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島嶼幻想曲:戰地馬祖的想像主體與未來
滿額折
島嶼幻想曲:戰地馬祖的想像主體與未來
島嶼幻想曲:戰地馬祖的想像主體與未來
島嶼幻想曲:戰地馬祖的想像主體與未來
島嶼幻想曲:戰地馬祖的想像主體與未來
島嶼幻想曲:戰地馬祖的想像主體與未來
島嶼幻想曲:戰地馬祖的想像主體與未來
島嶼幻想曲:戰地馬祖的想像主體與未來
島嶼幻想曲:戰地馬祖的想像主體與未來
島嶼幻想曲:戰地馬祖的想像主體與未來
島嶼幻想曲:戰地馬祖的想像主體與未來
島嶼幻想曲:戰地馬祖的想像主體與未來
島嶼幻想曲:戰地馬祖的想像主體與未來
島嶼幻想曲:戰地馬祖的想像主體與未來
島嶼幻想曲:戰地馬祖的想像主體與未來
島嶼幻想曲:戰地馬祖的想像主體與未來
島嶼幻想曲:戰地馬祖的想像主體與未來
島嶼幻想曲:戰地馬祖的想像主體與未來
島嶼幻想曲:戰地馬祖的想像主體與未來
島嶼幻想曲:戰地馬祖的想像主體與未來
島嶼幻想曲:戰地馬祖的想像主體與未來
島嶼幻想曲:戰地馬祖的想像主體與未來
島嶼幻想曲:戰地馬祖的想像主體與未來
島嶼幻想曲:戰地馬祖的想像主體與未來

島嶼幻想曲:戰地馬祖的想像主體與未來

商品資訊

定價
:NT$ 500 元
優惠價
90450
庫存:3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3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一部超越冷戰框架的馬祖民族誌

一個既是馬祖,也是臺灣的故事
──夾在兩岸之間的島嶼,如何以小搏大,想像未來?

 

「同島一命」是今日臺灣耳熟能詳的團結抗疫口號,事實上這句精神標語早在半世紀前已經出現,廣泛分布在我們熟悉卻又陌生的馬祖列島──熟悉於它地理上的存在,陌生於其他所有一切。

本書是第一部馬祖民族誌。作者不採冷戰框架由上而下俯瞰馬祖,改採由下而上的視角,引領我們貼近馬祖人的生活世界與內心感受。

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馬祖列島只是散落在中國東南沿海的島嶼,卻因美蘇冷戰與臺海兩岸衝突,一夕之間變成前線戰地,被迫接受軍事統治。然而,當軍事統治於一九九二年結束,擺脫戰地身分的島嶼反而面臨邊陲化的危機,以致馬祖人對於未來應走向何方,一直感到困惑憂慮。

本書作者林瑋嬪二○○六年首度造訪馬祖,此後十餘年多次前往進行深入田野調查,思考馬祖人在當代如何重新認識自我與想像島嶼的未來。她以極富畫面的文筆,生動描繪馬祖從早期漁村時代、二十世紀軍管時期,到二十一世紀今日的樣貌;其中,「以小搏大」和「想像」為貫穿全書的核心概念,作者細密分析二者如何在歷史中形成演變,並且持續影響島上人們的行動。

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回顧島嶼歷史,介紹一九四九年前與後馬祖社會文化的巨大轉變,並揭示賭博之於馬祖的特殊意義。第二部探討新媒體技術(網路)引進馬祖後,對於建立馬祖想像共同體的重要性。第三部討論解嚴後馬祖人對島嶼未來提出的各種想像(跨海進香、博弈計畫),以及想像之間呈現的世代差異。

臺灣和馬祖處境相似,身為夾處於強權間的島嶼,每當地緣政治發生變化,都必須快速因應,重新定位,設法增強乃至創造與世界的連結。因此,馬祖的故事,就是臺灣的故事;馬祖人的嘗試與努力,值得臺灣思索借鏡。

本書英文版為「劍橋臺灣研究叢書」首作,中文版由作者親自改寫增訂。

*封面畫作/〈她的艾綠色〉(馬祖畫家劉梅玉繪)

作者簡介

林瑋嬪
英國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曾任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與人類學系系主任。專長為宗教、親屬與想像。著有專書 Materializing Magic Power: 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Villages and Citie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5)。該書獲得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中文改寫為《靈力具現:鄉村與都市中的民間宗教》(臺大出版中心,2020)。二○二一年出版馬祖專書Island Fantasia: Imagining Subjects on the Military Frontline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另編有《媒介宗教:音樂、影像、物與新媒體》(臺大出版中心,2018)與《氛圍的感染:感官經驗與宗教的邊界》(臺大出版中心,2022)。

名人/編輯推薦

在《島嶼幻想曲》中,林瑋嬪深入探究位於臺灣海峽的馬祖島民如何不斷創造自身與社群。她的民族誌寫作不但觀察敏銳又極富創見,且以相當有說服力的方式說明變動的地緣政治與新興科技如何為島嶼帶來新的動力,提供創造新認同的可能。馬祖是一個非常獨特、甚至可說獨一無二的地方。但林瑋嬪有力又生動的分析則顯示,馬祖的故事不單只屬於馬祖,而與世界上每個角落都有關係。
──宋怡明(《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作者)
【共同推薦】
李豐楙|中央研究院院士
宋怡明|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中國歷史學教授
徐進鈺|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特聘教授
何明修|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
趙彥寧|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呂欣怡|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楊綏生|前連江縣縣長
曹爾元|前連江縣觀光局局長
劉家國|馬祖資訊網站長
曹以雄|前連江縣文化局局長兼刺鳥咖啡書店經營者
曹爾嵐|連江縣牛角村村長
曹雅評|馬祖青年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
李 問|民進黨連江縣黨部主委

導論:想像的主體(節錄)
【金門、馬祖與冷戰框架的超越】
前線島嶼除了馬祖外,還有南方的金門。由於島嶼大,且幾次重要的戰役皆發生在當地,金門不但更為一般人所熟知,而且學術上吸引更多學者的關注。近年更有重要的社會史專著出版。歷史學者宋怡明(2016 [Szonyi 2008])的《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以地緣政治為背景,分析國共戰爭與美蘇冷戰如何深刻影響地方社會。他說明「軍事化動員」(militarization)(Enloe 2000; Lutz 2004)如何深入金門人的家庭、宗教與經濟。軍事的價值、利益與各樣現代化計畫結合,將前線金門轉化為一個充滿「軍事烏托邦現代主義」的地方。
宋怡明的書提供了我們理解馬祖的重要歷史依據,尤其從冷戰的角度將金門置於地緣政治的框架,讓我們對地方歷史有了鉅視的理解。本書與該書不同之處首先在於我採用了不同的視角,以更貼近個人生活世界的方式探討人們對於經歷這段歷史的感受。曾親身經歷軍事統治的人,其實不容易表達他們心中對那段過去的想法;但是透過他們的生活經驗,例如他們的空間移動、經濟活動與休閒娛樂,能讓我們更接近他們在軍事統治時期的遭遇。
本書也從馬祖與金門不同的歷史、地理與文化背景進一步思考:同樣一套制度在不同地方施行所產生的分歧結果與反應;也就是,軍事統治與地方不同的接合過程(articulation)。首先,相對於金門六百年的拓墾史以及軍人來到前已文風鼎盛、經濟富庶的景況,馬祖各島早期只是漁民暫居之處。島上素樸有限的開發使得人民對戰地政務在當地的實施有著複雜的情感,因為伴隨著威權統治而來的是軍人在馬祖進行大型基礎建設與推廣基礎教育,這些都是在邊陲小島生活的人們未曾享有的資源與經驗。如前所述,馬祖各島過去無法獨立存在,無論生活用品的補給與教育的完成都要仰賴中國大陸。軍事統治雖帶來壓迫,但也提供地方人們新的機會,形成人們對軍方愛恨交織的複雜情結。
其次,不同於金門的耕讀傳統,馬祖的漁村社會文化元素也在軍事統治過程中發揮作用。例如,賭博向來是漁村的重要娛樂,是漁民習得如何冒險的重要方式。即使軍事政府百般禁止,賭博作為島民生活的一部分不但持續保有活力,且發展出與軍事生活共存的方式。解嚴後,馬祖人以小搏大的冒險精神也再次展現在為陷入兩岸僵局的島嶼,不斷尋找新的機會中。儘管未能成功,也能快速重整,尋找下一個翻身契機。
第三,性別關係。馬祖的女人從打魚的年代、戰地到當代的發展也與金門女性有所不同。在漁業時期,男人出海打魚,女人維持家務是家中的兩性分工模式。對於一個海難容易發生、暫居性質強且宗族力量薄弱的社會來說,女人一直是維繫一個家庭存續的重要力量。雖然如此,漢人親屬父系的傾向加上女人沒有實質收入,地位仍十分低落。軍人來到,軍需經濟形成後,女人開始有了做小生意賺錢的機會。她們對家庭經濟的貢獻,甚至逐漸比從事漁業或在軍人政府底層工作的丈夫來得重要。與金門女性的遭遇不同(宋怡明,2016: 183),新的經濟實踐使得馬祖女人的角色在戰地時期凸顯出來,尤其是做生意的女人。她們走出家庭,組成女性團體。她們也參與公共事務,逐漸得到「父系之外的空間」。然而,解嚴後軍人撤軍,軍需經濟沒落後,新世代女性的角色也面臨新的挑戰。
最後,有關當代網路的發展。解嚴後,各樣資訊開放,新媒體技術也隨之進入。馬祖的地理特色使得新媒體在當地發揮極大的效用。地處國境極北,島嶼破碎分散且交通不便,使得過去馬祖島際聯絡向來不易。解嚴後,《馬祖資訊網》以地方為中心的經營方式,不但將資訊快速傳遞到各島,同時也在原本強調獨力作戰的島嶼之間建立起前所未有的情感連結;其重要的結果是網路科技生產了新的地方性。這樣的過程在以一個大島為核心且與臺灣往來便利的的金門島群就沒有出現。即使有類似的網站出現(例如,《早安金門》),但始終沒有達到類似的效果。種種傳統文化的再發明以及新媒體技術的使用,讓我們必須重新思考邊陲社會的特殊性:它更是一個充滿高度想像的空間,無法只以冷戰的框架來理解。「想像」提供我們一個新的角度,重新認識島嶼的特質。

【本書大綱】
本書分為馬祖的歷史、想像的新技術以及島嶼的未來三個部分,探討馬祖從早期拓墾、軍事統治到二十一世紀今日的樣貌。第一部分關於島嶼的歷史:第一章介紹一九四九年前的馬祖。馬祖列島在中國的歷史上始終是國境邊陲,居民來來往往,大概要到清中葉以後才穩定下來。島民以打魚為生,魚貨銷往大陸沿岸換取生活品。因此,馬祖與大陸在生態、社會與文化上都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第二章探討軍人的到來如何全面改變島嶼生活世界。一九四九年後,蔣介石的軍隊來到馬祖,改變了這些島嶼的命運。由於兩岸的對峙,使得金門與馬祖成為戰爭的前線,切斷了島嶼原本與大陸密切的往來。從一九五六年開始,中華民國政府在馬祖實施「戰地政務」制度。長達三十六年的軍事統治致使馬祖長期對外封閉,但也形塑了島嶼共同體的想像。
第三章分析戰地政務時期經濟、教育與性別關係的改變。由於漁民在空間上相對自由的流動性,使他們成為國防軍事上最可能的通敵洩密者。國家對於漁業嚴格的監控導致馬祖原本賴以為生的漁業逐漸凋蔽,島民從一九七○之後逐漸移往臺灣,到工廠工作。在馬祖當地,則因保送制度的實施,地方出現了返鄉服務的公教人員。留在馬祖的人也轉型為做軍人生意,軍需經濟在地方逐漸成形。這個轉變另外的重要意涵是戰地時期的女性開始有了賺錢的機會,成為家戶經濟重要的貢獻者,她們的地位因此有明顯的提升。第一部分的最後一章,第四章,討論戰地時期風行於馬祖的賭博。我將賭博放在島嶼的生態、文化與社會脈絡中來理解,說明賭博不僅是漁業時代重要的娛樂,也同時培養了漁民以小搏大的冒險精神。在戰地時期,賭博因軍事生活的壓抑與單調進一步發展為全民的日常,是戰地人們抒發生活苦悶的重要方式。
隨著臺灣民主化的風潮以及馬祖人的爭取,軍事統治在一九九二年結束。解嚴後,資訊大開,新媒體技術也引進馬祖。第二部分探討這些新技術如何帶來不同的想像。第五章分析在二○○一年成立的地方網站《馬祖資訊網》如何突破馬祖的地理格局,將在馬祖以及在臺灣與中國的馬祖人銜接成一個「網路新社群」。網路科技使得馬祖從最早的漁民暫歇之地,冷戰時期的軍事前線,轉變成今日以馬祖為主體,具有自身價值與意義的地方。第六章聚焦到個人。本章以《馬祖資訊網》上有名的網路連載《雷盟弟》為例,分析作者陳天順在十五歲因馬祖漁業衰頹跟著家人離開馬祖後,如何透過網路科技的及時性與連結性和網民共創戰地記憶;網路書寫因此成為主體化的過程。本章總結第一、二部分的歷史,提供本書最後探討島嶼未來想像的基礎。
第三部分討論解嚴後馬祖人為島嶼未來提出的一系列想像。第七章以三個出生於一九五○至一九八○年代之間,生命經驗橫跨軍管前後期的女性為例,探討當代馬祖女性的自我意識以及家庭意涵的改變。由於馬祖早期重男輕女,女人所接受的教育十分有限。她們不容易如同保送到臺灣的男性一樣,回到馬祖後能取得政府重要的職位而擁有社會資源。她們今日仍掙扎於傳統母親的角色與工作之間。然而,正是如此的遭遇與掙扎反而能夠提供重要的線索,幫助我們更深入思考當代馬祖社會面臨的挑戰。
第八章與第九章討論馬祖中生世代如何以各種宗教媒介形式──包括新的儀式、神話以及物質實踐──創造更大空間與人群互動。第八章從社造開始,探討馬祖在一九九二年解嚴軍事政府撤離後,面臨地方派系多角林立而難以統合的窘境。本章描述旅臺歸鄉議員曹以雄如何引進當時風行臺灣的「社區總體營造」,打造「閩東文化村」,進行社區重建與聚落保存。在這個過程中,中生代逐漸獲得了對地方更多的理解,他們最後與地方居民合力建廟,協商他們對聚落社群的想像。第九章分析馬祖人從二○○○至二○一○年間進行如何以一系列的新宗教實踐──包括舉辦跨海進香、宣揚「媽祖在馬祖」神話,以及建造媽祖墳塚與巨神像──為島嶼在兩岸變動的關係中爭取新的地位。本章說明這些宗教發明是馬祖人試圖突破島嶼邊陲化困境的方式;他們透過神話與儀式將馬祖「再尺度化」,嘗試尋找馬祖在兩岸關係中新的位置。
最後第十章,我探討馬祖縣長推動美國商人所提出之「亞洲地中海」博弈計畫在當地引發的爭議。本章特別關注「後軍事世代」的出現;他們在馬祖去軍事化後出生、成長,由於沒有戰地的生活經驗,他們與上一代對馬祖的理解以及對未來的圖像也相當不同。馬祖的未來要如何能夠納入內部的不同觀點是島嶼人們接下來要面對的挑戰。本書的結論再次強調個人想像是社會想像的重要基礎。無論在縣長、議員還是後軍事世代的身上,我們都可以看到即使面對失敗,個人想像仍然潛藏活力,為島嶼帶來希望。
孤立於海上,馬祖在很多方面都不禁令我們想起人類學的經典研究:《西太平洋的航海者》。透過馬林諾斯基的筆觸,初步蘭島民的豐富想像與海上探險經驗深植於我們心中。我們已經熟悉太平洋上的初步蘭人,而掙扎在詭譎多變當代世界中的馬祖人,正等待著我們一探究竟。

目次

中文版序
英文版序
馬祖福州話拼音方式

導論:想像的主體

第一部 馬祖的歷史
第一章 外洋禁山
第二章 愛恨交織的前線戰地
第三章 離開或留下?
第四章 與國家賭一賭
 
第二部 想像的技術
第五章 線上馬祖
第六章 網路戰地記憶

第三部 島嶼的未來
第七章 當代馬祖的女人與家
第八章 從社造到建廟
第九章 再中心化的宗教實踐
第十章 「亞洲地中海」之夢

結論:成為我們自己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第四章 與國家賭一賭(節錄)
【賭博成為戰地全民日常】
雖然政府大力禁止,賭博在軍事統治時期卻逐漸擴張,不但與各行各業人們的生活更為緊密連結,也發展出更豐富的意涵。《馬祖日報》從一九五七年創報以來到一九九二年解除戰地政務這段期間,報上屢屢刊載查緝賭博、燒賭具以及戒賭禁令等新聞,正呈現賭博在馬祖盛行的狀況。而且,賭博在這個時期已不再只是漁民之間的休閒娛樂了。

■公教人員
「抓得愈緊,賭得愈凶」,馬祖人說。以前只有漁民賭,現在不只是漁民了,戰地政務時期出現的公教人員也加入了戰局。《馬祖日報》上對公務人員的三令五申說明了公務單位與公務人員積極參與的情形。馬祖酒廠、物資處與馬祖日報社等公務單位都有人被抓,相繼上報。不過,即使官方一再嚇阻,並以嚴厲的撤職方式處罰,仍無法遏止他們的投入。一位任職馬祖電力公司的大哥描述那時的景象:

「當時我們辦公室的麻將桌從不收起來。中午十二點一休息,大家立刻衝過去搶位置,有的甚至飯都不吃。」
「為什麼他們如此瘋狂?」我追問。
「我也不知道……好像這樣日子才可以度過(他搔搔頭說)。」

大哥的支吾傳達了辦公室人們對於賭博某種無法言說的情感與渴望(inexpressible affect and desire);中午的麻將時光調解了公務機關例行性步調的單調與枯燥。
我們可以從物資處進一步來瞭解戰地政務時期公務員與賭博的關係。物資處是戰地政務時期特別單位,管控島內物資的流通。其處長、副處長與各科科長都由軍方派任,馬祖人擔任下屬辦事人員。因此,物資處有半軍方單位的性質:每天工作人員要先升旗、做完早操後才開始上班。物資處留下來的辦公室舊址至今還可以看到旗竿聳立在正中央(圖4.1)。
物資處負責調節島內重要物資。除了米由軍方直接管理之外,人民所需的民生用品,如麵粉、糖、各式酒類,以及建築材料如鋼筋、水泥等,都必須向物資處採買。整個物資處可說是一座大型倉庫(圖4.2)。
物資處的工作幾乎是一天二十四小時不停歇。除了一般上班工作時間外,倉庫要有人看守。臺灣若有補給艦來,必須要有人馬上去港口支援,協助進貨。因此,工作人員要輪流值夜,睡在那裡。一個禮拜至少一次,事實上常常更多。物資處有自己的廚房,為工作人員準備三餐。員工直接睡在辦公室樓上(見圖4.2)。我們可以從物資處人員的作息時間表一窺他們的冗長辦公室生活(見表4.1)。
在物資處工作的人早上七點半前就要到,大家吃完早餐後,接著升旗、做早操,開始一天工作直到下午。下班吃完晚餐後,有的人可以回家,但不少人還要繼續留守。在這樣冗長的工作時間中,長官為了調劑員工的生活,特別設有下午三十分鐘左右的休息時間,要員工到廣場上去運動,打籃球(見圖4.2廣場中的兩個籃球框)。
不過,在這樣單調沉悶的生活節奏中,暗中也點綴著各式各樣的賭博方式。如中午休息時間有的時候會小賭一下撲克牌或象棋。下午三點半休息時間賭籃球。晚上時間多一點,大家就可以一起打麻將。物資處後方的防空洞是工作人員的天堂,他們牽了電線到那裡,安裝照明設施以度過漫漫長夜。通宵打牌後,隔日常常電線就被剪了─長官不高興在警告他們了!他們隔天可能就會乖一點早點回去睡。另外,相當有趣的是他們如何翻轉長官們眼中的正當娛樂「打籃球」成為「賭籃球」。
如圖4.3所示,罰球圈有九個位置。大家下場後,球拍一拍,使個眼色,就會開始賭了。通常是四個人一起玩,有時是每人一次投十個球,得分最多的人贏。更經常的方式是每個人輪流投球,球沒進就留在原位。若有進就可從位置一往二、三⋯⋯順序移位,先到位置九的人贏,其他視所在位置賠一百、兩百與三百。物資處單調的生活顏色就被這些各式各樣不同的賭博方式擦亮了。

■賭到墳墓去!
有時政府抓得很凶,辦公室或工作的地方也都沒辦法賭了,怎麼辦呢?人們就躲到荒廢的豬欄或往荒郊野外去賭。例如,牛角村落山上的墳地就是當時人們聚賭的地方。墓園有平坦的土地方便人們聚集,擺開陣勢。據說那裡只要公務人員中午休息時間十二點一到就很熱鬧。他們會來擲骰子,一直賭到一點半要上班了才結束。山上位置隱蔽,不容易被發現。賭徒也會安排人站哨,若有警察或憲兵聞風而來,可立即竄入林間,四散逃逸。
警察其實自己也會賭。為了要瞭解民眾賭博的情形,我訪問了戰地政務時期幾位曾擔任警察的人。其中一個在一九五○至一九六○年間擔任警察的長者回憶起他的同事,說他人很不錯,但被免職了,因為打麻將時被抓到。他也說他自己在山隴老街巡查時看人打牌時,被長官發現,記過一次;看來就連警察自身也很難抗拒打牌的誘惑。
好不容易我才終於在牛角遇到一位看起來很正派的阿伯說他從來不賭。但他接著說,他在一九七○年左右擔任警察期間,有一次有人通報牛角山丘上有人在賭博。他過去抓,沒想到竟然看到他媽媽也夾雜在人群中,是「賭徒」之一。母親看到兒子來抓,連忙逃跑,在驚慌中踉蹌跌倒。那時還年輕的阿伯趕快過去扶她起來,尷尬地說:「慢慢走就好。」
不過,事實上大部分賭徒都擅於逃跑,常讓年輕時當警察的阿伯抓不到。後來又有一次接獲檢舉說福澳有聚賭情形。他這次特別帶了不少人,兵分二路:一些從前門進去,他自己則繞行到後門,希望以全面包抄的方式一舉拿下所有賭徒。很幸運的,這次他成功了!但是一腳踹開門後,迎面而來竟是自己的兩個舅舅!阿伯說他覺得再這樣下去,親人都快被他抓光了,於是申請調離警察部門,轉到戶政去了。

■桌底下.坑道中
不只是公務人員,一般民眾有機會也賭。特別是在民防隊訓練期間,大家更是愛賭。他們神色自若地說:

軍官在講臺上口沫橫飛教導如何保養槍枝,防禦匪諜,我們坐在下面就在桌底下發牌,打「十三張」。

軍事演習更是賭博的好時機。特別是島上那些彎彎曲曲、綿延數里的坑道,簡直就是民防隊員賭博的天堂!因為長官看不見,也查不到。馬祖人說:

十分、二十分鐘都可以賭。時間短就發兩張牌比大小,時間多一點就發四張比對子。賭博本來就很有彈性(笑)。

教職人員也不例外。有的老師就躲在圖書館角落賭。大家事先約好,只要聽到有人腳步聲接近,就立即用布把麻將子蓋起來,趴在桌上假裝讀書讀累了在打盹兒。位於學校偏遠角落的貯藏室當然也是不錯的地點,人跡罕至、雜物障眼。

■女人與骰子
女人在戰地時期做阿兵哥生意有收入了,也會賭一把。特別是那些開店做阿兵哥生意的,以及到海邊採螺貝在市場賣的女人。她們有了收入後,即使在忙碌的工作中,仍會抽空賭一下。擲骰子通常是她們的最愛,因為擲骰子速度快,一把下去就立見輸贏,不會影響到她們的生活節奏。她們擲起骰子來,肢體語言非常多。特別是當莊家分數低,有機會可以贏的時刻。她們會先對著骰子喃喃自語,或是放在臉頰上,邊搓邊說:「猴子洗臉有錢賺。」(kau se mieng ou tsieng theing)然後吹氣、放在胸口上揉。等到要擲了,就會激動叫著:「四五六!四五六!」希望骰子能落在高點;莊家此時相對會喊:「一二三!一二三!」希望落在低點,來個不輸不贏,氣氛十分熱烈。她們知道萬一被抓,要罰掃街道、清水溝,甚至要挑糞,但仍暗中為之,樂此不疲。小賭一下後,她們就會趕快回去工作或回家煮飯,照顧老小。擲骰子與她們的步調配合得宜,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他們抓不到!」
「但是政府不是抓得很凶,一直燒賭具嗎?沒有賭具怎麼賭?」我問。前面提到那位年輕時做過警察的阿伯回答:

漁民有的把棋子藏在魚簍下面,有的與魚混在一起帶回來!漁民那麼多,我們怎麼查得完?

其他馬祖人也七嘴八舌地說:

拿到麻將的辦法很多。我們去臺灣參加活動,每個人分配幾個麻將子帶回來。到馬祖後就可湊成一副。
竹子裡面也可以藏啊!把竹節打通,就可以放很多運回來。
馬祖沒有瓦斯,要從臺灣進口。有人就把瓦斯桶鋸成兩半,把麻將、棋子、撲克牌都放進去,再焊接起來。油漆塗一塗,跟其他的桶子混在一起後就看不出來了。

「他們抓不到!」經常是這些敘述的結論。各式各樣與賭具有關的物質實踐成為馬祖人勇於冒險、挑戰國家的方式。他們以此想像自己能夠創造各種蔓延根莖狀的空間(Deleuze and Guattari 1987),逃匿軍方嚴格的查緝。

【打黃魚與比牌九】
戰地時期,賭博有了另一種儀式性的發展,特別是東引的黃魚季期間。黃魚是中國沿海重要的魚種,漁場分布在南方外海。黃魚有結群洄游的習性,東引正位於黃魚洄游生殖的路徑上,因此是重要的漁場。每年春天四至六月黃魚從東南外海進入東引附近,是打黃魚主要的季節(陳治龍,2013: 102)。
東引很早就有捕黃魚傳統,當地耆老說以前春天漁汛來臨時大陸沿海的漁民都會前來捕魚,賣到大陸。兩岸隔絕後,東引人捕來新鮮的黃魚只能賣給軍人,軍人無法消耗時只能做魚乾,非常可惜。大概在一九六○年代晚期,開始有臺灣來的冷凍船在東引收購黃魚。馬祖漁會於是與臺灣魚商簽立保證收購合約,也就是不管捕獲的黃魚有多少,得標的船公司都必須以保證價格全數收購。因此,黃魚捕獲若豐,對漁民就是一筆不小的財富。更不用說那時魚商是以現金交易,能夠補到黃魚等於立即發了一筆橫財。因此從一九六八年起,每年馬祖各島的漁民都會結隊前往東引捕撈。出發前要先接受思想訓練三天,瞭解「共匪暴行」後,才可以準備啟航。漁船出港時,官員會到碼頭送行,燃放鞭炮預祝滿載而歸。
黃魚在大水時會上浮到接近海面處,比較容易捕捉。農曆初一和十五兩次大水,就是漁民滿心期待捉到黃魚的時候。黃魚在繁殖期間,鰾會震動,發出「咯咯」的聲音以吸引異性的注意,尤其在魚群密集時會發出如水沸聲或松濤般的叫聲(劉家國,2002)。以前沒有魚探器,漁民經常以聲音估測魚群的大小。地方有句俗諺:「東引黃瓜乞嘴害」(toeyng ing uong hua khoeyh tshui hai),就是形容黃魚因為自己發出聲音才會被漁民抓到,以此來調侃多話的人。
然而海中黃魚鳴叫聲四起,不代表每艘漁船都可以滿載而歸。東引一位非常有經驗的船長解釋說:

船開到有聲音的地方,熄火聽……
魚是在中間?外圍?還是還有一段距離?不是正中間就再找。

船長聽聲辨位的功力要好之外,還有天氣與潮水等其他無法預期的因素。所以即使是最有經驗的老船長,也不保證都能抓到。大家同時出發,甚至在鄰近的海面下網,結果也是有的漁船滿載而歸,有的漁船打到的魚,則還不夠一船人的生活開銷。為何如此?東引另一位非常有名的船長說,黃魚聚集叫聲很大的時候,很多船都會來。但是魚群究竟在哪一個位置,在漁業技術有限的時代,很不容易確認,能否抓到只能「靠運氣」(也見陳其敏,2009;嚴正,1977)。他大致畫了一幅圖說明(圖4.4):圖中的B最幸運,漁網剛好下在中間,可以滿載而歸。A稍偏左一點,但還是可以抓到一些。C太偏右,就不太有希望了。
因此,東引人說能夠抓到黃魚時,就是「發了」,「大家興奮得不得了,跟賭贏沒兩樣。」而且,打到黃魚時,「魚會浮到水面,就像大冰塊浮在水面一樣,人都可以站在上面。」(陳其敏,2009)。對於這樣的大豐收,南竿漁民也描述:

運氣好的時候,下網一次可以補到兩萬斤,連船都沒辦法載,只好把網砍斷,把魚放生!臺灣過來的包商一艘船最多只能載二百噸,多出來的沒辦法載,過磅以後,通通倒回海裡去!(陳治龍,2013: 104)

前面提到的東引資深船長還提到他有一次開雙拖漁船捕黃魚,結果一次抓到四十噸。他說:「我花了一天的時間才把魚全部吊上來,可見有多少!」看見魚那麼多,他決定直接把船開到基隆港賣,那一次就賺了四百萬!他笑笑地回憶說:

船長:船員那夜跑去「喝花酒」慶祝!那時坐檯小姐的價格是一人一百元(一九八○年前後)。你知道他們一出手給她多少錢嗎?
作者:多少?
船長:一萬!

知道漁民捕獲黃魚在臺灣的瘋狂慶祝方式,我們就不會訝異他們在東引下船後會大開賭局了。或許是再賭一次運氣,或者看看能不能再有同樣的奇蹟,抓到黃魚的漁民賭起來真是豪氣萬千!他們大手筆押注,無論勝負都面無表情,真正目的可能更在展示而非輸贏。
我好奇地問:「那些沒抓到的呢?他們賭嗎?」不少漁民回答:

沒抓到的也賭啊,看看能不能贏過來。
最壞就這樣了,借錢來拚,拚了就有希望。
今天輸兩萬,說不定明天就賺五、六萬回來。

在黃魚大豐收時,漁民喜歡打牌九(當地人稱為「比牌九」,pi pe ou)。比牌九原本多半在島上最大的節慶─元宵節─時分進行,由此可見黃魚季的儀式性特色。打牌九時,莊家發給每人發四張牌,賭客排列組合為兩組與莊家比大小。打牌九是單純比大小,發牌少,速度快,而且雖然限制四人玩,但其他旁觀的人也可押注,因此黃魚季時賭起牌九,桌邊人潮往往擠得水泄不通。聽東引人說至少會圍三圈:第一圈是實際上場打牌的人,第二圈是押注者,第三圈是圍觀的人,非常熱鬧。再加上賭注沒有上限,輸贏很大,氣氛更為熱烈。
我們可以說東引黃魚季打牌九是一種儀式性的活動。正由於儀式性,軍方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太取締。但是漁民一賭下來,有時把一整季的辛苦都輸光了。所以那個時候流行一句話:「黃魚發也哭,沒發也哭」(uong ua huah ya thi, mo huah ya thie),意指抓不到黃魚的人心裡難過,抓到黃魚的人也是在一夜之間把賺來的錢在賭桌上散盡。的確,漁季結束時,許多漁民把賺來的錢也差不多輸光了(陳其敏,2009)。牛角人曹順志就告訴我,小時候爸爸去東引打黃魚通常要兩個多月,但每次都是口袋空空回來。我問他既然沒有收入爸爸為什麼還要去打,他理直氣壯地回答說:

打魚人,怎能不去!

我猜他的意思應該是指整個打魚與賭博的過程才是漁人本色的展現吧。東引的黃魚在一九八五年之後,因魚源枯竭而走入歷史,然而至今長輩們對那段打黃魚與比牌九的記憶仍歷歷在目,念念不忘。
(下略)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50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