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店指「難」:第一次開獨立書店就□□!(電子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00 元優惠價
:90 折 270 元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小小書房十年紀念書出版企劃書之一:《開店指「難」:第一次開獨立書店就□□!》
小小書房十年紀念書企劃,不想只談小小書房,而是想嘗試繪製一幅由「出版/編輯人生」、「創作生涯」、「讀者生命」與「書店經營」共同交織的閱讀圖像。《開店指「難」》是這幅「閱讀圖像」重要的一角,它是透過經營者的理念與想像,所試圖建立,讓一切交匯、發生的場所。書中將呈現經營者在籌備規劃一間書店時,如何思考理想與現實的折衝,由開店到經營的種種困難,以及嘗試解決的歷程;當然樂趣、堅持與辛苦都在每一個「難」之中。它是指南,也是指「難」。
它是一本獨立書店開店經驗分享之書;它是一本參考手冊;它也是一本書店生存環境的生態學,關於書店生存之歷程、艱難以及解決的種種路徑。期望這本書能夠讓未來想開書店的朋友,少走一些「冤枉路」。
★小小書房十年紀念書介紹:https://smallbooklove.wordpress.com/
■什麼時代了還開書店?獨立書店開店經驗分享,到底開店有多難?
哇開一間書店好像很浪漫,在這個網路時代看起來不切實際。不過,許多開獨立書店的老闆,並非半路出家隨便開開的噢。究竟開一間獨立書店需要哪些專業?一個想開獨立書店的人,屬於他/她們自己的專業又應該是什麼?要如何兼顧理想與現實?
經營獨立書店小小書房十年的沙貓,將在書中告訴大家,關於開書店,她真正的專業其實應該是囗囗!
■但是,如果你不是想開書店,你還可以怎麼利用這本書?
1. 如果你想開任何小規模的店家,你可以在書中發現其他人是如何觀察、選點、裝潢、店內動線規劃、行銷工具、行銷規劃,如何找客群。
2. 如果你想簡單裝潢個人舒適的小窩,你可以在書中知道別人如何與工班、師傅溝通、裝潢施做的小細節。
3. 如果你是一個有很多書的人,到底什麼高度的書櫃才適合你使用,以及如何布置適合自己閱讀環境的想像。
小小書房十年了,開店到經營,十個難,一一數給大家聽!
第一難:錢要如何花在刀口上?(裝潢.進書.租金.保全、保險)[節錄]
開一間書店多少錢才夠?我遇過的例子裡,有準備了四百萬左右的存款要開書店的,也有二十萬就開了一間書店的。用二十萬跟用兩百萬要開一間書店,看起來金額差了十倍,這兩間店規模必定不同,但是它的資金分配比例,其實是有規則可循的。一間店在營運前必須要花的固定成本是裝潢、設備、以及進貨成本,開店立刻需要支出的有租金、水電費(至少兩個月後就會收到),以及,假如有請人的話,也會需要人事費用。
由於我不是一個每分錢都計算到非常精準的人,因此「能省則省」,在籌備初期,便被我奉為圭臬,不過,要謹守界線,等到開工時,便知道,「要把錢花在刀口上」,那真的是一間非常困難、逼近「藝術」的事情。
第二難:書店開在田中央不行嗎?(地點.租金.生活圈)[節錄]
書店開在永和,就必須把永和周邊的愛書人口吸引過來,成為我們日常的基礎客群;而週末,則要讓更遠一點的人們,能夠往這個對他們來說一點吸引力也沒有的城市移動。
是的,無論是你多麼鍾愛的城市,對於其他城市的多數人來說,都需要有一個理由才會往那裡移動,也許是金城武樹,也許是清蒸肉圓或者鴨賞蔥餅蚵仔煎。
而愛書人去一個城市的理由往往可以很單純——為了一間書店。
我沒有想過要成為那樣的一間書店。我想開的是一間在你家巷口,你每天來逛都會很開心的書店。但我知道,如果有人願意為了我的書店遠道而來,那我絕對不能讓人家失望,我希望會有一間書店,讓你一踏進去,就會怦然心動、心跳加速,恨不得把架上所有的書都打包回家。
第三難:裝潢找朋友或者自己來!(租金裝潢期減免.工班.工程重點、順序)[節錄]
你一定要知道的事:租金裝潢期減免!
即便開店之前諮詢過許多前輩,但畢竟不可能每件事情都剛好能夠問得到,像租金裝潢期減免這件事,就沒有任何前輩提到過。這件事,是我的第一任房東主動提出來的。後來2.0、3.0我都提出同樣的要求,沒有任何一任房東覺得誒你這樣很奇怪。3.0的房東甚至說如果需要裝潢到一個月半、兩個月也可以跟他說。
我婉拒他的好意,因為我並不想要裝潢那麼久!
一來是通常弄到要搬家,就表示原來的地點「不行了」,因此你當然會希望早點遷到新處;二來,工班有時拖延太長,就會一直拖延下去,有個合理的速度與時程是最好的。
小小書房十年,十個難,一一數給大家聽!
小小書房十年紀念書企劃,不想只談小小書房,而是想嘗試繪製一幅由「出版/編輯人生」、「創作生涯」、「讀者生命」與「書店經營」共同交織的閱讀圖像。《開店指「難」》是這幅「閱讀圖像」重要的一角,它是透過經營者的理念與想像,所試圖建立,讓一切交匯、發生的場所。書中將呈現經營者在籌備規劃一間書店時,如何思考理想與現實的折衝,由開店到經營的種種困難,以及嘗試解決的歷程;當然樂趣、堅持與辛苦都在每一個「難」之中。它是指南,也是指「難」。
它是一本獨立書店開店經驗分享之書;它是一本參考手冊;它也是一本書店生存環境的生態學,關於書店生存之歷程、艱難以及解決的種種路徑。期望這本書能夠讓未來想開書店的朋友,少走一些「冤枉路」。
★小小書房十年紀念書介紹:https://smallbooklove.wordpress.com/
■什麼時代了還開書店?獨立書店開店經驗分享,到底開店有多難?
哇開一間書店好像很浪漫,在這個網路時代看起來不切實際。不過,許多開獨立書店的老闆,並非半路出家隨便開開的噢。究竟開一間獨立書店需要哪些專業?一個想開獨立書店的人,屬於他/她們自己的專業又應該是什麼?要如何兼顧理想與現實?
經營獨立書店小小書房十年的沙貓,將在書中告訴大家,關於開書店,她真正的專業其實應該是囗囗!
■但是,如果你不是想開書店,你還可以怎麼利用這本書?
1. 如果你想開任何小規模的店家,你可以在書中發現其他人是如何觀察、選點、裝潢、店內動線規劃、行銷工具、行銷規劃,如何找客群。
2. 如果你想簡單裝潢個人舒適的小窩,你可以在書中知道別人如何與工班、師傅溝通、裝潢施做的小細節。
3. 如果你是一個有很多書的人,到底什麼高度的書櫃才適合你使用,以及如何布置適合自己閱讀環境的想像。
小小書房十年了,開店到經營,十個難,一一數給大家聽!
第一難:錢要如何花在刀口上?(裝潢.進書.租金.保全、保險)[節錄]
開一間書店多少錢才夠?我遇過的例子裡,有準備了四百萬左右的存款要開書店的,也有二十萬就開了一間書店的。用二十萬跟用兩百萬要開一間書店,看起來金額差了十倍,這兩間店規模必定不同,但是它的資金分配比例,其實是有規則可循的。一間店在營運前必須要花的固定成本是裝潢、設備、以及進貨成本,開店立刻需要支出的有租金、水電費(至少兩個月後就會收到),以及,假如有請人的話,也會需要人事費用。
由於我不是一個每分錢都計算到非常精準的人,因此「能省則省」,在籌備初期,便被我奉為圭臬,不過,要謹守界線,等到開工時,便知道,「要把錢花在刀口上」,那真的是一間非常困難、逼近「藝術」的事情。
第二難:書店開在田中央不行嗎?(地點.租金.生活圈)[節錄]
書店開在永和,就必須把永和周邊的愛書人口吸引過來,成為我們日常的基礎客群;而週末,則要讓更遠一點的人們,能夠往這個對他們來說一點吸引力也沒有的城市移動。
是的,無論是你多麼鍾愛的城市,對於其他城市的多數人來說,都需要有一個理由才會往那裡移動,也許是金城武樹,也許是清蒸肉圓或者鴨賞蔥餅蚵仔煎。
而愛書人去一個城市的理由往往可以很單純——為了一間書店。
我沒有想過要成為那樣的一間書店。我想開的是一間在你家巷口,你每天來逛都會很開心的書店。但我知道,如果有人願意為了我的書店遠道而來,那我絕對不能讓人家失望,我希望會有一間書店,讓你一踏進去,就會怦然心動、心跳加速,恨不得把架上所有的書都打包回家。
第三難:裝潢找朋友或者自己來!(租金裝潢期減免.工班.工程重點、順序)[節錄]
你一定要知道的事:租金裝潢期減免!
即便開店之前諮詢過許多前輩,但畢竟不可能每件事情都剛好能夠問得到,像租金裝潢期減免這件事,就沒有任何前輩提到過。這件事,是我的第一任房東主動提出來的。後來2.0、3.0我都提出同樣的要求,沒有任何一任房東覺得誒你這樣很奇怪。3.0的房東甚至說如果需要裝潢到一個月半、兩個月也可以跟他說。
我婉拒他的好意,因為我並不想要裝潢那麼久!
一來是通常弄到要搬家,就表示原來的地點「不行了」,因此你當然會希望早點遷到新處;二來,工班有時拖延太長,就會一直拖延下去,有個合理的速度與時程是最好的。
小小書房十年,十個難,一一數給大家聽!
作者簡介
虹風(沙貓)
小小書房店主。國立政治大學俄語系、莫斯科大學俄語系文學組碩士。
曾任《誠品好讀》編輯、誠品網路書店行銷企劃主編、台北市國際書展基金會國際專員,於永和社區大學任文學閱讀講師。
2006年創立獨立書店「小小書房」。曾獲中央日報文學獎新詩佳作獎,著有《完全變態》、《百秒.當下.台北城》,譯作塔可夫斯基《Instant Light》。
小小書房店主。國立政治大學俄語系、莫斯科大學俄語系文學組碩士。
曾任《誠品好讀》編輯、誠品網路書店行銷企劃主編、台北市國際書展基金會國際專員,於永和社區大學任文學閱讀講師。
2006年創立獨立書店「小小書房」。曾獲中央日報文學獎新詩佳作獎,著有《完全變態》、《百秒.當下.台北城》,譯作塔可夫斯基《Instant Light》。
目次
目錄:
第一難:錢要如何花在刀口上?(裝潢.進書.租金.保全、保險)
第二難:書店開在田中央不行嗎?(地點.租金.生活圈)
第三難:裝潢找朋友或者自己來!(租金裝潢期減免.工班.工程重點、順序)
第四難:採買?通通買Ikea的就好了啊!(傢俱的長寬高深.統合性.動線)
第五難:到底要賣什麼書?跟誰進貨呢?(書單.進貨.進銷存帳務系統)
第六難:一些眉眉角角(名片.文宣.紙袋.清潔用品)
第七難:行銷?開個粉絲專頁一切搞定?(短期、長期媒體宣傳方式.管道)
第八難:為什麼客人都叫不來(因為你沒有貓或狗或兔子?.活動行銷規劃)
第九難:請人,或不請人?(員工.制度.薪資.管理)
第十難:第一年到第十年的路(那些變與不變的事)
第一難:錢要如何花在刀口上?(裝潢.進書.租金.保全、保險)
第二難:書店開在田中央不行嗎?(地點.租金.生活圈)
第三難:裝潢找朋友或者自己來!(租金裝潢期減免.工班.工程重點、順序)
第四難:採買?通通買Ikea的就好了啊!(傢俱的長寬高深.統合性.動線)
第五難:到底要賣什麼書?跟誰進貨呢?(書單.進貨.進銷存帳務系統)
第六難:一些眉眉角角(名片.文宣.紙袋.清潔用品)
第七難:行銷?開個粉絲專頁一切搞定?(短期、長期媒體宣傳方式.管道)
第八難:為什麼客人都叫不來(因為你沒有貓或狗或兔子?.活動行銷規劃)
第九難:請人,或不請人?(員工.制度.薪資.管理)
第十難:第一年到第十年的路(那些變與不變的事)
書摘/試閱
開店指「難」:第一次開獨立書店就□□!
首先,這本指南預設了你開店前已經辦好(或者正在辦營業登記)。這件事情沒什麼好教的,因為當初我是花了八千塊請會計師幫我辦的。營業登記的部分,現在的流程很簡便的,基本上在開一間店這件事情上面,它應該反而是最不困難的。另外,每個月的發票、跟國稅局之間的帳務,也都是交給會計師去報稅——當然你也可以自己報啦,只是我覺得,有些事情還是花錢請專業的,可以省下時間去做你更專業的事情。
目錄:
第一難:錢要如何花在刀口上?(裝潢.進書.租金.保全、保險)
第二難:書店開在田中央不行嗎?(地點.租金.生活圈)
第三難:裝潢找朋友或者自己來!(時間.租金裝潢期減免.工班.工程進度)
第四難:採買?通通買Ikea的就好了啊!(傢俱的長寬高深.統合性.動線)
第五難:到底要賣什麼書?跟誰進貨呢?(書單.系統.結帳.買斷書)
第六難:一些眉眉角角(名片.文宣.紙袋.清潔用品.庫存空間)
第七難:行銷?開個粉絲專頁一切搞定?(行銷規劃.媒體宣傳)
第八難:為什麼客人都叫不來(因為你沒有貓或狗或兔子?)
第九難:請人,或不請人?(員工.制度.薪資.管理)
第十難:第一年到第十年的路
第一難:錢要如何花在刀口上?(裝潢.進書.租金.保全、保險)
開店之後有一年,一對非常年輕的女孩來詢問我開店的一些細節時,談了一些她們的想法之後,我問她們,存了多少錢要開書店,其中一位說:「沒有錢可以存。」她們才剛從學校要畢業,準備申請文化部「一桶金」計畫,如果可以申請到五十萬,就可以去申請她們夢想中的一個地點開店。
傳統思維裡,聽到沒有存錢便想開店肯定會大驚失色,不過,在當時的我聽來,她們其實已經統整好各種她們能夠利用的資源,尤其在文化部成立之後,為了鼓勵新創事業,也特別將獨立書店納入計畫裡,提出合適、別具創意的計畫,便可以拿到一筆開店金。此外,台北市也有釋出一些空間、地點,可以讓文創事業以比較低的金額申請進駐。因此,對我來說,問題並不在她們沒有存款,而是她們選的地點,以及實際開店之後的執行細節,會是比較需要去克服的問題。
開一間書店多少錢才夠?我遇過的例子裡,有準備了四百萬左右的存款要開書店的,也有二十萬就開了一間書店的。用二十萬跟用兩百萬要開一間書店,看起來金額差了十倍,這兩間店規模必定不同,但是它的資金分配比例,其實是有規則可循的。一間店在營運前必須要花的固定成本是裝潢、設備、以及進貨成本,開店立刻需要支出的有租金、水電費(至少兩個月後就會收到),以及,假如有請人的話,也會需要人事費用。
由於我不是一個每分錢都計算到非常精準的人,因此「能省則省」,在籌備初期,便被我奉為圭臬,不過,要謹守界線,等到開工時,便知道,「要把錢花在刀口上」,那真的是一間非常困難、逼近「藝術」的事情。
一萬五千元的門
首先是裝潢、施工。請設計師規劃,帶他的工班,跟自己規劃找工班,或者找親朋好友一起動手,到底有什麼差別,這一點在裝潢那一章我會再詳談。每一個人對於一間店的要求不同,因此,哪些錢花得「實在」、「必要」,有時在第一時間不是那麼容易判斷。
在竹林路上的小小1.0,還沒踏進店裡時,會先看見一個小陽台,左邊擺了一張圓桌、木躺椅跟小DM台。有些客人會先在DM架瀏覽一番,觀察一下店裡狀態,再決定要不要進書店。書店正門是落地玻璃門,一進門是新書平台,沿著兩側白色的牆擺放一整排的書架,書店中間則是到胸口高的中島書櫃,櫃台是一張書桌,再往後則是童書區,以及很小、很小的咖啡區,也是活動區。地板是仿木紋耐磨貼皮,看起來很像木頭地板,但它不是,是塑膠貼皮;燈光、地板、書櫃,一致都用木質色、黃光,來讓書店有一種溫暖的感受。
現在回想起那個小陽台,我的心情會有一點複雜——因為那個陽台空間,是將整扇落地玻璃門往內推了將近一公尺換來的。內推這一公尺的代價是一萬五千元,為此,我還被鋁門窗師傅足足念了好久。
他覺得我浪費錢。
「人家都是往外推讓營業空間多一點,哪有人在往內推的啦!」師傅不滿地雙手插在胸前打量著那一大片玻璃門。還沒往內推之前,如果你從巷口遠遠地看到小小的招牌,然後,歡喜地迫不及待地三步做兩步歡快地往小小移動,「咻」地立定在門口時,你的鼻子,就可以直接貼在玻璃大門上。
它離馬路,就是這麼近!
對於跟萬事萬物都需要一點點距離的我,這種直接貼著馬路的大門,我是絕對絕對絕對無法忍受。為了要創造那個「呼吸」的空間(我是這樣跟鋁門師傅形容的,他的表情好像看到外星生物一樣,一臉無法理解),我跟鋁門師傅就這樣僵持了一下,然後他一副「好吧反正你是付錢的大爺」的表情,接受了委託。
幾年後,我還會不時糾結在這件事情上,偶爾會在腦海裡把那扇門抓來琢磨一番:「除了往內推,難道沒有別的省錢的辦法了嗎?」然後,只要腦海裡浮現從馬路口走到小小門口便會一鼻子撞上那扇門的景象,我就會失去理智的再一次決定:啊啊啊啊啊啊啊不管啦我要把它往內推!
總之,根本完全說不上有其它方案的一種任性的決定。
預估之外的花費
萬幸的是,類似此種無法衡量究竟錢有沒有花對的情況,在裝潢這件事情上,只有這扇門讓我無法理智。還有一些可以說是因為「自作聰明」造成的浪費,這就到裝潢那章再來細數好了(感覺好像「罄竹難書」)。設備以及傢俱的採買,在合適度以及費用上,也花了非常多的時間評估(差不多是可以去應徵南京東路跟新莊的Ikea的動線專員及導覽員的程度),因此,讓我事後後悔到想切腹的情況是沒有的。但是,人生是這樣,有些事情,你是沒辦法先預防的——因為你根本不知道它會發生。
譬如,為了舒適以及價格考量,當初捨棄沙發選購了藤椅。我當然不會想到,幾年之後,店裡進駐了兩隻黃大胖貓,喜孜孜的把藤椅當豪華貓抓板來用。
這種後來才發生的事,就只能認命。
進貨成本與庫存成本
在開店不能少的籌備成本裡面,首先要去估算進貨成本要預留多少錢。不然等你爽爽的把裝潢、設備都搞定之後,發現錢不夠買書那就糗了(應該,不會有人這麼,可愛吧?)
當初小小初期估算開幕時的書量為三千本,每本當初的成本估算為兩百元(二OO六年),也就是六十萬。這筆錢,通常廠商最晚在進貨一個月之後,會需要先拿到款項。因此如果你沒有支票可開,沒有票期可以作為緩衝,你將在第一個月進貨就需要支付大筆現金。通常,經銷商的條件都差不多,但現金付款可以再打個折。因此,財力允許的話,用現金付款可以爭取比較好的進貨折扣。
透過經銷商進貨的折扣通常都是七折,分成稅內跟稅外。為了讓大家很快的瞭解一間書店賣一本書到底賺多少錢,我簡化為以下算式:
假定,一本書定價300元,依據不同的進貨價,不同的售價,讓大家看一下賣一本書究竟可以賺多少錢。
項次 進貨折數 進貨成本 原價販售利潤/本 打九折利潤/本 打七九折利潤/本
1. 進貨價7折(稅外加5%營業稅) 221 79 49 16
2. 進貨價7折(稅內) 210 90 60 27
3. 進貨價65折 195 105 75 42
4. 進貨價6折 180 120 90 57
5. 進貨價55折 165 135 105 72
這個表格意味著什麼呢。項次1.跟2.是小型書店最常見的進貨折扣,七折;項次4.跟5. 是連鎖書店、網路書店最常見的進貨折扣,聰明的讀者不難發現,網路書店常見的七九折售價,比小型書店打了九折之後賺得還多。小型書店有沒有機會拿到六折、甚至低於六折的進貨價格呢?
有的,有兩個方式,但是都是跟出版社直接拿貨,一個是買斷,另一個是直往(跟出版社直接往來),這兩項都有利於降低進貨成本。不過,整體來說,一般小型書店應該將近七成以上的書,進貨價格都不會低於七折。這小小的趴數,可是跟你的營收、利潤、生存息息相關的事。
我們以項次1的常見進貨折扣七折來計算,如果一間書店基本九折賣書,一個月想賺六萬元(用來支付房租、人事、水電雜支),每月營收必須要有二十一萬,每日營收最少要七千元;每月總共要賣一千本書噢,平均每一天要賣出三十三本!
可是,如果進貨折扣可以降到65折,低個5%,同樣九折賣書,那麼你同樣每個月賣一千本書,卻可以提高到七萬五千元噢。那如果可以像連鎖書店、網路書店進貨折扣到55折,一樣九折賣書,一千本的話可以賺十三萬五千元!
為什麼小書店談不到五五折這麼低的進貨折扣呢?書商的說法是連鎖體系進貨量比較大,又是送同一個倉儲,可以降低他們的成本。但我一直對這樣的說法遲疑,因為台灣的貨運、物流是以箱數計算,就算同一個地點送兩百箱,它一樣收你兩百箱的錢啊,到底哪裡省了?
但確實有不少人對這樣的說法是買單的。也有連鎖書店說,因為進貨量多,加上理貨成本、倉儲成本,所以給的進貨折扣低一點是應該的。我也對這樣的說法感到無法理解:為什麼你要把公司開那麼大,成本卻是由書商,甚至是出版社來承擔?不過,也沒有見到出版社跳出來反對,想來願意幫連鎖書店坐大的出版社是不少的。
總之,費盡苦心想要降低進貨成本的我,在第一年進了不少買斷書。開店一年之後,就吃到苦頭了。因為當我盤點店內因為買斷書而無法流動的庫存量時,我便開始計算,十年之後,這整間店應該就會堆滿這些流動很慢的庫存書。這個景象太驚悚了,因此,從第二年開始,我便嚴格控管書籍買斷這件事情,除非非常有把握跑預購、抓準讀者的荷包,不然我死都不進需要買斷的書籍。
雖然是這樣說,但十年內,依舊有零星的誤判。每一次的誤判,都會讓我更嚴格督促自己,絕對不能高估自己選書與行銷能力!此外,對於進貨成本太高這件事情,我依舊是非常在乎的。因此,特別在此呼籲書商、出版社,為了一起生存下去,請釋出你們的善意,給我們跟連鎖體系不相上下的進貨折扣吧!
保全.保險
作為一個「過去的」上班族,我對於風險均攤(保險)這件事情沒什麼興趣。因為年輕的時候總覺得人兩腿一伸就走了,那時沒有想過,也有人兩腿一伸但是其實走不了的狀況。萬一發生這種遺憾的事,有合適的保險就很幸運。至少,萬一這樣那樣,不會造成親朋好友的負擔。
開書店要保險這件事情,我是在開店第三年,小小被偷了之後才保的。小偷利用週日晚間(通常那天晚上,店家累積了三天營收還未能存到銀行),同事關店之後,從屋後很小的窗口爬入偷竊,然後從門口大搖大擺的離開。同事隔天一早開店時,發現大門洞開,嚇傻在門口。警察一到現場就知道是行家所為,只偷重點,重要物品與現金。
報案之後,我便找了保險公司來評估。商業保險如果保現金險,保費昂貴,此外,當時的同事提到,那天收店前,好像聽到屋後有聲音,但她沒有去看,這件事也把我嚇壞了,因為我們收完店都大半夜了。評估之下,為了同事收店安全,我決定裝保全,且保全公司有小額度的現金竊盜險(十萬元),對於小型店家來說是足夠的。而保險當時也保了,因為被偷而產生的危機意識,讓我聯想到,萬一發生火災,整屋子一燒,哇,不僅貨都沒了,還得賠房東、賠鄰居。
超級悲慘,萬一發生這種事,我可是連去賣腎賣肝都賠不起,還是平攤一下風險好了。
搬遷到2.0之後,原先在1.0為了同事身家安全保的「室內保全設定」(意思是人在屋內也可以設定保全,保費非常貴!),因為2.0前後門關下還有窗戶可以通風,就取消,換回一般的商業簡易保全。不過,後來發生營業時間內,客人一隻新的iphone在店內被順手摸走,隔幾日之後,工讀生的整個背包被偷走的誇張偷竊事件,我堅持了許久不裝監視器的決心就此被擊碎。於是,跟保全公司討價還價之後,以我能接受的合理價格,加裝了監視器,並有回溯、存取一星期的檔案功能。這套保全裝備,也就一直沿用到3.0。
商業保險也隨著需求增加而有了漲幅。莫拉克颱風那一年(二OO九),小小的台階淹到第二層,被嚇傻了的我,決定加保颱風、地震險,貴到讓我淌血!但,好吧,我對地震颱風造成的損害有嚴重陰影,因此保險公司順利地因為我無法克服的創傷,每年進帳不少。
但總之,有了商業保險跟保全之後,每天晚上睡覺睡得比較安穩了。雖然以小店的能力來說,這兩筆花費並不算少,但以換來的安心感跟對未來的保障來說,這筆花費是我認為最可以稱之為「花在刀口上」的支出。
噢,對了。我們唯一使用一次回溯監視器的功能,是剛搬到3.0不久。有一天,我發現我每天拼命上架的新書,好像消失得很快,問題是,印象中,每日營收也沒有到驚人的地步。剛好有一本書,前一日我確定它應該在某處,隔天遍尋不著,在那附近找了一下,怎樣也找不到,要是客人亂放,那我們就算找遍整間店也不見得找得到。於是,我決定用監視錄影器回溯功能,看一下到底被客人隨手放到哪裡去。
沒想到,就此目睹了一樁驚人的偷竊案,十分鐘左右的時間,這位客人依我們目測計算,大概帶走了將近二十本書,咻咻咻地掃進他攜帶的大購物袋,然後從大門從容離開。
後來雖然找到偷書的人(因為他隔天穿同一件外套,帶同一個提袋出現了,算是抓到現行犯),但這對我來說,是一件傷心事。人真是有夠鄉愿的,明明監視錄影器的功能就是如此,我卻為了它發揮了它應該有的功能而感到遺憾。
到底,開一間店,錢該怎麼花才能算是花得正確呢?這真的是,非常、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啊。
第二難:書店開在田中央不行嗎?(地點.租金.生活圈)
在決定要把書店開在永和之前,我不是沒有考慮過其他地點——主要是公館、溫州街一帶,因為那裡是我在開店前最常去,也是最喜歡的生活圈。原因嘛,當然是因為那裡書店最多。不過,把店開在溫州街有幾個基礎問題要解決:一是那裡的書店那麼多,每一間的性格又如此鮮明:唐山、女書店、晶晶,你要如何跟前輩競爭?
由於想到的第一件事情不是租金太貴,而是要開一間什麼樣的書店,這連帶也刺激我去思考,對於釐清未來書店的樣貌,非常有幫助。第二點是租金問題:雖然隔了一條河而已,但永和的商業租金或者一般租屋,都比右岸台北市低許多。因此,把店開在公館這件事情,很快就被我排除,即便有不少朋友覺得開在那裡很有競爭力,因為集市效應也是一項很重要的因素。
最終,讓我決定開在永和的原因,主要是當時我已經在這裡住了將近十年,我喜歡它的蜿蜒巷弄、地小人稠,喜歡它在現今商業社會裡,還保留濃厚的小鎮氣味、人情味。這些偏向感性的理由,會成為一間店立足於一個城市之時,充盈在它的肌里血肉裡的細小因子。然而,開店做生意需要更精明的理由:它的人口多、屬於新北重要的文教之都,離台北兩大學府只隔一條河……此外,永和的位置緊鄰印刷廠大區中和,往台北市的三座橋都可以很快地到達多數的重要出版社,萬一需要取書、送貨都非常方便。
意即,它確實是不折不扣地落在新北與台北交通的樞紐位置上。這是它的優勢,但也是它的缺點。
擅用我城的優勢,改善它的缺點
在很多人的口中,永和被稱為「臥室城市」——意即,有很多人是居/租於永和,生活工作休閒娛樂都在台北市。我住在永和的前五年,也是如此。那個改變的契機點,大約是在二OO一年左右,我開始騎腳踏車探索這個城市,也是在那個時期,進入永和社區大學授課,生活方式一改變,進入的場域一改變,有很多事情也會跟著改變。
差不多在那個時期,我慢慢觀察到,有許多土生土長的永和人在我身邊,而且,他們的在地性非常強,許多人生於此,求學、工作、結婚、定居,世代都於此。因此,有非常多數的永和人平日是「不進城」的,在地消費性很強。
這個觀察,也可以從不到五平方公里的永和,曾經能夠擁有兩間金石堂、一間新學友、兩間何嘉仁、兩間誠品來印證。光是從中正橋下來往中和方向,還沒到樂華夜市這一段短短的距離,就曾經有四間連鎖書店相隔不到步行五分鐘的距離。
因此,倘若書店開在永和,就必須把永和周邊的愛書人口吸引過來,成為我們日常的基礎客群;而週末,則要讓更遠一點的人們,能夠往這個對他們來說一點吸引力也沒有的城市移動。
是的,無論是你多麼鍾愛的城市,對於其他城市的多數人來說,都需要有一個理由才會往那裡移動,也許是金城武樹,也許是清蒸肉圓或者南瓜馬車。
而愛書人去一個城市的理由往往可以很單純——為了一間書店。
我沒有想過要成為那樣的一間書店。我想開的是一間在你家巷口,你每天來逛都會很開心的書店。但我知道,如果有人願意為了我的書店遠道而來,那我絕對不能讓人家失望,我希望會有一間書店,讓你一踏進去,就會怦然心動、心跳加速,恨不得把架上所有的書都打包回家。
當然,前提是你要找得到它。
距離.社區人口結構.客層組成
這是我開小小1.0時所犯的第一個基本錯誤:它離捷運站實在太遠了。對於非本地人而言,要在永和蜿蜒曲繞的巷弄裡找到它,差不多就像大海撈針一樣讓人絕望。
最初找點的方式,雖然也是從捷運站開始往周邊步行最遠可忍受的距離尋找,但結果都不理想。直到要放棄的那一天,我騎腳踏車要往橋下運動時,突然發現常經過的那條巷子有一間房子招租。店面是完整的長方形,最裡面有一個封閉式的內院,可以用木板做輕隔間做成小咖啡區辦讀書會。因此,約了房東談好租金,就訂下來。
當時的錯判是,雖然它離捷運站稍遠,但其實步行距離還算在忍受範圍內。這一點對於非在地人來說,沒有計算到找路的時間,以及面對陌生城市的不耐感。此外,書店鄰近的巷弄,雖然是通往台北市的便道,不過那是對於騎車以及開車的人而言。當附近街道是車比走路的人多時,也表示它不利於停留。進駐之後沒多久,我就發現那一區的家戶人口組成有兩種:一種是年輕夫妻有小孩的上班族,平日上班,假日舉家往外跑;一種是剩老人家跟外傭同住,假日雖然會回來,但家族聚會完就離開。因此,要經營鄰近社區讀書人口,顯得有點吃力。
原初規劃的客群組成是,熟客四成,遠道而來的客人三成,散客三成。當時的熟客,平日主要是鄰近愛好藝文的租屋族、永和社區大學的學員,以及小小各項讀書會、寫作課程的學員,遠到而來的客人在週末維持一定的比例,但散客,1.0的地點很難撈到過路客。偶爾深夜鄰近打烊時段,會有好奇停下車走進來的客人,但比例不高。
二OO八年經濟風暴,我們很快同時流失了一定比例的熟客跟遠客,業績直落冰點,當時只有兩條路可以選:關店,或者搬家。
從天上掉下來的好房子?
2.0的位置離捷運站兩分鐘,距永和最古老的溪洲市場不到一分鐘,差不多就在市場口,從早到晚前方的巷弄都有人潮經過,社區在地人口組成雖然偏老化,不過它鄰近的租屋族非常多,因此,2.0的位置確實可以同時滿足熟客4:遠客3:散客3的完美比例。2.0經營七年,因為都更影響之故,我們被迫搬遷。
以2.0的租金條件只比1.0稍高一些,但各項條件都大幅度「升級」的狀況而言,能夠租到這樣的好房子,運氣與機緣之外,還有一點是,開店之後,我也養成去永和當地各個商圈消費、觀察該區人口、客群組成的習慣——從一個消費者,轉換成經營者的角度去觀察,因此,在考量搬遷的地點時,很多評估就會比最初開店時精準許多。
很多人都知道開店地點最重要。不過,以獨立書店的規模、利潤,以及經營取向評估下來,就會知道,究竟是要把店開在面向大馬路或者開在田裡,各自的挑戰不同。面向大馬路租金高昂,人流多,意味著各項成本都會提高;開在田裡,要如何開發平日客流量,要如何提高客單價來補足較少的客流量,要如何讓客人能夠停留在店裡的時間變長,行銷該如何規劃……這些,都會因為你的書店的地理位置、交通、社區動線、鄰近周遭商圈狀況而有所不同。
唯一不變的是,一間店決定好位置、開張了,接下來意味著,你的日常將緊密地跟書店連結在一起。你的日常,食衣住行,是以書店為核心向外擴散,而不是只留在書店內部——因此,從書店向外開發、經營、維繫你的生活圈與書店的關係,那才能真正改變一個城市跟一間書店的關係。
而不是讓書店,成為城市裡的孤島。
第三難:裝潢找朋友或者自己來!(時間.租金裝潢期減免.工班.工程進度)
你一定要知道的事:租金裝潢期減免
即便開店之前諮詢過許多前輩,但畢竟不可能每件事情都剛好能夠問得到,像租金裝潢期減免這件事,就沒有任何前輩提到過。這件事,是我的第一任房東主動提出來的。後來2.0、3.0我都提出同樣的要求,沒有任何一任房東覺得誒你這樣很奇怪。3.0的房東甚至說如果需要裝潢到一個月半、兩個月也可以跟他說。
我婉拒他的好意,因為我並不想要裝潢那麼久!
一來是通常弄到要搬家,就表示原來的地點「不行了」,因此你當然會希望早點遷到新處;二來,工班有時拖延太長,就會一直拖延下去,有個合理的速度與時程是最好的。因此,從1.0到3.0,裝潢期我都抓一個月,工期務必要在這段時間完成。一間店的工程進度分別如下:
1. 拆乾淨
2. 水電重整線路
3. 裝冷氣
4. 木工
5. 油漆
6. 地板
7. 水電二度進場,裝燈、各式設備線路(水電、瓦斯、音響、網路)定位、收尾
「拆乾淨」到底要拆多乾淨?
前一個租戶雖然通常會將設備啊、器具拆走,但往往還是會留下許多東西,輕鋼架天花板的裝潢是最常見的,從1.0到3.0都有。由於1.0跟3.0的室內都挑高許多,原先的天花板將室內空間往下壓,如果是做辦公室、教室,人進去感受不會太大,但因為書店書櫃沿壁面擺放的大多都有一百八十公分高,如果離天花板太近,會很壓迫,因此,我會希望將輕鋼架全數拆除,線管盤整之後外露噴漆,讓挑高的空間帶來更有呼吸、舒緩的感受。
回想起來,施工在第一關就卡關算是幸運的——因為拆工事件之後,我知道萬事不能找工人,要找工頭。
1.0的天花板裝潢被打了兩層,這是拆了第一層之後才發現的。也就是說,我的前一個租戶,為了省下拆工的費用,直接又打了新的一層裝潢上去。因為1.0的樓層真的挑很高,即使打了兩層裝潢,看起來跟一般店家沒什麼兩樣。整個拆空之後,露出很美的天花板,把我都驚傻了。
拆完之後,工班載了滿滿一車廢棄物等我驗收完畢準備走人。我一踏進空蕩蕩的店裡,眼前沿著牆壁壁面,差不多就是原先天花板的高度的地方,密密麻麻一整排的小黑點,非常明顯。我問工人,那是什麼。「釘子啊,原先打輕鋼架使用的釘子」。我問,那要怎辦,工人說,你就用鐵鎚把它敲平就好了啊。
你開玩笑的吧,這樣我要敲到民國幾年。我也沒跟他爭論,就直接打電話給工頭,他請我把電話給工人,不到五秒,一個從車上拿出某個器具,另一個默默扛起梯子,用那個器具唰地抹過牆壁。
原來牆壁的釘子是可以這樣一整排剪斷,剪得整整齊齊,油漆一刷,就看不見啦!
所以,拆乾淨的意思,就是拆乾淨。眼前你看到所有不想留的東西,都要請拆班拆光光。當然,拆班會根據需要拆的空間大小、需要拆除的設備、工時等等來估價,請不要抱持著,這個是小東西到時候「順便」請拆工拆一下的想法。天花板、管線、地板,哪些要拆,哪些要留,要跟專業的拆班工頭好好討論清楚噢。
要「拆乾淨」,後續的工程才能夠順利進行。
空間設計圖要畫些什麼?
拆完之後,緊接著水電就要進場。他會需要你有規劃好的施工配置圖,他才能知道管線要怎麼拉,插座要留在哪裡,哪裡要架燈、音響、網路、電話插孔、水管等等。沒有施工圖,基本上他是沒法做事的。
因為小小搬遷兩次的三間店,空間設計圖基本上都是由我規劃,3.0則是由朋友設計師完成工程施工圖,因此我想,即便是你找設計師來幫你規劃,也不可能幫你想好,你的書櫃要擺幾座、擺哪裡、哪裡要放桌子、椅子,結帳櫃檯、電腦等等的位子。因此,清空之後,首先要把整個空間的實際大小,等比例畫成平面圖,另外因為要放書櫃,因此要記得量高度、樑柱位子,以免有些地方書櫃擺進去之後發現太壓迫。
在畫空間設計圖的時候,都要很清楚地標示出你想要預留的插座位子、每一座燈的位子,譬如左邊要架一排燈,那麼是要離牆壁多遠,每一座燈之間的距離是多少,都要清楚的標示出來。燈與燈之間的距離牽涉到照明度,因此不可能間隔太遠,以吊燈來說,通常都會抓一公尺左右的距離。
一間店最重要的部分是照明,這一點在1.0時就沒有做得很好。當時是吊燈搭配加強重點照明的軌道燈。但十年前的軌道燈還沒有LED燈,一整天開下來熱度驚人,非常耗能,因此搬遷到2.0時,什麼燈都拆走,就把軌道燈留下。2.0的照明,書區部分搬去的時候房東已經裝好崁燈,亮度也夠,省了我一筆錢。麻煩的是咖啡區的一排非常醜的輕鋼架燈,雖然亮度超好但是實在太醜了,一排鋁箔紙似的假銀閃光冷冷地照著花崗岩地面,讓我無法想像這將會是一間溫暖的書店。
首先,這本指南預設了你開店前已經辦好(或者正在辦營業登記)。這件事情沒什麼好教的,因為當初我是花了八千塊請會計師幫我辦的。營業登記的部分,現在的流程很簡便的,基本上在開一間店這件事情上面,它應該反而是最不困難的。另外,每個月的發票、跟國稅局之間的帳務,也都是交給會計師去報稅——當然你也可以自己報啦,只是我覺得,有些事情還是花錢請專業的,可以省下時間去做你更專業的事情。
目錄:
第一難:錢要如何花在刀口上?(裝潢.進書.租金.保全、保險)
第二難:書店開在田中央不行嗎?(地點.租金.生活圈)
第三難:裝潢找朋友或者自己來!(時間.租金裝潢期減免.工班.工程進度)
第四難:採買?通通買Ikea的就好了啊!(傢俱的長寬高深.統合性.動線)
第五難:到底要賣什麼書?跟誰進貨呢?(書單.系統.結帳.買斷書)
第六難:一些眉眉角角(名片.文宣.紙袋.清潔用品.庫存空間)
第七難:行銷?開個粉絲專頁一切搞定?(行銷規劃.媒體宣傳)
第八難:為什麼客人都叫不來(因為你沒有貓或狗或兔子?)
第九難:請人,或不請人?(員工.制度.薪資.管理)
第十難:第一年到第十年的路
第一難:錢要如何花在刀口上?(裝潢.進書.租金.保全、保險)
開店之後有一年,一對非常年輕的女孩來詢問我開店的一些細節時,談了一些她們的想法之後,我問她們,存了多少錢要開書店,其中一位說:「沒有錢可以存。」她們才剛從學校要畢業,準備申請文化部「一桶金」計畫,如果可以申請到五十萬,就可以去申請她們夢想中的一個地點開店。
傳統思維裡,聽到沒有存錢便想開店肯定會大驚失色,不過,在當時的我聽來,她們其實已經統整好各種她們能夠利用的資源,尤其在文化部成立之後,為了鼓勵新創事業,也特別將獨立書店納入計畫裡,提出合適、別具創意的計畫,便可以拿到一筆開店金。此外,台北市也有釋出一些空間、地點,可以讓文創事業以比較低的金額申請進駐。因此,對我來說,問題並不在她們沒有存款,而是她們選的地點,以及實際開店之後的執行細節,會是比較需要去克服的問題。
開一間書店多少錢才夠?我遇過的例子裡,有準備了四百萬左右的存款要開書店的,也有二十萬就開了一間書店的。用二十萬跟用兩百萬要開一間書店,看起來金額差了十倍,這兩間店規模必定不同,但是它的資金分配比例,其實是有規則可循的。一間店在營運前必須要花的固定成本是裝潢、設備、以及進貨成本,開店立刻需要支出的有租金、水電費(至少兩個月後就會收到),以及,假如有請人的話,也會需要人事費用。
由於我不是一個每分錢都計算到非常精準的人,因此「能省則省」,在籌備初期,便被我奉為圭臬,不過,要謹守界線,等到開工時,便知道,「要把錢花在刀口上」,那真的是一間非常困難、逼近「藝術」的事情。
一萬五千元的門
首先是裝潢、施工。請設計師規劃,帶他的工班,跟自己規劃找工班,或者找親朋好友一起動手,到底有什麼差別,這一點在裝潢那一章我會再詳談。每一個人對於一間店的要求不同,因此,哪些錢花得「實在」、「必要」,有時在第一時間不是那麼容易判斷。
在竹林路上的小小1.0,還沒踏進店裡時,會先看見一個小陽台,左邊擺了一張圓桌、木躺椅跟小DM台。有些客人會先在DM架瀏覽一番,觀察一下店裡狀態,再決定要不要進書店。書店正門是落地玻璃門,一進門是新書平台,沿著兩側白色的牆擺放一整排的書架,書店中間則是到胸口高的中島書櫃,櫃台是一張書桌,再往後則是童書區,以及很小、很小的咖啡區,也是活動區。地板是仿木紋耐磨貼皮,看起來很像木頭地板,但它不是,是塑膠貼皮;燈光、地板、書櫃,一致都用木質色、黃光,來讓書店有一種溫暖的感受。
現在回想起那個小陽台,我的心情會有一點複雜——因為那個陽台空間,是將整扇落地玻璃門往內推了將近一公尺換來的。內推這一公尺的代價是一萬五千元,為此,我還被鋁門窗師傅足足念了好久。
他覺得我浪費錢。
「人家都是往外推讓營業空間多一點,哪有人在往內推的啦!」師傅不滿地雙手插在胸前打量著那一大片玻璃門。還沒往內推之前,如果你從巷口遠遠地看到小小的招牌,然後,歡喜地迫不及待地三步做兩步歡快地往小小移動,「咻」地立定在門口時,你的鼻子,就可以直接貼在玻璃大門上。
它離馬路,就是這麼近!
對於跟萬事萬物都需要一點點距離的我,這種直接貼著馬路的大門,我是絕對絕對絕對無法忍受。為了要創造那個「呼吸」的空間(我是這樣跟鋁門師傅形容的,他的表情好像看到外星生物一樣,一臉無法理解),我跟鋁門師傅就這樣僵持了一下,然後他一副「好吧反正你是付錢的大爺」的表情,接受了委託。
幾年後,我還會不時糾結在這件事情上,偶爾會在腦海裡把那扇門抓來琢磨一番:「除了往內推,難道沒有別的省錢的辦法了嗎?」然後,只要腦海裡浮現從馬路口走到小小門口便會一鼻子撞上那扇門的景象,我就會失去理智的再一次決定:啊啊啊啊啊啊啊不管啦我要把它往內推!
總之,根本完全說不上有其它方案的一種任性的決定。
預估之外的花費
萬幸的是,類似此種無法衡量究竟錢有沒有花對的情況,在裝潢這件事情上,只有這扇門讓我無法理智。還有一些可以說是因為「自作聰明」造成的浪費,這就到裝潢那章再來細數好了(感覺好像「罄竹難書」)。設備以及傢俱的採買,在合適度以及費用上,也花了非常多的時間評估(差不多是可以去應徵南京東路跟新莊的Ikea的動線專員及導覽員的程度),因此,讓我事後後悔到想切腹的情況是沒有的。但是,人生是這樣,有些事情,你是沒辦法先預防的——因為你根本不知道它會發生。
譬如,為了舒適以及價格考量,當初捨棄沙發選購了藤椅。我當然不會想到,幾年之後,店裡進駐了兩隻黃大胖貓,喜孜孜的把藤椅當豪華貓抓板來用。
這種後來才發生的事,就只能認命。
進貨成本與庫存成本
在開店不能少的籌備成本裡面,首先要去估算進貨成本要預留多少錢。不然等你爽爽的把裝潢、設備都搞定之後,發現錢不夠買書那就糗了(應該,不會有人這麼,可愛吧?)
當初小小初期估算開幕時的書量為三千本,每本當初的成本估算為兩百元(二OO六年),也就是六十萬。這筆錢,通常廠商最晚在進貨一個月之後,會需要先拿到款項。因此如果你沒有支票可開,沒有票期可以作為緩衝,你將在第一個月進貨就需要支付大筆現金。通常,經銷商的條件都差不多,但現金付款可以再打個折。因此,財力允許的話,用現金付款可以爭取比較好的進貨折扣。
透過經銷商進貨的折扣通常都是七折,分成稅內跟稅外。為了讓大家很快的瞭解一間書店賣一本書到底賺多少錢,我簡化為以下算式:
假定,一本書定價300元,依據不同的進貨價,不同的售價,讓大家看一下賣一本書究竟可以賺多少錢。
項次 進貨折數 進貨成本 原價販售利潤/本 打九折利潤/本 打七九折利潤/本
1. 進貨價7折(稅外加5%營業稅) 221 79 49 16
2. 進貨價7折(稅內) 210 90 60 27
3. 進貨價65折 195 105 75 42
4. 進貨價6折 180 120 90 57
5. 進貨價55折 165 135 105 72
這個表格意味著什麼呢。項次1.跟2.是小型書店最常見的進貨折扣,七折;項次4.跟5. 是連鎖書店、網路書店最常見的進貨折扣,聰明的讀者不難發現,網路書店常見的七九折售價,比小型書店打了九折之後賺得還多。小型書店有沒有機會拿到六折、甚至低於六折的進貨價格呢?
有的,有兩個方式,但是都是跟出版社直接拿貨,一個是買斷,另一個是直往(跟出版社直接往來),這兩項都有利於降低進貨成本。不過,整體來說,一般小型書店應該將近七成以上的書,進貨價格都不會低於七折。這小小的趴數,可是跟你的營收、利潤、生存息息相關的事。
我們以項次1的常見進貨折扣七折來計算,如果一間書店基本九折賣書,一個月想賺六萬元(用來支付房租、人事、水電雜支),每月營收必須要有二十一萬,每日營收最少要七千元;每月總共要賣一千本書噢,平均每一天要賣出三十三本!
可是,如果進貨折扣可以降到65折,低個5%,同樣九折賣書,那麼你同樣每個月賣一千本書,卻可以提高到七萬五千元噢。那如果可以像連鎖書店、網路書店進貨折扣到55折,一樣九折賣書,一千本的話可以賺十三萬五千元!
為什麼小書店談不到五五折這麼低的進貨折扣呢?書商的說法是連鎖體系進貨量比較大,又是送同一個倉儲,可以降低他們的成本。但我一直對這樣的說法遲疑,因為台灣的貨運、物流是以箱數計算,就算同一個地點送兩百箱,它一樣收你兩百箱的錢啊,到底哪裡省了?
但確實有不少人對這樣的說法是買單的。也有連鎖書店說,因為進貨量多,加上理貨成本、倉儲成本,所以給的進貨折扣低一點是應該的。我也對這樣的說法感到無法理解:為什麼你要把公司開那麼大,成本卻是由書商,甚至是出版社來承擔?不過,也沒有見到出版社跳出來反對,想來願意幫連鎖書店坐大的出版社是不少的。
總之,費盡苦心想要降低進貨成本的我,在第一年進了不少買斷書。開店一年之後,就吃到苦頭了。因為當我盤點店內因為買斷書而無法流動的庫存量時,我便開始計算,十年之後,這整間店應該就會堆滿這些流動很慢的庫存書。這個景象太驚悚了,因此,從第二年開始,我便嚴格控管書籍買斷這件事情,除非非常有把握跑預購、抓準讀者的荷包,不然我死都不進需要買斷的書籍。
雖然是這樣說,但十年內,依舊有零星的誤判。每一次的誤判,都會讓我更嚴格督促自己,絕對不能高估自己選書與行銷能力!此外,對於進貨成本太高這件事情,我依舊是非常在乎的。因此,特別在此呼籲書商、出版社,為了一起生存下去,請釋出你們的善意,給我們跟連鎖體系不相上下的進貨折扣吧!
保全.保險
作為一個「過去的」上班族,我對於風險均攤(保險)這件事情沒什麼興趣。因為年輕的時候總覺得人兩腿一伸就走了,那時沒有想過,也有人兩腿一伸但是其實走不了的狀況。萬一發生這種遺憾的事,有合適的保險就很幸運。至少,萬一這樣那樣,不會造成親朋好友的負擔。
開書店要保險這件事情,我是在開店第三年,小小被偷了之後才保的。小偷利用週日晚間(通常那天晚上,店家累積了三天營收還未能存到銀行),同事關店之後,從屋後很小的窗口爬入偷竊,然後從門口大搖大擺的離開。同事隔天一早開店時,發現大門洞開,嚇傻在門口。警察一到現場就知道是行家所為,只偷重點,重要物品與現金。
報案之後,我便找了保險公司來評估。商業保險如果保現金險,保費昂貴,此外,當時的同事提到,那天收店前,好像聽到屋後有聲音,但她沒有去看,這件事也把我嚇壞了,因為我們收完店都大半夜了。評估之下,為了同事收店安全,我決定裝保全,且保全公司有小額度的現金竊盜險(十萬元),對於小型店家來說是足夠的。而保險當時也保了,因為被偷而產生的危機意識,讓我聯想到,萬一發生火災,整屋子一燒,哇,不僅貨都沒了,還得賠房東、賠鄰居。
超級悲慘,萬一發生這種事,我可是連去賣腎賣肝都賠不起,還是平攤一下風險好了。
搬遷到2.0之後,原先在1.0為了同事身家安全保的「室內保全設定」(意思是人在屋內也可以設定保全,保費非常貴!),因為2.0前後門關下還有窗戶可以通風,就取消,換回一般的商業簡易保全。不過,後來發生營業時間內,客人一隻新的iphone在店內被順手摸走,隔幾日之後,工讀生的整個背包被偷走的誇張偷竊事件,我堅持了許久不裝監視器的決心就此被擊碎。於是,跟保全公司討價還價之後,以我能接受的合理價格,加裝了監視器,並有回溯、存取一星期的檔案功能。這套保全裝備,也就一直沿用到3.0。
商業保險也隨著需求增加而有了漲幅。莫拉克颱風那一年(二OO九),小小的台階淹到第二層,被嚇傻了的我,決定加保颱風、地震險,貴到讓我淌血!但,好吧,我對地震颱風造成的損害有嚴重陰影,因此保險公司順利地因為我無法克服的創傷,每年進帳不少。
但總之,有了商業保險跟保全之後,每天晚上睡覺睡得比較安穩了。雖然以小店的能力來說,這兩筆花費並不算少,但以換來的安心感跟對未來的保障來說,這筆花費是我認為最可以稱之為「花在刀口上」的支出。
噢,對了。我們唯一使用一次回溯監視器的功能,是剛搬到3.0不久。有一天,我發現我每天拼命上架的新書,好像消失得很快,問題是,印象中,每日營收也沒有到驚人的地步。剛好有一本書,前一日我確定它應該在某處,隔天遍尋不著,在那附近找了一下,怎樣也找不到,要是客人亂放,那我們就算找遍整間店也不見得找得到。於是,我決定用監視錄影器回溯功能,看一下到底被客人隨手放到哪裡去。
沒想到,就此目睹了一樁驚人的偷竊案,十分鐘左右的時間,這位客人依我們目測計算,大概帶走了將近二十本書,咻咻咻地掃進他攜帶的大購物袋,然後從大門從容離開。
後來雖然找到偷書的人(因為他隔天穿同一件外套,帶同一個提袋出現了,算是抓到現行犯),但這對我來說,是一件傷心事。人真是有夠鄉愿的,明明監視錄影器的功能就是如此,我卻為了它發揮了它應該有的功能而感到遺憾。
到底,開一間店,錢該怎麼花才能算是花得正確呢?這真的是,非常、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啊。
第二難:書店開在田中央不行嗎?(地點.租金.生活圈)
在決定要把書店開在永和之前,我不是沒有考慮過其他地點——主要是公館、溫州街一帶,因為那裡是我在開店前最常去,也是最喜歡的生活圈。原因嘛,當然是因為那裡書店最多。不過,把店開在溫州街有幾個基礎問題要解決:一是那裡的書店那麼多,每一間的性格又如此鮮明:唐山、女書店、晶晶,你要如何跟前輩競爭?
由於想到的第一件事情不是租金太貴,而是要開一間什麼樣的書店,這連帶也刺激我去思考,對於釐清未來書店的樣貌,非常有幫助。第二點是租金問題:雖然隔了一條河而已,但永和的商業租金或者一般租屋,都比右岸台北市低許多。因此,把店開在公館這件事情,很快就被我排除,即便有不少朋友覺得開在那裡很有競爭力,因為集市效應也是一項很重要的因素。
最終,讓我決定開在永和的原因,主要是當時我已經在這裡住了將近十年,我喜歡它的蜿蜒巷弄、地小人稠,喜歡它在現今商業社會裡,還保留濃厚的小鎮氣味、人情味。這些偏向感性的理由,會成為一間店立足於一個城市之時,充盈在它的肌里血肉裡的細小因子。然而,開店做生意需要更精明的理由:它的人口多、屬於新北重要的文教之都,離台北兩大學府只隔一條河……此外,永和的位置緊鄰印刷廠大區中和,往台北市的三座橋都可以很快地到達多數的重要出版社,萬一需要取書、送貨都非常方便。
意即,它確實是不折不扣地落在新北與台北交通的樞紐位置上。這是它的優勢,但也是它的缺點。
擅用我城的優勢,改善它的缺點
在很多人的口中,永和被稱為「臥室城市」——意即,有很多人是居/租於永和,生活工作休閒娛樂都在台北市。我住在永和的前五年,也是如此。那個改變的契機點,大約是在二OO一年左右,我開始騎腳踏車探索這個城市,也是在那個時期,進入永和社區大學授課,生活方式一改變,進入的場域一改變,有很多事情也會跟著改變。
差不多在那個時期,我慢慢觀察到,有許多土生土長的永和人在我身邊,而且,他們的在地性非常強,許多人生於此,求學、工作、結婚、定居,世代都於此。因此,有非常多數的永和人平日是「不進城」的,在地消費性很強。
這個觀察,也可以從不到五平方公里的永和,曾經能夠擁有兩間金石堂、一間新學友、兩間何嘉仁、兩間誠品來印證。光是從中正橋下來往中和方向,還沒到樂華夜市這一段短短的距離,就曾經有四間連鎖書店相隔不到步行五分鐘的距離。
因此,倘若書店開在永和,就必須把永和周邊的愛書人口吸引過來,成為我們日常的基礎客群;而週末,則要讓更遠一點的人們,能夠往這個對他們來說一點吸引力也沒有的城市移動。
是的,無論是你多麼鍾愛的城市,對於其他城市的多數人來說,都需要有一個理由才會往那裡移動,也許是金城武樹,也許是清蒸肉圓或者南瓜馬車。
而愛書人去一個城市的理由往往可以很單純——為了一間書店。
我沒有想過要成為那樣的一間書店。我想開的是一間在你家巷口,你每天來逛都會很開心的書店。但我知道,如果有人願意為了我的書店遠道而來,那我絕對不能讓人家失望,我希望會有一間書店,讓你一踏進去,就會怦然心動、心跳加速,恨不得把架上所有的書都打包回家。
當然,前提是你要找得到它。
距離.社區人口結構.客層組成
這是我開小小1.0時所犯的第一個基本錯誤:它離捷運站實在太遠了。對於非本地人而言,要在永和蜿蜒曲繞的巷弄裡找到它,差不多就像大海撈針一樣讓人絕望。
最初找點的方式,雖然也是從捷運站開始往周邊步行最遠可忍受的距離尋找,但結果都不理想。直到要放棄的那一天,我騎腳踏車要往橋下運動時,突然發現常經過的那條巷子有一間房子招租。店面是完整的長方形,最裡面有一個封閉式的內院,可以用木板做輕隔間做成小咖啡區辦讀書會。因此,約了房東談好租金,就訂下來。
當時的錯判是,雖然它離捷運站稍遠,但其實步行距離還算在忍受範圍內。這一點對於非在地人來說,沒有計算到找路的時間,以及面對陌生城市的不耐感。此外,書店鄰近的巷弄,雖然是通往台北市的便道,不過那是對於騎車以及開車的人而言。當附近街道是車比走路的人多時,也表示它不利於停留。進駐之後沒多久,我就發現那一區的家戶人口組成有兩種:一種是年輕夫妻有小孩的上班族,平日上班,假日舉家往外跑;一種是剩老人家跟外傭同住,假日雖然會回來,但家族聚會完就離開。因此,要經營鄰近社區讀書人口,顯得有點吃力。
原初規劃的客群組成是,熟客四成,遠道而來的客人三成,散客三成。當時的熟客,平日主要是鄰近愛好藝文的租屋族、永和社區大學的學員,以及小小各項讀書會、寫作課程的學員,遠到而來的客人在週末維持一定的比例,但散客,1.0的地點很難撈到過路客。偶爾深夜鄰近打烊時段,會有好奇停下車走進來的客人,但比例不高。
二OO八年經濟風暴,我們很快同時流失了一定比例的熟客跟遠客,業績直落冰點,當時只有兩條路可以選:關店,或者搬家。
從天上掉下來的好房子?
2.0的位置離捷運站兩分鐘,距永和最古老的溪洲市場不到一分鐘,差不多就在市場口,從早到晚前方的巷弄都有人潮經過,社區在地人口組成雖然偏老化,不過它鄰近的租屋族非常多,因此,2.0的位置確實可以同時滿足熟客4:遠客3:散客3的完美比例。2.0經營七年,因為都更影響之故,我們被迫搬遷。
以2.0的租金條件只比1.0稍高一些,但各項條件都大幅度「升級」的狀況而言,能夠租到這樣的好房子,運氣與機緣之外,還有一點是,開店之後,我也養成去永和當地各個商圈消費、觀察該區人口、客群組成的習慣——從一個消費者,轉換成經營者的角度去觀察,因此,在考量搬遷的地點時,很多評估就會比最初開店時精準許多。
很多人都知道開店地點最重要。不過,以獨立書店的規模、利潤,以及經營取向評估下來,就會知道,究竟是要把店開在面向大馬路或者開在田裡,各自的挑戰不同。面向大馬路租金高昂,人流多,意味著各項成本都會提高;開在田裡,要如何開發平日客流量,要如何提高客單價來補足較少的客流量,要如何讓客人能夠停留在店裡的時間變長,行銷該如何規劃……這些,都會因為你的書店的地理位置、交通、社區動線、鄰近周遭商圈狀況而有所不同。
唯一不變的是,一間店決定好位置、開張了,接下來意味著,你的日常將緊密地跟書店連結在一起。你的日常,食衣住行,是以書店為核心向外擴散,而不是只留在書店內部——因此,從書店向外開發、經營、維繫你的生活圈與書店的關係,那才能真正改變一個城市跟一間書店的關係。
而不是讓書店,成為城市裡的孤島。
第三難:裝潢找朋友或者自己來!(時間.租金裝潢期減免.工班.工程進度)
你一定要知道的事:租金裝潢期減免
即便開店之前諮詢過許多前輩,但畢竟不可能每件事情都剛好能夠問得到,像租金裝潢期減免這件事,就沒有任何前輩提到過。這件事,是我的第一任房東主動提出來的。後來2.0、3.0我都提出同樣的要求,沒有任何一任房東覺得誒你這樣很奇怪。3.0的房東甚至說如果需要裝潢到一個月半、兩個月也可以跟他說。
我婉拒他的好意,因為我並不想要裝潢那麼久!
一來是通常弄到要搬家,就表示原來的地點「不行了」,因此你當然會希望早點遷到新處;二來,工班有時拖延太長,就會一直拖延下去,有個合理的速度與時程是最好的。因此,從1.0到3.0,裝潢期我都抓一個月,工期務必要在這段時間完成。一間店的工程進度分別如下:
1. 拆乾淨
2. 水電重整線路
3. 裝冷氣
4. 木工
5. 油漆
6. 地板
7. 水電二度進場,裝燈、各式設備線路(水電、瓦斯、音響、網路)定位、收尾
「拆乾淨」到底要拆多乾淨?
前一個租戶雖然通常會將設備啊、器具拆走,但往往還是會留下許多東西,輕鋼架天花板的裝潢是最常見的,從1.0到3.0都有。由於1.0跟3.0的室內都挑高許多,原先的天花板將室內空間往下壓,如果是做辦公室、教室,人進去感受不會太大,但因為書店書櫃沿壁面擺放的大多都有一百八十公分高,如果離天花板太近,會很壓迫,因此,我會希望將輕鋼架全數拆除,線管盤整之後外露噴漆,讓挑高的空間帶來更有呼吸、舒緩的感受。
回想起來,施工在第一關就卡關算是幸運的——因為拆工事件之後,我知道萬事不能找工人,要找工頭。
1.0的天花板裝潢被打了兩層,這是拆了第一層之後才發現的。也就是說,我的前一個租戶,為了省下拆工的費用,直接又打了新的一層裝潢上去。因為1.0的樓層真的挑很高,即使打了兩層裝潢,看起來跟一般店家沒什麼兩樣。整個拆空之後,露出很美的天花板,把我都驚傻了。
拆完之後,工班載了滿滿一車廢棄物等我驗收完畢準備走人。我一踏進空蕩蕩的店裡,眼前沿著牆壁壁面,差不多就是原先天花板的高度的地方,密密麻麻一整排的小黑點,非常明顯。我問工人,那是什麼。「釘子啊,原先打輕鋼架使用的釘子」。我問,那要怎辦,工人說,你就用鐵鎚把它敲平就好了啊。
你開玩笑的吧,這樣我要敲到民國幾年。我也沒跟他爭論,就直接打電話給工頭,他請我把電話給工人,不到五秒,一個從車上拿出某個器具,另一個默默扛起梯子,用那個器具唰地抹過牆壁。
原來牆壁的釘子是可以這樣一整排剪斷,剪得整整齊齊,油漆一刷,就看不見啦!
所以,拆乾淨的意思,就是拆乾淨。眼前你看到所有不想留的東西,都要請拆班拆光光。當然,拆班會根據需要拆的空間大小、需要拆除的設備、工時等等來估價,請不要抱持著,這個是小東西到時候「順便」請拆工拆一下的想法。天花板、管線、地板,哪些要拆,哪些要留,要跟專業的拆班工頭好好討論清楚噢。
要「拆乾淨」,後續的工程才能夠順利進行。
空間設計圖要畫些什麼?
拆完之後,緊接著水電就要進場。他會需要你有規劃好的施工配置圖,他才能知道管線要怎麼拉,插座要留在哪裡,哪裡要架燈、音響、網路、電話插孔、水管等等。沒有施工圖,基本上他是沒法做事的。
因為小小搬遷兩次的三間店,空間設計圖基本上都是由我規劃,3.0則是由朋友設計師完成工程施工圖,因此我想,即便是你找設計師來幫你規劃,也不可能幫你想好,你的書櫃要擺幾座、擺哪裡、哪裡要放桌子、椅子,結帳櫃檯、電腦等等的位子。因此,清空之後,首先要把整個空間的實際大小,等比例畫成平面圖,另外因為要放書櫃,因此要記得量高度、樑柱位子,以免有些地方書櫃擺進去之後發現太壓迫。
在畫空間設計圖的時候,都要很清楚地標示出你想要預留的插座位子、每一座燈的位子,譬如左邊要架一排燈,那麼是要離牆壁多遠,每一座燈之間的距離是多少,都要清楚的標示出來。燈與燈之間的距離牽涉到照明度,因此不可能間隔太遠,以吊燈來說,通常都會抓一公尺左右的距離。
一間店最重要的部分是照明,這一點在1.0時就沒有做得很好。當時是吊燈搭配加強重點照明的軌道燈。但十年前的軌道燈還沒有LED燈,一整天開下來熱度驚人,非常耗能,因此搬遷到2.0時,什麼燈都拆走,就把軌道燈留下。2.0的照明,書區部分搬去的時候房東已經裝好崁燈,亮度也夠,省了我一筆錢。麻煩的是咖啡區的一排非常醜的輕鋼架燈,雖然亮度超好但是實在太醜了,一排鋁箔紙似的假銀閃光冷冷地照著花崗岩地面,讓我無法想像這將會是一間溫暖的書店。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