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馬鳴菩薩之偉大,在於其運用各種善巧方便傳播佛法;
「馬鳴」之稱號,便是因他講經時,令餓馬感動鳴泣。
由此可見菩薩說法之舌粲蓮花、感化眾生之深刻廣大。
他將深奧的佛理融入生動的戲劇、詩歌、音樂創作之中,
讓大眾在欣賞通俗文藝之餘,潛移默化地受到佛法熏染;
對於大乘佛法的社會影響力,作出了深遠、長久之貢獻。
其巨著《大乘起信論》,更是漢傳佛教極為推崇的經典!
【教界推薦】
徐瑾老師編撰的《馬鳴菩薩》一書,分為「示現」和「影響」兩個部分。「示現」中七章內容,章章近乎傳奇,事事超於常情。如此種種,可以歸納馬鳴菩薩的傳奇一生,以六個字來說,那就是「為佛法、為眾生」。
其「影響」部分,解說了馬鳴菩薩的兩部?事詩集《佛所行讚》和《美難陀傳》,還有《大莊嚴論》和《大乘起信論》兩部至為重要的論典。這兩部佛教經典可以說是馬鳴菩薩弘揚大乘佛法之代表作,闡大乘之至理,起眾生之正信,為佛法大藏精髓,人間至寶。
――釋印宗(武昌佛學院尼眾部、蓮溪禪寺方丈)
「馬鳴」之稱號,便是因他講經時,令餓馬感動鳴泣。
由此可見菩薩說法之舌粲蓮花、感化眾生之深刻廣大。
他將深奧的佛理融入生動的戲劇、詩歌、音樂創作之中,
讓大眾在欣賞通俗文藝之餘,潛移默化地受到佛法熏染;
對於大乘佛法的社會影響力,作出了深遠、長久之貢獻。
其巨著《大乘起信論》,更是漢傳佛教極為推崇的經典!
【教界推薦】
徐瑾老師編撰的《馬鳴菩薩》一書,分為「示現」和「影響」兩個部分。「示現」中七章內容,章章近乎傳奇,事事超於常情。如此種種,可以歸納馬鳴菩薩的傳奇一生,以六個字來說,那就是「為佛法、為眾生」。
其「影響」部分,解說了馬鳴菩薩的兩部?事詩集《佛所行讚》和《美難陀傳》,還有《大莊嚴論》和《大乘起信論》兩部至為重要的論典。這兩部佛教經典可以說是馬鳴菩薩弘揚大乘佛法之代表作,闡大乘之至理,起眾生之正信,為佛法大藏精髓,人間至寶。
――釋印宗(武昌佛學院尼眾部、蓮溪禪寺方丈)
作者簡介
徐瑾
湖北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漢傳佛教思想,亦對中西方哲學、宗教學有長期研究。
縱觀世界上各種宗教及民間信仰,經深入比較,發現當今世界,漢傳佛教可說是相當具有人文與理性性格的宗教。其修行的主張(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持守的佛教戒律,以及漢傳佛教特有的吃素傳統和叢林特色,還有富有中國特色的大乘佛教宗派體系,崇尚慈悲與智慧,對於世界和諧能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說,讓更多的人接觸佛法、理解佛法,是我輩學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湖北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漢傳佛教思想,亦對中西方哲學、宗教學有長期研究。
縱觀世界上各種宗教及民間信仰,經深入比較,發現當今世界,漢傳佛教可說是相當具有人文與理性性格的宗教。其修行的主張(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持守的佛教戒律,以及漢傳佛教特有的吃素傳統和叢林特色,還有富有中國特色的大乘佛教宗派體系,崇尚慈悲與智慧,對於世界和諧能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說,讓更多的人接觸佛法、理解佛法,是我輩學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
「為佛法、為眾生」的馬鳴菩薩
◎釋印宗(武昌佛學院尼眾部、蓮溪禪寺方丈)
近來收到湖北大學徐瑾老師發來的《馬鳴菩薩》一書,並邀請我寫推薦序。此時正值著安居迦提月的時候,我認真研讀了這本書的內容,分享了馬鳴菩薩穿越時空的大智慧、大慈悲。
蕅益大師於《大乘起信論裂網疏.跋》上曾說:「馬鳴、龍樹、護法三大菩薩同契佛心,曾無稍異。」
太虛大師在〈再議印度之佛教〉文中亦言:「馬鳴、龍樹、無著菩薩之弘法,乃承一貫大乘,相成而不相破,共為佛法自印度傳入中華之精粹。」
由此可知,印度佛教歷史上馬鳴、龍樹等諸大菩薩示現天竺,賡續佛陀聖教,闡揚大乘法脈,馬鳴菩薩為其嚆矢,早於龍樹菩薩。
《摩訶摩耶經》上說:「六百歲已,九十六種外道等邪見競興、破滅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馬鳴,善說法要,降伏一切諸外道輩。」由此經所述,馬鳴菩薩應化世間,是為佛陀正法而生;摧破邪執,匡顯正法,對佛法弘揚影響深遠,使佛陀正法得以延續,造福世間,利濟眾生。馬鳴菩薩是為眾生而行。
其實,青年時代之馬鳴菩薩,起初於中印度深習外道之法而智慧超凡,辯才無礙,知識淵博而堪為其時之「大智者」,也是聲名遠播於五印之外道的「大論師」,還是與天竺諸多沙門外道法義辯論之「常勝將軍」。
然而,就是這一位世智辯聰,善辯論議之大外道、大智者,於脅尊者入三昧時,觀其所應,察其機緣,而認定「應堪任出家為比丘,廣宣道化,開悟眾生」。
隨後,脅尊者以正法成功地攝受度化馬鳴菩薩為座下弟子,並告誡他:「你才智聰明是不錯,但在法上,並無真正真實成就。」勸導馬鳴菩薩「學好佛陀正法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未來必定辯才深達,普天之下,無人能及。」
由此,脅尊者傳法於馬鳴菩薩,令其「深研教法,弘通大乘」。而馬鳴菩薩不負師心,竭力為法,化度眾生;其才辯蓋世,中天竺摩揭提國朝野上下尊為「國寶」。
馬鳴菩薩承脅尊者咐囑後,益加精進為法勤修,深究法義,而尊為「辯才比丘」,聲名遠揚五印度。
正值馬鳴菩薩潛心於法,精進不懈、用功修學之時,北天竺小月氏國迦膩色迦王起兵攻打馬鳴菩薩居住的中天竺國,將全城團團圍住,揚言得三億金而退兵;但中天竺國傾盡一國財寶,難以湊足三億鉅資。迦膩色迦王告知,中天竺有兩大國寶――佛缽和辯才比丘,可抵二億金。但是,中天竺國王哪裡捨得佛陀留下的佛缽和辯才比丘?迦膩色迦王見索要不與,即時兵臨城下威脅――得不到此二寶,便要攻城。
為解除國家危難,免除生靈塗炭,救國家、人民於水深火熱,馬鳴菩薩挺身而出,主動說服國王,為國、為民捨身出行小月氏國。日後,馬鳴菩薩隨同脅尊者、世友菩薩等五百高僧在迦膩色迦王的鼎力支持下,共同完成了印度佛教歷史上的第四次佛經結集活動,推動了佛教的重興與繁榮。
徐瑾老師編撰的《馬鳴菩薩》一書,分為「示現」和「影響」兩個部分。「示現」中七章內容,章章近乎傳奇,事事超於常情。如「馬鳴」名字之由來,善辯外道之精彩,說法七馬垂淚之所感,降魔度三千眾而出家……更為重要的是,馬鳴菩薩於脅尊者入三昧定中選為傳法者而「被度化出家」,後來參與結集經典,傳佛心印為第十二代祖師……如此種種,可以歸納馬鳴菩薩的傳奇一生,以六個字來說,那就是「為佛法、為眾生」。
其「影響」部分,解說了馬鳴菩薩的兩部?事詩集《佛所行讚》和《美難陀傳》,還有《大莊嚴論》和《大乘起信論》兩部至為重要的論典。這兩部佛教經典可以說是馬鳴菩薩弘揚大乘佛法之代表作,闡大乘之至理,起眾生之正信,為佛法大藏精髓,人間至寶。正如守培法師所讚歎:「非讀《起信論》,不明大乘真義。」
馬鳴菩薩生於亂世,邪執外道熾盛,佛法衰微,而其出家舉揚正法,重興聖教,一生為佛法,功德無量!
馬鳴菩薩出家後,廣造諸論,弘揚大乘,善論法義,廣度眾生,引人入聖,一生為眾生,無量功德!
縱觀馬鳴菩薩的一生,「為佛法」是大智慧,「為眾生」是大慈悲;此中悲智雙運,正是大乘菩薩道之本懷;是佛陀導師的殷殷囑託,更是慈濟眾生之偉大志業。
感謝徐瑾老師的信任,邀請我為他編撰的新書《馬鳴菩薩》寫推薦序,由此而有機會研讀《馬鳴菩薩》;研讀之後發現《馬鳴菩薩》是一本好書,讀完後法喜充滿。古人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欣喜之餘,將《馬鳴菩薩》推薦給大眾,願有緣人撥冗捧讀,必獲其益。
【編撰者序】
效法馬鳴菩薩之善巧說法
馬鳴菩薩大約生活在西元一至二世紀,對大乘佛法的傳播起到了奠基性作用,後世尊稱他為西天禪宗十二祖。
馬鳴菩薩不僅是一位偉大的佛教祖師,而且善於用各種善巧方便來傳播佛法,尤其是擅長用音樂、詩歌、戲劇等民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弘揚佛法;再加上他擅長辯論,辯才無礙,因此感召了很多人皈依佛門,對於大乘佛法的傳播,影響甚為重要。
以辯論及詩歌宣揚佛法
由於我們距離馬鳴菩薩生活的年代甚為久遠,所以我們對於馬鳴菩薩的生平事蹟瞭解不多;但就目前可見的資料來看,馬鳴菩薩無疑是一位佛教大祖師。馬鳴菩薩出家之前是一位能言善辯、並不信奉佛法的外道;後來,在一次公開辯論中敗給了佛教高僧脅尊者,於是皈依佛門,之後成為聞名遐邇的「辯才比丘」。馬鳴菩薩登臺講經時,連那些餓了幾天的馬兒都不吃草料,感動地流淚悲鳴,由此便有了「馬鳴」之名。
馬鳴菩薩還創作了很多歌劇、詩歌、音樂,使得深奧的佛法通過這些常見的文娛方式被人們所接受;馬鳴菩薩也因此聲名大振,甚至古天竺全境以及南海諸多國家的王公貴族和普通大眾都非常仰慕馬鳴菩薩。
透過辯論以及詩詞歌賦等形式,馬鳴菩薩極大地擴大了佛教的社會影響,尤其對大乘佛法的傳播作出了巨大貢獻。
馬鳴菩薩跟隨脅尊者一起參加了第四次佛典的結集,即對釋迦牟尼佛所傳經典的第四次整理,馬鳴菩薩主要負責經典文句的推敲和錄入書寫。在這次長達數年的結集過程中,馬鳴菩薩對於佛教經典的掌握達到了一定高度,也使得其佛教思想更為深刻成熟,為其日後的著述奠定了基礎。結集完成之後,馬鳴菩薩先後寫出了《大莊嚴論》、《尼乾子問無我義經》、《六趣輪迴經》、《十不善業道經》、《大宗地玄文本論》、《甘蔗論》、《大乘起信論》等論著;其中,《大乘起信論》和《大宗地玄文本論》是公認的大乘經典。
就流傳後世的經典論著而言,馬鳴菩薩的著述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梵文詩歌等文學作品,一類是佛教經論。前者以《佛所行讚》和《美難陀傳》最為知名,後者以《大乘起信論》、《大宗地玄文本論》、《大莊嚴論》最為知名。馬鳴菩薩是古典時期梵語文學的先驅,開創了優美文學的先河,在梵語文學史上留下不朽盛名。《大乘起信論》、《大宗地玄文本論》、《大莊嚴論》則對於古天竺大乘佛教思想作了極為細緻的梳理,彰顯了大乘佛教的特色,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遠。
末法時期,效法馬鳴菩薩之善巧說法
學習馬鳴菩薩的生平著述,時至如今仍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據說,釋迦牟尼本師弘揚佛法之時為正法時期,其後一千年是像法時期,再之後一萬年是末法時期,當今正是末法時期。末法時期由於人根陋劣,使得信仰佛教的人日趨稀少,擁有堅定信仰的人更是日益減少。
之所以發生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對宇宙自然失去了敬畏之心,傳統文化及其宗教信仰日趨式微。以前的佛教徒往往非常虔誠,一心追尋佛法的真諦;而現在的佛教信仰者,卻往往帶有明顯的功利性質,更多追逐的是世俗富貴的滿足,而不是佛法真理本身。這的確是弘揚佛法遇到的大問題。
當今世界,人們越來越關注的是欲望的滿足,甚至為了滿足自身欲望而損人利己,對於精神信仰、倫理道德的關注越來越少,信仰和道德甚至走向崩潰的邊緣。因此,在當今社會中,如何讓佛教教理更加容易地被人們所接受,進而讓更多人理解或信仰佛教,這是佛教應對世俗化發展的必經之途。
要而言之,當前佛法傳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人們不再關注精神信仰的層面,而只是關注物質利益的獲得以及欲望的滿足;這不僅是佛教面臨的問題,也是世界上所有宗教信仰面臨的共同問題。宗教信仰的最大作用在於引導人們樹立超越塵世的來世信仰,從而激勵人們踐行道德戒律,成為一個具備美好品德的人。要想具備美好品德,就必然要超越物質利益的束縛,必然要超越欲望滿足的驅動,必然要擯棄極端利己主義的桎梏;但是,趨利避害、趨樂避苦卻是人之常情。所以,要想實現這種超越,就必然需要某種超越塵世的信仰。物質利益、欲望滿足只是塵世的追逐,而永恆的至福只在來世(淨土、天堂等);或者說,物質利益、欲望滿足只是表象世界,明心見性後才能見到本體世界(這是佛教的典型觀點)。
但是,在當今市場經濟社會中,人們根本不相信有來世的淨土或天堂或地獄,也不相信有一個真實的本體世界,很多人也不相信有佛菩薩或神仙的存在;所以,包括佛教在內的一切宗教信仰在當今世界遇到了極大挑戰。這也是釋迦文佛所說「末法時代」的重要原因。
在當今世界傳播佛法頗為困難,即便漢傳佛教是極為罕見的理性信仰也是如此。所以,正如馬鳴菩薩在古天竺採用各種善巧方便,如辯論、詩詞歌劇等方式來傳播佛法,這種藉由民眾喜聞樂見之形式的靈活宣傳手法,時至今日仍舊值得我們學習借鑑。不管是透過辯論的方式,還是藉由詩詞歌賦的方式,馬鳴菩薩都能夠讓佛教教理為人們所接受,甚至讓所見聞者無不開悟。在一千多年前的時候,馬鳴菩薩就知道用各種人們喜歡的通俗方式來宣傳佛法,並取得非常好的效果。當前,我們也需要採取適合於時代特點、地區特點、人群特點的各種方式來傳播佛法。
在當前的末法時代,我們應當向馬鳴菩薩學習,通過一些符合當今時代的善巧方便形式來宣傳佛教,讓佛教在二十一世紀煥發新的光彩。就辯論這一方式而言,當下佛教所面臨的不僅是與其他宗教教義的分歧;更為嚴重的是,人們從世俗角度對佛教教義本身的質疑或否定。當今世界,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而且不同宗教之間往往強調的是求同存異,而不是公開辯論,所以宗教之間的衝突並不明顯;但是,人們從世俗角度對佛教教理的質疑或否定是非常普遍的,斷滅見在當今世界非常流行,對佛教的質疑和否定也最為激烈。甚至,教內有一些否定佛教經典的現象;例如,馬鳴菩薩的巨著《大乘起信論》就曾經被少數人質疑和否定。因此,我們仍舊需要通過在網路線上、線下及各種媒介的辯論方式,將正確的佛教教理彰顯出來,正本清源,澄清疑義。
同時,在多媒體的網路時代,我們要學習馬鳴菩薩傳播佛法所採用的多樣方式,跟隨時代的發展變化採取不同的媒介或方式來傳播佛法,由此使得佛教傳播方式與時俱進和創新發展,也使得佛法能夠在物欲橫流的多媒體時代得以擴大影響。在這方面,證嚴法師創立的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就做得很好,值得各界佛教媒介學習。雖然,在末法時代弘揚佛法會遇到很多困難,卻是一件有著重大意義的事情。所以,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我們都應該為之貢獻力量。
本書對馬鳴菩薩的生平及思想作了資料梳理和研究,願在此拋磚引玉。祈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皆共成佛道。
願正法久住,世界和平,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為佛法、為眾生」的馬鳴菩薩
◎釋印宗(武昌佛學院尼眾部、蓮溪禪寺方丈)
近來收到湖北大學徐瑾老師發來的《馬鳴菩薩》一書,並邀請我寫推薦序。此時正值著安居迦提月的時候,我認真研讀了這本書的內容,分享了馬鳴菩薩穿越時空的大智慧、大慈悲。
蕅益大師於《大乘起信論裂網疏.跋》上曾說:「馬鳴、龍樹、護法三大菩薩同契佛心,曾無稍異。」
太虛大師在〈再議印度之佛教〉文中亦言:「馬鳴、龍樹、無著菩薩之弘法,乃承一貫大乘,相成而不相破,共為佛法自印度傳入中華之精粹。」
由此可知,印度佛教歷史上馬鳴、龍樹等諸大菩薩示現天竺,賡續佛陀聖教,闡揚大乘法脈,馬鳴菩薩為其嚆矢,早於龍樹菩薩。
《摩訶摩耶經》上說:「六百歲已,九十六種外道等邪見競興、破滅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馬鳴,善說法要,降伏一切諸外道輩。」由此經所述,馬鳴菩薩應化世間,是為佛陀正法而生;摧破邪執,匡顯正法,對佛法弘揚影響深遠,使佛陀正法得以延續,造福世間,利濟眾生。馬鳴菩薩是為眾生而行。
其實,青年時代之馬鳴菩薩,起初於中印度深習外道之法而智慧超凡,辯才無礙,知識淵博而堪為其時之「大智者」,也是聲名遠播於五印之外道的「大論師」,還是與天竺諸多沙門外道法義辯論之「常勝將軍」。
然而,就是這一位世智辯聰,善辯論議之大外道、大智者,於脅尊者入三昧時,觀其所應,察其機緣,而認定「應堪任出家為比丘,廣宣道化,開悟眾生」。
隨後,脅尊者以正法成功地攝受度化馬鳴菩薩為座下弟子,並告誡他:「你才智聰明是不錯,但在法上,並無真正真實成就。」勸導馬鳴菩薩「學好佛陀正法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未來必定辯才深達,普天之下,無人能及。」
由此,脅尊者傳法於馬鳴菩薩,令其「深研教法,弘通大乘」。而馬鳴菩薩不負師心,竭力為法,化度眾生;其才辯蓋世,中天竺摩揭提國朝野上下尊為「國寶」。
馬鳴菩薩承脅尊者咐囑後,益加精進為法勤修,深究法義,而尊為「辯才比丘」,聲名遠揚五印度。
正值馬鳴菩薩潛心於法,精進不懈、用功修學之時,北天竺小月氏國迦膩色迦王起兵攻打馬鳴菩薩居住的中天竺國,將全城團團圍住,揚言得三億金而退兵;但中天竺國傾盡一國財寶,難以湊足三億鉅資。迦膩色迦王告知,中天竺有兩大國寶――佛缽和辯才比丘,可抵二億金。但是,中天竺國王哪裡捨得佛陀留下的佛缽和辯才比丘?迦膩色迦王見索要不與,即時兵臨城下威脅――得不到此二寶,便要攻城。
為解除國家危難,免除生靈塗炭,救國家、人民於水深火熱,馬鳴菩薩挺身而出,主動說服國王,為國、為民捨身出行小月氏國。日後,馬鳴菩薩隨同脅尊者、世友菩薩等五百高僧在迦膩色迦王的鼎力支持下,共同完成了印度佛教歷史上的第四次佛經結集活動,推動了佛教的重興與繁榮。
徐瑾老師編撰的《馬鳴菩薩》一書,分為「示現」和「影響」兩個部分。「示現」中七章內容,章章近乎傳奇,事事超於常情。如「馬鳴」名字之由來,善辯外道之精彩,說法七馬垂淚之所感,降魔度三千眾而出家……更為重要的是,馬鳴菩薩於脅尊者入三昧定中選為傳法者而「被度化出家」,後來參與結集經典,傳佛心印為第十二代祖師……如此種種,可以歸納馬鳴菩薩的傳奇一生,以六個字來說,那就是「為佛法、為眾生」。
其「影響」部分,解說了馬鳴菩薩的兩部?事詩集《佛所行讚》和《美難陀傳》,還有《大莊嚴論》和《大乘起信論》兩部至為重要的論典。這兩部佛教經典可以說是馬鳴菩薩弘揚大乘佛法之代表作,闡大乘之至理,起眾生之正信,為佛法大藏精髓,人間至寶。正如守培法師所讚歎:「非讀《起信論》,不明大乘真義。」
馬鳴菩薩生於亂世,邪執外道熾盛,佛法衰微,而其出家舉揚正法,重興聖教,一生為佛法,功德無量!
馬鳴菩薩出家後,廣造諸論,弘揚大乘,善論法義,廣度眾生,引人入聖,一生為眾生,無量功德!
縱觀馬鳴菩薩的一生,「為佛法」是大智慧,「為眾生」是大慈悲;此中悲智雙運,正是大乘菩薩道之本懷;是佛陀導師的殷殷囑託,更是慈濟眾生之偉大志業。
感謝徐瑾老師的信任,邀請我為他編撰的新書《馬鳴菩薩》寫推薦序,由此而有機會研讀《馬鳴菩薩》;研讀之後發現《馬鳴菩薩》是一本好書,讀完後法喜充滿。古人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欣喜之餘,將《馬鳴菩薩》推薦給大眾,願有緣人撥冗捧讀,必獲其益。
【編撰者序】
效法馬鳴菩薩之善巧說法
馬鳴菩薩大約生活在西元一至二世紀,對大乘佛法的傳播起到了奠基性作用,後世尊稱他為西天禪宗十二祖。
馬鳴菩薩不僅是一位偉大的佛教祖師,而且善於用各種善巧方便來傳播佛法,尤其是擅長用音樂、詩歌、戲劇等民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弘揚佛法;再加上他擅長辯論,辯才無礙,因此感召了很多人皈依佛門,對於大乘佛法的傳播,影響甚為重要。
以辯論及詩歌宣揚佛法
由於我們距離馬鳴菩薩生活的年代甚為久遠,所以我們對於馬鳴菩薩的生平事蹟瞭解不多;但就目前可見的資料來看,馬鳴菩薩無疑是一位佛教大祖師。馬鳴菩薩出家之前是一位能言善辯、並不信奉佛法的外道;後來,在一次公開辯論中敗給了佛教高僧脅尊者,於是皈依佛門,之後成為聞名遐邇的「辯才比丘」。馬鳴菩薩登臺講經時,連那些餓了幾天的馬兒都不吃草料,感動地流淚悲鳴,由此便有了「馬鳴」之名。
馬鳴菩薩還創作了很多歌劇、詩歌、音樂,使得深奧的佛法通過這些常見的文娛方式被人們所接受;馬鳴菩薩也因此聲名大振,甚至古天竺全境以及南海諸多國家的王公貴族和普通大眾都非常仰慕馬鳴菩薩。
透過辯論以及詩詞歌賦等形式,馬鳴菩薩極大地擴大了佛教的社會影響,尤其對大乘佛法的傳播作出了巨大貢獻。
馬鳴菩薩跟隨脅尊者一起參加了第四次佛典的結集,即對釋迦牟尼佛所傳經典的第四次整理,馬鳴菩薩主要負責經典文句的推敲和錄入書寫。在這次長達數年的結集過程中,馬鳴菩薩對於佛教經典的掌握達到了一定高度,也使得其佛教思想更為深刻成熟,為其日後的著述奠定了基礎。結集完成之後,馬鳴菩薩先後寫出了《大莊嚴論》、《尼乾子問無我義經》、《六趣輪迴經》、《十不善業道經》、《大宗地玄文本論》、《甘蔗論》、《大乘起信論》等論著;其中,《大乘起信論》和《大宗地玄文本論》是公認的大乘經典。
就流傳後世的經典論著而言,馬鳴菩薩的著述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梵文詩歌等文學作品,一類是佛教經論。前者以《佛所行讚》和《美難陀傳》最為知名,後者以《大乘起信論》、《大宗地玄文本論》、《大莊嚴論》最為知名。馬鳴菩薩是古典時期梵語文學的先驅,開創了優美文學的先河,在梵語文學史上留下不朽盛名。《大乘起信論》、《大宗地玄文本論》、《大莊嚴論》則對於古天竺大乘佛教思想作了極為細緻的梳理,彰顯了大乘佛教的特色,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遠。
末法時期,效法馬鳴菩薩之善巧說法
學習馬鳴菩薩的生平著述,時至如今仍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據說,釋迦牟尼本師弘揚佛法之時為正法時期,其後一千年是像法時期,再之後一萬年是末法時期,當今正是末法時期。末法時期由於人根陋劣,使得信仰佛教的人日趨稀少,擁有堅定信仰的人更是日益減少。
之所以發生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對宇宙自然失去了敬畏之心,傳統文化及其宗教信仰日趨式微。以前的佛教徒往往非常虔誠,一心追尋佛法的真諦;而現在的佛教信仰者,卻往往帶有明顯的功利性質,更多追逐的是世俗富貴的滿足,而不是佛法真理本身。這的確是弘揚佛法遇到的大問題。
當今世界,人們越來越關注的是欲望的滿足,甚至為了滿足自身欲望而損人利己,對於精神信仰、倫理道德的關注越來越少,信仰和道德甚至走向崩潰的邊緣。因此,在當今社會中,如何讓佛教教理更加容易地被人們所接受,進而讓更多人理解或信仰佛教,這是佛教應對世俗化發展的必經之途。
要而言之,當前佛法傳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人們不再關注精神信仰的層面,而只是關注物質利益的獲得以及欲望的滿足;這不僅是佛教面臨的問題,也是世界上所有宗教信仰面臨的共同問題。宗教信仰的最大作用在於引導人們樹立超越塵世的來世信仰,從而激勵人們踐行道德戒律,成為一個具備美好品德的人。要想具備美好品德,就必然要超越物質利益的束縛,必然要超越欲望滿足的驅動,必然要擯棄極端利己主義的桎梏;但是,趨利避害、趨樂避苦卻是人之常情。所以,要想實現這種超越,就必然需要某種超越塵世的信仰。物質利益、欲望滿足只是塵世的追逐,而永恆的至福只在來世(淨土、天堂等);或者說,物質利益、欲望滿足只是表象世界,明心見性後才能見到本體世界(這是佛教的典型觀點)。
但是,在當今市場經濟社會中,人們根本不相信有來世的淨土或天堂或地獄,也不相信有一個真實的本體世界,很多人也不相信有佛菩薩或神仙的存在;所以,包括佛教在內的一切宗教信仰在當今世界遇到了極大挑戰。這也是釋迦文佛所說「末法時代」的重要原因。
在當今世界傳播佛法頗為困難,即便漢傳佛教是極為罕見的理性信仰也是如此。所以,正如馬鳴菩薩在古天竺採用各種善巧方便,如辯論、詩詞歌劇等方式來傳播佛法,這種藉由民眾喜聞樂見之形式的靈活宣傳手法,時至今日仍舊值得我們學習借鑑。不管是透過辯論的方式,還是藉由詩詞歌賦的方式,馬鳴菩薩都能夠讓佛教教理為人們所接受,甚至讓所見聞者無不開悟。在一千多年前的時候,馬鳴菩薩就知道用各種人們喜歡的通俗方式來宣傳佛法,並取得非常好的效果。當前,我們也需要採取適合於時代特點、地區特點、人群特點的各種方式來傳播佛法。
在當前的末法時代,我們應當向馬鳴菩薩學習,通過一些符合當今時代的善巧方便形式來宣傳佛教,讓佛教在二十一世紀煥發新的光彩。就辯論這一方式而言,當下佛教所面臨的不僅是與其他宗教教義的分歧;更為嚴重的是,人們從世俗角度對佛教教義本身的質疑或否定。當今世界,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而且不同宗教之間往往強調的是求同存異,而不是公開辯論,所以宗教之間的衝突並不明顯;但是,人們從世俗角度對佛教教理的質疑或否定是非常普遍的,斷滅見在當今世界非常流行,對佛教的質疑和否定也最為激烈。甚至,教內有一些否定佛教經典的現象;例如,馬鳴菩薩的巨著《大乘起信論》就曾經被少數人質疑和否定。因此,我們仍舊需要通過在網路線上、線下及各種媒介的辯論方式,將正確的佛教教理彰顯出來,正本清源,澄清疑義。
同時,在多媒體的網路時代,我們要學習馬鳴菩薩傳播佛法所採用的多樣方式,跟隨時代的發展變化採取不同的媒介或方式來傳播佛法,由此使得佛教傳播方式與時俱進和創新發展,也使得佛法能夠在物欲橫流的多媒體時代得以擴大影響。在這方面,證嚴法師創立的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就做得很好,值得各界佛教媒介學習。雖然,在末法時代弘揚佛法會遇到很多困難,卻是一件有著重大意義的事情。所以,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我們都應該為之貢獻力量。
本書對馬鳴菩薩的生平及思想作了資料梳理和研究,願在此拋磚引玉。祈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皆共成佛道。
願正法久住,世界和平,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目次
「高僧傳」系列編輯序
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推薦序
「為佛法、為眾生」的馬鳴菩薩 釋印宗(武昌佛學院尼眾部、蓮溪禪寺方丈)
編撰者序
效法馬鳴菩薩之善巧說法
【示現】
第一章 隨機應化號馬鳴
我昔生梵天,為有小愛故,而墮毘離國,與汝同憂苦。
我見汝無衣,心生保善護,示化於窠圍,當得諸濟度。
出身印度婆羅門
「四日照世」
「馬鳴」之名的由來
出生的年代、地點
第二章 善辯外道皈佛門
師(脅長者)語言:汝才明不易,真未成耳。設學吾所得法,根、力、覺、道,辯才深達,明審義趣者,將天下無對也。
辯倒佛教徒
高僧脅尊者
脅尊者收服馬鳴
神通只是方便法門
第三章 七馬垂淚聞善法
請(辯才)比丘說法,諸有聽者莫不開悟。王繫此馬於眾會前,以草與之;馬垂淚聽法,無念食想。於是天下乃知非恆,以馬解其音故,遂號為馬鳴菩薩。
化解兵災
餓馬聽法,感動鳴叫
眾生有佛性,食素不殺生
第四章 詩劇歌賦作佛唱
意述如來始自王宮終乎雙樹,一代佛法並緝為詩,五天南海無不諷誦。意明字少而攝義能多,復令讀者心悅忘倦,又復纂持聖教能生福利。
透過藝術形式弘揚大乘
《大莊嚴論》
《佛所行讚》
第五章 覿面降魔三千眾
佛涅槃後六百歲已,九十六種諸外道等,邪見競興,破滅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馬鳴,善說法要,降伏一切諸外道輩。
九十六種外道
注重戒律及因果、破斥外道
降伏魔眾
弟子迦毗摩羅
後人以詩偈頌揚
第六章 參與結集興盛事
祖師馬鳴菩薩,廣釋經造論,末後唯制一卷略論,名《大乘起信論》。云:有摩訶衍,能起大乘信根;立心真如、心生滅二門,總論一心,別開體用。
佛陀教法的前三次結集
佛陀教法的第四次結集
第四次結集的成果
馬鳴菩薩造《大乘起信論》
第七章 傳佛心印十二祖
如暗室燃大明炬,所有諸物皆悉照了;法之明燈亦復如是,流布世間,能滅癡暗。
傳承禪宗衣缽
印度禪宗的傳承
中國禪宗的傳承
【影響】
壹.《大乘起信論》解析
《起信論》者,乃馬鳴大師為破小乘外道邪見,宗百部大乘經典所作,以為發起正信也。
《大乘起信論》非偽作
《大乘起信論》的核心思想
《大乘起信論》對漢傳佛教的重大影響
貳.《大莊嚴論》賞析
觀察佛功德,一見皆滿足;戒聞及定慧,無與佛等者。
諸山須彌最,眾流海第一;世間天人中,無有及佛者。
能為諸眾生,具受一切苦;必令得解脫,終不放舍離。
關於佛法正理的闡述
關於佛陀信仰的闡述
參.《佛所行讚》敘事詩賞析
佛於彼七日,禪思心清淨;觀察菩提樹,瞪視目不瞬;我依於此處,得遂宿心願。
安住無我法,佛眼觀眾生;發上哀愍心,欲令得清淨。
佛陀降生
佛陀出家
佛陀悟道
佛陀涅槃
肆.《美難陀傳》敘事詩賞析
「佛弟難陀,唯願生天專修梵行,得生天上暫受快樂。彼命終後入此鑊中,是故我今然鑊相待。」難陀聞已,生大恐怖,身毛皆豎,白汗流出。
難陀剃度
佛陀善巧度化
難陀悔悟,終證阿羅漢果
附錄
參考資料
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推薦序
「為佛法、為眾生」的馬鳴菩薩 釋印宗(武昌佛學院尼眾部、蓮溪禪寺方丈)
編撰者序
效法馬鳴菩薩之善巧說法
【示現】
第一章 隨機應化號馬鳴
我昔生梵天,為有小愛故,而墮毘離國,與汝同憂苦。
我見汝無衣,心生保善護,示化於窠圍,當得諸濟度。
出身印度婆羅門
「四日照世」
「馬鳴」之名的由來
出生的年代、地點
第二章 善辯外道皈佛門
師(脅長者)語言:汝才明不易,真未成耳。設學吾所得法,根、力、覺、道,辯才深達,明審義趣者,將天下無對也。
辯倒佛教徒
高僧脅尊者
脅尊者收服馬鳴
神通只是方便法門
第三章 七馬垂淚聞善法
請(辯才)比丘說法,諸有聽者莫不開悟。王繫此馬於眾會前,以草與之;馬垂淚聽法,無念食想。於是天下乃知非恆,以馬解其音故,遂號為馬鳴菩薩。
化解兵災
餓馬聽法,感動鳴叫
眾生有佛性,食素不殺生
第四章 詩劇歌賦作佛唱
意述如來始自王宮終乎雙樹,一代佛法並緝為詩,五天南海無不諷誦。意明字少而攝義能多,復令讀者心悅忘倦,又復纂持聖教能生福利。
透過藝術形式弘揚大乘
《大莊嚴論》
《佛所行讚》
第五章 覿面降魔三千眾
佛涅槃後六百歲已,九十六種諸外道等,邪見競興,破滅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馬鳴,善說法要,降伏一切諸外道輩。
九十六種外道
注重戒律及因果、破斥外道
降伏魔眾
弟子迦毗摩羅
後人以詩偈頌揚
第六章 參與結集興盛事
祖師馬鳴菩薩,廣釋經造論,末後唯制一卷略論,名《大乘起信論》。云:有摩訶衍,能起大乘信根;立心真如、心生滅二門,總論一心,別開體用。
佛陀教法的前三次結集
佛陀教法的第四次結集
第四次結集的成果
馬鳴菩薩造《大乘起信論》
第七章 傳佛心印十二祖
如暗室燃大明炬,所有諸物皆悉照了;法之明燈亦復如是,流布世間,能滅癡暗。
傳承禪宗衣缽
印度禪宗的傳承
中國禪宗的傳承
【影響】
壹.《大乘起信論》解析
《起信論》者,乃馬鳴大師為破小乘外道邪見,宗百部大乘經典所作,以為發起正信也。
《大乘起信論》非偽作
《大乘起信論》的核心思想
《大乘起信論》對漢傳佛教的重大影響
貳.《大莊嚴論》賞析
觀察佛功德,一見皆滿足;戒聞及定慧,無與佛等者。
諸山須彌最,眾流海第一;世間天人中,無有及佛者。
能為諸眾生,具受一切苦;必令得解脫,終不放舍離。
關於佛法正理的闡述
關於佛陀信仰的闡述
參.《佛所行讚》敘事詩賞析
佛於彼七日,禪思心清淨;觀察菩提樹,瞪視目不瞬;我依於此處,得遂宿心願。
安住無我法,佛眼觀眾生;發上哀愍心,欲令得清淨。
佛陀降生
佛陀出家
佛陀悟道
佛陀涅槃
肆.《美難陀傳》敘事詩賞析
「佛弟難陀,唯願生天專修梵行,得生天上暫受快樂。彼命終後入此鑊中,是故我今然鑊相待。」難陀聞已,生大恐怖,身毛皆豎,白汗流出。
難陀剃度
佛陀善巧度化
難陀悔悟,終證阿羅漢果
附錄
參考資料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