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重返:三國現場》以歷史、文物、遺跡為線索,通過對收藏於各大文博機構中的漢末、三國時期的文物的梳理和對全國三國文化遺跡的調研,借助“地下之材料”與“紙上之材料”的“二重證據法”,為讀者呈現出一個更真實、更立體、更有趣的三國時代。歷史現身說法,大過一切講述。書中涉及古城址、古墓葬、古戰場、廟宇、壁畫、書法、碑刻、瓷器、漆器、錢幣、兵器、建築、服飾、飲食、社會生活、宗教、中外交往等與三國相關的諸多領域,收入400多張國家寶藏級文物及三國遺跡現場照片、手繪地圖。視角新穎,圖文並茂,為我們全景式地展現了一個“看得見的三國”。
作者簡介
成長,作家、文化學者。1986年生於陜西西安,現居北京。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魯迅文學院高研班學員、北京市文物保護協會會員。文章散見於《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文藝報》《北京日報》《北京晚報》等,在《中國青年報》開設有個人專欄。已出版《亂世來鴻:書信裡的三國往事》《列族的紛爭:三國豪門世家的政治博弈》《這樣好讀的歷史:三國爭霸》等。實地探訪記錄三國文化遺跡近200處。
名人/編輯推薦
- 歷史 文物 遺跡,以大文化的概念重新梳理三國,視角新穎,圖文並茂,呈現一個更真實、更立體、更有趣的三國時代。
- 吸納三國最新考古發現:南京伍佰村丁奉墓出土的單側馬鐙騎馬俑,將馬鐙出現的歷史從西晉提前到三國時期。
- 歷史現場是我們的第二課堂,跟隨青年學者的視角,重走三國路,來一趟熱血激蕩的三國研學之旅。
- 古遺跡、古城址、古墓葬、古戰場、古道、水利工程、祠廟、壁畫、碑刻、簡牘、瓷器、漆器、錢幣、兵器、建築、服飾、飲食、宗教、中外交往等不同領域的三國文化遺存像散落在中國大地上的一塊塊拼圖,將它們拼接起來,全景式展現一個“看得見”的三國。
- 刀劍、弩機、扎馬釘,印章、帶鉤、簡牘、瓦罐、畫像石……文物串聯起了從東漢末年到三國歸晉百余年風云激蕩的歷史。這些1800多年前的“目擊者”讓三國歷史“活”了起來。
- 自然資源部審核手繪歷史地圖,內容扎實,資料權威,引人入勝。
序
後記:現場的魅力
我有過近十年媒體記者的從業經歷,“在現場”是職業賦予我的基本要求,也逐漸成為一種在心靈上搭建起來的使命感與儀式感。盡管我采訪報道的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件、大新聞,但每一次在新聞現場的傾聽、觀察、提問、發現、記錄、思考,並且把這些用自己的文字傳遞給讀者,都能夠收獲一份小小的踏實和滿足。新聞是客觀的,熱鬧是別人的,而這些來自現場的收獲將會沉澱下來成為自己的一部分。不在現場的稿子,總是缺失了一種難以形容又無法言表的東西。
馬可·奧勒留在《沉思錄》中說:“環顧歷史,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到哪裡去了?他們像一股青煙消失了。”新聞現場可以見到具體的人和正在發生的事情,而歷史現場面對的則是靜態與無聲的畫面。歲月的滌蕩讓我們面對歷史時常常有些局促:我們無法與歷史人物對話,無法目擊歷史事件,無法去查證那些困擾後世上千年的歷史真相。但是,歷史畢竟真實地發生過,並留下了一些痕跡。我們與古人雖然被時間隔開了很遠很遠,卻因為先後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又被空間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但是,歷史畢竟真實地發生過,並留下了一些痕跡。我們與古人雖然被時間隔開了很遠很遠,卻因為先後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又被空間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三國是中國人的英雄史詩,是承載著中國人忠誠與正義、理想與信念、智能與良知的歷史畫卷。很多人通過《三國演義》而熱愛三國,崇拜那些叱咤風云的人物,著迷那些精彩紛呈的故事,又有不少人通過“演義”而入“正史”,從《三國志》等傳世文獻中去尋找更為可信的三國歷史。我也曾是他們其中的一員,並一度以為這就是三國的全部。
2019年,為紀念中日文化交流協定簽署四十周年,由中日兩國共同策劃的“三國志”特展在日本東京、福岡開展。我前往福岡九州國立博物館觀看了這一特展,大受震撼。策展團隊在中國尋訪了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的五十多家文博單位,從中選出了一百六十二件(套)文物。他們用一條清晰的線索,讓文物串聯起了從東漢末年到三國歸晉這百余年風云激蕩的歷史。它們可能是陶器、漆器、青銅器,可能是刀劍、弩機、扎馬釘,可能是印章、帶鉤、簡牘、石楬、瓦罐、畫像石……當它們單獨陳列的時候,也許並不那麼耀眼,然而將它們放置在三國這一令人熱血沸騰的主題之下,與我們熟知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相勾連,它們似乎一下“活”了起來,散發著歷史現場的魅力。這些穿越一千八百多年蘇醒在我們面前的文物成了無聲的講述者,為我們逐漸還原了一個真實的三國時代。
王國維先生曾經說:“吾輩生於今日,幸於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種材料,我輩固得據以補正紙上之材料,亦得證明古書之某部分全為實錄,即百家不雅訓之言亦不無表示一面之事實。此二重證據法惟在今日始得為之。”這就是著名的“二重證據法”,即通過文獻與考古材料的互證來進行考史與證史。一百年前,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經過考古工作者的努力,越來越多的“歷史的見證者”浮出地表,豐富了我們對歷史的認知,拓寬了我們對歷史想象的邊界。而三國,也正在通過留存於全國各地的文化遺跡與陳列於博物館內的文物珍品,在我們面前一層一層地打開。我們對三國的閱讀,也開始從“紙上之三國”延展到“地下之三國”“地上之三國”。
這些年來,歷史現場一直像一塊磁鐵一樣吸引著我,讓我每隔一段時間就放下手中的工作,背起行囊,踏上一段穿梭於歷史與現實之間的旅行。我常常將自己的出行戲稱為“館保之旅”,即每到一座城市,則必要參觀當地的博物館和文保單位。博物館收藏陳列有豐富的可移動文物,並以時間與專題為線索勾勒出該地域的歷史全貌。文保單位包括古城址、古墓葬、古遺跡、古建築、祠廟、石窟、碑刻等,屬於不可移動文物,其中以“國保”(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最為珍貴,它們是這一地域的歷史底蘊與文化脈絡最為集中的體現。“館”“保”結合的出行線路,勢必跟常規的旅遊不太一樣,避開了喧囂與熱鬧的“熱門景區”,平添了別樣的樂趣。盡管有時候為了節省白天參觀的時間而省略了午飯,但每一次都能得到精神層面的“管飽”。
“館保之旅”中,我又偏愛尋訪與三國有關的文物與遺跡,再加上“三國志”特展對我的啟發,於是就有了這本《重返:三國現場》的基本架構,即以歷史 文物 遺跡為線索,以大文化的概念重新去梳理三國。三國文化遺存在全國數量之多、分布之廣可以用驚人來形容。除了我們比較熟悉的“三國文化大省”四川、湖北、河南、江蘇、安徽等外,東北到遼寧、吉林,西北到甘肅,西南到云南,東南到廣東、福建,都曾是三國疆域的範疇,遺存有各具特色又與三國歷史緊密相關的文物遺跡。具體到類別,則有古遺跡、古城址、古墓葬、古戰場、古道、水利工程、祠廟、壁畫、碑刻、簡牘、瓷器、漆器、錢幣、兵器、建築、服飾、飲食、宗教、中外交往等不同領域的三國文化遺存。它們就像散落在全國各地的一塊塊拼圖,將它們拼接起來,就是一個“看得見”的三國世界。
歷史並不遙遠,三國就在我們身邊。我曾經從成都出發一路向北,沿著諸葛武侯的足跡經過德陽、廣元、漢中,領略千年未變的山川形勢,在武侯墓前恭敬地敬上一碗酒;我曾經臨時起意買下次日一早的高鐵票,從北京一路奔赴滎陽虎牢關遺址,站在“呂布點將臺”上目送黃河東流去;我曾經踩在漢魏禪代一千八百周年的時間點上來到河南臨潁的繁城鎮,面對昔日盛況無比的受禪臺聆聽歷史車輪轉動的聲音……這些“在現場”的感受與我讀過的歷史故事兩相疊映,形成了久久回蕩在心中的觸動。需要說明的是,由於三國的傳說性質,如今我們看到不少的三國名人墓葬、名人遺跡等,可能未必那麼“真”,存在一些附會的成分。但它們的存在依然有意義,它們是三國人物、三國故事在民間影響流變的生動體現,它們也應當是三國文化的一部分。
現場的魅力無法阻擋,一次次重返現場讓我對三國這個中國歷史上最知名的時代有了更為深入的思考和發現。站在大歷史觀的角度來看,漢末三國雖然不過百年的時間,卻上承秦漢,下啟隋唐,充滿了轉折與變革的色彩:新的制度開始確立,新的思潮開始萌生,新的文化樣式開始興起,新的生活方式開始影響後人。於是我們看到七言詩的出現、馬鐙的發明、飲茶的流行、釉下彩技術的誕生、佛教道教的繁榮、隸書到楷書的演化、厚葬到薄葬的轉變、城市規劃中軸線理念的確立……“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歷史為我們留下了太多的記憶,唯有目之所及、身之所往,方能領略其中的美妙。
撰寫這本《重返:三國現場》的初心,就是要將我們熟悉的三國故事與我們可能不太熟悉的“三國現場”連接起來,通過當下依然可見的三國遺跡、三國文物呈現一個更為豐富、更有溫度、更加真實的三國時代。書中涉及的許多考古文物領域的專業知識,如城址、墓葬、瓷器、簡牘、服飾、錢幣、銅鏡等,此前已有眾多專家學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而我不過是一個門外漢,這本書的寫作過程其實就是我的一場學習之旅。限於篇幅和我的水平,書中這些專業領域只能做到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如果能夠因為這本書的介紹而引發讀者對這些專業領域學術成果的關注和深入了解,那就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另外,如今還有眾多的三國遺跡因為種種原因乏人問津、一派蕭索,它們在現實中的冷清與網絡上持續不斷的“三國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我也希望通過這本書的介紹,讓大家多多參觀博物館與這些“冷門”景點,促進當地主管部門對三國遺存進行更好的保護與開發。
為了讓這本書更像一本“紙上博物館”,我與編輯同仁們投入了許多時間精力與各大文博機構一一溝通圖片版權授予事宜。感謝陜西歷史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河北博物院、甘肅省博物館、洛陽博物館、洛陽市考古研究院、南京市考古研究院、襄陽市博物館、鄂州市博物館、馬鞍山市三國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館、長沙簡牘博物館、漢中市博物館、阜陽市博物館、臨沂市博物館、吉水縣博物館等文博機構及裝束復原團隊將版權圖片授予本書使用,豐富了本書的內容。感謝上述機構的領導、工作人員在授權過程中付出的工作。感謝張云、胡薇、潘偉斌、王咸秋、梁超、張波、王文麗、朱成卓、胡曉、池文匯、李夢蘇、王廷軒、陳毓毓、楊明陽、李艷萍、楊睿、袁光裕、王光乾、子言三桑、簡彪、李婕、李君陽、郭瑞祥、陳曦萌、張路等前輩、老師、同學、友人在辦理圖片授權事宜過程中給予的幫助與支持。
訪古的旅途中總是不缺朋友。感謝西安王武、李博雅、白雪松,成都吳媧、余蛟雨、呂崢,德陽朱傳欣、林霄,大邑劉紅彬,漢中張惠,石家莊王文麗,安陽王永剛、王憲紅、單愛普,沈陽趙春陽,襄陽袁滿、楊明陽,南通金鳴、張楊,上海朱子彥、張睿、余點、蔣焱,蘇州吳玥,南京王震飛、李哲千,周口柳岸、李乃慶,漯河郭國成、郭小伽,許昌黃青喜、魏玉龍、關志杰,鳳陽王新軍,廬江周躍東,長沙劉卓然,亳州唐文立、桑田,濟南張鵬,臨沂袁光裕,洛陽王咸秋、武丹,寶雞段海平等老師、友人們在我進行歷史文化探訪過程中給予的大力協助、熱情招待及指點迷津,每每回憶都能讓心生溫暖。
書中所涉及的大部分三國遺跡與文物我都盡可能前往現場記錄並拍攝,但畢竟精力有限,不能窮盡,或者沒有拍到滿意的照片,因此要感謝黎云帆、楊錦、施鷗、夏口文舉、陳金廷、羅惠敏、陳亮、孫佂昊、申威隆、青史獨行等史跡探訪愛好者慷慨“解囊”將拍攝的照片授權我在本書中使用。
本書的順利出版,要感謝領讀文化的康瑞鋒先生。在我從日本看“三國志”展覽歸來唾沫橫飛地與他分享自己的心情時,他當即掏出一張空白合同,讓這本書從空想變成了現實。領讀文化的編輯同仁們為本書投入了大量煩瑣而細致的工作,讓它得以盡善盡美。在本書出版之前,書中部分章節以個人專欄的形式在《中國青年報》刊發,感謝編輯蔣肖斌的策劃與編校。梁滿倉、譚良嘯、耿朔三位專家學者為本書撰寫了推薦語,好友嚴保港對本書進行了審讀校對,在此謹表誠摯的謝意。我還要特別感謝這些年在我無論是出外探訪還是閉門寫作中都能夠給予我理解、支持與鼓勵的父母、岳父岳母和妻子。
最後想說的是,這本書吸納了很多三國考古的最新成果,就在我寫作的過程中,南京五佰村丁奉墓被發現,蘇州虎丘路新村土墩引發熱議,安陽曹操高陵也在發掘十余年後對外開放,書中內容直到下印前最後一刻還在補充與調整。然而,人們探索歷史的步履永不止歇,也許在本書出版不久,就會有三國的新發現與新驚喜在等待著我們。書中的很多內容隨時都可能被填補、更新、修正。
這正是歷史的魅力之處。重返三國現場,我們依然在路上。
2023年7月20日,於北京
目次
第一章 大漢夕陽
1 畫像石上的漢代生活 002
2 中山靖王:劉備的祖先 007
3 梁沛之間:曹操的家族 013
4 “四世三公”:汝南袁氏與弘農楊氏 021
5 亂世啟幕:石碑上的三國前夜 031
6 西涼騎兵:武威天馬 041
第二章 大爭之世
1 龍爭虎斗:虎牢關 048
2 橫渡長江:牛渚磯 052
3 雙雄對決:官渡 057
4 血染征袍:長坂坡 062
5 千秋之戰:赤壁 067
6 一戰成名:定軍山、陽平關 074
7 北伐之志:祁山 081
8 萬夫趑趄:劍閣 085
第三章 名城要邑
1 帝都興衰:洛陽 092
2 建安春秋:許昌 107
3 銅雀春深:鄴城 119
4 天下腰膂:襄陽 133
5 天府之土:成都 147
6 虎踞龍盤:建業 157
7 以武而昌:武昌 171
8 淮右襟喉:合肥 178
第四章 曹魏開國
1 梟雄的歸宿:曹操高陵 192
2 漢魏禪代: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205
3 曹植:帝國的囚徒 215
4 曹休:吾家千裡駒 224
5 公主之殤:西朱村曹魏墓 229
6 書法的革新時代 238
7 竹林七賢:磚畫上的魏晉風度 250
8 遼東紀功 260
第五章 炎漢不絕
1 劉備:從河北到巴蜀 270
2 丞相祠堂何處尋 280
3 走向神壇的關羽 298
4 萬人之敵:張飛 309
5 子龍一身都是膽 319
6 季漢輔臣今何在 324
7 巴蜀漢闕 337
8 南中豪族:隱秘的角落 344
第六章 江南新生
1 東吳大皇帝 354
2 遙想公瑾當年 365
3 “復活”的將軍: 朱然墓 374
4 江表之虎臣:丁奉墓 388
5 江東世族 401
6 吳碑四種 414
7 簡牘裡的東吳社會 422
8 江南佛國 429
第七章 三國風物
1 衣食 442
2 居所 456
3 娛樂 464
4 錢幣 473
5 武備 479
6 印章 493
第八章 三國歸晉
1 司馬氏:一統天下者 502
2 三國史的誕生 511
後記:現場的魅力 517
參考文獻 524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