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電子書
典藏.古美術2019年8月號NO.323:故宮南院「泥土的座標―院藏陶瓷展」(電子書)
70折

典藏.古美術2019年8月號NO.323:故宮南院「泥土的座標―院藏陶瓷展」(電子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180 元
優惠價
70126
未開放訂購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可得紅利積點: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請確定您所選購之期刊正確無誤,本期為2024年6月號 NO.381※
※因雜誌到貨日期不一,請於下單時在備註欄填上您欲購買之期號(過期雜誌恕不接受訂購)※
※本期號上架時間至2024/7/5※


本期主題:地震速報

——

﹝地震速報﹞注意!您所在位置發生顯著有感地震。成因眾說紛紜,《聖經》認為是上帝憤怒的表現,中國視為君王德不配位的警訊,日本傳說為巨鯰作怪,原漢流傳是地牛翻身,詮釋各異。

身處地震帶上,如何理解、應對地震是歷久不衰的議題。讓我們藉視覺化材料,深入神話中的震源,一路回到地表,看古今如何以信仰、科學面對不可預測的震災。


 

《典藏‧古美術》第381期_06月號

🔻地震速報

◆動物.神靈.傳說──美索不達米亞及中日地震神話

◆地震島臺灣──地牛神話與震災中的神

◆地震當前,神祇護佑──佛道信仰中的防震符咒

◆山嶽翻騰乾坤醉──中國古代地震觀測與應對

◆當代博物館防震實踐──故宮、史博館、碗盤博物館防震措施專訪

🔻更多亮點

◆宋代李嵩〈花籃圖〉的隨類賦彩

◆嶺南派大宗師歐豪年逝世,文化大學「御風而行」紀念展

◆鳳凰故國──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青銅時代曾楚藝術」特展

◆喜馬拉雅藝術之門──美國魯賓博物館巡迴展

◆溫故知新──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重新開館紀念特展

◆一道秦嶺淮河線,兩種藝術風情──大和文華館「中國南與北的藝術」

◆日本佛龕的特殊別名──厨子/zushi

◆線條轉向:皴法的演進

◆解析〈大威德金剛曼荼羅〉──屈志仁、華安娜《絲貴如金:古代中亞與中國的絲織品》

◆在青春與萬古之間──「衡山風華.魏嘉瑩」、「荊關氣象.顏安立」甲辰繪畫展

◆字裡莊嚴,華麗冒險──敦煌藝術中心「華枝春滿─李默父個展」

◆埃斯卡納齊「文房清翫」夏季展

◆紀念吳昌碩誕辰180週年──泰山殘石樓組印:吳昌碩與高邕的金石印緣

名人/編輯推薦

《典藏.古美術》381期(2024年6月號)編輯手記

地震速報,趴下、掩護、穩住

網路上出現一則梗圖短故事,玻璃杯裝著半杯水,樂觀的人:「我還有半杯水」,悲觀的人:「我只剩下半杯水」,最近的臺灣人:「這杯水是不是在晃?」是頭暈?還是地震?臺灣地處環太平洋斷層帶,地震頻繁。2024年4月3日,上午7:58在花蓮外海發生規模7.2地震,震源深度為15.5公里,全臺感受到明顯搖晃,之後一個月間累積超過一千個地震,震到懷疑是日日有餘,於是便有了「半杯水」此共鳴的莞爾一笑。

現時有科學數據紀錄,早期臺灣則有詩歌為憑。1848年12月3日,彰化大地震,林占梅〈地震歌〉記錄:「天朗氣清日亭午,閒吟散食步廊廡。耳根彷復隱雷鳴,又似波濤風激怒。濤聲乍過心猶疑,忽詫棟樑能動移。頃刻金甑相傾碎,霎時身體若籠篩⋯⋯地平踏穩相欣告,眾口一時同喧噪。老者無策少者疑,從此夜眠心不怡。東南雖缺地無縫,豈有妖物簧鼓之?自是乾坤氣吞吐,世人哪得知其故。幸哉淡水尚安全,可憐嘉彰成墟墓。試問既震何重輕?消息茫茫歸劫數⋯⋯」

地震的親身經歷感受古今無別,然而古人們認為地震是怎麼來的?「妖物簧鼓之?乾坤氣吞吐?」嘉義市立美術館專案助理李孟學執筆〈動物.神靈.傳說─美索不達米亞及中日地震神話〉,整理古今中外各式各樣的地震神話傳說,古人如何從有限的理解去解釋地震發生的原因,以及背後所反映的文化脈絡。

臺灣民俗研究者張靖委〈地震島臺灣─地牛神話與震災中的神〉聚焦我們所在的臺灣島,既梳理原住民與漢人文化系統中如何交織出地牛傳說,更一一細數清代以來各式各樣「救災神蹟」:洩漏地震天機而被天庭禁閉「坐牢百年」的茅港尾媽祖、地震天災前會「落鼻示警」的淡水清水巖蓬萊老祖、為竭力防護更大災害而「捨身倒地」的松柏嶺受天宮看地石將軍等。

除了靠天界的神明捨身救苦救難,人世間的科學家們當然也有所作為。北京故宮博物院館員林德祺〈山嶽翻騰乾坤醉─中國古代地震觀測與應對〉綜觀古代中國數千年歷史,文獻有載之地震約三千次,達八級以上地震有廿次之多,遂發展出觀測天象徵兆之術,以及傳說中能神奇預測地震來襲的地動儀。而重大震災發生時,歷代皇帝又如何作為?且看文章一一解密。

說完神話與傳說,宗教與歷史,我們當然也關心文物保護的實質問題。編輯部林玥彤〈當代博物館防震實踐〉專訪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歷史博物館與台灣碗盤博物館,從博物館自身的建築物避震結構、文物展櫃陳設防護措施與典藏庫房儲存包裝,乃至於地震發生當下的疏散應急等,各館防震妙招一次看。

編輯部還隱藏有小彩蛋。還記得2021年夏天大旱,本刊「天佑甘霖」祈雨專題,邀請正牌道士王凱平分享苗栗後龍普玄壇祖壇的祈雨科儀;這回邀他再度登場,為讀者繪寫《道法會元》中的抗震符咒;同場還有編輯部江采蘋整理出藏傳佛教「唐東嘉波防地震咒輪」,據說攜帶張貼此符可減免地震之災。

地震誠屬難測天災,符咒防震無非增強自我信念。信念如何增強?於平時做好防災準備,發生時沉著應變「趴下、掩護、穩住」,在每次地震中累積經驗和記錄資料以拓展研究。開頭的半杯水故事不只是幽默,經醫生囑託大地震後會有人有假性地震感症狀,放半杯水來作為是否真地震的判斷,若暈眩較頻繁者,可讓眼睛看向較遠的地方,或是喝些溫熱水調整神經感覺。與地震共存之,居吾樂土免煩憂。

目次

《典藏.古美術》381期(2024年6月號)目錄

108P

關鍵字:地震, 神話, 浮世繪, 防震, 歐豪年, 喜馬拉雅藝術, 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 青銅器, 花籃圖, 厨子

目錄

◎Editorial 編輯手記

10 地震速報,趴下、掩護、穩住|藍玉琦

◎Note 藝文

16 藝訊板塊|編輯部

◎Special Report 專題

20 地震速報|編輯部

22 動物.神靈.傳說──美索不達米亞及中日地震神話|李孟學

28 地震島臺灣──地牛神話與震災中的神|張靖委

34 地震當前,神祇護佑──佛道信仰中的防震符咒|江采蘋、王凱平

36 山嶽翻騰乾坤醉──中國古代地震觀測與應對|林德祺

42 當代博物館防震實踐──故宮、史博館、碗盤博物館防震措施專訪|林玥彤

◎Seasonal Story 季節故事

48 九蓮菩薩的誕生|江采蘋

◎Close-up 特寫

50 宋代李嵩〈花籃圖〉的隨類賦彩|林淑女

◎Remembrance 紀念

54 嶺南派大宗師歐豪年逝世,文化大學「御風而行」紀念展|藍玉琦

◎Exhibition 覽

58 鳳凰故國──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青銅時代曾楚藝術」特展|張帆

66 喜馬拉雅藝術之門──美國魯賓博物館巡迴展|Elena Pakhoutova

72 溫故知新──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重新開館紀念特展|小林仁

78 一道秦嶺淮河線,兩種藝術風情──大和文華館「中國南與北的藝術」|瀧朝子

◎Keywords for Database 雲端關鍵字

84 日本佛龕的特殊別名──厨子/zushi|王怡文

◎Brushwork 畫品

88 線條轉向:皴法的演進|何炎泉

◎Reading 開卷

92 解析〈大威德金剛曼荼羅〉──屈志仁、華安娜《絲貴如金:古代中亞與中國的絲織品》|屈志仁、華安娜

◎Events動態

97 在青春與萬古之間──「衡山風華.魏嘉瑩」、「荊關氣象.顏安立」甲辰繪畫展|藍玉琦

98 字裡莊嚴,華麗冒險──敦煌藝術中心「華枝春滿─李默父個展」|藍玉琦

100 埃斯卡納齊「文房清翫」夏季展|林逸欣

◎Auction 拍賣

102 紀念吳昌碩誕辰180週年──泰山殘石樓組印:吳昌碩與高邕的金石印緣|西泠印社拍賣

◎Calendar 展訊

104 本月展訊|編輯部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0 126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