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20-1/26最高享89折優惠別錯過!
冰鑑新解
滿額折

冰鑑新解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00 元
優惠價
90270
庫存:3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曾國藩是近代中國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歷史人物。在清王朝內憂外患接踵而來的動蕩年代,站在不同的立場,對曾國藩的評價當然會有對立的觀點,但也有眾口一詞之處:那就是肯定他卓越的識人、用人術。曾氏統帥湘軍,戰功卓著,其成功的重要祕訣之一便是對人才的重視。 他認為「國家之強,以得人為強」,「國家大計,首重留心人才」。在人才問題上,他敢於走出傳統,確立了與時代相吻合的人才觀,主張摒棄崇尚「義理」、鄙薄「技藝」的思想,宣導「師夷之長技」的新觀念,成為西學東漸的先驅。為安內禦外,他提出「得人才者得天下」,致力於實用人才的培養。

曾國藩的十二條自律:
1. 主敬:整齊嚴肅,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 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3. 早起:黎明即起,醒後勿沾戀。
4. 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
5. 讀史:念三史《史記》、《漢書》、《後漢書》,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
6. 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 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8. 保身:節勞、節欲、節飲食。
9. 日知其所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
10. 月無忘其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的多寡,養氣之盛否。
11. 作字:飯後寫字半時。
12. 夜不出門。

作者簡介

曾國藩
西元1811~1872年,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諡文正,湖南長沙府湘鄉(今湖南省雙峰縣)人。中國清朝時期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中興名臣之一,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
曾國藩出生於一個豪門地方家庭,祖輩以農為主,生活較為寬裕。自幼天資聰明,勤奮好學。他在仕途上,十年七遷,連躍十級。他本人善於運用人才,對交友之道也頗有見地。
曾國藩也是清末著名的文學家與理學大師,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學術造詣極深,一生著述頗多。所著有《求闕齋文集》、《詩集》、《讀書錄》、《家書》、《家調》及《經史百家雜鈔》等,不下百數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傳於世。另著有《為學之道》、《五箴》等,但以《家書》流傳最廣,影響最大。
其一生與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密不可分。同治十一年二月(西元1872年3月),曾國藩在南京病逝,其家族後代也多出官宦,如曾紀澤等。

名人/編輯推薦

曾國藩七大鑑人術
1 神骨鑑:骨相察神的識人祕術
2 剛柔鑑:長短互補且剛柔相濟
3 容貌鑑:人是可以貌出品相的
4 情態鑑:觀情態識良莠之流韻
5 鬚眉鑑:鬚眉盡顯露男兒本色
6 聲間鑑:辨識聞其聲而知其人
7 氣色鑑:以氣觀志且以色察人

序言 用一雙眼看透一切人

「譽之則為聖相,讞之則為元兇。」正如國學大師章炳麟的評價一樣,曾氏一生毀譽參半:挽狂瀾於既倒,鎮壓太平天國,被譽為「中興第一名臣」;主張富國強兵,被譽為「洋務運動的先驅」;他是著名的理學大師,學術造詣極深,桃李滿天下,有「德比諸葛,功過蕭、曹,文章無愧於韓、歐」、「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他一生不愛財、不怕死;努力做清官,做名臣,是儒家最後一位聖人,也是封建社會最後一位精神領袖。但由於他殘酷鎮壓農民起義、又被世人喻為劊子手、曾剃頭、封建地主階級的衛道士、地主買辦階級的精神領袖;在「天津教案」中殺人割地,又被罵為漢奸、賣國賊……
作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曾國藩是近代中國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歷史人物。在清王朝內憂外患接踵而來的動蕩年代,站在不同的立場,對曾國藩的評價當然會有對立的觀點,但也有眾口一詞之處:那就是肯定他卓越的識人、用人術。曾氏統帥湘軍,戰功卓著,其成功的重要祕訣之一便是對人才的重視。他認為「國家之強,以得人為強」,「國家大計,首重留心人才」。在人才問題上,他敢於走出傳統,確立了與時代相吻合的人才觀,主張摒棄崇尚「義理」、鄙薄「技藝」的思想,宣導「師夷之長技」的新觀念,成為西學東漸的先驅。為安內禦外,他提出「得人才者得天下」,致力於實用人才的培養。
毛澤東曾認真研讀過曾國藩的許多著作,對其事業的成功深為敬服,對其文章品格也真誠仰慕。他一生多次提及曾氏,如25歲時說:「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34歲時說:「打倒太平天國出力最多的是曾國藩,他當時是地主階級的領袖。」77歲時說:「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蔣介石對曾氏更是頂禮膜拜,認為曾國藩為人之道「足為吾人之師資」。他把《曾胡治兵語錄》當作教導高級將領的教科書,自己又將《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終生拜讀不輟。據說,他點名的方式、靜坐養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地模仿曾國藩。曾國藩的個人魅力,可見一斑。
曾國藩有一句座右銘:「成大事者,以多得助手為第一要義。」他十分注意網羅和培植各類人才,其幕府享有「神州第一幕府」的稱號。到過太平天國的容閎在描繪湘軍大營人才盛況時說:「候補之官員、懷才之士子,法律、算學、天文、機器等專門家無不畢集,幾乎舉全國人才之精華,彙集於此。」幕府80餘人中,後來位至總督、巡撫、尚書等二品以上大員的就達三十人,如李鴻章、李翰章、左宗棠、劉蓉、唐訓方、彭玉麟、錢應溥、沈葆楨、丁日昌等。幕府還孕育了一批外交人員,如先後出使英、法、比、意的大使薛福成、出使英國的公使郭嵩燾、出使西班牙、德國的參贊黎庶昌等。一些知名的科技人員,如李善蘭、華蘅芳、徐壽、徐建寅等,也被延入麾下。曾國藩識別、培養、造就了大批人才,在中國歷史上是不多見的。
曾國藩善於「以相取人」。《清史稿‧曾國藩傳》載:「國藩為人威重,美鬚髯,目三角有棱。每對客,注視移時不語,見者悚然,退則記其優劣,無或爽者。」其得意門生李鴻章稱誦說:「知人之鑒,並世無倫。」甚至連對手石達開也承認:「公雖不以善戰名,而能識拔賢將,規劃精嚴,無間可尋,大帥如此,實起事以來所未見也。」
曾國藩很大程度上摒棄了相學中的神祕主義和江湖色彩,重神而兼顧形、重常而辨別奇、重理而指導術,特別強調人的精神和氣質。他透過多年實踐,總結自身識人、用人心得,完成了一部鑒人專著《冰鑑》,取「以冰為鏡,能察秋毫」之義,集中國歷代相術之大成,是中國古代相術流派中「書房派」的代表作。《冰鑑》體雖小而思精,言雖少而意深,其鑒人、觀人之法在今天亦有重要的實用價值。國學大師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一書中談到:「有人說,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有十三套學問,流傳下來的只有一套—《曾國藩家書》。其實流傳下來的有兩套,另一套是曾國藩看相的學問—《冰鑑》。」
蔣介石的相人之法,就得益於《冰鑑》。他在安排重要人事時,也常常觀察人的相貌顏色,以決定用否。《蔣氏王朝興衰史》說:「凡有重要人事安排,他必先招榜上有名者,觀察其相貌氣色,然後再做選用與否的決定。其相人之法得自曾國藩學說之處甚多。曾國藩著有《冰鑑》一書,是談氣觀相的一代宗師。據說蔣緯國在擔任三軍大學校長期間,《冰鑑》一書曾被指定為學生的重要參考書籍。」
《冰鑑》原文雖只有寥寥的2269字,但在考辨人才上,頗有實用價值,也有著一定的科學性,是人力資源中國化、本土化的適用教材,對政府、軍隊、企業等各級領導者識別、儲備、選拔、培養人才大有幫助。
不過,對於《冰鑑》,現代人讀起來頗為吃力,更難懂的是書裡講述「神骨」、「情態」、「容貌」等好壞的標準。如什麼樣的骨相、面相算是好相,好的標準又在哪裡?又如曾氏相術口訣:「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氣概,富貴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風波看腳筋;若要看條理,盡在語言中」,究竟蘊含著哪些寶貴的資訊?
關於絕世奇書《冰鑑》的研究、論爭,已持續了百餘年。無論是對於《冰鑑》本身,還是對於獨樹一幟的曾氏絕學,我們都可以採用一種全新的閱讀方式來征服它。本書力圖透過凝練的文字、精美的圖解等多種要素的有機結合,讓讀者輕鬆讀懂《冰鑑》,全方位地解讀曾國藩識人、用人之學。

目次

序言 用一雙眼看透一切人/5
第一章 神骨鑑:骨相察神的識人祕術
察人識人,神骨第一:在內為骨,外現為神/16
一身精神,具乎兩目/18
由眼神察知內心/20
細辨奸邪與忠直,清濁邪正之辨/24
欲查德行則觀動靜/26
曾國藩與相學/28
察探隱伏的精神,精神狀態支配你/30
英才雄才各具其神/33
真英雄必有真精神/35
「骨有九起」的涵義:古人樸素的智慧/37
智慧拓展:不識人才大事難成/39
選人用人以德為本/43
人貴忠誠/46
清濁之道,潔身自好/48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50
走出識人用人的盲點/52
知人善用,各就其位/54
用人不拘一格/56
剛柔:五行消長的狀態/60
第二章 剛柔鑑:長短互補,剛柔相濟
剛柔相濟,成就偉業/62
由五行觀人:五行形相/64
因才用人善驅馳/66
內剛柔辨才奸:觀人當識內剛柔/68
性格與成敗/70
剛愎自用的悲劇/72
剛柔失調為偏才/74
智慧拓展:成大事者需要有血性之人/76
英雄要屈身/78
保持彈性,進退自如/80
以硬對硬時絕不手軟/82
剛性太強,以柔掩之/84
揚長避短用人才/86
識人勿被假象迷惑/88
韜光養晦,收斂鋒芒/90
屈尊能柔是一種大智慧/92
要有容人的度量/94
第三章 容貌鑑:有感於內,必形於外
容以七尺,貌合兩儀/98
古人重相貌/100
人格影響外貌/102
透過儀容識人:容貌相互呼應,渾然一體/104
形體與性格/106
觀相貌識人術/108
破解五官的祕密:五官是人的名片/110
慧眼識五官/112
智慧拓展:影響力來自第一印象/114
古人論儀表/116
容貌恭敬是吉利/118
以貌取人的利弊/120
從表情考察內心世界/122
觀人需注重表裡如一/124
第四章 情態鑑:觀情態,識良莠
情態是精神的流韻:情態顯露風度/128
功名看氣概,富貴看精神/130
看大旨也看細處/132
常見的四種情態:由情態看人才的類型/134
弱而不媚為佳/136
「驕狂」誤人/138
戒除疏懶之態/140
用人方略/142
不常出現的時態:由時態察人/144
於純樸中選拔人才/146
平庸可恥者需提防/148
遠離「婦人之仁」/150
根據情態識謊言/152
智慧拓展:考察是用人的基礎/154
鑑人需全面細緻/156
人之高下,視其志趣/158
從胸襟器度識人成就/160
透過行為知心態/162
微見著,細節識人/164
留意反常情態/166
君子小人之辨/168
識人不能憑主觀喜惡/170
成大事者需勤/172
鑑人忌有色眼光/174
第五章 鬚眉鑑:鬚眉盡顯男兒本色
眉:兩眼的華蓋/178
鬍鬚:雄壯力量的象徵/180
智慧拓展:眉目可以傳神/182
神采重於鬚眉/184
獨具慧眼,預見英才/186
慎待早慧/188
大器晚成/190
管仲觀人十二準則/192
孔子的識人觀/194
孟子論辨識人才/196
莊子識人九徵/198
呂不韋的「八觀六驗」、「六戚四隱」/200
第六章 聲音鑑:聞其聲而知其人
聲音的清濁之分:中工相神,上工相聲/204
辨識聲相優劣高下:聲之優劣/206
辨音識人/208
音乃聲之餘:由聲音識氣質/210
洞察「口有蜜腹有劍」的小人/212
智慧拓展:言談鑑人優劣/214
察言觀色巧知人/216
用人忌浮誇空談/218
善聽弦外之音/220
做兼聽的智者/222
認真對待反對者的聲音/224
偏聽偏信,誤人不淺/226
口才與人才/228
謹言的智慧/230
正直敢言/232
識人,劍走偏鋒/234
第七章 氣色鑑:以氣觀志,以色察人
總論氣色:面部如命,氣色如運/238
氣色多種形態:氣色反映內在精神/240
修養浩然之氣/242
氣的顏色:觀色識人法/244
氣無色不顏,色無氣不靈/246
不佳的氣色:慎待自己的氣色/248
看「氣色」知健康/250
智慧拓展:觀人氣色知動向/252
躁靜無常,舉止不節/254
視色察情,盡鑑其質/256
控制好喜怒之色/258
男兒自立,需有倔強之氣/260
劉向六正六邪鑑人法/262
諸葛亮「識人七法」/264
劉劭的「八觀」、「五視」/266文

書摘/試閱

察人識人,神骨第一:在內為骨,外現為神
識人觀人,神骨為先。神,主要展現在眼睛上;骨,主要集中在一個人的面孔上。觀察一個人的「神」,可以辨別他的忠奸賢肖。
古代士、農、工、商四等人物,士列第一,士即讀書人。曾國藩以文人帶兵,又多以書生為重要組成分子,本章開門見山,說「文人先觀神骨」,顯示作者把讀書人作為《冰鑑》的主要對象。
曾國藩所強調的「神」,並非我們常說的「精神」一詞,它有比「精神」內涵更廣闊的內容。它是由人的意志、學識、個性、修養、氣質、體能、才幹、地位、社會閱歷等多種因素構成的綜合物,是人的內在精神狀態。一位成功的畫家,對於人物的最好表達,莫過於能夠抓住他(她)的神采,如世界頂級名畫《蒙娜麗莎的微笑》。
讀書到一定程度,「文人」神情上的氣質就會與其他人有所不同,彷彿若有光。在經綸事務中成長,歷經考驗,氣質神態則又會有所不同,這都是「神」的表現。
貌有美醜,膚之色有黑白,但這些都不會影響「神」的外觀。「神」有一種穿透力,能越過人容貌的干擾而表現出來,氣質即是「神」的構成要素之一。
「神」並不能脫離具體的物質事物而憑空單獨存在。骨骼是人體框架的根本支柱。骨之於人體,猶山石之於泥土。泥土脫落流失,但山石巍然屹立,仍足以見其雄壯;人體相貌即使有什麼損傷缺陷,但骨之丰俊神韻不會變化,仍足以判斷人的顯達。所以說「山騫不崩,唯石為鎮」。
「形」是「神」的藏身之處,但又與「神」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神」需透過形來表現。

《冰鑑》中說:「去掉稻穀的外殼,稻穀的精髓立刻呈現。」這個精髓,就是指一個人的內在精神。「山嶽表面的泥土雖然經常脫落流失,但它卻不會崩倒,因為它的主體部分是堅硬的岩石。」這裡所說的岩石,相當於一個人身上的骨骼。一個人的精神,主要反映在他的一雙眼睛裡;一個人的骨相,主要集中在他的面孔上。觀察別人,既要看他的內在精神狀態,又要考察他的外形。作為文人,則主要看他們的精神狀態和骨骼。好比開門見山,這是鑑人的首要之事。

 一身精神,具乎兩目
神發自於人的心性品質,集中展現在面部,尤其是一雙眼睛裡。
何為「骨」
這裡,曾國藩所言的「骨」,並不等同於現代人體解剖學意義上的骨骼,而是專指與「神」相配、能夠傳「神」的那些數量不多的幾塊骨骼。
據說北周時,明帝聽人傳說大臣楊堅有奇異之相,便放心不下地命相士趙昭前去觀看。趙昭便要楊堅除去冠帶,相看他的頭蓋骨。只見楊堅額頭中央微微突起,愈近頭頂愈突出,樣子極像一根肉柱,而且頭頂兩角也各凸出一塊。額頭亦寬闊飽滿,中央有骨隱隱突出,直貫入腦頂。趙昭一看,便知符合相書上的「玉柱貫頂」。加上楊堅神光閃爍,氣象非凡,便知此是真命天子,不可相害。於是,他隱瞞了實情。此後,楊堅果然成為隋朝的開國皇帝。其實楊堅當時權勢顯赫,「震主之勢」已經顯現,趙昭不過是順水推舟,跟骨相術並無多少關係。
眼睛藏神
一個人的「神」主要集中在一雙眼睛裡,人們常用「雙目炯炯有神」來描述一個人的精力旺盛、機敏幹練。按中醫理論,肝,其華在目,一個人肝有病變,從眼睛就可以看到一些徵兆。如果一個人雙目極有神采,熠熠生輝,表明腎氣旺盛,身體狀況好;而腎虛病人常常精神狀態不佳,缺乏活力。
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畫人像,有時放好幾年都不點眼珠。人們不解其故,他便解釋說,相貌畫得美醜一些都無關大體,要傳達神態,關鍵就在這眼珠上。這種思路源於漢代相學家許負的相術,許負《相法十六篇》云:「一尺之面,不如一寸之眼。」
人的喜、怒、哀、樂、愛、惡、欲、痛等各種感受欲望,甚至智愚忠奸都會從眼睛中流露出來。神與眼睛的關係就像光與太陽。神透過眼睛外現,猶如光從太陽裡放射出來普照萬物,所以曾國藩說:「一身精神,具乎兩目。」心有所動,眼神會流露變化。不論神光內斂或鋒芒外顯,神所傳遞的心性正邪、智慧賢愚,都是掩蓋不了的,一如雲層中的陽光。
觀人的神骨,猶如門外的大山,門既打開,山的面貌自然可見。由此喻人之命運,其優劣高下,不言自明。

 由眼神察知內心
眼神是心靈之窗,心靈是眼神之源。即使是一瞬即逝的眼神,也能表達豐富的情感和意向。
古人論眼神
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在人的五種感覺器官中是最敏銳的,大概佔感覺領域的70% 以上,因此被稱「五官之王」。希臘神話中,世人若被怪物三姊妹中的美杜莎看上一眼,立刻就會變成石頭,這是將眼睛的威力神化了。
大哲人孟子是個「眼科大夫」。他認為,光明正大的人,眼神一定端正;喜歡向上看的人,一定傲慢;喜歡向下看的人,會動心思;喜歡斜視的人,可能是心裡有病。司馬光也認為,眼睛藏不住內心的奸惡。眼睛明亮坦率,則表明此人光明正大;眼睛昏暗閃爍,則表明此人心術不正。古代相學認為,眼神貴藏。「藏者,如美玉靈珠,其光蘊蓄,靜中焰光坐久乃見,此為上相,大業之器也。」曾國藩就有這種眼相。據記載:「曾公貌之過人處,眼作三角形,常如欲睡,而絕有光。」這裡「常如欲睡」,是指曾國藩的眼神平時藏而不露,似乎昏昏欲睡,仔細觀察才發現曾國藩眼有「真光」,半隱半藏如琉璃之晃亮。
觀目實踐
曾國藩觀相識人,首先抓住人物的眼睛這個關鍵點。 如:「目有精光,三道分明」、「眼黃有神光」、「目有精光數道」、「眼有清光」、「眼無神光」、「目不妄動,為可靠」、「目精光而動,……不甚可靠」。他的相術實踐不僅清末諸家筆記屢有記載,而且亦頻見於曾氏《日記》之中。

陳青雲:先充為字號勇,在金鵝山打仗。……眼圓而動,不甚可靠。
陳品南:老三營湘旗旗長。挺拔,有靜氣。
喻科癸:平江親兵百長。年二十四歲。滿面堆笑,可愛。矮而精明。
黎以成:寧鄉人。四年,魯家壩入營,神昏。
莫有升:長沙人,年二十九歲。南勇、劉培元營內哨官。眼圓人滑。

顯然,曾國藩對上述五人有褒有貶,其中「挺拔,有靜氣」、「矮而精明」者或可提拔重用;而「眼圓人滑」、「眼圓而動,不甚可靠」、「神昏」者皆不宜委以重任。
觀人祕法
可靠者 不 可 靠 者
挺拔,有靜氣 眼無神光
目不妄動 目精光而動
眼黃有神光 眼圓人滑
目有精光數道 眼圓而動
眼有清光 神昏

眼睛的語言
眼睛之所以能傳神,實際上是透過瞳孔的擴大和縮小、眼球的轉動、眼皮的張合程度以及目光凝視來展現的。
常見的瞳孔語言為:在表示反感和仇恨時,瞳孔縮小,還露出刺人的目光。相反地,睜大眼睛則表示具有同情心和懷有極大的興趣,還表明贊同和好感。恐慌或興奮激動時,會使瞳孔擴大到平常的四倍。
眼球的轉動也可以顯示正在進行的思考活動。如兩人交談時眼球比較穩定、很少轉動,說明他態度誠懇;如果目光游移閃爍,說明他暗藏打算。
眼皮的張合程度一般能反映出人的精神狀態。沮喪懊惱會使人眼皮下垂,與人交談半閉雙眼是輕狂傲慢、目中無人的表現。
眼睛所能運用的最重要的技巧就是凝視。陌生人之間應盡量避免互相盯視,對敵人怒目凝視展現的是威嚴,朋友之間的凝視所表達的內容就更豐富了。
眼睛類型
從社會調查經驗看,可以做出如下概括:
1.兩眼對稱,外形穩定,與面部其他器官配合較為和諧。
這種人做事情中規中矩,往往是一個成功者。
2.眼窩深陷,眼球四周看起來有較大的凹陷空間。
這種人智慮比較深沉,所經歷的挫折也會接連不斷。一些偉人就很符合這種特質。
3.眼球外凸,眼睛大而明亮。
這種人智商很高,個性強;目光顯露天真無邪的,其人緣較好。目光比較敏銳,屬於能力強的領導型人才,往往能夠運用手腕控制局勢。袁世凱就是這種特徵,外國記者評論說:「他有一雙智慧而又充滿魅力的眼睛。」李鴻章則讚之為「當今之世,無出其右者」,也就不足為怪了。
4.眼睛偏小,眼瞼外部下走,眼白較多。
這種人心思細膩、變化多端,不易把握;做事往往不循常規;交朋友時會顯得比較功利。
5.有眼袋,眼角上翹者。
這種人有著較好的異性緣,常常能夠獲得長輩的欣賞,成人化的過程較快,能迅速適應環境,和周圍的人打成一片。
從眼睛還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精神狀態:一個健康、精力充沛的人,他的眼睛通常是明亮有神的,而且眼睛轉動靈活機警,眼光清晰且濕潤有水光;一個疲勞的人,眼睛就會顯得乏力無味、目光呆滯、眼光渾濁;一個樂觀的人其眼睛通常充滿笑容、善意十足;一個消極的人則往往眼睛下拉,不敢正視別人的眼光。
 細辨奸邪與忠直,清濁邪正之辨
目為精神游息之宮,觀目可知善惡清濁。
目中的「神」,有清與濁之分。比如,青少年與在社會上歷練多年的人相較,眼神是明亮清澈,沒有雜念的,而後者則變得老練世故,缺少那種清澈。曾國藩指出,「清」又分為邪與正兩種。人聰明智慧,但不意味著品行高尚,這就要從「神」之邪正中來區別。
一次,曹操派刺客去見劉備,刺客佯裝與劉備討論削弱魏國的策略,分析極佳。這時,諸葛亮進來,刺客便託辭上廁所。劉備大讚客人,諸葛亮卻見此人神情畏懼,視線低而時時露出忤逆之意,推測他是個刺客。劉備連忙派人去追,刺客卻已跳牆逃走了。
生活中,常有那些儀表不俗、城府深沉之輩,想一眼識破他的行徑,就比較困難了。西漢末的王莽就十分善於偽裝,表面上樸素謙恭、輕財好施,名聲極佳。大司空彭宣看到他之後,告訴兒子,王莽神清而朗,氣很足,其人聰明俊逸,但眼神中帶有邪狹之色,專權後可能要壞事。於是堅決辭職返鄉。果然,為了稱帝,王莽逼兒子自刎,且毒殺漢平帝,無所不為。
熟知了神有餘與神不足的區別,就容易判斷一個人的生命力、行動力、意志力和思考力。察神不是一個靜態的過程,除了觀察眼光清瑩渾濁外,還要結合舉止、言語,才不會有偏差。


《冰鑑》認為:文人在論述人的「神」時,一般分為清澈與渾濁。這比較容易區別,但精神的奸邪與忠直則不容易分辨。要考察一個人,應先看他處於動靜兩種狀態下的表現。
處於靜態時,如蚌含珠般的沉靜,目光清明沉穩,旁若無人;處於動態時,如春木抽出新芽,眼神宛如射出的箭直奔目標。以上兩種神情,澄明清澈,屬於純正的神情。
處於靜態時,如螢火之光,微弱而閃爍;處於動態時,有如流動之水,雖澄清卻游移。這兩種神情,是虛偽矯飾而奸心內萌。處於靜態時,似醒非醒;處於動態時,像驚鹿一樣惶惶。此兩種神情,反映此人雖有才智,卻不循正道。具有前一類神情者多不成器,具有後一類神情者則是含而不發之人。這兩者混雜在清澈的神情之中,是觀神時必須仔細加以辨別的。
 欲查德行則觀動靜
有動必有靜,靜後必是動。考察一個人,應看他處於動靜兩種狀態下的表現。
動靜結合鑑人
動與靜的結合,是中國古代哲學方法論的一個顯著特點。靜態判斷,必然會有失偏頗。動靜結合,則能提高評判的正確性。曾國藩善於識人、用賢的一些判斷根據,往往是靜態判斷,如「六府高強,一生富足」;一些具體判斷,往往是動態判斷,如「氣濁神枯,必是貧窮之漢」,而如「目國無神,縱鼻梁高而命亦促」,則是二者的結合。「動」,這裡是指眼睛視人觀物時的狀態;「靜」,指目光暫時靜止、不視人觀物時的狀態。
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趙勝很會看相。他在澠池之會上觀察秦將白起的瞳仁和眼神,判斷他的性格剛強但暴躁,「可也持久,難與爭鋒」,從而制訂正確的作戰策略。
淮軍建立之初,李鴻章帶了三個人去拜見曾國藩,恰好曾國藩出外飯後散步。待他回來,李鴻章請求傳見那三個人。曾氏說不必,李驚問其故。曾國藩解釋,第一個人低頭不敢仰視,必是一位嚴謹細緻、老成厚重之人,可任一般官職;第二個表面恭敬,正視不亂,背地裡卻左顧右盼,必是陽奉陰違之人,不可任用;另一個始終挺拔而立、器宇軒昂、目光凜然,是位大將之才。這位「大將之才」,便是日後立下赫赫戰功,並官至台灣巡撫的淮軍勇將劉銘傳。

眼光需正
眼神游移、浮動、散亂都不好。那麼,什麼樣的眼光才是好的呢?曾國藩認為眼光要露出金光。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有的人眼光很晶亮,有的人眼光就比較分散。還有一種眼光比較好,就是正色,就是眼光的視線是正色的。雖然不一定很光亮,很有神采,但如果是正色的,也是好的。
曾國藩在接見下屬的時候,他會很注意觀察這人的眼睛。凡是神色安定的,他都會有好的評語。對於那些眼光游移、青白的,他都認為不能賦予大任。這就是「邪正看鼻眼」。
成熟的人善於控制自己,即便不喜歡對方,也不會輕易地做出輕視、鄙夷的神情。而且你的眼神如果展示出一種落落大方、親和友善的風度,也容易受到尊重和歡迎。
 曾國藩與相學
相學,又稱人相學,是以人的面貌、骨骼、氣色、體態等推測吉凶禍福、貴賤夭壽的相面之術,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相學沿革
相學最早可追溯到西元前七世紀的春秋之際。據《左傳》記載,公孫敖請叔服給兩個兒子看相,叔服說他的兒子谷地閣(即下頷)豐滿,晚年運氣好,子孫興旺。戰國時,相術有了進一步發展,相術家有唐舉、尉繚等人。
兩漢時期,僅劉邦一家看相的事蹟《史記》就有詳細記載。發跡顯達之人,如丞相周亞夫、長平侯衛青、吳王濞等,都有命相故事傳世。東漢時連皇宮挑選嬪妃、采女都須經相士過目。此時相學理論體系初步建立,《漢書》載有《相人》,僅女相士許負就著有相書《德器歌》、《五宮雜記》諸種。
魏晉時期,相學得到進一步發展。在《三國志》中我們就能常常看到許多相學人物事蹟,如管輅、朱建平、柳無景等。隋唐時,看相成為重要的職業,相學家有袁天罡、龍復本、夏榮、丁重、劉思禮、袁客師等。
到了宋代,相學家主要有陳摶、麻衣道者等,相書有《月波洞中記》、《玉管神照局》、《麻衣相法》等。明代時,看相風氣發展到巔峰。相學名家有劉伯溫、僧如蘭、張田、袁珙與袁忠徹父子。著作有《永樂百問》、《柳莊相法》、《人相大成》等。清代相學得到了更大的發展,著作主要有范文園的《水鏡集》、雲谷山人的《鐵關刀》、棲霞山人的《金鉸剪》、白峰禪師的《靈山祕葉》、陳釗的《相理衡真》等。
《冰鑑》與「文士派」
民間流傳的相學是靜態考察,易流於機械主義,而且宣揚命運天授思想,人的富貴榮華,僅憑相貌來定,難免流於迷信。而曾國藩觀人鑑人,目的都是為了選賢任能,他摒棄了江湖中那種重形輕神、重奇輕常、重術輕理的俗習。《冰鑑》重神而兼顧形,重常而辨別奇,重理而指導術,從整體出發,就相論人,就神論人,從靜態中把握人的本質,從動態中觀察人的歸宿。講究均衡與對稱、相稱與相合、中和與適度、和諧與協調、主次與取合,等等,是我國古代專論文人的理論著述之一,被稱為「書房派」,亦稱「文士派」。這樣的思想才是考察人物、鑑別人才的正道,今天的領導者要善於從中吸取經驗,領會其精髓。

察探隱伏的精神,精神狀態支配你
觀人識人,可由其情態舉止,察探其隱伏在內的精神氣質,判斷其心靈深處的活動。
「脫略」和「針線」這兩種精神狀態,實際上都存在於人的內心,但是只要其稍微向外一流露,它立刻會變為情態,而情態是比較容易觀察的。
常言道:「三分實力,七分士氣。」這「士氣」就是一種精神狀態。「士氣」旺盛,精神狀態好,爆發力就強,就能平添許多力量;如果萎靡不振、情緒低落,那只會影響正常實力的發揮,甚至形成一種無形的阻力。在體育競技場上,勝利只屬於有良好精神狀態的運動員。我們做任何事都離不開良好的精神狀態。
人的精神狀態又有兩種展現方式,一是自然流露,一是勉為抖擻。換言之即是真流露和假振作。經驗豐富的人,能較容易地看出他人是情真意切,還是故意造作。儘管人的情感和精神狀態有不同的表現,可能會給辨別「神」的真假帶來干擾,但綜合人的各種言語行止表現,完全可以察看「神」之真假的。
項羽初次見到一統中原的秦始皇時,大聲嘆曰:「彼可取而代之。」可見項羽的真性情、真個性──樸直坦率而又大膽或「莽撞」。而劉邦見到秦始皇時,則說:「大丈夫當如此也」。兩人的話語神情不一樣,但從中卻真實地表明他們的內心活動和個性,劉邦與項羽相比,就要含蓄婉轉得多。

看內在精神
要分辨一個人的能力和前程,相貌外形是靠不住的。文天祥是一個很俊美的人,身材魁梧,厚背圓腰,秀目長眉,雖為狀元書生,但不失英雄氣概。王安石是一個不修邊幅的人,衣服一月不洗,身上還有蝨子,眼睛裡白多黑少,至少算不上英俊。但他們同樣流芳百世。因此,從外表察人,主要考察精神。
太平天國裡的南王馮雲山會相術,他相中了洪秀全有異相,並且篤信之,然則他卻無法相中自己,竟然出師不久即命喪。曾國藩也頗會相術,但他的相術有其深厚的文化根基,自有另一種精神在裡面。他打比方說:「不了處看其脫略,做了處看其針線。」就是說,事情尚未做完,可看一個人的心態;事情做完了,不能光看結果,還要看其所用的方法和手段。這樣方才識得良才。就好比女紅,其活是精是粗,寄託著一個女人的心思和精神在裡面。
「小心者」心性志氣很高,但容易氣餒,難以承受多次失敗的考驗;「大膽者」如果粗枝大葉,即便把事做成功了,也會漏掉重要細節,反而是一種無形的失敗;膽大心細的人,則會在勇往直前時,密切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從而保證各個環節都不出差錯。能夠從大小兩方面仔細考察一個人,就不容易出現偏差。
精神需充沛
英國首相邱吉爾也以精力旺盛、鬥志十足著稱。他說:「我想要做什麼,就一定能成功。」面對競選失敗,甚至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困境時,他泰然自若,被英國人稱為「快樂的首相」。他嚴格按照生理時鐘生活,德國法西斯對倫敦瘋狂轟炸時,有人發現邱吉爾坐在地下室裡織毛衣。這是他特有的一種休息方式。
生活中,有的人一旦有所成就,便自命不凡。而一旦遇到困厄,則一蹶不振。這是精神欠佳的表現。時時自省、自勵,能抵抗誘惑;有才氣,卻無傲氣;有百折不撓的毅力和勇氣,始終呈現一種良好的精神狀態。這樣的英才,領導者怎會不青睞呢?

《冰鑑》認為:一般來說,人的精神狀態在振作時比較容易觀察,處於沒有振作與振作的間隔時則難以觀察。故意振作的精神,難以堅持很久,而自然流露出來的精神,則後繼有力,故能持久。道家有所謂「收拾入門」(養氣煉性的術語,主無雜念、精心修煉的狀態,如同清理好門外的東西入室)之說,用於觀「神」,要領是:尚未「收拾」(即雜念未去),要著重看人的輕慢不拘;已經「收拾入門」,則要著重看人的精細周密。
小心謹慎的人,要從他有雜念時去看他。若他的舉動疏忽大意,好像漫不經心,這就是所謂的輕慢不拘。
對於性情豪放率直的人,要從他靜心無雜念時去看他。若他的舉動周密,一絲不苟,這就是所謂的精細周密。

 英才雄才各具其神
英雄是成功者的典型代表。三國時劉劭認為,英雄是由「英才」的聰、明、智和「雄才」的力、勇、膽六種要素組成的。然而要有所成就,二者必須相容。
捉刀英雄
《世說新語》中有一個「捉刀」的典故。匈奴曾派使者訪魏,曹操因自己個子矮小,其貌不揚,怕影響魏國的尊嚴,便讓崔琰代替自己接見使者。自己則扮成衛士,持刀於側。據記載,崔琰「眉目疏朗,鬚長四尺,甚有威重」。接見之後,曹操派人去打探,使者表示:「魏王(指假扮者崔琰)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者(指曹操本人),此乃英雄也」。曹操覺得此使者太過聰明,就派人殺掉了他。可見,英雄總有英雄的神采、風度,這種本色和風度不是靠長相、身體所能替代的。
英才、雄才
古人認為,英,就是智慧超群;雄,就是膽略過人。這是對「英雄」大致上的定義。英才若沒有雄才的膽力,其主張就不能推行;雄才若沒有英才的智慧,其事情就不能辦成。歷史上張良這樣的人可算是「英」的代表,而韓信則是「雄」的典型。「故英可以為相,雄可以為將」,只有英、雄兼備的人才能為王。
楚霸王項羽英才的成分相對較少,剛愎自用,非但不能重用謀士范增,而且陳平、韓信等英才亦紛紛轉投劉邦,因此他雖然能在三年之內威服秦國諸侯,然而僅維持五年,終落得一個烏江自刎的悲劇。
至於劉邦,英才成分則相對比較多,他曾大宴群臣,問他為何能夠奪取天下?項羽又為何會失掉天下?群臣所說不一,最後劉邦說:「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張良);鎮國家、撫百姓、供軍需、給糧餉,我不如蕭何;指揮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豪傑,我能有他們,所以得天下。項羽只有一個范增,還不能重用,因此敗在我手中。」這可謂是劉邦對其成功最客觀的評價。
在曾國藩看來,英才以智慧謀劃為主,雄才以膽識武功為主,鮑超便屬於後者。英才不少雄才的膽氣,雄才又不少英才的智慧,這樣的人即使不為人主,也可以創業一方,劉銘傳就屬於這種人。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70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