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新譯孝經讀本(三版)
滿額折
新譯孝經讀本(三版)
新譯孝經讀本(三版)
新譯孝經讀本(三版)
新譯孝經讀本(三版)
新譯孝經讀本(三版)
新譯孝經讀本(三版)
新譯孝經讀本(三版)
新譯孝經讀本(三版)
新譯孝經讀本(三版)
新譯孝經讀本(三版)
新譯孝經讀本(三版)
新譯孝經讀本(三版)
新譯孝經讀本(三版)
新譯孝經讀本(三版)
新譯孝經讀本(三版)
新譯孝經讀本(三版)
新譯孝經讀本(三版)
新譯孝經讀本(三版)
新譯孝經讀本(三版)
新譯孝經讀本(三版)
新譯孝經讀本(三版)

新譯孝經讀本(三版)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90 元
優惠價
79229
促銷優惠
特殊書展B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5元
庫存 > 10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在傳統社會中,「孝」是倫理道德的基礎。隨著時代的變遷,行孝的方式或有改變,但是隱於背後的孝道本質卻是歷久彌新。《孝經》乃是儒家闡發孝道思想的主要典籍,在十三經中字數最少,文簡義淺,人人易懂,因此流傳廣遠,對傳統社會的影響至深且鉅。《孝經》分為十八章,內容包括尊敬父母、忠於君主、教化民眾等,強調儒家事親孝就能事君忠、由修身治家便可推及治國為政的「以孝治天下」的觀念。本書除了針對本文作詳盡的注釋及語譯外,在書後更蒐集了《尚書》、《詩經》、《左傳》、《國語》、《禮記》等古籍中有關孝道的篇章,讓讀者可以對儒家孝道思想形成的淵源及其發展概況,有更深入的認識。

作者簡介

賴炎元(注譯者)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黃俊郎(注譯者)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所教授

孝經略說

一、書 名

《孝經》為十三經之一,是儒家闡發孝道的主要典籍。全書文字不滿兩千,但流傳廣遠,對中國社會的影響至深且鉅,歷代帝王、學者無不尊崇此書。

《孝經》一書,自始即稱為「經」,其書名之由來,據《漢書藝文志》說:「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邢昺《孝經正義》引皇侃《義疏》說:「經者,常也,法也。此經為教,任重道遠,雖復時移代革,金石可消,而為孝事親常行,存世不滅,是其常也;為百代規模,人生所資,是其法也。言孝之為教,使可常而法之。《易》有〈上經〉、〈下經〉,《老子》有〈道經〉、〈德經〉。孝為百行之本,故名曰《孝經》。」

由此可知:孝道為我國傳統的美德,是個人立身處世的根本,也是執政者治理天下的準則,而《孝經》就是在闡述這永恆不變的大道理。

二、作 者

《孝經》的作者是誰?歷代學者對於這個問題,持論紛紜,莫衷一是。歸納起來,約有六說:

()孔子自撰

班固《漢書藝文志》說:「《孝經》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邢昺《孝經正義》引鄭玄《六藝論》說:「孔子以六藝題目不同,指意殊別,恐道離散,後世莫知根源,故作《孝經》以總會之。」

()曾子所錄

孔安國《古文尚書序》說:「曾子躬行匹夫之孝,而未達天子諸侯以下揚名顯親之事,因侍坐而諮問焉。故夫子告其誼,於是曾子喟然知孝之為大也,遂集而錄之,名曰《孝經》。」陶潛《五孝傳》說:「至德要道,莫大於孝,是以曾參受而書之。游、夏之徒,常咨稟焉。」

()曾子弟子編輯成書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說:「今其首章云:『仲尼居,曾子侍。』則非孔子所著明矣。詳其文義,當是曾子弟子所為書也。」王應麟《困學紀聞》引胡寅說:「《孝經》非曾子所自為也。曾子問孝於仲尼,還而與門弟子言之,門弟子類而成書。」

()子思所作

王應麟《困學紀聞》引馮椅說:「子思作〈中庸〉,追述其祖之語乃稱字,是書當成於子思之手。」倪上述《孝經刊誤辨說》:「《孝經》……考之本文,揆諸情事,確為曾氏門人所記,且斷然與《大學》、《中庸》同出於子思。此三書之中,於仲尼則稱字,祖也;於曾子則稱子,師也。」

()七十子徒之遺書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今觀其文,去二戴所錄為近,要為七十子徒之遺書。」阮元《石刻孝經論語記》:「《孝經》《論語》,皆孔門弟子所譔。」

()漢儒所撰

姚際恆《古今偽書考》說:「是書來歷出於漢儒,不惟非孔子作,併非周秦之言也。……勘其文義,絕類《戴記》中諸篇,如〈曾子問〉、〈哀公問〉、〈仲尼燕居〉、〈孔子閒居〉之類,同為漢儒之作。」

綜上所述,《孝經》一書,漢代學者多認為是孔子所作,或者說是曾子集錄的。到了宋代,才有人說是曾子弟子或子思所作,但這些說法,大多是揣測之辭;而清代的學者懷疑是出自漢儒之手,但《呂氏春秋》〈孝行〉、〈察微〉兩篇曾引用《孝經諸侯章》文字,蔡邕〈明堂月令論〉及賈思勰《齊民要術耕田篇》並引魏文侯《孝經傳》之說。孝《呂氏春秋》成於秦王政七年(西元前二四年),魏文侯於西元前四二四年至三八七年在位,而傳是用來解經的,那麼《孝經》的成書年代,必定早於魏文侯,恐非漢儒的著作。因此我們說《孝經》撰作的本意,出自孔子,以授曾子,但著於竹帛,傳諸後世,那是出於曾子一派的後學者,因為推究制作本意,所以作者仍然追題先師孔子之名,這種說法,應當比較適切而穩當。

目次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代序儒家孝道思想的形成及其發展

孝經略說

開宗明義章第一

天子章第二

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一一

士章第五 一四

庶人章第六 一七

三才章第七 一九

孝治章第八 二三

聖治章第九 二七

紀孝行章第十 三四

五刑章第十一 三七

廣要道章第十二 三九

廣至德章第十三 四一

廣揚名章第十四 四三

諫諍章第十五 四五

感應章第十六 四八

事君章第十七 五一

喪親章第十八 五三

附 錄

一、尚 書 五九

二、詩 經 七一

三、左 傳 七六

四、公羊傳 八八

五、穀梁傳

六、國 語 九三

七、論 語

八、孟 子 一一七

九、荀 子 一四九

十、禮 記 一六五



































































十一、大戴禮記 二一八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29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