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身體與情緒會彼此影響,相互共振。
當情緒過度累積,
就會沿著經絡循行路線尋找出口。
每個人都有 12 經絡人格,
它們就像身心共振地圖的導航系統,
為我們解密情緒和健康的關係。
【本書特色】
最擅長以現代語言 傳遞中醫智慧的沈邑穎醫師
+清楚易懂的插畫、圖表
+有溫度的診間小故事
+很有戲的經絡小劇場
+方便對照的經絡人格速查表
=掌握自己的12經絡人格特質
+聆聽身體和情緒的對話
+切斷癌細胞的通關密碼
【從身心共振,到心身合治】
2021年,沈邑穎醫師離開服務十年的花東,回到台北後,發覺許多患者因為各式壓力,頭部好像花椰菜,上面一朵朵小花都是一個個壓力、一個個心緒,頸肩部位則像花椰菜的梗一樣硬。
沈醫師也發現,許多患者因為不自覺、不好意思、不知如何求助、不想面對,導致心理問題常隱藏在疼痛、失眠、心悸⋯⋯等身體機能失調之中。雖然他們就醫時提的都是身體的問題,但病源大多來自心理因素。
沈醫師因此開始思考:如果我們能了解心理感受如何透過經絡在身體和潛意識裡留下紀錄,最後以不同疾病來呈現,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就更能自我覺察、自我調整,避免讓身心失調長期積累,最後引發重大疾病或癌症?
如果中醫師能透過經絡結合臟腑的診斷路徑來解讀人體,以「身心合治」的概念,和患者一起找出失衡的關鍵,是否更能幫助他們進入身心調和的良性循環?
這幾個起心動念,讓沈醫師寫下了這本書。
【只要身心同調,就能身心共好】
◎「沈醫師把經絡人格化,生動地說明各個經絡的個性與功能,以及彼此互動的關係,讀起來好像星象圖解。⋯⋯原來我讀了一本當代密笈,而少年白,滿頭銀髮的沈邑穎醫師也許是金庸來不及書寫的武林奇人。」――林懷民(雲門舞集創辦人)
◎「身體總是沒有好好聆聽自己的『心』事。沈醫師這本新書,在她繁忙的診治病患的同時,也許更意識到要每一位病患做到自己的『身心共振』,可以更深認識自己人格的特質,早一點做『身心共振』的重要功課。『自己』也許才是最好的醫生。」――蔣勳(作家╱詩人╱美學家)
◎「秉持『上工治未病』仁醫精神的沈醫師,重新讓我們認識自己,再一次,將理性與感性的光照進生命的幽暗,讓身心創傷的具現,幫助我們認出它是自己所忽視的部分。最終,我們也和自己言歸,以一個?實完整的人繼續我們的人生。」――謝哲青(作家╱旅行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循著『身心共振』的連結基礎(經絡),尤其是在身心失衡的時候,那些被強化的經絡特質該是如何地被識別與因應,沈醫師一一娓娓道來,身心與疾病之間的影響及關係,不再是不傳之祕,神祕面紗也隨著沈醫師的妙筆逐漸被掀開!」――邱榮鵬(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副院長)
◎「這次,沈醫師又將筆鋒寫向身心合治的領域,希望從人體經絡的特性,帶出每個人身心共振的差異並提供有效的調養方法。書中條分縷晰的陳述是簡潔有效的,而筆觸所及的氛圍,卻是滿滿人文關懷,相信必定可以為讀者提供具體可操作的中醫知識。」――楊世敏(明医中醫診所院長)
【這本書適合這樣的你】
◎對經絡有興趣、關注身心健康的你
◎目前正面對身心失衡問題的你
◎對中西整合治療、自然療法有興趣的醫師,及相關工作者
◎需陪伴或照顧身心失調親友的照護者
【共振推薦】
林懷民(雲門舞集創辦人)
蔣勳(作家╱詩人╱美學家)
謝哲青(作家╱旅行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楊貴媚(國際影后)
蘭萱(中廣蘭萱時間節目主持人╱資深媒體人)
蕭菊貞(導演╱國立清華大學副教授)
【專業推薦】
趙有誠(台北慈濟醫院院長)
邱榮鵬(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副院長)
黃伯瑜(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內科主任)
郭哲彰(新世紀中醫診所院長)
楊世敏(明医中醫診所院長)
周志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當情緒過度累積,
就會沿著經絡循行路線尋找出口。
每個人都有 12 經絡人格,
它們就像身心共振地圖的導航系統,
為我們解密情緒和健康的關係。
【本書特色】
最擅長以現代語言 傳遞中醫智慧的沈邑穎醫師
+清楚易懂的插畫、圖表
+有溫度的診間小故事
+很有戲的經絡小劇場
+方便對照的經絡人格速查表
=掌握自己的12經絡人格特質
+聆聽身體和情緒的對話
+切斷癌細胞的通關密碼
【從身心共振,到心身合治】
2021年,沈邑穎醫師離開服務十年的花東,回到台北後,發覺許多患者因為各式壓力,頭部好像花椰菜,上面一朵朵小花都是一個個壓力、一個個心緒,頸肩部位則像花椰菜的梗一樣硬。
沈醫師也發現,許多患者因為不自覺、不好意思、不知如何求助、不想面對,導致心理問題常隱藏在疼痛、失眠、心悸⋯⋯等身體機能失調之中。雖然他們就醫時提的都是身體的問題,但病源大多來自心理因素。
沈醫師因此開始思考:如果我們能了解心理感受如何透過經絡在身體和潛意識裡留下紀錄,最後以不同疾病來呈現,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就更能自我覺察、自我調整,避免讓身心失調長期積累,最後引發重大疾病或癌症?
如果中醫師能透過經絡結合臟腑的診斷路徑來解讀人體,以「身心合治」的概念,和患者一起找出失衡的關鍵,是否更能幫助他們進入身心調和的良性循環?
這幾個起心動念,讓沈醫師寫下了這本書。
【只要身心同調,就能身心共好】
◎「沈醫師把經絡人格化,生動地說明各個經絡的個性與功能,以及彼此互動的關係,讀起來好像星象圖解。⋯⋯原來我讀了一本當代密笈,而少年白,滿頭銀髮的沈邑穎醫師也許是金庸來不及書寫的武林奇人。」――林懷民(雲門舞集創辦人)
◎「身體總是沒有好好聆聽自己的『心』事。沈醫師這本新書,在她繁忙的診治病患的同時,也許更意識到要每一位病患做到自己的『身心共振』,可以更深認識自己人格的特質,早一點做『身心共振』的重要功課。『自己』也許才是最好的醫生。」――蔣勳(作家╱詩人╱美學家)
◎「秉持『上工治未病』仁醫精神的沈醫師,重新讓我們認識自己,再一次,將理性與感性的光照進生命的幽暗,讓身心創傷的具現,幫助我們認出它是自己所忽視的部分。最終,我們也和自己言歸,以一個?實完整的人繼續我們的人生。」――謝哲青(作家╱旅行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循著『身心共振』的連結基礎(經絡),尤其是在身心失衡的時候,那些被強化的經絡特質該是如何地被識別與因應,沈醫師一一娓娓道來,身心與疾病之間的影響及關係,不再是不傳之祕,神祕面紗也隨著沈醫師的妙筆逐漸被掀開!」――邱榮鵬(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副院長)
◎「這次,沈醫師又將筆鋒寫向身心合治的領域,希望從人體經絡的特性,帶出每個人身心共振的差異並提供有效的調養方法。書中條分縷晰的陳述是簡潔有效的,而筆觸所及的氛圍,卻是滿滿人文關懷,相信必定可以為讀者提供具體可操作的中醫知識。」――楊世敏(明医中醫診所院長)
【這本書適合這樣的你】
◎對經絡有興趣、關注身心健康的你
◎目前正面對身心失衡問題的你
◎對中西整合治療、自然療法有興趣的醫師,及相關工作者
◎需陪伴或照顧身心失調親友的照護者
【共振推薦】
林懷民(雲門舞集創辦人)
蔣勳(作家╱詩人╱美學家)
謝哲青(作家╱旅行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楊貴媚(國際影后)
蘭萱(中廣蘭萱時間節目主持人╱資深媒體人)
蕭菊貞(導演╱國立清華大學副教授)
【專業推薦】
趙有誠(台北慈濟醫院院長)
邱榮鵬(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副院長)
黃伯瑜(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內科主任)
郭哲彰(新世紀中醫診所院長)
楊世敏(明医中醫診所院長)
周志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作者簡介
【作者】沈邑穎醫師
•師承「古典針灸派」大家周左宇老師
•「經絡磐石醫療教育團隊」執行長
•《醫道精要》、《中醫護好心》、《經絡解密》系列書作者
•任職台北慈濟醫院,曾任關山慈濟醫院中醫科主任
台灣針灸四大派「古典針灸派」傳人,以《黃帝內經》為依歸,專長於中醫經絡研究與臨床應用,並結合現代醫學與跨領域學科研究,展現中醫成為「經典醫學」的價值。
秉持周左宇老師「救人之事,不必保密」理念,以傳承中醫和發揚經絡為終身職志。歷年來講授諸多中醫課程,包括「經絡學苑」、「十二經絡」系列課程、「經絡十四講」、以經絡分析張仲景經方的「解構經方」,以及「搶救心臟」實務課程、「經絡解密臨床實作」線上課等。期能引導年輕醫師進入中醫經絡之門,體會經絡的精要與奧秘。已出版的中醫書籍有《古典經絡針灸大家:周左宇醫道精要》、《中醫護好心》、《經絡解密》系列等書。
2012年創立「經絡磐石醫療教育團隊」,強調以《黃帝內經》的整體觀為核心,著重身心合療的全人醫療,臨證時掌握疾病的結構特色和連動關係,標本兼治,簡捷有效。
沈醫師深信,面對地球未來生存環境的驟然變化,若中醫師能透過精確理解與掌握臟腑經絡動態,靈活運用針灸等診斷治療技能,依舊能全面守護病人健康。
•師承「古典針灸派」大家周左宇老師
•「經絡磐石醫療教育團隊」執行長
•《醫道精要》、《中醫護好心》、《經絡解密》系列書作者
•任職台北慈濟醫院,曾任關山慈濟醫院中醫科主任
台灣針灸四大派「古典針灸派」傳人,以《黃帝內經》為依歸,專長於中醫經絡研究與臨床應用,並結合現代醫學與跨領域學科研究,展現中醫成為「經典醫學」的價值。
秉持周左宇老師「救人之事,不必保密」理念,以傳承中醫和發揚經絡為終身職志。歷年來講授諸多中醫課程,包括「經絡學苑」、「十二經絡」系列課程、「經絡十四講」、以經絡分析張仲景經方的「解構經方」,以及「搶救心臟」實務課程、「經絡解密臨床實作」線上課等。期能引導年輕醫師進入中醫經絡之門,體會經絡的精要與奧秘。已出版的中醫書籍有《古典經絡針灸大家:周左宇醫道精要》、《中醫護好心》、《經絡解密》系列等書。
2012年創立「經絡磐石醫療教育團隊」,強調以《黃帝內經》的整體觀為核心,著重身心合療的全人醫療,臨證時掌握疾病的結構特色和連動關係,標本兼治,簡捷有效。
沈醫師深信,面對地球未來生存環境的驟然變化,若中醫師能透過精確理解與掌握臟腑經絡動態,靈活運用針灸等診斷治療技能,依舊能全面守護病人健康。
序
〔共振推薦〕
【在身體和心靈共振的頻率中求中和】
――蔣勳(作家╱詩人╱美學家)
這兩三年,非常感謝沈邑穎醫師悉心照顧調養我的身體。
我曾經有過很專業的醫師,治療身體各個部份的病痛,也在危急時快速用手術紓解病的癥結。
記得最早身體出問題是在五十歲以後,常常腰痛,腿麻。有一天,不小心,一個噴嚏,忽然脊椎刺痛,整個左腿發麻,跡近癱瘓。
在大醫院急診,照X光,查不出原因,又用核磁共振檢查,終於知道是腰椎第四、五節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
在醫院住了一個月,了解椎間盤,像一顆葡萄,襯在兩節椎體之間。因為坐姿不好,或者站立時間太久,椎間盤慢慢失去彈性,從圓型葡萄,承受壓力,變扁平,突出在椎體外,觸碰到脊椎四周神經,因此酸麻疼痛,最後整條左腿不能動。
我躺在床上,每天用牽引機拉,效果不大。扶床站立,坐骨痛到難忍,連呼吸都痛。
護理師很同情,她說:「這個痛,據說比女人生孩子還痛。」
我終於知道為什麼我的生日,母親叫做「母難日」。
西方近代醫學訴諸精準科學儀器,檢測後,身體結構組織的病變清晰可見。
醫生給我看透視攝影,解說椎間盤,因為是軟組織,X光照不出來。
透過核磁共振顯影,我腰椎第四、第五節已嚴重變形,突出在椎體外,壓迫神經,造成整條左腿麻痹。
精準的儀器檢測,了解病變癥結,也做出結論:動手術切除突出部分,再做牽引復健,改善病情。但是,那個時代,手術有風險。一位歌星手術失敗就從此坐在輪椅上。
我因此猶豫不決,心中忐忑。
那位照顧我的護理師,同情我比生孩子還痛的呻吟,忽然說了一句話:「你啊!在用五十歲的身體,做三十歲的事⋯⋯」
我為什麼一直記著這句話?
看起來無關醫療,卻讓我對自己的身體有徹底反省。
我讀著沈醫師的新書,她把「人格特質」分為「火形」、「水形」、「木形」、「土形」、「金形」,是東方傳統的五行哲學。
沈醫師在「火形人」裡詳述了心經與小腸經的許多人格特質,引發我思考自己性格精神長久以來的慣性,如何不知不覺累積成身體的負擔,造成病變。
我一直自豪身體耐力很好,到五十歲,還可以常常從上午九點上課,不喝水,不用筆記,中午休息一小時,再繼續講到五點下課。
自己得意聲宏氣壯,不咳不喘,然而,長期火炎燃燒,不知不覺,讓五十歲的身體已不勝負荷吧⋯⋯
我應該更早讀到這本書,我應該更早認識自己的「人格特質」,知道天生的優勢,同時常常就是致命的弱點,可以更早讓自己「身心共振」,讓身體更多一點和心靈的對話。
「你在用五十歲的身體做三十歲的事⋯⋯」
許多超越身體負擔的野心妄想,不斷燃燒,消耗能量,但是野心太大,太過自信,其實聽不到身體的呼救。
聽不到身體呼救,所以,我繼續用六十歲的身體做三十歲的事,脊椎的痛好了,竊喜勇健,又聽不到身體呼救,再繼續用六十五歲的身體做三十歲的事。
終於,心肌梗塞,送台大急診,裝了兩個支架。
身體總是沒有好好聆聽自己的「心」事。
沈醫師這本新書,在她繁忙的診治病患的同時,也許更意識到要每一位病患做到自己的「身心共振」,可以更深認識自己人格的特質,早一點做「身心共振」的重要功課。
「自己」也許才是最好的醫生。
二零一四年秋天,我到池上駐村,住在大埔村六十年老宅,左鄰右舍,多是世代務農的客籍移民,他們的生活,和我在都市裡認識的朋友非常不一樣。清晨四、五點起床,下田,黃昏吃完飯,大概七點、八點就上床睡覺。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上千年與土地日月的生存對話,依然是這個小小的村落生活的規則。
他們依循傳統的四季節氣過日子,日復一日,不忮不求,安分滿足,驚蟄、穀雨,春分、清明,小暑、大暑,到了入秋,白露、霜降,二期稻作收割,開始入冬,在萬安鄉保安宮演收冬戲謝神,謝天地庇佑。大地萬物在冬季
「收藏」、「收斂」,落葉紛飛,捨棄多餘的負擔,儲存養分,讓身體度過嚴寒,期待下一個春天。
我好像在池上找回了一些自己身體與自然對話的記憶,是父母那一代就一樣依循的自然秩序。
那時候沈醫師在關山,關山和池上比鄰而居,我聽許多人談起沈醫師,在慈濟關山醫院常常看診到晚上子夜。
也有朋友推薦我找沈醫師診治,可是知道沈醫師救助這麼多人,我不敢打擾。同時,我在池上,早起早睡,杜絕了大部分北部的邀約,像隱居山林,每天除了畫畫讀書,都在田野山水間遊憩,心情放鬆,看日升月恆,寒暑交替,大概也是身體狀況最好的一段時間。
二零二一年,因為心裡懷念一直敬愛的臺靜農老師,想到他已逝世三十週年,希望能在池上穀倉美術館辦一個紀念展。臺老師一生關懷弱勢,為社會邊緣者發聲,我想在六十年農民賴以維生的穀倉展出紀念他的展覽,他也會微笑首肯吧。
紀念展如期開幕,我連著錄了五天的影片介紹,身體又累到了,工作一結束,心肌再次急性梗塞,緊急轉回台北,又裝了三隻支架。
我躺在病床,調侃自己:還是在用七十歲的身體做三十歲的事啊⋯⋯
那次心肌梗塞之後,身體顯然衰弱下來,肺喘、咳嗽,膝蓋痛,出現各種問題。
我很幸運,剛好沈醫師結束關山十年的慈濟工作,回北部新店慈濟,我有機會親炙沈醫師的治療。
每一次診治,沈醫師都仔細問到許多生活細節,從飲食、工作、睡眠到心情,讓我深刻體會,病,不只是身體的徵兆,也透露著精神心事的負擔。
我和沈醫師閒聊,談到《紅樓夢》裡一位名醫張友士,他為賈珍兒媳秦可卿看病,那一段記錄著三百年前東方醫學博大又精微的診治過程。
沈醫師很有興趣,我複印出來,傳給沈醫師,她細讀了醫案,又讀藥方,說了一句:「厲害的老前輩。」
《紅樓夢》是小說,其中醫學的知識卻不是杜撰。
張友士談秦可卿的病情,再談病因,最後說到的是病因與性格的關係,解剖了這個聰明好強的秦可卿長年鬱結的心事。
沈醫師的新書《12經絡人格解密》,似乎也期待從身體與心理的牽連互動裡找回自我平衡的養生之道。
春分的時候,沈醫師用「太極針法」讓我的身體彷彿從沉睡中蘇醒過來。
我也慢慢嘗試讀沈醫師讚不絕口的《黃帝內經》,覺得並不陌生,《內經》裡的語言,很像詩,四字一句的結構,傳承《詩經》的節奏韻律。
四字一句,兩句一組,這個漢語結構,我們並不陌生,民間門戶上都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樣的祈願。
《詩經》的四字對仗,是音樂,也是文學,對應《內經》的許多四字講的身體、養生,好像在美學上通向了同一個身心共振的境界,日升月恆,寒來暑往,彷彿從漢字啟蒙的《千字文》就有一種平衡的嚮往:「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金生麗水」、「玉出崑崗」,不只是語言,是在身體和心靈共振的頻率中求中和,不走極端,能夠在兩個極端裡看到運行與持平往復的規則。
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承襲春秋戰國五行學派的基礎,整理出一套哲學體系。「左青龍、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民間耳熟能詳的「青」「白」「朱」「玄」,加上居中的「黃」,是方位,也是自己身體的肝肺心腎脾。
我用美學的方式讀《內經》,未必是沈醫師會讚許的,但是很高興她的寬容,我隨意說出「廣步於庭」,她會心一笑,接著說:「披髮嗎?」
每一次診治都覺得是幸福快樂的事,好像不是面對痛苦的病,而是開始和自己長久陌生的身體重新對話。
沈醫師常常強調「中西醫合療」,我仍然定期做核磁共振,用西方科學儀器檢測自己每一器官部位的狀況,但是,有《黃帝內經》,有沈醫師,我可以把精密儀器檢測下被分離的器官,在東方「致廣大」的醫學體系裡整合起來,「致廣大」、「盡精微」並不衝突,而是相輔相成,成就健康的身心。
謝謝沈醫師!謝謝慈濟醫療團隊志工的大愛,感恩!
2023癸卯年春分,於八里淡水河畔
--------------------------------
〔共振推薦〕
【有情之人寫給眾生的情書】
――謝哲青(作家╱旅行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我和沈醫師的結識,是在大疫癘行的第一年,節氣小雪過後,一個呵氣成靄的午后。
當時的我,與自己的身體有著極大的斷裂。失去自我生理與心理連結的解離感,常常在生活事件的當下或事後,反應完全麻木,腦中一片空白,我與「感覺」逐漸分離,慢慢地感受不到任何情緒。大部分的思緒似乎被迫停工,要花極大的力氣,才有可能思考、感覺、記憶或理解眼前的人事物。某一天,我意識到自己的身心狀態,在不知不覺中,走向離析分崩,但其中過程,卻是緩慢而無意識的慢性自殺。
待我覺察到這些徵狀時,開始尋求專業醫療的協助,接下來數個月,我在各大醫學中心裡進行各樣各式高精密現代醫療科技的檢驗,其中的過程體驗,幾乎可比擬吳承恩《西遊記》中九九八十一?的試煉與磨難。當所有的報告都標示「正常」或「--」時,我突然明白,眾所信賴的西方傳統醫療,也許不是解方,這些毫無生氣的療程,只會把我們的能量,以及對生活的希望,消耗殆盡。
就某些層面來說,這也許是隱性憂鬱的體現。
於是,在因緣際會下,我拖著交瘁的身體與疲憊的心,坐在沈醫師面前。
印象深刻的是,醫師逐漸凝重的臉(這也是許多人害怕中醫的原因,自以為的小毛病都變成不治之症的徵兆),然後以極其溫暖,卻又語重心長地說:
「你為什麼對自己這麼嚴苛?」
求好心切的工作態度、焚膏繼晷的時間投入、馬不停蹄的緊湊行程,過度透支的身心能量,再加上,心理無言可喻的鬱結 ⋯⋯失衡,應該是最貼近事實的狀況。
下一秒卻有戲劇性的轉折,沈醫師看著我,突然笑了出來,「放心啦!你没有憂鬱症,還好你來了⋯⋯就這樣,我們開始吧!」
接下來的故事,是漫長的(但其實也没有太長)的身心重建之路。
有趣的是,每次的診療,都是一場又一場令我深省的對話,尤其,醫師對《黃帝內經》鞭辟入裡的分析,她總以清晰易懂的語言,解釋發生在我個人身上的種種。
有人說:身心失調、創傷,像是一間鬧鬼的黑暗密室,而我們受困其中,卻不知道自己的身體如此反常?如此無感麻木?如此暴走失控?最偏狹苛刻的釋義,是我們自己太脆弱、太無能,輕易地就被生活擊倒,然後,當病入膏肓時,我們只能用定罪來責怪自己,讓自己沉浸在悔恨及遺憾之中。
但最寬容的解釋是,我們的生活失去了光,失去規律,失去方向。而秉持「上工治未病」仁醫精神的沈醫師,重新讓我們認識自己,再一次,將理性與感性的光照進生命的幽暗,讓身心創傷的具現,幫助我們認出它是自己所忽視的部分。最終,我們也和自己言歸,以一個真實完整的人繼續我們的人生。
對我而言,這本書是有情之人寫給眾生的情書,訴說著身心共振的美好願景。
「記得,」沈醫師的耳提面命,「你的身體,需要你的愛。」
【在身體和心靈共振的頻率中求中和】
――蔣勳(作家╱詩人╱美學家)
這兩三年,非常感謝沈邑穎醫師悉心照顧調養我的身體。
我曾經有過很專業的醫師,治療身體各個部份的病痛,也在危急時快速用手術紓解病的癥結。
記得最早身體出問題是在五十歲以後,常常腰痛,腿麻。有一天,不小心,一個噴嚏,忽然脊椎刺痛,整個左腿發麻,跡近癱瘓。
在大醫院急診,照X光,查不出原因,又用核磁共振檢查,終於知道是腰椎第四、五節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
在醫院住了一個月,了解椎間盤,像一顆葡萄,襯在兩節椎體之間。因為坐姿不好,或者站立時間太久,椎間盤慢慢失去彈性,從圓型葡萄,承受壓力,變扁平,突出在椎體外,觸碰到脊椎四周神經,因此酸麻疼痛,最後整條左腿不能動。
我躺在床上,每天用牽引機拉,效果不大。扶床站立,坐骨痛到難忍,連呼吸都痛。
護理師很同情,她說:「這個痛,據說比女人生孩子還痛。」
我終於知道為什麼我的生日,母親叫做「母難日」。
西方近代醫學訴諸精準科學儀器,檢測後,身體結構組織的病變清晰可見。
醫生給我看透視攝影,解說椎間盤,因為是軟組織,X光照不出來。
透過核磁共振顯影,我腰椎第四、第五節已嚴重變形,突出在椎體外,壓迫神經,造成整條左腿麻痹。
精準的儀器檢測,了解病變癥結,也做出結論:動手術切除突出部分,再做牽引復健,改善病情。但是,那個時代,手術有風險。一位歌星手術失敗就從此坐在輪椅上。
我因此猶豫不決,心中忐忑。
那位照顧我的護理師,同情我比生孩子還痛的呻吟,忽然說了一句話:「你啊!在用五十歲的身體,做三十歲的事⋯⋯」
我為什麼一直記著這句話?
看起來無關醫療,卻讓我對自己的身體有徹底反省。
我讀著沈醫師的新書,她把「人格特質」分為「火形」、「水形」、「木形」、「土形」、「金形」,是東方傳統的五行哲學。
沈醫師在「火形人」裡詳述了心經與小腸經的許多人格特質,引發我思考自己性格精神長久以來的慣性,如何不知不覺累積成身體的負擔,造成病變。
我一直自豪身體耐力很好,到五十歲,還可以常常從上午九點上課,不喝水,不用筆記,中午休息一小時,再繼續講到五點下課。
自己得意聲宏氣壯,不咳不喘,然而,長期火炎燃燒,不知不覺,讓五十歲的身體已不勝負荷吧⋯⋯
我應該更早讀到這本書,我應該更早認識自己的「人格特質」,知道天生的優勢,同時常常就是致命的弱點,可以更早讓自己「身心共振」,讓身體更多一點和心靈的對話。
「你在用五十歲的身體做三十歲的事⋯⋯」
許多超越身體負擔的野心妄想,不斷燃燒,消耗能量,但是野心太大,太過自信,其實聽不到身體的呼救。
聽不到身體呼救,所以,我繼續用六十歲的身體做三十歲的事,脊椎的痛好了,竊喜勇健,又聽不到身體呼救,再繼續用六十五歲的身體做三十歲的事。
終於,心肌梗塞,送台大急診,裝了兩個支架。
身體總是沒有好好聆聽自己的「心」事。
沈醫師這本新書,在她繁忙的診治病患的同時,也許更意識到要每一位病患做到自己的「身心共振」,可以更深認識自己人格的特質,早一點做「身心共振」的重要功課。
「自己」也許才是最好的醫生。
二零一四年秋天,我到池上駐村,住在大埔村六十年老宅,左鄰右舍,多是世代務農的客籍移民,他們的生活,和我在都市裡認識的朋友非常不一樣。清晨四、五點起床,下田,黃昏吃完飯,大概七點、八點就上床睡覺。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上千年與土地日月的生存對話,依然是這個小小的村落生活的規則。
他們依循傳統的四季節氣過日子,日復一日,不忮不求,安分滿足,驚蟄、穀雨,春分、清明,小暑、大暑,到了入秋,白露、霜降,二期稻作收割,開始入冬,在萬安鄉保安宮演收冬戲謝神,謝天地庇佑。大地萬物在冬季
「收藏」、「收斂」,落葉紛飛,捨棄多餘的負擔,儲存養分,讓身體度過嚴寒,期待下一個春天。
我好像在池上找回了一些自己身體與自然對話的記憶,是父母那一代就一樣依循的自然秩序。
那時候沈醫師在關山,關山和池上比鄰而居,我聽許多人談起沈醫師,在慈濟關山醫院常常看診到晚上子夜。
也有朋友推薦我找沈醫師診治,可是知道沈醫師救助這麼多人,我不敢打擾。同時,我在池上,早起早睡,杜絕了大部分北部的邀約,像隱居山林,每天除了畫畫讀書,都在田野山水間遊憩,心情放鬆,看日升月恆,寒暑交替,大概也是身體狀況最好的一段時間。
二零二一年,因為心裡懷念一直敬愛的臺靜農老師,想到他已逝世三十週年,希望能在池上穀倉美術館辦一個紀念展。臺老師一生關懷弱勢,為社會邊緣者發聲,我想在六十年農民賴以維生的穀倉展出紀念他的展覽,他也會微笑首肯吧。
紀念展如期開幕,我連著錄了五天的影片介紹,身體又累到了,工作一結束,心肌再次急性梗塞,緊急轉回台北,又裝了三隻支架。
我躺在病床,調侃自己:還是在用七十歲的身體做三十歲的事啊⋯⋯
那次心肌梗塞之後,身體顯然衰弱下來,肺喘、咳嗽,膝蓋痛,出現各種問題。
我很幸運,剛好沈醫師結束關山十年的慈濟工作,回北部新店慈濟,我有機會親炙沈醫師的治療。
每一次診治,沈醫師都仔細問到許多生活細節,從飲食、工作、睡眠到心情,讓我深刻體會,病,不只是身體的徵兆,也透露著精神心事的負擔。
我和沈醫師閒聊,談到《紅樓夢》裡一位名醫張友士,他為賈珍兒媳秦可卿看病,那一段記錄著三百年前東方醫學博大又精微的診治過程。
沈醫師很有興趣,我複印出來,傳給沈醫師,她細讀了醫案,又讀藥方,說了一句:「厲害的老前輩。」
《紅樓夢》是小說,其中醫學的知識卻不是杜撰。
張友士談秦可卿的病情,再談病因,最後說到的是病因與性格的關係,解剖了這個聰明好強的秦可卿長年鬱結的心事。
沈醫師的新書《12經絡人格解密》,似乎也期待從身體與心理的牽連互動裡找回自我平衡的養生之道。
春分的時候,沈醫師用「太極針法」讓我的身體彷彿從沉睡中蘇醒過來。
我也慢慢嘗試讀沈醫師讚不絕口的《黃帝內經》,覺得並不陌生,《內經》裡的語言,很像詩,四字一句的結構,傳承《詩經》的節奏韻律。
四字一句,兩句一組,這個漢語結構,我們並不陌生,民間門戶上都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樣的祈願。
《詩經》的四字對仗,是音樂,也是文學,對應《內經》的許多四字講的身體、養生,好像在美學上通向了同一個身心共振的境界,日升月恆,寒來暑往,彷彿從漢字啟蒙的《千字文》就有一種平衡的嚮往:「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金生麗水」、「玉出崑崗」,不只是語言,是在身體和心靈共振的頻率中求中和,不走極端,能夠在兩個極端裡看到運行與持平往復的規則。
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承襲春秋戰國五行學派的基礎,整理出一套哲學體系。「左青龍、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民間耳熟能詳的「青」「白」「朱」「玄」,加上居中的「黃」,是方位,也是自己身體的肝肺心腎脾。
我用美學的方式讀《內經》,未必是沈醫師會讚許的,但是很高興她的寬容,我隨意說出「廣步於庭」,她會心一笑,接著說:「披髮嗎?」
每一次診治都覺得是幸福快樂的事,好像不是面對痛苦的病,而是開始和自己長久陌生的身體重新對話。
沈醫師常常強調「中西醫合療」,我仍然定期做核磁共振,用西方科學儀器檢測自己每一器官部位的狀況,但是,有《黃帝內經》,有沈醫師,我可以把精密儀器檢測下被分離的器官,在東方「致廣大」的醫學體系裡整合起來,「致廣大」、「盡精微」並不衝突,而是相輔相成,成就健康的身心。
謝謝沈醫師!謝謝慈濟醫療團隊志工的大愛,感恩!
2023癸卯年春分,於八里淡水河畔
--------------------------------
〔共振推薦〕
【有情之人寫給眾生的情書】
――謝哲青(作家╱旅行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我和沈醫師的結識,是在大疫癘行的第一年,節氣小雪過後,一個呵氣成靄的午后。
當時的我,與自己的身體有著極大的斷裂。失去自我生理與心理連結的解離感,常常在生活事件的當下或事後,反應完全麻木,腦中一片空白,我與「感覺」逐漸分離,慢慢地感受不到任何情緒。大部分的思緒似乎被迫停工,要花極大的力氣,才有可能思考、感覺、記憶或理解眼前的人事物。某一天,我意識到自己的身心狀態,在不知不覺中,走向離析分崩,但其中過程,卻是緩慢而無意識的慢性自殺。
待我覺察到這些徵狀時,開始尋求專業醫療的協助,接下來數個月,我在各大醫學中心裡進行各樣各式高精密現代醫療科技的檢驗,其中的過程體驗,幾乎可比擬吳承恩《西遊記》中九九八十一?的試煉與磨難。當所有的報告都標示「正常」或「--」時,我突然明白,眾所信賴的西方傳統醫療,也許不是解方,這些毫無生氣的療程,只會把我們的能量,以及對生活的希望,消耗殆盡。
就某些層面來說,這也許是隱性憂鬱的體現。
於是,在因緣際會下,我拖著交瘁的身體與疲憊的心,坐在沈醫師面前。
印象深刻的是,醫師逐漸凝重的臉(這也是許多人害怕中醫的原因,自以為的小毛病都變成不治之症的徵兆),然後以極其溫暖,卻又語重心長地說:
「你為什麼對自己這麼嚴苛?」
求好心切的工作態度、焚膏繼晷的時間投入、馬不停蹄的緊湊行程,過度透支的身心能量,再加上,心理無言可喻的鬱結 ⋯⋯失衡,應該是最貼近事實的狀況。
下一秒卻有戲劇性的轉折,沈醫師看著我,突然笑了出來,「放心啦!你没有憂鬱症,還好你來了⋯⋯就這樣,我們開始吧!」
接下來的故事,是漫長的(但其實也没有太長)的身心重建之路。
有趣的是,每次的診療,都是一場又一場令我深省的對話,尤其,醫師對《黃帝內經》鞭辟入裡的分析,她總以清晰易懂的語言,解釋發生在我個人身上的種種。
有人說:身心失調、創傷,像是一間鬧鬼的黑暗密室,而我們受困其中,卻不知道自己的身體如此反常?如此無感麻木?如此暴走失控?最偏狹苛刻的釋義,是我們自己太脆弱、太無能,輕易地就被生活擊倒,然後,當病入膏肓時,我們只能用定罪來責怪自己,讓自己沉浸在悔恨及遺憾之中。
但最寬容的解釋是,我們的生活失去了光,失去規律,失去方向。而秉持「上工治未病」仁醫精神的沈醫師,重新讓我們認識自己,再一次,將理性與感性的光照進生命的幽暗,讓身心創傷的具現,幫助我們認出它是自己所忽視的部分。最終,我們也和自己言歸,以一個真實完整的人繼續我們的人生。
對我而言,這本書是有情之人寫給眾生的情書,訴說著身心共振的美好願景。
「記得,」沈醫師的耳提面命,「你的身體,需要你的愛。」
目次
目次
【共振推薦】
◎金庸來不及書寫的武林奇人_林懷民
◎在身體和心靈共振的頻率中求中和_蔣勳
◎有情之人寫給眾生的情書_謝哲青
【專業推薦】
◎了解經絡人格特質,就能進一步認識經絡_邱榮鵬
◎出入中西醫而不惑,整合身心靈而圓融_楊世敏
【前言】中醫是活的醫學――面對現代疾病,中醫如何看待?如何因應?
【第一章】中醫對於身心共振的看法――身心共振的中醫理論
・身體與情緒的和諧平衡,是健康長壽的要件
・身心共振結構的形成――情志管理分工的四個層級
・本章重點回顧
【第二章】十二經絡人格特質(上):總論、火形人與金形人
・〖總論〗 透過經絡系統,掌握身心共振狀態
・火形人:心經、小腸經的經絡人格特質
・金形人:肺經、大腸經的經絡人格特質
・本章重點回顧
【第三章】十二經絡人格特質(中):土形人與木形人
・土形人:脾經、胃經的經絡人格特質
・木形人:肝經、膽經的經絡人格特質
・本章重點回顧
【第四章】十二經絡人格特質(下):水形人與協力配合者、結語
・水形人:腎經、膀胱經的經絡人格特質
・為心腎特設的專屬協力配合者:心包經、三焦經的經絡人格特質
・〖結語〗 我們皆具有十二經絡人格特質,貴在平衡應用與協調得當
・本章重點回顧
【第五章】身心失調常見疾病,以及與癌症的關係
・身心失調常見疾病vs自律神經失調
・情緒大風暴下的身心嚴重失調――癌症
【第六章】身心失衡的自我檢測
・掌握身心失衡的關鍵重點
・身心失衡的自我檢查法
【第七章】身心的自我調適與保健
・宇宙的吸引力法則與正念的力量
・從五臟汲取生命力量
・切斷癌細胞的通關密碼
【後記】讓每個經絡人格發揮正念,活得更輕安自在
【經絡人格速查表】經絡人格特質×身心覺察×全方位自我照護
【延伸閱讀】
【延伸課程】
【共振推薦】
◎金庸來不及書寫的武林奇人_林懷民
◎在身體和心靈共振的頻率中求中和_蔣勳
◎有情之人寫給眾生的情書_謝哲青
【專業推薦】
◎了解經絡人格特質,就能進一步認識經絡_邱榮鵬
◎出入中西醫而不惑,整合身心靈而圓融_楊世敏
【前言】中醫是活的醫學――面對現代疾病,中醫如何看待?如何因應?
【第一章】中醫對於身心共振的看法――身心共振的中醫理論
・身體與情緒的和諧平衡,是健康長壽的要件
・身心共振結構的形成――情志管理分工的四個層級
・本章重點回顧
【第二章】十二經絡人格特質(上):總論、火形人與金形人
・〖總論〗 透過經絡系統,掌握身心共振狀態
・火形人:心經、小腸經的經絡人格特質
・金形人:肺經、大腸經的經絡人格特質
・本章重點回顧
【第三章】十二經絡人格特質(中):土形人與木形人
・土形人:脾經、胃經的經絡人格特質
・木形人:肝經、膽經的經絡人格特質
・本章重點回顧
【第四章】十二經絡人格特質(下):水形人與協力配合者、結語
・水形人:腎經、膀胱經的經絡人格特質
・為心腎特設的專屬協力配合者:心包經、三焦經的經絡人格特質
・〖結語〗 我們皆具有十二經絡人格特質,貴在平衡應用與協調得當
・本章重點回顧
【第五章】身心失調常見疾病,以及與癌症的關係
・身心失調常見疾病vs自律神經失調
・情緒大風暴下的身心嚴重失調――癌症
【第六章】身心失衡的自我檢測
・掌握身心失衡的關鍵重點
・身心失衡的自我檢查法
【第七章】身心的自我調適與保健
・宇宙的吸引力法則與正念的力量
・從五臟汲取生命力量
・切斷癌細胞的通關密碼
【後記】讓每個經絡人格發揮正念,活得更輕安自在
【經絡人格速查表】經絡人格特質×身心覺察×全方位自我照護
【延伸閱讀】
【延伸課程】
書摘/試閱
〔前言〕(摘錄)
【中醫是活的醫學――面對現代疾病,中醫如何看待?如何因應?】
我於2021年10月回到台北工作,在台東、花蓮服務的那十年,常常羨慕花東人的自在,因為生活環境天大地大,雖有人事的煩惱,但那種壓力跟在台北時不一樣。
回到台北,與花東相對照,發現了北部都會區人們的辛苦,因為不管來自於外在環境的、人際關係的、身體內在的,或者更多來自於心理的,各式各樣的壓力,都會從與情緒有特別關係的頭腦反應出來。
中醫很早就提出「身心共振」的醫學保健思想。
依據中醫的臟腑經絡理論,人體的五臟主管人類七情六慾等各種情緒,也因為每條經脈連結一個臟腑,全身十二經脈又都通行到頭部,所以一旦內臟功能失調,就會透過經絡將問題投射到頭部。
例如:思慮過多、壓力過大的人,頭部會變得很大,甚至頭上的筋膜變形、長角;前額腫、偏斜、凹陷;或者是後頭的枕骨腫,枕後的地方出現厚厚的一層腫塊。
門診時,我經常會看到病人呈現各類頭部變形型態,思緒也非常繁雜,有時各類思緒還會互相打架。長久觀察下來,感覺大家的頭頸部好像花椰菜,上面那一朵朵的小花,都是一個個壓力,都是一個個思緒。當人們緊張時,常會將胸廓向內緊縮,肩膀上提,導致頸部和頭部緊硬,軀幹也隨著這力量的牽拉,變得緊繃。這些變得堅硬的頸肩部位,就像花椰菜的梗。
◎身心失衡已成為全球共同的健康難題
⋯⋯
回頭看看台灣,情況也令人擔憂。長期服用身心科藥物的病人逐年增加,尤其是上班族及年長者。WHO估計,憂鬱症將成為2030年全球疾病負擔的主要原因,而根據國家健康研究院2022年的報告,台灣約有1/10人口有憂鬱症狀。
台灣雖然有高達87%的中高齡憂鬱症狀患者覺得就醫便利,卻只有27%患者尋求醫師治療,更只有11%的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療,由此可見,中高齡憂鬱症患者的就醫率偏低。
為什麼就醫便利,卻有這麼高占比的憂鬱症狀患者並未尋求治療?原因可能來自於對憂鬱症的認知不足,不清楚憂鬱症是需要治療的,或是擔心汙名化。這也是為什麼台灣屬於高收入國家,但中高齡憂鬱症的就醫率仍低於歐、美、日本等國。
此外,近年來社會發生多起駭人聽聞的凶殺案,許多嫌犯都自稱患有思覺失調等身心疾病,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成為不定時炸彈。由此可見,無論身心問題是來自於自己或周邊的人,都已成為所有人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
◎情緒風暴與癌症息息相關
另一個與身心相關,且非常值得我們關注的疾病是癌症。
癌症是更嚴重的情緒風暴,許多癌症患者通常在發病前都面對重大的身心壓力,直到身體再也無法負荷時,癌症就趁勢大爆發。衛福部每年公布國人十大死因,癌症已連續四十年居於首位,難怪許多人聞癌色變!
身為中醫師,經常會遇到癌症病人詢問:「可不可以不要化療?可不可以用中醫治療就好?」然而,每個人的病情不同,無法一概而論。面對這樣的提問,身為醫師的我心中難免會喟歎:「如果平日能更善待自己,更關照自己的身心狀況,情況也許就會大不相同了。」
這也是我撰寫此書的初衷――希望能將中醫理論深藏的智慧加以整理,傳遞給願意照護自己身心的讀者,讓人人都能成為自己身心的守護神。健康之鑰不必外求,盡在自己身上。
◎心理問題常以身體問題來就醫
東方人面對情緒失調的方式與西方人不同。西方人比較習慣尋求專業諮商,東方人或者不自覺、不當一回事,或者因為羞於開口、不知如何求助、不想面對⋯⋯等,導致心理問題常被埋藏在疼痛、失眠等身體機能失調之中,以身體問題來就醫。
例如,病人會說:「醫師,我沒辦法睡覺,胃也好不舒服。」即使他有心理壓力,也很少直接告訴醫師。
根據臨床經驗,當我們發現病情狀況有些不太合理,這時如果患者能和醫師一起打開身體這個「蓋子」,就會發現裡面潛藏著許多的苦與痛,這類情況尤其常出現在癌症病友身上。
◎臟腑功能和情緒互相影響=身體與情緒的共振
中醫在最早的醫典《黃帝內經》就一再強調身體會與情緒共振,五臟六腑功能與情緒互相影響。
七情六慾是人類特有的情緒表現,是人類在面對內在與外在事物時的正常反應。如果這些情緒過度發展、延續時間過長,或是情緒反應與事情的嚴重性並不相符時,中醫稱為「五志過極」,這時,身體就會出現病理變化了。關於五臟六腑功能與情緒之間的交互影響,後文會再詳加介紹。
另一方面,身體也會影響心理。我們常看見中風或癌症等久病或重症病人,情緒降到極低點,對自己的未來完全沒有信心,最後導致「身心共病」的惡性循環。
⋯⋯
◎從「身心共振」發掘生命正能量
身為中醫師,我們非常了解「身心共振」,面對病人時也會以「身心共治」的理念來診治,希望能和病人一起找出身體與情緒的問題,改善身體不適,紓解情緒,讓身心進入良性循環。同時我們也經常提醒患者,回到日常生活時,盡量避開導致情緒嚴重失衡的地雷,減少暴怒、胡思亂想⋯⋯等。
當我們提供病人正向的心理支持,以及適當的身體治療之後,常會發現,病人宛如一顆撐過冬天的種子來到了春天,生命力開始萌芽、展現。
⋯⋯
中醫對於人體有非常全面的見解。五臟六腑是維持生命的核心,其中肝心脾肺腎「五臟」更是重中之重,聰明的人體將因應人際關係而生的各類情緒,包括「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分配給五臟親自管理,讓五臟與七情成為生命共同體,這就是中醫「身心共振」理論的來源,後文會再詳述。
⋯⋯
◎經絡導航,探索身心地圖
前面提過,五臟與七情是架構「身心共振」的生命共同體,臟腑所屬的經絡系統,自然也會呈現出特有的人格特質。只要能掌握各個經絡的人格,從異常的人格表現來探索可能生病的臟腑經絡,就能提供我們需要加強自我保健的身心地圖。
在眾多身心失調的狀態當中,罹患癌症應是最壯烈的。
根據個人的臨床觀察與診治經驗,許多癌症患者在發病前都歷經了漫長的身心折磨,這種現象就像溫水煮青蛙,他們知道自己身體不舒服,常常覺得不開心,但還能忍受。直到發病的那一剎那,情緒風暴襲捲而來,身心重創,幸運者可以走出風暴,改頭換面,重新面對人生。不幸者就一路下滑,淹沒在無邊無際的痛苦之中,令人非常不捨。
《黃帝內經》提到「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意思是在疾病尚未開始前就能截斷病苗的醫師,屬於「上工」,也就是最棒的醫師;在疾病開始發展時才治療的醫師,屬於「中工」,能力中等。
《內經》這段話原來是期許醫師要及早診治疾病,但讀者們也可以用來自我勉勵,透過對於身體的了解,知己知彼,成為自己身體保健的「上工」!
【中醫是活的醫學――面對現代疾病,中醫如何看待?如何因應?】
我於2021年10月回到台北工作,在台東、花蓮服務的那十年,常常羨慕花東人的自在,因為生活環境天大地大,雖有人事的煩惱,但那種壓力跟在台北時不一樣。
回到台北,與花東相對照,發現了北部都會區人們的辛苦,因為不管來自於外在環境的、人際關係的、身體內在的,或者更多來自於心理的,各式各樣的壓力,都會從與情緒有特別關係的頭腦反應出來。
中醫很早就提出「身心共振」的醫學保健思想。
依據中醫的臟腑經絡理論,人體的五臟主管人類七情六慾等各種情緒,也因為每條經脈連結一個臟腑,全身十二經脈又都通行到頭部,所以一旦內臟功能失調,就會透過經絡將問題投射到頭部。
例如:思慮過多、壓力過大的人,頭部會變得很大,甚至頭上的筋膜變形、長角;前額腫、偏斜、凹陷;或者是後頭的枕骨腫,枕後的地方出現厚厚的一層腫塊。
門診時,我經常會看到病人呈現各類頭部變形型態,思緒也非常繁雜,有時各類思緒還會互相打架。長久觀察下來,感覺大家的頭頸部好像花椰菜,上面那一朵朵的小花,都是一個個壓力,都是一個個思緒。當人們緊張時,常會將胸廓向內緊縮,肩膀上提,導致頸部和頭部緊硬,軀幹也隨著這力量的牽拉,變得緊繃。這些變得堅硬的頸肩部位,就像花椰菜的梗。
◎身心失衡已成為全球共同的健康難題
⋯⋯
回頭看看台灣,情況也令人擔憂。長期服用身心科藥物的病人逐年增加,尤其是上班族及年長者。WHO估計,憂鬱症將成為2030年全球疾病負擔的主要原因,而根據國家健康研究院2022年的報告,台灣約有1/10人口有憂鬱症狀。
台灣雖然有高達87%的中高齡憂鬱症狀患者覺得就醫便利,卻只有27%患者尋求醫師治療,更只有11%的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療,由此可見,中高齡憂鬱症患者的就醫率偏低。
為什麼就醫便利,卻有這麼高占比的憂鬱症狀患者並未尋求治療?原因可能來自於對憂鬱症的認知不足,不清楚憂鬱症是需要治療的,或是擔心汙名化。這也是為什麼台灣屬於高收入國家,但中高齡憂鬱症的就醫率仍低於歐、美、日本等國。
此外,近年來社會發生多起駭人聽聞的凶殺案,許多嫌犯都自稱患有思覺失調等身心疾病,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成為不定時炸彈。由此可見,無論身心問題是來自於自己或周邊的人,都已成為所有人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
◎情緒風暴與癌症息息相關
另一個與身心相關,且非常值得我們關注的疾病是癌症。
癌症是更嚴重的情緒風暴,許多癌症患者通常在發病前都面對重大的身心壓力,直到身體再也無法負荷時,癌症就趁勢大爆發。衛福部每年公布國人十大死因,癌症已連續四十年居於首位,難怪許多人聞癌色變!
身為中醫師,經常會遇到癌症病人詢問:「可不可以不要化療?可不可以用中醫治療就好?」然而,每個人的病情不同,無法一概而論。面對這樣的提問,身為醫師的我心中難免會喟歎:「如果平日能更善待自己,更關照自己的身心狀況,情況也許就會大不相同了。」
這也是我撰寫此書的初衷――希望能將中醫理論深藏的智慧加以整理,傳遞給願意照護自己身心的讀者,讓人人都能成為自己身心的守護神。健康之鑰不必外求,盡在自己身上。
◎心理問題常以身體問題來就醫
東方人面對情緒失調的方式與西方人不同。西方人比較習慣尋求專業諮商,東方人或者不自覺、不當一回事,或者因為羞於開口、不知如何求助、不想面對⋯⋯等,導致心理問題常被埋藏在疼痛、失眠等身體機能失調之中,以身體問題來就醫。
例如,病人會說:「醫師,我沒辦法睡覺,胃也好不舒服。」即使他有心理壓力,也很少直接告訴醫師。
根據臨床經驗,當我們發現病情狀況有些不太合理,這時如果患者能和醫師一起打開身體這個「蓋子」,就會發現裡面潛藏著許多的苦與痛,這類情況尤其常出現在癌症病友身上。
◎臟腑功能和情緒互相影響=身體與情緒的共振
中醫在最早的醫典《黃帝內經》就一再強調身體會與情緒共振,五臟六腑功能與情緒互相影響。
七情六慾是人類特有的情緒表現,是人類在面對內在與外在事物時的正常反應。如果這些情緒過度發展、延續時間過長,或是情緒反應與事情的嚴重性並不相符時,中醫稱為「五志過極」,這時,身體就會出現病理變化了。關於五臟六腑功能與情緒之間的交互影響,後文會再詳加介紹。
另一方面,身體也會影響心理。我們常看見中風或癌症等久病或重症病人,情緒降到極低點,對自己的未來完全沒有信心,最後導致「身心共病」的惡性循環。
⋯⋯
◎從「身心共振」發掘生命正能量
身為中醫師,我們非常了解「身心共振」,面對病人時也會以「身心共治」的理念來診治,希望能和病人一起找出身體與情緒的問題,改善身體不適,紓解情緒,讓身心進入良性循環。同時我們也經常提醒患者,回到日常生活時,盡量避開導致情緒嚴重失衡的地雷,減少暴怒、胡思亂想⋯⋯等。
當我們提供病人正向的心理支持,以及適當的身體治療之後,常會發現,病人宛如一顆撐過冬天的種子來到了春天,生命力開始萌芽、展現。
⋯⋯
中醫對於人體有非常全面的見解。五臟六腑是維持生命的核心,其中肝心脾肺腎「五臟」更是重中之重,聰明的人體將因應人際關係而生的各類情緒,包括「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分配給五臟親自管理,讓五臟與七情成為生命共同體,這就是中醫「身心共振」理論的來源,後文會再詳述。
⋯⋯
◎經絡導航,探索身心地圖
前面提過,五臟與七情是架構「身心共振」的生命共同體,臟腑所屬的經絡系統,自然也會呈現出特有的人格特質。只要能掌握各個經絡的人格,從異常的人格表現來探索可能生病的臟腑經絡,就能提供我們需要加強自我保健的身心地圖。
在眾多身心失調的狀態當中,罹患癌症應是最壯烈的。
根據個人的臨床觀察與診治經驗,許多癌症患者在發病前都歷經了漫長的身心折磨,這種現象就像溫水煮青蛙,他們知道自己身體不舒服,常常覺得不開心,但還能忍受。直到發病的那一剎那,情緒風暴襲捲而來,身心重創,幸運者可以走出風暴,改頭換面,重新面對人生。不幸者就一路下滑,淹沒在無邊無際的痛苦之中,令人非常不捨。
《黃帝內經》提到「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意思是在疾病尚未開始前就能截斷病苗的醫師,屬於「上工」,也就是最棒的醫師;在疾病開始發展時才治療的醫師,屬於「中工」,能力中等。
《內經》這段話原來是期許醫師要及早診治疾病,但讀者們也可以用來自我勉勵,透過對於身體的了解,知己知彼,成為自己身體保健的「上工」!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