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文明之父愛默生:童年時期、大學生涯、歐洲旅行見聞、牧師與婚姻、「宗教」演說,從出生地波士頓到定居康柯特
商品資訊
ISBN13:9786263574205
替代書名:A Memoir Of Ralph Waldo Emerson
出版社:崧燁文化
作者:詹姆斯‧艾略特‧卡伯特
譯者:孔謐
出版日:2023/06/21
裝訂/頁數:平裝/282頁
規格:23cm*17cm*1.6cm (高/寬/厚)
版次:1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生前尚未出版文稿×首次對外公開的通信
從一生所有信件、日記、演講稿到作品手稿,
由愛默生及家族唯一授權的作家真實呈現──
【傳記作者談本書】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讓讀者與朋友們更加深入了解愛默生的外在與內在,在他們原有印象的基礎之上加深對愛默生的了解,而不是為了強行添加一些讓大家感到陌生的愛默生形象,也是為了從更廣闊的範疇去闡述愛默生與他所處的環境以及世界的關係。」──詹姆斯‧艾略特‧卡伯特
【各界好評】
愛默生不僅是美國偉人,更是世界偉人。這部傳記不只展示了愛默生的信件、日記,更能讀出這位偉人的思想之深厚和人文精神之博大。
──《滑鐵盧日報》
這部傳記知識豐富、思想深刻且意義深遠,有助於了解愛默生的時代及其一生。該書不只是卡伯特先生的成果,它已升高到了哲學探究的高度,並表達原創性觀點。
──《印第安納波利斯雜誌》
這部傳記讓我更加確定:愛默生不僅在偉大詩人和作家行列裡占有一席之地,我更願意將其置於偉大哲學家的行列,而這裡還有西塞羅、柏拉圖、培根、帕斯卡、史威夫特和伏爾泰等……
──英國詩人、文學評論家馬修‧阿諾德
▎關於人與人
大海、職業、貧窮,這些都看似阻隔,但是真正的阻隔是人的自我封閉和不願意與人接觸。每個人都像一個無線的圓形球體,在這樣的狀態下不斷保持個人的存在。
▎關於教條與儀式的權威
因此,我們不應該對宗教在過去漫長歷史的發展抱著太大的敬畏之心,因為其中存在著許多過去1,600年或是1,700年殘存下來的謬誤。在當代,我們應該將之視為完全獨立於宗教的儀式與禮拜方式之外。我們不應該盲從過去的傳統,而應該認真甄別這是對是錯。也許,這是關於那些具有相對或是絕對真理的信條貌似合理的陳述了。
▎關於看待宗教本身
如果人類的愚蠢成分必須要面對謊言的話,如果所謂的真理只是一顆用迷信包裹的解藥時──那麼我才會原諒後者的行為,因為我相信,真理會以本身或是自然的方式進入每個人的心靈,最終成為靈魂的一部分,並且在謬誤變得乾燥或是表皮脫落之後,依然存在。
本書特色:本書所闡述的內容絕大部分是從愛默生的日記、通信,以及與他同時代的其他人回憶錄中收集所成。全書內容從愛默生童年時期至康科特生活期間,由於作者為愛默生的學生及好友,人生大半時光都與老師同住一處,且經長期的相處與共事,使本書成為後世了解愛默生一生的必讀傳記經典。
從一生所有信件、日記、演講稿到作品手稿,
由愛默生及家族唯一授權的作家真實呈現──
【傳記作者談本書】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讓讀者與朋友們更加深入了解愛默生的外在與內在,在他們原有印象的基礎之上加深對愛默生的了解,而不是為了強行添加一些讓大家感到陌生的愛默生形象,也是為了從更廣闊的範疇去闡述愛默生與他所處的環境以及世界的關係。」──詹姆斯‧艾略特‧卡伯特
【各界好評】
愛默生不僅是美國偉人,更是世界偉人。這部傳記不只展示了愛默生的信件、日記,更能讀出這位偉人的思想之深厚和人文精神之博大。
──《滑鐵盧日報》
這部傳記知識豐富、思想深刻且意義深遠,有助於了解愛默生的時代及其一生。該書不只是卡伯特先生的成果,它已升高到了哲學探究的高度,並表達原創性觀點。
──《印第安納波利斯雜誌》
這部傳記讓我更加確定:愛默生不僅在偉大詩人和作家行列裡占有一席之地,我更願意將其置於偉大哲學家的行列,而這裡還有西塞羅、柏拉圖、培根、帕斯卡、史威夫特和伏爾泰等……
──英國詩人、文學評論家馬修‧阿諾德
▎關於人與人
大海、職業、貧窮,這些都看似阻隔,但是真正的阻隔是人的自我封閉和不願意與人接觸。每個人都像一個無線的圓形球體,在這樣的狀態下不斷保持個人的存在。
▎關於教條與儀式的權威
因此,我們不應該對宗教在過去漫長歷史的發展抱著太大的敬畏之心,因為其中存在著許多過去1,600年或是1,700年殘存下來的謬誤。在當代,我們應該將之視為完全獨立於宗教的儀式與禮拜方式之外。我們不應該盲從過去的傳統,而應該認真甄別這是對是錯。也許,這是關於那些具有相對或是絕對真理的信條貌似合理的陳述了。
▎關於看待宗教本身
如果人類的愚蠢成分必須要面對謊言的話,如果所謂的真理只是一顆用迷信包裹的解藥時──那麼我才會原諒後者的行為,因為我相信,真理會以本身或是自然的方式進入每個人的心靈,最終成為靈魂的一部分,並且在謬誤變得乾燥或是表皮脫落之後,依然存在。
本書特色:本書所闡述的內容絕大部分是從愛默生的日記、通信,以及與他同時代的其他人回憶錄中收集所成。全書內容從愛默生童年時期至康科特生活期間,由於作者為愛默生的學生及好友,人生大半時光都與老師同住一處,且經長期的相處與共事,使本書成為後世了解愛默生一生的必讀傳記經典。
作者簡介
詹姆斯‧艾略特‧卡伯特(James Elliot Cabot,西元1821~1903年)美國作家、哲學家。曾在哈佛大學教授哲學,是「美國文藝復興運動」(超驗主義運動)重要核心成員。西元1848年起任《麻薩諸塞季刊》主編。他是亨利‧梭羅的報導記者,也是愛默生的學生及一生朋友。
孔謐,華裔加拿大人,外籍專家、自由撰稿人。英美文學及語言學學士,企業管理碩士,輔修國際經濟與貿易。譯有《回憶我的父親霍桑》、《東方英語詩的開創者朗費羅》、《引發南北戰爭的「小婦人」哈里特.比徹.斯托》、《富蘭克林.羅斯福的爐邊談話》、《心智與思想控制》等。
孔謐,華裔加拿大人,外籍專家、自由撰稿人。英美文學及語言學學士,企業管理碩士,輔修國際經濟與貿易。譯有《回憶我的父親霍桑》、《東方英語詩的開創者朗費羅》、《引發南北戰爭的「小婦人」哈里特.比徹.斯托》、《富蘭克林.羅斯福的爐邊談話》、《心智與思想控制》等。
序
前言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讓讀者與朋友們更加深入了解愛默生的外在與內在,在他們原有印象的基礎之上加深對愛默生的了解,而不是為了強行添加一些讓大家感到陌生的愛默生形象,也是為了從更廣闊的範疇去闡述愛默生與他所處的環境以及世界的關係。愛默生生前委託我這樣做,他的家人也希望我能寫一本關於愛默生的傳記,他們向我提供了許多愛默生生前尚未出版的文稿(其中包括愛默生與很多名人之間的通信,這些信件內容都是首次對外人公開的。對此,我要表達衷心的感謝),還有很多早年認識愛默生與了解他家庭生活的人所提供的各種資訊。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利用這些機會,用更為詳實的資料去對愛默生的人生進行評估,同時不加入任何超乎事實理解範疇之外的評論。我所闡述的內容,其實絕大部分都只是將愛默生的日記、通信內容,或是從與他同時代的其他人回憶錄中收集過來的,上述內容可能會讓讀者留下這樣的印象:在本書的某些地方,讀者也許會覺得我僭越了這個規則。
我發現這些信件的價值遠遠低於我的預期。愛默生在談到自己的時候,這樣說:「自己從來都不是撰寫書信類的高手。」他很難透過書信將自己某個時期或是狀態下的情感直接表達出來,他總是要對這些情感進行篩選或是試驗之後,才會將這些情感的狀態寫下來。對愛默生而言,寫信始終是一件苦差事,而這個過程中所感受到的苦累,讓他在所寫的信件裡無法直接將自己的個性展現出來──當然,我這裡所說的個性,是完全關於愛默生的個性,而絕非筆者的個性。同樣的情況甚至也出現在愛默生的日記裡。日記記錄的內容包含著從他的大學時光一直延續到他人生最後的盡頭:相比於愛默生公開發表的文章而言,閱讀這些日記也無法將我們與他的關係拉近一些。因此,我不得不對這些日記的內容進行分割或是重新安排──當然,我情非所願──我通常需要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愛默生的觀點,而不是簡單的讓愛默生透過他的日記來講述他的故事。
但是,如果我無法獲得這些內部資訊,無法對他的人生進行細膩入微的觀察,或是無法在我們對愛默生原有的形象獲得更重要的了解,那麼我在創作本書時將無法自由發揮,也無法避免那些想要成為公眾教師的傳記作家所感受到的最大尷尬──我的意思是,我們應該要明白教導與品格之間的差異性。當愛默生在日記裡對一位朋友進行評價的時候,表示任何人都不敢將自己在任何一個小時的想法全部寫下來。他寫道:「難道這很糟糕嗎?我認為,對於一位比我更差或是更缺乏智慧的人來說,我不應該掩蓋自己的心思。但是,對於那些比我更有智慧或是更有美德的人來說,或是那些比我更有智慧與更有善心的人來說,我也找不到任何緊閉心扉的理由。」愛默生說得沒錯,當他這樣做的時候,他受益匪淺。
愛默生的很多演說,其中包括耗費了他許多心血與時間、至今都還沒有出版的演說內容。我在本書最後的附錄中列舉了我所了解的目錄,還對絕大多數的演說稿內容進行了簡短歸納。就目前來說,是否要出版這些演說稿依然沒有一個定論。我個人的看法是,愛默生肯定在其中歸納了許多最有價值的論述,所以才會想著要出版這些內容。
詹姆斯‧艾略特‧卡伯特
西元1887年5月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讓讀者與朋友們更加深入了解愛默生的外在與內在,在他們原有印象的基礎之上加深對愛默生的了解,而不是為了強行添加一些讓大家感到陌生的愛默生形象,也是為了從更廣闊的範疇去闡述愛默生與他所處的環境以及世界的關係。愛默生生前委託我這樣做,他的家人也希望我能寫一本關於愛默生的傳記,他們向我提供了許多愛默生生前尚未出版的文稿(其中包括愛默生與很多名人之間的通信,這些信件內容都是首次對外人公開的。對此,我要表達衷心的感謝),還有很多早年認識愛默生與了解他家庭生活的人所提供的各種資訊。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利用這些機會,用更為詳實的資料去對愛默生的人生進行評估,同時不加入任何超乎事實理解範疇之外的評論。我所闡述的內容,其實絕大部分都只是將愛默生的日記、通信內容,或是從與他同時代的其他人回憶錄中收集過來的,上述內容可能會讓讀者留下這樣的印象:在本書的某些地方,讀者也許會覺得我僭越了這個規則。
我發現這些信件的價值遠遠低於我的預期。愛默生在談到自己的時候,這樣說:「自己從來都不是撰寫書信類的高手。」他很難透過書信將自己某個時期或是狀態下的情感直接表達出來,他總是要對這些情感進行篩選或是試驗之後,才會將這些情感的狀態寫下來。對愛默生而言,寫信始終是一件苦差事,而這個過程中所感受到的苦累,讓他在所寫的信件裡無法直接將自己的個性展現出來──當然,我這裡所說的個性,是完全關於愛默生的個性,而絕非筆者的個性。同樣的情況甚至也出現在愛默生的日記裡。日記記錄的內容包含著從他的大學時光一直延續到他人生最後的盡頭:相比於愛默生公開發表的文章而言,閱讀這些日記也無法將我們與他的關係拉近一些。因此,我不得不對這些日記的內容進行分割或是重新安排──當然,我情非所願──我通常需要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愛默生的觀點,而不是簡單的讓愛默生透過他的日記來講述他的故事。
但是,如果我無法獲得這些內部資訊,無法對他的人生進行細膩入微的觀察,或是無法在我們對愛默生原有的形象獲得更重要的了解,那麼我在創作本書時將無法自由發揮,也無法避免那些想要成為公眾教師的傳記作家所感受到的最大尷尬──我的意思是,我們應該要明白教導與品格之間的差異性。當愛默生在日記裡對一位朋友進行評價的時候,表示任何人都不敢將自己在任何一個小時的想法全部寫下來。他寫道:「難道這很糟糕嗎?我認為,對於一位比我更差或是更缺乏智慧的人來說,我不應該掩蓋自己的心思。但是,對於那些比我更有智慧或是更有美德的人來說,或是那些比我更有智慧與更有善心的人來說,我也找不到任何緊閉心扉的理由。」愛默生說得沒錯,當他這樣做的時候,他受益匪淺。
愛默生的很多演說,其中包括耗費了他許多心血與時間、至今都還沒有出版的演說內容。我在本書最後的附錄中列舉了我所了解的目錄,還對絕大多數的演說稿內容進行了簡短歸納。就目前來說,是否要出版這些演說稿依然沒有一個定論。我個人的看法是,愛默生肯定在其中歸納了許多最有價值的論述,所以才會想著要出版這些內容。
詹姆斯‧艾略特‧卡伯特
西元1887年5月
目次
前言
第一章 出生地,血統,童年時期
第二章 大學生涯、學校任職及人生前景
第三章 為牧師而準備,前往南方的旅行,返回家鄉
第四章 在第二教堂時期的愛默生及其婚姻
第五章 歐洲旅行見聞
第六章 返回家鄉,定居康科特
第七章 超驗主義
第八章 康科特的生活
第九章 宗教
第十章 在康科特生活期間,拜訪者與朋友
第一章 出生地,血統,童年時期
第二章 大學生涯、學校任職及人生前景
第三章 為牧師而準備,前往南方的旅行,返回家鄉
第四章 在第二教堂時期的愛默生及其婚姻
第五章 歐洲旅行見聞
第六章 返回家鄉,定居康科特
第七章 超驗主義
第八章 康科特的生活
第九章 宗教
第十章 在康科特生活期間,拜訪者與朋友
書摘/試閱
第一章 出生地,血統,童年時期
西元1803~1817年
西元1808年7月17日,星期天,波士頓第一教堂的威廉‧愛默生(William Emerson)牧師,就關於放棄之前在城鎮中心的教堂,而選擇在郊區那個「更為寬敞與方便」的教堂一事,對信徒發表演說。他表示,他們這樣做,絕對沒有違背耶穌基督的戒律,因為「將原先那座位於喧囂城鎮中心與市集大街的教堂,遷移到遠離城鎮商業與娛樂中心的地方是正確的」。在接下來的星期四,當宗教儀式第一次在全新的教堂裡舉行的時候,他提醒信徒們,要感謝「在之前那座古老且衰敗的教堂裡禮拜」,也要為擁有這座寬敞、充滿美感的全新教堂而心存感激。他說:「在這座人口密集的城市裡,有這樣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去禮拜我們的上帝,這是一件值得感恩的事情。」
第一教堂不僅是波士頓地區歷史最古老的教堂,甚至要比這座城鎮本身的歷史還要古老。因為,這座教堂是在之前的查爾斯頓上建立起來的,當時這裡還在一片樹叢的陰影覆蓋之下,這發生在溫斯羅普(Winthrop)與他的同伴穿越河流之前的事情了。他們在來到這座建築的第三天之後就離開了。當這座教堂在西元1713年建立起來的時候,波特(Porter)會長就表示,這座教堂是新英格蘭地區造價成本最高且最為精美的教堂。按照當時的情況,這座教堂坐落在玉米山(也就是現在的華盛頓大街)。現在,這裡聳立著羅傑斯大樓,在距離州立大街不遠的街角處。但是,隨著城鎮的不斷發展,玉米山地區的人口越來越多,變得越來越喧鬧。到了西元1808年,這棟「老磚屋」(當時,人們就是這樣稱呼這座教堂的)的所有者接受了班傑明‧喬伊(Benjamin Joy)先生的提議,準備建造一座全新的教堂與牧師住所,並且還要在夏天大街的教區土地上建造三座磚造的住所。作為回報,他得到玉米山地區原先教堂的所有權以及13,500美元的現金。
古老的教區房子是複折式屋頂的木造建築,聳立在這片土地的中央(其涵蓋範圍大約有一英畝左右),其所有權屬於教堂,但「坐落(按照理查‧霍林希德與他的妻子安在西元1680年的話來說)在波士頓的南端」,也就是在夏日大街上。現在,這裡已經成為昌西大街的一個街角,距離教堂有半英里路左右。
這座充滿鄉村氣息的房子就坐落在大街的後面,一直延伸到現在的埃文大街,附近有一座果園與花園。在昔日大街的兩旁種植著一排排的榆樹與倫巴第白楊樹。拉爾夫‧沃爾多(Ralph Waldo)是威廉‧愛默生與露絲‧哈斯金斯‧愛默生(Ruth Haskins Emerson)的第四個孩子(第三個男孩子),出生時間是西元1803年5月25日。
時至今日,那些想在同一個地方找尋「隱居的安靜感覺」的人會發現,這裡與華盛頓大街其實沒有什麼區別。要不是有多年前對這裡的記憶,他們很難單憑印象想像出這裡已經有了一排排遮蔽著天空的倉庫建築,繁忙的交通川流不息。在這片繁忙喧囂當中,是一大片開闊的花園與牧場。這裡夏天陰涼,冬天則陽光明媚。愛默生的童年時光就是在這裡度過的。德雷克說:「在西元1815年前,夏日大街有一個面積為兩英畝的牧場,牛鈴發出的叮噹響聲常常入耳。附近蓋爾(Geyers)、柯芬思(Coffins)、羅素(Russells)、巴雷爾(Barrells)、萊德斯(Lydes)、普雷勒斯(Prebles)等人的房子,就隱藏在果園與花園當中。這些熱情好客的人家會用自製的蘋果酒或奶油款待來客。」
愛默生在西元1872年5月26日的日記中寫道:
昨天是我69歲生日,我要到夏日大街上辦點事。雖然這裡距離我當年出生的地方非常近,但我來到這條大街的時候,內心還是感到了一些疑惑。當我看到『金斯頓大街』的路牌之後,我感到非常驚訝。我發現這裡的花崗岩房屋根本沒有透露出一絲奈斯‧戈達德農場以及長長的木造柵欄的氣息。同時,在距離我出生地非常近的昌西大街的角落裡,我也同樣感受不到之前的感覺。我突然想到一點,應該只有少數一些活著的人,對這座人口迅速增加的城市的過去有一定的了解。因為當我讀到瑪麗姑姑的手稿時,發現她對過去貴族的品格以及生活品味有著敏銳的洞察力。我在年輕時期乃至壯年時期,能夠在這裡聽到她曾在信中所說的這一切。
即使當我在20年之後回想起來的時候,這條夏日大街區域仍然是孩子們遊玩的天堂。每個假日的下午與中午休息時,我們都會進行「捉迷藏」的遊戲。這裡有開闊的土地、柵欄與大道,有錯綜複雜的小屋與木造房屋,有被廢棄的穀倉,有開闊的大門以及許久沒有人觸碰過的乾草堆。這裡甚至還有一個池塘。冬天的時候,一位初學滑冰的人甚至會穿上冰鞋在這裡試著練習滑冰。這裡距離鹹水河流也很近,孩子們可以在碼頭上捉到比目魚與鱈魚。在附近不遠的平民居住區,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個開闊的運動場所。
但是,愛默生對這些都一無所知。他後來跟我說,他小時候根本沒有雪橇,也從來沒有膽量去滑雪橇,因為他害怕「那個名為圓點的地方」──來自風車角與南角的粗魯男孩始終都會來這裡找麻煩,因此他們只能沿著夏日大街來到一般民眾居住的地方。然後,他們會在那裡與來自城市西邊地區的男孩打架。母親之前警告他,不要與大街上那些粗魯的男孩產生衝突,因此他經常只是站在家門口,想要看看那些粗魯的男孩是什麼樣子。
在愛默生的日記裡,一些內容是講述當他還是一個「圓胖男孩,在昌西大街上轉動輪圈,在拉丁學校朗誦著從司各特(Scott)到坎貝爾(Campbell)的詩歌的事情」。但是,我沒有發現可以證明愛默生進行這些玩耍或是體型圓胖的證據。「從小到大,我們都是在一起的。」威廉‧亨利‧弗尼斯(William Henry Furness)牧師在他對愛默生的一些回憶裡談到這點,他的回憶也證實了我的想法。「但是,我只能想到愛默生小時候玩耍的一個情景,那時在我母親房間的地板上。我認為愛默生小時候根本沒有參加其他男孩的遊戲,這不是因為他的身體從小比較孱弱,而只是因為在他很小的時候,他的思想就沉浸在一個更高的層次。關於這方面,我最深的一個印象就是,在他很小的時候,當他沉浸在閱讀書籍的時候,其他的小朋友都會逐漸離開。我還記得,當我第一次認識他的時候,他當時尚沒有產生對文學方面的追求。」
魯弗斯‧道斯(Rufus Dawes)是愛默生在拉丁學校的同學。他將愛默生描述成一個「穿著藍色花布衣服,一臉高深莫測的男孩形象──相比於其他同學,他在我的腦海裡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我認識他之後,我就喜歡上了這個同學,我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我只是覺得他身上散發出一種天使般的感覺,而且這種感覺是那麼的強烈。」
愛默生的這種早熟心理,很自然讓他喜歡與比他年長的人交流,而不是與他的同齡人交流。西元1839年,他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在我13歲的時候,我的舅舅薩繆爾‧里普利(Samuel Ripley)某天這樣問我:「拉爾夫,為什麼其他的男孩都不想跟你玩,並且總是跟你吵架,而成年人卻都很喜歡你呢?」現在,我已經36歲了,我覺得這件事應該反過來看:年長的人對我懷著猜疑的態度,並不喜歡與我交流,而年輕人則更加喜歡與我交流。
也許,愛默生給出的這種解釋,是源於他腦海裡某種高尚的想法──正如弗尼斯在上文所說的,愛默生的心靈似乎總是停留在一個較高的層次──有時,愛德華(Edward)與查爾斯(Charles)也會產生這樣的想法,他們錯誤的認為這是因為愛默生的自傲產生的。事實上,愛默生給人的這種印象,是完全超脫於愛默生本人的自我參照的。愛默生說:「我的祖父威廉在某個週六與他的父親一起步行前往教堂,他的父親這樣問他:『威廉,你走路時給人的感覺,好像整個世界都對不起你。』對此,我的祖父回答說:『父親,我並沒有這樣的感覺。』祖父威廉在回答他父親的時候,顯得那麼的謙卑。這是我在家族歷史上找到的一段有趣的軼事,這讓我產生了一些共鳴。」
關於喬伊的安排,是一些地產所有者提出來的。其中一人是班傑明‧奧斯丁(Benjamin Austin),他在下面一首小詩中就表達了這樣的情感:
老磚屋,再見了!再見了,老磚屋!
你買來了牧師,賣掉了你的大鐘。
上面關於牧師的譏諷涉及到另一次談判,這次談判的結果最後讓威廉‧愛默生牧師從哈佛鎮調到了他一開始居住的波士頓。
西元1803~1817年
西元1808年7月17日,星期天,波士頓第一教堂的威廉‧愛默生(William Emerson)牧師,就關於放棄之前在城鎮中心的教堂,而選擇在郊區那個「更為寬敞與方便」的教堂一事,對信徒發表演說。他表示,他們這樣做,絕對沒有違背耶穌基督的戒律,因為「將原先那座位於喧囂城鎮中心與市集大街的教堂,遷移到遠離城鎮商業與娛樂中心的地方是正確的」。在接下來的星期四,當宗教儀式第一次在全新的教堂裡舉行的時候,他提醒信徒們,要感謝「在之前那座古老且衰敗的教堂裡禮拜」,也要為擁有這座寬敞、充滿美感的全新教堂而心存感激。他說:「在這座人口密集的城市裡,有這樣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去禮拜我們的上帝,這是一件值得感恩的事情。」
第一教堂不僅是波士頓地區歷史最古老的教堂,甚至要比這座城鎮本身的歷史還要古老。因為,這座教堂是在之前的查爾斯頓上建立起來的,當時這裡還在一片樹叢的陰影覆蓋之下,這發生在溫斯羅普(Winthrop)與他的同伴穿越河流之前的事情了。他們在來到這座建築的第三天之後就離開了。當這座教堂在西元1713年建立起來的時候,波特(Porter)會長就表示,這座教堂是新英格蘭地區造價成本最高且最為精美的教堂。按照當時的情況,這座教堂坐落在玉米山(也就是現在的華盛頓大街)。現在,這裡聳立著羅傑斯大樓,在距離州立大街不遠的街角處。但是,隨著城鎮的不斷發展,玉米山地區的人口越來越多,變得越來越喧鬧。到了西元1808年,這棟「老磚屋」(當時,人們就是這樣稱呼這座教堂的)的所有者接受了班傑明‧喬伊(Benjamin Joy)先生的提議,準備建造一座全新的教堂與牧師住所,並且還要在夏天大街的教區土地上建造三座磚造的住所。作為回報,他得到玉米山地區原先教堂的所有權以及13,500美元的現金。
古老的教區房子是複折式屋頂的木造建築,聳立在這片土地的中央(其涵蓋範圍大約有一英畝左右),其所有權屬於教堂,但「坐落(按照理查‧霍林希德與他的妻子安在西元1680年的話來說)在波士頓的南端」,也就是在夏日大街上。現在,這裡已經成為昌西大街的一個街角,距離教堂有半英里路左右。
這座充滿鄉村氣息的房子就坐落在大街的後面,一直延伸到現在的埃文大街,附近有一座果園與花園。在昔日大街的兩旁種植著一排排的榆樹與倫巴第白楊樹。拉爾夫‧沃爾多(Ralph Waldo)是威廉‧愛默生與露絲‧哈斯金斯‧愛默生(Ruth Haskins Emerson)的第四個孩子(第三個男孩子),出生時間是西元1803年5月25日。
時至今日,那些想在同一個地方找尋「隱居的安靜感覺」的人會發現,這裡與華盛頓大街其實沒有什麼區別。要不是有多年前對這裡的記憶,他們很難單憑印象想像出這裡已經有了一排排遮蔽著天空的倉庫建築,繁忙的交通川流不息。在這片繁忙喧囂當中,是一大片開闊的花園與牧場。這裡夏天陰涼,冬天則陽光明媚。愛默生的童年時光就是在這裡度過的。德雷克說:「在西元1815年前,夏日大街有一個面積為兩英畝的牧場,牛鈴發出的叮噹響聲常常入耳。附近蓋爾(Geyers)、柯芬思(Coffins)、羅素(Russells)、巴雷爾(Barrells)、萊德斯(Lydes)、普雷勒斯(Prebles)等人的房子,就隱藏在果園與花園當中。這些熱情好客的人家會用自製的蘋果酒或奶油款待來客。」
愛默生在西元1872年5月26日的日記中寫道:
昨天是我69歲生日,我要到夏日大街上辦點事。雖然這裡距離我當年出生的地方非常近,但我來到這條大街的時候,內心還是感到了一些疑惑。當我看到『金斯頓大街』的路牌之後,我感到非常驚訝。我發現這裡的花崗岩房屋根本沒有透露出一絲奈斯‧戈達德農場以及長長的木造柵欄的氣息。同時,在距離我出生地非常近的昌西大街的角落裡,我也同樣感受不到之前的感覺。我突然想到一點,應該只有少數一些活著的人,對這座人口迅速增加的城市的過去有一定的了解。因為當我讀到瑪麗姑姑的手稿時,發現她對過去貴族的品格以及生活品味有著敏銳的洞察力。我在年輕時期乃至壯年時期,能夠在這裡聽到她曾在信中所說的這一切。
即使當我在20年之後回想起來的時候,這條夏日大街區域仍然是孩子們遊玩的天堂。每個假日的下午與中午休息時,我們都會進行「捉迷藏」的遊戲。這裡有開闊的土地、柵欄與大道,有錯綜複雜的小屋與木造房屋,有被廢棄的穀倉,有開闊的大門以及許久沒有人觸碰過的乾草堆。這裡甚至還有一個池塘。冬天的時候,一位初學滑冰的人甚至會穿上冰鞋在這裡試著練習滑冰。這裡距離鹹水河流也很近,孩子們可以在碼頭上捉到比目魚與鱈魚。在附近不遠的平民居住區,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個開闊的運動場所。
但是,愛默生對這些都一無所知。他後來跟我說,他小時候根本沒有雪橇,也從來沒有膽量去滑雪橇,因為他害怕「那個名為圓點的地方」──來自風車角與南角的粗魯男孩始終都會來這裡找麻煩,因此他們只能沿著夏日大街來到一般民眾居住的地方。然後,他們會在那裡與來自城市西邊地區的男孩打架。母親之前警告他,不要與大街上那些粗魯的男孩產生衝突,因此他經常只是站在家門口,想要看看那些粗魯的男孩是什麼樣子。
在愛默生的日記裡,一些內容是講述當他還是一個「圓胖男孩,在昌西大街上轉動輪圈,在拉丁學校朗誦著從司各特(Scott)到坎貝爾(Campbell)的詩歌的事情」。但是,我沒有發現可以證明愛默生進行這些玩耍或是體型圓胖的證據。「從小到大,我們都是在一起的。」威廉‧亨利‧弗尼斯(William Henry Furness)牧師在他對愛默生的一些回憶裡談到這點,他的回憶也證實了我的想法。「但是,我只能想到愛默生小時候玩耍的一個情景,那時在我母親房間的地板上。我認為愛默生小時候根本沒有參加其他男孩的遊戲,這不是因為他的身體從小比較孱弱,而只是因為在他很小的時候,他的思想就沉浸在一個更高的層次。關於這方面,我最深的一個印象就是,在他很小的時候,當他沉浸在閱讀書籍的時候,其他的小朋友都會逐漸離開。我還記得,當我第一次認識他的時候,他當時尚沒有產生對文學方面的追求。」
魯弗斯‧道斯(Rufus Dawes)是愛默生在拉丁學校的同學。他將愛默生描述成一個「穿著藍色花布衣服,一臉高深莫測的男孩形象──相比於其他同學,他在我的腦海裡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我認識他之後,我就喜歡上了這個同學,我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我只是覺得他身上散發出一種天使般的感覺,而且這種感覺是那麼的強烈。」
愛默生的這種早熟心理,很自然讓他喜歡與比他年長的人交流,而不是與他的同齡人交流。西元1839年,他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在我13歲的時候,我的舅舅薩繆爾‧里普利(Samuel Ripley)某天這樣問我:「拉爾夫,為什麼其他的男孩都不想跟你玩,並且總是跟你吵架,而成年人卻都很喜歡你呢?」現在,我已經36歲了,我覺得這件事應該反過來看:年長的人對我懷著猜疑的態度,並不喜歡與我交流,而年輕人則更加喜歡與我交流。
也許,愛默生給出的這種解釋,是源於他腦海裡某種高尚的想法──正如弗尼斯在上文所說的,愛默生的心靈似乎總是停留在一個較高的層次──有時,愛德華(Edward)與查爾斯(Charles)也會產生這樣的想法,他們錯誤的認為這是因為愛默生的自傲產生的。事實上,愛默生給人的這種印象,是完全超脫於愛默生本人的自我參照的。愛默生說:「我的祖父威廉在某個週六與他的父親一起步行前往教堂,他的父親這樣問他:『威廉,你走路時給人的感覺,好像整個世界都對不起你。』對此,我的祖父回答說:『父親,我並沒有這樣的感覺。』祖父威廉在回答他父親的時候,顯得那麼的謙卑。這是我在家族歷史上找到的一段有趣的軼事,這讓我產生了一些共鳴。」
關於喬伊的安排,是一些地產所有者提出來的。其中一人是班傑明‧奧斯丁(Benjamin Austin),他在下面一首小詩中就表達了這樣的情感:
老磚屋,再見了!再見了,老磚屋!
你買來了牧師,賣掉了你的大鐘。
上面關於牧師的譏諷涉及到另一次談判,這次談判的結果最後讓威廉‧愛默生牧師從哈佛鎮調到了他一開始居住的波士頓。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