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融合人生
商品資訊
商品簡介
攝影的迅速補捉鏡頭,實則是活在當下的一種歷練……
以相機作為窺探生命與人生哲理的視角,由一件事參透宇宙間道理。
攝影,其實這是一條修行的道路,
也成就了自己。
↗美好時光難逢,遇到了,就要珍惜
──這彷彿講的是攝影的迅速捕捉鏡頭,實則是活在當下的一種歷練。
↗黑暗與光明,得與失,起與伏,上與下,人生是方方面面的平衡──這仿若是說攝影時「光影」、「畫面」、「天地」,要在自然找對稱。
攝影的元素是「美」排首位,但要體現美靠「交換」的修行、大自然要補光要取角要移動位置都是為了成就美的一種交換──既有專業又要有業餘的狂熱,就只能有不斷超越自我的天命觀,來精進專業破除專業超越專業。
書內70小節,代表作者七十歲自述的反省與思考,與獲得多項攝影大賞的經驗分享。
人生是看清才好,或看得糊塗才好?也許都是也許都非。
真正的原味就在自己心頭。
本書以相機作為窺探生命與人生哲理的視角,由一件事參透宇宙間道理。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胡毓豪
1953年生於彰化溪湖,年將屆七十,以千年一瞬計,我就來講講7%的人生故事,故事當然是醞釀久遠的精彩,再不分享,就得歸零,遁入輪迴去了。人生是練習「調心」的過程,簡單講,就是找回簡單,這個簡單,確實不簡單。
敬天愛人,是找回簡單的實踐;天地共一命,是要人找回謙卑,只要能縮小再縮小,縮得比病毒還細小,人的光輝就會比鑽石還閃亮。胡某1968年讀高一開始接觸相機,迄今仍舊與相機相依為命。
因熱愛攝影,所以與拍照相關的事,耐操、耐勞,打死不退。十年前活滿一甲子,偶起慈悲,將攝影心得撰寫成《按下快門前的60項修煉》意外大賣。時報文化出版公司鼓勵續出,又有讀者鞭策,意外成了五本攝影書的作者。
五年前開始,我將攝影的哲思,融入禪修的心靈淨化,讓人可以學到輕鬆、快樂過活的醇靜。「調心」就是找回自己的本心,也就是不思善不思惡的赤子之心,調得越多,生活就越美滿。
戒嚴時代,服務於中國時報攝影組,幸獲余紀忠厚愛,留職留薪前往日本東京研修藝術攝影。返國續任攝影記者,曾獲行政院新聞攝影獎、台北市政府金橋獎、觀光局攝影藝講。
餘生立志當鐘,有敲就有響,不論撰稿、演講、座談、作品個展,只要能利他的,皆滿心歡喜的接受。
拍了一輩子的攝影工作,專精於報導攝影。60歲開始寫了5本談攝影的書;63歲開始用相機創作,66歲開了「銀河94藝文空間」,專辦攝影徵集展和空間外借。
同時開始經營臉書粉絲頁「胡毓豪攝影交流道」。69.5歲,決心開始演講行善,只要有人敲就有回應,有酬歡喜!無酬高興。講題以攝影哲思為核心,助人樂活。
獲獎紀錄:
金鼎獎、金橋獎、中興文藝獎、觀光局藝文獎,皆為攝影類。
出版著作:
《按下快門前的60項修煉:胡毓豪攝影心法》
《亂拍煉出好照片:用心按一萬次快門,成就大師級好作品》
《在光影中看見美:資深攝影師胡毓豪帶你捕捉瞬間永恆》
《原色覺醒:真正懂攝影的最後一關》
《鏡頭的力量:眼淨、心靜煉出攝影構圖美學》
個展:
1983年「世界第一的背後」,屬報導影像,記錄東京的庶民生活。
1984年「小鎮掠影」拍攝淡水人的生活軌跡,屬人文觀察影像。
2016年「靜生色衍」,展現攝影人生的哲思。
2018年「虛實有無」,展現四大皆空的省思。
2021年「生之道」,以照片傳遞生的啟示。
名人/編輯推薦
◢各界好評推薦
吳政璋│攝影家
邱奕堅│1839當代藝廊執行長
范毅舜│攝影家
馬立群│一影像創辦人
莊明景│風景專攻攝影家
康台生│攝影教育家、前台師大藝術學院院長
陳學聖│世新大學圖文傳播學系系主任
游本寬│ 台灣當代攝影家、政大攝影學退休教授
鄭家鐘│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鄧博仁│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謝三泰│攝影工作者
(依姓氏筆畫排序)
◢專文推薦
據我所知毓豪兄是極少數,在東京留學期間師承,日本三大當代攝影藝術家之一森山大道,近十年來他專心於書寫攝影專書,傾囊相授四十多年學習與教學經驗,如今已經完成五本攝影書籍問世,在國內對攝影不是非常友善的環境下,還能如此多產著實讓我敬佩,希望透過本書能讓大家領悟,攝影可以建構美滿人生,傳達給讀者「人生三要素──健康、快樂、幸福」的攝影要義。──邱奕堅博士│1839當代藝廊執行長
毓豪從高中摸到相機開始,就專注以相機作為窺探生命與人生哲理的視角。其實這是一條修行的道路,在本書中,可說是他修行心得的大集結,由一件事參透宇宙間道理,他算是成就了自己。──鄭家鐘│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序
推薦序
在當代日常生活美學中,最有影響力的就是攝影
1839當代藝廊執行長 邱奕堅博士
十九世紀初期至今,攝影術問世已將近二百年,攝影術的發明,成了人們重新認識這個世界的視覺媒介。同時,攝影科技的不斷進步,對於後人類文明的推演,有著巨大的貢獻。
從各類不同領域的科學研究,影像成了最佳的輔助工具,醫學研究、藥品開發,天文探險,以及影像技術的研發,如電影、電視與錄像等,無不令人驚歎,從宏觀世界到細微病毒的影像,皆無所逃於攝影的紀錄。
攝影術對人類的影響,我常常在演講的過程中告知聽眾,拜十九世紀攝影術的發揚擴展,不論自己的肖像或與親朋好友的生活互動、到一時的吃喝玩樂,及旅遊的美景,攝影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書寫工具,尤其攝影手機普及之後。
我也時常與學生分享,如今人類在日常生活中,已不知不覺地享受影像科技進步的成果;上個世紀末,數位攝影技術的突飛猛進,結合網路及手機科技,我們已經從文字書寫日記年代,轉變為攝影圖像的紀錄。
在攝影術發明之前,只有少數的王公貴族富商,才能享受「肖像權」的手繪複製,但是如今人手一機,複製任何景物、人像,已像空氣一樣的自然。當生命延長之後的晚年,退休之後的日常,不妨拿起相機,促成我們經常出外拍照的好習慣。攝影讓大家的身心靈,增進活力,獲得健康,無疑是一帖良藥。
據我所知,毓豪兄在東京留學期間,師承日本三大當代攝影藝術家之一森山大道。近十年來,他專心於書寫攝影專書,傾囊相授40多年的學習,工作與教學經驗。此前他已有五本攝影書籍在市面流通。
國內各界對攝影水準的提升,並非友善的環境下,還能如此多產,著實讓人敬佩。第六本書是希望透過經驗的體悟,讓大家領悟「藉攝影的實踐」可以建構人生的美滿,傳達給讀者「人生三要素──健康、快樂、幸福」的攝影要義。
最後與大家分享攝影的重要性「在當今各項藝術媒材中,從來沒有一項可那麼親密的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更沒有一項科技,可以如此快速輕易的學習,更沒有一項藝術媒材可以如此真實的,記錄著我們的一生,且飽含生活中的智慧痕跡,和共同世代的記憶。」。
推薦序
胡毓豪的七十自述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鄭家鐘
2013年寫出《按下快門前的60項修煉》時洛陽紙貴後,毓豪成為暢銷作家著作不綴,今年近70出書已到《攝影融合人生》的境界。
毓豪從高中摸到相機開始,就專注以相機作為窺探生命與人生哲理的視角。其實這是一條修行的道路,在本書中,可說是他修行心得的大集結,由一件事參透宇宙間道理,他算是成就了自己。
我粗讀他的文字,即很有感應,舉例:
1、美好時光難逢,遇到了,就要珍惜。這彷彿講的是攝影的迅速捕捉鏡頭,實則是活在當下的一種歷練。
2、他說攝影是看的專家,但這種專家可延伸到無盡邊界。
例如在自然找對稱,於攝影時固是如此「光影」「畫面」「天地」,但人生何嘗不是個方方面面的平衡,黑暗與光明,得與失,起與伏,上與下,其實這些都不可偏廢,以對稱視之,就不會老是心靈雞湯卻情緒失衡,老是怨天尤人卻不知自己跟所怨其實是一體兩面,毓豪兄的「找對稱」實際上是講所有發生。
3、談到視覺疲乏,它指出專攻與快樂兩者的差別,專攻視覺之人,好的畫面看太多容易無感,但業餘人士則有狂熱東闖西試卻維持快樂,因此要既有專業又要有業餘的狂熱,就只能有不斷超越自我的天命觀,來精進專業破除專業超越專業。這說的也不只視覺疲乏,是所有專業疲乏的對治之道!
4、動機決定結果:毓豪兄說觸動他攝影的元素是「美」排首位,但要體現美靠「交換」的修行、大自然要補光要取角要移動位置都是為了成就美的一種交換。
這講的可以推寬一點,人生行為的動機,心美是第一元素,內心美,善才得以滋長,然後為了追求美善我們必須跟世界交換,用時間、勞力、經驗、技術、專業、還有感性同理去換,由動機到結果,靠交換才換到善美的結果。
以上舉出幾個例子,不難窺知毓豪兄更上層樓的境界,他的七十自述,是給自己定調到更高生命層次,叫做「無我為人」,他說,今後他要開始演講行善,餘生立志當鐘,有敲則響,小扣大鳴,不論撰稿、演講、座談、作品個展,只要用來利他,皆歡喜敬受!
為了他這個善願、為之一序,同享法喜。
作者序
用攝影談人生,是本書的主旨,書內七十小節,是我年屆七十的反省和思考。人生七十古來稀,指的不是年齡,而是七十歲老者,通常習氣已成,不但聽不進別人的善意,也不想改正自己。
前言用圖文,隱喻已到看不清,想不明之日,該留給人間的只剩省思。七十個小章節,每一篇圖文皆有故事,希望引起他人追求幸福的共鳴。我們都是讀文字長大的族群,讀圖也許看不懂,思不及,但細想就明。
書內或許圖文不符,但不符中有道,道通則事明。例如:第三章作品的誕生,我用漂流木講內心。結語處,用一張岩裂照片,闡述有形、無形力量的隱或顯。攝影書用欣賞的心閱讀,才有味,千萬不要錯過。
人生是看清才好,或看得糊塗才好?也許都是也許都非。真正的原味就在自己心頭。
目次
推薦序
1839當代藝廊執行長 邱奕堅博士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鄭家鐘
自序
前言
第一章 我這麼看,你怎麼看
1生
攝影最好玩的是「弄光捉影」
純然玩攝影,只要快樂就稱心
簡單的事,持恆的做,才是真功夫
永遠學不會像人生
攝影是用來提醒「當下」的好方法
追求完美
濕地上的海草,就是我們的老師
2死
良師難遇,好學生難找
虛空畫龍虎
妙事因熱愛而成
生命的誕生,未必是好事
秋!風最知道
關鍵在心
3有
竹籜,依天理而生,生的目的是護幼
竹有節又善生
專心做自己,日子就會過得很幸福
困不住人的心
創新、合作才有價值
烏雲之上有青天
焦點對, 事易成
4無
美的存在,是一種感知
執迷不悟也是人性
看不見的,卻有神功
一心一用的修行
只要不放棄希望,光明就在前頭
學攝影,練攝心
5兩者之間
你的一生親臨了多少美境
大自然萬物競生,小未必是弱
天道,損有餘以補不足
人人能拍,並非人人拍得好
勤學頓悟,一言難盡
是非好壞難論
驀然回首發現生死同體
第二章 攝影攝心
1斷-貪
想通了,幸福加倍回饋!
手機拍照已成為了攝影主流
橋斷,緣不絕!
看的境界
永遠學不會
成功與不失敗
2捨-餘
想像跟實際,如同天堂與地獄
平凡日子平凡過,即是幸福人
看海談夢,該醉就醉!
人間若沒有糊里糊塗,那來多餘的快樂?
放空而行,反而收穫豐盛
攝影寫心沒工具也可修練
3離-慾
東澳山海天地
花開自開,花落自落
我是一槍定勝負的攝影人
用一輩子專注做一事也能名利雙收
懂得交換才有朋友
累積不容易,失去一瞬間
4精
生活的每一刻,都是一張張的圖
好奇心是攝影的精靈
心寂,就聽得見美景的呼喚
有感就觸動快門
攝影好壞,繫於心,無關於技
5氣
既已決定出門就奮勇前進
最多人的快樂,庶民世界就是天堂
默默的修,做久了良果自然來
願望醞釀久了,力量自然產生
戰機凌空而起
心有所感就是好時光
6神
似懂非懂,在情竇初開
謙虛者最厲害
人生真主是自己
攝影之道,是在大自然中找光影
觸動我心的元素
文章樹有學問
為什麼屢錯屢犯,仍可活得快樂?
第三章 作品之誕生
作品導讀──我是漂流木
第四章 攝影路上你我他
作品1 每一天,都是最適合拿起相機的那一天/叢明美
作品2 這張看不出來是在拍什麼吧/何翠英
作品3 再也不是匆匆一旅人了/王書慧
作品4 攝影成就健康的身心/范盛慧
作品5 海枯石爛的絕美堅持/文馨瑩
作品6 對焦是情境與心境的重疊/鍾誌勳
結語 有形、無形測不準
書摘/試閱
第一章 我這麼看,你怎麼看
攝影最好玩的是「弄光捉影」
攝影最好玩的是「弄光捉影」,弄光是在現有的條件下,由攝影眼決定怎麼看風光景色。通常景的平均反光率是18%,18%當中有極亮的光線,也有極強的暗部,眼睛對光線明暗的調整,極精細,那是幾億年演化的結果。所以我們在黑暗仍可看到,在極刺眼的亮光中,也可應付自如。
眼睛的看,共同標準是一般性,弄光的攝者,他自有主見。能以高亮為基準,用來創作;也能以極微之光,拍出大片暗黑的作品。攝影只要控制得宜,視覺就會煥然一新,脫出常態,玩出非眼睛常態所見之美景。
正中午,一般不是拍攝的好時光。頂光在上,灑在蕨的葉片上,露出難得一見的皺褶紋理,此刻考驗的是人眼與鏡頭的差異。若用光線的平均值測光,拍攝就會陷於庸俗。以亮部為準,減光供應,怕有失誤則可用包圍式曝光拍照,就會得到不錯的效果。很多人喜歡用此法,因為容易得到掌聲,贏得很多的「讚」。
拍照不要設想太多,就像逛大街,不要設想能碰到什麼,只要隨機應變的觀,察覺好景即拍才是最好的方式。忘了你是攝影者,忘了技術的存在,抓起相機依直覺而為,那樣輕鬆的拍攝,就是有為中有無為的境。
聽天地及自心的音聲,反而常有意外的收穫,攝影中有很多人生的境,徹悟就幸福、美滿。
純然玩攝影,只要快樂就稱心
滿山遍野秋意,若沒有頂上的茶壺,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所拍的景色在國外。台灣的秋色山景,通常出現在比較高的海拔。九份、金瓜石只是郊山,能出現一片肅殺,大概是地形、地勢,加上東北季風,才能造就。
攝影人四處遊走,只是在「撿景」,看到什麼拍什麼,然後將景像存藏起來。存久了,積多了,攤出來,就可配對,組成故事,展現趣味。這樣拍攝最自在,攝影家游本寬教授是這方面的專家,一張一張的存,都是心思的傑作,然後變成自己的影像資料,應用時就可當做組合的元素,賦予新意義。
攝影,要有唯我獨尊的氣慨,不怕別人「指指點點」,才能享有最大的快樂。閒言閒語,經常是無心的產物,當事人若不能釋懷,就會失掉樂趣。觀看者,不解攝者意,通常是絕壁斷岩,互無交集,故不能因他人非而自非。怕被批評,就會少掉進步的觸媒。
學攝影,是學會獨處與獨思,有這兩種功夫,天塌下來再也與你不相干。怡然自在才是攝影人,攝者能順天應地,當然也必須不怕他人非。攝影已是全民生活中的日常,拍照主流已經不是創作了,娛樂味更濃,人多勢更重。
拿著相機出門去追尋,拍好、拍壞不介意,得到快樂最重要。真正搞攝影,不能只靠按快門拍記錄,要如當代藝術搞拆解加破壞,用玩樂心展示世界的紛亂。
純然玩攝影,只要快樂就稱心,管它拍照是手機或單眼。
簡單的事,持恆的做,才是真功夫
大紅女藝人,眼神淡而幽怨,正好飄進我的鏡頭,我按下了相機快門。隨後她發現,攝者是中國時報的熟人,於是飽含羞澀的臉,再度瞧了這邊,連拍好幾張,隔天,作品登在重要版面,成了吸睛的賣點。
紅藝人在護照風波後,休息了一陣子著。決定復出的第一次記者會,在東京銀座舉行,為了抹去「無妄之災」,又要展望未來,所以記者會辦得既要審慎,又要風光。我因在第一線工作,了解事件來龍去脈,所以拍得的照片,能融合全部元素,創出有深度的照片。
拍人,表情、神態最重要,眼神來得妙,即是好照片;肢體語言則是加分的元素。要攝得好照片,全神投入不可少,一心一意不鬆懈,加上好運氣,作品一定會出色。拍照的訣竅,就在全神貫注、快速反應。能抓到最高潮那一瞬,就可揚名被認可。
遠古時代,人獸互食,警覺性要高,安全才有保障。眼觀、耳聞全神備戰,「心專」才可防止危險發生。但為了捕食,又得四面八方觀望。所以健全的人難有。攝影之難,也是在於心要專,又不能太專。
做明白人跟攝影有關?當然。知人者智;知己者明,不知自己是什麼料,盲幹瞎拼何用?一定要投身到自己最熱衷的領域,成就才會變最大。熱誠而專注的人,即使遇到大難題,必定會逢凶化吉,安樂過關。
專注,透過訓練就可提升,只要專注的時間自苦長,效率就高、失誤就少,快樂的濃度自然增加。藉攝影培養專注力,用專注力創造幸福,日子就是如此簡單而美滿。
攝者總是拍拍走走,走是行禪,一步一步的前進,步步分明。呼吸一進一出,自然循環。拍則是先穩住腳根,再察可攝之景,然後端起相機,按下快門。不斷循環、不斷精進,久了從拍攝到行住坐臥,總是神閒氣定,威儀顯而親人,人生不要匆匆忙忙的過,能定收穫才會大。
定是攝影之母,定了,氣自然順,神有光而心思明。簡單的事,持恆的做,才是真功夫。在東京銀座,拍鄧麗君復出的記者會照片,真的是傑作,我是運氣好呢?還是我已有了攝影的根?總之,結果好就是好,我已為此高興了很久。
永遠學不會像人生
學攝影的過程,許多人多會探詢捷徑?以求快速拍出好照片。我拿相機已五十餘年,迄今仍然沒有學會,所以認定:捷徑不存在。深入追尋比較究竟。了悟攝影永遠學不會,才知攝影像人生,毫無捷徑可求。
雖然學不會,但可以日益精進。總括一句只要「直心」,照片就會有靈!學成並非學會,學成就可以成為一方之霸,但學會則是樣樣精通。攝影浩瀚無極,窮一生之力,也不可能全懂全通,何況又要求精。因而,知己之不足,才能繼續往登頂之路前進。
直心是寶,人人本具,只是後來蒙塵,被世俗遮蓋了。我們藉攝影追求返樸歸真,讓赤子之情躍於影像。直心的直覺,不善不惡,第一眼看對了,那就勇敢的「開拍」,然後不斷修正。
會拍的人,只是得到好結果的機率比較高而已,並非他能時時拍得精彩。攝影是在敗中求勝的修煉,猶如死了才知道死的滋味,但死了已無法說話,攝影則可死了又生,生了又死。所以很適合用它來訓練「再生的技巧」。
攝影經常是拍的很多,但真正好的極少,就像人生,失敗的多,成功的少。我曾問名攝影家深瀨昌久,老師!您在創作時,平均要拍多少張,才得到一傑作?他毫不考慮的說:「五百取一」,同時在場的森山大道也回應:大概就是如此。名家尚且如此,何況我等。
人人各有境界,有人出道早,有人運道好,不跟別人比,找到直心就快樂隨身。不跟別人比,就要跟自己比,嚴格的自我要求,才能成為優秀的攝影人。行走江湖不能沒有朋友,最少要跟自己成為益友。益友開誠佈公,坦誠相待,不會因看盡你的不足或缺陷,而輕視你,除了自己之外,益友多多益善。
人總是善於遮羞,尤其是攝影,拍很多,卻僅能挑到少數的好。想精益求精,就得全部攤開,向益友請求指點,這才算是學攝影的捷徑。為什麼不想、不願將全部所拍全部「亮相」,就是怕被他人看低。與人討論所拍,需要勇氣,不能不膽大心細,以免誤了自己,或被別人傷害。
其實,向人請教,只要自己先妥善的看過、想過、挑過,再將所拍分成三類,一種是好的,一種雖然普通但自覺不錯的,另一種是自己認為不好的,請高手重新幫你過濾,這過程很費神,但最直接的幫自己提升。
拍攝用直心,相信當下的直接反應,如此顯現出來的作品,也最能反應攝者的程度。自己檢討作品用細心,才可以發現成功的原因,和失敗的軌跡。例如:是因看景不仔細,以致雜物入鏡;或是技巧上的失敗。
現在的相機,好用!但要拍出最好的,一定要很用心。自動化雖然方便,但不能缺少判斷好壞的能力。美感、構圖、曝光控制、創意,這些才是攝影成功的元素。攝影未成就之前,直心、直覺很重要;稍有成就之後,創意要出頭,才能走出前人的影子。
走到別人未曾抵達的,就是創新,創新最能引起共鳴,能經常創新,才算抵達「攝影家」之境。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