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邊緣
商品資訊
系列名:心靈勵志
ISBN13:9789865569853
替代書名:Edge Against Cancer
出版社:足智文化有限公司
作者:羅伯.布洛迪
譯者:杜默
出版日:2023/01/06
裝訂/頁數:平裝/356頁
規格:21cm*14.8cm*1.8cm (高/寬/厚)
重量:381克
版次:1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 美國亞馬遜5顆星好評推薦!
「回應癌症的最佳方法,莫過於正面攻擊」。
癌症高居台灣十大死因第一位,人人談癌色變,癌症真的是絕症嗎?
頂尖運動員擁有多數人所無的長處――銳氣。
這種銳氣經得起激烈競賽的淬鍊,可以應付手腕旋轉肌挫傷,更可因應癌症之類的重病。
遊走癌症邊緣的本書主角為何能戰勝癌症?
運動醫學專家羅伯‧布洛迪透過真人真事,探索擊敗癌症的關鍵。
羅伯‧布洛迪羅列了八名運動員,涵蓋的運動範疇從棒球、橄欖球和足球,到高爾夫、滑雪、角力、馬拉松、曲棍球、三項全能和腕力,而且目前都已擺脫腦部、骨髓、乳房、皮膚、睪丸、卵巢和淋巴系統腫瘤等各種癌症的糾纏。他最後歸納最新的研究報告,其中包括美國運動醫學學會接受本書委託獨家進行的一項調查,以及知名醫學專家的意見,進而提出一個理論︰運動員可能天生具備一種特有的心態──喬克因素(Jock Factor)可以對抗癌症。希望這八名運動員的故事可以提供若干求生之道的線索,甚至灌輸若干寶貴的教訓,從而向戰勝癌症的糾纏邁出一小步。
「回應癌症的最佳方法,莫過於正面攻擊」。
癌症高居台灣十大死因第一位,人人談癌色變,癌症真的是絕症嗎?
頂尖運動員擁有多數人所無的長處――銳氣。
這種銳氣經得起激烈競賽的淬鍊,可以應付手腕旋轉肌挫傷,更可因應癌症之類的重病。
遊走癌症邊緣的本書主角為何能戰勝癌症?
運動醫學專家羅伯‧布洛迪透過真人真事,探索擊敗癌症的關鍵。
羅伯‧布洛迪羅列了八名運動員,涵蓋的運動範疇從棒球、橄欖球和足球,到高爾夫、滑雪、角力、馬拉松、曲棍球、三項全能和腕力,而且目前都已擺脫腦部、骨髓、乳房、皮膚、睪丸、卵巢和淋巴系統腫瘤等各種癌症的糾纏。他最後歸納最新的研究報告,其中包括美國運動醫學學會接受本書委託獨家進行的一項調查,以及知名醫學專家的意見,進而提出一個理論︰運動員可能天生具備一種特有的心態──喬克因素(Jock Factor)可以對抗癌症。希望這八名運動員的故事可以提供若干求生之道的線索,甚至灌輸若干寶貴的教訓,從而向戰勝癌症的糾纏邁出一小步。
作者簡介
羅伯.布洛迪(Robert Brody)
是位屢次獲獎的知名作家,在健康問題上學有專精,其運動醫學和運動心理專論散見於「風尚」、「運動」等雜誌。目前與妻子定居紐約。
是位屢次獲獎的知名作家,在健康問題上學有專精,其運動醫學和運動心理專論散見於「風尚」、「運動」等雜誌。目前與妻子定居紐約。
序
序
淬鍊
本人從事運動醫學多年,深知除極少數例外,優秀的運動員比一般人更善於處理身體傷害。我們只消看看擔任「白襪隊」外野手及前NFL後衛的波‧傑克森(Bo Jackson)在臀骨嚴重脫臼之餘,仍能自我復健,重返崗位,便不難得知此言不虛。我相信,這種東山再起,跟生理乃至基因遺傳天賦沒有多大關係,反而是跟個人的心態息息相關。
例如鄂文「魔術」強生(Earvin “Magic”Johnson)獲悉自己是HIV陽性反應愛滋病帶原者之後,原本可以三絨其口。然而,這位睥睨群倫的洛城「湖人隊」前鋒卻直接面對自我的恐懼,挺身而出,提倡防治愛滋不遺餘力。不僅如此,他更撥冗在一九九二年巴賽隆納奧運會上露面。「心理韌性」可說是運動員性格中極明顯而重要的層面,在我行醫多年的生涯中,親眼目睹這種例子不知凡幾。
我見過許多運動員被我們所能想像到的各種傷害擊倒,必須面對最悲慘的診斷結果,復出之望微乎其微,卻總能重整旗鼓,再度出場競技,答案就在於心態兩字。的確,運動員既擁有凌駕於行政主管、挖溝工人、家庭主婦之上的過人意志,能夠產生出色的表現,何不將這種心態應用在抗癌上?畢竟,癌跟傷害一樣是一種肉體上的挫折,一個人只要有意志、有策略、堅毅不屈和百折不撓,便可應付裕如。
書中揭露一項本人素所堅信的真理,亦即頂尖運動員擁有多數人所無的長處──銳氣。這種銳氣經得起激烈競賽的淬鍊;不僅如此,這種心態更是無價資產,不但可藉以應付手腕旋轉肌挫傷等運動傷害,也可因應嚴重如癌症之類的重病。我同意本書作者的觀點︰具備這種心態,我們也可以學習克服一切。
醫學博士 萊爾‧傑‧米契里(Lyle J. Micheli)
美國運動醫學學會前會長
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
作者序
求生戰略
本書緣起於一個若有似無的念頭。最近幾年,運動員克服癌症、重回運動場競技的事時有所聞。這些運動員似乎能從接受挑戰中突破醫生的診斷和治療,極為成功地復原與復健。我注意到運動員之間有若干明顯的雷同之處,而最值得注意的就是一種單純的求生戰略。這種榜樣如果具有任何意義,那麼可能會是什麼?
這些成就不凡的運動員脫下球衣換上院服,在擊潰病魔的同時,其運動員生涯與身分仍不受影響的形象,不免勾起前所未聞的疑問︰運動員,尤其是那些名人好手,在應付及克服這種空前、多面向、我們稱之為癌的疾病時,是否擁有過於常人的優勢?表現精采且經常忍受痛楚、疲憊和傷害的傑出運動員,是否更善於因應這種疾病,乃至是否可憑藉某種心理特質而擁有比你我更高的痊癒率?運動員挺身對付癌症大敵,是否因為他們不但行動比我們更快、更敏捷和更有力,更因為他們在正面交鋒時自然專精一致,鬥志油然而生?
也許如此。
也許不盡然。
回想起來,這念頭似是不切實際。畢竟,每年約有一百五十萬名美國人罹患癌症,其中半數直接因癌致死。這種疾病事關細胞發飆,可不理會你什麼職業,期限一到,發飆的細胞就會繁殖,破壞身體,不管患者是奧運短跑名將還是最懶散的懶鬼,到了這個地步只能宣告結案。故事結束。
然而,耳語持續擴大。於是,我便進行所講的精密檢查。我四處打聽,請教癌症專家,得到的答案頗為令人振奮,專家都斷言我的問題極為嚴肅,在科學上也站得住腳。於是我以此為緯提出一個理論︰運動員可能天生具備一種特有的心態──書中稱之為喬克因素(Jock Factor)──可以對抗癌症。
我自始就篤定,即便是追蹤所有的致癌原因和傳染病學資料,最能生動凸顯這種假設的莫過於陳述運動員克服癌症、復出競賽的經歷。因此本書羅列了八名運動員的簡歷,加上一個希臘合唱團家庭的成員、朋友、隊友、教練和醫生。這八人來自全美各地,有男有女,有年輕的也有中年人,有職業也有業餘好手,頗具橫切面代表性。八名運動員涵蓋的運動範疇從棒球、橄欖球和足球,到高爾夫、滑雪、角力、馬拉松、曲棍球、三項全能和腕力,而且目前都已擺脫腦部、骨髓、乳房、皮膚、睪丸、卵巢和淋巴系統腫瘤等各種癌症的糾纏。
我在最後才提出結論。最後幾頁歸納最新的研究報告,其中包括美國運動醫學學會接受本書委託獨家進行的一項調查,以及知名醫學專家的意見。今年,每天約有一千五百名美國人死於癌症。很顯然地,我們必要在預防、發現和治療這種「天譴」上再做更多的研究。我們更需要的是,希望我們和我們所愛的人都能克服癌症。我相信,這八名運動員的故事可以提供若干求生之道的線索,甚至灌輸若干寶貴的教訓,從而向希望邁出一小步。畢竟,即使是耳語,有時也能在未來得到熱烈回響。
淬鍊
本人從事運動醫學多年,深知除極少數例外,優秀的運動員比一般人更善於處理身體傷害。我們只消看看擔任「白襪隊」外野手及前NFL後衛的波‧傑克森(Bo Jackson)在臀骨嚴重脫臼之餘,仍能自我復健,重返崗位,便不難得知此言不虛。我相信,這種東山再起,跟生理乃至基因遺傳天賦沒有多大關係,反而是跟個人的心態息息相關。
例如鄂文「魔術」強生(Earvin “Magic”Johnson)獲悉自己是HIV陽性反應愛滋病帶原者之後,原本可以三絨其口。然而,這位睥睨群倫的洛城「湖人隊」前鋒卻直接面對自我的恐懼,挺身而出,提倡防治愛滋不遺餘力。不僅如此,他更撥冗在一九九二年巴賽隆納奧運會上露面。「心理韌性」可說是運動員性格中極明顯而重要的層面,在我行醫多年的生涯中,親眼目睹這種例子不知凡幾。
我見過許多運動員被我們所能想像到的各種傷害擊倒,必須面對最悲慘的診斷結果,復出之望微乎其微,卻總能重整旗鼓,再度出場競技,答案就在於心態兩字。的確,運動員既擁有凌駕於行政主管、挖溝工人、家庭主婦之上的過人意志,能夠產生出色的表現,何不將這種心態應用在抗癌上?畢竟,癌跟傷害一樣是一種肉體上的挫折,一個人只要有意志、有策略、堅毅不屈和百折不撓,便可應付裕如。
書中揭露一項本人素所堅信的真理,亦即頂尖運動員擁有多數人所無的長處──銳氣。這種銳氣經得起激烈競賽的淬鍊;不僅如此,這種心態更是無價資產,不但可藉以應付手腕旋轉肌挫傷等運動傷害,也可因應嚴重如癌症之類的重病。我同意本書作者的觀點︰具備這種心態,我們也可以學習克服一切。
醫學博士 萊爾‧傑‧米契里(Lyle J. Micheli)
美國運動醫學學會前會長
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
作者序
求生戰略
本書緣起於一個若有似無的念頭。最近幾年,運動員克服癌症、重回運動場競技的事時有所聞。這些運動員似乎能從接受挑戰中突破醫生的診斷和治療,極為成功地復原與復健。我注意到運動員之間有若干明顯的雷同之處,而最值得注意的就是一種單純的求生戰略。這種榜樣如果具有任何意義,那麼可能會是什麼?
這些成就不凡的運動員脫下球衣換上院服,在擊潰病魔的同時,其運動員生涯與身分仍不受影響的形象,不免勾起前所未聞的疑問︰運動員,尤其是那些名人好手,在應付及克服這種空前、多面向、我們稱之為癌的疾病時,是否擁有過於常人的優勢?表現精采且經常忍受痛楚、疲憊和傷害的傑出運動員,是否更善於因應這種疾病,乃至是否可憑藉某種心理特質而擁有比你我更高的痊癒率?運動員挺身對付癌症大敵,是否因為他們不但行動比我們更快、更敏捷和更有力,更因為他們在正面交鋒時自然專精一致,鬥志油然而生?
也許如此。
也許不盡然。
回想起來,這念頭似是不切實際。畢竟,每年約有一百五十萬名美國人罹患癌症,其中半數直接因癌致死。這種疾病事關細胞發飆,可不理會你什麼職業,期限一到,發飆的細胞就會繁殖,破壞身體,不管患者是奧運短跑名將還是最懶散的懶鬼,到了這個地步只能宣告結案。故事結束。
然而,耳語持續擴大。於是,我便進行所講的精密檢查。我四處打聽,請教癌症專家,得到的答案頗為令人振奮,專家都斷言我的問題極為嚴肅,在科學上也站得住腳。於是我以此為緯提出一個理論︰運動員可能天生具備一種特有的心態──書中稱之為喬克因素(Jock Factor)──可以對抗癌症。
我自始就篤定,即便是追蹤所有的致癌原因和傳染病學資料,最能生動凸顯這種假設的莫過於陳述運動員克服癌症、復出競賽的經歷。因此本書羅列了八名運動員的簡歷,加上一個希臘合唱團家庭的成員、朋友、隊友、教練和醫生。這八人來自全美各地,有男有女,有年輕的也有中年人,有職業也有業餘好手,頗具橫切面代表性。八名運動員涵蓋的運動範疇從棒球、橄欖球和足球,到高爾夫、滑雪、角力、馬拉松、曲棍球、三項全能和腕力,而且目前都已擺脫腦部、骨髓、乳房、皮膚、睪丸、卵巢和淋巴系統腫瘤等各種癌症的糾纏。
我在最後才提出結論。最後幾頁歸納最新的研究報告,其中包括美國運動醫學學會接受本書委託獨家進行的一項調查,以及知名醫學專家的意見。今年,每天約有一千五百名美國人死於癌症。很顯然地,我們必要在預防、發現和治療這種「天譴」上再做更多的研究。我們更需要的是,希望我們和我們所愛的人都能克服癌症。我相信,這八名運動員的故事可以提供若干求生之道的線索,甚至灌輸若干寶貴的教訓,從而向希望邁出一小步。畢竟,即使是耳語,有時也能在未來得到熱烈回響。
目次
序 淬鍊
作者序 求生戰略
第一章 操控全局的人
第二章 和生命賽跑
第三章 足球鐵人
第四章 固守陣線
第五章 逃亡專家
第六章 豔陽無情
第七章 夥伴情深
第八章 掌握生機
第九章 運動員的優勢
作者序 求生戰略
第一章 操控全局的人
第二章 和生命賽跑
第三章 足球鐵人
第四章 固守陣線
第五章 逃亡專家
第六章 豔陽無情
第七章 夥伴情深
第八章 掌握生機
第九章 運動員的優勢
書摘/試閱
第一章
操控全局的人
要是府上就在德州拉馬奎鎮(LaMarque)上,那麼令尊很可能是在石油工廠裡討生活。這座一萬六千人的城鎮沿墨西哥灣附近的加爾維斯敦灣岸蜿蜓,可說完全靠石油而興。大油輪載著貴重的貨物進港,粗壯的漢子挽纜拉索,在煉油廠服務的老鄉得用工業肥皂洗上兩回才能打道回府。如此這般,潮起潮落,石油進進出出。
直到一九七○年左右,貫穿拉馬奎鎮的鐵路仍然將黑人、白人區隔開來。鐵路一旁的拉馬奎高中全是白人,另一旁的林肯高中則全是黑人。你最好不要輕越雷池,否則就是自找麻煩。這種不成文規定同樣適用於當地的橄欖球比賽︰這邊全是白人,那邊全是黑人。有些德州小鎮直到最近才從種族隔離走向融合。
話說一九六九年,巴伯‧班尼斯特(Bob Banister)擔任拉馬奎橄欖球隊教練,他的孩子也都打這種硬梆梆而劇力萬鈞的德州橄欖球。這是由於球隊唯他命令是從的緣故,更是由於藍領小鎮看重力氣遠甚於優雅。巴伯來自奧克拉荷馬州,原是大學橄欖隊球員,身高六呎三吋,體重二百三十磅,看起來就是一副粗劣惡客模樣,所以球員都聽他的。無數個週五之夜,拉馬奎鎮上的人幾乎都聚在操場上觀賞全鎮最愛的家庭娛樂節目,而巴伯‧班尼斯特正是操控全局的靈魂人物。俗話說得好,德州只有兩種運動︰橄欖球和春季橄欖球。
杰夫‧班尼斯特比較喜歡棒球,他父親巴伯倒也不以為忤。在拉馬奎鎮上,棒球雖是屈居橄欖球之下,但仍頗受歡迎,鎮上有許多沙地和偏僻公園都闢做棒球專用地。棒球是那裡的主要活動,尤其是在夏季。杰夫五歲那年,父親送他一個手套和一粒球,跟他玩起接球的遊戲,他也從此開始玩起棒球來了。杰夫想參加為期兩週的棒球夏令營,可是其他的孩子都是七、八歲,甚至還有更大的,幸虧父親出面向經營夏令營的高中棒球教練說項,他才得以參加。
少棒好手
次年春天,杰夫剛上一年級,當地小學舉辦少棒選拔。金髮藍眼的杰夫回家問父親,是不是可以去報名,回答當然是「去吧!」,杰夫個頭比別人小,體重比別人輕,牛仔褲常拖在腳跟後,但他卻選上了。杰夫喜歡打棒球,球打得很好,在選拔比賽裡,他經常名列前茅。
杰夫不是最出色的外野手,但他有個彈簧臂,打擊甚佳,三樣技巧通兩樣暫時可以湊和。杰夫打得準、打得遠,八歲那年就擊出參加少棒後第一個全壘打,直飛出柵欄外。他挺喜歡踏上打擊板的感覺,因為這是輪到你出鋒頭的機會,只有你跟投手一對一,大眼瞪小眼。揮棒擊中球的感覺也不是別的運動可以比得上的,因為擊中棒球是所有運動中最困難的動作──在極短的時間內你得覷準飛過本壘的球,揮棒命中的機會更是微乎其微。但杰夫就是辦得到,他可以一棒把棒球打得直飛欄外。
拉馬奎鎮的少棒比賽在堪稱當地地標建築的巴比‧畢奇體育館舉行。六○年代中期,少年巴比‧畢奇被投手一球擊中腦門,送醫後不治死亡。他父親是畢奇建設公司的老闆,決定建座紀念館紀念愛子,這就是巴比‧畢奇體育館的由來。它建築得富麗堂皇,拉馬奎鎮上乃至方圓數哩之內皆無與倫比。環繞內場一壘到三壘的敞篷觀眾席經常座無虛席,這時鎮民就會自攜涼椅安坐草坪上觀戰。全鎮協力照顧草坪,不遜於高爾夫協會(PGA)維護果嶺所下的功夫。石油公司、信用合作社和一、二家儲蓄借貸銀行的廣告,沿著外場柵欄羅列。夜間比賽時照明燈齊亮,全場如同白畫,鄰鎮的人只消看到這些明亮的燈光,肯定會知道拉馬奎鎮又人人寅夜觀戰了。
杰夫九歲就登上巴比‧畢奇體育館大球場。他很快就讓對方投手嘗到厲害,一棒擊出,直落中場柵欄外,距離約莫二百七十多呎,對一個像他這麼瘦伶伶的小鬼來說,殊為難得。這先馳得點的一擊贏得滿堂彩,杰夫頓成小鎮名人,當地銀行總裁致函道賀,函中還附贈一套簇新的、亮晶晶的新幣。杰夫第一年在這座大球場就擊出六支全壘打,第二年十支,兩年都領先「廉正公司鷹隊」(由當地民間調查公司贊助)同隊隊友。他走在鎮上,鄉親們指指點點地說,「他就是杰夫‧班尼斯特,棒球好手。」
巴伯教導兒子,要緊的是出去玩玩。當然,他也想贏球,但擔任教練多年,若說有什麼長進,那就是他學到了先敗後勝的道理,也就是你很可能會被踹出場。所以他從不在場邊吆喝杰夫應該這樣那樣。他見多了家長在打擊區欄網後向血氣方剛的孩子吆喝,雙腳應該這樣站,手腕應該那樣拱出。笨蛋!熟能生巧嘛,他讓杰夫自已打,讓他以自己的步調體會,最要緊的是玩得開心。
杰夫除了上學和打棒球之外心無旁騖,連電視轉播球賽也很少看,因為棒球的樂趣全在於身體力行去打。少棒賽時有滿坑滿谷的家長,還得穿球隊制服,所以他還是比較喜歡在沙地上玩球。沙地上沒有教練或觀眾擾人心神,只有你跟朋友廝殺,即使超過了七局也沒有人會阻止,你大可玩上一整天,而且父母都知道你在那裡幹什麼,絕對不會盤問你的行蹤。你也可以到對街住家後頭的公園操場打球,即使只來四個人也能湊和著打幾局。要是下雨,大夥兒就聚在天井或車庫裡,用棍子或手頭上什麼工具都成,拿石頭當球練打擊。就是這主意︰不分時間、地點、對手,時時打棒球。
捕手生涯伊始
杰夫一滿十二歲,就有位少棒教練請巴伯‧班尼斯特答應讓他兒子擔任捕手。他父親說只要孩子答應,他沒問題。結果,一直不是擔任游擊手就是外野手的杰夫怦然心動。他想,有何不可?
打從第一場比賽開始,杰夫就知道自己注定要當捕手。要擔任這個守備位置可得有相當能耐。你得戴著護面、護胸和護膝蹲在打擊手後面跟投手做暗號,置身亂軍陣中操控全局。你盱衡全場,參與每一個決定、每一次投球。你自覺責任重大,每個判斷都得花點腦筋。杰夫尤其喜歡在本壘板後汗流浹背,弄得渾身髒兮兮。他從不在乎自己的模樣,不像投手得隨時保持球衣乾淨。捕手可以說是除了投手之外最需要體力的守備位置,而杰夫中意的就是這股勁兒。兩膝、雙腳和背部過勞之餘難免會痠疼,但比賽結束後你自覺完成了一樁大事,自然就會像躍下懸崖般沉沉睡去。球迷可能認為你只是蹲在那裡,一接球後再傳回投球區,幾乎不幹活。但隊友和教練深知接球不容小覷,而投手對此的體認又更勝一籌。只要投手信任你,全隊也同樣會對你有信心。
精益求精
初任捕手的第一個夏季結束前,變換守備位置已激發杰夫空前的鬥志。若是有對手想趁跑壘時撂倒杰夫,他總會攔在本壘前。打擊時,他總希望碰到的是最佳投手。要是他自覺表現不佳,他會自我譴責;若是球隊輸了,他會懊惱傷心。杰夫不斷有全壘打佳續,鎮上鄉親總會在比賽結束後誇讚他。成功帶來更大的成功,他愈是表現出色就愈想精益求精。
然而,任憑杰夫的鬥志再昂揚,總會記得他老子才是當家的。巴伯有本事不開口說話就讓兒子明白他的意思。他既訂下規矩你就得照章行事;若是他要你十點回家,你最好十點就進門,否則萬不得已時他會狠狠揍你屁股。不過,巴伯通常是不出手的,否則憑他六呎三吋高、二百三十磅重的個頭,只消一根手指頭杰夫就消受不起。確實,這位教練父親若要糾正十二歲的兒子,只要往那裡一站就行。他往前一站擋住了太陽,再盯著杰夫的眼睛,杰夫立刻有幾乎被無可抗拒的權威吞噬之感。這孩子會這麼想︰唔,不管老爸要我做什麼,我最好趕快照辦。
畢竟是十幾歲的少年郎,杰夫會給父親出些難題。他自有主張,而且毫不遲疑地表達出來,有時連他身為高中老師的母親維姐(Verda)也惱得想揪頭髮。有一回,他跟幾個朋友在外頭遊蕩,那些朋友起鬨把一具電話從牆上扯下,使得他成了共犯。又有一回,杰夫跟一個朋友從工藝教室摸了幾片二乘四吋的木板,塞進學校走廊兩頭的門把裡,結果卻把門把給鎖上了。鐘聲一響,想去上課的學生赫然在走廊上困了十五分鐘。校長罰兩位肇事者放學後留校掃廁所一個星期,杰夫央求校長別跟他父親提這件事兒,校長深知巴伯賞罰嚴明,一直隱忍不言。
不過,住在家裡的這些年,杰夫從未感覺到父親強人所難,若是他惹了麻煩,他知道是自己惹的禍,父親只是要糾正他而已。
隨著杰夫漸漸長大,巴伯對他的期望也愈高,而且會明白告訴他。他教導兒子,做事要有始有終。杰夫知道奉行這個信條,日子會更難過,然而每當他想半途而廢,他總會想到父親的訓戒,貫徹始終。
杰夫加人拉馬奎高中青棒隊時,只有五呎六吋高,一百三十五磅重,手臂很長,渾身上下沒有一塊多餘的肌肉。表面上看──不是指精神──他根本不像個捕手。一般來說,本壘板後面的捕手都是大塊頭,不啻是一道人牆。杰夫卻是以瘦削的身材抵擋從三壘直接衝撞過來的對手。這種情況的確是屢見不鮮,有時跑壘者從他身上踩過,他雖觸殺了對手,自己卻慘不忍睹。這種比賽往往使他手肘和膝蓋擦傷、下巴割傷或流鼻血。……
操控全局的人
要是府上就在德州拉馬奎鎮(LaMarque)上,那麼令尊很可能是在石油工廠裡討生活。這座一萬六千人的城鎮沿墨西哥灣附近的加爾維斯敦灣岸蜿蜓,可說完全靠石油而興。大油輪載著貴重的貨物進港,粗壯的漢子挽纜拉索,在煉油廠服務的老鄉得用工業肥皂洗上兩回才能打道回府。如此這般,潮起潮落,石油進進出出。
直到一九七○年左右,貫穿拉馬奎鎮的鐵路仍然將黑人、白人區隔開來。鐵路一旁的拉馬奎高中全是白人,另一旁的林肯高中則全是黑人。你最好不要輕越雷池,否則就是自找麻煩。這種不成文規定同樣適用於當地的橄欖球比賽︰這邊全是白人,那邊全是黑人。有些德州小鎮直到最近才從種族隔離走向融合。
話說一九六九年,巴伯‧班尼斯特(Bob Banister)擔任拉馬奎橄欖球隊教練,他的孩子也都打這種硬梆梆而劇力萬鈞的德州橄欖球。這是由於球隊唯他命令是從的緣故,更是由於藍領小鎮看重力氣遠甚於優雅。巴伯來自奧克拉荷馬州,原是大學橄欖隊球員,身高六呎三吋,體重二百三十磅,看起來就是一副粗劣惡客模樣,所以球員都聽他的。無數個週五之夜,拉馬奎鎮上的人幾乎都聚在操場上觀賞全鎮最愛的家庭娛樂節目,而巴伯‧班尼斯特正是操控全局的靈魂人物。俗話說得好,德州只有兩種運動︰橄欖球和春季橄欖球。
杰夫‧班尼斯特比較喜歡棒球,他父親巴伯倒也不以為忤。在拉馬奎鎮上,棒球雖是屈居橄欖球之下,但仍頗受歡迎,鎮上有許多沙地和偏僻公園都闢做棒球專用地。棒球是那裡的主要活動,尤其是在夏季。杰夫五歲那年,父親送他一個手套和一粒球,跟他玩起接球的遊戲,他也從此開始玩起棒球來了。杰夫想參加為期兩週的棒球夏令營,可是其他的孩子都是七、八歲,甚至還有更大的,幸虧父親出面向經營夏令營的高中棒球教練說項,他才得以參加。
少棒好手
次年春天,杰夫剛上一年級,當地小學舉辦少棒選拔。金髮藍眼的杰夫回家問父親,是不是可以去報名,回答當然是「去吧!」,杰夫個頭比別人小,體重比別人輕,牛仔褲常拖在腳跟後,但他卻選上了。杰夫喜歡打棒球,球打得很好,在選拔比賽裡,他經常名列前茅。
杰夫不是最出色的外野手,但他有個彈簧臂,打擊甚佳,三樣技巧通兩樣暫時可以湊和。杰夫打得準、打得遠,八歲那年就擊出參加少棒後第一個全壘打,直飛出柵欄外。他挺喜歡踏上打擊板的感覺,因為這是輪到你出鋒頭的機會,只有你跟投手一對一,大眼瞪小眼。揮棒擊中球的感覺也不是別的運動可以比得上的,因為擊中棒球是所有運動中最困難的動作──在極短的時間內你得覷準飛過本壘的球,揮棒命中的機會更是微乎其微。但杰夫就是辦得到,他可以一棒把棒球打得直飛欄外。
拉馬奎鎮的少棒比賽在堪稱當地地標建築的巴比‧畢奇體育館舉行。六○年代中期,少年巴比‧畢奇被投手一球擊中腦門,送醫後不治死亡。他父親是畢奇建設公司的老闆,決定建座紀念館紀念愛子,這就是巴比‧畢奇體育館的由來。它建築得富麗堂皇,拉馬奎鎮上乃至方圓數哩之內皆無與倫比。環繞內場一壘到三壘的敞篷觀眾席經常座無虛席,這時鎮民就會自攜涼椅安坐草坪上觀戰。全鎮協力照顧草坪,不遜於高爾夫協會(PGA)維護果嶺所下的功夫。石油公司、信用合作社和一、二家儲蓄借貸銀行的廣告,沿著外場柵欄羅列。夜間比賽時照明燈齊亮,全場如同白畫,鄰鎮的人只消看到這些明亮的燈光,肯定會知道拉馬奎鎮又人人寅夜觀戰了。
杰夫九歲就登上巴比‧畢奇體育館大球場。他很快就讓對方投手嘗到厲害,一棒擊出,直落中場柵欄外,距離約莫二百七十多呎,對一個像他這麼瘦伶伶的小鬼來說,殊為難得。這先馳得點的一擊贏得滿堂彩,杰夫頓成小鎮名人,當地銀行總裁致函道賀,函中還附贈一套簇新的、亮晶晶的新幣。杰夫第一年在這座大球場就擊出六支全壘打,第二年十支,兩年都領先「廉正公司鷹隊」(由當地民間調查公司贊助)同隊隊友。他走在鎮上,鄉親們指指點點地說,「他就是杰夫‧班尼斯特,棒球好手。」
巴伯教導兒子,要緊的是出去玩玩。當然,他也想贏球,但擔任教練多年,若說有什麼長進,那就是他學到了先敗後勝的道理,也就是你很可能會被踹出場。所以他從不在場邊吆喝杰夫應該這樣那樣。他見多了家長在打擊區欄網後向血氣方剛的孩子吆喝,雙腳應該這樣站,手腕應該那樣拱出。笨蛋!熟能生巧嘛,他讓杰夫自已打,讓他以自己的步調體會,最要緊的是玩得開心。
杰夫除了上學和打棒球之外心無旁騖,連電視轉播球賽也很少看,因為棒球的樂趣全在於身體力行去打。少棒賽時有滿坑滿谷的家長,還得穿球隊制服,所以他還是比較喜歡在沙地上玩球。沙地上沒有教練或觀眾擾人心神,只有你跟朋友廝殺,即使超過了七局也沒有人會阻止,你大可玩上一整天,而且父母都知道你在那裡幹什麼,絕對不會盤問你的行蹤。你也可以到對街住家後頭的公園操場打球,即使只來四個人也能湊和著打幾局。要是下雨,大夥兒就聚在天井或車庫裡,用棍子或手頭上什麼工具都成,拿石頭當球練打擊。就是這主意︰不分時間、地點、對手,時時打棒球。
捕手生涯伊始
杰夫一滿十二歲,就有位少棒教練請巴伯‧班尼斯特答應讓他兒子擔任捕手。他父親說只要孩子答應,他沒問題。結果,一直不是擔任游擊手就是外野手的杰夫怦然心動。他想,有何不可?
打從第一場比賽開始,杰夫就知道自己注定要當捕手。要擔任這個守備位置可得有相當能耐。你得戴著護面、護胸和護膝蹲在打擊手後面跟投手做暗號,置身亂軍陣中操控全局。你盱衡全場,參與每一個決定、每一次投球。你自覺責任重大,每個判斷都得花點腦筋。杰夫尤其喜歡在本壘板後汗流浹背,弄得渾身髒兮兮。他從不在乎自己的模樣,不像投手得隨時保持球衣乾淨。捕手可以說是除了投手之外最需要體力的守備位置,而杰夫中意的就是這股勁兒。兩膝、雙腳和背部過勞之餘難免會痠疼,但比賽結束後你自覺完成了一樁大事,自然就會像躍下懸崖般沉沉睡去。球迷可能認為你只是蹲在那裡,一接球後再傳回投球區,幾乎不幹活。但隊友和教練深知接球不容小覷,而投手對此的體認又更勝一籌。只要投手信任你,全隊也同樣會對你有信心。
精益求精
初任捕手的第一個夏季結束前,變換守備位置已激發杰夫空前的鬥志。若是有對手想趁跑壘時撂倒杰夫,他總會攔在本壘前。打擊時,他總希望碰到的是最佳投手。要是他自覺表現不佳,他會自我譴責;若是球隊輸了,他會懊惱傷心。杰夫不斷有全壘打佳續,鎮上鄉親總會在比賽結束後誇讚他。成功帶來更大的成功,他愈是表現出色就愈想精益求精。
然而,任憑杰夫的鬥志再昂揚,總會記得他老子才是當家的。巴伯有本事不開口說話就讓兒子明白他的意思。他既訂下規矩你就得照章行事;若是他要你十點回家,你最好十點就進門,否則萬不得已時他會狠狠揍你屁股。不過,巴伯通常是不出手的,否則憑他六呎三吋高、二百三十磅重的個頭,只消一根手指頭杰夫就消受不起。確實,這位教練父親若要糾正十二歲的兒子,只要往那裡一站就行。他往前一站擋住了太陽,再盯著杰夫的眼睛,杰夫立刻有幾乎被無可抗拒的權威吞噬之感。這孩子會這麼想︰唔,不管老爸要我做什麼,我最好趕快照辦。
畢竟是十幾歲的少年郎,杰夫會給父親出些難題。他自有主張,而且毫不遲疑地表達出來,有時連他身為高中老師的母親維姐(Verda)也惱得想揪頭髮。有一回,他跟幾個朋友在外頭遊蕩,那些朋友起鬨把一具電話從牆上扯下,使得他成了共犯。又有一回,杰夫跟一個朋友從工藝教室摸了幾片二乘四吋的木板,塞進學校走廊兩頭的門把裡,結果卻把門把給鎖上了。鐘聲一響,想去上課的學生赫然在走廊上困了十五分鐘。校長罰兩位肇事者放學後留校掃廁所一個星期,杰夫央求校長別跟他父親提這件事兒,校長深知巴伯賞罰嚴明,一直隱忍不言。
不過,住在家裡的這些年,杰夫從未感覺到父親強人所難,若是他惹了麻煩,他知道是自己惹的禍,父親只是要糾正他而已。
隨著杰夫漸漸長大,巴伯對他的期望也愈高,而且會明白告訴他。他教導兒子,做事要有始有終。杰夫知道奉行這個信條,日子會更難過,然而每當他想半途而廢,他總會想到父親的訓戒,貫徹始終。
杰夫加人拉馬奎高中青棒隊時,只有五呎六吋高,一百三十五磅重,手臂很長,渾身上下沒有一塊多餘的肌肉。表面上看──不是指精神──他根本不像個捕手。一般來說,本壘板後面的捕手都是大塊頭,不啻是一道人牆。杰夫卻是以瘦削的身材抵擋從三壘直接衝撞過來的對手。這種情況的確是屢見不鮮,有時跑壘者從他身上踩過,他雖觸殺了對手,自己卻慘不忍睹。這種比賽往往使他手肘和膝蓋擦傷、下巴割傷或流鼻血。……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