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安養信託【實例篇】:樂享晚美人生,讓親情不變調
滿額折

安養信託【實例篇】:樂享晚美人生,讓親情不變調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20 元
優惠價
90378
庫存:3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準備退休,但面對「躺平族」兒女不斷要錢,有苦無處訴……
單身,害怕未來退休及身後事,危機感爆棚的社會菁英
身懷大筆退休金,總覺得親友們各個口蜜腹劍,天倫之樂真奢侈
老夫妻坐擁精華區透天厝,卻只能靠老人年金過活?
退休金準備好了,但我要怎麼發落這筆資產?
考驗人性,如何確保口袋裡的錢花自己身上!

……………..……………………………………………………………………….
本書教你如何活到人生的最後一刻,都有錢可用。邁入中高齡階段,你一定要做到的「老後財富自主」,輕鬆規畫你的長壽人生,妥善規畫退休金流,養錢防老。
我是老人但絕不「下流」!預約不為金錢煩惱的老後...
4大目標,高效規劃,將資產分配做好做滿
■特色→釐清安養信託與一般投資理財間的差異,輕鬆分散資產管理風險。
■種類→本書共計規畫7種不同屬性與需求的安養信託商品,清楚講解功能與申辦流程,讓你的人生風險控管,績效滿分!
■對象→節稅?投資?準備退休金?……不管你的需求是什麼,這本書通通滿足你。
■效用→申辦方式靈活,協助委託人規畫資金,並在未來無法處理資產時,給予協助。

作者簡介

李雪雯
現職《聯合新聞網》專欄作家,專職財經與醫療保健相關寫作。曾任《錢雜誌》、《商業周刊》主編、聯合理財網eMoney製作人、《Smart智富月刊》特約資深撰述、《iThome》電腦週報「CIO觀點」專欄特約撰述、《康健雜誌》、《商周財富網》、《Yahoo奇摩》專欄作家。主跑個人投資理財新聞20幾年,路線包括:銀行往來、股票、外匯、期貨、保險、基金、房地產、節稅、個人綜合理財規劃,以及醫療保健等議題。
擁有壽險、信託業務、理財規劃人員、投資型保單、產險、證券高級業務員、期貨業務員、外幣保單、照顧服務員、高齡金融規劃師、不動產經紀營業員等相關證照,目前擔任多家財經雜誌的特約撰述,從事相關文章與書籍的寫作,並獨立經營「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臉書粉絲團。

名人/編輯推薦

【專業推薦】
呂蕙容|信託公會秘書長
陳美娟|國泰世華銀行信託部協理
田念昕|遠東商銀信託部部長

目次

作者序
第一章 規劃
1.1 信託規劃的流程與重點
1.2 有關「信託規劃」的Q&A
1.3 不能說的秘密?–有關安養信託的制式契約
第二章 業務
2.1自益或他益?–金錢型安養信託
2.2未雨綢繆才是良方–保險金信託
2.3養老就看它––不動產+信託
2.4讓錢,照著自己的意志執行……–遺囑信託
2.5人選之人,讓資產輕鬆自轉–意定監護契約+信託
2.6一圓「行有餘力」的夢想–公益信託
2.7確保退休金不縮水–有價證券信託
第三章 案例
3.1案例一、準備退休,但面臨「躺平族」兒子不斷要錢–有苦無處訴的王奶奶
3.2案例二、單身,擔心未來退休及身後事–社會菁英,但卻始終危機感爆棚的郝醫師
3.3案例三、身懷大筆退休金,但又擔心子孫口蜜腹劍–一心想要天倫之樂的王奶奶
3.4案例四、坐擁台北市精華區透天厝,卻只能靠老人年金過活–晚景淒涼的侯姓老夫妻

書摘/試閱

安養信託,未來的長照明燈
這是一則之前,從威瑞財富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慶榮處,聽來的真實故事。話說陳董事長有一位客戶,曾在與朋友的聚餐後突然倒下。旁邊友人見狀,立刻叫了救護車,將此人送醫。事後,這位客戶分享了他躺在救護車上送醫時的心情。
他說當時,腦海裡只出現一幕幕從小到大的歷程,以及「假設送醫之後『再也回不來了』,自己能否放下對家人的牽掛,就此安心地離去」的念頭。但是,隨即他又轉念並告訴自己:還好早簽立了信託契約,已經可以靠信託,解決他所擔心的事。想到此,便讓他心裡頓時釋然,也不再感覺到害怕……
經歷過這次事件後,這位客戶再三向陳慶榮及受託銀行致謝,感謝他們花了不少時間與精力,耐心地聆聽他的擔心與需求,並且一起努力幫他思考及擬定出一個,可以讓他無比放心的信託契約。
也是因著這位客戶的回饋,讓陳董事長更深刻感到信託的真正價值―放下心頭憂慮負擔,回復到幾乎沒有牽絆的自我人生;且讓信託顧問的價值,因此案例而得到彰顯;即使過程再辛苦再複雜,一切都值得了!其實,以上也是個人接觸許多信託業者,向個人分享的共同心聲。
在上一本《安養信託:放大你的退休金》書中,個人陸續介紹了安養信託的功能(優點),以及幾種一般大眾,可以用來進行退休規劃的信託業務。書籍出版之後,個人陸續收到許多民眾的「回饋」。
這裡的「回饋」分為兩種,其中一種便是:我很認同安養信託的優點,以及在退休規劃上的功能。但是,我該如何進行退休規劃呢?正因為想實際開始進行規劃的民眾,有「千頭萬緒,不知從何而起」的感嘆,才有了這第二本書的出版。
整體來說,這本書主要是針對有心替自己規劃安養信託的人,提供step by step的規劃順序,以及在成立各種信託業務(例如有價證券、保險金、不動產……)時,特別應該注意的規劃重點。
至於另一種民眾的回答(回饋),則讓個人聽了之後感慨萬分,也想借此機會,與眾多讀者們一同分享。拜媒體對於信託業務推廣之力,民眾也漸漸了解信託的功能及優點,但卻永遠無法真正跨入「成立信託契約」這一步。根據側面了解,多數民眾非常在意的一點,就是信託管理費的成本。
這些民眾普遍的想法之一是:我的錢放在銀行裡,原本還有定存利息可領,但放在信託裡,卻還要多支付信託管理費;想法之二則是「自己的錢不多,若要扣掉信託管理費,也剩下沒多少錢了」。
對此,個人的觀點卻完全不同,甚至認為,只要是年紀稍長,特別是資產不夠多的人,更應該要成立信託。特別現在詐騙集團越來越專業與集團化了,民眾必須善用更高明的方法(例如信託),來「維護自己的財產安全」!
不可否認,很多人斤斤計較於0.2%~0.5%的信託管理費(事實上,信託業者至少有提供定期及不定期給付的功能,從「使用服務者付費」的角度,委託人繳交信託管理費,是再正常不過且合理的成本),卻完全沒想過:假設這筆已經為數不多的「棺材本」,因為詐騙或亂投資,變得一毛不剩時,自己該怎麼生活下去?更何況以「民眾把錢放銀行保管箱」為例,難不成客戶都不用付任何保管費用嗎?
聽到這裡,很多人都會向我拍胸脯保證:「我現在頭腦清楚,完全可以自己打理自己的財產,根本不用他人來幫我管錢」。但個人會緊接著追問:「明天與意外,都沒人知道哪一個先到,萬一突然失能或失智,或是遇到子女啃老,誰能保證你還能清楚地打理這些財產」?之後,個人只換來一段長時間的靜默……。

觀念尚待推廣,客戶心態兩極化
就如同個人在撰寫本書,採訪許多信託業者的過程中,也分享了他們在信託業務推展上的辛酸與苦辣―來詢問的客戶永遠是兩極化:一種民眾總抱持著「不願意花小錢,只願意被騙大錢」的心態。所以,就算他們對信託的功能認同,也不願意及早成立信託;反而是一些觀念偏差的民眾,卻錯誤地認為成立信託,可以為他們省下大筆稅金!
至於第一線的承辦人員,也常常是對於信託業務的推廣「有心無力」。因為一來,當實務面出現問題、需要修改制度以配合客戶需求時,高層也完全無法「體會」及「支持」;二來,花在服務客戶的時間一多,且客戶又不願意針對諮詢部分付費時,就會被高層以「成本太高」而「打槍」。
就以文章後面會提到的IT系統更換為例,費用動輒是500、600萬元起跳。但是,銀行每份契約才不過收2,000、3,000元(最多不過萬把元),以及每月按資產規模收取0.2%~0.5%的信託管理費,除非能在短時間,吸引到非常多的客戶,否則光是成本回收,恐怕就是耗日廢時。當然,根據個人的觀察,部分民眾對信託業務「心存偏見」雖是事實,但信託業者也並沒有從客戶的需求角度出發,設計出讓民眾「眼睛一亮」,且心甘情願付費的信託業務及服務。
現階段,儘管金管會一直努力推廣信託業務,從原本的信託1.0、信託2.0,目前又準備推出信託3.0。只不過,國內的信託業務,真的是前途一片光明燦爛嗎?根據個人私下的了解,各銀行對於向來不賺錢信託部門的態度,遠不如最賺錢的財富管理部門。簡單來說,信託部門不賺錢,所以,銀行高層不願投入太多人力及資源,如此一來,就陷入了「因為不賺錢→不願投資→提不出具吸引力的創新業務給客戶→業績(客戶)進不來、不賺錢」的惡性循環。只不過,這些銀行高層卻未曾想過以下三大與經營有關的重點:
首先,高齡者才是資產最多的一群。明年(2025年)時,國內每5位人口中,就有一位是超過65歲以上的高齡者。且這些高齡者,因為經歷了台灣50、60及70年代,經濟起飛的美好時代,累積了非常高額的財富,未來將是國內最有錢的族群。
如果銀行業還想要創造比其他業者更高的獲利,就得想辦法抓住65歲以上高齡者的錢,並長久幫他們管理財產。所以,金融業者不努力爭取這些「相對有錢人」的業務,不就是擺明把大好的生意「往外推」?
其次,管理費的收取,才能長長久久。雖然透過理專銷售各金融商品,並向客戶收取佣金,可以在短期內,衝高金融機構的營收及獲利。但是,在大環境監理單位,越來越重視投資人(特別是高齡者)權益,並且避免其受到金融剝削之際,未來將會有更多金融商品的銷售框架,會「橫擋」在金融機構的面前,讓它們對高齡者金融商品銷售行為更加困難。
相反地,由於信託管理費的收取,是按照「客戶信託資產的一定比例」收取。所以,只要能幫客戶的資產「持續變大」或「不快速縮水」,對金融機構來說,這就是一筆長久可以拿到的穩定收入。
再者,業務越「制式化(標準化)」,才越能讓業績倍速成長。可以這麼打比方,「客製化」信託是純手工業,服務一位客戶,需要一位或多位的人力(還不論此人是否具有全方位的理財規劃專業)、耗費一定的時間,才能服務完成;但如果是「制式化」契約,同樣的人力及時間,卻可以同時服務更多的客戶。
然而,發展「制式化」契約業務的最大關鍵,就來自於「熟悉客戶的真實需求」,以及「電腦系統的導入及投資」。所以,第一個信託發展障礙,就在電腦IT系統。可以這麼說,當欠缺電腦系統進行輔助時,信託業務就會變成「純手工業」。也就是從前端的「提供一對一客製化服務」,到後端客戶帳目處理,全都得靠人工完成。然而,純手工必須完全靠人處理,但人力成本則會越來越貴。未來,可能連客戶稍微複雜的帳戶,都沒法處理。惡性循環之下,業務量自然是「越做越小及越少」。
有了電腦系統的信託部,才是可以大量生產、複製業務的製造業。如此一來,信託部不僅能透過制式化契約,吸引並讓大量客戶快速簽約、降低每單位人力成本,且電腦系統也能夠低成本地,處理大量客戶的複雜帳務,不會讓信託部門的人有「前台客戶收越多,後台處理人員越恐慌及拒絕」的情形。因為就個人的側面了解,很多銀行目前在處理客戶信託帳戶時,都是採取「人工」方式處理。而金融機構不願意導入IT系統的原因,除了建置動輒幾百萬元的投資外,最主要就是「現有客戶沒多少」,造成信託業務根本「不賺錢」,或是只想「找能賺錢的大案子」,完全不服務小客戶。
但,這就會落入到「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窠臼中。因為,如果金融機構繼續用昂貴的人事成本,來處理客戶帳務,業務量就永遠不可能「大量複製及擴張」,只能一輩子當「收益慘淡」的「手工業」,就算有大量的客戶需求,卻根本沒有「低成本的人力」可以消化。
至於另一個國內信託業務發展障礙,就在於信託專業人才的缺乏。關於信託的規劃,其所牽涉的投資理財知識與專業,真的是非常廣泛。所以,假設業者想讓信託部門,由產出不多的「手工業(客製化)」,邁向大量產出的「製造業(制式化)」,除了關鍵的IT系統建置外,信託業者勢必得與外界專業人才進行「聯(共)銷」才行。
這是因為「客製化」信託業務,必須靠有能力的專業人力,來處理高齡客戶千奇百怪的投資理財需求。然而,這又會回到前面「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當金融機構信託部門,都還沒有賺錢之前,哪有那麼多的財力,可以聘請各種投資理財規劃方面的專家,以備客戶不時之需?
這個時候,外部專家的運用,才會是解決各金融機構,未來在推廣信託業務時,最為有效且堅強的「後盾」。不過,儘管目前依照信託公會就會員所提信託2.0「委外推廣暨異業結盟」之相關建議規畫的建議,信託業者可以委託外部人員,來進行信託業務的推廣。但根據個人私下了解,真正在進行「共銷」的案例並不多。可以這麼說,如果金融機構不先建立好基礎,或是善用外部資源,以接觸及提供客戶想要的便利服務,客戶怎麼可能願意主動參與?銀行如果光是想坐等客戶來,並且只挑自己好做、容易做的信託業務,那恐怕是會等到天荒地老的。

將心比心很重要,看待個案須存善念
記得個人在採訪過程中,曾有業者說:「信託可以將人的夢想落實」。但事實上,信託業者在承辦相關業務時,似乎還沒有從「使用者」的需求進行考量,並提供相關的業務。
舉例來說,「有價證券」的定義雖然包括國內上、市櫃公司股票,也同樣包括共同基金及ETF。但弔詭的是:現在各家銀行就算有承作有價證券信託,卻是「只收國內股票及債券」,不管民眾是透過銀行特定金錢信託買進的基金,或是自己到投信公司購買的基金,則一律是「全都不收」!
至於為何不收基金的理由,根據個人的四處打聽跟詢問,答案則是千奇百怪,從「特金的目的是投資,安養信託的目地是退休安養,兩者目的不同」、「投資透過銀行買基金,只是拿到受益憑證,所有權不是投資人而是銀行」、「基金不像上市櫃公司股票,並沒有進入集保公司,所以無法移轉到信託帳戶,且未進入集保的有價證券,恐會有真偽認定的問題」、「銀行特定金錢信託與一般安養信託的電腦系統不連線(這一點還算是個理由,但也同樣未考慮民眾的需求),一直到「投信投顧公會為擔心洗錢,所以規定基金申購人與受益人必須是同一人,假設基金入了信託專戶,基金的受益人就變成受託銀行,而可能會與申構人『不同一人』」……。
以上每一位業者及專家都言之成理,卻沒有人可以100%解釋,為何同屬有價證券的國內股票,可以交付信託,但國內基金卻不行?而且,就連在同一家銀行買的基金,也都不能直接交付信託?
假設是因為透過銀行「特定金錢信託」方式持有基金的投資人,並非個人名義,而是以銀行的名義投資,所以無法交付信託。那麼,為何投資人直接到投信公司買的基金(投資人拿到的是「個人名義(字)」的基金受益憑證),卻也一樣不能交付信託?且如果問題是出在票券真偽,為何納入集保的國內ETF可以交付信託,但同樣也交付集保的境內、外基金,卻不可以交付信託?
儘管原因沒有定論,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目前幾乎沒有一家信託業者,願意收基金做有價證券信託。從此一邏輯,就可以看出國內信託業者,根本無視信託客戶的真正需求在哪裡?且更突顯銀行信託業務的發展,並未站在客戶實際需求的角度出發。因為,現在單筆或定期定額買基金,以進行退休規劃的人不少。這些人之所以不買個股,就是因為基金較能分散「投資單一標的」的風險。然而,這些基金的投資人,現階段若想要成立信託,以保全個人的財產,很抱歉,信託業者的建議全都是:請把這些過去所買的基金通通贖回,然後再以現金的形式,到銀行成立金錢信託。
假使委託人還想繼續持有這些標的,業者建議可以當天同時進行贖回,以及申購動作。只不過,根據個人向投信投顧業者請教之後發現,這些動作,根本不可能在當天就完成。因為以贖回後,拿到錢最快的國內貨幣型基金為例,也要一、兩天(國內股票型基金約二、三天、海外基金則起碼要一週左右)。就算委託人先開好信託帳戶,如果手邊沒有其他餘錢,也得等贖回的款項,進入到信託專戶裡,才能再申購原先有買的基金。
更何況,透過信託專戶去下單,還必須有一定的程序,並不是像一般投資人那樣,可以達到立即下單的結果。如此一來,投資人(委託人)會有以下兩大風險:
首先,就是可能多一筆原基金贖回,以及新基機金重新申購的費用。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賣低買高」的風險。所有過去存下來的基金及ETF,可能會在市場價格大幅波動時「賣到最低點」,然後「買在最高點」。至於忽視投資人此一時間風險的信託業者,還有藉口說是照顧及關懷客戶嗎?
優化推廣流程,持續蓬勃方有機會
另以民眾持有不動產為例。有的銀行單單連不動產保全信託,都不願意承作。銀行普遍的說法是:由於不動產在信託後,暫時移轉給銀行,民眾一來,不願意不動產產權改登記為銀行(即「不再登記於個人名下」),再加上無法享有自有住宅優惠稅率(詳細說明,請見「不動產+信託」篇),所以,普遍不願意承作。
但,銀行可曾向民眾解釋「正是不動產產權的暫時移轉,才能起到『資產保全』的功能」?或是甚至,協助民眾跟國稅局爭取?就個人所知,是有銀行曾主動跟國稅局爭取,雖然結果未知,但假設銀行連幫客戶爭取的舉動都沒有,又如何擔得起信託業者「照顧大眾全方位投資理財服務」的名聲?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78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