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師也喝酒?(二版)
Dear Beast #4: Simon Sleeps Over
What Your Doctor Won''t Tell You: The Real Reasons You Don''t Feel Good and What You Can Do about It
ADS應用於射頻功率放大器設計與模擬
佛學辭典(電子書)
Flotsam and Jetsam and the Stormy Surprise
Flotsam and Jetsam and the Grooof
人生下半場的幸福劇本(電子書)
100% Pig
Tiger Cub
三民新知英漢辭典

TOP
4
0
紅利積點抵現金,消費購書更貼心
上師也喝酒?(二版)
滿額折
上師也喝酒?(二版)
上師也喝酒?(二版)
上師也喝酒?(二版)
上師也喝酒?(二版)
上師也喝酒?(二版)
上師也喝酒?(二版)
上師也喝酒?(二版)
上師也喝酒?(二版)
上師也喝酒?(二版)
上師也喝酒?(二版)
上師也喝酒?(二版)
上師也喝酒?(二版)
上師也喝酒?(二版)
上師也喝酒?(二版)
上師也喝酒?(二版)
上師也喝酒?(二版)
上師也喝酒?(二版)

上師也喝酒?(二版)

商品資訊

定價
:NT$ 550 元
優惠價
90495
庫存:2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4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選擇上師,並且決定追隨他直到證悟,與墜入情網而結為夫妻一樣,過程會充滿不安、刺激、酬賞又具毀滅性。你知道那是一個冒險,但也因此能讓你破繭而出。這是你的旅程,你選擇了密乘法道,所以破繭才會發生。……我們的驕慢與我執,將從此坐立不安,完全不知道下一分鐘有什麼事情會發生。

弟子對導師的虔敬心,是金剛乘法道的生命。
由於上師會以各種方法讓我們覺醒,因此,這種關係可能會要我們拋棄自己最深的信仰與期待。
對於這種強大的關係,宗薩蔣揚欽哲諾布闡述了某些最被誤解的面向,並且提供給讀者實用的建議,讓我們能充分利用這個珍貴的轉化機會。
他以鮮活的故事與經典的例證,告訴我們如何清醒地邁向這個法道,並且在一頭栽入之前,如何利用銳利的獨立思考能力,來分析上師。

◎上師的特質
上師重要的特質之一,在於能否善巧地根據你的能力與程度來指引你。如果你尚未準備好,密乘之道就不應該將直接你全速地送往摧毀我執的道路上去。事實上,如果不依照弟子的根器而量身定制教法的話,密乘上師就是破毀了密乘戒,這被視為是上師嚴重的錯誤。

◎上師與修持
在佛教的各種訓練與紀律中,修心被公認是最主要的修持。為了修心,很多方法因而產生。這一切佛教的精要修持,都總集在上師之道中。因此,我們修持上師虔敬的法道,應該將它視為一種深奧的修心法門,而不是以負面的含義,視其為降服、跟從,甚至奉承阿諛。

逐漸熟悉上師的整個過程,就是法道的一大部分。一個人從渴求找到上師,到尋找上師時的掙扎,一直到將自己的一生放在某人手中的脆弱感,每個階段事實上都與出離心、專注力等修持相互呼應。這就是無法想像、不可思議、卓越美妙的密乘法門。

在大乘與聲聞乘的因道中,並沒有提到上師與弟子的合一不二;但在金剛乘中,所有的修持就是要證得上師與弟子合一不二。「合一不二」並非指一起旅行、一起睡覺,或一起淋浴;而是像瓶子破了,瓶內的空間與瓶外的空間因而合而為一。在這種狀況下,不再有一個你需要在全世界各處追逐的上師,也不再有一個思念上師的「你」。

◎本書特色
本書的架構,主要根據吉美.林巴(Jigme Lingpa)的教誨而來的。但所寫的內容都來自於宗薩蔣揚欽哲諾布與他的上師,以及所謂的「弟子」──事實上是一些由於業債而被我縛住的人──相處的經驗而已。

這本書是寫給對金剛乘有自然傾向的人,給那些沒有時間閱讀指南書籍、不相信地圖,同時有足夠的膽量去依賴另一個人的人。它是給那些不尋求保護網,寧可讓別人從他們腳下拖走地毯,而不要安全感或方向感的人。這本書也是給那些最初非常熱中於修持密乘佛教,但到後來才驚覺:若要步上金剛乘法道,他們就必須依賴上師做為嚮導的那些人。

作者簡介

宗薩蔣揚欽哲諾布(Dzongsar Jamyang Khyentse Norbu)

宗薩蔣揚欽哲諾布,1961年出生於不丹,被認證為蔣揚.欽哲.旺波(Jamyang Khyentse Wangpo)的轉世,自幼追隨許多偉大的上師習法,特別親近的是頂果.欽哲仁波切(Dilgo Khyentse Rinpoche)。

宗薩蔣揚欽哲諾布在全世界從事弘法利生的事業,包括成立佛學中心、資助修行者及出版經典書籍等。仁波切承繼了傳承上之宗薩佛學院及其閉關中心的弘法職責,於印度與不丹創立佛學院,並在澳洲、北美與遠東地區成立許多佛學中心。他所創立的「欽哲基金會」(Khyentse Foundation)更於十五年來以各種創意的方式,在全世界各地致力於護持佛法的工作。

他的作品被翻譯成中文的有《近乎佛教徒》及其簡體字版《正見》,《朝聖》、《佛教的見地與修道》、《人間是劇場》與《不是為了快樂》等,影響深遠。

仁波切也是聞名影壇的獲獎導演,親自撰寫並執導過四部膾炙人口的電影:《高山上的世界盃》、《旅行者與魔術師》、《舞孃禁戀》,以及最近完成的第四部電影《嘿瑪嘿瑪 Hema Hema》,該片並榮獲多倫多影展,以及盧加諾、釜山、倫敦及台北金馬獎等國際影展邀請放映。

姚仁喜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之弟子,曾譯仁波切著作《近乎佛教徒》(其簡體字版《正見》)、《朝聖》、《不是為了快樂》,以及巴楚仁波切著作《普賢上師言教》。

加州柏克萊大學建築碩士,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創始人。2014年獲得美國建築師協會(AIA)「榮譽院士」之殊榮,以及國家文藝獎、傑出建築師、加州柏克萊大學環境設計學院傑出校友等多種獎項。

【前言】金剛乘是冒險之旅

你是否聽說過「西藏頌鉢」(Tibetan Singing Bowl)?它在西藏從來未曾存在過,直到某些狡猾而且善於包裝的人,利用大家對西藏的憧憬,無中生有地發明了這個東西。現在,你到處都看得到西藏頌鉢,似乎它就是西藏文化的一部分;甚至,在達蘭莎拉與加德滿都的藏人,都把這種假頌鉢當成自己的文化。這跟中國餐館裡的幸運餅乾一模一樣,本來不是中國的東西,而是美國人根據日本食譜所發明出來的。現在,甚至連道地的中國餐館也拿它來招待客人,好像幸運餅乾原本就是中國點心的一種。這就是我們現在所面對的問題:如果我們不經心,有一天,包裝精美而行銷優雅的非正統佛教,可能會被拿來當成真貨。所以,嚴格的檢視是非常重要的:嚴檢教法、嚴檢上師,以及嚴檢弟子。這也是我動筆寫這本書的原因。

同時,很重要的是要理解佛教中理論與修行的區別。理論是概念,例如:「一切事物既非自生也非他生」;而修行則是由技巧組成,例如:「打坐時身體要坐直」。理論與修行兩者經常看起來相互矛盾。理論鼓吹無參考點、無方向性,而修行卻充滿了參考點與方向感。但是,這些方向感卻能引導修行者抵達無參考點的無方向處。上師原則(guru priciple)是一個技巧,而非理論。事實上,它是至高無上的技巧。

雖然這本書也許能幫助弟子尋覓上師,或維繫與上師的關係,但是,切勿以為書上所說的技巧人人都能適用。本書也不是這個主題的定論,而只是我個人的看法而已。本書的架構,特別是第二到第四章,都是根據吉美.林巴(Jigme Lingpa)的教誨而來的。但是我所寫的,都來自於我與上師,以及我與所謂的「弟子」──事實上是一些由於業債而被我縛住的人──相處的經驗而已。因此,如果你以為佛教只是祥和、非暴力、吃素、正念、相信輪迴、打坐而已的話,書中所包含的「性做為供養」這種主題,可能可以給你一些震撼。

我也要指出,金剛乘的見地與法門既寬廣又豐富,因此我不可能完全一一解釋,但我期望你能有耐心讀完這本書,至少它可以幫助你對金剛乘的世界稍加熟悉。我希望你開始了解,金剛乘不只是咒語、儀軌、本尊、上師、壇城,以及密教性愛而已。

這本書是寫給那些自然地傾向於金剛乘的人,他們像密勒日巴(Milarepa)或寂天(Shantideva)一般,不滿足於尋常的邏輯與理性,也不認為我們所知的世界就只是如其所顯現的而已。這本書是給那些沒有時間去閱讀指南書籍的人;那些不相信地圖的人;以及那些有足夠的膽量,去依賴另一個人的人。它是給那些不尋求保護網的人;那些寧可讓別人從他們腳下拖走地毯,而不要安全感或方向感的人。它是給那些想要被改變的人。這本書也是給那些最初非常熱中於修持密乘佛教,但到後來才驚覺:若要步上金剛乘法道,他們就必須依賴上師做為嚮導的那些人。

如果某個人下定決心去依賴另一個人──不是去依賴神祇、機器、大自然或某種管理系統,而是去依賴一個需要沖澡、需要睡覺、會伸懶腰、會上大號,情緒多變又可以被賄賂的人──這如果不是此人所能做的最愚蠢的決定,那麼就是他最有收穫的事。如果一個人能有這種意願與堅持,那是天賦。能具有無疑的信心是一種天賦,能利用懷疑來斬除懷疑,也是一種天賦。這種天賦不是每個人都具足的。

紐舒.隆托(Nyoshul Lhuntok)的一位弟子,就有這種天賦。有一次,他幫上師洗衣服,發現上面有大便的污漬。他想:「噢!金剛持也會大便!」但他受過教導,弟子應該視上師為佛,因此馬上嚴斥自己:「我怎麼可以認為金剛持也會大便!?」但是,即刻地,他又斥責自己:「我這不是在阿諛奉承嗎?」隨即,他又再度責罵自己:「阿諛者」只是一個概念,一種畏懼,這是他最終得到結論。經過所有這些自我斥責之後,他仍然跟從上師,而且是全心全意的追隨,而非盲從。

一旦你開始了修持金剛乘的旅程,許多事情都可能發生,因此你必須有所準備。有信心很重要,但是持有懷疑、利用理性也是好事。通常,懷疑之後會生起信心,而信心之後也會生起懷疑,而後者的力量經常強過前者。終究,我們必須將二者都拋棄。

金剛乘是結合智慧與方便、結合科學與信仰、結合神話與真諦的道路。但是許多唯物論者,他們的眼光無法超越這一生,無法見到這些二元分別(duality)的非二元性(nonduality)。他們也許對於非二元深奧而廣大的理論相當尊敬,但是對於能夠送你抵達非二元的信仰與虔敬心卻完全輕視。他們能接受真理的推理邏輯,但對神話與儀式卻嗤之以鼻。他們似乎不了解,神話才是理解真諦的唯一方式,因為我們所說的一切,都是神話。

要將這兩種似乎無法結合的二元性結合起來,連金剛乘修行者也感到困難,或者根本不去嘗試。舉例說,許多人都運用這些方法,例如對上師頂禮、供養蓮花、雙手合十等;但他們只是當作儀式來做,而不運用智慧。禮拜是降服,但幾乎沒有人以真正的信心來做;他們並不會想:「我對著與我無二無別的本尊頂禮,同時本尊也在對我頂禮。」了知本尊與禮拜者無別不二,才是究竟的頂禮。

在本書中,我要試圖對讀者說明,事實上上師就像是地平線;地平線非常明顯,它是天與地似乎相交之處。但實際上,他們從未相交,所有顯現的只是一個終點的幻相,一個我們可以站立、可以度量、可以評估的參考點。依此,上師就像是智慧與慈悲、神話與真諦、科學與信仰之間的那條地平線。

(略)

‧本書的結構
這本書由三個主要的部分構成,另加一個章節給那些膽子夠大,認為自己也許可以是上師之材的人。我在書中藉由提出問題,希望能幫助大家訓練銳利的分辨能力,我也提供了一些工具來分析上師、追隨上師,進而能將「上師」這個現象轉化為修心的技巧。閱讀此書,也許能幫助你對進入「上師──弟子」這種關係的冒險及其意涵,以及擁有這種關係可能帶來的利益有更充分的了解。

──選擇上師、追隨上師,以及修持自心
當然,你不能期待當你讀完此書,就能學到尋找上師以及評估金剛上師的確切步驟與準則。到頭來只有你能做決定,而且這個決定的基礎,可能完全超越單純的邏輯與理性。你最後選擇某人的原因,可能只是因為他不吃大蒜或不咬口香糖而已。

為什麼我們要去找有這麼多問題及不確定性的人類上師呢?為何不買個DVD播放器,反覆聽聞預先錄製的法教就好?或者加入網上課程?或者讀幾本書?如果你的目的是要搜集學術知識的話,這些方法確實都很好,但是你必須知道,這麼一來,你就不是走在心靈之道上。即使只是學習內觀禪定,在螢光幕上看著一個陌生人告訴你:「吸氣…呼氣…坐直…」,你只能學到很有限的程度。如果你想要從根拔除迷惑染污,那麼影視教學大概不足以勝任。在你瀏覽色情雜誌或賭博時可以關掉或反轉的任何指導,都無法達成目的。一個心靈教練必須在不可預期的時間與地點,讓事情脫離常軌,讓你既成的模式完全顛覆。

若有人說:「我不須要外在上師,就像佛陀說的:我就是自己的主宰。」那麼他就是過於簡化了佛陀的話語。如果你仔細檢視,所有說過「我是自己的主宰」的大修行者都有過上師。釋迦摩尼佛有燃燈佛做為上師,蓮師也有八位持明上師,他們從未否認過。

如果有人堅持他們就是自己的上師,我們可以試著再去多加觀察;也許他們真是如此,但這種機會相當渺茫。有一些方法可以用來檢視這種說法。舉例說,已經能夠自我主宰的人,他們不會排斥對其他上師的禮敬。事實上,他們會像真正的戰士一般,對其他上師更加禮敬,因為他們具有充分的自信心。反而,宣稱自己就是自己上師的人,很可能是深沉的不安全感之體現。

許多人懷疑「上師」,其原因可以理解。有些欠缺福德的懷疑論者,無法理解上師的道理;也有一些人,即使對最純正的上師也具有強大的反感。

並不是追隨佛法之道的每個人都需要有密乘上師,這是有選擇的。如果你不追隨密乘之道,就不需要密乘上師。如果你成長於強烈道德感與清教徒式的環境,因而對心靈導師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有先入為主的觀念的話,也許就不見得能接受金剛乘的法道。但是,如果你決定要尋找密乘上師,就必須了解他可能會帶來的結果。

切記:婚姻可以安排,但愛情無法安排。好丈夫的料子,不一定就是好情人的料子。上師必須像丈夫又像情人。但是,為了要指出你的真實本性──也就是佛──上師會比較像情人。由於明顯的原因,尋道者通常會在頭銜與名號之中尋找上師,而不會到El Haram、紐約蘇活區或某個加油站裡去尋覓上師。上師的任務是要把遮蔽你真實本性的面紗移除,而具有這種能力的人,可能就隱藏在我們眼前的任何地方,而不一定只在寺院或崇高的法座上而已。

在現代社會中,尤其在西方,服從一位上師的這種概念會令人感到不安。有些人會毫不遲疑而驕傲地帶著科學家或經濟學者去參加社交宴會,所有人也會歡迎並尊重他們。然而,這些人比較不會介紹自己的心靈上師給同一群朋友,即使如此,他們也不會期待大家都能輕鬆地接受。除非談的是瑜伽老師或功夫師父,否則現代人不會因為自己有個上師而引以為傲,朋友們可能還會以此而開他們玩笑。與科學家或經濟學者作伴,比較沒有負擔。

在科學家╱經濟學者與瑜伽士╱心靈導師之間,如果可以計算誰對環境的破壞較大,那將會很有趣。自命為上師的人縱然危險,但是科學家或經濟學者對這個地球以及人類所造成的長期傷害更為嚴重。但是,我們還是會持續地珍視他們、尊敬他們,頒獎給他們,跟他們做朋友,並且還要他們參與影響整個世界的決策。

選擇上師,並且決定追隨他直到證悟,與墜入情網而結為夫妻一樣,過程會充滿不安、刺激、酬賞又具毀滅性。你知道那是一個冒險,但也因此能讓你破繭而出。這是你的旅程,你選擇了密乘法道,所以破繭才會發生。將你的生命放在上師手中,比在媒妁婚禮中等待掀開面紗還要可怕。我們的驕慢與我執,將從此坐立不安,完全不知道下一分鐘有什麼事情會發生。

一旦選定了上師,你可能需要一些如何信守這種關係的指南。這就像婚禮之後的下一步。因為,理想上,在你的餘生,你將與這個人持續相見;你有一輩子的機會來對這個人的行止感到詫異,也有許多機會暴露出自己一直隱藏的事物。因此,我們來討論如何追隨上師。

一般人在決定步上密乘法道時,常常會對究竟的目標失焦。他們常糾纏在到底要不要有個上師?如果有的話,上師來自哪個傳承?或者他們關心自己的上師夠不夠多。擁有上師不是究竟的目標;究竟的目標是要證得正覺。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需要調服自心。

在佛教的各種訓練與紀律中,修心被公認是最主要的修持。為了修心,很多方法因而產生,比如:修持出離心,幫助你培養對世俗事物的厭離,並增長對心靈生活的珍惜;另外,修「止」幫助你安住而不放逸,或者至少讓你發現自己一直都是多麼的散亂,藉此修持讓你的心變得柔順;還有例如「內觀」這種更高深的修持,讓你看見身體、感受、想法、價值的真實本性。這一切佛教的精要修持,都總集在上師之道中。因此,我們修持上師虔敬的法道,應該將它視為一種深奧的修心法門,而不是以負面的含義,視其為降服、跟從,甚至奉承阿諛。

逐漸熟悉上師的整個過程,就是法道的一大部分。一個人從渴求找到上師,到尋找上師時的掙扎,一直到將自己的一生放在某人手中的脆弱感,每個階段事實上都與出離心、專注力等修持相互呼應。這就是無法想像、不可思議、卓越美妙的密乘法門。

(略)

◎消滅先入為主的假設
幾年前我看過一個漫畫,有一群弟子到山頂上去拜見一位瑜伽士。這位瑜伽士面前擺了一瓶波本威士忌。弟子們看見了,個個面露驚慌,其中一人說:「噢!上師也喝酒?」 這個漫畫精確地描繪了「上師應該身為道德模範」的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如果上師喝酒、吃肉或有女朋友,弟子們常常因而感到訝異;但是在密乘中,你不能有先入為主的假設。事實上,先入為主的假設是一個弱點,密乘佛教會先玩弄它,最後再將它消滅。

雖然有些人因為金剛乘包含了性愛的形相以及酒精而排斥它,但也有些人因為同樣的理由而選擇此道。也許他們認為比起其他法乘來說,金剛乘比較不厭惡女人。對這些人而言,大乘與聲聞乘把男女眾分開的傳統是一種厭女症,而且也是一種宗教極端主義。你不能說某個法乘是對的、某個法乘是錯的。但是,如果你對上師應該如何行止有強烈的看法,那麼你可能不適合密乘。泰勒愛上蕊姬的原因,很可能就是邦邦討厭蕊姬的理由。同樣的,某位上師吸引你的所有個人特質,很可能就是他把別人嚇走的理由。

有一回,我對一位西藏朋友旺秋(Wangchuk)說,我看過十六世大寶法王吃「沾菸」,然後將菸汁吐在細心折好的小紙張上。當時,我是充滿了讚嘆跟他說這件事情。對我而言,連這種類似卡車司機的行止,大寶法王都如此地優雅而莊嚴!他的這個習慣:高坐在法座上,然後將這噁心的東西塞入嘴巴,讓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而且是很好的印象。許多人都懷念他廣為人知的對鳥類的鍾愛,但我對他這個吃菸的習慣一樣受到啟發,讓我增長了虔敬心。但是旺秋一聽我這麼說,馬上否認法王有這種習慣,他堅信法王絕對不會碰香菸。最後,當我終於讓他信服了之後,他乞求我不要把這個故事告訴別人。我只好問他:「對你而言,他現在不夠美好了嗎?你寧可要一個不吃菸的大寶法王?你要我將這件事當成秘密?」好像大寶法王還需要我們來保護,以免聲譽不佳似的。

不只旺秋如此。我們每個人都要我們的領導人是完美的。

當我把大寶法王吃菸的習慣告訴尊貴的頂果欽哲仁波切時,他叫我下次有機會,把他吐掉的菸草收集在一個信封裡,用這個珍貴的東西做成護命符。可惜的是,後來我再也沒遇到這樣的機會了。

如果你認為收集別人吐掉的東西很噁心的話,在佛教裡還有無數的法道可供選擇。也許,走在一條肯定你的信念、價值觀與道德倫理的心靈法道,你會「快樂」一點。但是,如果你朝向的是最高的目標,不只限於拯救世界或破除我執,而是要解脫一切眾生的話,那麼你可能是修持金剛乘的完美人選。與其做一個循規蹈矩的人,安於平穩無波的法道上,你應該有膽量去追隨那個設計用來顛覆你、摧毀你舒適圈的法道。而且,你應該堅定保持那種膽量。

目次

前言
1.以上師為法道的基礎
2.精明地分析上師
3.精明地追隨上師
4.精明地調服自心
5.對於想要成為上師者的忠告
結語
致謝詞
圖片出處

書摘/試閱

1.以上師為法道的基礎

一個人尋覓上師所投入的過程,應該是整個旅程最重要、最有收穫、最具挑戰性的部分,因此需要有耐心。事實上,尋覓本身就應該被視為法道。

深思熟慮進入曼達
如果你正在尋找上師而閱讀此書,或者你對了解上師有興趣,那麼你很可能就是法道中人,這也就意味著你並非完美。因此要記住:所有你下的決定,都是由一個不完美的眾生所下的。對於我們這種不完美的眾生,指引、圖表、藍本或地圖等,都很有用。我們需要一些參考點,來幫助我們決定什麼是好上師、什麼是壞上師,以及什麼是好弟子、什麼是壞弟子。

對於剛起步的人,很重要的是:不要隨機就認人做為上師。對金剛乘有好奇心的人,不應該馬上跳進去接受密續灌頂。一旦你主動請求接受灌頂,有意地進入那個曼達之後,灌頂上師就成為你的金剛乘上師了。

你可以慢慢來,不用急。蔣貢.康楚.羅卓.泰耶(Jamgön Kongtrul Lodrö Tayé)說,如果你渴望上師,但是還在尋覓的話,你總是有我們共同的上師──釋迦牟尼佛。向他祈請,祈願適合你的上師或上師們能出現,前來引導你。

外在上師:最「佛」也就如此了
在金剛乘之中,上師有三個面向:外在上師、內在上師,以及秘密上師。先對這三者有清楚的了解,再邁入這個以上師為覺醒法門之道,是很重要的。根據薩迦大師昆秋.龍達(Könchok Lhundrup)的解釋:外在上師是你看得見、可以與之溝通的真實的人,從他之處,你領受口語或象徵的教法與指示。外在上師「最『佛』也就如此了」(as Buddha as it gets)。內在上師是你心的本性,換句話說,就是不在思惟著某個「東西」,但單純地覺知,絕對地現前的心。而秘密上師,就是一切現象的空性。

內在上師與秘密上師不具膚色,他們沒有頭銜、沒有法座;他們無形,所以無法穿戴織錦法袍;他們不受心情、態度、文化所限制。雖然如此,由於他們缺乏這些特質,反而在我們心中增加了價值感,認為他們比正牌真貨更高貴。由於外在上師可及、可愛,因此他們不可避免地變得複雜;他們有心情、有態度,還有手機號碼;他們比較不神秘,因為他們疲倦時會打哈欠、想睡覺。然而,這三種上師的顯現,無論是外、內、密,都同等珍貴,三者之間無高下之分。

在金剛乘的道路上,我們以想像、編造、假裝、冥想我們的外在上師就是佛做為開始。藉由想像之力,我們看見上師的膚色一如釋迦牟尼佛的金色,或如金剛總持的寶藍。我們可能會看到上師有多隻手臂,就像密乘本尊一般;上師的性別也從男性轉換成女性,或女性轉換為男性。經過一陣子,我們才開始看見此一活生生、會呼吸的人為佛。

但是這個「看見」,可能跟你想像的相反,它並不必然代表上師會以金色或寶藍色的身體出現在你家門前。它指的是你將不再一如從前,把他看為尋常、二元分別的人來互動。那麼,你將如何「看見」上師?傳統的說法是:你與上師的互動,會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直接經驗;它是「智慧」(jnana)與「身」(kaya)的融合。這個解釋並不難懂:你只要想像與某人從首次相見的陌生人,到墜入愛河,一直到兩人成為情人這期間的感知所歷經的轉化,就能了解。當你的感知轉變,體驗也會跟著改變。

到了有一天,當你對上師的感知能夠真正地不再受到限制時,你對顏色與形狀也會從有限的感知中解脫出來。金色與菜瓜布的顏色將不再有分別,千隻手臂也不再引起迷惘或尷尬,事實上,你會覺得完美的人只有兩隻手臂是很可笑的。到了這個階段,你不再擔心事物的各種大小、重量或性別等屬性,它們的重要性頓然消逝無蹤,就像蕁麻湯一般:一旦煮熟了,你就不必再擔心蕁麻的毛刺了。

然而,上師並非一個獎項,視上師為佛也不是故事的終了。只滿足於這樣的結果,就違背了佛陀的話語。只聚焦於佛,就像只注意到指著月亮的手指,而不直接見到月亮。當我們認知己心即佛,那才是最終的勝利。此時,你成為自己的主宰,你不再尋覓、尊崇、追隨或服膺某個特定的人或物,這是金剛乘光榮的獨特性。如果缺少了認知己心即佛,那麼金剛乘就只是一個具有嚴重缺陷的法道,與「金正日主義」也就相去不遠了。

(略)

人類橋樑
如果「外在上師就是佛」這個觀念超越我們的理解,那麼認知內在上師與秘密上師就更為無邊無際。一開始,我們對上師的這三種面向,只能在智識上有些模糊的理解;要真正了解內在上師與秘密上師,我們需要有個橋梁從此岸延伸到彼岸,才能將自己聯結到內在與秘密上師。這唯一的橋樑,是一位我們可觸及、可看見、可分享經驗的人,他可以做為我們的參考與典範,他擁有知識與熟悉度,可以將內在與秘密上師介紹給我們。這唯一的橋樑,就是外在上師。

我們與上師的關係絕對不會單純。我們都有期待與恐懼的習氣,而且每個人都背負著不同的文化與個性。只要我們還受到這些二元分別的束縛,我們就還是染污的;而只要我們還是染污的,與上師之間的關係就會是複雜的。

由於被尋常染污的感知所蒙蔽,因此我們視外在上師與一般人無異:你喜歡的鹹魚比薩他也喜歡,但他愛喝你不喜歡的濃烈咖啡。當你做錯事時,他會露出不耐煩的樣子。他雖然是個凡人,但出生地與你的不同,所以既陌生又有趣。如果你是一個天真又易於受騙的弟子,容易著迷於形色與種族的話,你會覺得愈有異國情調愈好,最好連膚色都跟你的完全不同。但話說回來,如果太超過了也行不通。

超越人類
因為我們都是人,都會尋求熟悉性,所以我們很難接受上師「超越」人類。我們都希望上師的外型跟自己相像,也喜歡我們愛聽的情歌。另一方面,我們希望上師獨特又超凡,但又不能太獨特又太超凡。如果他有三隻眼睛,我們會不知如何是好。我們買禮物送給上師時,會想像他收到時的驚喜;但我們又希望他即使不是遍知,至少也要有他心通,早就知道我們會送他什麼禮物。我們的心相當複雜。所以,上師必須具有兩種功能:一方面做為可以講道理的凡人,另一方面又要具有引領你超越人類狀態的所有善巧。上師必須是一半凡人、一半聖者才行。

因此,功課落在你這邊。當然,你將上師視為人類不會有任何困難,因為你已經有這種習氣;但是你需要藉由「視」他為超凡的人,努力地讓他成為一個混合體。無論是經由自我教育,或是讓自己逐漸習慣,你必須盡己所能來視他為超凡的聖者;而最重要的,你必須具有福德與能力來這麼想。這就是我們有修心法門與上師瑜伽的原因。

超越二元分別
雖然有很多人對上師期望過多,例如經常要求世俗的情感支持或指引,但也有一些人完全拒絕人類上師。似乎他們不敢跟一個活著的人產生關係。他們會說「我是自己的上師」這類的話,而且利用方便又合理的藉口說,一切都是心的本性,包括上師在內。但是只要稍加質問,就會發現他們對「心的本性」根本毫無概念。

我認識許多歐洲的中年人,他們非常排斥讓他們從小就染上「原罪」病毒的亞伯拉罕宗教。這些人在二次大戰後的青少年時期,對此開始產生叛逆。其中有些人因而對佛法感到興趣,他們很喜歡「一切唯心」、「你是自己的主宰」這種概念。直到今天,這些信念還是契合他們的反叛性向,也符合他們對組織性宗教的厭惡。從智識上說,這些原亞伯拉罕宗教尋道者雖然不再相信原罪,但是由於從小所受的教養,他們對於罪惡以及不淨的感受仍然相當強烈。這一類的人會有過於熱中內在上師與秘密上師的傾向。

認為內在與秘密上師就足夠的這種人,通常在智識上稍微偏向斷見,他們很可能是來自高度控制、目標崇高、望子成龍的家庭,不喜歡有一個強大的角色對他們頤氣指使。

另外還有那些喜歡被指揮的人,即使是日常事務,他們也不相信自己的判斷力或內在的聲音。就算只是去雜貨店買點東西,他們的心中也會充滿懷疑。這種人通常有點懶惰,只要腦袋裡出現任何小事,都要詢問上師的指示。這一種人應該學習信任自己,減低對上師的依賴。當他們更加信任內在與秘密上師之後,可能還會發現自己更依賴、更愛戴自己的外在上師。

究竟而言,如果你的心靈目標是要獲得證悟,那麼內在上師是否足夠的這個問題,對你無關緊要。但是有個簡單的方式可以得到答案:如果你能克服一切外境因緣,那麼你就不需要外在上師,因為到了此時,反正所有的顯現與覺受都已生起為上師。反之,如果修行者無法控制外緣與外境,那麼他就需要各種修心的修持,他就必須有人來引領、有人來戳刺、有人用湯匙來餵食。

如果想要知道自己是否會受外境或外緣控制,你有無數的方法可以自我測試。譬如說:跳過中飯不吃。或者,如果你是男的,試著在公共場所戴著胸罩遊走;如果你是女的,試著穿妳在臥室用的拖鞋去參加盛宴;如果你已婚,試著能否忍受別人捏你太太的屁股;看看自己是否會被他人的讚譽、批評、忽視或聚焦而左右。如果你被刺激了、被鼓動了,被弄得尷尬不安或被激怒了的話,那麼你還是受制於習氣與文化的控制,仍然是因與緣的受害者。

當你所愛的人死了,或者你想建立的生活方式崩垮了,這時,你所理解的內在與秘密上師很可能無法撫平你的痛苦,你對「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理解也無法慰藉你。在這種狀況下,你需要導入新的「因」來對抗這些「緣」。由於你對內在與秘密上師的理解只在智識層面,所以你無法請他們來幫忙。此時,外在、實體、可接觸的上師就非常必要了。

只要你還處於需要外在的朋友與情人的狀態,只要你還被貪戀或道德判斷這類的外在障礙所干擾,你就需要上師。基本上,只要你還具有二元分別的心,就不用欺騙自己,認為內在上師就足夠。當你到了真正可以與內在上師溝通的時候,你將幾乎或完全離於二元分別,因此也不會對外在上師感到厭惡,或受到吸引。

因此,直到你至少掌握了內在與秘密上師的要義之前,外在上師是必要的。當你證得了內在與秘密上師之後,你甚至再也無法找到外在上師了。到了這時候,平夫人再也找不到需要她幫忙訂房的人了,但她也不會因而感到失望。

依法不依人
佛陀跟阿難說:
•依法不依人
•依義不依語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依智不依識

理想上,我們是因為知道佛法可信,才步入法道來追尋佛法。我們被佛法所啟發,而不是被導師所啟發;我們被真理所吸引,而不是被宣說真理的人所吸引。

你可能會問:「這跟金剛乘認為上師是最主要的有任何衝突嗎?」這個答案值得一而再地重複:在金剛乘中,你將上師轉化成為不僅只是一個人。上師即是法道。

什麼引導你步入佛法之道?
每個人步入佛法之道都有不同的因緣。從前,有個叫做倉央.嘉措(Tsangyang Gyatso,不是第六世達賴喇嘛)的年輕土匪,結夥偷了某個旅人的一群馬,因為他在匪徒中年紀最輕,因此負責把馬群趕上一座陡峭的山。其中有一批母馬懷了孕,無力爬上陡坡,倉央.嘉措在暴怒之下,一刀剖開母馬的肚子,胎中的小馬因而湧出而掉落在地上。母馬咽咽一息,但牠還用最後剩餘的一絲氣力,用鼻子推撫、用舌頭舔淨那隻剛出生的小馬。這個母愛的光景,讓這名土匪的心中生起了極大的愧疚心與震憾,於是他折斷了手上的刀、丟棄了身上的槍,最後成為偉大的囊謙.措尼仁波切(Nangchen Tsöknyi Rinpoche)的弟子。

至於偉大的囊謙.措尼仁波切,他原本出生於富貴的家族,但因家人染上賭博,輸掉了所有的家產。走投無路之下,他們開始偷竊行搶,最後,包括偉大的囊謙.措尼本人在內,全家都被逮捕,丟進囊謙監牢中受苦挨餓。從最富裕的家族一下子掉落為一群竊賊,讓他深刻地體會到生命的無常。他在監牢中親身經歷並見證了極大的痛苦,引導他後來步上法道,成為大修行者,更成為一位偉大的上師。

時間拉到最近,在二○一五年,有一段索甲仁波切(Sogyal Rinpoche)與他的弟子跳舞的影片在社交媒體上傳開,即刻引起了騷動。觀察這些反應很有趣:有些人認為他圓滾滾的很可愛,有些人認為他很愚蠢,還有些人認為這段影片是對佛法全然的污辱。但也有個台灣青少年在YouTube上看到後,心想:「佛教徒可以在寺廟中跳舞,這真好!」他因而皈依了佛法。顯然地,各種不同的狀態、場景、能力以及緣分,都能讓人轉向佛法。

(略)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95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