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最美的祝福
歡喜心放下生死
「衰老與死亡看起來是很悲傷的事情,但即使是悲傷,也是持續生滅的。」
「人之所以害怕死亡,是因為不知死後該何去何從?」
「若有定力,便知天下本來無事,好好處理便是。」
生命的每一階段,都有一定的任務。
當每一個階段的任務結束,
必須進入另一階段時,便是生命之光的無限延伸。
關於生死,讓我們放下擔憂或輕忽的心,
關懷他人、造福自己、勇敢面對;
永遠需要給自己一個希望。
聖嚴法師的智慧生死觀,
讓我們的生命旅程更自在平安!
◆最美的祝福◆
「生不惑、死無憾」生死有福套書(全四冊)
《生死不惑——40則生死自在指引》
建立正確的生死觀。
活在當下,面對生死!
《心安病安——40則身心平安指引》
生病是一場真正的修行。
活得快樂,病得健康!
《告別無憾——40則臨終安心指引》
讓祝福代替悲傷,圓滿無憾。
告別是一種放下的智慧!
《來生有福——40則願生淨土指引》
為來生做最好的準備。
放下生死,迎向新生!
歡喜心放下生死
「衰老與死亡看起來是很悲傷的事情,但即使是悲傷,也是持續生滅的。」
「人之所以害怕死亡,是因為不知死後該何去何從?」
「若有定力,便知天下本來無事,好好處理便是。」
生命的每一階段,都有一定的任務。
當每一個階段的任務結束,
必須進入另一階段時,便是生命之光的無限延伸。
關於生死,讓我們放下擔憂或輕忽的心,
關懷他人、造福自己、勇敢面對;
永遠需要給自己一個希望。
聖嚴法師的智慧生死觀,
讓我們的生命旅程更自在平安!
◆最美的祝福◆
「生不惑、死無憾」生死有福套書(全四冊)
《生死不惑——40則生死自在指引》
建立正確的生死觀。
活在當下,面對生死!
《心安病安——40則身心平安指引》
生病是一場真正的修行。
活得快樂,病得健康!
《告別無憾——40則臨終安心指引》
讓祝福代替悲傷,圓滿無憾。
告別是一種放下的智慧!
《來生有福——40則願生淨土指引》
為來生做最好的準備。
放下生死,迎向新生!
作者簡介
聖嚴法師(1930~2009年)
1930年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出家,後因戰亂投身軍旅,十年後再次披剃出家。曾於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75年應邀赴美弘法。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
聖嚴法師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國際知名禪師,曾獲臺灣《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聖嚴法師提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主張以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三大教育推動全面教育,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僧伽大學等院校,也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信的佛法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
法師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並積極推展國際弘化工作,參與國際性會談,促進宗教交流,提倡建立全球性倫理,致力世界和平。其寬闊胸襟與國際化視野,深獲海內外肯定。
1930年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出家,後因戰亂投身軍旅,十年後再次披剃出家。曾於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75年應邀赴美弘法。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
聖嚴法師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國際知名禪師,曾獲臺灣《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聖嚴法師提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主張以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三大教育推動全面教育,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僧伽大學等院校,也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信的佛法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
法師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並積極推展國際弘化工作,參與國際性會談,促進宗教交流,提倡建立全球性倫理,致力世界和平。其寬闊胸襟與國際化視野,深獲海內外肯定。
目次
【生死不惑:40則生死自在指引】
編者序 自在心面對生死
01 看破生死得自在
02 鍛鍊人生的智慧
03 最健康的生死觀
04 什麼是人生?
05 每一天都是生日
06 死亡像睡覺
07 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
08 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09 人生如夢
10 要小心,不要擔心
11 如何不怕死?
12 人生為何?
13 隨時面對生命中的無常
14 如何面對死亡?
15 生死是平常事
16人能永遠不死嗎?
17 莫忘身在火宅
18不要用一生去追假兔子
19 生死是一體兩面
20 人生規畫
21 怕死怎麼辦?
22 時時刻刻都平安
23 人生的願望
24 正確的死亡觀念
25 走出人生活路
26 死亡是生命的起點
27 虛幻的人生
28 活不下去了?
29 呼吸在,希望就在
30 生死自主
31 自我肯定生死方向
32 生死心切
33 不執著於生死
34 忙得快樂,累得歡喜
35 生死一步跨過
36 人生的目的、意義、價值
37 早知道,早修行
38 禪的生命態度
39 活著就有希望
40 珍惜人身可貴
【心安病安:40則身心平安指引】
編者序 智慧心接受生死
01 從心安起步
02 同病相憐、同舟共濟
03 即使生病,也不痛苦
04 身體是臭皮囊
05 生病時祈禱有用嗎?
06 佛法治心病
07 禪法即是安心的方法
08 如何病得很健康?
09 知道自己生病是好事
10 最健康的人
11 生病不是倒楣的事
12 生命無常,珍惜人身
13 如何對待身體?
14 放鬆身心的妙方
15 睡前放空自己
16 因禍得福
17 心不隨境轉
18 久病成良醫
19 當被癌症撞上時怎麼辦?
20 身心健康的要領
21 有病、無病一念之間
22 以智慧轉念,面對逆境
23 佛法如何醫心病?
24 用禪安心
25 心力可以超越體力
26 擔心是多餘的折磨
27 怕痛會更痛,怕死更快死
28 慎用催眠術治病
29 將心比心接納病人
30 出生後就開始一路老
31 規畫生活,享受高齡
32 怕老也是一種苦
33 做一個有智慧的老人
34 長壽的祕訣
35 夕陽無限好,不是近黃昏
36 如何準備老年生活?
37 別讓病痛成為生命主宰
38 給病人帶來希望
39 做個無病的人
40 身體健康,平安如意
【告別無憾:40則臨終安心指引】
〔編者序〕祝福心處理生死
01 圓滿的生涯規畫
02 如何告別人生舞台?
03 生命,哲學難以解決的問題
04 未雨綢繆身後大事
05 不驚不怖走向人生的盡頭
06 最大的福報
07 發願把未來奉獻給眾生
08 人間菩薩現身說法
09 「我」是變化無常的
10 絕症病人的心理建設
11 如何告知病情?
12 照顧最後的平安與尊嚴
13 器官捐贈是慈悲的菩薩行為
14 人生最後的一件大事
15 人鬼之間的佛事
16 自救、人救,往生大事
17 臨終病患的佛法照顧
18 助念是以念佛來助人
19 助念是臨終救度的法門
20 放下與助念
21 為什麼要親自幫往生親友助念?
22 平安走完最後一程
23 如何化解去喪家的迷信恐懼?
24 什麼是超度?
25 最佳的超度方法
26 佛教的葬禮
27 用心的真正祝福
28 找回應有的莊嚴
29 為什麼要火葬?
30 網路普度有用嗎?
31 生命是暫時的任務
32 生死只是一個過程
33 如何面對意外的生離死別
34 為什麼會發生在我身上?
35 把小愛變成大愛
36 人生有及時雨,也有暴風雨
37 處理遺產現代觀
38 為兒女留下「功德」遺產
39 真正的孝道
40 精神常在
【來生有福:40則願生淨土指引】
〔編者序〕歡喜心放下生死
01 光明的未來
02 去世的親人去往何方?
03 佛教相信輪迴是確實的嗎?
04 地府、天堂都是海巿蜃樓
05 相信有前世和來生
06 人死會變成鬼嗎?
07 佛教相信靈魂的實在嗎?
08 來生還是一家人?
09 死後會經歷什麼過程?
10 佛教相信閻王嗎?
11 以慈悲和智慧得到重生
12 如何不擔心死後去處?
13 佛教看待死亡為往生
14 死後的世界
15 誰能把握自己活多久?
16 心中有信仰,臨終更平安
17 諸佛菩薩為何要建立佛國淨土?
18 念佛必生淨土
19 阿彌陀佛的意義
20 念佛者是人中蓮花
21 蓮花化生的新生命
22 彌陀的願力
23 前往淨土的條件
24 每個人都可以往生彌陀淨土嗎?
25 佛教徒都願往生極樂世界嗎?
26 極樂世界遙不可及?
27 臨終臨時抱佛腳有用嗎?
28 捨不得走?
29 念佛一心不亂,佛必接引
30 決定往生的力量
31 臨終一念最重要
32 生死是修行的最好考驗
33 往生前的準備
34 心和佛號在一起
35 念佛能預知時至嗎?
36 日常念佛必得往生
37 念佛完成三種淨土
38 三等念佛人
39 儲蓄功德帶往來生
40 你在哪裡,哪裡就是淨土
編者序 自在心面對生死
01 看破生死得自在
02 鍛鍊人生的智慧
03 最健康的生死觀
04 什麼是人生?
05 每一天都是生日
06 死亡像睡覺
07 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
08 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09 人生如夢
10 要小心,不要擔心
11 如何不怕死?
12 人生為何?
13 隨時面對生命中的無常
14 如何面對死亡?
15 生死是平常事
16人能永遠不死嗎?
17 莫忘身在火宅
18不要用一生去追假兔子
19 生死是一體兩面
20 人生規畫
21 怕死怎麼辦?
22 時時刻刻都平安
23 人生的願望
24 正確的死亡觀念
25 走出人生活路
26 死亡是生命的起點
27 虛幻的人生
28 活不下去了?
29 呼吸在,希望就在
30 生死自主
31 自我肯定生死方向
32 生死心切
33 不執著於生死
34 忙得快樂,累得歡喜
35 生死一步跨過
36 人生的目的、意義、價值
37 早知道,早修行
38 禪的生命態度
39 活著就有希望
40 珍惜人身可貴
【心安病安:40則身心平安指引】
編者序 智慧心接受生死
01 從心安起步
02 同病相憐、同舟共濟
03 即使生病,也不痛苦
04 身體是臭皮囊
05 生病時祈禱有用嗎?
06 佛法治心病
07 禪法即是安心的方法
08 如何病得很健康?
09 知道自己生病是好事
10 最健康的人
11 生病不是倒楣的事
12 生命無常,珍惜人身
13 如何對待身體?
14 放鬆身心的妙方
15 睡前放空自己
16 因禍得福
17 心不隨境轉
18 久病成良醫
19 當被癌症撞上時怎麼辦?
20 身心健康的要領
21 有病、無病一念之間
22 以智慧轉念,面對逆境
23 佛法如何醫心病?
24 用禪安心
25 心力可以超越體力
26 擔心是多餘的折磨
27 怕痛會更痛,怕死更快死
28 慎用催眠術治病
29 將心比心接納病人
30 出生後就開始一路老
31 規畫生活,享受高齡
32 怕老也是一種苦
33 做一個有智慧的老人
34 長壽的祕訣
35 夕陽無限好,不是近黃昏
36 如何準備老年生活?
37 別讓病痛成為生命主宰
38 給病人帶來希望
39 做個無病的人
40 身體健康,平安如意
【告別無憾:40則臨終安心指引】
〔編者序〕祝福心處理生死
01 圓滿的生涯規畫
02 如何告別人生舞台?
03 生命,哲學難以解決的問題
04 未雨綢繆身後大事
05 不驚不怖走向人生的盡頭
06 最大的福報
07 發願把未來奉獻給眾生
08 人間菩薩現身說法
09 「我」是變化無常的
10 絕症病人的心理建設
11 如何告知病情?
12 照顧最後的平安與尊嚴
13 器官捐贈是慈悲的菩薩行為
14 人生最後的一件大事
15 人鬼之間的佛事
16 自救、人救,往生大事
17 臨終病患的佛法照顧
18 助念是以念佛來助人
19 助念是臨終救度的法門
20 放下與助念
21 為什麼要親自幫往生親友助念?
22 平安走完最後一程
23 如何化解去喪家的迷信恐懼?
24 什麼是超度?
25 最佳的超度方法
26 佛教的葬禮
27 用心的真正祝福
28 找回應有的莊嚴
29 為什麼要火葬?
30 網路普度有用嗎?
31 生命是暫時的任務
32 生死只是一個過程
33 如何面對意外的生離死別
34 為什麼會發生在我身上?
35 把小愛變成大愛
36 人生有及時雨,也有暴風雨
37 處理遺產現代觀
38 為兒女留下「功德」遺產
39 真正的孝道
40 精神常在
【來生有福:40則願生淨土指引】
〔編者序〕歡喜心放下生死
01 光明的未來
02 去世的親人去往何方?
03 佛教相信輪迴是確實的嗎?
04 地府、天堂都是海巿蜃樓
05 相信有前世和來生
06 人死會變成鬼嗎?
07 佛教相信靈魂的實在嗎?
08 來生還是一家人?
09 死後會經歷什麼過程?
10 佛教相信閻王嗎?
11 以慈悲和智慧得到重生
12 如何不擔心死後去處?
13 佛教看待死亡為往生
14 死後的世界
15 誰能把握自己活多久?
16 心中有信仰,臨終更平安
17 諸佛菩薩為何要建立佛國淨土?
18 念佛必生淨土
19 阿彌陀佛的意義
20 念佛者是人中蓮花
21 蓮花化生的新生命
22 彌陀的願力
23 前往淨土的條件
24 每個人都可以往生彌陀淨土嗎?
25 佛教徒都願往生極樂世界嗎?
26 極樂世界遙不可及?
27 臨終臨時抱佛腳有用嗎?
28 捨不得走?
29 念佛一心不亂,佛必接引
30 決定往生的力量
31 臨終一念最重要
32 生死是修行的最好考驗
33 往生前的準備
34 心和佛號在一起
35 念佛能預知時至嗎?
36 日常念佛必得往生
37 念佛完成三種淨土
38 三等念佛人
39 儲蓄功德帶往來生
40 你在哪裡,哪裡就是淨土
書摘/試閱
〔怕死怎麼辦?〕
所謂平安,便是不受環境困擾而起煩惱,不因環境的動亂而內心也跟著波動不安,心定能如止水,能如明鏡,能如萬里無雲的一片晴空,則身體雖住五濁惡世,也不會使我們感覺到煩擾不安,就能將此混濁的世界,看成人間的淨土。
怕死也沒有用
例如有一次我們的汽車,正在高速公路行駛,突然發現後邊有一輛車,飛快超過我坐的車,另外,後面又來了一輛汽車,加速緊跟,也想超入我們前面的車道,結果,使我們的這輛車,變成進退維谷,開快會撞上前車,開慢會被後車撞上。我的駕駛弟子,則一邊大叫,一邊嚇得面色發青,心跳個不停,我坐駕駛座旁,始終保持沉默。當危機閃過之後,他問我說:「師父!你為何不怕,差一點就被撞死了!」
我說:「既然有師父在車上,還會撞車出事嗎?」實際上那僅是安慰他的話。
我又說:「要死,如非死不可,怕也沒有用;不死,反正不會死,也就不用怕。以後你要學著用這樣的心態,心平氣和地謹慎開車。」
他回說:「師父,我尚無如此的工夫。」
我勉勵他說:「你要學著每天打坐,保持心緒平靜,再遇到如此的情況,就能夠不慌不忙,該如何應對就如何處理了。光是臨危大叫,不濟事的。」
臨急應變,切忌慌張,若有定力,便知天下本來無事,好好處理就是。
智慧不起煩惱
若能修智慧,便不起煩惱。無我的智慧,可從聽聞佛法、體驗佛理、反觀自我、洞察人生中獲得,也可從修行布施、廣結善緣、常知慚愧、並修禪定中獲得。有了智慧的人,便不會以煩惱心來處理自己的事,又能用平常心來面對當前的環境,心平氣和,愉快自在。既會將人間視為修行菩薩道的環境,又能把善惡、得失、是非、利害,看成因緣所生幻起幻滅的現象,不需要欣喜欲狂,也不必痛不欲生。
有智慧的人,知道世間一切現象的發生,都有其原因,若能以事前的努力及事後的補救來加以改善,當然極好,萬一已經成了定局,那就放開胸懷來承擔接受。怨天尤人於事無補,於人無益,何必愚癡,煩惱不已。
所以,有智慧的人,雖然生活於此娑婆世界的五濁惡世,卻能享受到佛國淨土的無礙自在。(摘自《生死不惑》)
〔如何面對意外的生離死別〕
面對生離死別,人們之所以如此哀傷,主要是不了解人是為何而生的。
還債受報和還願發願
依佛法的認知,人來到這個世間,有兩個任務:一是還債受報,償還過去多生之中恩怨情仇的債務,接受福報與苦報;二是還願發願,人們在過去無數世中曾經許過的心願,必須逐一完成,在受報還願的同時,也可繼續發願。當在這一生中的債務及願心告一段落時,便算任務結束,就可以安心地離開世間了。
不同的人會在不同的階段完成這一生的任務,有的人年紀輕輕就走了,有的人則到八、九十歲,甚至活到更高壽。最難釋懷的是因意外事故往生者,在外人眼裡看來相當悽慘,在《藥師經》中稱之為九種「橫死」之一,但是對當事者自己來說,或許要比久病死亡者,少受了點病苦的過程,也未嘗不是好事。當然,這些人走得突然,許多事情尚未來得及交代;但縱使留有遺憾,他們在這一生中的任務畢竟已經結束。
化悲傷的心情為慈悲的力量
曾有些在空難中往生者的家屬表示,亡靈曾託夢給親友,說他們泡在水裡很冷。這種情形是因為亡者過於執著那具遺體,誤以為浸在水裡的遺體還是自己,遺體是冰冷的,便以為自己很冷。其實死亡之後的遺體,已沒有神經的感覺,是不會感到冷熱的。死後仍覺得冰冷的情形,常發生在投水自殺者及空難落海的意外死亡者身上,他們不知道自己已死,又過於執著自己那具浸在水中的遺體。這時家屬必須引導亡者,告訴亡者︰既然已經死亡,就不要在乎遺體的冷熱了。
對亡者的親友來說,悲傷固然難免,但更應該做的是幫忙亡者誦經、念佛、做善事,以一聲聲的佛號,祈求、幫助亡者往生佛國,也可以讓家屬的心靈獲得平靜。既然意外已經發生,無法挽回,家屬一定要化悲傷的心情為慈悲的力量,慰問、勉勵這些亡者,幫助他們往生佛國淨土,這樣才是對他們最大的幫助。
平常日子裡,一般人總認為這種不幸的事情,大概不會發生在自己或是親人身上,這種想法並不正確。其實,大家最好在心理上都要做最壞的準備,每次出門之後,能不能平安回家,會不會造成生離死別,都是未知數;每天晚上就寢之後,會不會一睡就不再起身,也沒有絕對的把握。
因此,人們最好有宗教信仰,才知道如何隨時做好面對死亡的準備,遇到意外時,才不致太過恐慌而不知所措。當然,生命是相當珍貴的,除了做最壞的準備之外,也要有活過百年的打算,才不至於辜負這一期的生命。(摘自《告別無憾》)
〔去世的親人去往何方?〕
我常常會遇到一些人,當自己心愛的人或是感情非常好的親人過世時,就會來問我:「他們過世以後到哪兒去了?能不能請他們回來告訴我,他們在那裡過得好不好?」
親人的來生歸處
我告訴他們,若是根據一神教的說法,相信死後會有兩種結果:一種是因為信神,所以被接回到神的身邊去了,你將來去神那裡的時候,就可能會見到;另外一種可能,是因為不信神,或是信心不夠,死了以後,等待末日來臨時,受審判而到地獄裡去,如果你想見他們的話,等你死了以後,也可以準備到地獄裡去見他們。
其實到了天上,要不要再見親人已經不是問題了,因為那裡所有的人,看起來都一樣;而當你到地獄裡的時候,也見不到親人,因為大家都在受苦。好比在監牢中,牢裡的人根本沒有辦法到別的監牢裡去,即使在人間,女監和男監也是分開的。
如果依據佛法,人死以後的可能性很多:一是被接引到佛國淨土,另外則是生天,還有可能是投胎到其他的眾生道,或是又轉生為人了。不管是哪一種可能性,他們去了以後,再回來讓親人看到的機率是很低的。但是許多人總是希望自己的愛人、親人能夠在走了以後,捎一點訊息回來,好像人到了外太空以後,再利用衛星通訊,讓活著的人知道他們究竟在那裡做什麼。
來去自如,解脫自在
可是根據佛法來說,如果希望親人、愛人能夠跟自己見面,最好是自己先得解脫,自己得解脫以後,便不受業力的支配,不受佛國、天國、凡夫、聖人這種區隔的限制,要到哪兒就到哪兒,什麼地方都可以去,什麼地方也都留不住,這是真正的解脫自在。
如果是這樣的話,不要說是這一生的親人,其實過去無量生以來的眷屬親人,看一看,到處都是。(摘自《來生有福》)
〔體驗生活,享受生活,認真生活〕
基本上當你發現自己有問題、有病,而不隱藏自己的問題和病,這種態度就是一種健康的行為。
禪的生活態度
平常生活中,禪如何教人安心呢?禪的態度是:知道事實,面對事實,處理事實,然後就把它放下。無論遭遇何種狀況,都不會認為它是一件不得了的事,如果已經知道可能會發生什麼不如意的事,能讓它不發生是最好的;如果它一定要發生,擔心又有什麼用?擔心、憂慮不僅幫不了忙,可能還會令情況變得更嚴重,唯有面對它才是最好的辦法。
經常有一些患了癌症的病人來看我,因為醫生已經宣布他們的生命快結束了,他們好像是來向我求救,又好像是來向我告別。
我給他們的建議是:一,不要怕死;二,不要等死。需要治療就要接受治療,能做什麼就做什麼,能吃什麼就吃什麼,過正常的生活;不勉強自己,也不要對自己的生命完全失望,這種態度就是禪的態度。
生活很重要,生命很可貴,不要被別人嚇壞,也不要自己嚇自己。偏偏很多人情況明明沒那麼糟,或是事情已經發生了,不能面對接受,還要擔心憂慮,結果反而是被嚇死的,或憂愁而死的。所以,用禪來安定心的方法,就是應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禪宗有這麼一則故事,有一次,趙州在寺裡見到一個僧人,就問他:「你在這裡住了很久吧?」那僧人答:「是的。」趙州說:「那你喝茶去。」然後他又見到另外一位僧人,問他:「你在這裡住了很久嗎?」那僧人答:「不,我是新來的。」趙州說:「那你喝茶去。」寺裡的院主看到這情形很不明白,就問趙州:「怎麼和尚對於舊住眾、新來眾,都叫他們喝茶去?」趙州就跟他說:「你也喝茶去。」
這就是非常有名的「趙州茶」公案。這個故事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很多人都在猜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很簡單,因為那時候剛好是喝茶時間,趙州禪師遇見任何人都請他去喝茶。也就是說,生活就是生活,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就做什麼事。
體驗生活,享受生活,認真地生活,是很重要的(摘自《心安病安》)
所謂平安,便是不受環境困擾而起煩惱,不因環境的動亂而內心也跟著波動不安,心定能如止水,能如明鏡,能如萬里無雲的一片晴空,則身體雖住五濁惡世,也不會使我們感覺到煩擾不安,就能將此混濁的世界,看成人間的淨土。
怕死也沒有用
例如有一次我們的汽車,正在高速公路行駛,突然發現後邊有一輛車,飛快超過我坐的車,另外,後面又來了一輛汽車,加速緊跟,也想超入我們前面的車道,結果,使我們的這輛車,變成進退維谷,開快會撞上前車,開慢會被後車撞上。我的駕駛弟子,則一邊大叫,一邊嚇得面色發青,心跳個不停,我坐駕駛座旁,始終保持沉默。當危機閃過之後,他問我說:「師父!你為何不怕,差一點就被撞死了!」
我說:「既然有師父在車上,還會撞車出事嗎?」實際上那僅是安慰他的話。
我又說:「要死,如非死不可,怕也沒有用;不死,反正不會死,也就不用怕。以後你要學著用這樣的心態,心平氣和地謹慎開車。」
他回說:「師父,我尚無如此的工夫。」
我勉勵他說:「你要學著每天打坐,保持心緒平靜,再遇到如此的情況,就能夠不慌不忙,該如何應對就如何處理了。光是臨危大叫,不濟事的。」
臨急應變,切忌慌張,若有定力,便知天下本來無事,好好處理就是。
智慧不起煩惱
若能修智慧,便不起煩惱。無我的智慧,可從聽聞佛法、體驗佛理、反觀自我、洞察人生中獲得,也可從修行布施、廣結善緣、常知慚愧、並修禪定中獲得。有了智慧的人,便不會以煩惱心來處理自己的事,又能用平常心來面對當前的環境,心平氣和,愉快自在。既會將人間視為修行菩薩道的環境,又能把善惡、得失、是非、利害,看成因緣所生幻起幻滅的現象,不需要欣喜欲狂,也不必痛不欲生。
有智慧的人,知道世間一切現象的發生,都有其原因,若能以事前的努力及事後的補救來加以改善,當然極好,萬一已經成了定局,那就放開胸懷來承擔接受。怨天尤人於事無補,於人無益,何必愚癡,煩惱不已。
所以,有智慧的人,雖然生活於此娑婆世界的五濁惡世,卻能享受到佛國淨土的無礙自在。(摘自《生死不惑》)
〔如何面對意外的生離死別〕
面對生離死別,人們之所以如此哀傷,主要是不了解人是為何而生的。
還債受報和還願發願
依佛法的認知,人來到這個世間,有兩個任務:一是還債受報,償還過去多生之中恩怨情仇的債務,接受福報與苦報;二是還願發願,人們在過去無數世中曾經許過的心願,必須逐一完成,在受報還願的同時,也可繼續發願。當在這一生中的債務及願心告一段落時,便算任務結束,就可以安心地離開世間了。
不同的人會在不同的階段完成這一生的任務,有的人年紀輕輕就走了,有的人則到八、九十歲,甚至活到更高壽。最難釋懷的是因意外事故往生者,在外人眼裡看來相當悽慘,在《藥師經》中稱之為九種「橫死」之一,但是對當事者自己來說,或許要比久病死亡者,少受了點病苦的過程,也未嘗不是好事。當然,這些人走得突然,許多事情尚未來得及交代;但縱使留有遺憾,他們在這一生中的任務畢竟已經結束。
化悲傷的心情為慈悲的力量
曾有些在空難中往生者的家屬表示,亡靈曾託夢給親友,說他們泡在水裡很冷。這種情形是因為亡者過於執著那具遺體,誤以為浸在水裡的遺體還是自己,遺體是冰冷的,便以為自己很冷。其實死亡之後的遺體,已沒有神經的感覺,是不會感到冷熱的。死後仍覺得冰冷的情形,常發生在投水自殺者及空難落海的意外死亡者身上,他們不知道自己已死,又過於執著自己那具浸在水中的遺體。這時家屬必須引導亡者,告訴亡者︰既然已經死亡,就不要在乎遺體的冷熱了。
對亡者的親友來說,悲傷固然難免,但更應該做的是幫忙亡者誦經、念佛、做善事,以一聲聲的佛號,祈求、幫助亡者往生佛國,也可以讓家屬的心靈獲得平靜。既然意外已經發生,無法挽回,家屬一定要化悲傷的心情為慈悲的力量,慰問、勉勵這些亡者,幫助他們往生佛國淨土,這樣才是對他們最大的幫助。
平常日子裡,一般人總認為這種不幸的事情,大概不會發生在自己或是親人身上,這種想法並不正確。其實,大家最好在心理上都要做最壞的準備,每次出門之後,能不能平安回家,會不會造成生離死別,都是未知數;每天晚上就寢之後,會不會一睡就不再起身,也沒有絕對的把握。
因此,人們最好有宗教信仰,才知道如何隨時做好面對死亡的準備,遇到意外時,才不致太過恐慌而不知所措。當然,生命是相當珍貴的,除了做最壞的準備之外,也要有活過百年的打算,才不至於辜負這一期的生命。(摘自《告別無憾》)
〔去世的親人去往何方?〕
我常常會遇到一些人,當自己心愛的人或是感情非常好的親人過世時,就會來問我:「他們過世以後到哪兒去了?能不能請他們回來告訴我,他們在那裡過得好不好?」
親人的來生歸處
我告訴他們,若是根據一神教的說法,相信死後會有兩種結果:一種是因為信神,所以被接回到神的身邊去了,你將來去神那裡的時候,就可能會見到;另外一種可能,是因為不信神,或是信心不夠,死了以後,等待末日來臨時,受審判而到地獄裡去,如果你想見他們的話,等你死了以後,也可以準備到地獄裡去見他們。
其實到了天上,要不要再見親人已經不是問題了,因為那裡所有的人,看起來都一樣;而當你到地獄裡的時候,也見不到親人,因為大家都在受苦。好比在監牢中,牢裡的人根本沒有辦法到別的監牢裡去,即使在人間,女監和男監也是分開的。
如果依據佛法,人死以後的可能性很多:一是被接引到佛國淨土,另外則是生天,還有可能是投胎到其他的眾生道,或是又轉生為人了。不管是哪一種可能性,他們去了以後,再回來讓親人看到的機率是很低的。但是許多人總是希望自己的愛人、親人能夠在走了以後,捎一點訊息回來,好像人到了外太空以後,再利用衛星通訊,讓活著的人知道他們究竟在那裡做什麼。
來去自如,解脫自在
可是根據佛法來說,如果希望親人、愛人能夠跟自己見面,最好是自己先得解脫,自己得解脫以後,便不受業力的支配,不受佛國、天國、凡夫、聖人這種區隔的限制,要到哪兒就到哪兒,什麼地方都可以去,什麼地方也都留不住,這是真正的解脫自在。
如果是這樣的話,不要說是這一生的親人,其實過去無量生以來的眷屬親人,看一看,到處都是。(摘自《來生有福》)
〔體驗生活,享受生活,認真生活〕
基本上當你發現自己有問題、有病,而不隱藏自己的問題和病,這種態度就是一種健康的行為。
禪的生活態度
平常生活中,禪如何教人安心呢?禪的態度是:知道事實,面對事實,處理事實,然後就把它放下。無論遭遇何種狀況,都不會認為它是一件不得了的事,如果已經知道可能會發生什麼不如意的事,能讓它不發生是最好的;如果它一定要發生,擔心又有什麼用?擔心、憂慮不僅幫不了忙,可能還會令情況變得更嚴重,唯有面對它才是最好的辦法。
經常有一些患了癌症的病人來看我,因為醫生已經宣布他們的生命快結束了,他們好像是來向我求救,又好像是來向我告別。
我給他們的建議是:一,不要怕死;二,不要等死。需要治療就要接受治療,能做什麼就做什麼,能吃什麼就吃什麼,過正常的生活;不勉強自己,也不要對自己的生命完全失望,這種態度就是禪的態度。
生活很重要,生命很可貴,不要被別人嚇壞,也不要自己嚇自己。偏偏很多人情況明明沒那麼糟,或是事情已經發生了,不能面對接受,還要擔心憂慮,結果反而是被嚇死的,或憂愁而死的。所以,用禪來安定心的方法,就是應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禪宗有這麼一則故事,有一次,趙州在寺裡見到一個僧人,就問他:「你在這裡住了很久吧?」那僧人答:「是的。」趙州說:「那你喝茶去。」然後他又見到另外一位僧人,問他:「你在這裡住了很久嗎?」那僧人答:「不,我是新來的。」趙州說:「那你喝茶去。」寺裡的院主看到這情形很不明白,就問趙州:「怎麼和尚對於舊住眾、新來眾,都叫他們喝茶去?」趙州就跟他說:「你也喝茶去。」
這就是非常有名的「趙州茶」公案。這個故事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很多人都在猜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很簡單,因為那時候剛好是喝茶時間,趙州禪師遇見任何人都請他去喝茶。也就是說,生活就是生活,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就做什麼事。
體驗生活,享受生活,認真地生活,是很重要的(摘自《心安病安》)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