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2/26年度盤點作業,門市店休一天,網路書店將暫停出貨,12/27將恢復正常營業,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現代診間裡的古代病人
滿額折
現代診間裡的古代病人
現代診間裡的古代病人
現代診間裡的古代病人
現代診間裡的古代病人
現代診間裡的古代病人
現代診間裡的古代病人
現代診間裡的古代病人
現代診間裡的古代病人
現代診間裡的古代病人
現代診間裡的古代病人
現代診間裡的古代病人
現代診間裡的古代病人
現代診間裡的古代病人
現代診間裡的古代病人
現代診間裡的古代病人
現代診間裡的古代病人
現代診間裡的古代病人
現代診間裡的古代病人
現代診間裡的古代病人
現代診間裡的古代病人
現代診間裡的古代病人
現代診間裡的古代病人
現代診間裡的古代病人
現代診間裡的古代病人
現代診間裡的古代病人
現代診間裡的古代病人
現代診間裡的古代病人
現代診間裡的古代病人
現代診間裡的古代病人
現代診間裡的古代病人
現代診間裡的古代病人
現代診間裡的古代病人
現代診間裡的古代病人

現代診間裡的古代病人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20 元
優惠價
90288
庫存:2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生命故事解密:透過現代醫學觀點,深入剖析古人的生老病死,呈現過往史家所未見的鮮活面向。
✦跨界知識交融:融合觀畫、讀史、診病等多重領域,帶領讀者走進文人醫者博學審問的思維過程。
✦閱讀效果深刻:每篇搭配KUSO漫畫,轉譯古代畫作,幽默生動,使讀者更生動地理解全書內容。

內容簡介

❚莫道時移異,萬病古今同。
透過醫者眼光,帶領你我穿越時空,探索古人如何面對各種健康問題的挑戰和解決的方案,並為其開立二十一世紀的診斷證明。
✎﹏﹏﹏﹏﹏﹏﹏﹏﹏﹏﹏﹏

西漢名醫淳于意曾為當時的「蹴鞠球星」項處把脈,提醒項處「不要勞累過度,否則有性命之憂」,項處不聽,果然在球場上口吐鮮血不止,隔日即猝死。淳于意對項處之死早有預感,問題是吐血致死究竟是從哪裡吐出血!
身處現代,我們知道口中吐血分為「嘔血」和「咯血」兩種,前者來自消化道,後者源於呼吸道。如果是消化道出血,則多見於食道靜脈曲張(肝硬化的併發症)和胃─十二指腸潰瘍,不過這些情況多跟進食有關,與運動關係不大,況且這樣的病人,往往身體條件已經很差,根本不可能在足球場上逞能。所以,項處是呼吸道出現毛病的可能性較大。
據此,本書判斷項處患有支氣管擴張症───而這便是現代診間為古代病人開出的診斷證明!

✎﹏﹏﹏﹏﹏﹏﹏﹏﹏﹏﹏﹏
❚如果當初有醫美技術,千古一帝康熙該會磨皮治療痘疤,大畫家沈周肯定雷射消除老人斑。才子紀曉嵐、明宣宗朱瞻基若能穿越到現代,免不了要定期到減重門診諮詢。
從美容到瘦身,從慢性病到傳染病,現代人所罹患的病痛,古代人也同受其苦。
❚名臣劉墉彎腰駝背,十三阿哥胤祥膝關節痛,咸豐皇帝患肺病,乾隆皇帝有老花,不管地位多尊貴,老化與慢性病都會找上身,豈能不遵醫囑?在今日有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籌應對可怕的傳染病,古代又如何面對霍亂肆虐、鼠疫橫行、流感蔓延?
拿古人病歷到現代診間問診,醫者該奉上什麼解方?
✎﹏﹏﹏﹏﹏﹏﹏﹏﹏﹏﹏﹏
而在文字之外,也不能遺漏圖像在閱讀中的重要。
書中各篇寫作靈感大抵源自作者對古畫的細察與好奇,化作文字之後,又再經由繪者轉換為漫畫圖像,古今風格的對比,人物形象的誇大,既凸顯文章關鍵內容,也強化讀者閱讀印象───而這正是作者、繪者、編者三方鼎力想要帶給閱讀人的美好體驗!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譚健鍬

澳門醫師。

廣州中山大學醫療系本科,廣州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碩士,廣州中山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香港家庭醫學學院家庭醫學文憑。現任澳門鏡湖醫院心臟科主治醫師,專擅心導管手術、心血管疾病診療。
愛好歷史與文學,醫療工作之餘投身寫作,亦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澳門筆會會員、澳門作家協會會員、澳門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常務理事、《澳門日報》專欄作者。多次獲得文學創作獎項。
著有《歷史課本沒寫出的隱情》、《病榻上的龍》、《史料未及的奪命內幕》、《世界史聞不出的藥水味》等。

繪者簡介

尼爾森式症

佛系靈魂吉娃娃繪師,熱衷生物與人性的結合,尤其是吉娃娃;也愛克蘇魯神話、嘗試用繪畫探索恐怖的邊界,在各種創作中帶來突破、療癒自己。
✺請搜尋「尼爾森式症」https://www.facebook.com/NelsonSyndrome

 

❱❱❱〈自序〉

寫歷史名人和疾病的糾纏,不是第一次。但這本書的成書過程,實在與前不同。回想起為這本書的最後一章劃下句號時已是三年前,新冠病毒剛剛開始甚囂塵上。這幾年,我們一起經受了疫情的考驗,也繼續受惠於新的醫療技術,一路前行。
其實,只要有人類文明的存在,疾病就會如影隨形,不管你是高高在上,還是活得狗苟蠅營,不管你帶著什麼政治標籤,還是懷揣特殊的信仰。
在這本書裡,我並不想只關注那些朝堂之上的顯赫人物,我更願意把觸角伸向默默無聞的市井之徒,正是這些歷史上無數的無名過客,參與推動了每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鍛造了我們的偉大文明。寂寂無名,也可演繹黃鐘大呂,合奏出歷史的巨大迴聲。他們的故事,不應漫漶於汗青!
這次的尋病訪史旅途,靈感源於古畫。文字記載,固然是中華民族的長項,但不可否認,畫面的直觀、鮮活的確能讓觀者穿越到一個個蕩氣迴腸的時空。我在漢代畫像石上看到蹴鞠者矯健的身影,然而,我彷彿也能聽到他們傷病的呻吟。這一聲嘆息,開啟了這次創作之旅。
二〇一八年上半年,我在廣州市的廣東省人民醫院進修心臟導管手術。記得,我是在昏暗寒冷的傍晚到達這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臘月寒潮裹挾著寒雨。當我撐著雨傘,瑟瑟發抖地走在寂靜的小道上時,一種茫然溢滿了心頭,茫然於未來的職業規劃,茫然於複雜而令人揪心的人際交集,茫然於未知的疾病襲擾,更茫然與自己的寫作生涯。整個二〇一八年,我幾乎都沒有為新的篇章留下一個字,這一年,我的生命就如同淋著一場寒雨,經受著刺痛和困苦,隱忍著焦躁和孤獨,孕育著新的生命力,醞釀著下一個晴朗、溫暖的春天,下一個豐收的金色秋天。
在廣州,有一段日子過得很不舒暢,我便短暫離開醫院,去藝術博物館參觀。在那個悠然的夏日下午,我漫無目的地走進空無一人的閱覽室,坐在窗前,眺望著不遠處的珠江,它施施然而流淌,泛著午後的粼粼波光,跟百年前、千年前到底有什麼不同?那一剎那,它似乎想告訴我什麼。在閱覽室裡,我拂去灰塵,翻閱一套反映十九世紀華人生活的西洋畫冊。裡面,全是販夫走卒。他們生活的點點滴滴透過畫作,浮現於一個醫者眼前。我看到有一對京城母子徜徉其間,他們皮膚白得嚇人,連頭髮都是黃黃的,羞答答地用扇子遮著太陽。他們,不是歐洲人,而是清朝的白化病患者!怕光怕曬怕歧視!即使他們活在當下,也沒有醫術可使他們變得跟我們一樣。人類征服疾病的歷程漫長而沒有盡頭,更多時候,在冷酷的大自然面前,醫師也只能盡一份微薄之力,帶給病患一絲溫暖而已。
又有一回,我參觀廣州美術學院。在展覽室裡,我看到學生臨摹的明代畫像。原畫的作者,泯然於歷史,但他用西洋立體技法創作的人物肖像栩栩如生。紙上,這是一批明朝基層官員的標準像,如果那時有身分證或工作證,那麼這些肖像正好派上用場。他們居然還有名有姓,雖然並不聞名遐邇,但細查史海,的確能找到其人的痕跡。至於容易疏忽的外貌特徵,對醫者而言,也可能是診斷疾病的線索。
敬畏自然,敬畏歷史,誰敢說這是一句套話?
當然,也有人可以玩弄自然、調侃歷史。比如宋徽宗。這位藝術皇帝不僅喜歡收藏金石古玩,還喜歡收集各種所謂祥瑞之物,諸如白鹿之類,更把群鶴翱翔於皇宮記錄在自己的設色畫布上。對待國運,他如此自欺欺人。對於治國,他更一竅不通。他也不知道,過度接觸野生動物,尤其是飛禽,從流行病學角度而言,並不安全。宋徽宗和北宋的下場,無需我多言。
這幾年,我都在忙於各種醫療事務,感覺全身都被掏空,只有靈魂尚在。有時遇到困難,想過退縮,但想起宋代畫家李唐的〈村醫圖〉裡那位痛不欲生的老者,正接受著艾灸治療,胸中又湧起一股前行的勇氣。
在重新審閱這份書稿的日子裡,新冠疫情已告一段落。天災?人禍?留給歷史評說。摘下口罩的日子,居然也要慢慢適應。人類戰勝過不少疾病,中華民族熬過許多艱難時刻,但歷史和自然界最本質的底色畢竟是冷酷的,我們除了負重前行,還能做點什麼?

是為序。

目次

➤➤➤自序
➤➤➤【一號門診】美容醫學讓人改頭換面
1.誰不愛美──康熙皇帝也修圖?
千古一帝的盛世美顏/大難不死,當有後福/令人色變的死亡之花/如何啟動人體防護盾
2.謎之肖像畫──林則徐鬍子是黑是白?
林公真容究竟如何?/鬍鬚為何由黑變白?/洋人眼中的黑鬍子!
3.驚人的真實感──大畫家的老年斑
假作真時真亦假/畫家的心靈之聲/去不去斑有學問/文人覺醒的標誌
4.人間無味──一代男神的臉腫了
貴胄出身、才氣縱橫卻天不假年/遮掩不了的水腫,男神的真面目/隔空問診,三百年後的醫學推論/病魔強攻七日,竟傳出了陰謀論
5.來張證件照──看明代官員的眼皮子
流傳四百年的陌生人是誰/區區眼皮,下垂就出大事/病魔纏身就是不讓人當官
6.似與不似之間──大頭和尚,你病了嗎?
梁瘋子的傳世傑作/真有人長成這樣嗎/早逝的小學女同學
➤➤➤【二號門診】任何時代都需要減重門診
7.英年早逝──是好皇帝卻是胖天子
被詛咒的短命皇族/父母胖,孩子也胖/肥胖,潛伏的殺手/自己透支自己生命
8.粒米不入口──又胖又瘦的紀曉嵐
野史胖子V.S.畫像瘦猴/抽菸與減重的醫學爭議/文化巨匠成了食肉怪獸
9.腹肌去哪裡──兩個將軍肚
二百八十僅餘其二/同是英雄身世有別/好腹肌,得來不易
➤➤➤【三號門診】養生不養病,告別慢性病
10.考古界的傳奇──馬王堆裡的老貴婦
東方的睡美人/屍身不腐之祕/死因眾說紛紜
11.雍正的好哥們──鐵帽子王的真實相貌
哪一個才是十三阿哥/即使英雄也怕病來磨/神祕關節炎:鶴膝風/步步驚心,鞠躬盡瘁
12.戲劇裡的宰相──劉羅鍋真的是「羅鍋」嗎?
知名度最高的駝背佬/傳世畫像透露了真相/駝背,老年人的困擾/雖猝死卻可謂之福報
13.一視未必同仁──皇帝也有視力困擾
皇帝的 cosplay/老花眼與頑固腦/誰都躲不掉老花/戴眼鏡,不羞恥
14.悲情天子──避暑山莊的遊魂
龍脈自此斷絕/死也不想回京/鹿血能救命嗎/王朝喪鐘將鳴
15.死也要踢球──漢代足球場上的命案
兩千年前的足球比賽速寫/球星不聽醫囑,悔之不及/吐血致死是吐出哪裡的血/式微的蹴鞠,式微的精神
➤➤➤【四號門診】傳統療法的醫學智慧
16.九百年前的寫真──讓人痛不欲生的艾灸
把撕心裂肺的瞬間定格/從巫術分化出來的醫術/消失在歷史長河的成語
17.那些抵抗劇痛的人們──麻沸散在哪裡?
油畫裡的小人物/西方麻醉發展史/懂醫術的外交官/東方的麻醉方子
➤➤➤【緊急宣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成立
18.遠去的澳門豬──虎烈拉來襲!
法國人筆下的舊澳門/上任三十七天的總督/豬啊你真是劣跡斑斑/脫胎換骨,漫漫長路
19.親密接觸惹的禍──藏在野味裡的瘟疫
祥瑞與禍兆/飛吧,病毒/報應與懲罰

書摘/試閱

❱❱❱〈一視未必同仁──皇帝也有視力困擾〉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清世宗雍正第四子,大清入關後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是中國歷史上壽命以及實際掌權時間最長的皇帝,自封「十全老人」。
❚皇帝的 cosplay
在一幅清代的乾隆皇帝畫像中,筆者看到中年時期的乾隆容貌。不過,他學著他老爸雍正那樣玩起了cosplay──故意穿著寬袍大袖的漢服,頭戴明朝士大夫的布冠,舉目深思,一手手握毛筆,一手捏著鬍鬚,案上筆墨紙硯等文具擺放得似模似樣,儼然一位高士正在醞釀詩文創作。乾隆讓畫匠對他進行「擺拍」,於是便留下了這幅奇特的畫像。
自從入關之後,清代帝王就對漢文化極其崇尚,造詣也頗深,附庸風雅的乾隆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據說,他除了對四書五經等經典爛熟於心之外,對文學也頗有「建樹」,一生賦詩四萬多首。雖然,大多味如嚼蠟、堆砌累贅,且沒有一首能達到膾炙人口的境界,但好歹也顯示出他對漢文化的無限敬仰。
畫作中的乾隆,眉毛、鬍鬚略顯稀疏,臉部肌肉稍覺鬆馳,但皺紋不明顯,對照青年和老年時代的畫像,估計這幅作品大概作於乾隆四十多歲的時候。畫匠的手法頗為嫻熟,雖然乾隆極力顯示自己的優雅和悠閒,但雙目疲倦的實況,畫匠也如實反映,栩栩如生,以至於我們覺得眼前的乾隆皇帝有點像未睡醒的慵懶模樣。難道是乾隆爺真的孜孜不倦地讀書寫作,或嘔心瀝血地批閱奏章,導致如此疲態?
仔細觀察他案上的物件,儘管都是文人墨客的必備之物,文房四寶──筆墨紙硯,甚至紙鎮、調墨的水注、精美古雅的古玩一應俱全。不過,對於十八世紀的中年人來說,似乎又少了一樣東西。
中年人長年用眼,視力的衰退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況且,乾隆皇帝既要學父皇雍正和爺爺康熙那般勤政,又要研習漢學、不停地進行「文學創作」,更要把剩餘的心思都放在把玩、研究古董上,哪一樣不是耗費精力和折損視力的活兒啊?不把眼睛折騰得酸痛流淚才怪呢!而古代的照明只有靠微弱的蠟燭之光,這也是對視力的極大挑戰。
❚老花眼與頑固腦
眼睛老花,是自然規律,即使是九五至尊也無法抗拒。
筆者曾參觀過澳門藝術博物館展出的乾隆漆器精品展,對展品中一款設計前衛的乾隆眼鏡漆盒印象深刻──外形兩圓相交,下層泛黃,上層鮮紅,內壁髹黑漆,以金彩描繪蝙蝠,銘文為「五福寶盒」。一副玳瑁框架的眼鏡綴有兩塊水晶,歷經兩百多年依然閃閃發亮,赫然躺於其中,正是乾隆爺的老花眼鏡。
可以想像,老人家在昏暗的燭光下,戴著這副眼鏡欣賞歷朝歷代的書法傑作,把玩稀世的珍寶古董,興味盎然之餘又提筆賦詩幾首,命造辦處刻於心愛器物上,順便又拿起印章毫不留情地在古代名畫上留下鮮紅的印記(有損傷文物之嫌),徹底陶醉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沉浸在全盛帝國的迷夢中。
和大多數能幹的人一樣,乾隆剛剛接管大帝國時也是精力旺盛、記性超群。此外,他有一點是我們很多現代人不具備的,就是視力完好無損。當時,人們對近視眼的發病原理還不甚了了,近視眼鏡還沒有大範圍粉墨登場,而老花眼鏡這種設計原理比較簡單的輔助工具在中國已經流行了。清朝時,近視的發病率遠遠低於現代。乾隆年輕時也精於騎射,留下不少畫像,看得出他繼承了滿洲人善於彎弓搭箭的本領,每次狩獵往往都收穫頗豐,不像有近視的困擾。
不過,乾隆自命不凡,對於當時已經流行的老花眼鏡很瞧不上,自稱到了中年仍「披閱章奏及一切文字未嘗稍懈,有以眼鏡獻者,究嫌其借物為明,仍屏而弗用」,認為借外物增加視力,治標不治本,有本能的抗拒心理,能不用就盡量不用。
隨著時間的推移,神清氣爽會一步步地遠離中年人的世界。拒絕了老花眼鏡的幫助,乾隆皇帝的工作效率逐漸下降,導致「加班加點」,費時無限,更要命的是,他的業餘愛好也大受影響──政務可以放下,但古董字畫、花鳥魚蟲、吟詩作對須臾不能離。不得已,乾隆還是慢慢接受了老花眼鏡,但他只是偷偷使用,除了身邊服侍的貼身太監,少有人能被允許看到他戴眼鏡。至於畫匠,更加不允許在乾隆畫像上留下眼鏡或眼鏡盒的痕跡!
雖然明知老花眼鏡的功效而且自己也離不開這玩意兒,但乾隆還是很不甘心,很嘴硬,對此依舊懷有深深的抵觸情緒。他寫詩說:「老年所必須,佩察秋毫細。然我厭其為,至今未一試。」又強調:「賴彼做斯明,斯明已有蔽。」意思是,佩戴眼鏡來達到明目的效果是「借物」所致,而這使眼睛本身被鏡片所掩蓋,目明也是虛假的。
到底是眼鏡讓真實世界變得虛假,還是其本人的造作情緒和頑固態度讓好面子的自己顯得虛假?
人只會一天天衰老,但心態則不一樣,有的人越活越明白越開放,有的人卻越老越死板越頑固。乾隆顯然屬於後一種。即便到了「余昔年喜作蠅頭細書,令所藏卷冊甚多。近作憶昔詩,仍書冊尾,目力頗覺遜前矣」的天地,即便明明離不開老花眼鏡,他還說:「我茲逮古稀,從弗此物憑。雖艱悉蠅頭,原可讀《論》《孟》。」對於眼鏡,表面上還要裝出不屑的態度。直到走進了生命的盡頭,他在八十八歲高齡時寫下了一生中最後一篇眼鏡詩:「古稀過十還增八,眼鏡人人獻百方。借物為明非善策,蠅頭弗見究何妨。」對幫了自己大忙的眼鏡,乾隆至死也不能作出客觀公正的肯定評價。不知道如果身為得力助手的老花眼鏡有生命,該作何感想。
明末清初,許多現代意義上的老花眼鏡還是由西洋進口,後來才慢慢被本國化。
對眼鏡的又愛又恨,又賴又棄,恰恰說明乾隆代表的「天朝上國」妄自尊大、剛愎自用、冥頑不化的態度,以及試圖掩飾自身機能衰退的力不從心、自欺欺人。當時以及此後,很多中國人都懷有與乾隆相似的心態。
令人感慨的是,乾隆的皇阿瑪雍正皇帝,卻一生對眼鏡情有獨鍾,未曾帶有半點負面情緒,不像兒子那樣,受了眼鏡的好處還一嘴的鄙夷。
清宮史料披露,康熙帝在得到兩廣總督進獻的水晶眼鏡(老花眼鏡)後,試戴感覺不錯,便賜給了當時還是皇子的胤禛(即後來的雍正帝)。年近中年的胤禛,似乎眼睛老花的速度比較快,說戴了父皇御賜的眼鏡才變得「精明」,辦公的效率大為提高,簡直如虎添翼。後來,雍正配戴的眼鏡全由內務府造辦處製作,造辦處檔案詳細記錄了雍正有關眼鏡的不少旨意,如「將水晶、茶晶、墨晶、玻璃眼鏡,每樣多做幾副,俱要上好的」、「照朕用的眼鏡,再做十副」。據不完全統計,造辦處為雍正專門訂造的各式眼鏡達三十五副之多。雍正把這些眼鏡安放各處,每到一地,隨手可取,信手拈來,經常起居的紫禁城與圓明園,甚至他的鑾轎,都放有御用眼鏡,恨不得御廁也備上一副。雍正皇帝的審美情趣不低,生活品味不俗,對眼鏡款式的要求自然就很高了。
歷史到底給大清開了一個玩笑。雍正恐怕是清朝乃至中國歷史上所有帝王中最勤政的一個,除了把玩藝術品和修煉丹藥外,似乎沒有過多私欲和其他愛好,每天殫精竭慮、工作不停,批閱的奏章汗牛充棟,只有新年與生日才稍作休息,為大清朝嘔心瀝血工作了十三年就匆匆撒手人寰,這位「工作狂」對眼鏡的偏愛,大概純屬出於對工作效率的剛性追求,反倒沒有其子乾隆那麼多條框偏見、陳規陋矩、陳腐思維。兒子還不如父輩開明,這樣的朝代還能有多大活力?
❚誰都躲不掉老花
看來,乾隆老年的昏聵,不全歸咎於他的老年癡呆症,至少部分歸因於此君的眼界、學識和胸襟。就政治素養而論,他遠不及祖父和父親。在歷史的浮光掠影中,他更像是個富家公子,享受祖上積累的財富、過上有品質的生活才是他首當其衝的事。難怪啊,現在有些人充其量是富二代、富三代,就已經不學無術、聲色犬馬得不行,人家乾隆爺可是富「六」代呢(從努爾哈赤算起)!
老花眼鏡是凸面鏡,與放大鏡類似,配製工藝不算複雜,可以大致配出鏡片而人人相互使用(如康熙把眼鏡賜給雍正,效果立竿見影),視力未必全然糾正,但由於能放大字圖,總比沒有戴要好;而近視眼鏡則不然,它是凹面鏡,一般只有一對一地進行視力檢測後才能製出適宜的鏡片,同一鏡片很難在不同的病患中通用。
雍正、乾隆中年之後在閱讀寫字時吃盡苦頭,都是因為得了老花眼。
老花眼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嚴格來說不是病,也不是老年人才有的。人到四十歲以後,隨著眼部的水晶體彈性變差逐漸硬化,睫狀肌調節能力減弱,使人眼無法有效調節眼球的形狀(軸向變化),只能通過調節眼睛與所視物體的距離,看近處的物體時必須移遠才能看清楚,這時的眼睛狀態就稱為老花眼。
老花眼主要有兩大表現:第一是近距離閱讀困難。閱讀時需把書本拿遠,或需要在光線強的地方才能看清。第二是視疲勞。隨著調節力減退,閱讀的需求接近調節力極限,閱讀時幾乎要動用眼睛全部的調節力,這樣就導致不能持久用眼,容易發生眼脹、頭痛等視疲勞症狀。
歷史上很多名人都有視力問題。
宋人葉夢得的《石林燕語》記載:「歐陽文忠(脩)近視,常時讀書甚艱,唯使人讀而聽之。在政府數年,每進文字,亦如常人。」在仁宗至和二年,四十八歲的歐陽脩就作詩曰:「病目故已昏,墨不分濃淡。」五十七歲時,他在〈乞外任第一表〉稱:「唯兩目之舊昏,自去秋而漸劇,精明晻藹,瞻視茫洋,冬春以來,職業多廢。」後來發展到「日益昏澀,看讀文字,艱難憂慮,職事曠廢,有誤國家」、「兩目氣暈,尤更昏然,僅分黑白」。除了影響他吟詩作文,還嚴重干擾了政務工作。很難說歐陽脩是近視還是老花,但發展到「僅分黑白」讓人懷疑他是否合併了青光眼。
北宋政治家兼文學家、史學家司馬光大約在四十五歲的時候開始竭盡全力撰寫《資治通鑑》,費時十九年!
司馬光編《資治通鑑》時,居家極其簡陋,夏天悶熱難堪,汗水常滴在草稿上,就請匠人另闢一地下室避暑,「常讀書於其中」,夜以繼日地查閱資料並著書立說。長期在艱苦環境中過度用眼,必然加速視力損耗。
宋神宗熙寧三年,司馬光五十一歲,給皇帝的奏摺中說自己:「素有目疾,不能遠視……」,實在不能勝任「樞密院副使」一職。看來,司馬光原來可能就是近視。經過數年的艱苦著書,視力更差了。到了中老年之後又合併了老花眼。
司馬光晚年在詩中感嘆「昏花病目不自惜,服膺盥手書一能」。書成之後,他給皇帝進表說:「臣今骸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為,旋踵遺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司馬光確為此《資治通鑑》付出大量心血,成書不到兩年,便積勞而逝。
❚戴眼鏡,不羞恥
人們可以預防近視,可以盡量避免其他眼科疾病,但終究不能闖過老花這一關。
老花眼者要想在原來習慣的距離上看書就必須配戴老花眼鏡進行視力矯正,才能重新回歸清晰,否則就得彆扭地把書本推離自己才能奏效。毫不誇張地講,老花眼鏡是每個人步入中年後的第二雙眼睛。老花度數與年齡相關,例如,四十五歲時老花是+1.50D(即一五○度)左右;到了五十歲,不管你戴不戴眼鏡,老花都會增加到+2.00D(即二百度)左右。
倘若已出現了老花,像乾隆爺那樣諱「疾」忌醫(老花也未必算一種疾病),強撐著想少戴老花眼鏡,那麽睫狀肌精疲力竭也調節不了,一定會加重視力困難,産生頭昏、眼脹等許多症狀,影響生活和工作,這是很不明智的。所以,老花眼鏡當配即配,不要延誤。年齡增長後,原先配的老花眼鏡度數不夠了,也要及時更換。長時間配戴不合適的老花眼鏡,不僅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還會加速眼睛老花的進程。
中國早期眼鏡的圖像及實物存世不多。中國國家博物館所藏的明代畫作〈南都繁會景物圖卷〉中,就可見當時南京街頭一老者戴著眼鏡。
其實,明代時眼鏡已在士大夫之中使用。明人田藝蘅在《留青日札.靉靆》載:「提學副使潮陽林公有二物,如大錢形,質薄而透明,如硝子石,如琉璃,色如雲母,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細書,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筆畫倍明。中用綾絹聯之,縛於腦後。人皆不識,舉以問余。余曰:此靉靆也。」靉靆,原指濃雲遮日,在明代就是眼鏡的代名詞。文中提到的林公,很可能就是佩戴了較原始的老花眼鏡。
隨著西方技術的傳入,明代不僅出現了眼鏡,而且明末清初時蘇州還出了一位傑出的技師,名叫孫雲球,據說他能按人的年齡和不同的視力程度研製老花等鏡片,並編製了一套「隨目對鏡」的驗光方法用以驗目配鏡。孫雲球留下一部名為《鏡史》的科技著作.對推動後世眼鏡工藝技術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可見,眼鏡對乾隆時代的人來說,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物。然而,以乾隆帝為首的守舊集團,還是死抱著「保養元氣,養出精光」的護眼信條,名為遵循中華傳統,實質上不過是戴著有色眼鏡窺視外來先進事物,內心的自卑和盲目的自大,極不協調地混雜其間,看不清世界潮流,看不清歷史規律,看不清王朝的隱患,終於為這個古老的國家種下禍根。
從某種意義上說,不是年老和疾病剝奪了乾隆的視力,真正剝奪他「視力」的,是他冥頑不化的腦筋、剛愎自用的性格。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88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