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國際書展現場活動搶先看
電子書
什麼是政治行動?(電子書)
70折

什麼是政治行動?(電子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50 元
優惠價
70175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5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獨家引進】法國哲學百年老店──富杭出版社(Vrin)
《什麼是……?》哲學之道叢書
一書一概念 理解當代思潮
跟著作者的思辨道路 並透過經典導讀 感受法國哲學方法論

 

「政治行動」同時指「權力的行使」與「透過討論解決難題」。本書以二者所構成之張力為起點,探討權力與討論、政治(作為一種職業)與政治行動(作為解決集體難題之方案)的關係。同時,本書也會大範圍地觸及如何從對抗與競爭的角力邏輯,跨進集體行動的合作邏輯。
整體政治場域由國家、社會和歷史社群這三個領域之間的關係建構而成。這些關係的型態因社會全球化而顯得獨特。不同的政治立場,以及處理國家、社會與社群關係時所採取的不同政治理論,每個用詞都有不同、有時甚至相對立。尤其是政治行動,它處理的是這三個領域之關係的動態性結構問題。因此,我們要討論:自由與安全的調和、社會正義和經濟效益的調和、建構真正的國際社群。處理每一個問題時,關鍵都在於行動本身、其未來與促成發生的條件,涉及的是能否在政治上掌控社會經濟進程。
本書前兩個部分的思考方向,是對行動構成張力的省思,並試著掌握所有的問題與其相互關係。第三部分探討此一行動的模式,透過專制政體和憲政民主政體的對照來論述政治討論,詳述何謂經過討論的行動,並試圖理解公民社會和國家、公眾輿論和政治人物之關係的重要性。政治行動的問題就在於政治協議將以何種形式引發由自由、正義和國際團結等原則所主導的行動,而不是簡化為相關群體和制度(政黨、國家)的利益協商。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帕特里斯.卡尼維(Patrice Canivez)
法國里爾第三大學教授,同時擔任哲學系(人文研究中心)主任,以及魏爾研究所(Institut Eric Weil)所長。

譯者
李沅洳
畢業於台灣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巴黎第十大學社會學博士候選人。自由譯者。著有《二十世紀法國情慾文學。從限制出版到自由出版》,合譯有《波娃戀人》、《藝術的法則》。

封面插畫
THK
漫畫作品的呈現以傳統黑白墨線稿為主,創作內容多半是與政治社會議題相關的諷刺漫畫。其圖文發表於「畫漫畫.話漫畫」部落格,以及FB、G+、Tumblr等網路社群平台。最近的實體作品是由五花鹽所出版的政治漫畫《建國路上》。

前言
「政治行動」這個概念同時指「權力的行使」與「透過討論來解決難題」。二者所構成之張力必須加以申論,才能理解其意義。本書以此一張力為起點,探討權力與討論、政治(作為一種職業)與政治行動(作為解決集體難題之方案)的關係。更廣義而言,本書要討論如何從對抗與競爭的角力邏輯,跨進集體行動的合作邏輯。
為此,我們必須考慮整體政治場域。這個場域不限於國家以及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而是由國家、社會和歷史社群這三個領域之間的關係建構而成。就現狀而言,這些關係的型態因社會全球化而顯得獨特。不同的政治立場,以及處理國家、社會與社群關係時所採取的不同政治理論,每一個用詞都有不同、有時甚至是相對立的詮釋方式。尤其是政治行動,它處理的是基本問題,是這三個領域之關係的動態性結構問題。在這些結構問題下提出的眾多疑問,才是政治行動應該要處理的對象。因此,我們要討論三個問題:自由與安全的調和、社會正義和經濟效益的調和、建構真正的國際社群。政治行動處理每一個問題時,關鍵都在於行動本身、其未來與促成發生的條件,涉及的是能否在政治上掌控社會經濟進程。這同時是政治行動的自我轉型,也是論述價值勝於角力的行動形式中可議的過程。
本書前兩個部分將處理政治行動的概念和難題,思考方向是對行動構成張力的省思,並試著掌握所有的問題與其相互關係。第三部分探討此一行動的模式,透過專制政體和憲政民主政體的對照來論述政治討論,力圖詳述何謂經過討論的行動,並試圖理解公民社會和國家、公眾輿論和政治人物之關係的重要性。要理解這些關係,我們必須區分政治討論、科學或哲學對話,還要將政治討論置於適當的背景(亦即集體決策程序)之下,並確認政治協議的主要形式(也就是「妥協」)。因此,政治行動的問題就在於政治協議將以何種形式引發由自由、正義和國際團結等原則所主導的行動,而不是簡化為相關群體和制度(政黨、國家)的利益協商。

目次

目錄 
[哲學之道系列總序]
一種公民社會的哲學想像
黃冠閔(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什麼是政治行動?

導論

政治行動的概念
權力和討論
行為、活動、行動
行動的目標與最終目的

政治行動的場域和難題
國家、社群、社會
政治行動的提問
-安全與自由/正義與效益/從永久和平到國際行動

行動和討論
建立、改革、革命
憲政民主政體
政治討論與妥協

文章與評論

文章1
亞里斯多德
《民主與公議》

評註--
 民主政體:從意識型態到政治體制
 共同評斷
 理性行動的幸福

文章2
艾瑞克.魏爾
《世界社會與國家》

評註--
 全球化的問題
 承擔的風險

書摘/試閱

權力和討論

政治有兩種相對立的定義,第一種認為政治是關於征服、權力執行及維持的所有活動;第二種認為政治就是透過討論來解決問題,這兩種定義皆符合共同的經驗。「政治遊戲」(jeu politique)是一種權力遊戲和權力鬥爭。但是我們也談到用協商而非暴力的「政治解決方式」來化解衝突。這兩種定義相對應的面向不是相互矛盾,就是與政治行動相對立。就第一種情況而言,政治行動是一種衝突,牽涉到勝利或失敗。在第二種情況下,政治行動以合作為基礎,是一種共同行動。
但是,權力和討論的對立過於分明,不符合實況,多半只是用來定義政治行動的張力特徵。這種張力不僅出現在不同的政治實況中,也呈現在能掌握實況的概念裡,而概念甚至先於權力。若我們將「概念」視作指揮部,具有下指令的權力(arche,譯註:「根源」之意。),就必須像亞里斯多德(Aristote)一樣區分出專制形式和權力政治,一種指的是支配天生劣勢的人,另一種則是指揮同胞、自由平等者。至於權力,我們可以像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一樣,將之定義為「同意」(consentement)與「匯集」(rassemblement),她不僅認為政治權力必須獲得公民的許可,還認為權力實況取決於匯集,與使用武力造成的暴力不同。相反地,米榭爾.傅柯(Michel Foucault)則著重在現代的權力技巧。權力技巧也必須與武力的使用加以區隔,尤其必須與法國舊王朝(Ancien régime)時期公開懲罰的戲劇性暴力做出區分。但是,權力技巧之所以現代化,是因為這些技巧以規範及紀律(這兩者讓權力具備生產性)為基礎。這種權力不僅能下達命令、進行懲罰,還能塑造個體、使之順從。權力的政治實況不再是「同意」,而是其「生產力」。
暴力問題是國家概念的核心。我們可以依循馬克斯.韋伯(Max Weber),將現代國家定義為合法的暴力壟斷。暴力壟斷具有多種意義,一方面,它取消下級機關(封建貴族、地方行政單位)首長使用暴力的能力。另一方面,暴力壟斷是法治國家可能出現的條件,無法與黑社會、私人民兵及軍閥並存。法治國家不僅以「壟斷暴力的使用」為基礎,也將暴力的使用限制在法律規定的情況和形式之下。在此範圍內,「壟斷」成為可能以討論來解決問題的政治行動條件,我們再也不能將「暴力壟斷」和「武力為政治行動之特有方式」聯想在一起。壟斷可用來解釋政治的暴力概念,但也能具備另一種意義,那就是將公民之間的暴力「禁忌」(tabou)加以制度化,唯有揚棄暴力才有可能透過討論來完成行動。
如同其他適用於政治場域的概念,敵友之間的區分也在於權力和討論。是敵是友取決於權力或討論,並因而有不同的意義。卡爾.施米特(Carl Schmitt)認為,政治的本質就在此一區別中,因此,決定敵友角色的因素就是政治權力的可能定義之一。但是,從討論理論的觀點來看,潛在的敵人就是那些宣稱要進行討論的對手。他只遵循暴力,因為他認為透過討論來尋求協議,是沒有意義與價值的。他之所以是潛在的敵人,那是因為永遠都有可能與他開戰,更確切地說,那是因為討論並非討論――或者該說,討論的目的不是做出協議,只是用來爭取時間,以鞏固力量對比。再者,敵友對立至今都是政治的常因,但是,常因並非本質。透過某種本質變異(variation eidétique),我們可以忽略此一對立,且不會從而消除所有構思政治行動的可能性。若我們忽略共同解決關乎集體的問題,那就不同了。例如,藉由修正康德(Kant)的世界主義(cosmopolitisme),我們構想出一個以人民長期結盟為基礎的永久和平。此一聯盟要能處理關於共同利益的問題,例如自然資源的延續、環境保護等,還要能針對所有的情況率領行動,在符合正義原則的情況下,這個行動將不會是單純的治理。此一政治行動與敵友對立無關,而是應盡量避免此一對立關係的出現,例如因自然資源匱乏而導致對立。透過這些例子,我們可以說,戰爭和敵對關係永遠都是存在的,就某種意義而言,我們永遠都會返回此種關係。但是,這並不會讓敵友對立成為政治的本質。
政治行動也與集體有關,並因而與道德行動有所區別。道德行動針對的是自身的行動,從而轉換成與他者的關係,我們可以從不同的方式來思考此一針對集體的行動,例如個體行動、團體行動或整個集體的行動。但無論是何種方式,政治行動就是針對集體的行動。因此,政治行動必須以概觀為前提,無論是具備權力意義的政治,或是具有討論意義的政治皆然。前者是受到監視與控制的社會――傅柯曾指出,這種監視是邊沁(Bentham)「圓形監獄」(Panopticon)的可能模式之一。但是,在經過討論(尤其是具備憲政民主特徵之共同討論)的行動中,概觀並不代表全面,而是一種討論過的社會整體觀點,最終目的是讓集體意識到問題的存在與其相互關係,因為這些問題不可能個別解決,所以,概觀與集體討論之間的關係密切。政治討論旨在確認與集體有關、而且只能透過共同行動來解決的問題。
因此,我們必須考慮政治行動概念裡形成的張力,不要任意將某一方視為「政治本質」。因為剛剛所提及的概念無法置身於政治行動內部的張力之外,相較於張力,概念是次要的。反之亦然,最重要的是此一張力,必須時時刻刻牢記在心,因為此一張力能明確表達出政治行動的問題,亦即在哪些條件下,政治行動可以是經過討論的行動,在哪些情況及範圍內,政治行動只剩一場角力之爭。這個問題不僅涉及政治行動的本質(quiddité),也與其實況有關,那就是在哪些條件下,經過討論的行動可以成為有效的行動,能透過論據交流來取得結果,而非施行強制、詭計和操作。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0 175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