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霞(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尼采全集(注疏版)
ISBN13:9787576032642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作者:(德)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出版日:2023/07/01
裝訂/頁數:精裝/520頁
規格:21cm*14.5cm (高/寬)
版次:一版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朝霞》初版於1881年,由5卷共500多條格言組成,每條長短不一;1887年再版時增加了一篇“前言”,其段落較長。
在著作史上,《朝霞》是尼采中期代表作之一,位於《人性的,太人性的》第二卷(1880)與《快樂的科學》(1881)之間,尼采在本書中主要對於道德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是“對道德偏見的偏見”。
在尼采思想的“三種變形”(駱駝、獅子、孩子)中,《朝霞》扮演了類似獅子的角色,它冒失闖入了被視為安全的道德原則獵苑。為發掘善惡之基礎和深淵,占主導地位的道德一直都以勸說、鼓動和施魔術有效地加以抵制,為此尼采需要兩樣東西:一樣是鼴鼠式的地下作業方式,它預示了後來福柯的知識考古學和價值考古學;另一樣就是“思想的誠實”,尼采完全是在啟蒙運動的意義上,將道德努力的實踐要求與“敢於去認識”的理論要求結合起來。
在著作史上,《朝霞》是尼采中期代表作之一,位於《人性的,太人性的》第二卷(1880)與《快樂的科學》(1881)之間,尼采在本書中主要對於道德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是“對道德偏見的偏見”。
在尼采思想的“三種變形”(駱駝、獅子、孩子)中,《朝霞》扮演了類似獅子的角色,它冒失闖入了被視為安全的道德原則獵苑。為發掘善惡之基礎和深淵,占主導地位的道德一直都以勸說、鼓動和施魔術有效地加以抵制,為此尼采需要兩樣東西:一樣是鼴鼠式的地下作業方式,它預示了後來福柯的知識考古學和價值考古學;另一樣就是“思想的誠實”,尼采完全是在啟蒙運動的意義上,將道德努力的實踐要求與“敢於去認識”的理論要求結合起來。
作者簡介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德國詩人哲學家、古典語言學家、思想家。24歲就被聘請為瑞士巴塞爾大學的德語古典語文學教授,專攻古希臘文、拉丁文文獻。主要著作有《不合時宜的沉思》《紮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快樂的科學》《偶像的黃昏》《朝霞》《道德的譜系》《善惡的彼岸》《重估一切價值》等 。尼采被譽為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他的著作對人文學科幾乎所有領域提出了深刻的批判,並預言工業文明帶來的現代性挑戰,至今影響著西方世界。他的著作的風格特徵是,充滿格言警句和悖論,其獨特性無與倫比。
譯者田立年,北京大學哲學博士,浙江大學人文高研院駐訪學者和訪問學者,柏林洪堡大學、格賴夫斯瓦爾德大學、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訪問學者,譯有《哲學與真理——尼采1872-1876筆記選》《悲劇的誕生》《尼采與古典傳統》《尼采與古代》等多部尼采著作和尼采研究著作。
校者劉麗霞,哲學博士,畢業于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外國哲學專業,現任教于重慶理工大學,研究方向:胡塞爾現象學、尼采哲學。
譯者田立年,北京大學哲學博士,浙江大學人文高研院駐訪學者和訪問學者,柏林洪堡大學、格賴夫斯瓦爾德大學、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訪問學者,譯有《哲學與真理——尼采1872-1876筆記選》《悲劇的誕生》《尼采與古典傳統》《尼采與古代》等多部尼采著作和尼采研究著作。
校者劉麗霞,哲學博士,畢業于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外國哲學專業,現任教于重慶理工大學,研究方向:胡塞爾現象學、尼采哲學。
名人/編輯推薦
★ 《朝霞》是尼采中期(這一時期,尼采表現為一個啟蒙運動意義上的懷疑者、心理學者和分析者)的代表作之一,正如副標題“關於道德偏見的思考”所預示的,尼采在本書中主要對於道德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是“對道德偏見的偏見”。
★ 全書共五卷,含575節格言式警句,論道德、宗教、藝術、哲學……
★ 附有譯者三萬多字代後記
★ 全新精裝修訂注疏版,設計精巧,可收藏,可研讀
★ 全書共五卷,含575節格言式警句,論道德、宗教、藝術、哲學……
★ 附有譯者三萬多字代後記
★ 全新精裝修訂注疏版,設計精巧,可收藏,可研讀
序
格 言
(節選自《Pütz 版編者說明》)
“格言”(aphorismus)一詞來自希臘文動詞aphorizein,意為“劃清界限”。因此,格言的使命似乎就是:做出界定,通過標出某一現象的特異之處,而將其從其所從屬的一般存在中分離出來。然而,實際上,格言的目的不在於形式邏輯上的確定,而在於與迄今一直被認為真實的東西“劃清界限”。對於這些一直被認為真實的東西,格言將檢驗它們,將它們放到新的光線下,予以批評,必要時予以糾正。與格言不同,俗語(Sprichwrter)在其應用的文本聯繫中起證明作用,被安排在講話中確定的位置,經常構成某一修辭性闡述的頂點。當俗語完全結束了某一思想進程時,格言卻正好剛開始某一思想運動。“燙過的孩子怕火”這樣的短語建立在長期經驗的基礎上,其有效性被認為已經得到證明,並且還會得到大多數人的不斷證明。以這樣的方式得到承認的一種真理很快就使自己成了多餘的,變成了老生常談。與此相反,格言背離習慣,打破常規,帶著對習慣和常規特有的反叛推陳出新。由於格言謀求通過語言聳動視聽,它看上去與小說或奇聞異事有某種共同性;而由於格言的風格咄咄逼人,它與戲劇性演講和反駁近似。格言完全不是現成的、可以信手拿來和容易掌握的,所以對於它的聽眾和讀者來說,格言是不輕鬆的,他們得經過艱苦努力才能理解。它並非易記好懂,而是要求思想者費力鑽研。
從許多方面來看,格言都是頗為主觀化的。如果說俗語的來源大多是無名氏,那麼,格言則對抗已經確立的一致意見,來源於一個具體作者,並且決不否認作者獨特而任意的思想方式以及感受方式。格言的內容不是建立在某種可以客觀化的認識之上,而是建立在單個人的經驗和認識之上。格言因此不是某一共同體、某一階層、民族或文化階段的智慧的表達。同樣,它也放棄了流行的箴言和警句的那種普遍約束力。格言通過其修辭影響人,多於通過其邏輯影響人,與其說是在澄清不如說是在激發,它不是提供讓人心滿意足的回答,而是通過對問題的追問始終引起新的不安。正如格言並不宣佈任何可以清楚證明的真理,它也不在任何牢固和清楚界定的體系中停下來。格言的目的不是構想無所不包的廣泛聯繫,而是將某一特別方面極端突出出來,從這一特別方面出發,新的光線甚至能夠照亮廣大範圍的問題。
格言放棄了認識整體性的聯繫,這經常被看作是一種危機的徵兆。要麼人們相信作者能力有限,最多只能在一些短小的形式方面有所創造,要麼所有偏愛格言的時代都被視為深刻動盪和急劇衰落的時代。當然,在所有時代都存在著解體和轉化。但除此之外,在格言的繁榮和特定歷史時期之間也確實可以看到某種親和性:這些時期不是將繼續發展和總結已經取得的東西作為其目標,而是更願意與過去劃清界限,決定性地開啟新的開端。每當針對傳統價值和現行規範的懷疑興起,對於過去體系的攻擊往往不是表現為一個相反的新體系,而是將格言和隨筆作為投槍和匕首,用它們來攻擊和殺傷敵方的要害。就此而言,無論啟蒙思想家(利希滕貝格),早期浪漫派(弗裡德裡希·施萊格爾、諾瓦利斯),還是尼采,其戰鬥目標都是差不多的。因此,尼采在《朝霞》中呼籲:“小心體系製造者!——出現了體系製造者的表演:他們想完成一個體系並使之圓潤,於是他們不得不嘗試允許他們的較弱的品質出現在他們較強品質的風格中。——他們想扮演完美無缺的、獨特而強大的人物。”(節318)
格言作者的個性化與格言的個別化相對應。格言是如此自成一體,並不需要先有一個廣泛的脈絡聯繫,然後才能有其意義,才能被理解。俗語和警句只有在一個具體的語境中才是合適的,並且依賴於這一語境,因為它們只有在這一語境聯繫中才能兌現其意義,而格言則是自為自立的。格言是個別化的,而其對讀者的影響也是個別化的:格言誰都可以讀,但只有少數人能理解;格言不是大眾化的,而只屬有識之人。格言孤懸于文本脈絡之外,並對讀者有獨特而苛嚴的要求,這與格言在內容和形式上的排外性如出一轍。為了不成為其最兇惡敵人即陳詞濫調的犧牲品,格言需要高超的藝術技巧和精深的修辭造詣。單調乏味的聲言,正如所有肯定的判斷,都是格言要避免的。與此相反,為了出人意料地打開多重複雜和隱秘的意義維度,格言採用了所有可想像的手段:對照和反轉,矛盾和悖論,令人震驚和引發感應。
儘管格言自成一體,對一個更廣大的語境漠不關心,同樣也不知廣大讀者的多數意見為何物,它卻很少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常都處於更大的集合之中。一條格言總是被與其他格言一起印刷和閱讀,但這並不妨礙這條格言的獨立自主,因為它完全也可以不與這些其他格言一起出現。另一方面,由於格言有意追求主觀性,並且只是一些吉光片羽,從一個不同的立場出發繼續下去或進行反駁,使其得到完善或著手相反的構思,乃成為其必需。彼此並列、經常互相爭論的格言乃是一些嘗試,試圖通過不斷更新的思考透視性地把握認識對象。不是由於某一格言作者能力不足,也不是由於某一時代喪失了創造力,而是只有很難認識的問題才要求格言風格,這意味著:格言是不斷嘗試接近真理的形式,因為每當它走得過近,真理馬上就會重新躲開。雖然時至今日,對於啟示的信仰,對於傳統形而上學的基本原則的信仰,已經不再能為“整全”提供根基,知識碎片化,並在這個過程中甚至歡呼主體性的解放,但是,同時也存在一種傾向,知識試圖克服其孤立的存在狀態,尋找新的結合形式,但其結果不是任何歸納或演繹體系,而是一組探照燈,它們那既不是完全彙聚也不是完全彌散的光束在茫茫黑夜中搜尋著真理。
(節選自《Pütz 版編者說明》)
“格言”(aphorismus)一詞來自希臘文動詞aphorizein,意為“劃清界限”。因此,格言的使命似乎就是:做出界定,通過標出某一現象的特異之處,而將其從其所從屬的一般存在中分離出來。然而,實際上,格言的目的不在於形式邏輯上的確定,而在於與迄今一直被認為真實的東西“劃清界限”。對於這些一直被認為真實的東西,格言將檢驗它們,將它們放到新的光線下,予以批評,必要時予以糾正。與格言不同,俗語(Sprichwrter)在其應用的文本聯繫中起證明作用,被安排在講話中確定的位置,經常構成某一修辭性闡述的頂點。當俗語完全結束了某一思想進程時,格言卻正好剛開始某一思想運動。“燙過的孩子怕火”這樣的短語建立在長期經驗的基礎上,其有效性被認為已經得到證明,並且還會得到大多數人的不斷證明。以這樣的方式得到承認的一種真理很快就使自己成了多餘的,變成了老生常談。與此相反,格言背離習慣,打破常規,帶著對習慣和常規特有的反叛推陳出新。由於格言謀求通過語言聳動視聽,它看上去與小說或奇聞異事有某種共同性;而由於格言的風格咄咄逼人,它與戲劇性演講和反駁近似。格言完全不是現成的、可以信手拿來和容易掌握的,所以對於它的聽眾和讀者來說,格言是不輕鬆的,他們得經過艱苦努力才能理解。它並非易記好懂,而是要求思想者費力鑽研。
從許多方面來看,格言都是頗為主觀化的。如果說俗語的來源大多是無名氏,那麼,格言則對抗已經確立的一致意見,來源於一個具體作者,並且決不否認作者獨特而任意的思想方式以及感受方式。格言的內容不是建立在某種可以客觀化的認識之上,而是建立在單個人的經驗和認識之上。格言因此不是某一共同體、某一階層、民族或文化階段的智慧的表達。同樣,它也放棄了流行的箴言和警句的那種普遍約束力。格言通過其修辭影響人,多於通過其邏輯影響人,與其說是在澄清不如說是在激發,它不是提供讓人心滿意足的回答,而是通過對問題的追問始終引起新的不安。正如格言並不宣佈任何可以清楚證明的真理,它也不在任何牢固和清楚界定的體系中停下來。格言的目的不是構想無所不包的廣泛聯繫,而是將某一特別方面極端突出出來,從這一特別方面出發,新的光線甚至能夠照亮廣大範圍的問題。
格言放棄了認識整體性的聯繫,這經常被看作是一種危機的徵兆。要麼人們相信作者能力有限,最多只能在一些短小的形式方面有所創造,要麼所有偏愛格言的時代都被視為深刻動盪和急劇衰落的時代。當然,在所有時代都存在著解體和轉化。但除此之外,在格言的繁榮和特定歷史時期之間也確實可以看到某種親和性:這些時期不是將繼續發展和總結已經取得的東西作為其目標,而是更願意與過去劃清界限,決定性地開啟新的開端。每當針對傳統價值和現行規範的懷疑興起,對於過去體系的攻擊往往不是表現為一個相反的新體系,而是將格言和隨筆作為投槍和匕首,用它們來攻擊和殺傷敵方的要害。就此而言,無論啟蒙思想家(利希滕貝格),早期浪漫派(弗裡德裡希·施萊格爾、諾瓦利斯),還是尼采,其戰鬥目標都是差不多的。因此,尼采在《朝霞》中呼籲:“小心體系製造者!——出現了體系製造者的表演:他們想完成一個體系並使之圓潤,於是他們不得不嘗試允許他們的較弱的品質出現在他們較強品質的風格中。——他們想扮演完美無缺的、獨特而強大的人物。”(節318)
格言作者的個性化與格言的個別化相對應。格言是如此自成一體,並不需要先有一個廣泛的脈絡聯繫,然後才能有其意義,才能被理解。俗語和警句只有在一個具體的語境中才是合適的,並且依賴於這一語境,因為它們只有在這一語境聯繫中才能兌現其意義,而格言則是自為自立的。格言是個別化的,而其對讀者的影響也是個別化的:格言誰都可以讀,但只有少數人能理解;格言不是大眾化的,而只屬有識之人。格言孤懸于文本脈絡之外,並對讀者有獨特而苛嚴的要求,這與格言在內容和形式上的排外性如出一轍。為了不成為其最兇惡敵人即陳詞濫調的犧牲品,格言需要高超的藝術技巧和精深的修辭造詣。單調乏味的聲言,正如所有肯定的判斷,都是格言要避免的。與此相反,為了出人意料地打開多重複雜和隱秘的意義維度,格言採用了所有可想像的手段:對照和反轉,矛盾和悖論,令人震驚和引發感應。
儘管格言自成一體,對一個更廣大的語境漠不關心,同樣也不知廣大讀者的多數意見為何物,它卻很少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常都處於更大的集合之中。一條格言總是被與其他格言一起印刷和閱讀,但這並不妨礙這條格言的獨立自主,因為它完全也可以不與這些其他格言一起出現。另一方面,由於格言有意追求主觀性,並且只是一些吉光片羽,從一個不同的立場出發繼續下去或進行反駁,使其得到完善或著手相反的構思,乃成為其必需。彼此並列、經常互相爭論的格言乃是一些嘗試,試圖通過不斷更新的思考透視性地把握認識對象。不是由於某一格言作者能力不足,也不是由於某一時代喪失了創造力,而是只有很難認識的問題才要求格言風格,這意味著:格言是不斷嘗試接近真理的形式,因為每當它走得過近,真理馬上就會重新躲開。雖然時至今日,對於啟示的信仰,對於傳統形而上學的基本原則的信仰,已經不再能為“整全”提供根基,知識碎片化,並在這個過程中甚至歡呼主體性的解放,但是,同時也存在一種傾向,知識試圖克服其孤立的存在狀態,尋找新的結合形式,但其結果不是任何歸納或演繹體系,而是一組探照燈,它們那既不是完全彙聚也不是完全彌散的光束在茫茫黑夜中搜尋著真理。
目次
目 錄
KSA版編者說明
Pütz 版編者說明
前言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尼彩的朝霞(代後記)
KSA版編者說明
Pütz 版編者說明
前言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尼彩的朝霞(代後記)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