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癮的聖經輔導觀
商品資訊
系列名:華神/實踐神學
ISBN13:4711342382315
替代書名:Addictions: A Banquet in the Grave: Finding Hope in the Power of the Gospel
出版社:橄欖文化
作者:愛德華.韋爾契
譯者:魏寧
出版日:2023/12/08
裝訂/頁數:平裝/320頁
規格:210cm*148cm*17cm (高/寬/厚)
重量:435克
版次:2
定價
:NT$ 420 元優惠價
:90 折 378 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商品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聖經顯明成癮者真實的景況,就像被愚昧婦人拉到宴席中的賓客,他們已然落在陰間(箴言九13-8)。作者認為,歸根究底,成癮乃是敬拜的失序:我們是在敬拜自己和個人私欲,還是在敬拜真神?藉此我們可以看清問題的根源,也進一步明瞭,惟有跟隨耶穌,才可以擁有無限的盼望,因著神所賜的能力,幫助我們不再受癮習轄制。
這是一本相當清楚說明癮習問題、福音戒毒的觀念和應用的書,清楚診斷戒毒失敗的原因與真相,又提供戒毒成功的方法,對從事戒毒工作者而言,這是一本可讀性相當高的書;對從事預防工作者又有許多中肯的提醒和作用。
這是一本相當清楚說明癮習問題、福音戒毒的觀念和應用的書,清楚診斷戒毒失敗的原因與真相,又提供戒毒成功的方法,對從事戒毒工作者而言,這是一本可讀性相當高的書;對從事預防工作者又有許多中肯的提醒和作用。
序
前言
在那些與癮習奮戰的人當中有一件公認的事實:幫助自己就會幫助別人,幫助別人就會幫助自己。如果一個酗酒的人學習去「勸誡自己的靈魂」,就會為他的家庭、同事帶來祝福,很可能還包括許多其他人。如果這個酗酒者去看顧他人的需要,走出去服事另一位酗酒者,那麼這人肯定會蒙受極大的祝福。因著這樣的想法,本書的內容將同時針對我們自己和我們想要幫助的人。雖然,在某個段落要你思想自己的掙扎,到了下個段落又要你把焦點放在他人身上,這看來似乎有點棘手;然而,因為我們必須同時思考人心與聖經裡的基督,本書別無它法。講道者必須先對自己講道,然後才能對別人講道;輔導者也永遠是受輔者。
當你看這本書時,可能肩負著某種任務,例如:要去幫助別人。然而,當我探究聖經對人類魯莽本性的教導,以及對自我克制的豐富教訓時,我看見自己也是「需要」幫助的。因此思考你自己的掙扎會是最好的起點。務必找出你內心與生命中的癮習。即使本書的焦點會先放在嗑藥和酗酒這類典型的癮習上,但癮習的基本概念和所有難以革除的罪都是有關聯的。(有哪一種罪是容易脫去的呢?)找出那些誘惑你,讓你想要得到更多的活動或物質,即使得到「更多」可能是不明智、不聖潔或不合理的。特別留心那些提供你即時身體經驗的活動,聖經集中談論性、酒和食物,但此外還有其它的。
本書的基礎是什麼?不同的神學帶來不同的後果,它是我們生命的內在架構。若是缺乏好的建造,這架構就會瓦解;若是善加建造,就能預備你面對任何事。成癮的神學是最根本的問題,遠超過我們的基因組成。因為成癮終極而言乃是敬拜的失序,我們是敬拜自己和我們的慾望,還是敬拜真神?對成癮者而言,透過這層鏡片,將使所有的聖經經文活了起來。我們不再只是拿出一些論到酗酒的經文;反之,因為整本聖經都著眼於人在敬拜上的失序,所有的經文都可以豐富地應用在成癮者身上。
我盼望接下來的內容是令人感到激進的。倘若按著正確的理解,聖經本來就是很激進的,它讓我們驚訝,甚至有點兒走極端。以基督為中心的成癮觀點必然是革命性的。在我們生活的文化中,成癮的理論與語言都被世俗的學問控制著。諸如「病」、「治療」,甚至「上癮」,這些詞彙傳達的概念是:問題的終極原因在於肉體,而非心靈──這正是一般人所接納的看法,與明確的聖經教導不合。在這種世俗觀點的主導下,小心的查考聖經可以揭露我們關於成癮的想法中許多錯誤的層面,那是要花上好些年日和許多人的洞察力才能證明的。根據聖經來思考這些困難的問題,不只是重新定義某些字眼,或讓耶穌在當中擁有更高權柄而已。相反地,每件事都需要公開接受聖經的檢驗。由於我們生活在視聖經為次文化的主流文化中,我們必須體認到它對我們的影響是超乎我們所想像的。
對於那些一直跟得上文化趨勢的人,以下的內容可能沒有那麼激進。有越來越多尋求真理與洞燭先機的聲浪──來自世俗和基督徒──質疑著目前成癮觀點的合理性。因此本書並不孤單。然而,我仍盼望本書對於這個充滿爭議及屬靈爭戰的重要領域,能夠貢獻一些智慧和實際的用處。
愚昧的婦人喧嚷;她是愚蒙,一無所知。她坐在自己的家門口,坐在城中高處的座位上,呼叫過路的,就是直行其道的人,說:誰是愚蒙人,可以轉到這裡來!又對那無知的人說:偷來的水是甜的,暗吃的餅是好的。人卻不知有陰魂在她那裡,她的客在陰間的深處。
箴言九章13-18節
在那些與癮習奮戰的人當中有一件公認的事實:幫助自己就會幫助別人,幫助別人就會幫助自己。如果一個酗酒的人學習去「勸誡自己的靈魂」,就會為他的家庭、同事帶來祝福,很可能還包括許多其他人。如果這個酗酒者去看顧他人的需要,走出去服事另一位酗酒者,那麼這人肯定會蒙受極大的祝福。因著這樣的想法,本書的內容將同時針對我們自己和我們想要幫助的人。雖然,在某個段落要你思想自己的掙扎,到了下個段落又要你把焦點放在他人身上,這看來似乎有點棘手;然而,因為我們必須同時思考人心與聖經裡的基督,本書別無它法。講道者必須先對自己講道,然後才能對別人講道;輔導者也永遠是受輔者。
當你看這本書時,可能肩負著某種任務,例如:要去幫助別人。然而,當我探究聖經對人類魯莽本性的教導,以及對自我克制的豐富教訓時,我看見自己也是「需要」幫助的。因此思考你自己的掙扎會是最好的起點。務必找出你內心與生命中的癮習。即使本書的焦點會先放在嗑藥和酗酒這類典型的癮習上,但癮習的基本概念和所有難以革除的罪都是有關聯的。(有哪一種罪是容易脫去的呢?)找出那些誘惑你,讓你想要得到更多的活動或物質,即使得到「更多」可能是不明智、不聖潔或不合理的。特別留心那些提供你即時身體經驗的活動,聖經集中談論性、酒和食物,但此外還有其它的。
本書的基礎是什麼?不同的神學帶來不同的後果,它是我們生命的內在架構。若是缺乏好的建造,這架構就會瓦解;若是善加建造,就能預備你面對任何事。成癮的神學是最根本的問題,遠超過我們的基因組成。因為成癮終極而言乃是敬拜的失序,我們是敬拜自己和我們的慾望,還是敬拜真神?對成癮者而言,透過這層鏡片,將使所有的聖經經文活了起來。我們不再只是拿出一些論到酗酒的經文;反之,因為整本聖經都著眼於人在敬拜上的失序,所有的經文都可以豐富地應用在成癮者身上。
我盼望接下來的內容是令人感到激進的。倘若按著正確的理解,聖經本來就是很激進的,它讓我們驚訝,甚至有點兒走極端。以基督為中心的成癮觀點必然是革命性的。在我們生活的文化中,成癮的理論與語言都被世俗的學問控制著。諸如「病」、「治療」,甚至「上癮」,這些詞彙傳達的概念是:問題的終極原因在於肉體,而非心靈──這正是一般人所接納的看法,與明確的聖經教導不合。在這種世俗觀點的主導下,小心的查考聖經可以揭露我們關於成癮的想法中許多錯誤的層面,那是要花上好些年日和許多人的洞察力才能證明的。根據聖經來思考這些困難的問題,不只是重新定義某些字眼,或讓耶穌在當中擁有更高權柄而已。相反地,每件事都需要公開接受聖經的檢驗。由於我們生活在視聖經為次文化的主流文化中,我們必須體認到它對我們的影響是超乎我們所想像的。
對於那些一直跟得上文化趨勢的人,以下的內容可能沒有那麼激進。有越來越多尋求真理與洞燭先機的聲浪──來自世俗和基督徒──質疑著目前成癮觀點的合理性。因此本書並不孤單。然而,我仍盼望本書對於這個充滿爭議及屬靈爭戰的重要領域,能夠貢獻一些智慧和實際的用處。
愚昧的婦人喧嚷;她是愚蒙,一無所知。她坐在自己的家門口,坐在城中高處的座位上,呼叫過路的,就是直行其道的人,說:誰是愚蒙人,可以轉到這裡來!又對那無知的人說:偷來的水是甜的,暗吃的餅是好的。人卻不知有陰魂在她那裡,她的客在陰間的深處。
箴言九章13-18節
目次
劉序
致謝
前言
第一部 按著神學來思考
1、實踐神學
2、是罪?是病?還是兩者兼有?
3、看事情的新方式
4、落入癮習中
第二部 基要神學主題
5、憑愛心說誠實話
6、尊重、聆聽與邀請
7、認識主
8、敬畏主
9、轉離謊言
10、懂得說「不!」
11、持續奮戰
12、成為基督身體的一部分
結論 當有兩三人聚集
註釋
致謝
前言
第一部 按著神學來思考
1、實踐神學
2、是罪?是病?還是兩者兼有?
3、看事情的新方式
4、落入癮習中
第二部 基要神學主題
5、憑愛心說誠實話
6、尊重、聆聽與邀請
7、認識主
8、敬畏主
9、轉離謊言
10、懂得說「不!」
11、持續奮戰
12、成為基督身體的一部分
結論 當有兩三人聚集
註釋
書摘/試閱
第一部
按著神學來思考
1
實踐神學
吉米已經維持清醒一年了──對一個活了四十五年,其中有一半的歲月都在酗酒的人而言,這是非常驚人的事。就在此時,我們相約一起用餐,希望共同記念與慶祝。但是就在他走進來時,我看出有什麼事情正困擾著他。
「我真的很氣上帝為什麼把酗酒的問題加給我」,他一面說,一面滑進座位。「這世上大多數人都不需要每天努力掙扎來遠離這些飲料,但我卻需要這麼警醒,這實在太不公平了!」
他接著說,他對教會已經失去興趣,因為他們對於他的需要毫無回應。他已經在匿名者戒酒協會(Alcoholics Anonymous)的日常聚會中找到幫助和同伴。
我知道我的朋友對於酗酒問題的理念,並不是全由聖經形成,而是從匿名者戒酒協會、聖經和他長久以來忿忿不平的零星記憶所折衷組合成的。然而,為什麼當恢復清醒對他而言是極重要的事時,我們卻對教義中精細的論點閃爍其詞?
聖經合情合理地說:「你要謹慎自己和自己的教訓」(提前四16)。此刻,當吉米說他很氣上帝時,我體會到教義或神學應能為他帶來更新。1
●他可以氣惱上帝的唯一情況是,他相信他說謊與酗酒的歷史應該歸咎於他的基因,而非他自己。特別是因為這種渴望超出他所能控制。
●此外,還有一種神學讓他認為,在屬靈層面他是個好人。因此結論是:上帝對不起他。
●為什麼他會越來越不想參加教會?有沒有可能,他自構的神學較常視他為一個酗酒者,而非基督徒。因此他真正的家人反而變成那些酗酒尋求康復者?
●吉米是否應該體認到,在聖潔中成長並不是一蹴可幾的過程?他的神學一定告訴了他,基督徒的生活是很容易的,更新應該是很快的。然而,漸進成聖的教義卻一再提醒我們,屬靈成長是漸漸萌芽的,一路上會有碰撞和傷害。
關於吉米的想法,有一點很奇怪──他熟習聖經神學。他是神學生,受過良好的聖經教育。他研讀過一些重要的教會文獻、信條和信仰告白,並衷心贊同。事實上,他還在自己的教會裡教導神學!那麼,他怎會一邊相信正確的神學,卻又同時不信?他每天的神學──他實際的生活理念或實踐神學2,為何會和他在教會主日所教導或背誦的神學如此對立?
我們不知道該相信什麼
吉米在兩套對立的系統中生活,原因之一是他不知道該相信什麼──他「缺乏」實踐性的神學。的確,他知道基本的神學原則,而那些也的確是真的。他知道我們是罪人,耶穌為他死在十架上,並從死裡復活。但是當他與試探爭戰時,這些真理卻是沉默的。它們似乎與他無關,變得不切實際。他的神學告訴他有一個天堂,他渴望去到那裡,但是卻沒有告訴他今天該如何活著。他看不到基督的十架有何現世的幫助,在他日常的生活細節上並沒有聖經的指引,反而是其他信念在引導他。
我們傾向在聖經中尋找未來。但因著一九六○年代心理治療的革命,基督徒群體開始從世俗的心理治療尋求指引,以便在「現世」過成功的生活。未經聖經檢驗的原則,像是自尊、個人權利,以及所謂個人成功的重要性,正靜靜地運用它們的影響力,滲透我們的思想,使真理蒙上陰影。
在成癮問題的領域中,匿名者戒酒協會主導著所有的討論,甚至在教會內也是如此。這在許多基督徒聽來可能是福音,因為匿名者戒酒協會有道德原則的基礎和多年的經驗,似乎是實用智慧的好管家。但他們的材料不是聖經,也並未宣稱自己是基督徒團體。儘管此團體是根源於牛津運動(Oxford Movement),也有一些好基督徒參與其中,但比爾‧威爾森(Bill Wilson)希望這個系統適用在每個人身上。為此,他和他的同事發展的原則是期待放諸四海皆可行的(但我不認為威爾森曾預見他的教材最終與無神論者妥協)。
結果是,對許多正與嗑藥或酗酒習慣奮戰的人而言,真正在引導他們的是一種綜合的信念,融合了匿名者戒酒協會、流行的心理學、片段的聖經觀點和美國文化的大雜燴。這些信念不都是壞的,但卻實在需要加以檢驗。正如每一項人為的計畫,都應該加以檢驗、修正和改進,以便越來越接近神話語的真理。而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回到基本的聖經教訓──被大多數福音派教會普遍接納的教訓──並且使它們更實用。聖經提到罪的奴僕,那對今日的我們有何意義?什麼是拜偶像和情慾?他們與成癮有何關聯?什麼是不要醉酒,乃要被聖靈充滿(弗五18)?當我們與清楚的聖經教訓相遇,我們必須問:「那又如何」?這對我如何生活以及如何與貪婪的欲望奮戰,有什麼意義?這就是在建構我們的實踐神學。
現在問題來了:你是否已經掌握了豐富的聖經素材,能切中現代的成癮問題?你是否能瀏覽聖經的任何一卷書,想想它和成癮問題有何關聯,即使當中並沒有提到酗酒、食物或性?想一想,如果成癮問題真的如此氾濫,那麼聖經應該早就提到這種掙扎。事實上,聖經確實是有的。
我們不想相信我們所信的
關於成癮問題,吉米缺乏日常生活中的實踐神學。當他想要將聖經應用在平日的爭戰時,經文並不是活的。進而當他與酒癮戰鬥時,也與他的聖經知識產生不了關聯。他並未堅持追問:「這段經文(講章、詩歌)與我酗酒的渴望有什麼關係?」然而,還有另一個理由可以解釋為何吉米的神學未能影響他的生活方式。有時我們並非欠缺教導,或不了解聖經說了什麼,而是我們不想相信所擁有的真理。即使我們知道真理,卻不要它來引導我們的生活。舉例來說,想想聖經中最基本的神學宣言:耶穌是主。吉米會唱它、說它、教導它,甚至在每次聽到有人傳講這個真理時,都會勇敢地說阿們。但是,當他某種癮頭發作時,像是酗酒,「耶穌是主」就不再是他的實踐神學。
當人們的欲望與聖經衝突,人們往往不照自己所信的去行。我們可以說自己相信某件事,但我們的生活卻輕易出賣了我們的忠誠。一個丈夫可以說愛他的妻子,但他的行動卻顯示他愛的是色情書刊或在工作時與女同事調情。一個單身女性可能立誓跟隨耶穌,但當她感到孤單時,會以追求性關係來滿足她的空虛。她的生活顯示,在她內心的深處其實是自己的欲望在掌權。吉米會唱「主掌權」,但他的酗酒行為卻顯示,他希望只有在他的欲望和神的命令不衝突時,主才掌權。
有誰未曾經歷過這種內在的爭戰呢?我們在內心裡彷彿已有隔間,讓衝突的信念各自生活在不同的位置,永不相遇。這就是「主日基督徒」的現象。在主日,人們可以是充滿活力地崇拜真神,但在一週的其它日子,卻過著一種不在乎靈性的生活,不必接受良心的煎熬,彷彿三一真神並不存在。這種分隔是在我們勤於持守隔間中的真理時,經年累月建造起來的。然而,隔間一旦形成,就會非常有效。
聖經對此有很中肯的描述。使徒保羅在羅馬書第一章說,我們都知道許多關於神的事與神的律法,但當這些干涉我們的欲望時,我們便壓制它們。結果,我們彷彿實踐著兩種不同的宗教信仰,表面上相信一件事,但「真正」相信的卻是另一件。有一套信念告訴我們,耶穌是神的兒子,祂從死裡復活,祂是主,值得我們的奉獻與順服;另一套卻說,我們寧可在生活中有某種程度的獨立自由。是「我們」而非上帝,可以造作我們生活的律法。事實上,我們可以發展出一種宗教,使我們不用謙卑感恩的俯伏在神面前,卻又讓我們可以向神要求某種權利。事實上,神好像只是我們自設的宗教系統的一部分。
如何識破這些虛假的信念?你可以注意你在私下所行的事。你私下的生活與你公眾的生活是否很不一樣?你是否容許自己耽溺於不潔的遐想中?如果是這樣,即使你知道神鑒察一切,你仍然是在實踐另一套神學;它說:有些地方,神是找不到你的。
吉米的兩套信念明顯是互相衝突的。他可以滔滔不絕地說出正統的神學陳述,但是他的言行卻顯出他是「吉米教」的虔誠信徒,並使他對神的憤怒與論斷變得合理。
然而,吉米沒有看見這些事情都在他表面的意識下進行。他仍然可以心安理得地在最正統的神學宣言下署名,但他真正的信念──他生活的實際道德指導原則──卻喜歡躲在表面之後。在那裡,這些思想可以欺騙他,讓他免於從真理而來的挑戰。
現在讓我們來問一個問題:當你讀到「你們不是自己的人,因為你們是重價買來的」(林前六19-20),你是否願意真正考慮這句話的意義,特別是與成癮的關聯?
其他人幫得上忙
罪的想法會欺騙我們,在應該把顫抖傳送到我們的背脊骨時,卻壓制真理,以致我們相信謊言,它也會使我們欺騙其他人。這已夠駭人的!但更讓人震驚的是,我們所說的每一個謊言會讓我們更加自欺,所有犯下的罪也教我們要相信謊言。如果我們不常想到欺騙會帶來自欺的後果,最終我們便會成為它的俘虜。
然而,好消息是──如果我們願意接受的話──神會利用其他人來幫助我們看清真相。當我們毫不遲疑的向他人作見證時,我們可能看不到自己的內心,但是其他人卻常常能夠看出我們的問題。有時他們會點出我們的自欺和我們「真正」相信什麼,超過我們自己所能看見的。這適用於每一個人,但在那些吸毒或酗酒的人身上特別明顯。成癮的人痛苦地受到癮習的奴役,而癮習又欺騙當事人的內心,說:「只要我想,我可以在任何時候停下來」、「我可以控制」、「他們錯了,我才是對的」。這就是為什麼每個人都應該接受他人的關顧,讓一些願意對我們說重話的人在我們的四周。我們需要那些認識我們的人,並且憑愛心向我們說誠實話,就像先知拿單對大衛王所作的(撒下十二1-14)。
這一點如何應用在吉米身上?在吉米的案例中,「憑愛心說誠實話」並不是質詢他酗酒這件事本身,畢竟他已經清醒一年了。我們應該作的是:挑戰他虛假的宗教,這宗教高舉他自己的享受與欲望。雖然吉米已經符合匿名者戒酒協會定義的「乾癮者」(dry drunk),即他已不再喝酒,但內心仍未真正地更新。那套促使他酗酒的信念仍然存在。真正的更新必須比恢復清醒更深入。
上帝已經告訴我們需要知道的
神學是如何為我們效力呢?實踐神學保護我們避免內心的自欺,與彼此相爭的各種世俗的「主義」。神學為我們的生活設立界限。更好與更正確的神學乃是一張尋寶圖,引導並敦促我們不屈不撓地去尋找聖經中與我們的生活更相關的、能看透萬事的、啟發與更新生命的真理。畢竟,唯有聖經才能作出大膽的宣告,才能提供我們「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
(彼後一3)。
乍看之下,聖經對於我們失控的欲望,似乎並沒有提供所有的答案。結果導致我們轉向那些心理健康「專家」所提供的非持續可靠的觀察結論。但如果彼得後書一章3節的話是真的,我們就有可能從聖經找到許多關於人類生活與自由的新洞見與新原則。聖經充滿了真理與意義,即使人們用同樣的方式重覆讀聖經,仍然能從其中發現新事物。因此,持續查考聖經,就能找出更多能「應用在成癮問題上」的教訓。我們的神不會小氣地不肯顯明祂自己與祂的真理。
然而,如果你將聖經視為神學教科書,便不要期待能發現這樣的啟示。相反地,你要將聖經看作一本自傳。當然,聖經裡也有原則和箴言,但不要期望找到像「戒酒十二步驟」這樣的東西。聖經讓我們的眼光回到耶穌基督身上,聖經是祂的故事。我們的釋放乃是從一個人而來,而非一套系統與原則。「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最終是因著「認識主」(彼後一3)而得到,隨之而來的原則是為彰顯出基督的性格。這些原則藉著基督的靈,落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而我們追求活出這些原則的理由是為著榮耀基督。若不是為此,我們就算不得是真正的基督徒。
關於「成癮」
在我們開始之前,請記得我們即將進入一個容易失焦的討論區。罪、疾病、靈性、神,以及許多看起來平常的字眼,都可能有許多不同的定義,因此也使得對話特別困難。這意味著下定義和語言的明確性是必要的。我們第一個要考慮的名詞就是「成癮」(addiction)。
從流行的用法來看,「成癮」有非常彈性而又曖昧的範疇,包含程度輕的(對六點鐘的新聞上癮)到嚴重的(對酒精上癮);這個名詞也同時可以指不能相提並論的疾病與罪。因著它的曖昧性,有越來越多人感到需要一個不同的名詞來取代。但在新的名稱尚未達成共識時,我會持續使用這個字眼,並且儘量小心。
在本書中,「成癮」一詞是用來描述某種經驗與行為。至少在一開始,我想區分對成癮行為的「描述」和「解釋」,因為我們可以同意對成癮的某種實際描述,但在解釋上卻大相逕庭。在一般的用法中,「成癮」一詞較傾向依附於一種生物性的解釋。而在本書的其它章節,我們會陸續闡明聖經對成癮的觀點,並開始提出一種與世俗版本不同的解釋。
按著神學來思考
1
實踐神學
吉米已經維持清醒一年了──對一個活了四十五年,其中有一半的歲月都在酗酒的人而言,這是非常驚人的事。就在此時,我們相約一起用餐,希望共同記念與慶祝。但是就在他走進來時,我看出有什麼事情正困擾著他。
「我真的很氣上帝為什麼把酗酒的問題加給我」,他一面說,一面滑進座位。「這世上大多數人都不需要每天努力掙扎來遠離這些飲料,但我卻需要這麼警醒,這實在太不公平了!」
他接著說,他對教會已經失去興趣,因為他們對於他的需要毫無回應。他已經在匿名者戒酒協會(Alcoholics Anonymous)的日常聚會中找到幫助和同伴。
我知道我的朋友對於酗酒問題的理念,並不是全由聖經形成,而是從匿名者戒酒協會、聖經和他長久以來忿忿不平的零星記憶所折衷組合成的。然而,為什麼當恢復清醒對他而言是極重要的事時,我們卻對教義中精細的論點閃爍其詞?
聖經合情合理地說:「你要謹慎自己和自己的教訓」(提前四16)。此刻,當吉米說他很氣上帝時,我體會到教義或神學應能為他帶來更新。1
●他可以氣惱上帝的唯一情況是,他相信他說謊與酗酒的歷史應該歸咎於他的基因,而非他自己。特別是因為這種渴望超出他所能控制。
●此外,還有一種神學讓他認為,在屬靈層面他是個好人。因此結論是:上帝對不起他。
●為什麼他會越來越不想參加教會?有沒有可能,他自構的神學較常視他為一個酗酒者,而非基督徒。因此他真正的家人反而變成那些酗酒尋求康復者?
●吉米是否應該體認到,在聖潔中成長並不是一蹴可幾的過程?他的神學一定告訴了他,基督徒的生活是很容易的,更新應該是很快的。然而,漸進成聖的教義卻一再提醒我們,屬靈成長是漸漸萌芽的,一路上會有碰撞和傷害。
關於吉米的想法,有一點很奇怪──他熟習聖經神學。他是神學生,受過良好的聖經教育。他研讀過一些重要的教會文獻、信條和信仰告白,並衷心贊同。事實上,他還在自己的教會裡教導神學!那麼,他怎會一邊相信正確的神學,卻又同時不信?他每天的神學──他實際的生活理念或實踐神學2,為何會和他在教會主日所教導或背誦的神學如此對立?
我們不知道該相信什麼
吉米在兩套對立的系統中生活,原因之一是他不知道該相信什麼──他「缺乏」實踐性的神學。的確,他知道基本的神學原則,而那些也的確是真的。他知道我們是罪人,耶穌為他死在十架上,並從死裡復活。但是當他與試探爭戰時,這些真理卻是沉默的。它們似乎與他無關,變得不切實際。他的神學告訴他有一個天堂,他渴望去到那裡,但是卻沒有告訴他今天該如何活著。他看不到基督的十架有何現世的幫助,在他日常的生活細節上並沒有聖經的指引,反而是其他信念在引導他。
我們傾向在聖經中尋找未來。但因著一九六○年代心理治療的革命,基督徒群體開始從世俗的心理治療尋求指引,以便在「現世」過成功的生活。未經聖經檢驗的原則,像是自尊、個人權利,以及所謂個人成功的重要性,正靜靜地運用它們的影響力,滲透我們的思想,使真理蒙上陰影。
在成癮問題的領域中,匿名者戒酒協會主導著所有的討論,甚至在教會內也是如此。這在許多基督徒聽來可能是福音,因為匿名者戒酒協會有道德原則的基礎和多年的經驗,似乎是實用智慧的好管家。但他們的材料不是聖經,也並未宣稱自己是基督徒團體。儘管此團體是根源於牛津運動(Oxford Movement),也有一些好基督徒參與其中,但比爾‧威爾森(Bill Wilson)希望這個系統適用在每個人身上。為此,他和他的同事發展的原則是期待放諸四海皆可行的(但我不認為威爾森曾預見他的教材最終與無神論者妥協)。
結果是,對許多正與嗑藥或酗酒習慣奮戰的人而言,真正在引導他們的是一種綜合的信念,融合了匿名者戒酒協會、流行的心理學、片段的聖經觀點和美國文化的大雜燴。這些信念不都是壞的,但卻實在需要加以檢驗。正如每一項人為的計畫,都應該加以檢驗、修正和改進,以便越來越接近神話語的真理。而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回到基本的聖經教訓──被大多數福音派教會普遍接納的教訓──並且使它們更實用。聖經提到罪的奴僕,那對今日的我們有何意義?什麼是拜偶像和情慾?他們與成癮有何關聯?什麼是不要醉酒,乃要被聖靈充滿(弗五18)?當我們與清楚的聖經教訓相遇,我們必須問:「那又如何」?這對我如何生活以及如何與貪婪的欲望奮戰,有什麼意義?這就是在建構我們的實踐神學。
現在問題來了:你是否已經掌握了豐富的聖經素材,能切中現代的成癮問題?你是否能瀏覽聖經的任何一卷書,想想它和成癮問題有何關聯,即使當中並沒有提到酗酒、食物或性?想一想,如果成癮問題真的如此氾濫,那麼聖經應該早就提到這種掙扎。事實上,聖經確實是有的。
我們不想相信我們所信的
關於成癮問題,吉米缺乏日常生活中的實踐神學。當他想要將聖經應用在平日的爭戰時,經文並不是活的。進而當他與酒癮戰鬥時,也與他的聖經知識產生不了關聯。他並未堅持追問:「這段經文(講章、詩歌)與我酗酒的渴望有什麼關係?」然而,還有另一個理由可以解釋為何吉米的神學未能影響他的生活方式。有時我們並非欠缺教導,或不了解聖經說了什麼,而是我們不想相信所擁有的真理。即使我們知道真理,卻不要它來引導我們的生活。舉例來說,想想聖經中最基本的神學宣言:耶穌是主。吉米會唱它、說它、教導它,甚至在每次聽到有人傳講這個真理時,都會勇敢地說阿們。但是,當他某種癮頭發作時,像是酗酒,「耶穌是主」就不再是他的實踐神學。
當人們的欲望與聖經衝突,人們往往不照自己所信的去行。我們可以說自己相信某件事,但我們的生活卻輕易出賣了我們的忠誠。一個丈夫可以說愛他的妻子,但他的行動卻顯示他愛的是色情書刊或在工作時與女同事調情。一個單身女性可能立誓跟隨耶穌,但當她感到孤單時,會以追求性關係來滿足她的空虛。她的生活顯示,在她內心的深處其實是自己的欲望在掌權。吉米會唱「主掌權」,但他的酗酒行為卻顯示,他希望只有在他的欲望和神的命令不衝突時,主才掌權。
有誰未曾經歷過這種內在的爭戰呢?我們在內心裡彷彿已有隔間,讓衝突的信念各自生活在不同的位置,永不相遇。這就是「主日基督徒」的現象。在主日,人們可以是充滿活力地崇拜真神,但在一週的其它日子,卻過著一種不在乎靈性的生活,不必接受良心的煎熬,彷彿三一真神並不存在。這種分隔是在我們勤於持守隔間中的真理時,經年累月建造起來的。然而,隔間一旦形成,就會非常有效。
聖經對此有很中肯的描述。使徒保羅在羅馬書第一章說,我們都知道許多關於神的事與神的律法,但當這些干涉我們的欲望時,我們便壓制它們。結果,我們彷彿實踐著兩種不同的宗教信仰,表面上相信一件事,但「真正」相信的卻是另一件。有一套信念告訴我們,耶穌是神的兒子,祂從死裡復活,祂是主,值得我們的奉獻與順服;另一套卻說,我們寧可在生活中有某種程度的獨立自由。是「我們」而非上帝,可以造作我們生活的律法。事實上,我們可以發展出一種宗教,使我們不用謙卑感恩的俯伏在神面前,卻又讓我們可以向神要求某種權利。事實上,神好像只是我們自設的宗教系統的一部分。
如何識破這些虛假的信念?你可以注意你在私下所行的事。你私下的生活與你公眾的生活是否很不一樣?你是否容許自己耽溺於不潔的遐想中?如果是這樣,即使你知道神鑒察一切,你仍然是在實踐另一套神學;它說:有些地方,神是找不到你的。
吉米的兩套信念明顯是互相衝突的。他可以滔滔不絕地說出正統的神學陳述,但是他的言行卻顯出他是「吉米教」的虔誠信徒,並使他對神的憤怒與論斷變得合理。
然而,吉米沒有看見這些事情都在他表面的意識下進行。他仍然可以心安理得地在最正統的神學宣言下署名,但他真正的信念──他生活的實際道德指導原則──卻喜歡躲在表面之後。在那裡,這些思想可以欺騙他,讓他免於從真理而來的挑戰。
現在讓我們來問一個問題:當你讀到「你們不是自己的人,因為你們是重價買來的」(林前六19-20),你是否願意真正考慮這句話的意義,特別是與成癮的關聯?
其他人幫得上忙
罪的想法會欺騙我們,在應該把顫抖傳送到我們的背脊骨時,卻壓制真理,以致我們相信謊言,它也會使我們欺騙其他人。這已夠駭人的!但更讓人震驚的是,我們所說的每一個謊言會讓我們更加自欺,所有犯下的罪也教我們要相信謊言。如果我們不常想到欺騙會帶來自欺的後果,最終我們便會成為它的俘虜。
然而,好消息是──如果我們願意接受的話──神會利用其他人來幫助我們看清真相。當我們毫不遲疑的向他人作見證時,我們可能看不到自己的內心,但是其他人卻常常能夠看出我們的問題。有時他們會點出我們的自欺和我們「真正」相信什麼,超過我們自己所能看見的。這適用於每一個人,但在那些吸毒或酗酒的人身上特別明顯。成癮的人痛苦地受到癮習的奴役,而癮習又欺騙當事人的內心,說:「只要我想,我可以在任何時候停下來」、「我可以控制」、「他們錯了,我才是對的」。這就是為什麼每個人都應該接受他人的關顧,讓一些願意對我們說重話的人在我們的四周。我們需要那些認識我們的人,並且憑愛心向我們說誠實話,就像先知拿單對大衛王所作的(撒下十二1-14)。
這一點如何應用在吉米身上?在吉米的案例中,「憑愛心說誠實話」並不是質詢他酗酒這件事本身,畢竟他已經清醒一年了。我們應該作的是:挑戰他虛假的宗教,這宗教高舉他自己的享受與欲望。雖然吉米已經符合匿名者戒酒協會定義的「乾癮者」(dry drunk),即他已不再喝酒,但內心仍未真正地更新。那套促使他酗酒的信念仍然存在。真正的更新必須比恢復清醒更深入。
上帝已經告訴我們需要知道的
神學是如何為我們效力呢?實踐神學保護我們避免內心的自欺,與彼此相爭的各種世俗的「主義」。神學為我們的生活設立界限。更好與更正確的神學乃是一張尋寶圖,引導並敦促我們不屈不撓地去尋找聖經中與我們的生活更相關的、能看透萬事的、啟發與更新生命的真理。畢竟,唯有聖經才能作出大膽的宣告,才能提供我們「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
(彼後一3)。
乍看之下,聖經對於我們失控的欲望,似乎並沒有提供所有的答案。結果導致我們轉向那些心理健康「專家」所提供的非持續可靠的觀察結論。但如果彼得後書一章3節的話是真的,我們就有可能從聖經找到許多關於人類生活與自由的新洞見與新原則。聖經充滿了真理與意義,即使人們用同樣的方式重覆讀聖經,仍然能從其中發現新事物。因此,持續查考聖經,就能找出更多能「應用在成癮問題上」的教訓。我們的神不會小氣地不肯顯明祂自己與祂的真理。
然而,如果你將聖經視為神學教科書,便不要期待能發現這樣的啟示。相反地,你要將聖經看作一本自傳。當然,聖經裡也有原則和箴言,但不要期望找到像「戒酒十二步驟」這樣的東西。聖經讓我們的眼光回到耶穌基督身上,聖經是祂的故事。我們的釋放乃是從一個人而來,而非一套系統與原則。「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最終是因著「認識主」(彼後一3)而得到,隨之而來的原則是為彰顯出基督的性格。這些原則藉著基督的靈,落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而我們追求活出這些原則的理由是為著榮耀基督。若不是為此,我們就算不得是真正的基督徒。
關於「成癮」
在我們開始之前,請記得我們即將進入一個容易失焦的討論區。罪、疾病、靈性、神,以及許多看起來平常的字眼,都可能有許多不同的定義,因此也使得對話特別困難。這意味著下定義和語言的明確性是必要的。我們第一個要考慮的名詞就是「成癮」(addiction)。
從流行的用法來看,「成癮」有非常彈性而又曖昧的範疇,包含程度輕的(對六點鐘的新聞上癮)到嚴重的(對酒精上癮);這個名詞也同時可以指不能相提並論的疾病與罪。因著它的曖昧性,有越來越多人感到需要一個不同的名詞來取代。但在新的名稱尚未達成共識時,我會持續使用這個字眼,並且儘量小心。
在本書中,「成癮」一詞是用來描述某種經驗與行為。至少在一開始,我想區分對成癮行為的「描述」和「解釋」,因為我們可以同意對成癮的某種實際描述,但在解釋上卻大相逕庭。在一般的用法中,「成癮」一詞較傾向依附於一種生物性的解釋。而在本書的其它章節,我們會陸續闡明聖經對成癮的觀點,並開始提出一種與世俗版本不同的解釋。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