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擴充心量之學(簡體書)
《易》學數理探索與創意
Maxi the Little Taxi
怪博士的機器人:給兒童的數學繪本-減法(電子書)
Don''t Check Out This Book!
Fun With Friends
如何正確使用心理測驗
Beastly Bones
基金自修寶典
園林工程計量與計價(簡體書)
圖解對症按摩消百病

TOP
5
0
購書領優惠,滿額享折扣!
歷史是擴充心量之學(簡體書)
滿額折

歷史是擴充心量之學(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55 元
定價
:NT$ 330 元
優惠價
8728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各種形態的歷史,都可能提供我們意想不到的資糧。古人每每希望在特定的事情上得到前史的啟示,但除了期待歷史幫助我們在特定事情上成功,同時也應強調,讀史如何提升人們整體的心智能力——心量。

作者簡介

王汎森,臺灣大學歷史系、歷史研究所畢業,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2004年當選“中研院”院士,2005年獲選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士。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所長、“中央研究院”副院長、代理院長,現任臺灣綜合大學系統主席。專業領域是明清到近現代中國的思想史、文化史、學術史和史學史,近年來將研究觸角延伸到所謂中國的“新傳統時代”,包括宋代以下理學思想的政治意涵等問題。著有《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運動的興起》《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晚明清初思想十論》《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執拗的低音:一些歷史思考方式的反思》《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等書。

名人/編輯推薦

“樂道文庫”新書。王汎森院士講“歷史與人生”

目次

導言 我們不可能取消前一刻

第一章 日常生活中的“歷史思考”

“未來”的不透明性

軟、硬律則

培養長程與全景的眼光

把握歷史發展中的“風勢”

歷史點染人生的作用

“歷史”的鑒戒作用

第二章 日常生活中的“歷史意識”

“沒有歷史的人”

“可能性知識”的價值

“重訪”歷史以開拓各種認識的可能性

“在心上的”與“在手上的”

第三章 歷史與個人生命的模式

“性格與歷史”

歷史中的典範人物

第四章 如何讀史?——從“讀者”角度出發的觀點

“觀其得失而悟其會通”

“讀者對話論”

讀史與關鍵時刻

讀史要能“大出入”

“關聯”與“呼應”

第五章 歷史是一種擴充心量之學

讀史與“心量”的擴充

試著從歷史中獲得智能與勇氣

書摘/試閱

導言 我們不可能取消前一刻

歷史比小說動人。有哪位小說家能編出愷撒的故事呢?

歷史這門學問有很長遠的根源。在世界眾多民族之中,中國是特別重視歷史的民族,印度則是特別不重視歷史的民族。所以印度佛經裡面,即使講歷史,也僅是大象從水裡浮出來,背著典冊,歷史從此就開始了。但中國文化特別重視歷史,自古以來史書就非常多,連小說都要寫成像歷史的樣子,譬如《牡丹亭》,一開始就要先說宋代南安太守如何如何。

西方不像中國那麼重視,但也不像印度那樣輕視歷史。不過希臘、羅馬以來的史學,與中國正史的寫作風格不太一樣。

捷克漢學家普實克(Jaroslav Pruek, 1906—1980)曾提到過,西方史學的書寫方式受史詩的影響,故其歷史敘述,從開始便好似有一條線索將眾史實綰合在一起,形成一條高度同質的史實大河(homogeneous stream)。中國正史的書寫方式區分為本紀、世家、書、表、列傳,就好像一個一個不同的格子,貯存著不同的歷史,形成種種的“格套”。普實克在這篇文章中是想為中國歷史辯護,認為它們比希臘、羅馬的史學高明。事實上是否如此,則是見仁見智。

早期美索不達米亞文化中,“預言”與“歷史”是一對孿生兄弟,而且二者經常是掌握在同一批人手中。美索不達米亞的卜辭是預言未來的“參考資料庫”,愈詳細愈好,好像法官判案時,所根據的判例愈完整、愈詳細愈好。但這是一種以“征象”的重復性來決定未來可能怎樣,譬如:如果雞的內臟是這樣,那國王已經攻下城池了;如果是那樣,則國王正在攻城。我個人以為,殷墟卜辭儲存成倉庫,且似有人看守,卜辭的文句又與《春秋》甚為相近,恐怕也反映了“預言”與“歷史”的一體性。如果讀史可以擴充心量,那麼一如美索不達米亞卜辭庫的豐富規模,或如大數據的樣本數,則掌握“或然率”的比例較高,也就比較容易把握“未來”。

本書討論的不是“史學研究”,而是“歷史與人生”這個嚴肅的主題。當我投入歷史這個行業時,歷史與現實、歷史與人生的關係,似乎還比較容易回答,但後來史學與現實俱變,使得這個問題變得愈來愈難回答。

我想先檢視三種很有影響力的觀點。第一,尼采曾經用異常兇悍的筆調寫過一本小冊子《歷史對於人生的利弊》,他用了許多尖刻的話來形容“歷史的疾病”,意思是人們如果讀了太多歷史,會被過度的“歷史重負”壓得直不起身子來,變成早熟灰暗的青年,這種病的解藥是“破歷史”與“超歷史”。尼采認為只有服務於人生的歷史才是真正的歷史,文明的包袱越少越好,他抗議學習太多的歷史只是加重人身上的負擔。第二,因為許多史家刻意迎合當代的需求(如國族認同)或當代的渴望,寫出來的歷史變成了現代社會的翻版。就像在一個情報局中,情報員所收集的材料太想迎合局長的偏好,以致所搜集的情報變得毫無用處,歷史成了“活人在死人身上玩弄詭計”。第三,人類始終有一種古老的期望,期望能夠借由閱讀歷史獲得像占星家般預測未來的能力。近代史學的發展雖然早已擺脫這種思維,但是一般的歷史閱聽者卻仍然渴切地想找到這方面的指引。事實上,人類世界與自然世界最大的不同而又同樣精彩之處,即在於其無限可能性及不可定律性。當人們模糊地感覺到他們已經走到一個盡頭、變不出什麼新花樣時,下一代人卻馬上翻新出奇、另進一境。人的無限性、複雜性及創造性即展現在這些地方,所以歷史中不可能有像地心引力那般精確的規律。

英國史家亨利·巴克爾的《英國文明史》,曾經試著導出一些規律,即當氣候、物質條件變化時,人的出生率、自殺率、離婚率會呈現何種變化;巴克爾曾經風靡一時,可是後來漸漸被拋棄,可見要在歷史中建立某種定律是近乎不可能的。話說回來,雖然牛頓從蘋果落地悟出地心引力的規律,卻不能預測蘋果將於何時何地掉落下來。

此外,在現代的史學研究中,歷史不但沒有規律也不會重演,人們認為過去歷史有現實用處時,常有一個不言自明的假設即歷史會重演。例如1936年,陳登原寫過一本小書《歷史之重演》,用許多古往今來的事例,說明歷史會重演。但是如果我們仔細玩味書中所舉的大大小小事例,會發現有許多在今天看來是荒謬無稽,或勉強之至的事,是書從古今事例中歸納出的種種“例”,大多是令人不安的。尤其是當人類生活的改變一日千裡,硬性意義下的“重演”也就更不可能,使得要從過去事件中推出可用的教訓,變得愈來愈難,所以“過去”與“現在”之間的關係變得愈來愈稀薄。

所以不少人直接宣揚“歷史無用”論。1969年,普勒姆(J.H.Plumb, 1911—2001)的一本小書The Death of Past,便宣稱歷史的死亡,主要是說學院化的歷史不再有任何現實的用處。作家伍爾夫(Virginia Woolf, 1882—1941)說:“找史學家來幫忙總是一件不幸的事。”“那些愚蠢可笑的歷史學家。”巴巴拉·塔奇曼便以她引用研究西班牙內戰發展的著作為例,說明歷史幾乎沒有辦法直接地預測未來。

回顧過去近一個世紀的史學發展,人們經常感到:專業史學的進步與歷史對日常人生的導引往往形成反比。何以歷史變得沒有明顯的用處,我認為有兩部分的原因:一、傳統史學以及近百年來史學的典範逐漸失去籠罩力;二、當代史學發展中的若干層面,把歷史與人生拉得愈來愈遠。相較於傳統派史學或左派史學因為明火執仗地鼓吹某些價值或指出未來的方向,現代專業史家恐怕需要從一個全新的角度重新思考一些被丟掉將近一個世紀的老課題——歷史對人格的培養、對價值及方向的引導、對治亂興衰的鑒戒作用等。

但是,歷史就歸於無用了嗎?事實上,傳統史學強調“以史為鑒”,歷史的功能以及歷史與人生、現實之間的關係是不言自明的,但是在客觀考證史學興起之後,它變成了一道難以解決的課題。然而,人注定是歷史的動物,人之所以為人在於他雖不能取消前一刻,卻能超越前一刻,否則孔子、孟子等人的出現便不能完全解釋了,甚至於家族中六百年來沒有人中過任何科名的曾國藩,也沒有辦法完全解釋了。人即使能超越前一刻,也還是活在整個古往今來的歷史之中,所以在超越前一刻之前,仍然得好好了解前一刻,就像看電影不能只看最後那一幕,人也不能滿眼只是現在。所以,了解“歷史”與“人生”、“歷史”與“現實”是一道不可能推卻的習題。

為了應對上述的悲觀論調,我想提出“歷史是擴充心量之學”的觀點。為什麼說讀史可以擴充“心量”?譬如說看到歷史上偉大人物的成就,因而希望向他看齊,不以眼前的自己為滿足,希望達到一個更遠大的人生目標,即是以史來擴充“心量”。譬如說借著讀史不斷地積貯內心中的資糧,使得思考、應事時有更多憑借,即是以史來擴充“心量”。也就是說把人的內在世界想象成一個空間,平日就不斷地開拓它、充實它,使它日漸廣大,不至於心量淺陋,甚至收縮成一道扁平的細縫。

如果把歷史作為擴充(既擴又充)“心量”的資糧,自然而然便有“用”在其中。我們要積貯各種知識、經驗來擴充“心量”,積貯的內容可以是各式各樣,而歷史知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一個心量廣闊充實的人,立身、應事,志量視野都比較寬大,而且因為資源豐富,便自然而然地得到用處。如果心量過狹或心中沒有積貯,即使是天資非常高的人,其深度、廣度都很有限,只能靠著一些天生的小聰明(street smart)來應事。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8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