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集傳
商品資訊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詩經集傳》是朱熹對《詩經》的說解,書中對大序和小序作了全面的批判,正文雜採《毛傳》鄭箋之說,間或引用齊、魯、韓三家詩說,以己意為取捨,意在重新探討《詩經》本意,說解方法兼顧訓詁與剖析義理,以剖析義理為主,其說強調以詩言理,即主性情講義理,從性情的角度來解釋《詩經》的大義。
作者簡介
朱熹(1130年10月22日―1200年4月23日)
字元晦,一字仲晦,齋號晦庵、考亭,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紫陽夫子、滄州病叟、雲谷老人,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諡文,又稱朱文公。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婺源縣(今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人,生於福建路南劍州尤溪縣(今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南宋理學家,程朱理學集大成者,學者尊稱朱子。
朱熹家境貧窮但自幼聰穎,紹興十八年(1148年)中進士,年僅十九歲,歷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於建陽雲谷結草堂名「晦庵」,在此講學,宋理宗賜名「考亭書院」,故世稱「考亭學派」,又因朱熹別號「紫陽」,故世稱「紫陽學派」。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承北宋周敦頤與二程學說,創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學風,稱為理學。其著作甚多,輯定《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四書作為教本,也成為後代科舉應試的科目,在中國大陸,有專家認為他確立了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
字元晦,一字仲晦,齋號晦庵、考亭,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紫陽夫子、滄州病叟、雲谷老人,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諡文,又稱朱文公。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婺源縣(今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人,生於福建路南劍州尤溪縣(今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南宋理學家,程朱理學集大成者,學者尊稱朱子。
朱熹家境貧窮但自幼聰穎,紹興十八年(1148年)中進士,年僅十九歲,歷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於建陽雲谷結草堂名「晦庵」,在此講學,宋理宗賜名「考亭書院」,故世稱「考亭學派」,又因朱熹別號「紫陽」,故世稱「紫陽學派」。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承北宋周敦頤與二程學說,創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學風,稱為理學。其著作甚多,輯定《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四書作為教本,也成為後代科舉應試的科目,在中國大陸,有專家認為他確立了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
序
序
或有問於予曰:詩何為而作也?
予應之曰: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夫旣有欲矣,則不能無思。旣有思矣,則不能無言。旣有言矣,則言之所不能盡,而發於咨嗟咏歎之餘者,必有自然之音響節族音奏而不能已焉。此詩之所以作也。
曰:然則其所以教者何也?
曰:詩者人心之感物,而形於言之餘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聖人在上,則其所感者無不正,而其言皆足以為教。其或感之之雜,而所發不能無可擇者,則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勸懲之。是亦所以為教也。昔周盛時,上自郊廟朝廷,而下達於鄉黨閭巷,其言粹然無不出於正者。聖人固已協之聲律,而用之鄉人,用之邦國,以化天下。至於列國之詩,則天子巡守,亦必陳而觀之,以行黜陟之典。降自昭穆而後,寖以陵夷。至於東遷,而遂廢不講矣。孔子生於其時,旣不得位,無以行勸懲黜陟之政。於是特舉其籍,而討論之,去其重複,正其紛亂。而其善之不足以為法,惡之不足以為戒者,則亦刊而去之,以從簡約,示久遠,使夫學者,卽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師之,而惡者改焉。是以其政雖不足以行於一時,而其教實被於萬世。是則詩之所以為教者然也。
曰:然則國風雅頌之體,其不同若是何也?
曰:吾聞之。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於里巷歌謡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惟周南召南,親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發於言者,樂而不過於淫,哀而不及於傷。是以二篇獨為風詩之正經。自邶而下,則其國之治亂不同,人之賢否亦異,其所感而發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齊。而所謂先王之風者,於此焉變矣。若夫雅頌之篇,則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廟樂歌之詞,其語和而莊,其義寬而密。其作者,往往聖人之徒。固所以為萬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至於雅之變者,亦皆一時賢人君子,閔時病俗之所為,而聖人取之。其忠厚惻怛之心,陳善閉邪之意,尤非後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此詩之為經,所以人事浹於下,天道備於上,而無一理之不具也。
曰:然則其學之也,當奈何?
曰:本之二南,以求其端,參之列國,以盡其變,正之於雅,以大其規,和之於頌,以要其止。此學詩之大旨也。於是乎,章句以綱之,訓詁以紀之,諷詠以昌之,涵濡以體之,察之情性隱微之間,審之言行樞機之始,則脩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其亦不待他求,而得之於此矣。問者唯唯而退。餘時方輯詩傳。因悉次是語,以冠其篇云。
淳熙四年丁酉冬十月 戊子新安
朱熹序
或有問於予曰:詩何為而作也?
予應之曰: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夫旣有欲矣,則不能無思。旣有思矣,則不能無言。旣有言矣,則言之所不能盡,而發於咨嗟咏歎之餘者,必有自然之音響節族音奏而不能已焉。此詩之所以作也。
曰:然則其所以教者何也?
曰:詩者人心之感物,而形於言之餘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聖人在上,則其所感者無不正,而其言皆足以為教。其或感之之雜,而所發不能無可擇者,則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勸懲之。是亦所以為教也。昔周盛時,上自郊廟朝廷,而下達於鄉黨閭巷,其言粹然無不出於正者。聖人固已協之聲律,而用之鄉人,用之邦國,以化天下。至於列國之詩,則天子巡守,亦必陳而觀之,以行黜陟之典。降自昭穆而後,寖以陵夷。至於東遷,而遂廢不講矣。孔子生於其時,旣不得位,無以行勸懲黜陟之政。於是特舉其籍,而討論之,去其重複,正其紛亂。而其善之不足以為法,惡之不足以為戒者,則亦刊而去之,以從簡約,示久遠,使夫學者,卽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師之,而惡者改焉。是以其政雖不足以行於一時,而其教實被於萬世。是則詩之所以為教者然也。
曰:然則國風雅頌之體,其不同若是何也?
曰:吾聞之。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於里巷歌謡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惟周南召南,親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發於言者,樂而不過於淫,哀而不及於傷。是以二篇獨為風詩之正經。自邶而下,則其國之治亂不同,人之賢否亦異,其所感而發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齊。而所謂先王之風者,於此焉變矣。若夫雅頌之篇,則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廟樂歌之詞,其語和而莊,其義寬而密。其作者,往往聖人之徒。固所以為萬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至於雅之變者,亦皆一時賢人君子,閔時病俗之所為,而聖人取之。其忠厚惻怛之心,陳善閉邪之意,尤非後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此詩之為經,所以人事浹於下,天道備於上,而無一理之不具也。
曰:然則其學之也,當奈何?
曰:本之二南,以求其端,參之列國,以盡其變,正之於雅,以大其規,和之於頌,以要其止。此學詩之大旨也。於是乎,章句以綱之,訓詁以紀之,諷詠以昌之,涵濡以體之,察之情性隱微之間,審之言行樞機之始,則脩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其亦不待他求,而得之於此矣。問者唯唯而退。餘時方輯詩傳。因悉次是語,以冠其篇云。
淳熙四年丁酉冬十月 戊子新安
朱熹序
目次
序
詩經卷之一 國風(周南、召南)
詩經卷之二(邶、鄘、衛、王)
詩經卷之三(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
詩經卷之四 小雅(鹿鳴之什、白華之什)
詩經卷之五(彤弓之什、祈父之什、小旻之什、北山之什、桑扈之什、都人士之什)
詩經卷之六 大雅(文王之什、生民之什)
詩經卷之七(蕩之什、生民之什)
詩經卷之八 頌(周頌清廟之什、周頌臣工之什、周頌閔予小子之什、魯頌、商頌)
詩經卷之一 國風(周南、召南)
詩經卷之二(邶、鄘、衛、王)
詩經卷之三(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
詩經卷之四 小雅(鹿鳴之什、白華之什)
詩經卷之五(彤弓之什、祈父之什、小旻之什、北山之什、桑扈之什、都人士之什)
詩經卷之六 大雅(文王之什、生民之什)
詩經卷之七(蕩之什、生民之什)
詩經卷之八 頌(周頌清廟之什、周頌臣工之什、周頌閔予小子之什、魯頌、商頌)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