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正可以不拔牙(電子書)
商品資訊
商品簡介
齒列矯正不必拔牙
讓你展現迷人笑容、良好體態,漂亮又健康
◎習慣重於遺傳
牙齒亂、暴牙、戽斗、小下巴、咬合不正……
比起遺傳,習慣對牙齒外觀及臉型的影響更重大
◎把握矯正黃金期
換牙前、換牙中矯正,及時避免牙齒及臉型問題
◎口腔周圍肌肉功能訓練
正確呼吸、咀嚼、吞嚥、發音,勤做口腔周圍肌肉功能訓練
大人、小孩都能因此呼吸暢通、一夜好眠,進而擁有美好體態
◎整合口腔矯正
實際案例說明,了解矯正方式與流程
不拔牙的矯正結果不僅讓人滿意,亦能長久維持成效
作者簡介
趙哲暘
在花蓮出生、臺北長大,父親是嚴謹和善的醫師,母親是慈眉善目的慈濟委員。父母親的身教與言教對其人生與診療工作的影響十分深遠。雖然長期工作繁重,但只要有機會照顧病人,總是用盡全力改善病人的口腔健康;更期許自己行有餘力能發揮所長去幫助更多人。曾因親身體會甲狀腺亢進的不適,決定將多年行醫經驗與研究所得集結成冊,以期推廣強調不管社會如何進步,醫療終將回歸以人為本的方式。
學經歷:
氧樂多牙醫診所、仁祥牙醫診所院長
前臺北榮民總醫院醫師、前慈濟臺北分院主治醫師
臺灣整合口腔矯正醫學會理事長
國立陽明大學牙醫學系畢業
國立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
中華民國家庭牙醫學會專科醫師、中華植牙美學醫學會專科醫師、臺灣植牙醫學會專科醫師、中華民國口腔植體學會會員、臺灣口腔矯正學會會員、遠絡醫學會指導醫師、睡眠醫學會會員、能量醫學會會員、慈濟人醫會醫師
著有《一根吸管有氧治百病》、《牙齒有毛病,身體一定出問題》、《顧好牙齒,讓孩子不生病》
名人/編輯推薦
李士元、吳明珠、吳淡如、敖曼冠、郭博昭、黃年、謝天渝
醫界、學界、媒體人 一致推薦
「本書是難得一見將牙醫學與腦科學進行整合探討的專書。不但回顧了部分先前的學說,也透露了不少趙醫師的創見。」
──郭博昭(國立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教授、臺北醫學大學醫學資訊研究所所長)
「女兒能遵從趙醫師配合整體考量的治療方式,並在潛移默化之下,更養成照顧自己的牙齒以及整體健康的習慣。讓子女活得美麗、健康,這樣的習慣與變化是我們所能提供最好的禮物。」
──敖曼冠(振興醫院骨科部主任)
「很高興看到臺灣有牙醫師,勇於打破傳統,學習並研究促進民眾健康的方法。在此感謝趙醫師的努力與付出。」
──謝天渝(前高雄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院長、前中華牙醫學會理事長)
目次
推薦序
前言
第一章 牙齒矯正可以不拔牙?!
1 了解拔牙矯正對身體的影響
2 重新思考根本成因──認識不拔牙矯正
第二章 牙齒不美麗,都是DNA的錯?
1 從表觀遺傳學看牙齒問題
2 影響身體的不良習慣
第三章 理想的肌肉功能,理想的身體狀態
1 吞嚥學問大──理想的吞嚥型態
2 發音的異常型態
3 口腔周圍肌肉功能自我練習
第四章 牙齒、呼吸與體態息息相關
1 臉型的由來──頭顱骨的生物性律動
2 拔不拔牙,大有關係
3 牙齒咬合決定體態平衡
第五章 不拔牙矯正這樣做
1 矯正前一定要了解
2 擴大顎弓──功能性矯正裝置
3 牙齒排列變簡單
第六章 把握矯正黃金期
1 四~六歲:乳牙齒列矯正
2 七~九歲:混合齒列初期矯正
3 十~十二歲:混合齒列後期矯正
附錄
結語
書摘/試閱
是理念也是終生職志──不拔牙矯正
醫學在進步,不同的治療理念逐步發展,全人整合醫學逐漸成為顯學。齒顎矯正治療自然無法自外於整合治療的趨勢,特別是牙齒與頭顱骨的密切關係──無論是頭顱律動影響上下顎骨發育;可能出現鼻道狹窄或是容易往後壓迫舌頭;牙齒排列影響舌頭活動空間,進而影響咽喉氣道;飲食精緻化導致顎骨發育不足──現況下,兒童口顎系統的發育愈來愈不理想,臺灣尤其嚴重。
靠診療工作只能幫助到少數病人,因此寫下這本書,希望可以透過書籍或更多平臺,將這些健康知識推廣出去。
書中除了闡述我個人的治療理念,寫作的第二個目的,是希望為患者建立正確的矯正態度與觀念,避免繼續受到不良習慣的影響。不管矯正過程有沒有拔牙,都必須先面對自己、找出根本原因,看看自己是否習慣口呼吸,咀嚼、吞嚥、發音、表情方面是否有不良習慣。要掌握齒列不整與咬合不正的原因,必須從改變習慣做起,醫師只能提供協助,真正幫助自己的還是自己。
疾病之所以產生,除了少部分因遺傳或意外所造成,大部分還是不良習慣所致。口顎系統的功能異常則更為深遠,因為是從父母養育孩子就已經開始,而且直接影響到維持生命的呼吸與進食兩大系統。如果口顎系統發育良好,孩子勢必健健康康;口顎系統有狀況,不管是上呼吸道狹窄或是咀嚼能力變差,對孩子的健康都會有負面的影響。
這一切的改變,只能在喚起病人的自覺與重視後,讓病人自發改變,才能加快矯正的速度,也才有可能在矯正結束後,維持牙齒的整齊排列及美觀。
這些年來,從嘗試不拔牙矯正的技術開始,藉由DNA system矯正系統的課程邁入上呼吸道健康的重視,再經由脊骨牙醫學(chirodontics)的知識理解到牙齒咬合對於上呼吸道、睡眠品質、甚至體態平衡的深刻影響。過去幾年開始重視所謂頭薦骨律動(craniosacral therapy)與上下顎骨的相關性,加上國外發展十多年的ALF(Advanced Lightwire Functional appliance)調控頭薦骨律動的技術,雖然還是單純在口腔內做治療,但是已經可以藉由牙科矯正裝置來輔助調整頭顱的律動,甚至可以搭配應用肌動力學(applied kinesiology),藉由一些簡單舒緩顱骨(Cranio-Somatic Therapy)的療法加快齒顎矯正的進行。
技術看似越來越複雜,可是臨床操作卻相對單純,比較有機會針對問題做解決。雖然還有許多需要學術驗證、辯證的部分,但是穩定且理想的治療成果,國內外比比皆是,下一步就是嘗試整理與學術發表。
如上所述,現今齒顎矯正的方式可能已非傳統牙科的知識可以涵蓋。我個人目前進入國立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博士班就讀,看似與齒顎矯正沒有相關性,實際上,藉由功能神經學(functional neurology)輔助診斷小腦、中腦、橋腦、甚至大腦對於體態平衡的調控,再考量到舌頭有眾多腦神經的調控,以及舌頭功能與大腦諸多的關聯性,從腦科學切入的齒顎矯正技術,以及眾多神經肌肉與平衡系統調控的方式,相信是下一個世代的矯正治療的方向。
期望透過本書的粗淺介紹,讓大家對於齒顎矯正有不同的概念。雖然與目前主流的齒顎矯正技術有所不同,但不管哪種做法,我相信每位醫師都是想盡辦法為患者解決問題,只是每個人的做法有所不同。如果您對這本書感到認同,覺得有收穫、有幫助,歡迎分享;若有其他見解,也請不吝賜教,我非常願意學習。
矯正前一定要了解
這裡包含兩部分:病患的自我評估問卷與醫師專業判斷,這幾乎是所有齒顎矯正前的標準程序。自我評估的項目,包括治療目的、生活習慣、以及與頭頸部發育有關的相關病史,有些問題看起來似乎與矯正沒有直接相關,但其實這些都可能影響齒顎矯正治療的過程及結果。以下針對重點項目稍作介紹,讀者可以透過這些問題與說明,自我檢視自己的狀況。進行相關訓練,對身體絕對有正面效益。
◎ 病患問卷自我評估
【釐清矯正動機】
有些病人一開始只想要牙齒排列整齊,等到牙醫師把牙齒排列整齊後,病人才開始在意臉型漂不漂亮,或是笑容哪裡不夠完美,這樣反而常造成醫病雙方的困擾。所以,一開始就要先確定動機,明定矯正的目標,讓醫師充分評估是否可行,醫病雙方才能對治療更有共識。
自己/父母/其他親友在意:
□臉型美觀問題(□暴牙/□小下巴/□戽斗/□露牙齦太多/□臉型不對稱)
□牙齒排列問題(□齒列不整/□牙縫太大/□上門牙前暴/□門牙內倒)
□咬合不正[□不好咀嚼/□牙齒錯咬(戽斗)/□門牙覆蓋過深/□門牙開咬(咬不到)]
□口齒不清、說話大舌頭
□吞嚥異常,容易噎到或嗆到
□顳顎關節症狀等口腔周圍肌肉問題
□鼻子容易過敏、容易鼻塞
□睡覺打鼾、與睡眠呼吸中止症等上呼吸道問題
□過往矯正治療不理想,希望重新治療
□配合假牙製作、缺牙改善等牙科治療需求
【了解生活概況】
部分生活習慣會影響齒顎矯正,醫師可以從這些資訊獲得判斷。例如呼吸道問題的成因是顎弓狹窄造成、還是飲食習慣等其他因素?這份問卷內容同時也可以讓讀者了解會造成呼吸道問題而應避免的習慣,像是冰品、麵粉等。
□(兒童)有餵食問題
□容易腸絞痛或腹痛
□容易鼻塞、鼻過敏、感冒、扁桃腺與腺狀體腫大
□用嘴巴呼吸、口乾舌燥、需要常講話
□家裡有寵物
在細緻動作或大型活動動作(如綁鞋帶、協調等)的發展時,出現異常?
□是/□否
睡覺習慣:
□打鼾 □磨牙 □踢被子 □頻尿、尿床 □胃食道逆流
□張開嘴巴 □翻來覆去不易入睡、容易驚醒
飲食習慣:
□喜愛飲料、零食、冷飲、冰品、偏酸的食物或甜點(如甜食、健康醋、檸檬等)
□喜愛牛奶、蛋、麵粉慢性過敏源的加工製品(如麵包、糕點等)
□經常外食
特殊飲食:
□抽煙 □吃檳榔 □喝酒 □喝茶 □喝咖啡
行為與習慣(包含從小持續至今的習慣):
□挑食
□對藥丸、食品、飲料等容易有噁心反應?
不良習慣:
□吸吮拇指 □咬嘴唇 □咬指甲 □咬衣角或棉被 □咬鉛筆
【重大病史】
任何醫療處置都有需要注意的風險。即使是齒顎矯正,也需要讓醫師了解自身的重大病史,譬如凝血問題或任何身體創傷,這牽涉到安全問題及治療方式。
□發生過重大疾病
□頭部、口腔或是身體曾有外傷
□有外科手術病史
□目前服用藥物
□身體有明顯外傷或手術傷疤
□意外撞傷
□頸椎外傷
□有其他重要外傷病史
□過動症
□自閉症
□亞斯伯格症
【其他影響口顎系統與臉型因素】
出生到成長的過程中,有很多因素會影響到口顎系統與臉型的生長發育,甚至在生產過程若有任何頭部擠壓的問題,都可能影響後續頭顱與口顎顏面系統的發育。
產前(在母體內):
□胎兒在子宮內位置異常
□母親懷孕時受到外傷
□雙胞胎
出生過程:
□生產時間過長
□非主動式生產:採用□手術鉗/□剖腹產/□其他:______________
出生外觀:
□頭部扭曲
□錐狀頭形
一歲內:
□母乳親餵
□用奶瓶餵養
□哺乳時母親感到疼痛
□嬰兒吸吮時出現怪聲
□切除舌繫帶或診斷有舌繫帶沾黏病史
功能障礙:
□發音異常
□吞嚥異常
□耳疾(耳鳴、耳咽管異常、平衡問題)
□視力(斜視、雙重視覺)
□異位性皮膚炎
□皮膚疹或濕疹
□消化道問題
疫苗接種狀況:
□正常
□延遲
□沒有接種
□對疫苗有特殊反應
全身症狀:
□身體各種疼痛(含生理痛等所有類型)
□頭頸部各種疼痛
□行動不便
□頭部位置異常(斜頸症等)
□脊椎側彎等脊椎問題
◎改善暴牙及小下巴,學習力加倍!
現代社會飲食過度精緻化的狀況下,顎骨想要發育理想,似乎變得愈來愈困難。小學生牙齒凌亂或有暴牙、小下巴甚至戽斗的比例似乎愈來愈高。如果可以在四到六歲及早診斷,確認牙齒與顎骨的發育問題,及早發現不僅可及早治療,治療的方式也較為簡單,效果則是加倍理想。
以下這位小學生有嚴重的鼻塞過敏,合併暴牙與小下巴的臉型。這是標準的上顎骨頭太窄、下顎骨頭後縮的狀況。在引導上顎骨適當擴張後,六個月後就可以讓上排牙齒有足夠的排列空間,舌頭也有足夠的活動空間。另一方面透過吞嚥訓練裝置的協助,除了讓孩子做大量的口腔周圍肌肉訓練,也藉由吞嚥訓練裝置的特殊設計,同時讓過小的下巴習慣前移。再搭配體態平衡的訓練,同時活化左右小腦,讓孩子不僅牙齒排列整齊,臉型美觀,鼻子功能改善,體態平衡的結果讓左右大腦的發育也獲得平衡,治療的效果遠比傳統矯正需要等到十二歲換完牙的方式要簡單,而且效果顯著。
即使換完牙齒還需要做二次矯正(單純排列整齊),費用與時間也會節省很多。重點是讓顎骨甚至頭顱骨獲得適當的發育,還在求學階段的孩子便能有一個良好的身體,能專心又有精神、有體力,學習力絕對加倍。其實很多媽媽都和我分享,孩子開始矯正後,性情變穩定了、能專心了,甚至成績變好了……這些都不是奇蹟,而是孩子的身體條件變好了,學習力當然提高,可見及早治療將是未來齒顎矯正治療的主流趨勢。
◎ 理想的吞嚥方式
臨床上,我會用下面幾個項目以初步評估病人的吞嚥功能。吞嚥時:
□ 舌頭輕輕往上顎頂,不會往前推動上門牙或下門牙。
□ 後排牙齒輕輕碰觸,不是用力緊咬一下。
□ 嘴唇周圍肌肉不會用力,露出肌肉過度用力的表情,例如嘴角下垂等。
□ 頭部保持靜止,頭不會前傾或上仰。
□ 頸部肌肉不須用力,例如枕下肌群或肩部肌群過度用力。
□ 身體保持靜止,不會前後擺動,肚子也不會往前移。
□ 吞水時,咽喉發出的咕嚕聲音小,不是連同空氣一起吞下的明顯聲響。
一旦吞嚥動作出現錯誤,連帶頸椎也會過度用力。戽斗的病人容易頸椎下部受傷,小下巴的病人容易頸椎上部受傷,而兩者都容易讓第一、二頸椎產生不當的推力,進一步造成免疫與睡眠問題。
大家可以參照前面的說明,留意一下自己的吞嚥動作──舌頭擺放位置是否正確?吞嚥時是否過度用力?還是已經讓頭、頸、肩與身體肌肉、筋膜過度拉動?
儘管吞嚥是看似稀鬆平常、再簡單不過的動作,若為吞嚥異常,其實每次動作都會對牙齒造成半公斤以上的不當推力;每四至六次呼吸就需要吞嚥一次,發生的頻率從小朋友的每天二千至三千次,到年長者的一千至二千次。當舌頭往前對牙齒施予五百至六百克的推力時,嘴唇與嘴唇上下的肌肉就會連帶向內產生約二百至三百克的推力,每天就有二千次五百克一千公斤(一公噸)的推力。
日積月累下,錯誤的吞嚥動作產生滴水穿石的效果,使牙齒與顎骨在不當的受力下,造成牙齒排列、顎骨型態與顏面美觀的改變,所以千萬不要小看吞嚥動作。
◎舒緩咀嚼肌群訓練
下巴較平、下巴過陡、戽斗等病人需要額外做這項練習,以減輕特定咀嚼肌肉過度緊繃、影響矯正治療的問題。此外,這些訓練還有附加價值,就是可以瘦小臉、改善臉型。不用上醫美微整型,也可以變美唷!
一、舒緩顳肌
國字臉者一定要練習。顳肌的位置包含太陽穴及耳朵上方的區域。練習時:
1. 同時用十隻手指輕敲顳肌。
2. 每次輕敲三十到五十下,早晚各做一次。
3. 特別是下巴平的患者,常常顳肌會過度緊繃;如果容易偏頭痛,甚至要往上敲到頭頂,舒緩更大面積的頭部筋膜。
4. 通常做任何敲擊動作(活化大腦感覺區)時,可以同時在心裡稱讚自己,與下意識對話。舒緩顳肌,也順便紓解心理壓力。
二、舒緩咬肌
國字臉者一定要練習。現代人生活步調快且工作壓力大,幾乎無時無刻都緊咬著咬肌,可以說,身體上和心理一樣承受最多壓力的部位就是臉頰咬肌。
1. 用雙手手指、甚至刮痧板等工具,由上而下按壓咬肌。
2. 建議每天早晚各做五十到一百下。
舒緩咬肌需要多花時間。如果順利舒緩,不僅可以讓頭、頸部不緊繃,也可以讓四肢的活動範圍增大。對齒顎矯正醫師而言,也比較容易改善深咬與咬合歪斜。
◎ 拔牙讓上顎骨提前縮小、舌根後墜
不只拔牙可能影響咽喉氣道的可能性需要注意,上下顎骨的生長發育也需要考量。德國知名矯正醫師曼佐博士來臺灣演講時也提到,上顎骨大小會受到牙齒數量的影響而維持不變或是縮小,這是上顎骨一輩子的趨勢。所以隨著年紀增加,上顎骨會自然往後、往中間吸收,而下顎骨則是往外。也就是說,下顎骨不會因為拔牙而產生大小的改變,但是上顎骨就會受到拔牙矯正的影響,進而讓整個上顎骨因此縮小。
上顎骨變小會直接導致前顎骨後縮,前顎骨大約是位在上顎四顆門牙的位置,對頭薦骨律動而言有其關鍵性。因為組成整個頭顱的每一個骨塊,都會受到前顎骨與下顎骨位置影響;一旦前顎骨後縮,不僅影響到整個頭顱骨的律動,最麻煩的是有限縮舌頭活動空間的疑慮,等於是上顎骨的縮小,本身就會造成舌頭休息與功能性的位置改變,影響劇烈。
雖然下顎骨不會因為拔牙而改變形狀,但是如同帽子的上顎變小、後移,一旦上顎骨後縮,下顎骨為了取得平衡,也會隨之變小、後移。不同於拔牙讓整個牙弓變小,這邊是整個下顎骨往後移動,提早讓下顎骨變成過度橫向擴張。
舌根後墜也無可避免,而且會連帶影響顳骨、枕骨的相關律動,進而造成頸椎彎曲度的改變。牽一髮動全身,下顎後上方的顳顎關節常常是最早受到影響的,一旦下顎整個被迫後縮,下顎後上方的顳顎關節勢必受到壓迫,這也是拔牙矯正容易有顳顎關節問題的關鍵原因。一旦有症狀要處理,就應將上述整個變化理清,才有機會慢慢回復原狀。
◎ 咬合墊高的好處
將上下排牙齒咬合分開,讓頭慢慢各往左右傾倒。可以發現頭往右邊倒時,右邊上下排牙齒會輕輕碰到;往左邊傾倒,則左邊上下排牙齒會輕輕碰到。如果整天持續配戴咬合板來墊高咬合,初期能舒緩顳顎關節與咀嚼肌群,甚至有輔助調正咬合的優點。但是如果長久配戴,就必須讓身體適應這個裝置。例如原本頭部左右傾斜會有下顎歪斜維持平衡,也就是剛剛提到的頭部左右傾斜會有左側或右側牙齒容易提早接觸的狀況,會因為咬合板厚度的墊高而降低了下顎骨左右歪斜的平衡能力。
有些咬合磨耗嚴重、咬合高度不足的病人或拔牙矯正過後的病人,就比較需要咬合墊高裝置的輔助,避免上門牙導引下門牙往後滑動,造成下顎骨過度橫向律動,以至下顎過度往後移動。可是有個要注意的是,門牙區需要有支撐;如果只是後牙咬到,還是無法避免下巴慢慢往後移動或是改善咬合高度不足的窘狀。這些病人除了透過暫時性的咬合墊高裝置改善之外,最後可能也需要假牙專科的牙醫師協助,製作假牙來完成永久性的咬合增高。
牙齒咬合歪斜常伴隨有身體歪斜,而不管是有咬合歪斜或是長短腳、脊椎側彎、甚至斜頸症等身體歪斜的狀況,都需要透過前面所述的流程來獲得理想的對稱。不對稱的牙齒咬合墊高裝置,一方面輔助改善牙齒咬合歪斜的狀況,二方面也輔助改善身體的歪斜,只是,不僅要整天配戴裝置,也務必多做小腦平衡校正與其他復健科建議的體態平衡練習,以確實改善身體歪斜。
小腦平衡校正練習:
1. 眼睛直視正前方一個定點。
2. 頭前後擺動、左右擺動與左右轉動十至二十下
3. 身體前後擺動、左右擺動與左右轉動十至二十下。
做這些動作時,眼睛一定要直視正前方的定點。動作不用太大,慢慢做,穩穩做,身體的平衡會慢慢改善,搭配牙齒矯正的治療,改善的速度也會更快。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