起來伴隨你一輩子嗎?你趕快戒!」
我爸自然是不理我,然後我們就吵架了(畢竟血氣方剛)。
從我念醫學大學第一天就開始吵,吵到我爸確定罹癌的兩周之前,我們都還在為了「為什麼你不戒菸」而吵架。「要抽菸就去陽台抽好不好?要得癌症你自己得就好。」「吵什麼?你現在是在吵什麼?」
很明顯的,我爸當然都沒有成功戒菸。除了失業沒工作那幾年為了省錢,菸抽得比較少之外,後來幾年的菸癮還越抽越大。然後他就得癌症了。胡蘿蔔與鞭子與發毒誓樣樣我們都端出來用過了,都沒有用,在我爸生病的那天,我除了「你活該」的想法之外,完全沒有感到任何意外。
好奇怪,真的好奇怪,這感覺就好像我爸是「故意讓自己生病」。
那我媽呢?媽媽總會比較好說話了吧?因為外婆也有長期吃糖尿病藥的緣故,我擔心媽媽也遺傳了一樣的基因。當課本一提到:台灣女性平均在五十四歲的前後會確診糖尿病—你想的沒錯,我特地在媽媽五十四歲那年,買台血糖機給她當作生日禮物。
「哇,你看看,這科學統計有多精準啊!」媽媽生日那天,我迫不及待地將生日禮物打開、安裝、測量看看媽媽的血糖,哇,確實是糖尿病前期(飯前血糖比標準高,但還不算是糖尿病)!現場搞得好像是我成功幫自己預防生病一樣,我本人超級開心。
「這是好消息啊!提早發現高血糖、控制好糖尿病,這樣我們就可以提早預防併發症!」我甚至還暗暗自喜:接下來的一切都只要照著書上的流程走,我就可以幫媽媽的忙了。阻擋一切失明、截肢、褥瘡、神經發麻的後遺症。你看,念醫學大學多好、多有用!大家都是等到生病了才開始注意身體健康,但我們家的媽媽可不一樣,因為她有個念藥學系的兒子!
「媽,首先是多運動!多喝水!然後我們積極的控制飲食!」
我手指著課本上的〈糖尿病控制〉那一頁。
「不要。太累了。」我媽一面收拾晚餐的碗筷,一面回答。
我竟然又被拒絕了?
難道媽媽也想「故意讓自己生病」嗎?
我不死心,我就是要追問下去:「但如果控制得好,你就不用一輩子吃糖尿病的藥了呢?就算累,為了身體也要維持啊!」我語氣理直氣壯。
這時候我媽才放下手邊工作,緩緩地說:「你想一下,我每天都要去雇主家裡打掃,人家的廁所貴成那樣,我如果『多喝水』,那我要去哪裡上廁所?然後轉換到下一位雇主之間又那麼倉促,我哪有時間可以『好好吃飯』?沒有吃太多飯就已經很不錯了。而且,像我們做苦力工作的人,如果沒有吃飯,就不會有吃飽的感覺,不可能減醣啦!」
「而下班回家『多運動』又更加不可能了。」我幫我媽補充,畢竟我這臉已經被打得夠腫了。
「沒錯,所以還是讓我吃藥吧。吃了無法控制就去打針(胰島素)。」語畢,媽媽拿穩了手上的碗筷,轉身走進了廚房,不想讓我看見她的表情。只留下我一個人陷入了沙發、陷入了長長的沉思。
當下我滿腦子就只有一個念頭:長期跟著課本學習治「病」的我們,是否都忘了如何治療一個「人」了?
*
課本從來就沒有告訴過我們,健康建議本身,很容易與病人的工作性質互相牴觸。課本也不曾告訴過我們,在健康建議執行的當下,將會給予病人極大的心理壓力。當然了,課本也不會這樣下筆:使用健康建議的諸多限制,將會降低使用者的生活品質、讓他的生活更加難過。
沒有,課本什麼都沒有說。
它只負責把我們訓練成一台健康建議留聲機—負責念出書本裡的文字,而嗓音還是特別討人厭的那種。「遇到A數據,就用A方法處理,若沒有成功就改成B建議。」一邊說,一邊把我們培養成一個眼中只看得到「疾病」、「數字」,而眼裡完全沒有「人」的醫療人員。
說好聽點,這麼做的好處是容易集體教育,但壞處早已顯而易見了:台灣有82%的人口做不到照顧自己 、有70%的洗腎病人來自血糖血壓控制不好 、洗腎成為健保支出排行榜長年冠軍 、台灣的洗腎率蟬聯世界第一(而且連續十幾年 )。還有還有,明明只要驗個大便就有九成機率可以活下來 ,但全台知道有健檢服務的人裡,仍有51%不想做健康檢查 ,大腸癌至今榜首連續十三年 。
慢性病這惡魔會直接造成洗腎、截肢、中風、癌症、肌少症等等,「讓人臥床」的人生休止符。就像爛傷口上的膿,就算勇敢地撒手不管,它也不會仁慈的停止敗壞你我的健康。
身為兒子的我,還想要帶爸媽吃遍迴轉壽司、一起吹熄一百歲的生日蠟燭,還要一起分享快樂與所有生活上的難關。我不要他們明明還活著,卻像是活死人般的看著天花板發呆、每三天插管洗腎一次、半癱中風流口水、躺床躺到全身褥瘡。我不要。
所以我可不能就這樣放棄。
我是這樣做的:
既然母親說她的中午只能吃便當,那我就幫媽媽尋找,她的中午休息時間有什麼「減醣便當」選擇,給她一份減醣便當地圖。若當天的選擇不多,提醒她幫一般便當做點變化也很不錯:增加蔬菜量以減少升血糖的速度;把炸雞腿改成烤雞腿,輕鬆減去裹皮上的澱粉與熱量。我們開始合作,一起找到簡單又控糖的方法,讓媽媽的午餐還可以繼續吃便當。
而媽媽的早餐、晚餐時間都能夠好好吃飯,那我就別給限制,只須幫她整理「糖尿病人可以吃的美食清單」。例如,將早餐改成前一天就能準備好的地瓜、香蕉、茶葉蛋,偶爾加入九層塔與辛香料做些變化,適時再配上一杯無糖豆漿,哇,聽起來就好好吃。那晚餐呢?海鮮、青菜,這兩者絕對是最適合糖尿病人吃的食物。清蒸鱈魚、絲瓜蛤蜊、烤蔬菜烤蝦烤干貝,啊,就算是吃著減醣飲食的人,一定也能脫口說出:C’est bon(就算你不懂法文)。
開心歸開心,千萬別忘了回頭詢問媽媽:「媽,這些建議好不好?」
嗯,母親說她很愛吃。很好,那表示就算明後天我回台北了,沒有人可以在家「盯梢」,要媽媽繼續照著做也很容易了。
「既然健康建議與『生活』之間有了摩擦,那我們能不能轉個彎,讓爸媽能『同時』保有生活習慣,又能達成健康建議呢?」
「既然健康建議與『工作』之間產生了矛盾,那我們能不能硬要讓爸媽能好好工作,又能同時控制好疾病呢?」
在這時,我終於懂了,「病人」這兩個字之中,最需要被治療的其實是「人」啊。我竟然還曾經抱持著「這都是爸媽活該」、「這都是因為他們從不在意」、「他們根本就是故意讓自己生病」的想法。天啊,我真是個只會死讀書的王八蛋。
從那天起,我就愛上了傾聽,然後偷偷在健康建議裡,加入一點「人情味」的習慣。也在這時候,我漸漸聯想到:那其他家裡沒有醫療人員的人該怎麼辦?我是這樣想的:我照顧爸媽時遇到的問題,是否可以不再是你爸媽家人朋友會遇到的問題。
所以當我爸的癌症好轉之後,我有了一個念頭,將治病的建議人性化、簡單化,應用在我身邊的病人身上、接洽雲嘉南據點的免費公益演講。從洗腎最多的縣市開始講故事:「如何跟我爸媽一樣,身體退化了卻能不怕臥床?」「只要能輕易預防併發症,就算被三高慢性病襲擊又怎麼樣?」
我常常這樣告訴自己:若時間可以重來、若我能重新給予父母親「充滿人情味的預防建議」,這樣一來,父親是否就能免於癌症的侵蝕?母親的控醣生活,是否就能提早過得開心一點?如果人生可以選擇,那我們能不能全都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健康也可以控制得很好?
雖然時間不能重來,但我卻有足夠的時間邀請你,邀請你一起來阻止自己的家庭面臨一樣的苦難、讓生命的最終十年可以不用躺在床上度過、讓其他家人不用辭職照顧、讓撿回來的人生故事可以寫得更加精采。
這些,就是我環島演講的初衷。
「你的人生故事最後一章,可以不用是插管、吃藥、盯著天花板。」
畢竟人生短短一百年,能不要臥床、能減少吃藥最好。
就像我遇到的這位小人物的故事:只喝全糖綠茶的糖尿病林爸爸。
目次
推薦序
找到你真正的財富 王蜜穜
如果可以不吃藥,誰想要一直吃藥呢? 郭憲鴻(小冬瓜)
推薦語 王明旭、李若綺、康涵慈、林紹偉、孫智辰
陳適卿、陳義文、曹嘉玲、蔡文培
前言
Chapter 1 為什麼爸媽都要故意生病
故意生病的爸與媽
只喝全糖綠茶的糖尿病林爸爸
Chapter 2 高牆
被假資訊嚇死的葛奶奶
買地下電台黑藥丸的計程車司機
對麵粉過敏的製麵廠老闆
即將打敗年輕世代的三大末日
・問題:
一人生病的背後,我們總共要扛下多少代價呢?
Chapter 3 梯子
人情味可以改變一個人
運用人情味很簡單
為何衛教指標無法成功
只要願意給予人情味
・問題:
爸、媽,我們活到超過一百歲好不好?
Chapter 4 健康的彼岸
當責、學習、眺望未來
用人情味治病
・問題
你將會如何說服家人開始運動?
Chapter 5 我們都不希望自己生病
第三人生
後記
附錄
目前為止搜集到的人情味治病建議
做得到的慢性病治本減藥建議
做得到的生活習慣微調訣竅
藥袋衣服計畫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