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未來美學的途中:尼采《悲劇的誕生》導讀(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西方生命美學經典名著導讀叢書
ISBN13:9787559475879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作者:肖建華
出版日:2023/05/01
裝訂/頁數:平裝/250頁
規格:21cm*14.5cm (高/寬)
版次:一版
商品簡介
本書是尼采《悲劇的誕生》一書的導讀。在《悲劇的誕生》一書中,尼采所表達的悲劇藝術觀念:,藝術是對夢境的模仿,悲劇藝術代表希臘人對生活的理解和體驗。第二,藝術歡樂源於酒神狂醉的忘我體驗。人們在悲劇合唱隊裡獲得個體生命消失的體驗,實現了對終極命運的消解。第三,希臘悲劇是阿波羅形象與狄奧尼索斯精神的結合,阿波羅形象是希臘悲劇的舞臺形式,狄奧尼索斯精神則是希臘悲劇要表現的思想內容。第四,悲劇的功能在於以審美的態度對待人生,獲得暫時的解脫。本導讀對尼采這部名著對歐美及中國學術界的影響作了簡要介紹。
作者簡介
肖建華,1979年出生,文學博士,現為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美學和文藝學研究。其學術兼職為中華美學學會會員、中國文藝理論學會會員。主持和完成省部級和國家社科基金等課題多項,在《文藝研究》《文藝理論研究》《哲學動態》等權威和核心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名人/編輯推薦
- 只有進入經典名著,才有機會真正生活在歷史裡,歷史也才真正存在於我們的生活裡,未來也才向我們走來。
- 這些生命美學經典名著是亙古以來的生命省察的繼續。在它們問世和思想的年代,屬於它們的時代可能還沒有到來。它們殺死了上帝,但卻並非惡魔;它們阻擊了理性,但也並非另類。它們都是偶像破壞者,但是破壞的目的卻並不是希圖讓自己成為新的偶像。它們無非當時的真實的思想,也無非新時代的早產兒。
目次
導言:對本導讀原則和體例的說明
章 尼采其人其說
第二章 尼采與希臘人:希臘感性論生命美學精神的復歸
第三章 瓦格納與尼采悲劇觀的形成
第四章 日神精神
第五章 酒神精神
第六章 悲劇中的生命意志:日神精神與酒神精神的張力與融合
第七章 通向一種知覺現象學美學
結語:走向未來的美學
附錄:《悲劇的誕生》論點擷英
後記
書摘/試閱
章 尼采其人其說
英國政治哲學家以賽亞·伯林把思想家區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凡事歸系於某個單一的中心識見、一個多多少少連貫密合條理明備的體系,而本此識見或體系,行其理解、思考、感覺;他們將一切歸納於某個單一、普遍、具有統攝組織作用的原則,他們的人、他們的言論,必惟本此原則,才有意義”。另一種是“追逐許多目的,而諸目的往往互無關連,甚至經常彼此矛盾,縱使有所聯繫,亦屬於由某心理或生理原因而做的‘事實’層面的聯繫,非關道德或美學原則;他們的生活、行動與觀念是離心而不是向心式的;他們的思想或零散或漫射,在許多層次上運動,抽取百種千般經驗與物件的實相與本質,而未有意或無意把這些實相與本質融入或排斥於某個始終不變、無所不包,有時自相矛盾又不完全、有時則狂熱的一元內在識見。”前一種即所謂的刺猬型思想人格與藝術人格,後一種即所謂的狐貍型思想人格與藝術人格。伯林認為,柏拉圖、盧克萊修、帕斯卡爾、但丁、黑格爾、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易卜生、普魯斯特是刺猬,而希羅多德、亞裡士多德、蒙田、伊拉斯謨、莎士比亞、莫裡哀、歌德、普希金、巴爾扎克、喬伊斯則是狐貍。伯林的這個區分看上去非常清晰,但是其實又有點簡化,或者說忽視了思想內部本身的複雜性。比如其談到尼采,把尼采歸於刺猬型思想人格,當然不能說毫無道理,尼采一生都在思考生命意志問題而始終不變,這算得上是圍繞“某個單一的中心識見”而結構體系了,但是尼采是不是也還有狐貍型思想人格的一面呢?比如其內心中涌動著的狂傲不羈的性格,自由生命意志的不斷噴發,由認同瓦格納而到與之決裂,由生命意志到超人哲學,既強調藝術的幻象作用又警惕表面的形式審美,既欽慕酒神精神又難忘日神精神,既向往古希臘的古典主義美學但是對那種“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風格又持拒斥態度,等等態度不正表明其思想本身的複雜性,或者說其“思想或零散或漫射”的狀態嗎?
故而,為了真正地認識尼采,我們好還是拋棄各種先入為主的觀念預設,從尼采自身的思想開始。
(一) 尼采的生平
尼采1844年生於普魯士的一個牧師家庭,從小體弱多病。這是其家庭遺傳,據說其父親就是因為暈眩症而死亡的,其時尼采剛好5歲。尼采除了暈眩症之外,還伴有神經痛、弱視、頭疼等諸種症狀。眾所周知,尼采的身體疾病與其哲學的形成之間是有一定關係的,他長大後之所以要推崇所謂的“生命意志”“悲劇精神”,與他自己生理上所遭遇到的這種磨難恐怕不無關係,但當然,尼采並沒有在這種病痛前萎靡不振,他恰恰是要以一種看似癲狂的形式不斷地彰顯自己的生命意志,以抵御和克服自己身體上的缺陷、病痛。不要說其他,光從一個人對待疾病的態度,在巨大的生理疾病面前既痛苦而又不甘屈服的那種頑強意志,就不是一般人能夠比擬的。
1858年,尼采就讀普福塔學校,在這所以古典主義教學聞名的學校裡,尼采既接受了良好的邏輯學和語言學的訓練,同時又廣泛地接觸了莎士比亞、席勒、荷爾德林、拜倫、盧梭等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時期的作家的作品,這為其後來的美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864年,尼采進入波恩大學攻讀神學和古典語言學,一年後也即1865年,尼采轉入萊比錫大學學習語言學。尼采後來很長一段時間是以古典語言學家的面貌出現的,甚至他後來在巴塞爾大學謀得的教職也是古典語言學的教授席位,這當然源於他大學以來在語言學方面的專業和系統的訓練。但尼采在大學裡,沒有局限於語言學方面的學習,他廣泛地接觸哲學和藝術,並被叔本華的唯意志論哲學和瓦格納的浪漫主義音樂所深深地吸引。1869年2月,尼采得到著名語言學家李契爾的推薦,成為瑞士巴塞爾大學的編外教授,不久,尼采在缺席考試的情況下,萊比錫大學根據其已發表的論文,授予其博士學位。1870年4月,尼采被拔擢為巴塞爾大學的正教授。
在尼采的一生中,其中一個很重要的事件即是其與音樂大師理乍得·瓦格納的忘年交。1868年秋,23歲的尼采與54歲的瓦格納次見面,此時,他視瓦格納為藝術上的偶像,精神上的同路人,二人相談甚歡,給尼采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事後尼采記述道:“我發現了一個人,是如此深刻地感動著我,他就像叔本華所說的‘天才’,他充滿著奇妙而動人心弦的哲學。”“我同瓦格納的初次交往,也是我生平直抒胸臆的次。我尊敬他,把他看作一個和德國人不同的外國人,把他當作一切‘德意志美德’的對立面反對者。我們這些在50年代潮濕氣息中度過了童年的人,對德意志這個概念來說,必定都是悲觀主義者。我們只能成為革命者——我們絕不能容忍偽君子當道的環境。”
與瓦格納的親密交往直接激發了他的寫作《悲劇的誕生》的靈感。《悲劇的誕生》1872年出版時題名為“悲劇從音樂精神中的誕生”(Die Geburt der Tragödie aus dem Geiste der Musik),在該書的前言中,他直接把這本書題獻給了理乍得·瓦格納:“為了躲開這一切(即所謂的審美大眾的懷疑、不安和誤解——引者),也為了能夠帶著同樣的沉思的幸福來寫作這部著作的前言(這幸福作為美好崇高時刻的印記銘刻在每一頁上),我栩栩如生地揣想著您(指瓦格納——引者),我的尊敬的朋友,收到這部著作時的情景。”“從它產生的效果來看(特別是在偉大藝術家理乍得·瓦格納身上,這本書就是為他而寫的),又是一本得到了證明的書,我的意思是說,它是一本至少使‘當時秀的人物’滿意的書。”
可是好景不長,由於所從事行業的差異導致兩人相互的不理解,隔閡越來越深,終兩人在思想和友誼上決裂了,1878年1月以後,兩人之間沒有了任何往來。尼采後來寫了《自我批判的嘗試》《瓦格納事件》《尼采反對瓦格納》等一系列著作來對瓦格納進行批判和對其思想進行清算,雖然尼采對和瓦格納曾經的交往仍然表達感激和懷念,但是此後瓦格納的思想和藝術,在尼采眼中就基本已經成了形式主義、頹廢主義、虛無主義的代名詞了。
與瓦格納決裂以後,尼采一方面更加地受到了病痛的折磨,一方面更加地潛心於寫作,在這段時期內,寫出了大量的在後來人們耳熟能詳的著作。1889年,尼采與其父親一樣,摔了一跤,精神錯亂症徹底發作,尼采徹底瘋了,隨之被家人送進精神病院,此後,尼采神志再未清醒,直到去世。
1900年8月25日,在經歷了十一年的精神瘋癲之後,這顆偉大的靈魂在魏瑪徹底隕落。死後,這位一生孤獨,在思想上貌似瘋狂和敢於對抗一切,在生理上後也發瘋的著名思想家葬於其父母雙親的身旁,他終於徹底擺脫了痛苦,徹底進入了日神式的夢幻,獲得了心靈上的安靜。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