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愛的女兒:別受困在無法和解、修復的母女關係裡,不必勉強自己成為母親滿意的女兒
商品資訊
系列名:綠蠹魚Read It
ISBN13:9786263611160
替代書名:Difficult Mothers, Adult Daughters: A Guide for Separation, Liberation & Inspiration
出版社:遠流
作者:凱倫.安德森
譯者:陳采瑛
出版日:2023/06/29
裝訂/頁數:平裝/240頁
規格:21cm*14.8cm*1.5cm (高/寬/厚)
版次:1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修復、療癒都無法解決母女關係的困境時,
你需要的是拿出勇氣,擺脫母親對你的評價,
活出真正的自我!
*《紐約時報》暢銷書
*美國亞馬遜分類排行Top50長銷書,讀者口碑讚推!
*母愛創傷力作,《情緒勒索》作者蘇珊.佛沃強力推薦!
你會拿起這本書,很可能你也感到苦惱不已。
那個該成為你避風港的人,卻讓你覺得沒自信、認為自己沒價值;
你努力貼近、討好、配合,似乎做什麼都不對,無法令她滿意;
你決定遠離,擺脫她的束縛,卻又被焦慮、恐懼喚回……
這麼多年過去,你才發現自己既無法改變那個人,
也一再和那個讓你感覺貶低、匱乏、失落、孤獨的人牽扯不斷,
彷彿你還是那個小女孩,被丟在童年裡,
你覺得自己是那個不被愛的女兒……
這些感覺很可能造成你終身痛苦的源頭。不過,改變這一切的關鍵不是她――你的母親――而是你!
這本真誠的指引之書,來自凱倫.安德森的生命經驗。她和母親的痛苦關係,一度讓她在成年後陷入黑暗的困境,然而也是這段經歷讓她得到成長的養分,不只從困難的母女關係中蛻變重生,也學會面對其他的人際關係。
她在書中誠實揭露自己的過往,結合情感與實作導引,帶你走向一條充滿勇氣的自由之路,即使拒絕聽從母親、與母親劃清界線,你也不會感到罪惡、焦慮與恐懼,最終將能以個人的價值觀、欲望、需要與喜好為基礎,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
你需要的是拿出勇氣,擺脫母親對你的評價,
活出真正的自我!
*《紐約時報》暢銷書
*美國亞馬遜分類排行Top50長銷書,讀者口碑讚推!
*母愛創傷力作,《情緒勒索》作者蘇珊.佛沃強力推薦!
你會拿起這本書,很可能你也感到苦惱不已。
那個該成為你避風港的人,卻讓你覺得沒自信、認為自己沒價值;
你努力貼近、討好、配合,似乎做什麼都不對,無法令她滿意;
你決定遠離,擺脫她的束縛,卻又被焦慮、恐懼喚回……
這麼多年過去,你才發現自己既無法改變那個人,
也一再和那個讓你感覺貶低、匱乏、失落、孤獨的人牽扯不斷,
彷彿你還是那個小女孩,被丟在童年裡,
你覺得自己是那個不被愛的女兒……
這些感覺很可能造成你終身痛苦的源頭。不過,改變這一切的關鍵不是她――你的母親――而是你!
這本真誠的指引之書,來自凱倫.安德森的生命經驗。她和母親的痛苦關係,一度讓她在成年後陷入黑暗的困境,然而也是這段經歷讓她得到成長的養分,不只從困難的母女關係中蛻變重生,也學會面對其他的人際關係。
她在書中誠實揭露自己的過往,結合情感與實作導引,帶你走向一條充滿勇氣的自由之路,即使拒絕聽從母親、與母親劃清界線,你也不會感到罪惡、焦慮與恐懼,最終將能以個人的價值觀、欲望、需要與喜好為基礎,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
作者簡介
凱倫.安德森(Karen C.L. Anderson)
她是Mare(鼓勵女性重新以母親角色照顧自己的女性社群)的創辦人。她的第一個身分是作家,然後是認證的人生教練。凱倫相信真相絕不會造成痛苦,而所有的故事都能透過「真相」濾鏡述說。她支持女性用自己的聲音去述說真實,並減少痛苦。凱倫在另外一個人生裡,試著將她右腦的自己去配合她左腦的工作︰塑膠產業雜誌的記者(如果每次有人提到電影《畢業生》中的著名台詞︰「未來的趨勢是塑膠」,她就能得到一美元的話,那她就發財了)。她跟左腦工程師結婚,目前住在康乃迪克州的東南部。
她是Mare(鼓勵女性重新以母親角色照顧自己的女性社群)的創辦人。她的第一個身分是作家,然後是認證的人生教練。凱倫相信真相絕不會造成痛苦,而所有的故事都能透過「真相」濾鏡述說。她支持女性用自己的聲音去述說真實,並減少痛苦。凱倫在另外一個人生裡,試著將她右腦的自己去配合她左腦的工作︰塑膠產業雜誌的記者(如果每次有人提到電影《畢業生》中的著名台詞︰「未來的趨勢是塑膠」,她就能得到一美元的話,那她就發財了)。她跟左腦工程師結婚,目前住在康乃迪克州的東南部。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
你不是你母親的女兒
――凱薩琳.伍沃德.湯瑪斯(Katherine Woodward Thomas)
我最早有個記憶,是幾十封寫給我母親的信。當時我總是潦草寫完後,就快速藏進房間裡一個小型木書架的後面。它們就這樣塞在書架與牆之間狹窄的縫隙中。裡面揭露的不是奉獻與愛,而是滿滿的怨忿。字裡行間是沾滿淚痕的真心話,訴說著多麼希望自己從未出生。面對嚴格的母親,我不會直接表現,但在她背後,我會把心情傾瀉在紙張上,暴怒又狂躁。
有一天,她進我的房間打掃,發現這批藏起來的信件。她一封一封拆開來閱讀,我則嚇到坐在床上動也不動,幾乎不敢呼吸。最後,她終於抬起頭了,眼裡的怒火與責備直接射穿我。
她用一支木柄刷打了我一頓,沒讓我吃晚餐就叫我直接上床睡覺。我當時八歲。
你會拿起這本書,很可能是因為你也想訴說自己的經歷。或許你也有個不是忽視你,就是想要吞噬你的母親 (或是這兩者令人抓狂又不知所措的綜合體)。她可能偷偷地與你競爭,還設局讓你失敗――一個明明該成為你避風港的人,卻讓你覺得沒自信、認為自己沒價值,或讓你一直營養不良。或許你發現自己持續著、一次又一次地被令人抓狂的環境束縛卻感到不知所措;也或許,你覺得自己毫無價值,彷彿做什麼都不對,即使你已經年復一年努力嘗試要取悅這個人,她似乎在某種程度上早已經打定主意不被取悅。
即使你已經成年,但因為經常性的心理匱乏感,或是嚴重的缺乏自信,造成你覺得自己有缺陷。如果是這樣,這些感覺很可能是造成終身痛苦的源頭。例如交出自己的權力,自我放逐,創造依附關係,自我封閉,破壞自己的成功,無法體驗生命與愛中真正的快樂。
如果你有上述的情形,那你來對了!
這本真誠的指引之書,由幫助過很多女性的優秀指導教練凱倫.安德森所寫。它會帶你一步一步穿越迷宮,來到自由的應許之地。因為她自己就親身走過這彎曲小路,找到通往真正自由的大路。現在,透過書頁,她慈愛地點亮光明,帶你跟隨她的腳步,讓你得以踏上同樣的康莊大道。
雖然過去發生的事情錯不在你,但你現在有責任讓自己成長。我真希望能付錢請誰來幫我們做這件事情。然而,如今只有你能讓自己從過去無意間累積的創傷解脫。關鍵在於,你要毅然決然地站出來,拒絕成為童年的受害者,願意正視自己是如何讓傷害持續,最後你才有辦法做出不同的選擇。
這其實是令人欣慰的,表示你現在有能力永遠脫離那些「我不夠好」、「我不值得」等等,任何你以為造成母親無法依你需要來愛你的原因;這也表示你可以成為真正的自己,不用被病態的母親牽連;表示你覺醒成為真實的自己,此後自由過著快樂與健康的生活,並擁有快樂與健康的人際關係。你可以擁有以相互尊重、敬意、信任與真誠關懷等健全特質建立的關係,而不是過去為了保持與母親的羈絆而不得不受限的自我。
至少理智上我們明白,不會因為過去的經歷而受限。然而,有時候很難相信我們竟然經常不斷重複過去,一再地和那個讓自己感覺匱乏、貶低、失落與孤單的人有所牽扯。彷彿我們現在還是小女孩,被丟回童年時的家裡。
因為你無力改變,所以覺得十分沮喪與絕望。你可能渴望、希望與祈禱你的母親終究會改變,看見你是優秀的女兒,認可你的美好、聰明、勇敢與價值。你始終相信,她才握有讓你自由的鑰匙。
這本書想為你揭開的事實不只如此,還有更多讓人振奮的,例如你所想要的自由,根本不是來自你母親為你做了多少改變。完全不是。幾乎可以說,造成你今日痛苦掙扎的主因,與她關係很少,甚至沒關係。如果你還掙扎著想成為生活與愛情中有價值的女人,非常可能是你為了回應母親的行為,而困在你刻意創造出來的「自己」裡。你一直困在她投射到你身上的角色裡,被你自己內化的故事給束縛,就這樣過了幾十年人生直到現在。
真相是,你不是你母親的女兒。你是你。一個獨立自主的成人,由生命奇蹟而產生,具有善良、光明與愛的生物。一個有能力將過去的經歷,轉化為智慧、深度與真實之愛的女性。你現在可以在母女關係之外,重新定義你是誰,發揮生命的潛能。你也可以看看這個可憐女人的真實樣貌:她只是這個星球上另一個脆弱、不知所措的人,正在盡她最大的努力尋找方向。
讓這本書成為你的好朋友,放在床邊陪你入睡。每次在你要打電話給你母親時,讀讀這本書,提醒自己有能力讓對話變好。最後,我鼓勵你運用書中的內容幫助自己覺醒,成為真正的自己,以及你有機會完成的治癒,擁有健康與快樂。無論過去如何,都將成為現在的養分。
――――
本文作者:凱薩琳.伍沃德.湯瑪斯是美國的專業精神治療醫師,也是《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著有《七週遇見對的人》(Calling in “The One”: 7 Weeks to Attract the Love of Your Life)、《清醒地分手》(Conscious Uncoupling: 5 Steps to Living Happily Even After)
你不是你母親的女兒
――凱薩琳.伍沃德.湯瑪斯(Katherine Woodward Thomas)
我最早有個記憶,是幾十封寫給我母親的信。當時我總是潦草寫完後,就快速藏進房間裡一個小型木書架的後面。它們就這樣塞在書架與牆之間狹窄的縫隙中。裡面揭露的不是奉獻與愛,而是滿滿的怨忿。字裡行間是沾滿淚痕的真心話,訴說著多麼希望自己從未出生。面對嚴格的母親,我不會直接表現,但在她背後,我會把心情傾瀉在紙張上,暴怒又狂躁。
有一天,她進我的房間打掃,發現這批藏起來的信件。她一封一封拆開來閱讀,我則嚇到坐在床上動也不動,幾乎不敢呼吸。最後,她終於抬起頭了,眼裡的怒火與責備直接射穿我。
她用一支木柄刷打了我一頓,沒讓我吃晚餐就叫我直接上床睡覺。我當時八歲。
你會拿起這本書,很可能是因為你也想訴說自己的經歷。或許你也有個不是忽視你,就是想要吞噬你的母親 (或是這兩者令人抓狂又不知所措的綜合體)。她可能偷偷地與你競爭,還設局讓你失敗――一個明明該成為你避風港的人,卻讓你覺得沒自信、認為自己沒價值,或讓你一直營養不良。或許你發現自己持續著、一次又一次地被令人抓狂的環境束縛卻感到不知所措;也或許,你覺得自己毫無價值,彷彿做什麼都不對,即使你已經年復一年努力嘗試要取悅這個人,她似乎在某種程度上早已經打定主意不被取悅。
即使你已經成年,但因為經常性的心理匱乏感,或是嚴重的缺乏自信,造成你覺得自己有缺陷。如果是這樣,這些感覺很可能是造成終身痛苦的源頭。例如交出自己的權力,自我放逐,創造依附關係,自我封閉,破壞自己的成功,無法體驗生命與愛中真正的快樂。
如果你有上述的情形,那你來對了!
這本真誠的指引之書,由幫助過很多女性的優秀指導教練凱倫.安德森所寫。它會帶你一步一步穿越迷宮,來到自由的應許之地。因為她自己就親身走過這彎曲小路,找到通往真正自由的大路。現在,透過書頁,她慈愛地點亮光明,帶你跟隨她的腳步,讓你得以踏上同樣的康莊大道。
雖然過去發生的事情錯不在你,但你現在有責任讓自己成長。我真希望能付錢請誰來幫我們做這件事情。然而,如今只有你能讓自己從過去無意間累積的創傷解脫。關鍵在於,你要毅然決然地站出來,拒絕成為童年的受害者,願意正視自己是如何讓傷害持續,最後你才有辦法做出不同的選擇。
這其實是令人欣慰的,表示你現在有能力永遠脫離那些「我不夠好」、「我不值得」等等,任何你以為造成母親無法依你需要來愛你的原因;這也表示你可以成為真正的自己,不用被病態的母親牽連;表示你覺醒成為真實的自己,此後自由過著快樂與健康的生活,並擁有快樂與健康的人際關係。你可以擁有以相互尊重、敬意、信任與真誠關懷等健全特質建立的關係,而不是過去為了保持與母親的羈絆而不得不受限的自我。
至少理智上我們明白,不會因為過去的經歷而受限。然而,有時候很難相信我們竟然經常不斷重複過去,一再地和那個讓自己感覺匱乏、貶低、失落與孤單的人有所牽扯。彷彿我們現在還是小女孩,被丟回童年時的家裡。
因為你無力改變,所以覺得十分沮喪與絕望。你可能渴望、希望與祈禱你的母親終究會改變,看見你是優秀的女兒,認可你的美好、聰明、勇敢與價值。你始終相信,她才握有讓你自由的鑰匙。
這本書想為你揭開的事實不只如此,還有更多讓人振奮的,例如你所想要的自由,根本不是來自你母親為你做了多少改變。完全不是。幾乎可以說,造成你今日痛苦掙扎的主因,與她關係很少,甚至沒關係。如果你還掙扎著想成為生活與愛情中有價值的女人,非常可能是你為了回應母親的行為,而困在你刻意創造出來的「自己」裡。你一直困在她投射到你身上的角色裡,被你自己內化的故事給束縛,就這樣過了幾十年人生直到現在。
真相是,你不是你母親的女兒。你是你。一個獨立自主的成人,由生命奇蹟而產生,具有善良、光明與愛的生物。一個有能力將過去的經歷,轉化為智慧、深度與真實之愛的女性。你現在可以在母女關係之外,重新定義你是誰,發揮生命的潛能。你也可以看看這個可憐女人的真實樣貌:她只是這個星球上另一個脆弱、不知所措的人,正在盡她最大的努力尋找方向。
讓這本書成為你的好朋友,放在床邊陪你入睡。每次在你要打電話給你母親時,讀讀這本書,提醒自己有能力讓對話變好。最後,我鼓勵你運用書中的內容幫助自己覺醒,成為真正的自己,以及你有機會完成的治癒,擁有健康與快樂。無論過去如何,都將成為現在的養分。
――――
本文作者:凱薩琳.伍沃德.湯瑪斯是美國的專業精神治療醫師,也是《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著有《七週遇見對的人》(Calling in “The One”: 7 Weeks to Attract the Love of Your Life)、《清醒地分手》(Conscious Uncoupling: 5 Steps to Living Happily Even After)
目次
【目錄】
第一章 導師――啟發我的大師們
第二章 給女兒們,還有她們的母親
第三章 為什麼我要寫這本書?
第四章 活在二擇一的世界
第五章 覺醒
第六章 「那麼告訴我,你跟母親之間發生了什麼事?」
第七章 你的母女關係出了什麼問題?
第八章 你是一個有勇氣、有自覺的創造者
第九章 但我怎麼還會感到憤怒、傷心、悲痛、苦悶、愧疚呢?
第十章 天啊!又是扳機又是按鈕又是刺!
第十一章 解除扳機,鬆開按鈕,拔掉你的刺
第十二章 關於我們的小女孩腦
第十三章 不傷害人,也不容許被傷害︰如何建立、表達與維持滴水不漏的界線
第十四章 跟自己劃出界線
第十五章 「她操控我,不讓我擁有、無視我的界線。」
第十六章 設立界線時,無可避免的罪惡感、焦慮與恐懼
第十七章 為人母的不應該這樣……
第十八章 「不被愛的女兒」的迷思
第十九章 做自己的母親,抱抱自己吧
第二十章 在面對「羞恥」這類強烈情緒時,該如何以母親角色照顧自己
第二十一章 去除羞辱感的激進方式
第二十二章 踏上改變之路
第二十三章 選擇無條件的愛
第二十四章 掙扎的反面是什麼?
第二十五章 給讀這本書的母親們
第二十六章 親愛的凱倫,請告訴我……
第二十七章 最後――
第一章 導師――啟發我的大師們
第二章 給女兒們,還有她們的母親
第三章 為什麼我要寫這本書?
第四章 活在二擇一的世界
第五章 覺醒
第六章 「那麼告訴我,你跟母親之間發生了什麼事?」
第七章 你的母女關係出了什麼問題?
第八章 你是一個有勇氣、有自覺的創造者
第九章 但我怎麼還會感到憤怒、傷心、悲痛、苦悶、愧疚呢?
第十章 天啊!又是扳機又是按鈕又是刺!
第十一章 解除扳機,鬆開按鈕,拔掉你的刺
第十二章 關於我們的小女孩腦
第十三章 不傷害人,也不容許被傷害︰如何建立、表達與維持滴水不漏的界線
第十四章 跟自己劃出界線
第十五章 「她操控我,不讓我擁有、無視我的界線。」
第十六章 設立界線時,無可避免的罪惡感、焦慮與恐懼
第十七章 為人母的不應該這樣……
第十八章 「不被愛的女兒」的迷思
第十九章 做自己的母親,抱抱自己吧
第二十章 在面對「羞恥」這類強烈情緒時,該如何以母親角色照顧自己
第二十一章 去除羞辱感的激進方式
第二十二章 踏上改變之路
第二十三章 選擇無條件的愛
第二十四章 掙扎的反面是什麼?
第二十五章 給讀這本書的母親們
第二十六章 親愛的凱倫,請告訴我……
第二十七章 最後――
書摘/試閱
☉活在二擇一的世界
你在母女關係中,是否經常陷於全有或全無,或者不是A就是B的極端狀況?或許你還認為面對母親時,一定要做出防衛、抵抗來保護自己,不然就只能俯首屈從,任由她予取予求。
或許你也一直拼命讓你們的對話維持在表面與淺層,以免墜入情緒深淵。
有時候你甚至會擔心,如果不把她從你的生活驅離,你將會一輩子被她綁住。
上面這些描述沒有一個是讓人愉快。事實上,光是想到你們之間的關係就讓你筋疲力竭。
以前我的母女關係就是讓我有這樣的感覺,我也與其他女性一起研究過這個題目,我發現有類似感覺的人,比你想的還要多。
好的時候,只是有一點討厭或感覺受限;糟的時候,令人緊張,覺得像無能為力的憤怒那樣令人無奈。藏在底下的是悲傷,也許還有說不出口的哀痛。
我曾經在這個極端的狀況下過了幾年。現在回頭看,如果當時有人對我說,不用過得這麼辛苦,我只會說「你不知道我媽是怎樣的人」。那時的狀況真的相當棘手,找不到半點能讓人好過的解方。
現在我懂得比較多了。我知道有無窮的選項,不是只能全有或全無。明白這點後,隨之而來的是無限的自由、和平與主控權,做決定時也能感到自信,覺得自己做得好做得對。然而,這裡說的做決定不是為了你母親,不是為了避免衝突,或是為了徵求她的同意。
講到你跟母親的關係,我很確定:你不像自己覺得的那樣毫無力量,你可以做出讓自己覺得好、覺得對的決定。
我曾經被指責(多數是被母親)說我企圖加深成年女性與她們的母親之間的裂痕;我也被指責(多數是被成年女兒)應該要激烈到「不相往來」才對。
如果你在情緒上與母親糾纏不清,或是母親對你冷淡、漠不關心跟挑剔,這本書是為你而寫的。你很可能是個不太有自主性的人(所謂的自主,就是你並非受到脅迫,而有能力經過思考,主動地做出決定;你也可以不受母親影響,自由自在地做自己)。你在下意識中,會相信母親的意見、需求、價值觀與慾望遠比你自己的更加重要。
也許出於某種原始本能,你害怕如果選擇忠於自己而不是母親的話,會有什麼壞事發生。
我希望你能從這本書學到如何保有自我,成為一位情緒獨立的女性。
你會領悟到你是自己唯一需要負起情緒責任的人。
你會發現當你將焦點放到自己身上時,例如你的價值觀、慾望、需求與喜好,神奇的事情發生了︰你在母女關係(無論你是否見到她或跟她說話)之中的樣子,將會以你過去不敢奢求的方式改變。
你也將不再能容忍虐待跟失能的行為。
你信任自己,擁有並掌握自己的界線,不是出於防衛或被動,而是出於堅定與理智。
而這對你和所有的女性來說,都是最仁慈與尊重的對待。
對大多數人而言,像「分開」跟「連結」這類字眼都帶有情緒。其實,這些字眼並不帶有情緒,它們可用於描述想法、意見跟觀點,而這些描述卻被認為帶有情緒。它們表達的是你的觀點,而非情緒;是你的觀點產生了情緒。
區分這兩者的差異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如果你用這些字去描述情緒,你一定會感覺無力。
如果你的情緒受母親影響,就無法得知自己的想法與情緒從哪裡開始,而她的情緒又在哪裡結束。
你母親將會相信為了要讓她感到快樂,你必須以某些方式思考、感覺與行動,所以你就無法知道自己真正的想法與感覺,或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你也一樣會相信︰為了要感到快樂,她也必須以某些方式思考、感覺與行動。
她會從她的感覺去推論你的感覺。
而你也會從自己的感覺來論斷她的感覺。
我相信真正的連結或許有些自相矛盾,但要做到真正的連結是可能的,只要你跟你母親都是獨立自主的女性,有著自己的想法、情緒、夢想與慾望。只要你們兩人都瞭解自己、愛自己跟信任自己,並以此建立起有愛的界線。而這界線會讓你們彼此都能做自己,無論是好的、壞的、醜陋的,那都是最好的自己。
幸好,建立界線這件事不需要你母親的參與。她不需要像你那樣――或是你認為她應該要的那樣――去瞭解自己、愛自己跟信任自己。
只要你跟自己越加緊密,你就能跟母親有更好、更自在、更多的空間去連結,無論她正處於人生的哪個階段。
情緒上與母親「分開」是解方也是良藥,我們不需要修理或治療情緒,我們也不需要追求和平,因為那就是和平。
☉覺醒
我記得很清楚。我媽站在前院,手上拿著一封她打算要寄出的信。
她高高舉起,大喊:「我要離開我媽!」
我當時二十出頭,她四十多歲。我一點也不吃驚,她跟我外婆不合早已不是祕密。我媽經常說她絕對不會像她媽對她那樣對我。我已經聽過她們之間的事,我為我媽感到心痛。
例如有一次外婆對我媽說,「如果我有錢,我就要讓你去整容,修修你那張臉。」
我媽在她高中班上可是被封為班花的。她跟我講過好幾次這段往事,我知道她很受傷。
我外婆是個大美女,我媽也是。就像她們那個世代的許許多多女性,外貌就是一切。她們的長相與性徵(但不可露太多)就是本錢。這個想法烙印在她們腦子裡最深最原始的地方,相信這就是女人的生存之道。
我還記得大概是八、九歲,我媽帶我去看小兒科醫生的那天,是我第一次覺得自己身體一定哪裡出錯了。因為等我們看完醫生回到家,她竟對我繼父說:「醫生說她很大隻。」這語氣很明顯混合著嘲笑、恐懼跟厭惡。
我十二歲的時候,我媽要我節食。我重讀高中時的日記,裡面寫滿了覺得自己像頭豬,恨自己為什麼要吃那麼多。
我媽跟外婆一直都很關心我的體重。但回頭看當時的照片,我只能搖搖頭,我的體重根本沒有問題!我現在認為,我媽那時擔心的兩件事,一是有意識的,另一個是無意識的。首先,她擔心要是她有個胖女兒,旁人會怎麼看她。再者,她擔心萬一我有個肥胖身材,就沒有男人會愛我、照顧我。
* * *
進入青春期後,我相信我跟我媽之間有典型的母女衝突,但我也以為我們的關係不同,至少比她跟外婆的關係要來得好。我媽經常說我們很親密,甚至是「好朋友」。我現在知道她是刻意要我們的關係跟她與外婆的不同。
但我當時不知道的是,我跟我媽並不是真的親密,我們只是彼此依附,隨著對方的情緒起舞。當時我們都是單身,兩人一起去夜店喝酒,跟那些說我們是姊妹的識相男人調情熱舞。她幾乎全面性地參與我的生活,只要我想區隔某些事物,她就會表現出受傷或生氣。因為我下意識地會在任何方面渴求她的注意與認同,我都照著她的要求去做。
其實那時候,我並不明白我們的關係有多不健康。
時間快轉到我二十五歲,時間是二○一○年底,我也離開我媽了。只是和她不同,我不是寄紙本信,而是發了一封電子郵件。即使她(或我們)渴望一份不同的、更健康的母女關係,我們終究沒逃過那些彷彿刻進石頭的模式。我媽無意識地表現出某些態度與行為,而我也無意識地接收了;然而當我想要自立,脫離母親獨立生活,就影響到我們的關係了。
我接下來會告訴你一些讓局面演變,使我相信離開母親有理的事情。但更重要的是,我現在終於有所領悟,當時我以為別無選擇,以為只要離開我媽,選擇不再跟她連絡,就能解決我所有的問題。
但後來,我發現自己才是執著於母女關係的那一方。只要有人願意聽,我就會把自己的傷痛與憤怒,把我媽怎麼誤了我的細節,一股腦地傾瀉出來。我那時沒有意識到這份信念不健康,甚至相信這一切都是我媽造成的。
當我接觸到「受害者情結」時,一切就明朗了。在那之前,我抗拒接受我可能是受害者,因為在我們家,「成為受害者」是很可恥,而且必須不計一切代價避免。
(未完)
你在母女關係中,是否經常陷於全有或全無,或者不是A就是B的極端狀況?或許你還認為面對母親時,一定要做出防衛、抵抗來保護自己,不然就只能俯首屈從,任由她予取予求。
或許你也一直拼命讓你們的對話維持在表面與淺層,以免墜入情緒深淵。
有時候你甚至會擔心,如果不把她從你的生活驅離,你將會一輩子被她綁住。
上面這些描述沒有一個是讓人愉快。事實上,光是想到你們之間的關係就讓你筋疲力竭。
以前我的母女關係就是讓我有這樣的感覺,我也與其他女性一起研究過這個題目,我發現有類似感覺的人,比你想的還要多。
好的時候,只是有一點討厭或感覺受限;糟的時候,令人緊張,覺得像無能為力的憤怒那樣令人無奈。藏在底下的是悲傷,也許還有說不出口的哀痛。
我曾經在這個極端的狀況下過了幾年。現在回頭看,如果當時有人對我說,不用過得這麼辛苦,我只會說「你不知道我媽是怎樣的人」。那時的狀況真的相當棘手,找不到半點能讓人好過的解方。
現在我懂得比較多了。我知道有無窮的選項,不是只能全有或全無。明白這點後,隨之而來的是無限的自由、和平與主控權,做決定時也能感到自信,覺得自己做得好做得對。然而,這裡說的做決定不是為了你母親,不是為了避免衝突,或是為了徵求她的同意。
講到你跟母親的關係,我很確定:你不像自己覺得的那樣毫無力量,你可以做出讓自己覺得好、覺得對的決定。
我曾經被指責(多數是被母親)說我企圖加深成年女性與她們的母親之間的裂痕;我也被指責(多數是被成年女兒)應該要激烈到「不相往來」才對。
如果你在情緒上與母親糾纏不清,或是母親對你冷淡、漠不關心跟挑剔,這本書是為你而寫的。你很可能是個不太有自主性的人(所謂的自主,就是你並非受到脅迫,而有能力經過思考,主動地做出決定;你也可以不受母親影響,自由自在地做自己)。你在下意識中,會相信母親的意見、需求、價值觀與慾望遠比你自己的更加重要。
也許出於某種原始本能,你害怕如果選擇忠於自己而不是母親的話,會有什麼壞事發生。
我希望你能從這本書學到如何保有自我,成為一位情緒獨立的女性。
你會領悟到你是自己唯一需要負起情緒責任的人。
你會發現當你將焦點放到自己身上時,例如你的價值觀、慾望、需求與喜好,神奇的事情發生了︰你在母女關係(無論你是否見到她或跟她說話)之中的樣子,將會以你過去不敢奢求的方式改變。
你也將不再能容忍虐待跟失能的行為。
你信任自己,擁有並掌握自己的界線,不是出於防衛或被動,而是出於堅定與理智。
而這對你和所有的女性來說,都是最仁慈與尊重的對待。
對大多數人而言,像「分開」跟「連結」這類字眼都帶有情緒。其實,這些字眼並不帶有情緒,它們可用於描述想法、意見跟觀點,而這些描述卻被認為帶有情緒。它們表達的是你的觀點,而非情緒;是你的觀點產生了情緒。
區分這兩者的差異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如果你用這些字去描述情緒,你一定會感覺無力。
如果你的情緒受母親影響,就無法得知自己的想法與情緒從哪裡開始,而她的情緒又在哪裡結束。
你母親將會相信為了要讓她感到快樂,你必須以某些方式思考、感覺與行動,所以你就無法知道自己真正的想法與感覺,或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你也一樣會相信︰為了要感到快樂,她也必須以某些方式思考、感覺與行動。
她會從她的感覺去推論你的感覺。
而你也會從自己的感覺來論斷她的感覺。
我相信真正的連結或許有些自相矛盾,但要做到真正的連結是可能的,只要你跟你母親都是獨立自主的女性,有著自己的想法、情緒、夢想與慾望。只要你們兩人都瞭解自己、愛自己跟信任自己,並以此建立起有愛的界線。而這界線會讓你們彼此都能做自己,無論是好的、壞的、醜陋的,那都是最好的自己。
幸好,建立界線這件事不需要你母親的參與。她不需要像你那樣――或是你認為她應該要的那樣――去瞭解自己、愛自己跟信任自己。
只要你跟自己越加緊密,你就能跟母親有更好、更自在、更多的空間去連結,無論她正處於人生的哪個階段。
情緒上與母親「分開」是解方也是良藥,我們不需要修理或治療情緒,我們也不需要追求和平,因為那就是和平。
☉覺醒
我記得很清楚。我媽站在前院,手上拿著一封她打算要寄出的信。
她高高舉起,大喊:「我要離開我媽!」
我當時二十出頭,她四十多歲。我一點也不吃驚,她跟我外婆不合早已不是祕密。我媽經常說她絕對不會像她媽對她那樣對我。我已經聽過她們之間的事,我為我媽感到心痛。
例如有一次外婆對我媽說,「如果我有錢,我就要讓你去整容,修修你那張臉。」
我媽在她高中班上可是被封為班花的。她跟我講過好幾次這段往事,我知道她很受傷。
我外婆是個大美女,我媽也是。就像她們那個世代的許許多多女性,外貌就是一切。她們的長相與性徵(但不可露太多)就是本錢。這個想法烙印在她們腦子裡最深最原始的地方,相信這就是女人的生存之道。
我還記得大概是八、九歲,我媽帶我去看小兒科醫生的那天,是我第一次覺得自己身體一定哪裡出錯了。因為等我們看完醫生回到家,她竟對我繼父說:「醫生說她很大隻。」這語氣很明顯混合著嘲笑、恐懼跟厭惡。
我十二歲的時候,我媽要我節食。我重讀高中時的日記,裡面寫滿了覺得自己像頭豬,恨自己為什麼要吃那麼多。
我媽跟外婆一直都很關心我的體重。但回頭看當時的照片,我只能搖搖頭,我的體重根本沒有問題!我現在認為,我媽那時擔心的兩件事,一是有意識的,另一個是無意識的。首先,她擔心要是她有個胖女兒,旁人會怎麼看她。再者,她擔心萬一我有個肥胖身材,就沒有男人會愛我、照顧我。
* * *
進入青春期後,我相信我跟我媽之間有典型的母女衝突,但我也以為我們的關係不同,至少比她跟外婆的關係要來得好。我媽經常說我們很親密,甚至是「好朋友」。我現在知道她是刻意要我們的關係跟她與外婆的不同。
但我當時不知道的是,我跟我媽並不是真的親密,我們只是彼此依附,隨著對方的情緒起舞。當時我們都是單身,兩人一起去夜店喝酒,跟那些說我們是姊妹的識相男人調情熱舞。她幾乎全面性地參與我的生活,只要我想區隔某些事物,她就會表現出受傷或生氣。因為我下意識地會在任何方面渴求她的注意與認同,我都照著她的要求去做。
其實那時候,我並不明白我們的關係有多不健康。
時間快轉到我二十五歲,時間是二○一○年底,我也離開我媽了。只是和她不同,我不是寄紙本信,而是發了一封電子郵件。即使她(或我們)渴望一份不同的、更健康的母女關係,我們終究沒逃過那些彷彿刻進石頭的模式。我媽無意識地表現出某些態度與行為,而我也無意識地接收了;然而當我想要自立,脫離母親獨立生活,就影響到我們的關係了。
我接下來會告訴你一些讓局面演變,使我相信離開母親有理的事情。但更重要的是,我現在終於有所領悟,當時我以為別無選擇,以為只要離開我媽,選擇不再跟她連絡,就能解決我所有的問題。
但後來,我發現自己才是執著於母女關係的那一方。只要有人願意聽,我就會把自己的傷痛與憤怒,把我媽怎麼誤了我的細節,一股腦地傾瀉出來。我那時沒有意識到這份信念不健康,甚至相信這一切都是我媽造成的。
當我接觸到「受害者情結」時,一切就明朗了。在那之前,我抗拒接受我可能是受害者,因為在我們家,「成為受害者」是很可恥,而且必須不計一切代價避免。
(未完)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