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歷史如何教?從閱讀到探究
滿額折
歷史如何教?從閱讀到探究
歷史如何教?從閱讀到探究
歷史如何教?從閱讀到探究
歷史如何教?從閱讀到探究
歷史如何教?從閱讀到探究
歷史如何教?從閱讀到探究
歷史如何教?從閱讀到探究
歷史如何教?從閱讀到探究
歷史如何教?從閱讀到探究
歷史如何教?從閱讀到探究
歷史如何教?從閱讀到探究
歷史如何教?從閱讀到探究
歷史如何教?從閱讀到探究
歷史如何教?從閱讀到探究
歷史如何教?從閱讀到探究
歷史如何教?從閱讀到探究
歷史如何教?從閱讀到探究
歷史如何教?從閱讀到探究
歷史如何教?從閱讀到探究
歷史如何教?從閱讀到探究
歷史如何教?從閱讀到探究
歷史如何教?從閱讀到探究
歷史如何教?從閱讀到探究
歷史如何教?從閱讀到探究
歷史如何教?從閱讀到探究

歷史如何教?從閱讀到探究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30 元
優惠價
85366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0元
庫存 > 10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電子書同步在下列平台販售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書評

商品簡介

 在「探究與實作」的課程下
歷史如何教?學生如何讀? 

從分析文本到問題探究
告訴你歷史教學的核心與策略  

★臺灣歷史教育重磅學者──林慈淑教授全新著作
★引領歷史閱讀及深入問題探究的絕佳好書 
 

誠摯推薦|
皮國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兼所長)
宋家復(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李健輝(臺北市立育成高中歷史教師)
林果顯(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
黃麗蓉(高雄市立明華國中歷史科教師、112學年度中央課程與教學輔導諮詢教師團隊專案教師) 
蔡蔚群(臺北市立北一女中歷史教師) 
戴志清(臺北市立建國高中專任歷史教師)

(依姓名筆劃排序) 

近幾十年來,臺灣學子們的閱讀能力有明顯弱化的趨勢,這對重視閱讀能力的歷史科目來說,無疑是一項重大的危機。學生將無法欣賞歷史的開闊與深邃,以及體會歷史對於人的價值。這股憂心帶起了歷史教育的大翻轉,強調重視學生「閱讀與探究」的能力。如何引領學生閱讀文本、探究歷史?也就成了教師的首要任務。 

本書提出歷史教育的三項基本要素:文本閱讀、證據概念、問題探究。書中不僅剖析歷史閱讀的基礎、試述文本證據的推演,還延伸提示如何帶領探究課程。作者長期關注英、美等國與臺灣的歷史教育,其透過豐富的文獻資料、嚴謹的學術考證,以及富含多年教學的實務經驗,期盼能引領讀者從史學的萬千文字中尋得關鍵,一同培養歷史思考、探析「歷史如何教」!


歷史如何教的四大步驟 
Step1. 歷史怎麼「探究」?──從認識「文本」開始
在強調「多元視野」、「主題式學習」的探究與實作的新課程中,學生如何在龐大的資訊海當中掌握方向、詮釋歷史,不僅是學生的疑惑,同樣也是教師所面臨的問題。因此,本書試分析閱讀歷史的必備工具──文本,援引多位歷史教育學者之例,從「什麼是文本」談到文本的作者、情境、脈絡,以及當中所欲表達的真正意圖,奠定「歷史閱讀」的基礎。 

Step2. 如何教導歷史閱讀?──教師必備的四大認知 
是否只要認識文本的性質,學生便能獨立探究歷史呢?實際上仍有諸多困難,而教師所需做的便是從中尋找問題、逐一化解,彷彿勇者鬥惡龍般披荊斬棘,開拓名為歷史閱讀的道路;然而,教師如何有效率地找到問題關鍵呢?
為解決教師的疑惑,本書參閱多方資料,提出教導歷史閱讀的四大要點──閱讀理解、證據推演、史料辨別、古今差異,力求破除學習歷史時可能帶有的迷思(比如當今教育時常褒揚雅典民主、貶抑斯巴達),並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 

Step3. 「林肯是種族主義者嗎?」──歷史探究的問題設計 
美國前總統林肯作為美國廢除奴隸制度的重要推手,在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另一方面,林肯認同白人與黑人在智力與外觀上明顯有別,如從今日「人權鬥士」的眼中來看,林肯定然被歸為「種族主義者」行列。 
這便是當今歷史教育所遇問題──學生陷於「不是0便是1」的二分抉擇中,同時是歷史探究欲解決的情境。因此,如何設計一個富含「歷史探究」的問題,或是如何破除上述「二分抉擇」的問題迷思,是當今歷史教育者的重責,也是本書的重點之一。

Step4. 歷史如何教?──從閱讀到探究的歷史思考
本書從歷史教育而起,點出學生實行「歷史探究」的核心──閱讀。然而,僅「閱讀」似不足以應付當今龐大的資訊來源,如何理解文本、推演證據,並從中尋得關鍵、探究歷史,方為重要關鍵。但歷史如何教?教師如何準備教案?是當今歷史教育界的共同疑問,也是本書亟欲訴說的核心重點,希盼以「閱讀」為核心基礎,帶領教師剖析文本,同時也期待能引領學子探究歷史、培養歷史思考。

作者簡介

林慈淑

東吳大學歷史系專任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2018年創立「歷史教學學會」並任理事長。研究興趣在於:由史學出發,爬梳且反思英、美歷史教育理論與發展,以省視臺灣歷史教學現況和改進之道。著有《歷史,要教什麼?英、美歷史教育的爭議》(2010),審訂和主譯《歷史思考大未來;勾勒歷史教學的藍圖》(2020)。教研之外,亦致力於推展歷史教學精進的工作,目前與中學歷史教師正積極研發「探究式教學」教案。

名人/編輯推薦

誠摯推薦|
皮國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兼所長)
宋家復(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李健輝(臺北市立育成高中歷史教師)
林果顯(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
黃麗蓉(高雄市立明華國中歷史科教師、112學年度中央課程與教學輔導諮詢教師團隊專案教師) 
蔡蔚群(臺北市立北一女中歷史教師) 
戴志清(臺北市立建國高中專任歷史教師)

(依姓名筆劃排序) 

2022年秋天,我在系的一個專業課程上,與六十個修課的大二學生初次碰面。第一堂課。在概述課程大綱後,我問了兩個問題,請學生坦承告知:「在座各位,覺得自己喜歡歷史的,請舉手?」果如所料,舉手者零零落落,不到十人。接著,我再追問:「在座各位,覺得歷史有價值、有用的,請舉手?」當下竟也只有幾隻怯怯的、帶著猶豫、半舉半落的手,錯落在偌大的教室裡。我瞬時啞然。

我以為,第一個問題涉及興趣和意向,學生確實可以不那麼喜愛歷史,但第二個問題,儘管與前一問有連動關係,總還是可以超越喜好與否,表達對歷史這個學科價值的肯定吧。沒想到,扣掉一些不敢表態者,大多數已經上了六年中學歷史、一年專業課程的大學生,竟仍無法認識、感受歷史的重要性。我悵然的想著,那麼這些學生為何坐在這裡?他們期待的是什麼?聽聞一些歷史系的轉系申請人數特高,難道他們來此,只為了有機會離開?

身為一個「資深」教學者,我一如過去,無法對學生的這般反應視而不見、漠然以對。我更憂心,在今天社會變動如此之大、選擇如此多元、訊息多到令人眼花撩亂的時代,年輕人對歷史無感、冷感,恐怕更甚以往。倘若教學又數十年未變,那麼最終變成惡感,也不是不可能。這本書,與其說是幫助現場教師,不如說是為那些仍困惑於歷史是什麼、為什麼這個科目會存在的學生而寫。希望在不同的教室中,透過不一樣的教學,讓更多莘莘學子認識歷史,欣賞歷史的開闊與深邃,並體會歷史對於「人」的價值之探索和思考。

當然,數十年教學的經驗,我深知教好歷史從來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即使至今,我仍不時以戰戰兢兢的心情看待、反思自己的教學。何況中學老師既要面臨現實的掣肘,又要隨時把握新的歷史知識、歷史理論和歷史教育的發展趨向,著實不易。不過,教好歷史固難,也絕非是不可為的妄想。這是過去二十年來,我投入歷史教育研究、探索歷史教學理法,並撰寫此書的最大動力。我相信,改變一些認知、作法,歷史課會成為一則則深具啟發、值得回味深思的動人故事。

誠然,教歷史必須與時俱進,如同其他許多事情那般。晚近以來,歷史教學確實歷經重大翻轉──這當然也是呼應時代的脈動,那就是:學校歷史科不能只停留在傳遞特定事實的層次上,也得教導這個學科的觀念工具並培養探究能力。其實,教予學生認識不同學科的組織原理和概念方法,早已是教育學的老生常談;同時,其他許多科目的教學多已朝此方向前進,但歷史教育因與政治牽連特深,相對的在這條路上起步頗晚。無論如何,這個新的教學觀念顛覆了長期存在歷史課堂中的刻板印象:只有在大學層級,才需教導歷史學的思考和研究方法,中學階段只要讓學生認識些重要史實即可。這樣想法下造就的結果,可能就像我那大二班的學生,身在歷史系,卻不愛歷史,也不覺得歷史有什麼價值。更嚴重的,長期而言,這又不只是學生對歷史有何觀感的問題,而是這門學科能否健康永續的發展。

那麼,該教哪些歷史思考能力?

本書提出三個基本要素:文本閱讀、證據概念(筆者統稱這兩者為歷史閱讀)、問題探究,分別討論它們的意涵、重要性以及可行的教學法,同時,也提點它們彼此的關聯。這三個要素既屬於觀念範疇,也是展示實踐的能力。三者之間,環環相扣,互相成全:閱讀啟動了思考和認知;證據意識既得透過閱讀來培育,又是檢視思考和認知的憑藉;問題探究則為落實前二者的方式與動態過程。可以說,文本閱讀、證據概念、問題探究乃歷史的入門基礎,是認識這門學科的必要訓練,也是進一步通往其他歷史觀念的橋梁,更是歷史教育與公民素養的接軌之處。

當然,三者中,根本之根本、重中之重的無疑是文本閱讀。閱讀原是一切學習的關鍵,也是打開認識世界的大門。如同幼兒從聽大人說床邊故事,到自己捧書展讀,那是多大的一步。西諺云:「每個老師都是教閱讀的老師(Every teacher is a teacher of reading)。」更說明閱讀在教與學上的吃重角色。然而,本書所談文本閱讀不只是一般的讀書,而是過去二三十年來一個具有革命性質的閱讀模式。這種閱讀模式可以破譯當今各種真假相參的妄言謬論,能夠對抗那些時時席捲而來的無數虛實訊息,使讀者成為主動清明的探索者,而非被動的接收者。正因文本閱讀如此重要,又具新意,本書前五章即全面探討這個課題。
(完整內容請見內文)

目次

自序
第一章 從閱讀教育到歷史教學
一、「閱讀歷程」是什麼?
二、PISA閱讀評量知多少?
三、PISA大翻轉:閱讀測試新趨向
四、歷史教學核心:「文本閱讀」與「證據推論」
第二章 什麼是「文本」?
一、「資料」有什麼問題?
二、「文本」之興
三、從語言到論述
四、從作者到脈絡
五、歷史與「文本」的碰撞
第三章 史家一般如何閱讀?
一、「文本」意義的再梳理
二、教育與教學的新視野
三、美國歷史教育的「危機」與生機
四、史家閱讀的共性:「潛在文本」
五、史家閱讀的方法:「溯源」與「脈絡化」
第四章 如何教導歷史閱讀?四個認知 
一、歷史閱讀首重「理解」
二、歷史閱讀是推進探究之力
三、認識資料之為「文本」
四、覺察「現在主義」心態
第五章 如何教導文本閱讀?
一、溯源與脈絡化,孰輕孰重?
二、教學模式何以先要改?
三、什麼是「認知學徒法」?
四、如何教導溯源?
五、如何教導脈絡化?
第六章 「證據」是什麼?如何教?
一、在課綱中消退的概念
二、歷史教育重要的思考
三、什麼是「證據」?
四、為何教導證據?
五、如何教導證據?
第七章 教導「問題探究」的意義與建議
一、歷史探究與問題設計
二、善用教科書
三、教導探究的幾點建議
引用書目

書摘/試閱

歷史問題作為高階探究活動的核心、靈魂,執教者如何提出具有意義的提問,至關重要,當然也有一定的難度。如學者所說,這類問題往往「具有通貫的高度與視野」,能使學生的歷史眼界更上一層樓。有研究者將歷史問題分為兩類,也許可援為思考的開始: 

歷史問題可進而區分,一為評價性問題(evaluative questions),這類問題詢問學生針對歷史行動者和事件提出裁斷,例如「新政是成功的嗎?」「林肯是否為種族主義者?」而另一種是解釋性問題(interpretative questions),其答案通常較具開放性,例如「從新政獲利的是誰?」「為什麼林肯要提出解放宣言?」 

以「評價性問題」和「解釋性問題」區分,確實有助於初步揣摩歷史問題的樣態。不過,這樣的解說仍嫌不足,需要更多的說明。

「評價性問題」指的是針對過去的人及事之性質、特色、成效、意義,發出疑問,要求讀者評論裁決,例如討論「哥倫布是舊時代之子或新時代的開創者?」、「自強運動是成功或失敗的?」特別需要提醒的是,這類評價問題多半在歷史的學術研究層面上沒有太大意義,也不太會引發學者關注。因為史家非常清楚,人物或事件的定位、意義乃多面向而具有某種相對性,取決於所看待的標準。因此史學展現論述時本應富有層次,而不是01、是與非的截然分明。換言之,這類問題主要基於教育目的而設計,用詰問法將學生引入某種看似二分的抉擇中,「迫使」他們發現抉擇的基準和難處,從而瞭解歷史評價經常會導入的陷阱:以現在的價值觀去衡量並批判過去。譬如「林肯是否為種族主義者?」就是個很好的案例。

十九世紀中葉的林肯因為主張廢奴,而被時人視為激進的反潮流份子。但另一方面,林肯認同白人與黑人在智力與外觀上明顯有別,他也並非追求不分膚色、不分族群、人人都該享有政治和社會的平等,此外,他如同當時許多人那般,仍然使用黑鬼(negro)一詞。在今天「人權」鬥士的眼中來看,林肯定然會被歸諸「種族主義者」之列。問題在於,這應該是我們理解古人應該採取的方式與標準嗎?「林肯是否為種族主義者?」此一探究最終正是要帶領學生思考這個大哉問。此外,這類問題旨在引發學生論辯思考,其答案模式同樣也應是開放性的,容許學生發揮論述。

至於「解釋性問題」則是透過提問,帶給學生不一樣且更豐富的歷史認識。顧名思義,解釋性問題針對過去種種面向,進行探究與解釋,其問題大抵環繞「是什麼」、「為什麼」以及「有什麼結果」而論,也就是事情現象的發展、起因、影響。當然,捕捉過去各種事態,加以描繪或解釋,本就是日常歷史課和教科書的呈現重心,所以「解釋性問題」應該是在此基礎上,以深度探索、聚焦式探究為取向,就某些層面提供深思熟慮的機會,而非泛泛之論的綜合敘述。例如:「杜魯門為何選擇投擲原子彈?」、「蘇格拉底為什麼不逃走?」、「雅典民主與現代民主:質同而量不同?」、「人們為何參加十字軍?」、「1517年馬丁路德決意與教宗為敵了嗎?」由此可見,解釋性問題可能立足於特別的觀點上,或展示新解,如「點評學術研究上的爭議」,或「傳達當代史學的最新特色」,而更重要的是,所探討的問題能達到平衡、深化甚至扭轉學生既有看法的效果,又同時擴增他們心中的歷史圖像。

以上筆者認為,歷史問題的探究無論是哪一類,都能彌補教師因為課綱課本之限、難以窮盡歷史奧妙之苦。這類教材設計尤其可以帶出學習歷史的三個積極用處,並使歷史教學臻於更高的境地。

書評

jung 【2023/12/08 發表】
學歷史有何用?在資訊爆炸、事事顯得可疑的科技時代,慈淑老師的新書《歷史如何教?從閱讀到探究》提出具有革命性的閱讀模式─文本閱讀,在「文本」的概念下,資料是「人為」的,面對作者有意的書寫動機、觀點、字句的弦外之音,要有判斷力、批判思考、邏輯推理以及辨識警覺等能力,這樣的「歷史思考」是一種細緻的思考方式,能使心智敏銳,此正是現代世界公民應具備的素養。另外,學習歷史對「人」有何用?wineburg認為:「歷史可以使我們人性化,在學校課程中少有其他學科具備此種潛力。」而慈淑老師於書中亦提及,歷史閱讀以「理解」為第一要務,面對遙遠陌生的過去,歷史閱讀是訓練學生思考過去與我們哪裡不同,覺知古今之差異,是鍛鍊學生理解他者的最佳途徑。這本書不僅有助於現場歷史教師重新認識「歷史」這門學科的獨特性,更提供了如何教導「歷史閱讀」的理論基礎與實作策略。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5 366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